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梦参老和尚主讲

漫谈

在还没有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之前,我先跟大家漫谈一下。

我们学一部经,要如何学好、学会?学了经就要去做,要跟我们自己的身心结合。

也要懂得因缘法,因缘具足了,一切事物就成了;因缘不具足,这件事就成不了。

我跟诸位道友分别了半年,在这半年当中,我去了很多的地方,例如台北、大陆、美国,这就是“因缘”。“因缘”的涵义,就是我们做任何的事情,一定是有前因的,就看缘是否具足?缘不具足,这件事就成不了!不论任何事物,都不会成就。但是,所有的一切因缘又都是假的,所以说因缘法没有实体。我们也会讲“缘起性空”,这部经对这个问题,讲得很多。

我们在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前,需要大家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一个忏悔心!我听到很多人说:“我虽然对于别的事不了解,可是对自己,我还不了解吗?”

我说:“我虽然出家六十多年了,也还是不了解自己!”大家听了可能觉得很奇怪。不但我不了解我自己,恐怕你们诸位,除了圣人和菩萨之外,不了解自己的人太多了!

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过去做的是什么吗?不了解过去的因,现在所受的果,也就不认识。为什么我会受到这样子的痛苦?为什么这个灾难会降到我的身上?每一位道友,可能都有这种经验:遭到冤枉!受了委屈!“这件事根本不干我的事,别人说来说去,最后就落在我的头上。”你认为很冤枉,这是因为你不知道过去的因,不了解自己。

也有人跟我互相漫谈说:“这个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我说:“那是你的看法!”他问:“师父!你怎么看?”我说:“没有半点不公平的!非常的公平,特别的公平!”

我说这句话,大家可能心里不太能接受!你所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作的。你自己作的,自己受!怎么不公平?因为我们没有智能,对很多的事物看不清楚,才认为这件事很不公平。你过去冤枉别人的时候,自己晓得不晓得?我说:“现在你被人害了,你晓不晓得你过去也害过人?”

我们就说大一点的问题好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杀了很多的中国人,现在的日本人生活还是很好,经济很发达,中国人却受这么多的苦。他问我怎么看?我说:“这件事很公平。”他问:“这怎么会公平呢?”我说:“被杀死的那些人,都已经四、五十年了,这些人现在已经投生到日本,到那儿去享福了!而那些杀人的日本人,他却生到中国来了。大家换位置看一看,受一受。”

如果是从无量劫的因果观点来看,非常公平。我说这些话,就是希望诸位道友,学《十轮经》的时候,要用这样的忏悔心来学。

这部经有一品,叫〈忏悔品〉,就是要我们忏悔过去的罪业,把罪业忏悔清净,有了智能,你就会知道了。大家事先要有思想上的准备,你不知道过去做过什么事,《十轮经》就告诉我们,你过去做些什么事,现在要受什么苦难,为什么你会生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你不生,极乐世界你不生,兜率天你不生,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你也不生,却生到这个时候的娑婆世界。为什么?因为你作了这个业!既然有这个业,自己受,这是很公平的,没什么不公平。因此《十轮经》就像是跟我们画像,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一些罪恶、一些错误,内心就不会不平了!

这一次我们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时候,我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找不到古人的讲述,找不到参考资料。那就可能会说很多错话!我们以前所讲的经,古人都讲过好多遍了,有参考资料可以参考,说错了,还可以推诿一点;那些大德都是这样讲的,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部经别人没有讲过,就推诿不了。

我先从千佛开始讲,让大家认识我们现在,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这个千佛的当中,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我们处的这个时代很苦,而我们受苦的因,是过去的业很重,造的业很多。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人类寿命特别短,只有一百岁。

我们看一看七佛的时代当中,以我们这个时代最好。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这么大的愿力,他在这个时候来。如果释迦牟尼佛不在这个时候出世,我们就连这个道理也不知道。因此,一旦我们认清这个时候所受的痛苦,那么,心里就会平静了!等到你学的时候,也就会知道要怎么去学。

另外,这部经的份量很重,我们学习的时间会长一点。不像《金刚经》或者《弥陀经》、《心经》,可以很快就学完。这部经不行!不过,它的品并不多,总共只有八品十卷。大家可以打开第一卷看一看,〈无依行品〉、〈有依行品〉就占了五卷;再加上前面的〈序品〉及后面的〈获益嘱累品〉,除了〈十轮品〉,中间几品卷并不多。

〈十轮品〉是讲:用佛的十轮来对治凡夫业障的十轮。其次是〈忏悔品〉、〈善恶业道品〉及〈福田相品〉,虽然品卷不多,里面的道理还是很复杂。

在〈序品〉中,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礼佛及赞叹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没有什么大意可讲的。但是〈十轮品〉的大意就不同了!用佛的十轮来对治我们现在的十轮。

我们学习这部经,要有方法。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要怎样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别再去造业,别再去作错事!因为作了之后,等到要受的时候,你会受不了,会很痛苦的。若是能结合日常生活来学习,我们经常讲“佛的十智”或是“佛的十力”,你要对照、学习佛的业,用佛的那个“业”,把我们的业转化成佛的业。这就是说:你的一言一行,口里说话的时候,身体有所作为、有所动作、心里所想的时候,就加以对照。你要在这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事上来学习。学完之后,对照自己,渐渐的改正,就愈学愈深入,不会生厌烦的,也能够很快的进入!

如果不是这样学,你是进不了的。就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来说,这部经是由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跟《地藏经》,或《占察善恶业报经》,在文字上的翻译有些不同。因为有些大德,是用“意译”翻译的,是根据我们的生活、人情、语言及一切习惯来表达。玄奘大师有感于这种表达有失真实性,恐怕与印度佛陀所说的原义有所出入,所以他是依文,也依义来翻译。多数的文字是印度原来的文字,看起来比较生疏。平常经文中见到的名相,例如:“佛、世尊”,在这部经中,它称为“薄伽梵”。

就像我最初到西藏去学法的时候,不只是经典上的文句,很难学习,就连说话也很别扭,很长的时間都改不过来。好像我们说要请你吃饭,或请你喝茶,他不是说:“请吃饭”或“请喝茶”,而是说:“茶吃请”,或是“饭吃请”。你听了很别扭,说起来也很别扭。在这部经文中,有很多地方是这样子的。懂得它的用词,当我们说的时候,就会把它顚倒过来,把它的涵义转换过来。看这部经的时候,也应当这样看。

经文中有些“比方”。所谓的“比方”就是在法义上,怕你不懂,所以拿别个意思来比喻,那样你就懂了!但是一经过“比方”,虽然懂了,义理却相距八万四千里!例如说“空”,佛教经常拿“空”来比喻我们的“法性”,比喻“自体”、比喻“实相”。我们把它完全理解错了,就说:“空了,什么也没有了”!因此落了“断见”。

佛教的“空”,不是这样的空!它不离开“物质”,它就是“显”物质才说空!这个“空”就是在“具体的物质上头去空”。就像说你这个“人”是具体的,还在啊!“是空的”。佛法是这样的涵义!不是说“空了”,就没有了。这里仅仅是举个例子而已,在经文里面,像这一类的例子很多。

又例如说,《十轮经》的〈序品〉讲到地藏菩萨,因为这部经主要是以地藏菩萨为说法主的。但是经中的地藏菩萨是随喜而来,有菩萨僧、罗汉僧及凡夫僧,大家聚会来说《月藏经》;当这部经快说完的时候,地藏菩萨才随喜而来,并不是为了要请经说法而来。而佛就藉此因缘,说地藏菩萨的功德,而地藏菩萨也赞叹佛的功德,这部经的因缘就是这样引起的。在讲这部经之前,是讲《大乘大集月藏经》。《月藏经》刚一圆满,地藏菩萨就来了,他来的境界相,大家在经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洪居士所收集的资料当中,收集了地藏菩萨有关的经典,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十王经》、《地藏菩萨陀罗尼经》、《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的《三国灵异记》、地藏菩萨的忏本、占察的忏法,这些都是属于地藏菩萨的法门。你只要通达了一个,其它都会有所联系。《地藏经》跟《十轮经》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处,就在“转众生的业”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十轮经》是修止观的,《地藏经》是只要造像、拜忏,能够念地藏圣号,就算修行了。

《占察善恶业报经》,有关修行的部份我们还没有讲,也就是在《占察经》的下半部。

《十轮经》最初是教你怎样修行证入“禅定”,不入禅定,是成不了道。它一开始就教你一个从浅入深的方法,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也就是“数、随、止、观、转、净”这六个字,你若是会起修了,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约知道地藏菩萨给我们的教授方法,都有些什么方法,这些资料都包括了。不过,当中有一项:“佉罗山是地藏菩萨的净土。”我对这种说法不完全作如是想。因为当时佛陀在佉罗山说法,正要说完时,地藏菩萨从南方来了,这就说明了佉罗山不是他的净土,如果是他的净土,他又何必从南方来呢?而且《占察经》及《地藏经》都指出地藏菩萨是从南方来,从哪一个南方呢?这个时候是在佉罗山的南方!

那个时候,是忉利天的南方!“方无定方”!

我的想法是:哪里有地狱,哪里是无佛时代,哪个地方最苦,哪里就一定有地藏菩萨在度众生!这是他的愿!不论他到那个地方,那儿就是他的净土。我们看净土,以为必须像极乐世界、不动世界、琉璃世界、香积世界,才是净土。但地藏菩萨的净土,是哪儿有地狱,哪儿就是净土,哪儿就是他化度众生的净土。

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理解呢?这里是漫谈!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时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拜的占察忏,这只是修行的初步,并不是我们拜了忏,就是修行。当然也算修行,因为你得要先消业障;业障消了,才会有智能,有了智能才会修行。

现在我们还不会修行,观察我们的出入息,观一观就散乱了,怎么能入“定”?

但是经过拜忏,业障消失了,业障一消,智能生起,修行就容易进入。所以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忏悔为第一,要先消业障。学密宗也如是!你得先磕十万个大头,那种磕头不像我们这样的顶礼,而是大礼拜,你得先消业障,这是修行的前方便。

如果一生就这样拜下去,是不是能成就?一定能成就。因为你的智能在增长!在拜的时候,你就起了观想:“能拜、所拜、能礼、所礼,性空寂!”经常这样观想,久了,就可以证入,那时候去修“定”,很快就进入了!

但是,每部经、每部论、每位菩萨,修行的方式都不同!也有道友这样问我说:“地藏菩萨来到这个会上,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认识他,还需要找人介绍?”我说:“不但地藏菩萨是这样,就连释迦牟尼佛,还有好多佛国土的人,都不知道他。”宏觉法师开玩笑说:“不用说其它的佛国土,就连我们这个国土,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就只会念阿弥陀佛,却不知道他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没有什么不同点,只能说:“没有缘”。也有些法师不知道地藏菩萨,我也听说过。“我没有听过地藏菩萨,没学过什么地藏菩萨法门,也不知道地藏菩萨。”同样的,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文殊师利菩萨。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刚才跟大家所说的“缘”,过去多生累劫没有跟菩萨结缘,自然就不了解他的方法。

很多人有判教的习惯,凡是地藏菩萨的经,不论是《地藏经》也好,《十轮经》也好,说的都是地狱、人间的事,好像不是大乘。一说到大乘,就得好大好大,认为要像“唯心法门”,那才是大乘。或像密宗的“大手印”,一下子就成佛,以为那才是大乘。他们以为《地藏经》、《十轮经》,乃至《占察善恶业报经》,是小乘。至于《大乘大集十轮经》特别标指是大乘,有些只写《大集十轮经》,没有大乘。而玄奘法师所译的版本就标示着“大乘”。

这部经有两次的翻译,一次在隋朝,谁翻译的也不知道,因为这部经翻的有欠缺,第二次的翻译,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大家看他的注释,时间、地点、条件都有。玄奘法师翻译这部经是在唐朝永徽年间,是玄奘法师从印度返回中国十六年之后,才翻译这部经。

经里除了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之外,地藏菩萨也向佛赞叹了一番。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们的“十恶”。《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上,也是注重这“十恶”。《地藏经》所讲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狱,也是这“十恶”。

甚么是“十恶”呢?就是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杀、盗、淫”,“口”里所说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里所想的“贪、瞋、痴”这十个业。身上所作的业,口里所发出的业,心里所起的业,就是十业,这十恶业不做,尽做好事,那就是十善。说好话,不恶口,尽量促使人和好,不破坏别人,就不犯两舌。口里说话从来不带污秽的语言,这叫“不恶口”。总是赞叹,除了赞叹别人的功德之外,尽量说些好听的,说些使人欢喜的语言,这就是对治“恶口”了。没有道理的话不说,不要一天到晚都说一些打发时间的“闲谈”,再不就是“人我是非”,这类的话不说,就是“不绮语”。

那些没有意义的话不说,骗人、欺诈、妄语就更不说了,这样口业就清净了。加个“不”字就是善业,没有“不”字就是恶业,也叫“恶轮”。心里起贪念,起瞋念,起了邪见,愚痴就是邪见,邪见就是不明白,胡涂,无明业因,就是“贪、瞋、痴”所引起。如果我们心里“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善业。身上“不杀、不盗、不淫”,就是善业。

“不淫”是指除了夫妇关系之外,但从究竟来说,是一切不淫,这就是善业。

形容这十善业,就是“善轮”。若是造罪了,就成为“恶轮”。“轮”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都知道,轮是不停的发动运转。轮是转变的意思,轮转不停的。为什么我们在六道轮回,会永远不停息?永远流转?就是因为“业”,“业”使你不能停止;若你做“善业”,善也使你不能停止。但是“十轮”有究竟,也有初步。将善业达到佛的“十轮”,就是“十智”。将众生的恶,转到“五逆十恶”,就是最恶的“十恶轮”,“无依行品”、“有依行品”,讲的也是这个“十恶轮”。

先讲以佛的“十轮”来对治众生的“十恶轮”。因为这部经的名字叫做“十轮”,为什么要加一个“地藏十轮”呢?这部经最后被嘱记来流转、护持这部经的菩萨是虚空藏菩藏。《地藏经》的〈嘱累人天品〉,也是虚空藏菩萨。大家知道“虚空藏菩萨”是什么涵义?“虚空藏菩萨”在《华严经》上,是指容纳一切、含摄一切;虚空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虚空”不是这个虚空,而是形容他证得了“性空”,证得了“真心”,证得了《占察经》的十相。“空”,不空,“虚空”含藏一切法而不空。这部经嘱记他去宣传,嘱记他去弘扬。

这十轮没有停止的时候,不论是善轮或者是恶轮,甚么时候才会停息呢?等自己的心都静下来了,佛佛都证到十轮停息的境界,证得这个“性体”了,是要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因此称为“大乘”。

“大”者,是指我们的心。《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这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也是这个“大”字。“大”字是标明我们的心体、总体。一切的法门,大总相法门体,就是大。“乘”是运载,若依这十善业,就能把你运载到达究竟的“寂灭”,能“寂灭”就是佛果。“空”的涵义,在梵文里,或者叫“寂灭”,或者叫“寂静”,都是形容“空”的。然而它不说“空”,中文没有这个字,我们翻译不出来,就用“空”这个字来代替;但是一用“空”,我们又误以为跟空一样,一说到“空”,好多人就落了“断灭见”,以为“空”就是没有了!“空”不是没有了,“空”是说“缘起的诸法”,它的本体是“性空”的,这一个“空”是包括一切“缘起法”的,怎么样来显这一个“空”呢?用“缘起”来显这一个“空”,如何来证得这一个“空”呢?“缘起还灭”就证得这一个“空”。

“大集”有两种解释:一是在这个法会当中,集合了很多的众生,多到什么程度呢?无数!你一看经文就知道了,有多少的声闻僧?过数量的。用数量来计算而不可能计算的,叫过数量。有多少菩萨僧呢?过数量!凡是说地藏法门的,除了《占察善恶业报经》之外,处所有两个:一个是在忉利天,一个是在七金山之内,这个佉罗山是在欲界和色界中间,不是一般人可以到得了的。那么处所就殊胜了,在那里集会,才容纳得下。

凡是佛经所说的数字,不要用我们人间的数字去计算,用一、二、三、四、五、六来计算。好多亿、好多万、好多兆?我们是无法计算的,因此佛一比喻,就用恒河沙来比喻。恒河的沙,七、八千里的恒河,那沙的数字有好多?那不是人的智力所能数出来的。因此在数字上,你应当这样子来理解。

另一种解释是说,你能听闻到“十业”,就能把你运载,发明你的心地,成就你的“性体”,成就你的“毗卢遮那”,就能够到达“大”。所以,在此次法会所集的这些会众,都是有缘众。我们现在能够共同来学习这部经,说不定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没有成就的众生,轮转到这儿来的,我们才会有缘,没有这个缘,是遇不到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很多次。随时都在想:“说无缘,又似有缘,说有缘,好像多年来,从来没有发心要说《十轮经》。”我没有发过这个心,我老老实实说:“这部经,除了这一回,说是要跟大家学习,我才看一看。”以前,我从来没看过。我们虽然聊了《地藏三经》,可是《十轮经》,我并没有从头到尾地看,宏觉法师倒比我先看,他先研究了,看了一遍,他拿着一个红皮的经本,不只是看一遍,还加批注。

以前我没有这个愿心要讲这部经,现在因为几位道友提议说:“大家共同来学习这部经。”“我一点信心都没有,要学这部经,有人听吗?”他们说:“怎么没有人听呢?

因为很少人知道有这部经。”也许是因缘成熟了!现在来的人还不少;还是有人听,并不是没有人听!那么,我们学的时候,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要用长时间去学。既然发心学,就要学好。怎么样才算是学好呢?我们要“用”!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用”。学写字,因为你要“用”,学英语你也要“用”,用英语说话,就是我们要“用”。

那么学这个地藏菩萨教我们的方法做什么“用”呢?成佛!

心若发大一点,当然不会堕地狱!凡是学《十轮经》的,再也不会堕三涂了,不堕地狱,不堕恶鬼,不堕畜生!我们算是成就了吗?没有!一定要成佛。可能生天也好了,享受一些幸福也好,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会满足的。

好比以前在中国大陆,那种生活习惯跟美国没办法比较,也跟加拿大温哥华没办法比较,我们经常说,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天堂。但是到了这里,到了天堂,感觉幸福吗?不会吧!因为要求又提高了!结果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怎么都不对劲。我们生天了,该满足了?生天你也不会满足,虽然尽是快乐境界,有了快乐境界时,你又有了其它的要求,要求不死!怎么办得到!要是说乐晕了,头脑也发涨;受苦,头脑也会发涨啊!在天上享福,享快乐了,头脑也会发涨!什么事也不做,把那点福享完了,又怎么办呢?因此我们一定要依照《十轮经》去学。

我们是发愿成佛的,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成佛,我们照这个去运用就成了。大家最初学习《十轮经》的时候,你感觉到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我们作为半研究半学习的性质,不要光听,只用耳根是不够的,要用你的意根,要用你的智能,六根互用,才能学得进去。

学习的时候,会有些障碍的。什么障碍呢?你的家庭有事或者这个因缘,那个因缘,很难说的。你先发一个愿,希望地藏菩萨加持,让我能把它学完;能从头到尾不缺一课,就这么一个善根,也很不容易。所以你一定要发第一个愿。其次发第二个愿:结束我现前的痛苦。要减少障碍不是那么容易,生病就来不了,或者你现在正准备要去听课,刚一出门,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拒绝他,说是要出门去听课,又不近人情,要是跟他去,今天晚上就缺了这个课,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小事,总的来说,这个事情并不小。

障碍要是发生到我的身上,我也是讲不了,也会断了。所以现在每逢要讲经,跟大家学哪一部经的时候,我自己会发愿念些经,还要念地藏圣号,得求加持,不求加持,中间断了,一断一切断。

自从讲经以来,我到现在最遗憾的、没有讲圆满的,就是在南普陀寺的《华严经》,我讲到〈离世间品〉,就离开了。再想回去圆满这部经是永远圆满不了,你就是回去讲,那时候听经的人,与现在听的人,不一样了,早走了,我再怎么讲,也补不上这课。怎么办?就只有忏悔,其它的经都是从头讲到完的。

《十轮经》,我就希望圆满讲完,不然将来到临终的时候被拉住,那就很苦恼。

所以说,我们大家共同发愿要把它学得很好。

大家一定要学到懂的层次,莫学半瓶的醋,怎么样才算是懂?能用!用的时候,没有障碍,你修观想的时候,没有什么障碍。这部经不像《地藏经》是用来读诵的。

《地藏经》赞成你读诵,好像我们读《心经》、《金刚经》这些经就告诉你读诵,《十轮经》是叫你做的,你能做好多,那是不一定的。现在我们就开始讲经文。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声闻僧。复有菩萨摩诃萨众,谓过数量大菩萨僧。说月藏已。”

这是一段经文。在因缘和合、契理契机的时候,佛说法,说什么法?《月藏经》。

我们没有学《大藏经》里的《月藏经》,所以我们不提它。就在这么一个契理契机的时候,世尊在佉罗帝耶山这个处所,这个地方是一些修寂净行的地方。“牟尼”就翻“寂净”。修寂净的仙人在这里,他们所依止修行的住处就是地点。这个时候有很多受了比丘戒的比丘僧,有多少?过数量,用数量不能算计,那不是千万亿兆,比这个数字还多,不知数的。

还有些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觉有情,那些发大心的众生,都是大菩萨,得到成就的,这些也是过数量的。

这部经的当机众是月藏菩萨。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我亲自听闻到的,“如是”是指这一法门,佛所说的这些法,是我亲自听到的。这叫“六成证信序”,有六种证明来成就这个法门,并不是虚假的。“如是”,就是指这个法。“我”,是指阿难自己。

在大乘来说就是阿难陀结集的,他说:“我亲自听到的,不是假的。”什么时候听到?

“一时”,凡是佛说法的时间,就是契理契机的时候,因为佛有时在天上说,有时候在人间说,有时候在这个地点说,有时候在那个地点说,地点、时间条件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举例说明。现在我们这里是八点半,台湾的时间就不同,大陆也不同,纽约就早了三个钟头,也是不同的时间。“时无定体”无法定,何况是佛所说的法,遍及各个世界,人间天上到处都有,以什么时间为准?所以就订了“一时”,就是因缘和合契理契机的时候,这就是“时成就”。

“闻成就”,谁说的呢?薄伽梵,就是世尊,也就是佛说的,这叫“主成就”。在什么地方说的?在佉罗帝耶山,佉罗帝耶山这个地点,就是在七金山里头的一座山,跟须弥山很近,围绕须弥山的是一重金山、一重香水海。佛经上所说的金山,就是铁,金属而已,不一定是黄金,所以说金山。海是香水海,它是围绕着须弥山的。要是用我们中国的语言翻过来,叫罗邻山。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人烟,有神通的、修净行的仙人,才能到那个地方去修行,就是那些牟尼仙人他们所依止的住处,他们所住的地方。

佛是在那个地方说《月藏经》。与会的大众有哪些呢?就是声闻、菩萨,这里并没有举凡夫僧,凡夫僧可能到不了。没有神通,那个地方是去不了的。那么,仅举声闻、菩萨二众说的法,我们可以从“大集”二字上有所理解。既然是大集,来的声闻众、菩萨众就非常的多,声闻向菩萨学习,这是我们观念想到的,也就是使这些声闻投入大乘,都成为大菩萨,因此经名是“大乘大集”。

就在这部经圆满,法会还没有散去的时候,地藏菩萨随喜来了,地藏菩萨知道他跟释迦牟尼佛要弘扬《十轮经》法门的因缘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他来了。前面这一段经文就是叙说是佛在地藏菩萨将来之前的聚会情况。

“尔时南方大香云来,雨大香雨,大花云来,雨大花雨,大妙殊丽宝饰云来,雨大殊丽妙宝饰雨,大妙鲜洁衣服云来,雨大鲜洁妙衣服雨。是诸云雨充遍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从诸香花宝饰衣服,演出种种百千微妙大法音声,谓归敬三宝声,受持学处声,忍辱柔和声。”

以下是地藏菩萨来了。地藏菩萨来了,先是有一种气势,每逢我们看《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都如是。

就在这个时候,从南方来了,起的是香云,彩云,在空中的云彩,含着有香气。

坐飞机的时候,我起过幻想,往那儿看在两万公尺的高空上,飞过底下的那片起伏的云层。至于上面的云层,我想那是没有办法开窗户,如果可以开窗户的话,那个空气或者云层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那个时候来了香云彩。还有雨,“雨”,大家别认为都是下雨,因为一提到雨,一定以为是下雨,这里头你看看,一下子下珠宝,下的珠宝就像下雨那么多,一下子又下衣服,那不是雨。你问我:“这是不是事实?”我就跟你说:“这是意境”。而且到了最后,每一个人的双手都出现如意宝珠。如意宝珠出了无量的七宝,而地藏菩萨现在加持我们,也要我们的双手也都出七宝,如此一来大家就高兴了,这个世界不会打仗。打仗不就是为了钱?拿去吧!有的是珠宝。

来的云是香云,所下的雨都是香雨。“雨”就当“下”字讲,下的就是香。来了大花云,花云降的就是花,不都是下水。如果是下水,漫天都是水,那就是水灾。这个雨,得作这个意思讲。还有一种妙殊丽宝饰云。大家或者到过很庄严的寺庙,幢宝盖很具足的,台湾也有,下的就是这些宝幢饰物。宝幢饰品,在空中就下这些东西,大妙鲜洁的衣服。

以上来的,所下的,这些香殊妙宝饰净洁香花,鲜妙美丽的衣服,把罗邻山都下满了。满地都是香花,宝衣妙花。最奇怪的,还有些音声。香衣有香衣的音声,香有香的音声,装饰品有些装饰品的音声,那些花有花的音声,这跟《弥陀经》所说的一样,一切的音声都是法音。所以,他最后总说一句,从这些香花宝饰衣服演出来百千微妙的法音在说法。我们可以想象,要你布施,要你忍辱,要你做善业,不杀、不盗、不贪、不瞋、不痴。法音就是说这些法。

还有你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还有归依三宝的音声,还有受持戒律学处。这个学处专指戒律说的。戒是我们应当学的,凡是佛弟子,一开始一定要学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是戒。你就先学“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下了这些衣服宝物乃至宝饰品的时候,里面有音声,音声就是归依三宝、归依佛法僧;乃至六度万行、断恶行善。所有的音声是这些音声。

底下就专举从上头所降落的声音。所下来的这些事物当中,衣里头含着音声,花里头含音声,香云里头含着所降的香气的音声。

“精进勇猛声,降伏四魔声,趣入智能声,广大名称遍满三界声,勤修殊胜念定总持声,空无相无愿声。”

这是空无相无愿声三解脱门。

“厌离贪欲声,色如聚沫声,受如浮泡声,想如阳焰声,行如芭蕉声,识如幻事声,无常声,苦声,无我声,空声,惭愧声,远离声,护念声,慈悲喜舍声,证得诸法声,生天涅槃声,趣向三乘声,转大法轮声,雨大法雨声,成熟有情声,度三恶趣声,修治圆满六到彼岸声,善巧方便声,趣入十地声,游戏神通声,游戏清净无上大乘声,不退转地声,无生法忍声,灌顶受位声,趣入一切诸佛大海声。”

这部经的涵义就是这些说诸法的声音,如果是有大智能者,像菩萨摩诃萨,他一闻到这些声音,就成道了,后面不说都可以了,就像中国禅师的一句话,一点就通了,什么都不需要多说了。

但是这个声音,这个说诸法声,你说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可以,这是假佛的威神力,要是说地藏菩萨人未到他已经先说法了,也可以。要是再往前,说是佛在前会月藏菩萨的法会说的,过数量的大声闻僧,过数量的菩萨僧所听闻的诸法,就是这些法。

现在我们听到什么呢?就是这些声音,我们有没有听到?这也要一个一个去解释,这部经会解释很长的。〈序品〉是“序分”,并不是正文。从〈序品〉第一品第一卷,到最后的〈获益嘱累品〉,中间才是“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说明这部经的目的。你想得到什么,就在那里修行。如果开始这么一演唱,就开悟了,你可以走了,再讲下去,你都可以不用听了,因为已经知道这部经要说什么了;后面所要说的,就是前面这些大意,为什么呢?古来大德他一听,明白你的玄义,就不听了;你所要说的法,他已经明白了,已经证入了。所以,他才能离开这个法会,只听你的玄义。

现在我们没有那种智能,没有这种力量,可以运用玄义使人开悟、成道。佛在世的时候,他也对三根说法,上上根的人已经得到,领悟了,人家走了,去修道成就了。中下根的人还在这里等着,佛还得再说,等到最后,陆陆续续走了。最后对他还是没有办法度的众生,就说等到弥勒菩萨降世,再替佛度他们。或者,最后佛就付托虚空藏菩萨,你流传这部经来度众生,就是这个涵义。

在〈序品〉当中,就可以体会到地藏菩萨的威力了,从这里可以有个入处。我们对地藏菩萨产生了一种特殊极大的信心,极大的信仰,同时我们要发愿,愿像地藏菩萨拥有这样神通,不论到那儿去,就先声夺人,你的财富、车子、侍役早就到那儿,给你安排好。一看来了,就造成声势。菩萨也如是,不过,这个声势跟我们的声势不同,他能够使很多人得到利益。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随意所乐,各见其身种种香花宝饰衣服之所庄严,又各自见两手掌中持如意珠,从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种种宝,复从一一如意中放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又因光明,见诸佛土一一世尊,无量众会恭敬围繞,复因光明,见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触,众病除愈,诸应被杀及囚系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脱。诸身语意粗重秽浊,因光皆得轻软清净,诸饥渴者亦皆饱满,诸被种种刑罚逼切,光明照故,皆离忧苦,诸少衣服宝饰珍财,光明照故,随念皆足。若诸有情乐欲杀生,乃至或有乐欲邪见,由此光明之所照触,皆悉乐欲远离杀生,乃至乐欲远离邪见。若诸有情,为于种种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随愿皆得。又因光明,见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众苦,无不休息,皆悉欢娱受诸妙乐。又见如是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触,远离一切昏云尘雾、烈风暴雨不善音声,及诸臭秽苦辛恶味恶触恐怖,远离一切邪业邪语邪意邪归,不寒不热,安静坦然,地平如掌,诸妙乐具充满其中。”

“诸来大众”,就是指法会上那些声闻僧、菩萨僧,还有新来的大众。地藏菩萨来的时候,还有从他方世界随着地藏菩萨新来的,在法会当中没有散去的大众,都看见了,这降下的云雨和宝物。同时,也听见这些降下的衣饰宝物当中,所宣扬的法音,不论你喜好什么颜色或宝物,你就会看见从虚空降下来的友饰宝物自动穿戴在你身上。

所以他说,“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随意所乐”,随自己喜欢什么,就见到自己身上所有的香花,宝饰衣服庄严。而供养你的衣服,尺寸大小长短都很合适,比裁缝师的还要准确。随意,一个是菩萨的愿力,一个是你的心力。还不只如此,同时各各见两手托如意宝珠,因为地藏菩萨手托的是如意宝珠。如意宝珠的作用是,你心头一作意,想得什么,宝珠就出什么,满足你一切的需求。这些与〈会大众,不但是满足了自己身上所需要的,一切心里所欲求的,也都满足了。衣服、百花、装饰品,有的喜好红颜色的,有的喜好缘颜色的,不见得都一样,自然就着在你身上,庄严圆满。

但是有一样是平等的,就是每个人的手掌中都是持着如意宝珠,我们看地藏像,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拿着如意珠,他就布施如意珠。每一个与会的大众手里都有如意珠;不但有,而且从如意珠里产生了无量的宝物。这个珠子是放光明的,不但能降珠宝,还会放光,这珠子放的光明有好大?比我们的灯光、太阳光还要大得多。因为我们的灯光、太阳光照不到别的佛国土,他的光明可不同。

“一一有情”,这是指参加的法会大众,他能看见十方东西南北上下。“殑伽沙”就是恒河沙,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一沙一佛世界。就是因为如意宝珠所放出的光明,照射出去的有这么多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在说法,那么,在这个光明当中,照见一切佛土;那么多恒河沙,一沙一佛世界,一个佛世界一尊佛,都在光明中显现。

同时,在这个会上没有分别心,也不分别这尊佛是什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这个时候他没有分别心。“因光明故”,所以现照一切佛国土,亦见到每一尊佛,都有无量的菩萨、无量的大众在这里围绕,无量的佛在这里说法。

就这么一见,什么业障都消除了,如果不消业,就见不到了。又因为这个光明,见诸佛土一切有情,不只见着佛说法,还能见着他国土的一切众生,因为地藏菩萨的光明一照到那儿,有病的,病就好了,众病除愈,或者要被杀害的,正要到刑场的,也获得解脱,不会被杀了。或者系在监狱里的,能得到释放。

为什么呢?“光明照故”,因为地藏王菩萨的如意珠在有情当中,放出光明照,所有大众的光明都共同的照着,所以都能得到解脱,不过,我们只能得到这个光明境界的体。

说到性体的光明,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业,虽然还没有清净,但是假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以及佛在会上的加持力,马上有这种境界相。有没有不自由?有。地藏菩萨来了,地大遍照,想抬胳臂?抬不起来,就是因为地大遍照。那只是一剎间的暂时现象,这是地藏菩萨的威力。

所谓〈序品〉就是序说,序说不能深入的讲解。如果想把〈序品〉讲完,那以后的经文就不用讲了,如此一来〈序品〉就会讲得非常长,也就是把后面的经文拉到〈序品〉来讲。因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的,所以很难按次序讲,但是我有几个错误,是有意犯的。

我自己是学四教的,就得用四教分科判教。藏、通、别、圆,认为这部经应该属于哪一教,要先释名,释名完了,还要解义;解义完了,讲宗趣;宗趣完了,还要显目的。必需依循这个规律,这是中国佛教大德所定的规律,叫五重义。这五重,若要一重一重讲,也得用上十天的时间,才足够讲五重玄义。

但我最初学的是五教,要讲五教,除了小、始、终、顿、圆之外,还要讲十玄门。在没有讲经之前一定要先讲十玄门,讲十玄门的时间恐怕要玄谈半个月、一个月。现在我们一天只讲一个半钟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古来大德讲经的时候,比方说,我要讲《法华经》,来的全都是学《法华经》、研究《法华经》的,来听也就是为了听你的玄义、听你的判教而来,他把这个学完了就走了,经文部份就不听了。

大家都是初学的,我要是玄谈起来,恐怕会把大家玄到空中,就像坐云霄飞车似的,会把大家吓坏了,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

我们现在是依文显义,但这是错误的方式。如果讲经,依文显义,依照文字来解释意思,要是不照文字说,却说另外的义理,“三世佛冤!”这是跟三世佛作对头,冤家,不可以。“离经一字!”如果讲经法师离开经,自己瞎说,离开一个字,非下地狱不可,“即同魔说!”那不是佛说,而是魔说的。大家想一想,如此一来,法师要怎么当?离开经,离一个字,都犯错,不离开字,照着文字说,那是佛的冤家对头,这是一个。

对机说法,因人施教,今天大家有缘,我也只有这样的智能,这么一点知识贡献给大家,再多了,我也没有那个智力。说错了,只有下地狱,下地狱也是该下,没有办法。

长久以来无论讲经处事,我总是这么一个思想,随时准备下地狱!能不能躲脱?

那就看地藏菩萨加持不加持!如果地藏菩萨加持,或者我暂时不堕地狱,或者是堕地狱,那我就先忏悔后再去做。等做完了,我再去忏悔。只有这样,不然就断了,如果都不说,《十轮经》就断种了,真正已经差不多要断了,在《大藏经》里头有好多经非常的微妙,对我们非常好。没人说,断了,没人说等于断了。只是藏经里有,有也等于摆在那儿,还有好多的寺庙,藏经不准看不准动,说那是犯罪的,认为藏经应该是用来供着的,各说各的理。对我来说,佛所说的经,就是叫我们学的,不准看,搁着那儿做什么呢?搁久了,烂了。烂了,大家也不知道。

我们学的时候要踏踏实实的学,等到正文的时候,真正的入理,不违背理;此外,还得入世,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结合,那就是把我们学的,能用得上,学了就用,今天有烦恼,一学《十轮经》,烦恼消失了,就是用上了。很苦,心里想不通,拿《十轮经》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也就通了。能有这么的用处,就很好了。

前面跟大家漫谈,现在我们正式讲经,不是重复,而是从头再说一说。这部经的名称,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佛教分为大、中、小三乘,因为佛说法是对机的,所对的这个人就是机,对大乘菩萨或者对那个发大心的人,就给他说甚深的了义法。对着中下之机,看他所好所要的,就给他说,能渐渐引他入门的中小乘法。大小的涵义,前面我跟大家解释了,“大”字,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平常心,凡是所说的“大”,最究竟就是要显你的心,明白你的心,那就具足一切了。

“法”,没有大也没有小,有的人因为受苦,知道苦,他会想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这就是“大”。佛讲的是“法性”、“理体”,他却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到别人,大法也会变成小法。“法”没有大,也没有小,是依照你的心而立的;法的本身,是指“性体”说的。因众生有种种性,所以佛也有种种性。“法”就是方法,是轨则,看你怎么理解。所以为了大乘、小乘、显宗、密教、四教、五教起争执,没有必要。

一争,就成了戏论。因此,我们要先懂得“大乘”这两个字。

“大集”,就是这次与会的大众来了很多,集者多义。集合在一起,做什么呢?

来演畅大乘法。

“地藏”,“地”是每个人的心,指心地,以及这心地怎么用。“地”是形容我们的心,因为大地含藏一切,我们需要的一切都从地上来的。无论汽油、煤炭、热能,通通是由地里出来的。地是含藏义,还有是生长义。我们所吃的、所用的一切都是从地而生的,就是形容由你心地而生的。“藏”是密藏,也就是含藏了很多的义理,可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我们迷了,也就是我们的心迷了。

把这两个字解释为我们的心都可以,但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的身语意业,由这身语意业,发展出来,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业。这十业是永远不停的,就像轮子似的,不会停止,永远地转。同时,轮子有一种功能,它有摧辗之义,可以帮助我们,辗掉惑业苦,产生清净的戒定慧。

以我们的佛弟子来说,若归依了三宝,学了佛法,轮子却转反了,那非但不能向正转去除他的三业,反而增加了很多的三业。怎么说呢?因为本来已经够苦恼的,而原本应当是信了佛,信了法,信了僧,灭除苦恼;但是他却不如此,他在佛法中起分别,破和合僧,乃至造业、谤法,破坏佛。他以为在赞叹佛,其实是破坏佛。

这部经就专说这种现象,所以在这部经里,对于破戒的比丘,只要他还披着袈裟,他作他的业,你不要管,只要他现的是三宝相,就要恭敬他。恭敬他,是你的福德,你若破坏,就产生罪恶,不论他多坏,那不是你管的。所以佛不接受国王大臣以法律来制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十轮是用佛的十轮来对治我们的十轮。

经是贯串义,像我们把花串在一起,在印度,就是用线把花串在一起的。因为经所说的义,对这个众生说,对那个众生说,乃至于前面说、后面说、显说、密说,都把他们串到一处贯起来,使经义含摄到一处,这就是经题。

〈序品〉就是序说,是这部经的发起。在这〈序品〉当中,一个是赞叹佛的功德,另一个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为什么佛要赞叹地藏的功德?我们在《地藏经》也讲过,在《占察经》也讲过,要使那些不了解地藏菩萨因地修行的,以及对他的信心、恭敬心不够的,假佛一赞叹,就生起欣乐:“这个大菩萨不得了,我要亲近他,乃至于听他的名号,拜他的像,我就能得到许多好处。”那样子你再来学,就可以很快的进入。

众生心是这样的,如果听别人说那个人好,你还没有见到那个人,你就对他非常的信。假如一见着,感觉就更好了。但也有些是虚假的,名不副实,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有人见了面,不如闻名,见了面,对他简直是看不起。再进一步了解他,更坏,那是假名。菩萨可就不同了,凡是经上所说的诸佛菩萨,你可以去研究研究。你见见面看一看,会生起无量的恭敬心。

有的道友问我说:“像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不是人人听到都会生起恭敬心吗?

为什么还要介绍?”佛向大众、向这个法会介绍,是从我们的思想境界来看这个问题。

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五、六十亿的人口中,不知道地藏菩萨的人太多了,因为没有亲近过三宝,所以都不知道。有人接近过三宝,甚至出家好多年了,也有不知道地藏菩萨的名字,更不用说根本不知道《地藏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我亲自知道的,我不会说瞎话的。有些人讲了很多年的经,还不知道地藏菩萨,从来没有学过,也没有接近过,也没有看过。因此,必需介绍一下。

在这一个法会当中,很多人不见得知道地藏菩萨。所以大家在《地藏经》中看到,连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普广菩萨,他们都向佛请问,让佛说一说地藏菩萨的功德。你心里想,以观世音菩萨那么大的神力,那么大的神通,还不会知道地藏菩萨?各化一方,佛跟佛,各个的缘不同,虽说是佛佛道同,不过,各个佛说的法不同,各个佛的世界不同。因此就有必要介绍一下,〈序分〉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个会上,地藏菩萨是以他的神通力、愿力来随喜的。他知道跟这个法会有因缘,就去随喜赞叹。在《地藏经》上,佛是放光召来的。光就代表音,光和音是相同的,乃至于我们前面所讲的大概有三十九种声音。每一种所下的雨,所下的衣服,所下的殊丽宝饰,都在说法,这里头含着有声音,一切动作都有声音。我们听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耳根还没有证得圆通。所以,他用这种的方式表达出来。

说法音声,人还没有到,地藏菩萨还没有现身,声先到。而且他所感召的这些雨、这些宝物、衣物,都是作为资生的工具,是人人都需要的,人人都会感觉自动的穿到身上。

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呢?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愿力,是无量劫来修行的因,所招感的果。他才一动,还没有到这个地区来,这个地区只要是跟他有缘的众生都能得到好处,这就是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希望欣乐,连系到大众。众生都能得到好处,这就是赞叹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乐,连系到大众。

这部经上所说的话都跟日常生活有关系,像上面所说的,我们都有需要。需要不需要财宝?即使现在没有这种需求,但是我们仍是处于黑暗之中,就是无知、无明。

无明就是无知。我们有很多邪见,知见不正确的,看问题就会看的不对。因为问题没有看对,做起事情来就容易犯错。本来做生意是想发财的,但是因为没有看对,投进去就是赔本;本来想去娱乐,到那儿就生病了,因为气候对你不适宜;想去旅游,飞机出了事故,乃至于种种迫害,这就是因为昏暗无智。不该做的,你去了就有危险。若是有智能,就不会去。如果你因为地藏菩萨的光明这么一照就有智能了。

有了智能,你就明了,不该做的你不做,不该去的你不去,不该说的你也不会说。

连系到我们自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种种功德,乃至于说法的种种音声,有的道友就说,我怎么一个也没有遇到?因为没有这个缘。现在我们讲这部经,讲地藏菩萨的功德,你就是有缘遇到了。今后你念地藏菩萨圣号,或是求地藏菩萨,拜地藏像,或者学习地藏《十轮经》,包括《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经》,凡是跟地藏菩萨有关的,多次缘念之后,你逐渐的就可以得到。当时,佛在会上时候,在那个法会上的人,他们就得到了。现在我们也得到,将来我们遇到这种因缘时,也会得到加持。

这个加持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明显见得到的,或是心里感受得到,另有一种是你见不到,感受不到的。有些现象是地藏菩萨的加持,或者是念了《地藏经》,或者自己的事情感觉比以前好一点,这叫明加。明加,就不是显现的。但也有真正的梦见了,也有梦见地藏菩萨来灌顶。喝了灌顶水,本来很愚痴的,记忆力会变得很强,恢复记忆力了。

有的小孩子是智障儿,或生下来就听不见、看不见,心智昏暗,因为他念地藏菩萨,父母替他求,念地藏菩萨,他就好了。确实有这种事例,我知道的就有好多个案,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加持。但是,这些都是属于小因。我们最大的希望是成佛。

有的人从这些就会明心见性。他一见到,就心开意解,全部的业障都消失了。这是随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

闻法的时候,当时在同一个法会的大众,有证声闻果的,有发菩提心的,但也有还没得到利益的,也有给后来作种子。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法时,也许我们就在场,虽然听到了,却没有得到好处,还在流转,这叫远种子。如果佛说法把这佛所说法都度了,佛也不用嘱托弥勒菩萨再去度化众生。你看每部经讲完了,佛都要嘱托一位菩萨,说这部经你要好好弘扬:众生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得令增长,都让他们达到成佛,每部经都如是。我们的脑子应当这样想,现在我得到,只要我闻到就是种下种子,永远不会变坏,佛会随时加持我,让我得到利益。因为在〈序品〉中,说地藏菩萨的功德,他所作的每一件事业、每一件功德都是他修得的。

就像现在大家发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么样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诚,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如果你的心只是随随便便听了,就像上课一样,你就只是得到远因,将来跟别人不一样,慢慢的等到哪生哪世,再成熟了,才能遇到,再增长。又隔了多生多世才成熟,再增长。乃至于一个人的一生,从你闻法了之后,就逐渐的增长变化。不过,你不要产生邪见,若是一产生邪见,前面的功德等于按电脑的删除键,一下就清除了,没了。

产生邪见,就不成了。这里最注意的就是邪见。一定要远离一切邪业、邪语。

邪业,跟大家解释一下,特别是杀生业。当然我们的弟子不会开妓女院,但是开卡拉ok的,恐怕还是有的。但看你怎么做。你做屠宰业的,专门杀害众生,这就叫做邪业。邪语就多了,说不正确的话,违背自己的良心说话,为什么呢?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自己也知道不对,也知道不能这样说,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捧场,必须这样。这样子的事多得很,恐怕像这类的话,每个人都说过。

邪意可就困难了,邪意就在我们的心里头,生起不正当的念头,你要随时观照,不要失了念。最后要远离一切的邪业、邪语、邪见。因为你可以选择事业,说话你可以作主,思想你可以纠正。你自己能够做得好,归依三宝了,就不要再东找方便,西找方便。有的人之所以去学气功,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可是不管怎么保持,也是保持不住的,因为这不是正业。我看汽车撞死的、飞机失事的人,身体不见得不好。这件事情你作不了主。你应当正信三宝,你想要运动,多磕几个头也可以。磕一般的头不行,就磕大头,磕不到二、三十个浑身都是汗,这也是运动。这是正业。

不过我看很多人听起来不大舒服。以为保养身体不是坏事。为什么保养身体?

身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不研究,反而去搞五欲。一天到晚上酒馆乱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想把身体保养好,完了还吸毒。想把身体保养好,又乱搞男女关系。我们这个身体怎么保养,干什么呀?保养它来造业!这叫邪业。邪语,是由你不正确的思想来主导。

邪见的关系最大,它指导你的身,指导你的语。乱说话之后,往往惹了很大的祸。我们所说的念念缘念三宝。三宝就是你的归依处。如果离开这个归依处,你要想归依到别处,那就是邪归:归依三宝,永远得到清净,将来直至成佛。你受三归依,能坚持着,就不会堕三涂,永远在人类道上。虽然你一生修不成,慢慢的也能成道。如果本来信的是正教,也归依过。他感觉这个来的不快,听别人说有一个方法马上有神通,就把三宝丢了,背离了三宝。这种情形,我听了很多,这就是各人的业。

我刚到纽约,有些居士也归依过我。后来他们又去归依清海,后来觉得清海也不够快,要再找些更快的方法。最后就引发了魔症,这个魔症一现就没有办法了,你再去挽救也救不回来。破了见很不好救。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要是破了见那就不是一生两生,而是无量劫。一日堕到邪知、邪见里头,很不容易挽回的。

假使说,他有大善根,遇着地藏菩萨,这个放光的光明触着他,他舍了邪见,舍了邪业,但这种因缘,又有好多呢?很少,很少。现在大家有哪位受到地藏菩萨光明照耀的?我认为都没有。我想大家或者会有得到利益的,但是这得看各人的因缘。

“尔时众会,其身欻然,地界增强,坚重难举,既亲斯瑞,咸悉惊疑,何因何缘而现此相?于众会中,有天帝释,名无垢生,去薄伽梵不远而坐,即从座起,顶礼世尊合掌向佛,以颂问曰:”

大家都怀疑,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在这个大集会的会场,佛说法当中忽然有这些现象,这不是一般的现象。就是上面出现的种种瑞相。参加大会的人突然间感觉他的身体、手不能动,胳臂抬不起来,地界增强,就是指他的身体。地大失去作用了,不过知道这是暂时的,没有妨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怀疑、惊惧,不知道是什么因缘现了这些相,大家都有这种想法。

中间就有大菩萨来请问佛。在这个会众中,有一位天帝释。天帝释,我们可以说是玉皇大帝,或者忉利天主,祂的名字叫无垢生,这都是大菩萨示现的。凡是每一个帝释天也好,梵天也好,在每个法会当中,向佛请问的道理非常深,这都是菩萨化现的;菩萨化现,才有这个智能。也因为他的座位跟世尊不远,他起来问的时候很方便。他就从他的座位起来,向佛顶礼。请法要先作仪式,我们都是凡夫,大家请法或者问什么问题,并没有那些规矩的。大家发言就好了,师父这样要求,道友也是这样做。

佛在世时候,在这个大法会上,不是那么随便就这样问的,你要请法,必须先离开座位,到那儿先给佛磕头,顶礼世尊,完了,经中常说“胡跪合掌”,就是一条腿跪下,现在我们是双腿跪下。胡跪合掌,要向佛请法前,先赞叹佛。以下就是他赞叹佛的偈子。

“具谛语谛见,谛善住牟尼,普为众弘宣,谛究竟坚法。
令诸有情类,灭苦及苦因,何缘于此中,现诸云雨等。
令举众欢悦,咸生净信心,皆发趣大乘,度疑生实见。
天人大众身,地界增坚重,不能自胜举,此相有何缘。
两手皆珠现,雨众宝放光,照十方除罪,息苦获安乐。
导师复何因,令举众皆见,种种香鬘等,各各自严身。
天人普犹豫,不测何因缘,有谁将欲来,现此神通力。
为是佛菩萨,为梵魔释天,唯愿大导师,速为众宣说。”

佛所说的话,佛看的问题是真实的。谛者就是真实义,谛者如实语。佛说法的时候,常说,“谛听!谛听!”就是如实地听,也就是观照你的心,用你的心听,不要用耳朵听。说话的时候要称心而说,要谛实之语,这就是实相。佛说的都是谛实相而说。佛说法,佛也在生活,也在托钵乞食,但是没有离开定,如来常在定,一切动作都没有离开定。地藏菩萨也如此,一切时没离开定,都是在定中的动作。定能生慧,慧中的方便,所作的一切都是方便善巧的。这个方便善巧是根据实在的根本慧而生的,根本慧是依照实相理体而生的。一日具足证得实相的见,你所说的话都是实在的话语。知见也都是真正不虚的知见,你就是称真而住,常在定中的。

“牟尼”又翻“寂默”,释迦牟尼的“牟尼”就翻“寂默”,“寂默”就是在静中,“寂静”也可以说是“涅槃”,也就是“涅槃寂静”,是三法印之中的一种。寂静当中善住,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实际理地,住在实相理体,住在中道义,住在第一义。“寂静”义,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无垢生天帝释就赞叹佛:“佛!您是具足一切真实语,您真实的谛见,常在定中。”“普为众弘宣”,希望你善巧方便,从那根本慧生起方便慧,善巧示现来教化我们这些无知者。

请法也不容易,凡是请法的,除了赞叹之外,要想显这个义理,在请问这个道理的时候,他也用种种的方便善巧去提问题。提问题不容易,要请开示也得学习;像现在的道友们互相之间就是闲话家常,孩子怎么样,身体怎么样,社会现象怎么样。那个时候的法会很少问这些问题,但是也不离开这些问题。不过语言的善巧不同,佛会跟我们讲究竟的、坚固不坏的、金刚性的这种善巧法。佛是“具谛语谛见,谛善住牟尼,普为众生宏宣,谛究竟坚法。”专门给众生说金刚法,说不动法,让众生得入真实的,这是请求。

因此我要求佛:“令诸有情类,灭苦及苦因,何缘于此中,现诸云雨等。”现在我们的法会,出现了最奇特的现象,现了这么多的云雨,雨这么多的妙宝,每一个人手上都有一颗如意宝珠。让这一切的众生不但是苦果灭,连苦因都没有了。有因才有果,只灭苦果不灭因,或者我们修道只求我们转变苦果,不求转变苦因,我们现在不舒服,病好了,就算病好了还会害的。所以要移去那个因,你为什么害病,那就是苦因。我们为什么会受苦?为什么别人不受苦?我受苦,这世界太不平等。他有钱,我没钱,为什么?他不找因,只在果上找平等,这是平等不了,没有办法平等。

平等,是在因上平等。要懂这个道理。

在这个问话当中,是什么因缘在我们这个法会当中现了这么多的奇特相?示现这个云之后,又下了妙宝严饰,下着资生的器具,乃至现如意宝珠,为什么?因为这种境界令大众非常的欢悦,令举众欢悦,大家都欢喜,欢喜得不得了,生起一种清净的信心。一说到净字,那是指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贪瞋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盗淫都没有了。而生起一种清净心,由这个信心生起清净信,感觉很殊胜。

大家都知道大乘,所谓大乘者,说通俗一点就是成佛。一旦发心了,向往成佛,这是大乘。知道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是一般的。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呢?疑惑太重。真的吗?能成吗?问号太多,不知打了多少个问号?

都是疑,疑者不是完全不信,而是半信半疑。完全不信就连疑也没有了。完全不信也不疑了,他根本就不信。疑就是含着有一个成份,疑就是“好吧!”这样一个涵义。

这个怀疑的心,还是不了解的心。没有能够成就,得到实在的见解。让他生,令生实见。度疑生实见,这个实见,就是真实的见地。这样明心见性的人,他所生的见地,都是实见,从心而起的见解都是实见。

还有一种情况:突然之间,不论天人,所有与会的大众,为什么“地界增坚重”?

地界就身体,地大坚重。“不能自胜举”自己想举个手,想动一动都动不得了。我记得我看小说的时候,有一种定身法,一指你就定着了,一动都不能动,这里是指地藏菩萨的威德力。身体感觉不能动,这又是什么缘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两手皆珠现”。这个偈颂是重复前面的,他要再说一遍,前面没有详细讲,在这个偈颂中再说一遍。“两手皆珠现”,大家看到地藏菩萨手里拿的是如意宝珠,如意宝珠是求什么就现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净水瓶,那个瓶子不只是装水的,什么都有,只要你求什么就现什么。不但现珠,这个珠子还要放宝,雨种种宝,还要出来现种种宝,宝上还放光,照到十方的佛国土,不过并不是全都照到。所以,手里有珠子,珠子现了种种宝,能够雨种种宝,之后又现种种的光。

这种种的光,照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得到吉祥、快乐。前面说种种的疾病遇到光就好了,那么要是修道者遇到光也就成道了。一切的苦轮也都息灭了,息就是止息,一切苦都止息,都得到安乐。

世尊,导师就称世尊。世尊,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令大众都能见到?“令举众皆见”。我们都看见了,每个人的脸面都看见了,光一熄什么也见不到,因为有这个光。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使大众都能见到,是何因呀?乃至于所现的种种香花,庄严饰具鬘,每个人的身体也变得很庄严、很饱满,过去没有呀?对于这种现象,大家都很怀疑。“天人普犹豫”,犹豫就是怀疑,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所以莫不测因缘,有如此的现象,是有什么菩萨来或者有什么佛来吗?是他们现的神通力?或者是特大的梵天,或者是魔王,或者是帝释天,这是一个问号。

谁有这么大福德的,能够现这种神通力,使大众有这些感受?“唯愿大导师,速为众宣说。”佛是大导师来接引我们的,快为大众说,我们大众心里都放不下。有所犹疑,因此启问。他一问,佛就答他。

“尔时世尊告无垢生天帝释曰:汝等当知,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今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俱,为欲来此礼敬亲近供养我故,观大集会生随喜故,并诸眷属作声闻像,将来至此,以神通力现是变化。”

因为无垢生天帝释这样请问,佛就跟他解说。佛是一切智者,一切事物没有不晓得。佛知道地藏菩萨要来,就跟无垢生天帝释说:“你应当知道现在有一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就叫地藏。”“于无量无数大劫”,就是他所修行的道路、所化导的众生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所以用无量无数来形容。“劫”是印度话,“劫簸”,就是时分,时分是最长的。凡是一说劫就形容时间很长,说短就叫“剎那”。印度话的“剎那”是最短的时间,劫是最长的时间,但这是大劫,劫有大、中、小劫。这位大菩萨的愿力非常的大,他专门在五浊恶世,化度众生。

五浊就是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说末法,就是当下这个时代很不好,混浊不清。

在混浊不清的时代中,想要保护环境,是不可能的,我们实在是无法保护。我们的生命,随时可以死,是混浊的,不像北罗洲八万四千岁,他不混浊,很清楚的。因为我们老的会死,小的也会死,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死没有一定,混浊不清。

大家看问题的观点,不一样。人见太多,对于自己就有好多的知见,这就是见浊。

看问题不一致,还有烦恼浊。烦恼浊,我想每个人的烦恼,自己都可以知道,不用说了。这个世界五、六十亿人,各人的烦恼,各人的知见,都很混浊,众生浊。总的说,这个时候是不好的。

在这个时候,“无佛世界”,地藏菩萨的愿,就是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哪个地方没有佛,哪个地狱的三涂苦难特别重,他就到那里去度那些众生。“成熟有情”,这是他的愿。“那庾多频跋罗”是个大数字,是十兆。十兆有好多呢?有八十百千个十兆。

这是指地藏菩萨跟他一齐来的眷属。在这个八十百千多频跋罗那么多的人,我们这个世界也容不下这么多人,这是意境,不要在数字上去求。我们只是意会。

释迦牟尼佛跟无垢生天帝释说,地藏菩萨现在他要到这里来,亲近供养我,同时,他看见我们这个大集会,很高兴,他就来随喜赞叹,参加这个法会。但是他现的是声闻像。声闻像就是剃发染衣。凡是地藏菩萨都是剃发的,现的是声闻像。但是我们有时候看到的是坐在那儿的五佛冠,那是五方佛,是做焰口用的。除了放焰口,还要做法事,给众生祈祷的时候,要戴上五佛冠。不过,那种时候很少,一般都是光头,我们供养的地藏菩萨像都是声闻像。他要到我们这个法会来,这是他所现的变化。

“是地藏菩萨摩诃萨,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之所庄严,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此大菩萨是诸微妙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

但是地藏菩萨这位大菩萨,他的功德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虽然示现声闻像,但是他的殊胜庄严,是超过一切的大菩萨;地藏菩萨,超过文殊、普贤、观音。在《地藏经》第十一品,坚牢地神称赞地藏菩萨说:“我在这个世界上,见了很多的大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那种功德愿力已经不可思议了,但是地藏菩萨更超过他们。”本来菩萨跟菩萨,佛跟佛,不在这上面比较的,但是为了要显示地藏菩萨的功德,所以《十轮经》后面也显,《地藏经》也显。像一个发愿专要到这个五浊恶世、无佛出世的地狱度众生,是不好度的。所以,一切诸佛皆赞叹。

有一个故事:迦叶尊者他想听一听佛的音声,究竟佛的音声有好远,就用他的神通力,结果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佛的音声还在耳边。他到了什么国土呢?

他到了人家的法会,正在用斋,他在一个僧人的钵上!吃饭的那个钵碗上跑,那位吃饭的僧人,就想弄走这只小虫子,佛跟他说:“你不要动,那是东方一位佛的大弟子。”

完了,那位僧人就不敢动了。佛就向迦叶尊者说:“你可以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本师佛,你的身量就与这个弟子同等。”一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身量就无量无边。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想证明什么呢?佛佛道同的。他为了度这一类的众生,他只能够示现跟他相似。所以,地藏菩萨到地狱去现的是一个很苦恼的出家人,一位和尚,你有时候看到地藏像,不论是在梦中也好,或者是所见的境界也好,就像一个普通的和尚,假如看见很多的殊胜光明,你的业力就变化了,看见地藏菩萨也在变化,诸佛菩萨是随你的心而变现的。

例如你朝五台山,每个人看的文殊菩萨都不一样,就是随你心中现,一切诸大菩萨都如是。因为在《地藏经》,或者是《十轮经》,显地藏菩萨功德,把地藏菩萨的功德说得特别殊胜。如果是另外一部经,说文殊菩萨的经,那又不同,文殊菩萨就特别殊胜,文殊菩萨早已成佛,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这是显给众生看的。

还有,佛经上所赞叹的那些菩萨,佛在某一个会上凸显哪一个菩萨,就赞叹他的功德,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生起分别心。要是说地藏菩萨功德大,观音菩萨功德小,就犯了错误。但是在经上佛之所以要这样说,是为了能够使大众认为供养地藏菩萨,在心中生起殊胜感,是这样一个涵义。

佛赞叹地藏菩萨,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庄严!这是一切的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要想测量他的功德,是测量不到的。大家还记得《地藏经》第一品,在法会当中所来的诸佛菩萨乃至于天人,佛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今天到法会当中你算一算有好多数字?”文殊菩萨对佛说:“以我的智能力量,一千劫测量不能尽其数。”佛答复他:“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用佛眼看,还不能尽数,佛眼照一切还有不尽数的!那是推崇地藏菩萨的功德,让众生产生殊胜心。

学法,学佛,你也得运用你的智能,要是晓得佛的义理就成了。在本经中也是这样。佛赞叹地藏菩萨说,他的功德是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测的,不能测着他的边际。这位大菩萨是一切微妙功德的伏藏,所藏的是无量功德;又是一切的解脱珍宝出处,所以各人的如意宝珠,都能放出无量的珍宝。因为地藏菩萨所含藏的就是一切的珠宝,他能使众人得到正法眼藏,所以说:“是诸菩萨明净眼目”,要想得到你得修无量亿劫,但恐怕都还修不成。这种赞叹言语,是表示很尊贵、很殊胜的意思。

“是趣涅槃商人导首,如如意珠,雨众财宝,随所希求,皆令满足。譬诸商人所采宝渚,是能生长善根良田,是能盛贮解脱乐器,是出妙宝功德贤瓶。照行善者犹如朗日,照失道者犹如明炬,除烦恼热如月清凉,如无足者所得车乘,如远涉者所备资粮,如迷方者所逢示导,如狂乱者所服妙药,如疾病者所遇良医,如羸老者所凭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

“是趣涅槃商人导首”,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宝一样,你得请一个入海采宝的导师;要想趣向涅槃,你也得有位导师。谁是导师呢?地藏菩萨就是导师,引导你趣向涅槃。就像如意宝珠,雨诸财宝一样的,随所希求皆令满足,他是不会厌烦的。有些道友拜完地藏菩萨,或者念完经,先求自己家人平安,或者求身心健康,完了又求发财又求很多。有的人问我说:“师父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萨不会烦吗?”

我说:“你求好多?你求一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万亿,地藏菩萨也不会烦的。你求越多,说明你修行的功夫越好,才会求那么多,不然你求不出来。”

大家念完《地藏经》发愿,我想你求不到好多,因为你的心量没有那么大,求不到也想不到;你有没有求过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求地藏菩萨加持,让一切众生皆成佛,要永远的在法界之内,有没有这样的求过?没有求过,你的心量不算大,只想到自己。必须想到你所看见的,想到中国人,进一步想到这地球上六十来亿人。想到其它星球吗?想到法界?有没有想过让莲池海会的众生都成阿弥陀佛?这些愿大家很少发过,我去了就好了,能到莲池海会加入一员就不错,你有没有想过要莲池海会的那些大众都变成阿隬陀佛?若没有想过,今后你得要想,要发愿;不但自己生到莲池海会,声闻、缘觉,只要生到莲池海会,个个都是阿弥陀佛,乃至于想到娑婆世界,不论他受多大的苦难,这个世界上的人,现在跟我共处的,一定都能成佛,跟我一起成佛。

发愿大一点,他们都成佛之后,我才成佛。千百万亿事,都可以向地藏王菩萨说,就跪在前面,念十声地藏圣号,念完了就发愿,别以为这是愿,这就是修道。

你有多大的愿力,就有多大的神通力,借助诸佛菩萨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是他的愿。普贤菩萨的愿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众生都让他成佛,那就是普贤大愿。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菩萨不会厌烦的,烦的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打妄想,想的尽是五欲境界,那就不行。要想圣境,不可思议的境界相,是能生长善根的良田,所以说这块地生长一切善根,“是能盛贮解脱乐器”,什么叫解脱乐器?就是解脱。

这个乐器别当音乐器名讲。

地藏菩萨这块土地是一切解脱的种子,一切都能解脱,是出妙宝的功德贤瓶。

就像我刚才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宝瓶,那是出一切妙宝的;消灾免难,需要什么,宝瓶里面就会出什么。地藏菩萨的光明照行善者,只照行善的人,行恶的人不成;行恶者要改为行善者,这就是朗日。朗日就是光明的太阳。

失道者找不到路,前面就有明灯、有明炬,有大火炬指引。恼热时,月亮是最清凉的,如月清凉。如果是没有脚的人,有辆轮椅来给你坐,犹如车子,“所得车乘”,一样的。就像你走远路又渴又饿,没得水,没得吃,那就给你做资粮。如迷方者来给你作示导。“如无足者所得车乘,如远涉者所备资粮,如迷方者所逢示导,如狂乱者所服妙药。”

这个人已经疯狂了,有没有办法治呢?那就要遇到好药,遇到好医生,如果遇到妙药,疯狂马上就可以止住了。我们以为害病才是疯狂,其实,我们现在都是疯狂的。

为什么不修菩提道?有的道友认为自己修行的很多,我算一算。我说:“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你做了好多?”你还不及我修的多,还说你修得多呢?你自己算一算,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分钟念佛、念法、念僧?有几分钟念贪瞋痴,念杀盗淫,念妄言绮语恶口?你有没有算过?你修行太少了!大家要多修行,不要自己修行的很少,还自以为了不起。距离太远了,怎么能够明心,怎么能够消灾免难?好好想一想,怎样消灾免难?

“譬诸商人所采宝渚,是能生长善根良田,是能盛贮解脱乐器”。器是一个器皿,这个器皿盛的是什么呢?盛的是最快乐的,什么是最快乐呢?“解脱”,解脱就没有烦恼,没有欲望,这叫解脱乐器。这并不是琵琶、琴的那种乐器,这个乐是快乐的意思,能够出生妙宝的功德贤瓶,这个瓶子是能够出生一切的功德。我们上面讲的是说像观音菩萨的宝瓶一样,这都是形容地藏菩萨的功德;谁能做好事、行善,那么地藏菩萨的光明就像朗日照着你的身。对于失道者,失道就是迷路,在道路走着迷路了,地藏菩萨就像光明的火炬照耀你。如果是有烦恼的众生,地藏菩萨的光明,就除掉你的热恼了,像月亮清凉似的,使你没有热恼。

“如无足者所得车乘”,走路走的很累的时候,你有车乘,就可以减少这个困恼。

“如远涉者所备资粮”,走远路,中间没有资粮,你是走不到的。“如迷方者所逢示导”,方向迷了,有人给你指引方向,像我们走路的时候问路。另一种涵义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寻出离生死的方便善巧法门,就是念地藏菩萨圣号。

这段经文所说的,就是地藏菩萨能给我们什么呢?“方便善巧”。他修道的时候,由于愿力的关系,求者能得到这些好处,但这是指有缘者,如果没缘者,还是得不到的。

“如狂乱者所服妙药”,我们劝很多的道友供养地藏水,供的时候你自己心里很真诚,到了服用的时候,就照着《地藏经》上释迦牟尼佛跟观世音菩萨说的方式去做;就能得到好处。得到什么好处呢?有病苦的就减少病苦,没有智能的、没有记忆力的,就得到记忆力。狂乱者就是心智丧失,或者想问题,或者因为惊吓,弄得神经错乱。要是持地藏菩萨圣号,地藏菩萨就像良药似的。或者有疾病的人,能遇着良医,这是佛跟无垢生天帝释说的话;乃至于所有与会的大众,和这个大集会所有的诸菩萨诸声闻众,佛就向大众说,地藏菩萨就有这么多功德,让羸老的人,有手杖一样可以依凭,就像疲倦的人有床座一样的,可以使你休息。

“度四流者为作桥梁,趣彼岸者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胜果报,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轮恒转,持戒坚固,如妙高山,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

“度四流者为作桥梁”,桥梁是比喻,四流是说在生、老、病、死这个瀑流之中,他给你作桥梁,让你得度的意思,当你在此岸要到彼岸的时候,他可以作你的船筏,是三善根殊胜的果报。三善根是指不贪、不瞋、不痴,因为不贪、不瞋、不痴能生一切善法。如三善本所引的等流,“三善本”就是布施、慈悲、智能,布施慈悲可以让你渡过一切的厄难,也把贪瞋痴的烦恼流入于布施慈悲里,因此就常行惠施,如轮恒转,无有休息的意思。

因为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修一法,例如念《地藏经》,或者观想地藏菩萨圣像,当你修行的时候,会有很多障碍,障碍的意思就是让你做不成的意思。你每天诵一部《地藏经》,不过总是有些事情,让你中断不能诵经;如果坚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使它不间断,任何的破坏也破坏不了你的精进,为什么破坏不了?你有一种坚固的心力,我们往往是有一些障碍就克服不了,做不到,这个时候精进跟懈怠两者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学佛的人,信佛的人,得不到实在的利益,是我们的精进不够,不能坚持。

我们要发愿,一天诵一部《地藏经》,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间断,那么精进就有力量。为什么要精进呢?也就是不中断,很多人做不到,这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说我一天要念一百声的地藏菩萨圣号,我想这个很容易,不会断,你自己的意识忘了,或者一个间岔,今天就没有做了,我想每位道友都有这种体会。

当你最初发愿信三宝之后,我跟很多道友讲过,受了三归依,从这天起,每天晚上临睡觉的时候念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念完了再睡,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在床上先念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样极简单了吧!每个人认为自己绝对做得到,我问了很多道友,当初他受三归依时,他保证做得到,隔一年再问他:“你有没有做?是天天做?”“哎呀忘了!”什么原因?当然是我们经常的推拖,业障懈怠,没有把这件事当一回事。

像上面说的这么多地藏菩萨功德,就是佛跟无垢生天帝释说的。我们听到之后,有没有这个信心?这就是大问题。我们往往听经听了很多,学法也学了不少。很多道友经常说:“我对佛法知道太少,所以不能入门。”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说:“你知道的很多!”起码你知道什么叫佛,法,僧。不会用功?念地藏菩萨总该会吧!念观世音菩萨总该会吧!你有念吗?你一天念了好多声?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做事的时候,你心里缘念三宝又有好多时间?

今天有好多道友共同吃饭,我心里就想,在这个时候东说西说的,就是不说佛,不说法,不说僧,如果你随时这样来提醒大家,他认为你很讨厌,太啰嗦。有没有这种感觉?你不说,他就是忘了。你一天二十四小时在缘念三宝的时候,到了晚上休息时,想一想:“我今天有多少时间念佛、念法、念僧?”你说求感应、求加持,感应、加持都是你自己。我记得星云法师说过,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若能够这样子观想,长时间观想,不说二十四小时,就是三分之一,八小时,乃至于一天能有四个小时,缘念三宝,精进不懈,绝对不会堕三涂的;你再增加八小时,再加十二个小时,一定能成道业的。

我们为什么不明?为什么不通?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智能?为什么入不了定?

因为你的心跟三宝还是有很远的距离,我说这句话大家可能听得很不入耳。因为我信佛很多年了,现在天天念佛,我是专业的,有时候在大家聚会当中,突然间就想起了,现在大家在干什么呢?是在说佛呢?是在说佛法呢?是在修行呢?是在放逸懈怠吗?想要像金刚一样安忍不动,像大地那样,我们还得多用些功夫。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等至严丽,如妙花鬘,智能深广,犹如大海,无所染着,譬太虚空,妙果近因,如众花叶,伏诸外道,如师子王,降诸天魔,如大龙象,斩烦恼贼,犹如神剑,厌诸喧杂,如独觉乘,洗烦恼垢,如清净水,能除臭秽,如疾飘风,断众结缚,如利刀剑。”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静虑就是思虑,也就是在自己静下来思虑的时候,这就是甚深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我们随便持哪一个咒,长咒就是陀罗尼,短咒就是三个字、四个字,真言只说一个字,例如“嗡”字,很多字都是种子字,看是哪一位菩萨所传的。地藏菩萨就有这些功德、这些功力,能够让我们“等至严丽,如妙花鬘,智能深广,犹如大海。”这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语句。

“无所染着,譬太虚空”,太虚空是无所染着的,虚空是无所染着的,过去的妙果是由他修因说的,现在所修的因是成就未来的妙果,“妙果近因,如众花叶”,像开花结果的时候,因为还得用枝叶来扶持它。好花还得绿叶扶,你的种子种下去了,先长叶子,后来才开花。叶子要吸收营养,那是有关系的。降伏一些外道,像师子王降伏一切天魔,“如大龙象,斩烦恼贼”,犹如神剑,神剑就是智能剑。

“厌诸喧杂,如独觉乘”,独觉呢?他要找寂静深山的地方修行,厌离喧哗。“洗烦恼垢,如清净水”,这两句是上句对下句的,我们要想洗净烦恼,地藏菩萨就变成清净水,洗净我们的烦恼;要想除去臭秽,如疾风,把臭秽飘走了。“断众结缚,如利刀剑”,结缚是指我们的惑业,无量劫来的惑业,把我们缚住。就像我们身上好多的枷锁捆绑,解不开。

“护诸怖畏,如亲如友,防诸怨敌,如壍如城,救诸危难,犹如父母,藏诸怯劣,犹如丛林,如夏远行所投大树,与热渴者作清泠水,与饥乏者作诸甘果,为露形者作诸衣服,为热乏者作大密云,为贫匮者作如意宝,为恐惧者作所归依,为诸稼穑作甘泽雨,为诸浊水作月爱珠。”

“护诸怖畏,如亲如友”,生起恐怖了,我们的亲人、朋友会帮我们解除困难的。

防怨贼,怕怨贼来攻我们,那就修城,城外修壍,壍就是护城河,这都是比方的意思。“救诸危难,犹如父母”,任何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娘的,都叫妈妈。人在临死的时候,或者在最危难的时候,或是小孩痛苦的时候,大多数是喊娘的,只有我们的父母,才关心我们,地藏菩萨就是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子似的保护我们。

“藏诸怯劣,犹如丛林”,在那么一片大森林里,有什么恐怖就逃难到里面去躲避。“如夏远行所投大树”,像走远路的时候,被太阳晒得很痛苦的时候,走到大树下去乘凉。地藏菩萨就像大树给我们乘凉,要是热恼又很渴,那么地藏菩萨就像清凉水那样子似的;还有饥渴贫乏,作诸甘果就是很美妙的饮食。没有衣服穿,“露形者”,地藏菩萨就施舍衣服给我们。

“为热乏者作大密云”,很热恼的时候,像密云把太阳一遮住,我们立时就感觉清凉。

“为贫匮者作如意宝”,如意宝,如穷困者得到宝藏,就像地藏菩萨手里的宝珠似的,能出现像如意这样的宝贝。

“为恐惧者作所归依”,害怕就归依菩萨,他就心得安稳,不害怕。“为诸稼穑作甘泽雨”,到了干旱的时候,庄稼长不好,地藏菩萨就给我们降甘雨,是那样的意思。

“为诸浊水作月爱珠”,我们这里没有这种珠子,这个月爱珠能够把浊水变成清净水,即使是很混浊的水,把月爱珠放下去,水马上就清净。

所以在混浊、不清净的时候,一念地藏菩萨圣号,我们心里就清净了。在烦恼的时候,不得解脱,就可以到佛堂或者对着地藏像,静坐一下,念地藏菩萨圣号,你会感觉到好很多,这都是形容地藏菩萨的功德。

“令诸有情善根不坏,现妙境界,令众欣悦,劝发有情,增上惭愧,求福慧者,令具庄严,能除烦恼,如吐下药,能摄乱心,如等持境,辩才无滞,如水激轮,摄事系心,如观妙色,安忍坚住,如妙高山,总持深广,犹如大海,神足无碍,譬若虚空,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常游静虑无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宝洲堵,能无功用转大法轮。”

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如果我们现在已经种下种子,有了善根,或者来生的善根不坏,又能遇到地藏菩萨,念地藏菩萨圣号,地藏菩萨就能加持你。地藏菩萨在《地藏经》上,对释迦牟尼佛发的愿,释迦牟尼佛把末法众生咐嘱给他,他说:“只要在佛法之中,有一微尘一滴水那样子的功德,我都能使他解脱。”他发了愿,他要做。只要善根种下去,等因缘成熟,一定成长,现妙境界,令众欣悦。

现在这个会上就表现了,他所现的都是很殊胜、很不可思议的境界,大家都生欢喜心,可以令一切有情生惭愧心,晓得自己为什么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积聚善业?

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为什么自己的自私心那么重?为什么这么多的苦难加到自己身上?那就悔愧自己过去做的不对,没有积福业,所以今生事事不如人。那么,地藏菩萨就能帮助你,使你增长福慧,使你忏悔心强壮,使你能够庄严,使你能够除掉烦恼。如果是腹部不清净,就吃一点泻药;就像我们有很多的烦恼,不晓得怎么解脱,多念地藏菩萨圣号,念《地藏经》,你就能够解脱,就是这个涵义。

心很散乱,就多念念圣号,念圣号是最好的方法。有时候我们念经,效果都不好,就念圣号,可以考验自己的散乱心,也考验你所具足的烦恼。念一百声不行,就念一千声;不行,就念一万声;不行,就念十万声;还不行,就念一百万声。这样效果就产生了,我不是瞎说的,我自己就这么做过的。我先准备念一千声,不成,那念一万声,一万声还不成,念十万声,十万声不成,就念一百万声,那就行了。

如果还不行,再继续念,不定数量的念。但是,这只是为某一件事情,我想做某一件事情,想达到平安,想达到如意,自己要先测验一下,那就念吧!最初念的时候,还会散乱,等你念到十万声、几十万声以上,散乱自然就少了,这叫功夫,谁做都一样。你们如是念,也如是这样,谁肯去做,就这样。但是你得放下,黑夜白日的念。你要定期限,或者二十天,念一百万声,我一天平均念好多声,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你可以不睡觉,不吃饭,等做到了,也用不着不吃饭、不睡觉,你可以照样的睡,还是这样的念。

你要是学观音法门,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念哪一个菩萨圣号都可以,只要你肯精进,肯用功,就能得到。这些都是用比喻的,讲经说法,或者跟人家辩论,你没有辩才,经常有障碍,人家问了,答不出来,那就多念地藏菩萨圣号,增长你的智能。或者喝点地藏水加持你,那个时候对境能够摄住你的心了,不然你对境摄不住心。境就是现象,面对一切现象,你能够不动心。

“如观妙色,安忍坚住”,妙色是什么色?妙色是无色。这就深了,如观妙色身,妙色身是无相的。举个例子,观地藏菩萨圣像的时候,我们借这个色相的色身,是假的;画的或者是塑的,但是假的会生出真的。真的是什么样子呢?无相之相,妙色身是光明的,这样观久了,那光明跟你的光明,跟你的自心,跟你自性的地藏心,两者相结合起来,安忍坚住不动。

总持一切法的、持无量义的深度,像大海那样的智能。神足就是神通,神足通,他的神足无碍,犹如虚空。虚空对一切都是无障碍,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功德,他的修行,证得很深入,把一切的障碍、烦恼习气全断了。断的情况就像太阳照薄冰似的,太阳一出来薄冰全化了。

“常游静虑无色正道”,无色的正道是什么?就是智能,就是菩提道,就是无生法忍。无色,一切色相都没有。真正的道是无道,那么就能够得到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普通的,一切智智就是专指佛说的一切智能。最殊胜的智能就是一切智智,这时候才能够转最殊胜的不可思议的妙法轮,妙法轮就是使众生一切的无明感染都能消除。

“善男子,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与诸眷属欲来至此,先现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说是地藏菩萨诸功德已。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以神通力,现声闻像,从南方来,至佛前住,与诸眷属,恭敬顶礼世尊双足,右繞三匝,在如来前,合掌而立,以颂赞曰:”

佛就向无垢生天帝释赞叹这位地藏菩萨,具足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而他的眷属,也就是长随他度众生的这一批人,那不是过数量的,而是有八十百千十兆频跋罗来到这里度众生的菩萨。虽然菩萨还未到,但是他们就先现出了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说是地藏菩萨诸功德已”,无垢生天帝释问为什么有这些瑞相显现呢?佛就告诉他,因为有一位菩萨叫地藏菩萨,带着他的八十百千频跋罗那庾多的眷属,来到这个地方供养我;来到我们这个大集会随喜功德,所以有这么多殊胜的境相。佛刚说完了,地藏菩萨也就到了。

“尔时地藏菩萨摩萨,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以神通力,现声闻像,从南方来。”从南方来,当然是指佛在说法的时候,地藏菩萨从罗邻山这个地方来。不过有的人解释说,罗邻山就是地藏菩萨的净土。不过,如果是他的净土,他应该就在罗邻山住着,为什么还从南方来呢?地藏菩萨究竟在什么地方住?遍一切处。哪个地方有地狱,哪个地方有苦难,地藏菩萨就在什么地方住,从什么地方来都可以。

佛说完了,地藏菩萨以他的神通力,到了会场。

“尔时”正是佛对着无垢生天帝释说完话的时候,地藏菩萨就与他的眷属,现声闻像,从南方来,来了就到了佛前住,来的时候先做个仪式,先恭敬顶礼世尊双足,这就是我们每逢礼拜的时候都做的仪式。大家礼拜时,为什么两个手掌要翻呢?双手是接佛的双足,就叫头面接足皈命礼。两手不要距离头部太远,因为你的脸面跟你的手都趴在佛的双足上,头面接足,两手接足,脸面就依着佛足,就是头面接足皈命礼,皈命礼要顶礼世尊双足。

佛在世说法的时候,我们到寺庙的时候,或者遇见塔的时候,一定要顺绕三匝,也就是绕三圈。为什么寺庙大殿上的佛像要塑在中间?不靠在墙壁呢?因为要绕佛,一进来一定向右绕,也就是佛所规定的顺时针绕,绕了三匝而后顶礼。进来一定先绕三匝,三匝完了顶礼,顶礼完了在佛前坐。

但是这个时候地藏菩萨来了,到了佛前,绕了三匝之后而立,用偈颂来赞叹佛的功德。佛赞叹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又赞叹佛;地藏菩萨还没有来就现神通,佛就赞叹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他到了佛的面前,恭恭敬敬顶礼佛之后右绕三匝,立在佛的面前合掌,赞叹佛的功德。

“两足尊导师,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这是第一个偈颂,四句为一偈,总共是三十四赞,也就是用三十四个偈颂来赞叹佛。“两足尊导师”,就是福足慧足,给一切众生作引导的导师,能够引导一切众生出离苦海。“慈心常普覆”,说佛的大慈心常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快乐。慈心是给快乐的,普是普遍的,没有遗漏、平等的。

“覆”是盖覆的意思,就是佛的慈心普覆一切众生。

“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安忍是忍受的意思,对一切众生所有的恼害,所有一切不如法的事情,五浊恶世的种种灾难,佛以大慈心,不但能忍受而且能拔除。

佛本身是没有瞋忿心的,众生有瞋念,佛替他们除掉。普覆就是遍众生的意思,也就是要遍除众生的瞋忿心。愼怒心就是瞋痴最厉害的一个,所以,众生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是是众生的瞋恨心,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把他的功德林烧了。这是第一个赞叹的偈颂。

“具殊胜相好,庄严诸佛国,能以谛慈悲,充满一切土。”

佛的相貌是具足的,不在人天间而具足无量庄严相好。这个相貌有两种,一种是化身相,一种是报身相。报身相,像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报身千丈圆满,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佛一样,无量寿光是佛的报身相,诸佛的殊胜相,不论报身化身,都是殊胜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叫人天相,佛有无量庄严相好。

“庄严诸佛国”,庄严一切的佛国土,诸佛国土可以说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也可以说是普遍法界的一切佛国土;佛佛都是庄严的佛国土,佛的慈悲不是爱见大悲,而是“谛慈悲”。谛就是真理,所谓真理就是真心,也就是我们的实相,这个谛是指这个涵义。“谛慈悲”,如理的慈悲,而拔除一切痛苦,给一切众生快乐。

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明了自己的法性,让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般若智慧,充满一切佛国土。佛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救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偈颂。

“永绝诸爱网,如实善安住,舍诸清净国,度染浊众生。”

这是赞叹释迦牟尼佛。成佛,得到究竟清净,爱欲是永远没有了。这个网字是形容词;爱欲的爱就像那网似的,想找个起头也找不到,掉到网里面就出不来的意思。佛已经永远断绝爱欲网,不但他自己断绝了,他还要断绝一切众生的爱欲网。

能够证得真实的实际理体而善安住,常住于寂静无为的境界,也就是涅槃。我们说:“他安住在常寂光净土!”这么好的地方,佛不住,“舍诸清净国”,舍他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来到五浊恶世度染浊众生。这个世界的众生染垢是很重的,佛是为了度他们而来的。这是赞叹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本愿摄秽土,成熟恶众生,起坚固正勤,久修诸苦行。”

佛在这娑婆世界度众生,很不容易,这是他本来的愿力,他初发心时的愿力。

说将来成佛的时候要度最苦的、最脏的众生,要到那个地方去;那些众生是具足一切恶见的,刚强难调难度,我要把他们都成熟了。那不是轻易可以做得到的,必须经过无量劫的勇猛精进,勤修不息,坚固正勤。“久修诸苦行”,修苦行就是能够示现跟众生同类来修苦行,示现作榜样,在苦难当中修,才来成熟众生的。下面是重复的。

“久修诸苦行,闻生悚惧心,修诸施戒忍,及精进定慧。”

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就是六波罗蜜。怎么成就六波罗蜜呢?修无量的苦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上,没有一个微尘不是佛舍生命的地方。普贤十大愿王的第八大愿,佛是怎么样来这个世界度众生的?

他书写经典的时候发愿利益众生,没有纸,就把身上的皮剥下来作纸,把骨头当作笔,把身上的血当作墨,他是这样的书写经典。

我们在学经的时候,要生起这样的恭敬心,想到佛过去为了度我们,他所修的这些苦行;我们一听到这样的境界,就会生起畏惧心。投身饲虎,割肉喂鹰,像这类事情我们都是听说的,想起来会产生悚惧。佛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久修得来的。

“曾供事无量,佛菩萨声闻,及济诸有情,饥渴病死者。”

上求下化,向一切诸佛求法,供养一切诸佛,供养贤圣僧。还要求度众生,“下化”就是济度一切有情,舍自己救他人。

“本为他有情,自舍多身命,本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为了利益众生,自己舍自己的身命,利益他人,这跟我们恰恰相反的。我们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却伤害了别人的生命。口里说我为了大家怎么样,其实是大家为了我。古来说那些话的将军都是一样的,以前有句诗:“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位将军成名了,你晓得死了好多人才成就他?在战场上牺牲好多人才成就他,这是业。但是佛恰恰相反的,为了有情众生,舍自己多生的身命,这不是一生、两生。

佛曾经为了一个众生,用好多劫,舍自己身命救他。为了求正法,保存正法,可以用自己的皮来做纸,用骨头来做笔,用血来做墨,书写经典,在普贤菩萨第八大愿里头就是这样说的。

“弃舍自安乐,悲愍诸有情,专为诸有情,勤修断惑网。”

他不为自求安乐,专为众生得幸福,就像观世音菩萨似的,每一位菩萨、每一位佛都如是。极乐世界虽好,观世音菩萨不在极乐世界住,而是到娑婆世界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的华藏世界是清净国土,他到华严世界示现,到娑婆世界度苦众生,其它的诸佛寿命有八万四千岁的,有八万岁的,有四万岁的,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只有一百岁。

“善护于六根,恒远离诸欲,观有为无常,苦空无我性。诸苦业增长,皆贪爱为因,故先于六根,永断诸贪欲。”

佛看见众生的苦业在增长,为什么会增长苦业?是因为贪爱,以贪爱为因,感到苦业的苦果。你应当认识到,好好护持你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善护不要放逸,不要造罪,不要起种种的贪欲,远离一切欲。观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这些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观一切法是无常,观一切法是苦,观一切法是空。

苦业增长,你知道这个苦果是怎样来的?是贪爱为因,由贪爱来的。所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要是把贪欲断了,苦业就不会增长,苦业不增长,你就不受苦。佛在这里示现教育一切众生,赞叹佛在因地以这种方式教导化度众生。

“普于有情界,常安住大悲,虽得胜菩提,而不舍本愿。”

这是赞叹佛在有情界,常时的发大悲心,看着有情众生苦难。虽然佛已经证得殊胜的菩提果,但是他本来的愿是利众生的,不舍本来的愿力,所以还来这里度众生。如果从理上讲,佛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我们现在先讲事不讲理,因为地藏菩萨赞叹佛就从我们众生所能体会到的事开始。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就是这么来的,这就叫十轮。十轮是苦轮,要断这个苦轮,就得修佛的智轮。以智轮来对治苦轮,两者对比,地藏菩萨在赞叹佛的时候,很简略地提个名词而已。为什么不说?

他知道一切诸法皆是空的,皆是假的,但是众生不知道,众生是真苦。

“随见诸有情,逼切在众苦,随起勤精进,勇猛而济拔。”

他见到了一切诸有情,被苦楚逼迫,的确在诸苦当中。所以佛就勇猛精进,来济拔这些受苦众生。因此就给他们示范,希妄他们勤修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要修定,要求般若智能。

“令勤修施戒,忍进定般若,如母于一子,慈心而养育。”

“如母于一子,慈心而养育”,就像妈妈只生这么一个孩子。母亲的整个身心,就是为了这个孩子,爱护、养育这个孩子,这是母爱。至于现在有的母亲把两个孩子都杀死,推到海里,那是特殊的现象。现在,这个社会的业障太重,才会产生这些现象,这是业障特重。一般而言,母亲爱孩子的心,百分之百都是真切的,现在的人,都有点打折扣。有人举这个例子,妈妈杀孩子也多,子女杀父母的更多,这就说明了这个五浊恶世是到了业障极深重的时候。因此佛精勤真切要想成佛,就是想要度众生。

“本于有情类,常住普慈心,故速证菩提,度脱无量众。”

佛是为了众生才修佛道,为了众生才成佛,成佛了好度众生。

“本修菩提行,无不为众生,故今于有情,不舍于六度。昔常于末世,求无上菩提,今还末世中,速成无上觉。”

佛是永远不停地度众生,精勤不息。为了众生才修菩提行,为了众生才修佛道,成了佛道,还是要度众生,度脱无量的众生。在地藏菩萨赞叹佛的时候,佛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释迦牟尼佛。从发心、证菩提、度众生、成佛、入涅槃,地藏菩萨所看见的不是这样,是成了佛度众生,度了众生又成了佛,成佛又示现做众生;做众生又修,又修又成佛,这么不停的度众生的佛。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调伏诸恶见,天龙人药叉,安住能断惑,如金刚圣道。”

恶见,邪恶之见很难调伏。现在我们常遇到,你跟他说好的善道,他听不进去,他的恶见是不可思议。什么叫恶见?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的,我们说杀人不对,他说:“杀人为什么不对?我不杀他,他要杀我。”或者他也没有杀你,他就是抢钱、杀人。

我们看见无头的尸,或者无名的尸,不知道是谁杀的。杀了丢弃的,你要找原因,为什么?台湾的青年人,飚车族,骑到车上,他就往人家开车的开枪;看不顺眼,一刀就杀过去,什么冤仇也没有。这是什么业呢?这是现在众生的共业所感。这种见地,是不是恶见?你问他为什么要起这种看法呢?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也无所求,因为杀人是快乐吗?这叫恶见。要想调伏这些恶见,大家想想看,好调伏不好调伏?他听不听劝导?很难。

药叉就是夜叉,我们经常说是药叉。夜叉是魔鬼,但是还是有好的,有善类的。

夜叉大将,他是有护法的。人、天、龙也有恶的,都是有善有恶。调伏这些恶见,来制服这些天、龙、人、药叉,恶的那一方面。

“安住能断惑”,让他们断了恶见,安住于善道,安住于金刚圣道,那需要多大的力量?所以,只有佛与诸大菩萨才能来调伏。这也要有缘,也要有善根。在佛经里有那么多的菩萨、那么多的诸佛,有的人连名字也没有听到,连耳根闻一下的因缘都没有,又怎么能调伏他呢?像我们周围的六亲眷属,大家都有爱心,对自己的子女特别有爱心。但并不是你一说,他就听了,要是那么好度的话,现在就没有恶众生。

我到台湾土城监狱,看到重刑犯都是年轻人,把他送到里面,那样的管教他们,他都不听了;你用善心劝他,他就会听你的?你想让他听你的,得有大威力,你自己修的德要足够,德不够不行。“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治人。”怎么让他听你的?所以要靠我们自修。佛就是先自修,这是地藏菩萨赞叹佛的。

“授无量有情,得胜菩提记,成应供导首,最上良福田。”

这是好的。无量的有情众生,发心行道,勤修六波罗蜜,佛就给他胜菩提记,说他将来一定能成佛,将来一定能成得应供、正遍知、明行足,跟一切众生作引导,给一切众生作最上的良福田,也就是成佛了。

“世尊无等侣,普覆诸群生,无量大名闻,充满十方界。”

能跟世尊相等的一切同侣,那就是一切诸佛。没有超过佛的也没有跟佛相等的;只有佛才能够普度一切诸群生,一切众生。佛都能够普覆他们,普覆的意思就是能够给他们滋润,使他们成长,成佛。像佛这种名闻,名闻遍十方,十方界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佛的大名闻。乃至于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这十号是佛佛道同的。

“是故诸菩萨,为成就己事,咸共来归依,大牟尼足下。”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觉有情。十方法界这些发大心的、想利益众生的菩萨,想让一切有情都觉悟发大菩提心的人,成就自己,成就佛的事业,好去度众生的,都来归依释迦牟尼佛。“咸共来归依,大牟尼足下”,来归依于世尊的足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大寂灭者就是大涅槃者,“牟尼”就翻“寂灭”。

“闻所说妙法,皆生欢喜心,起增上正勤,修习菩提行。”

来归依佛,就是来求说妙法,什么是妙法?《妙法莲华经》也是妙法,《金刚经》也是妙法。“妙”就是不可思议,很微妙的,我们心里头想不到,议论不出,那就是“妙”。

规律,规绳,这是“法”,是让我们能够明白,换句话说,就是开悟。没有开悟,佛未说,我们不明白,佛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叫妙法。我们不知道苦怎么来的,佛就跟我们说苦是集来的,招感来的,有因才有苦果。要怎样出离呢?他说要修道,修道证了寂灭,苦果就断了,这就是妙法。如果没有智能,多起观照多起思惟,对一切事物,不懂的要学,这朵花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是黄颜色,随便举一个事物,我们不明白的事太多了。以佛的智能来教导我们,这都叫妙法,这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这个妙法是说生死证涅槃的法则。

闻佛说这种妙法,就生大欢喜心;众生生了欢喜心,就正正当当的、勤勤奋奋的修学,要生起增上的正勤,“起增上正勤”。现在我们虽有正当的勤修,但是还是不够增上。再增加力量,再增加你的胜心,增加你的精进心。你有了出离心,又加上增上心,要作什么?修习觉发菩提心,也就是修习觉悟的性门,怎么样去做?

“由导师法力,皆速证菩提,故今者导师,大集未曾有。”

这些声闻僧、菩萨僧,都由导师的法力,使他们很快的证到究竟果。菩提就是指究竟果。所以,我今天在这儿赞叹佛,现在这种大法会真正是未曾有,所以我来随喜了。

“十三兆药叉,恒啖诸血肉,皆舍诸恶业,速趣大菩提。”

有什么证明吗?在这儿他举个例子,地藏菩萨一到,就知道这个法会有好多人得度,好多人闻法开悟了,在这个大集会当中证了菩提。他举出一个数字:“十三兆药叉”,这些夜叉、药叉都是吃血肉的,恒啖众生的。

在这个大集会当中闻了佛的妙法,十三兆的夜叉,他们不再造杀业,不再恼害众生。“皆舍诸恶业”,恶业舍掉了,“速趣大菩提”,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这个大集会里,就有十三兆的夜叉,不再造杀业,不再随业流转,把业舍掉,趣向佛果。

“有得胜总持,安忍及静虑,有永尽诸漏,应供世间尊。”

地藏菩萨一到这里来,以他的智能力量就了解那些过数量的声闻僧、过数量的菩萨僧,有多少人证得菩提,多少人发菩提心,多少人住四摄法。地藏菩萨智能是很大的,他一到这里就知道有这么多人。我一个也不知道,我没有智能,所以我们还是苦众生。地藏菩萨刚一到这儿,从经文的叙述看,前面佛赞叹地藏菩萨功德,地藏菩萨也赞叹佛,也把法的殊胜说出来了。佛在这儿说的妙法,有十三兆药叉放弃了他们的杀业,从最恶的转变为最善的。还有,得了好多陀罗尼,证了好多陀罗尼果,得了甚深的禅定,诸漏永尽了,有的成了佛。“应供世间尊”,就是在这个大集会里好多成佛的,好多放下屠刀的,好多得总持的,好多得了六波罗蜜的,有这么多殊胜因缘。我们还没有证得,就随喜一下,希望大家都得到这个胜总持。

“有修四无量,有住四摄法,有得四辩才,有安住顺忍。有得健行定,有得妙慧眼,有住无生忍,皆由导师力。”

这是地藏菩萨赞叹佛的一些赞美词,我们从这些赞美词就可以看出来菩萨的智能。一般我们都是照着经典上来赞美菩萨、赞美佛。如果我们自己编一个赞美词,恐怕也赞叹不出来。这些赞美词,包含着很多涵义,有的是佛在因地当中所修行的,有的是在果德上表现的;有的是赞因,有的赞果,说这个妙伽陀,这种不可思议的赞叹的语言。

四无量是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摄就是佛在因地当中用极好听的语言来摄受一切众生。听到他的语言,心里生欢喜,之后,就入到佛门,或者跟他示现同事,或者示现布施。因此每一个赞美词的当中,就含摄着佛在无量亿劫所做的事。那么,我们听到这个名词,感觉好像很容易,但是我们做起来实在很难,因为我们有忌妒心。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就生忌妒,不但不赞美,如果别人赞美的时候,还要从中说几句破坏的话。那有什么了不得?谁做不到?我们念这个赞美词,心里常作如是想,生起惭愧心。

要学着佛菩萨如何赞美;若是表扬这个弟子,让大家生起一种殊胜感,向他学习的时候,好好称赞这个弟子,称赞的语言,恰如其份的。感觉菩萨赞叹佛的时候,都是赞叹不够的,除了像地藏、文殊、普贤、弥勒、观音,这些大菩萨要赞叹,他们能够说尽佛的功德;因为我们没有那么深的体会,像我们要说佛的功德就赞叹不出来,赞叹得不尽。

这个是地藏菩萨的赞叹。从前面到现在都赞叹什么呢?说:“佛,你真了不得,我看到这个大集会上的这些人,在这个中间得到了法的利益。”他是赞叹佛来教化这些人,这个会不是大集吗?不是过数量的声闻僧,过数量的菩萨僧吗?他们在这个法会当中所得到的,有的因为佛教导,修四无量心;有的因为佛的教导,修四摄法;有的因为佛的教导,在这法会中得四无碍辩。

什么叫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什么叫四辩才呢?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辩无碍。这里面还有一个“健行定”,健行定就是首楞严三昧。法相的名词是牵涉到每一部经的,每一部经都是这样的意思,你们大家自己看一看,这都不是属于我们所要讲的经的主要义,主要义是什么呢?我们要修行;依照《十轮经》,我们要怎样修行?修行就是你怎样做观想,我们如何能修定,如何能开慧。特别是“数、随、止、观、转、净”,虽然是六个字,这里面的涵义太多了,我们可以从入门的观想一直到能够得到定。

“妙慧眼”,这是赞美佛。说在这个会中就有这么多人,得到这么多的益处,还得有智能眼,正法眼藏得妙慧眼。有的人得到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证得法性,证得理体,能够了解悟入一切法无生。忍字就是认可的意思,有的住在无生法忍,为什么有这些力量呢?会中的道友们为什么有这些力量呢?皆由导师力,就是佛教导的力量。

“世尊大威力,摧灭众魔怨,降伏诸外道,九十五异类。”

在这个法会的大众,还有些障碍,有怨敌的干扰,以佛的威力都摧伏了。还有“九十五异类”,也就是外道。

“尽地狱旁生,饿鬼非天趣,故真实有情,咸归尊足下。”

还有“地狱、旁生、饿鬼,非天趣”,指的不是天上的,也非人趣,这里是专指阿修罗说的。他虽然有天人之福也是天道,但是他跟天人不一样,这里是指六道众生,地狱恶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这就包括了六道,所有在大集的会众,都能够归依佛的足下,都能归依佛足。“咸归尊足下”,就是指佛说的。

“今者息刀兵,疫病饥馑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诸有情。”

如果有刀兵劫,假佛的威力,刀兵劫息灭了。如果有流行的病苦,或者有饥馑,或在这个坏劫当中,许多众生失去了正道,但是佛都把他们度了。

“盲冥诸有情”,或者处于黑暗当中的,这个冥本来是主黑暗,但是那个人神经不正常,就像永远处于黑暗当中。像这类有情,处于黑暗当中,所谓有眼看不见,因为身上没有光明看不见,所以说盲冥是一种形容词。

“诸烦恼狂乱,皆安寂灭道,故我舍诸缘,来礼敬尊足。”

还有一些是烦恼狂乱的。狂乱包含很多意思,正道不信,没有正知见,邪知见可不少。让这一类的人安住于寂灭道,这个力量就很不可思议了。因为我见到在这个大集会上有这么多的功德,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好处,“故我舍诸缘”,这是地藏菩萨说的:“我把一切因缘全放下了,把其它的缘全放下,来顶礼佛。”这是求加持的意思,“来礼敬尊足”。

“无边诸佛土,现在诸导师,咸广赞世尊,闻者皆来此。”

这是地藏菩萨称赞的,我所见到的无边佛土,有好多佛教化的国土,在各个的国土当中的诸佛,他们都赞叹释迦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都在赞叹世尊。为什么呢?

你在五浊恶世,最苦的地方度众生,所以闻到的,听到的,没有不生大欢喜的。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

拜忏的时候有这么几句话,以前我找不到出处,后来看《十轮经》才知道出自这里,这是蕅益大师从这里摘去的,《地藏经》上没有,《占察经》也没有。

“遍知海”是指佛说的。我所了解的佛,知道佛的智能,所说的法音,能够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佛有真实的德,前面是谛德,就是称真而起的德,叫“真实德”。

这个“真实德”,因为性体遍一切处故,那个德也遍一切处,是无边的。乃至于“度脱诸有情”,“度”是佛的教化,“脱”是众生脱离苦难,可以度脱的。这些有情众生,他们脱离了苦难,得乐了,心里生起大欢喜了,能够礼佛,能够见佛是不容易的,没有修无量的福德,想礼佛是礼不到的。

“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我们之所以能够拜忏,是多生累劫修来的,不用说天天拜忏,你若到庙里叩个头,都是不可思议的。《法华经》:“若人于塔庙中,单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有的时候说,“佛道皆已成”。《法华经》中是“皆已成佛道”。有些人只从文字上说,到这个塔庙里头单合掌,点点头,就已成佛道。

有一个厦门大学的老师,他就问过我这个问题,他问:“我天天来礼佛,不只单合掌,我是双合掌,也没有成佛!这句话有毛病。”我跟他解释说:“这句话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凡是到了塔庙中的人,能够单合掌,小低头,已经成了佛;由这个来证明,你现在来了,能够见到佛像,单合掌,将来一定能成。可是并不是现在你已经成佛了,而是过去诸佛在因地当中种善根的时候,是这样种的,所以他已经成就佛道。证明现在,不论哪一位能够见到佛像,能够单合掌,小低头,将来一定能成,是从过去的来证明现在的。”所以若是过去没有修过无量福,你现在不能够礼佛,就是这么一句话。我们不但礼佛,而且拜佛,天天拜忏,那就说明了我们过去是修了无量福,所以要发愿,“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就是能供养世尊。

“我今学世尊,发如是誓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

“我”,就是地藏菩萨自己称的。世尊过去的时候,就是这样发愿的,释迦牟尼佛最初听了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辗转向人家传颂,那就是现在的三千诸佛,也就是我们念经的时候未来的星宿佛,现在的贤劫佛,过去的庄严劫千佛。三劫三千佛就是最初听到五十三佛的名字,种了善根渐渐修行都成佛了。地藏菩萨是自谦的,他说:现在也向佛学,也发诸个誓愿,像佛今天这个大集会一样,自己也是在这个五浊恶世的秽土,在不干净的国土中修行,障碍非常多,在这个地方修行,证得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发愿,多生多世就在因地当中成就的。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以妙伽陀礼赞佛已。”

地藏菩萨是边礼边赞,一边赞叹,一边顶礼。就像我们拜佛的时候,也是赞叹,作礼。我们不会作偈子,就把诸菩萨赞佛的偈子拿来念。像在普贤颂里,赞叹佛的偈子很多,都可以用来赞叹佛。还有用忏罪的念法,不是纯粹赞叹佛的功德,还要忏自己的罪,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业障消除了。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一边拜,一边心里想:“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一边念一边礼,既赞佛,又忏罪、又发愿,这都是大菩萨给我们做的偈子。

自己也可以作颂,作偈子,随你自己的意愿;你学了很多经了,自己想求什么事?就编偈子自己赞颂。我们看宗喀巴大师赞文殊菩萨的偈子,像现在,宏觉法师讲菩提道次第所念的那些偈颂,就是宗喀巴大师作的,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虽然只是念赞颂,其实就是修行。这是诸菩萨互相的酬唱。地藏菩萨来到这个大集法会,在礼佛的时候,一共说了三十四偈;从赞颂开始起,一共有三十四个偈颂。赞叹、礼拜之后,又上供养。

“与诸眷属,复持无量天妙香花种种宝饰而散佛上,变成宝盖,住虚空中,为听法故,即于佛前俨然而坐。”

这么多眷属,都用妙香花种种宝饰来供佛,这些物质,这些花宝,到空中变成宝盖。宝盖就像我们打伞那样子,变成一个宝盖罩在佛的上面。赞叹、礼拜之后,在“佛前俨然而坐”,也就是很愼重庄严的,到这个会上这么一坐。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既见地藏菩萨摩诃萨已,皆获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种种上妙香花宝饰衣服幢旛盖等,奉散地藏菩萨摩诃萨而为供养。皆作是言:”

原本来大集会的这些大众看见地藏菩萨来,“皆获希奇”,感觉到特别希奇,像这位菩萨赞叹佛的美妙赞叹词,他们感觉很殊胜,也很受感动,他们都要供养这位地藏菩萨。

“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亲得瞻仰礼敬供养如是大士。”

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很大很好的利益,都是因为佛的神力,才能够瞻仰敬礼供养这位大士,也就是地藏菩萨。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好疑问。”

就在这个时候,会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好疑问”,有疑则问。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发起这部经的是坚净信菩萨,发问的菩萨名字之所以称为“坚净信”,表示我们都没有信心;而他的信心非常坚定,希望让大家也像他这样坚定。现在这位发起的大菩萨,叫“好疑问”,好疑问大菩萨本身已经对地藏菩萨非常了解,所以他就给与会的大众作代表,别人没有智慧能问,坚净信菩萨也是如是问。有时候谁都没有问题了,那就由文殊菩萨来发问,好多经论是由文殊菩萨来发问的。凡是这种互相问答的时候,就能产生义理,使会中的大众得到很多的利益。而这位好疑问菩萨是,有疑就问。

我记得永嘉大师有这么几句词:“圆顿教无人情”,圆满不可思议的教义,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讲人情,没有人情可讲。“有疑不决直须争”,这个事我怀疑决定不了;“直须争”,这样争没有关系,不要人说啥我就说啥,他怎么讲我就怎么听,这是不对的,你必需问。“有疑不决直须争,非是山僧争人我”,我不是来争是非的。“修行恐落断常坑”,修行人不明了这个道理,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那就会堕于无量劫。好疑问菩萨看到这种景象、这种变化,就起来向佛请问。

“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礼佛双足,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从何而来?所居佛国,去此远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种种称叹?复能赞佛不可思议功德法海?我等昔来未曾闻见,唯愿为说。”

先是佛赞叹地藏菩萨,“蒙世尊种种称叹,复能赞佛不可思议功德法海”,像这种赞叹,赞叹得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所能赞叹出来的。怎么从来没有听见过?我们未曾闻见这样的大菩萨,从过去到现在未曾听见过。“唯愿为说”,请世尊给我们解释解释,给我们开示开示。有时候我们拜完忏,道友说:“师父,请开示开示”。开示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得举出问题来?凡是你对佛请示、对佛像求,必须有愿力,你得先祷告,有什么目的。你先要有问题,不能胡里胡涂叩头说:“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么毛病,你要问医生,得说一说你的病源!要有问题才发问。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

佛答好疑问菩萨说:“止”,就是我不答复你,不要再问了。为什么不跟你说呢?“如是大士”,这位大菩萨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间天人大众所能够信受的,测量他的浅深,是测量不出来的。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详细说了之后,有些人会生谤毁,或者生迷闷。迷闷就是不能理解。

“时好疑问复重请言。”

好疑问菩萨既然问了,佛不说,他还要请,再请。

“唯愿如来哀愍为说。”

既然是这样子,祈求哀愍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说,说了,众生就得福,得福就离苦得乐了。他就再请,凡是一请没说的,我们再请。有时候佛是再请也不说的。

三请,佛一定要说。一而再、再而三请,好多部经里头,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请。

《法华经》也如是,最先佛答应,刚一答应要说,头座的五千人退席,他们就是不听。还没有等到说法,就退席了。念过《法华经》的道友就会知道了。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

既然是一再启请,你就“谛听”。前面是谛语谛见,这里叫“谛听”,佛每次答复,就说“谛听”。“谛听”就是如实的,谛理而如实的听,用你的心听,不要用耳朵听,用耳朵听,从这耳朵听进了又从那耳朵出去了,这是不可以的。“谛听”就是要你思惟。光听不行,还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观察。

“吾当为汝略说少分。”

要想把这位大士的功德都说圆满,恐怕不行,现在只约略的说一点点。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地藏菩萨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随所止住诸佛国土,随所安住诸三摩地,发起无量殊胜功德,成熟无量所化有情。”

前面有一个问题,这位善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住在哪一个佛国土?离我们娑婆世界,离佛教化的国土有好远?他如是请问,佛答复说,这位大士所住的国土,哪一个佛国土都是他止住的地点,因此不一定是从南方来的。《地藏经》上说是从南方来的,但是在这部经上说,只要佛国土有地狱,只要有三涂都有他止住,随他所安住什么地方,他都住在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是妙定。我们再讲他的殊胜功德。

“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就是首楞严三昧,过去的旧译叫“首楞严”。玄奘法师依照原意翻译,就是首楞伽摩胜的三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译作“健相定”,这些事所作已办。“究竟定”,这是最究竟。佛所证得的三昧,在《涅槃经》二十七卷中,“首楞严三昧”,有五个名字,第一个叫“首楞严三昧”,第二个叫“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首楞严三昧,也是现在我们经上所念的“首楞伽摩胜三摩地”。第三个名字叫“金刚三昧”,这是密宗所用的名词。第四个叫“狮子吼三昧”,第五个叫“佛性三昧”,随所作业,随佛所作的每一个事业,都叫三昧,那就处处得名。但是从百八三昧之中,就是一个总的三昧。他已经能住到这个三昧,也就是住到这个定中。

他一清早起来,都在定中,用无量的定去度无量众生。这个定到哪一个佛国去度哪一类众生,就不一定。地藏菩萨就如是,每一个早晨,都要入无量三昧,度无量众生,这就是佛所说的少分的、成就众生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他有这么多功德呢?因为他得到了这么多的三昧,他的定,就有二十三种。以下都是地藏菩萨所得的定,这是总说。

这位大士能够悟入如来的境界,他跟如来是一样的,他已经得到最胜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指见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萨。登了初地的菩萨,他是分分证得,一直证到最究竟的、最胜的无生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我们前面讲过,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认为一切诸法都有生,我们也是把一切的缘起法当作真实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到什么都是真实的。这座钟是真实的,这朵花也是真实的,我们就不能够知道这是无常的,不能知道这个诸法是无生的,这是因缘。因缘所生的法是没有自性的,但是这不像我们说的虚空,这种无生就是无生者无不生,在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体。随拈一法,无非法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近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不理解。《华严经》说的都是有,《华严经》从来不说空,华严就是有,像无边世界,什么都是无边,什么都是有,二十年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一点。

举个例子,“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一个微尘,佛在这里头说大法轮,二尘中有尘数剎,二剎有难思佛”,一个微尘里头有无穷无尽的佛剎,每一个佛剎,又有佛在里面成佛,海会围绕,有诸大菩萨。哪一个微尘能有这么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尘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昨天宏觉法师讲的“照”,那一微尘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么都在内。没有思念,没有分别,不假分别,不假作为,《华严经》都是这类的义理。有人说《金刚经》是空的,《华严经》是有的,这是错误的,《金刚经》不空,《华严经》也不有,《华严经》讲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华严经》就是这类的句子,这类的意思,要在那里头使你能够悟得一切诸法。

《心经》上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意思也是一样。现在有一种叫男妓,过去也有男妓院,他们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骂人的。那时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龙绕的靴子、脂膏、皮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相公,也就是男妓。如果是女的,是妓女。《华严经》上说善财童子去参婆须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说这位童子这么有道德,怎么去找妓女?《华严经》是染净一如的,你一接触婆须蜜多女,你就开悟了。谁跟她一接触、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拥抱就成道了,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福报。我们见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这个福报。我们是从分别心来看。

《华严经》境界是这种境界,整个都是般若智能。像无厌足王,杀人无厌,你到他那里去,善财童子一参他,心里就起疑惑,这是善知识吗?挂着人腿、人脑,那简直是支解大观,好像是到了医院的解剖室。无厌足王是在度众生,他就是让你不要起分别心,要产生无分别智,这才是《华严经》境界,读《华严经》,要这样看。

《华严经》是什么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够进入。

所以无生法忍,知道诸法无生,无生也无灭。无生无灭,无形无相。凡是一切的形相,当体本来是空的。我们略说一下“无生法忍”,他与诸佛一样能够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经到了堪忍一切智位。这里句句都是说地藏菩萨,他已经跟佛平等,已经成佛。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昧门,也就是大悲法门。

如幻的大悲法门,就叫师子奋迅三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这是形容词,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论。凡是心游道外,心外取法,从究竟了义来看就是邪论,心外无法,一切法外也无心。

“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为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随顺示现善巧,随便在哪一个佛国土,他都止住,那里就是他的佛国土。所以,他前面问,所居何佛国呀?

没有。地藏菩萨是谁呀?他的佛国土如何?《地藏经》没有说的,《十轮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凡是所有的佛国土,他都在那儿止住,如是大士,随所止住的诸佛国土,随所安住的诸三摩地,发起无量的殊胜功德,成熟所化的无量有情。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能发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见诸三摩地所行境界。”

不论住哪一个佛国土,“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要入什么定来度化一切众生呢?

以下共有二十三定。

如果地藏菩萨住这个国土,他就在这个国土入了“发智定”。住这个定力,由这个定力,就令这个国土里所有的有情,同入这个发智的三摩地。以下是另一个定,另一个佛国土。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无边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其所应,能以无量上妙供具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清净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见诸欲境界无量过患,心得清净。”

他入了这种“具足清净智定”,就显现了欲的过患。欲包括很多,例如贪欲。但是,他是清净智定,因为清净智定力量的关系,能令有情众生认识到欲境上面的过患,能不贪着一切欲,不着欲念,心得清净,就令一切有情得清净。这是一种。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惭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惭愧,离诸恶法,心无忘失。”

要生起惭愧,要有智能。我们拜忏,天天讲无惭无愧,却作很多错事,一点惭愧也没有,还认为是正确的,那是欺骗,这是很显现的。有的执着欲境,入了这种定力,欲望就轻了,乃至于断了。所以他入了这个定,使这个佛国土与他有缘的众生,心得清净,能够具足。

他入了这种“具足惭愧智定”的时候,这个佛国土的众生都生起惭愧心。“惭”就是忏悔过去,“愧”是愧对未来,未来绝不再做。惭愧的涵义有两种:要生起惭愧心,忏着你刚做的事太不对;愧悔,我今后绝不能再做了。地藏菩萨在那个佛国土,用的是惭愧智定,由于这个定力的关系,能令这个佛国土的有情,都具足无上的惭愧,增长惭愧。诸佛菩萨,那些大菩萨自己也经常的惭愧,经常感觉着我跟佛还不能一样,还不能够马上成佛。他也是有惭愧心,惭愧是有深有浅的。他不是请问地藏菩萨有什么智力?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听到?佛跟他说:“你跟他无缘。”地藏菩萨是随在哪个国土,入什么定,度什么众生。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达此世他世因果。”

“诸乘明定”,或者声闻乘、缘觉乘,或者菩萨乘,地藏菩萨依据这个诸乘明定,令一切有情能够善巧,得到天眼通、他心通,了生死,死生智通达了。生灭义是无常,本来就没有,依着在定力观无常,这都是证得的般若空。总的来说,他能知道世出世间的因果。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无忧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离一切愁忧昏昧。”

地藏菩萨在他所住的国土当中,入了“叫无忧神通明定”。由这个定力,能令这个佛国土的有情没有忧愁,无忧无卢,明明静静,不昏不暗。昏昧就是黑暗,在黑暗当中还有什么通?因为不昏暗,所以他可以离一切忧愁,知道忧愁若恼是假的,这是妄念粉飞。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胜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神通就是心。神者就是天心,也就是我们自然的心,通者就是我们所有的智能。

慧,通明慧性,你以不可思议明净的心,产生了一种方便善巧智能,这叫神通。神通就是方便善巧,他一入这个定,这个国土的众生,就具足了神通的善巧。

现在地藏菩萨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早晨入“具足胜通明定”,我们有没有得到神通善巧?既然是菩萨在哪一个国土中,一入什么定,那个国土众生就能得到什么,地藏菩萨在我们这个国土住着,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得到呢?参一下吧!我们跟地藏菩萨有没有缘?没缘吧!现在我们念《地藏经》,天天念地藏圣号很有缘,地藏菩萨入这么多定,为什么我一个也碰不到?参一下!你自己思惟、观想一下,为什么?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普照诸世间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离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见十方诸佛国土。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诸佛灯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归正,归依三宝。”

“普照诸世间定”、“诸佛灯炬明定”,这两种定大家都懂得,就不进一步说明了。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金刚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轮围山,大轮围山,苏迷卢山及诸余山,溪涧沟壑,瓦砾毒刺,诸秽草木,皆悉不现,令彼佛土,所有一切众邪虫(蛊)毒,诸恶虫兽,灾横疫疠,昏暗尘垢,不净臭秽,悉皆销灭,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种种嘉祥自然涌现,清净殊胜,众相庄严。”

这个定的名字是“金刚光定”,一入定的时候,这个国土有大轮围山,小轮围山,苏迷卢山,也就是妙高峰。这些山里头有水涧,有沟渠,有高低,还有瓦砾,毒刺,不干净的草木,有毒的花草树木,都不出现了。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就不会中到邪毒、虫毒,乃至于恶虫恶兽的侵害。(这里补充一下,“虫”,是一个错字,它应当是“蛊”,蛊毒的蛊。)乃至于昏暗尘垢,不净的臭秽都消失了,是因为这个金刚光定的关系,使这个国土的土地像手掌一样的平稳,种种嘉祥的现象自然涌现,清净殊胜,众相庄严。地藏菩萨在这个国土入金刚光定的时候,使这个国土产生这些变化。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智力难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诸眷属,皆悉惊怖,归依三宝。”

地藏菩萨要用这个智力难摧伏定,一入这个定力,这个国土的魔王跟他的眷属,生起恐怖,都归依三宝。魔王都生起恐怖,就不会恼害人。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电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远离后世恐怖,得法安慰。”

因为得到“电光明定”的安慰,脱离三涂,永远不受恐怖。这个电光明定是不可思议的法,可以得到法智的安慰。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念皆得饮食充足。”

“上妙味定”,也就是吃好吃的。使这个国土众生能得殊胜妙味,所有饮食都是充足,都是美妙的。生到六欲天,他的饮食都不需要厨师,随念而至,只要那么一想,饮食就现前。生天就会有这个能力,何况菩萨入定的加持。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胜精气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无不皆得增上力势,离诸病苦。”

什么病苦都没有了,这是由于地藏菩萨“胜精气定”的关系。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上妙诸资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乐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宝饰,诸资身具无所乏少,殊妙端严,甚可爱乐。”

“上妙诸资具定”,由于这个定力,令这个佛国土的一切诸有情,所有的床座、服具、衣食、桌椅板凳,都是上妙不可思议的。乃至于衣服宝饰,所有资生的器具,从来不缺少,而且都是上妙的。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无诤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远离一切怨憎系缚,和顺欢娱,爱乐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进,心无散乱,成就智能。”

“入无诤智定”,诤是斗争,因为有智能,入这个定的时候,由于这个定力,这个国土的众生,身心勇健,远离一切怨憎的系缚。“和顺欢娱,爱乐具足”,那么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都具足了,因为心无散乱就是具足般若智,成就智能。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能引胜踊跃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无量胜妙欢喜。”

令诸有情都能够享受无量的胜妙欢喜,这是“胜踊跃定”。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无碍智,能修种种清净事业。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善住胜金刚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诸根具足无缺,常乐远离,其心寂静。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增上观胜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厌自恶业过,咸善护持十善业道,生天要路。”

地藏菩萨入这个定的时候,所教化的国土众生,能够不造恶业,增长善业,做的是善道,生天的道路。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慈悲声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发起慈心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乐之心。”

地藏菩萨入的这个“慈悲声定”,使这个国土的一切有情,都发起慈心、悲心,从来没有怨害、没有伤害别人的心,心是普遍平等的。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引集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离诸斗诤,疾疫饥馑,非时风雨,苦涩辛酸,诸恶色触,悉皆消灭。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海电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众宝合成,一切过患皆悉远离,种种宝树、衣树、器树、诸璎珞树、花树、果树、诸音乐树,无量乐具,周遍庄严。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

这里举出二十三种定,早晨的时候,地藏菩萨要入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定,不只是这二十三种定,而是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定,无量数的定。

“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此善男子,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

这位大士,这位善男子,他已经无量劫在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利益众生。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佛出世,他也去利益众生,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复于当来过于是数,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疫病劫,令诸有情皆得安乐。或有世界,饥馑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饥馑劫,令诸有情皆得饱满。”

“复于当来”,是未来。“过于是数”,比以前的数字还多。或者有的世界,“刀兵劫起,害诸有情”,我们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没有听不到炮火的。现在就是刀兵劫起,这是伤害有情。地藏菩萨见到这个事情,于晨朝的时候,以他所有的定力把刀兵劫除了,“令诸有情,互相慈愍”。

或者有世界疾疫劫起了,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他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去这些疫病劫,令诸有情,皆得安乐。或有世界,起了饥馑劫,没有饭吃,大家捱饿,害诸有情,这位善男子,就是地藏菩萨,看到这种事也于晨朝以他的定力,消除这个饥馑劫,令一切有情皆得饱满。

“此善男子,以诸定力,作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益安乐诸有情事。”

地藏菩萨以他的定力作了这么多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事情。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常勤精进,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

他的大悲心是非常坚固的,无人可以破坏的。

“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由此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令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随所在处,若诸有情,种种希求,忧苦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离诸忧苦,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最起码你可以生天,不堕三涂,乃至于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成佛。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饥渴所逼,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饮食充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些都是同义语。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乏少种种衣服宝饰,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宝饰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无不备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随所在处,若诸有情,爱乐别离怨憎合会,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爱乐合会,怨憎别离,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是苦难。爱的不能相聚,怨的非要相会不可,这叫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要是至心称念,念诵地藏菩萨的人,这些爱别离苦、怨憎会苦,随其所应,都消失了,安置于生天涅槃之道。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身心忧苦,众病所恼,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隐,众病除愈,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上面的经文是赞叹地藏菩萨的。大家可能会怀疑,根据这段经文,只要一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我们所缺乏的都可以得到,求什么得什么,甚至于成佛。根据经文上讲的,只要至心的念地藏菩萨名号,地藏菩萨入定的时候,就会加持你。他每句话都有一个“至心”,不要丢了“至心”这两个字,要是丢了“至心”,这段经文就有问题,他说,必须是“有能至心称名者”,每句都有一个能“至心称名者”;大家拜忏,每句的前两个字也是“一心”。

因此,我们不要产生“信心”的问题!什么是“信心”的问题呢?佛对好疑问菩萨说,地藏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力,为什么我做的效果却不一样呢?是佛妄语吗?但是他上面说过,你没有如是做,那个效果也就没有效。你念一万声里头能不能有一声至心的?

有一句,就可以。所以有时候很相应,也就是你这个时候的心很清净。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大家一定要修“观想”,观想地藏菩萨,至于观想的方法,我们后面会讲。

讲到修定、修静的时候,你要观想的时候怎么运用?你渐渐的能够相应,确实相应,佛所说的话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骗我们的。要是没有作用,骗我们做什么呢?佛菩萨不是。但是我们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去做,为什么都得不到效果呢?

因为你根本没有学好!你自认为是佛弟子,也在做;但是你根本没有学,你所做的跟所教导的不相合。

譬如说,在《地藏经》第十二品上,释迦牟尼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如果记忆力差,不能读诵佛经,这是宿障,没有消失;就在地藏菩萨前面供养一杯水,今天早晨供了,明天早晨把这杯水倒出来喝了,完了,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了再供,把这供过的水喝了。之后,要愼重至心。所以说要我们三七日内勿杀害,戒酒肉邪淫及妄语,这些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三宝弟子都做得到的。可是至心思念大士名,做不到!因此就相应不了。所谓至心思念大士名,我们作进一步的解释,这跟我刚才念的都有关系。你怎么样才能达到至心思念大士名?这里面有功夫,也许有一点儿秘密。说清楚了就不秘密,但是你做不到的时候还是秘密;这要靠观想力,至心不是口念,也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心里想的。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心诚则灵”。你的心至诚了,金石为开,学佛的人心里头本来就比别人少些浮动,容易清净下来。

我们按照佛经的教导去做,或者未达到目的,还没有得到相应,一定要找原因。

为什么?检查自己的思想,自己纠正,一次纠正不成,两次不成,十次,为什么修行需要几十年的功夫呢?一碰着,一下子开悟,一开悟了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等你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回事也没有了。这个道理,看起来是很简单,做起来很难,说起来很容易,只要用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但这个平常心你是掌握不了。

有很多人问我,喝了地藏水,可是效果不好。我说:“有人效果好,你去问一问他是怎么做的。”但是效果好了,就不能再犯,你要是再犯了,又没有,时明时暗。

众生心,时明时暗,我们决定不了,所以智能的明与暗,两者一直在斗,有时候明,有时候又暗,暗了又恢复原状了。说是业障发现了,有时候他又明了,业障又消失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涂。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不论《地藏经》、《占察经》,《十轮经》也好,只要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现在结了缘,都能得到这些功德的。

因为地藏菩萨在《地藏经》上他亲自向释迦牟尼佛保证过的。他说:“凡是在末世,只要对佛法有一丝一毫一微尘的善根,一定度脱他。”那么假地藏菩萨的神力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你不能因为这句话,就等着地藏菩萨来度,自己还是要努力,否则时间就长了。我们现在只是念一遍经文,像这些经文的道理讲起来是很深的,你先念念读读就行了。真正的要学习《十轮经》是在后面,等讲到第二卷,以佛的十轮,来对比我们的十轮,最后在这两卷经文中,好好用点功夫,这是我们修行的地方。

前面就是“序分”,先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你心里就会向往,地藏菩萨真是不可思议,心里很至诚的生起了殊胜感,再去学习就容易进入。

佛一再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但是在很多大法会之中,很少有地藏菩萨到场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经常在佛的左右;地藏菩萨很少来,除非因为他的关系要发起什么法会,他才来的。好多的法会都没有地藏菩萨,为什么?他要遍于好多佛国土。

他叫什么名字呢?不一定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有无量亿的名字,他的定也是无量亿的定,名字也是无量定。另外,哪一尊菩萨是地藏菩萨呢?我们到五台山,朝文殊菩萨,哪一位是文殊菩萨呢?你见的人太多了,其实我们天天跟地藏菩萨见面,或者是地藏菩萨天天在我们身边,只是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你念就好了。当你念《地藏经》的时候,当你思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已经在你心中。

在这一段经文提到好疑问菩萨,他因为不理解,也没有听说过,但是他在这个法会当中见到了,也听到了。先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尔后地藏菩萨又以妙伽陀颂赞叹佛的功德,这个好疑问菩萨感觉到地藏菩萨是不可思议的,他就问地藏菩萨是什么时候种的善根?他现在住在哪个佛国土?这个佛国土离我们这娑婆世界是远是近?过去生中他所种的善根,以及所修习的功德是什么?好疑问菩萨向佛请问,佛最初没有答应,因为说出来恐怕众生怀疑不信,佛就止住。经过好疑问菩萨一再请示,佛就给他说了。

这是在《十轮经》上,释迦牟尼佛赞叹地藏菩萨,另外我们看到《地藏经》或是看《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地藏菩萨修行的时间,是很长远的;同时佛也没有广说,为这个好疑问菩萨所介绍的,只是略说少分。

在这少分的当中,先说一部份地藏菩萨所入的定,定者是观察义,因为定才能生慧。当我们有什么事情,会说等我静下来想一想,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地藏王菩萨是遍一切处,一切处都是他的住处,随所在所止住的诸佛国土。好疑问菩萨不是问地藏菩萨住在哪个佛国土,离这里远近吗?佛答复他:“随所止的佛国土,都是地藏菩萨行菩萨道的处所,也不只是娑婆世界,也不只是极乐世界,不只是东方琉璃光如来世界,只要有三涂的地方就有他。”所以在许多大乘经教当中,地藏菩萨很少在场。这是一个问题。是不是他真的没有在场?不会的。只是他的名字不叫地藏菩萨,随所现的国土,随所现的身,他又有别的名字了。

从这一段经文,说他所入的定一共有二十三种定,其实是略举少分。在《地藏经》上,或是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他入的定就多了,一早就入千百万亿的定,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用定观察一下,之后用智能去救度众生。

地藏菩萨就在这世界上,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依照经文的意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得度,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么苦?这还得有缘。我们天天念地藏菩萨圣号,我引述经上的两句话,地藏菩萨自己说的,有很多众生没有听见我的名字,“不为名闻,云何悬念?”连我的名字都没有听到,怎么念我的名字?对于这点我们有些怀疑。我们天天在念,怎么说还有没听见地藏菩萨的名号?

《占察善恶业报经》上是这样讲的:“要有至心!”用占察轮的时候,一定要至心。

没有至心,就没有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字,也就是跟地藏菩萨不相应。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你说一切众生要学习忏悔法,要我们拜地藏忏,要得至心,若不能至心,什么现象也得不到,甚至于‘不为名闻,云何悬念’,根本没有听见我的名字,又怎么念呢?”也就是说没有念。明明在念,我明明听见了,为何没有念?你不至心。

《占察善恶业报经》说:“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为得戒。”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学法的时候,往往没有依法去做,受了三归依,你不行三归依,还算佛弟子吗?受了五戒,不持五戒,算得戒吗?涵义就是这样子。

坚净信菩萨就问地藏菩萨说:“你所说的至心,什么样才算至心?何等为至心?”

这是坚净信菩萨问他。地藏菩萨就答:“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大家从我念的这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至心的重要。《十轮经》后面的经文也会讲解。前面是总说他的功德而已,并没有说他所做的事实。

但是学经的时候,要先把这部经的涵义、互相矛盾之处找出来;解决你认为有矛盾的地方,先把怀疑解决了,以后才能够至心、深入,才能够得救,才能跟菩萨的愿力相应,跟你所求的相应。如果不依法,不依法就是学法而不依法,这是我们的通病。学经,不依照经,这又怎么解释呢?很多学佛者,佛教他怎么做,他不那么做,之后,他还要抱怨,说佛法不灵。不是不灵,而是你没有做,或者做的不如法,一定要依法。有些事情在理上是可以通的,在事上是绝对不行。因此懂这个道理之后,才明白为什么一天拜忏、念地藏菩萨,好像还不满足我们的要求。

还有在菩萨的加持当中,有一种很明显的现象,或者在梦中,或者看见地藏菩萨加持,你的灾难立即消失,立即可以明白,心开意解,惑业消失,这叫明加,是很明显的。还有一种冥加,就是暗暗的加持你,一步一步的引导你。如果明意加持你,菩萨有智能,我们没有智能,就容易骄傲,或者梦见相好光明,你就到处宣扬加持,邀名邀利,“昨天晚上地藏菩萨对我放光,我好快乐!”别人一听,你有成就了,赶快递红包,供养你,完蛋了!你就堕落了。所以,在求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种胜解,不论学哪部经一定要依法学,你不能超越。

不是说顿悟吗?顿悟离不开事修!你别看人家开悟,一听闻就理解了;之后就得了殊胜理解,得清净轮相,他不是现生,而是多劫而来的。我们看工人拿起工具非常熟练,一会儿就做好了,你搞得满脑头是汗,还摸不清处怎么下手。而且做出来的成品还是次品,这道理是一样的,先懂得这个道理,你再来听这部经文的话,菩萨定力的加持,乃至于菩萨所在的国土,随便在哪个地方好多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你自己就可以感觉到。

我没有看见,为什么我的感受是这样子呢?为什么经上说的是这样子呢?这两者好像不相应,应当懂得这种道理,你连最起码发愿的至心都没有,只有欣乐的至心,听到地藏菩萨很感动,这只是希求心,还没有达到至心。至心有一定的样子,发了至心,像勇猛精进心,还分为三心,到了深心,“地藏菩萨就是我自己!我就是地藏菩萨!”这样去观想就相应了,你所证到的境界自然就不同。像听闻到地藏菩萨,就能够舍弃一切,什么都交给地藏菩萨的程度,我们还做不到。

还有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所要求的,使用轮相的时候,应当怎么样拜,怎么样依法,求什么得什么,那得要有功力,勇猛至心,要二十四小时,不分昼夜忏拜,称诵名号,诵《地藏经》。叩头礼拜,并不是依照忏本,拜一次就算了,要连续的,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我们凡夫,对我们现在的体力,跟我们的身心,依照菩萨的规定,我们做不到:那就要有加持,你只要真正去做,就有加持。

以前有一位祖师,他就是以他的生命来修持的。因为他爱打瞌睡,昏沉特别重,就把自己搁到必死之地。人人都畏死,他就到悬崖上面打坐,看自己还睡觉吗?一睡觉,就落下去,落下就死了。这样子能制止烦恼?不成的。他坐一坐,支持不了就摔下去,韦驮菩萨就把他驮上来,他就问:“何人护法?什么人把我救上来?”护法韦驮告诉他:“我是韦驮菩萨来护你!”他一听就生骄慢心。他说:“南瞻部洲内像我这样修的人恐怕不多!”韦驮菩萨说:“像你这样的人,我看见太多太多了,像牛毛那么多,像你这样的骄傲心,我十劫后再护你的法!我十劫不护你。”韦驮菩萨就隐了。

他一想:“最初也没有求你护法,你护也好,不护也好,我还是照样修。”他又坐,坐久了支持不了,肉体是有限的,他又坠下去了,韦驮菩萨又把他救起来。“你不是不护法我?怎么又护?”韦驮菩萨说:“你一念超过十劫,我说十劫不护法你,但这一念精进心超过十劫。”

当我们在危难当中或者困难当中有没有生起这一念超过十劫的心?有没有?经常说放下身心,我们有没有放下,自己很清楚。

根据《十轮经》的这段经文,佛是答复好疑问菩萨说的,不是地藏菩萨赞叹自己的功德,这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位善男子,就在他所应住的国土当中,由于他的定力、愿力、慈悲心、道力,只要他在那儿,那个地方就吉祥,不过也要这个地方的众生跟他至心相应,不相应还是得不到。

但是,有的地方又说,像在《地藏经》第十二品,佛对观世音菩萨说:“这位地藏菩萨对此土众生特别有缘,只要众生有求,众生有念,都可以得到加持,要求不是这么严。”而且《地藏经》第十三品中,佛最后嘱托:“末法的众生,以你的神力、愿力,一定要救护。”地藏菩萨就发愿说:“在末法的时候,只要对佛法有一点儿的少善根,一微尘一滴水,对佛法有善根者,我一定救度他,让他得解脱。”

这跟我们前面提到的至心相应,两者结合起来看,学法不能在文字语言上起执着,否则就会产生退心,你的心就不会至诚。地藏菩萨说:“对佛法有一点微尘、一滴水的功德,我都会救度。”现在我对佛法有很多功德,我不只一滴水,地藏菩萨怎么不救护我?这样你就会生起抱怨想!佛法要面面观,时时修,要这样的来观。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互相乖违,兴诸斗诤,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欢喜忍受,展转悔愧,慈心相向,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段经文的意思很容易懂,不需要怎么解释。这一类现象,大家很清楚,现在我们都具足,我们怎么样超脱?让地藏菩萨把我们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要至心。我刚才念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忘了?要学习,这叫学习发愿至心;不学习,至心是达不到的。我们大多是散乱心、昏沉心,这跟信心很有关系。我们要培养信心,对法深信不移,是很难的。尽管这么讲,恐怕道友还是有“真的吗?”

这个问号,“我怎么没有得到?”好多人都有这个问号,就是没有问自己的至心达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至心,跟地藏菩萨不相应,这种的情况就达不到,这是指说生天涅槃之道;至于消灾免难,多少还是有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自从到了美国以后,我和宏觉法师两人都有体会;凡是到佛堂来随喜礼拜的,都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不过不是究竟的彻底利益。因为他的心没有彻底,所以也得不到彻底的利益。有时候,他求某一件事情,或者求他的儿子灾难免除,儿子的灾难一旦免除了,他就不再信了,不再做了,这样子生天涅槃之道是达不到的。而且,两者互相比较,世间的情份特别重,出离心的成份特别轻,重的愈来愈重,轻的愈来愈轻。

我看到好多道友是这样子的,一年当中每个人的变化都很大,我们所能做得到的,就是规劝他,启发他,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跟着我们拜忏,一达到目的了,就不拜了,而我们也离开了。“啊!我在家里拜呀!”我说:“你别骗我了,你在家里拜谁呀!”“啊!我还是念呀!”念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们不要欺骗自己,你想欺骗鬼神也欺骗不到。你会欺骗菩萨吗?菩萨本来就在你心中,你的心若灵了,事业都灵了,那是你自己的心。到了后面,我们会讲到地藏菩萨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前面讲过,地者就是我们的心地,藏者就是密藏。我们的心地就含藏这些事情,反正这两方面都是空的。但是空是不空的,它可以做成无漏性功德,也可以变成一切忧悲烦恼,就看你怎么理解。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闭在牢狱,杻械枷锁,检系其身,具受众苦,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解脱牢狱杻械枷锁,自在欢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解脱牢狱之灾,免受枷锁的苦难,一解脱就自在欢乐。但是其中也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时间观念跟佛的时间观念不一样。诸佛看你也是一剎那,考验考验你,但是你感觉已经好几十年了,对于这点我个人深有体会,大家可能就没有这种体会了。因为你没有住过监狱,也没有住过那么长的时间。但是忧悲苦恼,谁都有吧!我看每个人都有,就算你拥有多大的财富,就算是帝王将相,达不到目的,你还是苦恼。已经得到的权力,害怕失掉;已经得到的财富,害怕丢掉,这样就忧愁了,想尽办法保护。你拥有很大的财富,念地藏菩萨,求不要失掉财富,这样保得住、保不住?地藏菩萨的安排不像你心里的安排,也许财富反而会散得快一点,为什么呢?地藏菩萨要给你培福,不让你保护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毒蛇。你以为地藏菩萨不灵,其实地藏菩萨是真灵,他把你的财富散了,灾难免了。

当抱怨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得到利益的时候。“自在欢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但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时候,他最终的目的,是要你得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道。生天也是过程,你不是想得到快乐吗?生到天上,那种快乐比人间快乐多得多,那是无忧无愁的,永远不会再发愁。要是你又能够修行成佛,那就更好。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应被囚执,鞭挞拷楚,临当被害,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免离囚执鞭挞加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身心疲倦,气力羸惙,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身心畅适,气力强盛,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佛对好疑问菩萨说:“你问我地藏菩萨的功德?我就跟你这么一样一样的说。”

这还是少分,因为众生的苦恼太多太多了。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不同,烦恼也太多。

所以虽然说这么几篇,还只是略举的。

“随所在处”,凡是说随所在处,是指地藏菩萨所说的。地藏菩萨在哪儿,哪个地方的有情,就可以免受苦难。他有什么苦难呢?身心疲倦,内心疲倦,身体疲倦,过份的劳累。他打几个工,还要念书。我在美国是看到过的,有人打两份工,还要去念书。晚上上课,白天去打工。有些人很幸福,家庭生活富足,可以供他念书。

有些人很苦,连自己到美国的费用也是自己挣的钱,打工养活自己,甚至几个人住一间房子。我们在纽约听说有几个人租一张床铺,三个人,你八个小时,我八个小时,他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我去上班,你睡觉。下八个小时,轮到他上班去了,就这样三人住一张床铺。这是事实,不是说笑话。有的人房子是很大很空,为什么呢?那是他的福报,那是他的业障!要是说很不平等,其实非常平等,我们听到这种事情,觉得很平等呀!业呀!自己作业自己受,脱是脱不了的,他如果至诚恳切念地藏菩萨,也许就会改变了。

人在苦难当中,至心容易生起;一旦得到了,至心就跑了,又变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好一点了,就忘了菩萨,又去放逸了,这种事每个人身上都存在。

我也存在!当我在监狱里头,想佛想三宝,一出了监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并不是念念都在想!监狱的苦,很逼迫,也没有别的事,脑子就集中这样想,一出来事情就多了,快乐的事很多,就把佛的事给忘了,就不会那么样至心去念,这是必然的。

除非修定成功,得到不退位!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

或者没有气力了,求菩萨增加一点气力。我很感激菩萨,从监狱到现在,我这一生没有害过什么病。今年八十一岁,快八十二岁了,感觉还是很有气力。你们听我说话,还有气力!菩萨要怎么加持你?不害病就够了。所以为什么每一位道友都应当报佛恩、报菩萨恩,因为他的加持很多,自己在福中还不知福。今天我看见电视上说龙卷风侵袭美国四个州,总共损失了二十八亿元美金。二十八亿元美金不是小数。龙卷风那么一过,就没有地方住了;昨天还很幸福,风一过今天就不幸福了。

想等救济,去等吧!你受了苦难等救济,那是很困难的。世界上的这些现象,大家虽然都看到了,但是都有一种侥幸心理,“还没有轮到我!”每人都有这个想法。没有轮到我,可能不会遇到。

三宝弟子,要随时把一切的功德推给三宝,这是三宝加持我们,还有这个气力。

要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身心畅适,气力就强盛。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诸根不具,随有损坏,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诸根具足,无有损坏,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句话我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六根残缺不全的人,马上就生长出来,或者腿断了又生出一条腿来?不是这个意思!地藏菩萨加持你,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加持你,让你死了,又再另外投生。另外有一种,他确实是六根不全的人,盲的眼睛忽然看见了,聋子、耳朵突然听得见了。这种事有例子可以证明。去年的时候,我们到这儿来,有一个小女孩,她的耳朵安上助听器,说话“呀呀呀”地说不出来;距离现在不到一年,她也能说话,书还念得很好。她才念地藏菩萨念一点点,但是念的很诚恳,心里纯净不杂。十几岁的小孩子,高雄人,这里有人可以证明,这是事实,那是地藏菩萨免除她的六根不全,要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还要继续修行。所以诸根不具的人,要这样祈求。

但是,每一段的苦难最后都有个条件,要至心称名,念诵归敬,还得供养。大家一听到供养,就以为要出钱,不一定的,最好的供养是法供养。就是用念圣号供养,而你都供养地藏菩萨或者念念《占察经》、念念《地藏经》,用法来供养也可以。

还有用你的意供养,如果你没有很多钱,就算你有钱,你又不方便上街,要是到了花市,到了水果店,把它搬来就是了。有人问我说:“师父,那样不犯盗戒吗?”我说:“你又没有拿他的东西,你犯什么盗戒?”盗戒是指你对他的屋子举离本处,才犯盗戒。

这是你心里变化的,犯什么盗戒?你造出来的水果,比他那个水果还好,这是从意念产生的。意念生,这是法供养,一种意念供养。这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广修供养的法供养。

所以,供养,可以用法供养,但是提醒大家,贪心不要太重,什么也舍不得,心想:“我就念点经,法供养就成了!”一文钱不出,一点力也不出,这也不对。因为法需要结合事,你是在不得已没有办法的情况当中,你就法供养。但是你能力做得到的,得依事表法,理事才能无碍。我若不这么说,有人会骂我的,因为叫大家都不要出钱供养三宝,只用意念供养,庙里的和尚吃什么?所以两个结合起来,不可偏废。闻法千万不要起法执,若是这样说,你就这么执着;那样说,你又那么执着,就麻烦了,你就不必学了,也学不进去。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顚狂心乱,鬼魅所着,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心无狂乱,离诸扰恼,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是狂乱、精神病患者,这种病很不好治。发顚狂的人,很不好治;还有被鬼魅所着,这是真有其事。的确有鬼宅,我们遇到了,就念经吧!念经加持。有的道友说,他一开始念《地藏经》,他的婆婆就找来了,外婆也来了,六亲眷属把他吓得不得了,他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那是找你超度,他们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一个跟他有缘的人来帮忙超度。所以一念《地藏经》,他们就来了,但是你别怕;有人是梦中见到的,有人是醒着见到的。

我在纽约有一个弟子,就发生这种现象,后来就不念《地藏经》了。之前他念《地藏经》,大白天开车从他家到公司,他看见一个脑壳四方的,又高又大的人,向他的汽车走来,他吓晕了,从此就不念《地藏经》了。后来在家里也经常遇到这种事,看见鬼魅。遇到这种事一定要坚定。他也不相信我的话了,我说:“你要坚定,继续给他得到好处。”他说:“不念了。”不念了,也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这么多道友都是念《地藏经》的,也没有谁不念吧!一天念一部的人还是很多。

假使说有发生这类的现象,至心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你的心就恢复了,不再狂乱。这些扰害恼乱你的鬼魅也就随着消失了。不仅如此,地藏菩萨还教导你,怎么样学习,使用什么法门。诵经也好,修《占察经》也好,修《十轮经》也好,或者修观想也好,然后安置你生天涅槃之道。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盛,恼乱身心,常不安乐,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放逸跟疑是两回事。疑是怀疑,放逸是散乱,很不精进的意思。精进对放逸,有这样一个涵义。若诸有情,贪欲心很重;脾气很大,瞋恚心很重。还有愚痴邪见!

看事物、看问题跟人家总是不一样。忿、恨跟瞋是属于同一类的,但是这个的情况有所不同。像忿,有些人还认为是好的,不平则鸣,看见一个人欺负另一个人,他生起忿恨心,气得不得了。一般人会认为这个人有侠义作风,正义感很重。佛教不是这样讲,因为你不明事理,不明因果,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前生是怎么回事,未来、过去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你反而在这里不平则鸣。

我认为这是一种忿。忿就是不平,或者别人对待你,你产生不平,或者别人的事情,你生起忿恨,这表示你没有办法,只能恨他而已。你想要报复,敌不过人家,你恨在心里;现在没有办法,等我有机会再对付你,这是属于恨。

悭是悭贪,自己有,不肯舍。嫉妒,嫉妒人家,看人家舍了,他又放不下。或者看人做了好事,他没有做;但他嫉妒人家,嫉功妒贤。骄,就是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强。骄傲,若加个女字旁就是娇气,骄往往跟慢相关连的。慢有好多种,有一种是自己本来不如人家,却感觉比别人强,这叫过慢。有些人,看见别人很好,就说有什么了不得,我也能做得到,这也是慢的一种。其实他做不到,根本就没有本事,还觉得比别人强,这是属于骄慢的性质。

恶见,就属于愚痴的一种。他看问题跟人家不同,吃荤的人可不要多心。杀鱼杀虾杀什么,认为这是该吃的,这是恶见。把人家伤害了,还认为是应当的。我听一个老太太说:“猪、羊就是给人家吃的,猪羊一道菜。”我看你才是给老虎吃的!

如果是给长虫吃的,毒蛇猛兽要吃你,你会给它吃吗?各人有各人的环境。只不过,它的力量不敌你,被你杀了。你不养羊,它在山里头都照样生活,它吃草,就算你不喂它,它也照样能生活。你把牠捉住,杀了。家里养的还说得过去,山里的羊,它妨碍你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都叫恶见。

还有一种恶见,总想害人,那就是恶见。我在监狱里住的时候,有些犯人已经入监了,还一天的想害人。有些犯人给那些更恶的人打报告,他是三天不害人走路没精神。

恶见的例子特别多,每个人都有。不要认为我们很清净,以这种见解看问题的,我们都有,不过学佛之后都在修正中。

睡眠,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有的人必须睡十几个小时,有的人几个小时就够了。

佛教导我们减少睡眠,睡眠愈睡愈昏沉。

有一种情形,这是笑话,他是不看经,不睡觉,经本一打开,他的瞌睡就来了。

还有,不打坐,不睡觉,一打坐脑壳就低下来。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业障,这就叫障。

睡眠是盖,把你的智能盖住了,睡眠盖。

还有心智丧失,任何人都有,我也有。这几天当我们念完佛拜完忏,一打坐,刚念完圣号,我就有点不行了。宏觉法师给我提个醒:“老法师,你打头!”我一注意,不行!一注意提起来警愓,就好一点。这是盖,不是好事。有人劝你休息一下,睡一下就好了,睡一觉怎么会好呢?睡糊涂了,你静坐一下,观心,当睡眠的时候,你就修修观。如果你是真的修观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会进入你的身心,地藏菩萨光明就会把你的睡眠给撵跑了。睡眠过多是我们的过患,算一算一生当中睡眠占去好多时间?

放逸,就是高兴的时候,妄心妄跳。打球打高兴了,五六个钟头,没有问题。

叫他坐在这儿打坐修行,或者念念经,坐一个钟头都受不了,坐半个小时他就毛焦火辣地要起来。要他打球要他玩,他来劲,三、五个小时都没有关系。还有打麻将,打了四圈还来四圈,越打越起劲儿。为什么?放逸,这是众生的业。

疑是我们修道的最大障碍,对什么事都打个问号。有很多人从小孩起,因为被他的爸爸妈妈骗惯了,当他长大以后,不论谁说话他都打个问号。所以有子女的道友,千万莫骗子女。小孩的脑筋非常天真,你跟他说,他就信了。后来,他看见的不是这么回事,以后对什么事都会怀疑。特别是学佛的人,你跟他说这些圣境,这些地藏菩萨的功德。“我怎么都没有得到?这位老和尚在瞎说的!”他就会生起怀疑!

疑是我们修道的最大障碍,为什么会怀疑呢?疑的反面就是信。信不具足就叫怀疑。

什么事都疑惑,疑是障道的因缘。这些情形非常的猛烈。

“皆悉炽盛”,全都很炽盛的,恼乱你的身心,使你的身心不能够修道,不能够得到安乐。有这些毛病的道友,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疾、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炽盛来的时候,你要放下来,安心至心称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这些我们都试验过了,你之所以有烦恼,就是这些东西;不管哪一样,或者因为外界来的,或者接了一个弟子的电话,或者他出了什么事,我们动心了,也跟着他一起烦恼。

有一段时间,我们住在美国三藩市,中国大陆正在对台进行导弹试射,我们都去买报纸,每天晚上看台湾的电视台。为什么呢?宏觉法师说:“我看您最近很关心。”

我说:“是呀!很关心。”因为台湾有那么多归依弟子,他的家庭如何?必须关心!一关心就乱了,大陆上有那么多的六亲眷属,台湾有那么多的佛教道友。所以,一遇到了你关心的事,自己作不得主,自然就随着他乱了。念地藏菩萨吧!念是念了,求也求了,感觉不灵,因为你这边尽念尽求,他那边还是尽打。在事实面前往往会使你的道力退失,这叫退失道力。

我们平常说空的假的,是你自己份内的体悟,你说是空的假的可以,但是不能对众生说空的假的。他信你?他在那儿苦,你在这里说空的;像鱼、畜牲,我们是不懂得它的语言,你要是懂得它的语言,你就知道它的痛苦。“你们快乐的坐在桌子上,却用油炸我、用刀切我,你还说,很好很好,还要讲求味道。”“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半夜声。”现在吃的花样很多,花样一多,什么导弹、飞机也都来了;你吃的花样多,报复的花样也多。因此,我们懂得这种道理,应当至诚的称念地藏菩萨。

那么地藏菩萨就能救离我们的苦难,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发愿至心,发愿可以增加我们的至心,说我要度一切众生,我念一切众生苦。

像我刚才说的,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好的方面说,“欲销世上刀兵劫”,我每天念,求这个世界上的灾难消失,求佛菩萨加持,这是好的,这是大悲心。从另一方面想,不关心,你为什么不想中东或者那些国家的风灾,我们有没有幸灾乐祸的心?我们的敌人,他那边起风灾,“看老天跟你作对!”你有没有幸灾乐祸?如果有,犯罪,要平等对待!为什么天灾那么多?人间没有办法治你,人间报复不了你,你说不公平!天者自然义,自然的那个力量就来了。

你想找原因,去找吧!过去,小时候从来没听过环保卫生,灾难好像也没有这么多,现在特别多。气候为什么反常?人类研究天体,就是不研究因果。我们谁都懂得,地球还长不长?不会长。天天在掏,每天在这个地球要掏出多少东西来,掏完了这些东西到哪儿去?我们在地底要取出汽油来,干什么?烧、化,化了到哪儿去?一点也没有失掉,它在空中,空中也是物体,它又渐渐凝聚。凝聚又要再来这个世界,坏,之后再成长,成长又陷进去,就这么旋转轮回,这就叫众生业,这叫业轮。

我们讲《十轮经》就是讲轮,轮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佛教讲这种事,科学家现在也证实这个问题;证实问题是人自己造业,自己做的。天天喊空气污染,可是天天增加污染。怎么办?所以,我们念地藏菩萨的时候就要回向,众生自己造业自己受。

为什么他这样做呢?因为他心里已经狂乱了。

想找个不狂乱的很少,但是我们都是佛教弟子,要止息狂乱,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有这么大的力量,入那么多的定,能够给众生这么多的安乐,都能安置我们生天涅槃之道。地藏菩萨有这个力量,我们有没有这个求的力量?有,就是至心。至心的力量跟地藏菩萨加持我们的力量,两个结合一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为火所焚,为水所溺,为风所飘,或于山岩崖岸树舍,顚坠堕落,其心慞惶,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离诸危难,安隐无损,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到那个地方,地藏菩萨是遍一切处。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为诸毒蛇毒虫所螫,或被种种毒药所中,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离诸恼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些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后文也会讲到十轮,说明这些灾难是怎么来的,我本来想略去不讲。在〈序品〉中念一念,随文说一说就可以,宏觉法师给我提个意见说:“一般人又不大理解,说一说还是比较好。”我今天就再啰嗦一下,但是这样的话,讲经的进度就会很慢。

一部经他有主要的意义,他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一篇文章,做一件事,总有一个中心目的。我们想把重点放在中心目的上,但是说一说这些现象是有好处,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怎么来的吗?当你心中一念,就起风;心一动念,业即生。

就说我吧!我就是这样的。我要你行善,别人却认为这是搧风点火。如果在监狱里说你好好念佛,多做点儿好事,别人说你是在搧风点火,宣传佛教。因此,你的心一动念,别人反而认为是搧风,结果越搧风火越大,火越大越烧着,越烧着,世界上的灾难就越多。现在大家都在搧风,都在点火,火就更厉害了!大家想想看,水属于情。水、情都是往下堕的,情感越重,水灾越大。瞋恨心越重,火灾越大。人人不服气,风灾就越大。你天天在掏空地球,地球就报复。所以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市整个地下是空的,挖了几百年。一旦掏空了,它能不陷下去?地底下是空的。现在有好多地区的地层还在下沉,为什么下沉?把地下水都抽出来了,谁来支持它呀?

中国有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自己作业,自己埋葬自己。

不这么做,地球怎么会坏呢?怎么做他们都还是对,等到都坏了,已经不是我们这辈子的事,不知道是多少万万年后的事。地球还是很大的,挖吧!反正一时之间也看不出来!不过,还是看得出来,就在我们心里。

如何净心寡欲?多念圣号。刚才不是提到要至心?你不念,如何达到至心呢?我们由不至心而达到至心,一定会达到至心的,不要着急。“我一念就散乱心,怎么诵?”

当你念久了,散乱心就没有了。你完全不念,才真的是散了心。有些人也这样问过我,他说:“我没有念佛、没打坐、没念经的时候,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散乱心,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一念经就感觉自己尽打妄想。”大家怎么理解?没念经好像没有烦恼,一念经好像多了许多烦恼。是不是这样?没有念经,你是在烦恼当中。你念经,就离开这个烦恼,回头看烦恼是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念经,都在散乱当中,你又怎么知道散乱?你静下来念经,另外又有些思想,于是觉得散乱心很多。如果不念经,你都在散乱当中,又怎么知道散乱?念久了,你就达到至心了。一回拜忏没有至心,两回拜,拜久了,自然就产生力量。

现在我们有很多道友拜忏拜很久了。当他拜的时候,心里很清净。你永远不接近,就永远不理解。你接近了,渐渐理解,渐渐进入,一切事都是这样子。不要因为现在我还没有达到至心,就感觉到很沮丧,不要紧的,至心是学习而来的。地藏菩萨告诉我们学习发愿至心,多发愿,多学习,至心就成了。至心一成了,道力也就成了,苦难就渐渐解除了。你发愿愿身心健康,没有病苦,愿家宅平安。六亲眷属平安了,所在地的台湾平安了。

另外到目前为止,这个地球还是存在的,如果大家都不平安,台湾也平安不了,必须整个的地球都平安了,你才能得到平安。如果家族不平安,你一个人想安安静静的,办不到,会有好多人来干扰,不是这样吗?如果子女、先生、太太,他们不平安,你一个人想在这家里平安,我看捣蛋的多得很。大家都平安了,你才得到平安。

人类都平安了,才平安得了。一切众生都平安,人类才能平安。

我不是说吃荤杀鱼宰鸭子是不对的,你要吃吃你的,你要杀杀你的。但是,你在杀、吃的时候,要生起一念慈悲心。你说:“我也不白吃你,我总得回馈你一下子,我要给你念念佛,让你别再堕畜生。”你只要有这么一念心,已经很不得了了。

在讲《占察善恶业报经》时,专门讲“至心”,“至心”就是至诚恳切,摄念专精,勇猛精进。你这样的念,供养地藏菩萨,才有效果。如果泛泛的念,效果不大。这里的经文没有这样说,因为这是〈序分〉,只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你一定得至心。所以每句经文都有一个“有能至心”,每一句都有“至心称名”,不要把“至心”忘了。如果没有“至心”,一点效果也没有的。但是,这个“至心”要修行。修到“至心”很不容易,要先修“信心”。你必须先信得极,如果你含含糊糊的,一旦生病,认为还是找医生要紧,念地藏菩萨有什么用?那么这个效果就没有了。

有的道友也知道这个病是没有办法治好的,他就念地藏菩萨,至心的念,效果就产生了。但是有的人被虫子咬、蛇咬,乃至中了毒药,真正能够至心的念,或者是梦中吐出来,或者就醒着吐出来,他会有反应。地藏菩萨也没有现身,也没有什么感应,他就是呕吐,或者排泄掉。

从这一开始每一段经文都是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这几句却是连着的。第一,一定要“至心”,这些苦恼就能离除。不但离除现在的苦恼,将来死后不堕三涂。不会再堕入饿鬼畜牲,就能够直接生到天上;生到天上以后,继续闻法,继续修道,证得涅槃。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恶鬼所持,成诸疟病,或日日发,或隔日发,或三四日而一发者,或令狂乱,身心颤掉,迷闷失念,无所了知,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解脱无畏,身心安适,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每句“随所在处”都是指地藏菩萨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什么处所就会得到利益。在那个处所的有情众生,被恶鬼所持;有时候是狐仙、黄仙,被它们迷上,虽然说是迷上了,但是也必须有缘。这个恶鬼跟你有恶缘,不是人人都遇得到。我们佛弟子都是相信鬼神的,因为六道众生,鬼是一道。如果是一般不信佛的人,他对鬼神之说不见得信,认为没有鬼。有些人看到鬼,反而说你眼睛花,也不大相信。

因为六道之中,人跟畜牲,这是我们接触得到的。众生地狱饿鬼阿修罗天人,一般人没有接触到,就认为他们不存在。

“恶鬼所持”,恶鬼不但附到你的身上,使你不舒适,或者附到另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疯狂迷乱了,或者拿刀动枪的杀你,他本人还不知道。像我看到一些扶銮的人,我对那种现象一点也不怀疑。十几岁小孩儿,他能知道什么?但是神一降到身上,那扶銮的人自动拿笔一动,就写出很多首诗来,他知道什么?你说有没有?确实是有的。

佛的所有言词,没有一句、没有一字是假话。往往我们所说的恶鬼所持,有些人不相信的。有时被鬼迷住了,到了最严重的情况,他发生疯狂、狂乱,这类事情很多。有的人不相信,所以,我刚才讲要至心,必须先建立信心。有信心而后才能至心。确实有些人被鬼所挟持的,还有些人是发疟疾,一天发一次,或者隔一天,或者隔三四天,定时发作,那就是鬼神所挟持的病。它一发作,冷的时候冷得要死,热的时候发烧得不得了。

疟疾或者是恶鬼所持,令你狂乱,丧心病狂。我们看一个人疯疯顚顚的整天到处跑,狂乱了;一般正常的生活、正规的行动,他迷失掉了。这个时候他的亲友能够念地藏菩萨圣号,帮助他恢复一点知觉后,教他自己念。他如果自己能念,效果就有了。这种例子很多,大家一定要信,鬼道是一道。鬼比人多,人死了变鬼,畜牲死了也变鬼,六道众生都是互相变化的,如果能够至心的念诵地藏菩萨圣号,就能使这种病好转,能够躯逐恶鬼。

以前在万佛城的时候,有一位老居士信佛好多年,他被一只汉朝的狐狸迷住了,特别从纽约到万佛城,请宣化上人给他治疗。宣化上人那时候有位弟子,就说这只狐狸不是一般的狐狸,是替他父亲报仇的,叫白狐王子。我怎么会知道这么清楚呢?

有一天,这位法师开车把这位老居士载到我那儿。让我给他说法,因此我才知道得很详细。从汉朝到现在,他确实是有,他见得到,我们没有见到。他就要我跟他讲法。我跟他讲,冤家宜解不宜结,讲苦空无常,他本人就哭了,那只狐狸也哭了。

以后,这位法师跟那只狐狸结上因缘,不但不想离开它,在纽约讲《法华经》,念大悲咒,这只狐狸照样跟他念大悲咒,狐狸跟他俩人合作起来。他讲《法华经》时,也给人家加持,可是没有地藏菩萨那种力量,那就有点不正常。

一般人被鬼神迷住之后,往往有这种现象,这是事实,但是也得跟他有因缘。

没有因缘,是不会发生的。特别是三宝弟子,为什么会遇到这种宿世因缘呢?我们念《地藏经》,念完了,就会看见,特别在夜间念会害怕,一念生恐怖感。有时候你还会念得发烧,或身上会发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不要生起恐怖感。当你念《地藏经》,来的都是你的眷属,不然到不了你的跟前;他们很想得度,听听《地藏经》,你要是念两天,或者念几次就没有了,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这是必然的。

鬼神之道,自古以来就有的。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有,有的房子不安宁特别的怪。今天看到这些鬼想起了在纽约的时候,有一位道友,他还没有受三归依,她先生是日本人,在日本公司做事,她有一间屋子臭得不得了。就是上面所说的恶鬼,恶鬼的身体特别臭。后来她念地藏菩萨圣号,也念《地藏经》,要我们去替她洒净,后来恶鬼就消失了。之前她洒什么香水都不灵,都不行。这个事情确实是有的,大家要至心。我们佛弟子一定要相信佛所说的六道,鬼是一道。人死了变成鬼,还不容易呢!还得投生到鬼道,投生到哪一道,像投生到人道,投生到畜牲道一样的,投生鬼道才能变鬼的。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为诸药叉,罗刹,饿鬼,毕舍遮鬼,布怛那鬼,鸠畔荼鬼,羯咤布怛那鬼,吸精气鬼。”

有一本翻译的名相记,解释这些鬼的名字,我大致按照次序念几个就可以了。“毕舍遮鬼”就是吸血鬼,这种鬼是瞰人精气的,但是他不会现形的。你看不见他,他也不会现出来吓你。他是在吸你的血,吸你的精气;他不是从你身上吸取,如果你的排泄物有血,像医院里头,特别是在妈妈生产的时候,这种鬼就瞰那个气息,并不是真的吃,只要闻到那个气息,他就是吃了。

其次是“布怛那鬼”,“布怛那”就是臭,他的身上奇臭。但是他不会吃东西,哪里臭就往哪里去,他就吃这个臭气。现在美国、加拿大的厕所恐怕没有了,因为不臭了。他就到底下去了,专门找臭的地方,他吃臭的恶气。但是这种鬼,在饿鬼里头福报最大,专门吃臭的鬼,怎么还有福报呢?他是专门作弄人畜的,让你闹肚子,专门吃你的臭。他有吃的,饿鬼不会饿了,所以说他福报大。

“药叉罗剎”,药叉就是夜叉,是吃人血的,专吃人的精气。我们往往把药叉、罗剎同时并提,这几种鬼是很恶的。

“鸠畔荼鬼”,就是瓮形鬼,像一个醰子。过去有一个人,他的功名很大,人很正直的,他上厕所时遇到瓮形鬼。他是有功名的人,身上有光,瓮形鬼想躲他,想跑跑不出去,让他给堵住。他从门外进来对瓮形鬼说:“你不要走!”那鬼就不敢走。

因为那时候上厕所,没有电灯,要拿着油灯,他说:“你就待在这儿。”他那油灯就搁在瓮形鬼上头,对瓮形鬼也不害怕也不恐怖。等他上完了,就拿开油灯说:“你走。”

这种瓮形鬼历史上有记载的。要看这些鬼的故事,有一本书〈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作的,这本书里面尽是写鬼,他所写的都是听说的,跟〈聊斋志异〉不一样,〈聊斋志异〉是编的;〈阅微草堂笔记〉大多数是纪晓岚眨到新疆时所作的,边疆地区这类事特别多,他听到一个故事就记录下来。“阅微”就是隐微的意思,我举这些例子是证明这些鬼存在的事实。

“羯咤布怛那鬼”,这种鬼长的极丑,经常在墓地出没;他不去一般的地方,他就是吃死尸,闻死尸。死尸腐烂的时候,鬼就是吃死尸的气息。为什么比丘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施食给这些鬼;上供的时候,供养给一切众生,也包括他们在内,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闻到气息,得到香味的饮食。

“及诸虎狼师子恶兽,蛊毒厌祷诸恶咒术,怨贼军阵,及余种种诸怖畏事之所缠绕,身心慞惶,惧失身命,恶死贪生厌苦求乐,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离诸怖畏,保全身命,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厌祷诸恶咒术”,就是那些很讨人厌的恶咒术。还有两军对战,彼此对立的军阵当中,所生起的种种怖畏事情。诸多缠绕,使你的身心无所适从,张惶失措,恐怕失掉身命。人都愿意活着,不愿意死,贪生怕死,这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受苦,都想求乐,“厌苦求乐”。如果面对这些危难的时候,你能够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一切的怖畏都能离掉,也能保全你的身命,逐渐的入道,随你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这表示地藏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他不怕多事,专管一切众生的闲事,因为他发了这个愿。有些人则害怕管闲事,特别是我们这些老和尚,心里头总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修行就好了。

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最慈悲的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专管这些闲事。

虽然在他们来说是闲事,可是你还是得跟他们有缘。怎么样算是有缘呢?你能念他们的名字,能念圣号就是有缘了。能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不容易了,又能够受持去念,遇到痛苦逼迫的时候,就想起来了。你不要喊娘,喊娘也没有作用的。我们往往一痛苦了就喊妈,外国人喊妈咪,西藏人喊亚妈。我听过好多语言,“妈”字还是没有变。“妈”这个字生下来就会,好像是相同的。遇到困难、遇到痛苦的时候,总是喊妈,不过你要改喊地藏菩萨,或者喊观世音菩萨,喊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喊地藏菩萨,当成是你的妈,那就解决问题了,真正可以救你。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或为多闻,或为净信,或为净戒,或为静虑,或为神通,或为般若,或为解脱,或为妙色,或为妙声,或为妙香,或为妙味,或为妙触,或为利养,或为名闻,或为功德,或为工巧,或为花果,或为树林,或为床座,或为敷具,或为道路,或为财谷,或为医药,或为舍宅,或为仆使,或为彩色,或为甘雨,或为求水,或为稼穑,或为扇拂,或为凉风,或为求火,或为车乘,或为男女,或为方便,或为修福,或为温暖,或为清凉,或为忆念,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追求时,为诸忧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离忧苦,意愿满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这些都能满愿,后面是世间法,前面是出世间法。想多闻多听经,闻法意解。“多闻”,必须得闻慧,像我们在这里是听经闻法,似乎是哪个地方讲经,我去听一听很容易,不大困难。可是对我来说,却感觉到非常困难,很不容易。现在在大陆上有很多信佛的人,想听个三归依,他都听不到。“不是有佛学院吗?”大陆的佛学院是不许旁听,讲经、讲法,只能在寺庙里头,不能集会讲经,这是大陆法律所不允许的。

或许我们觉得“多闻”好像是很容易的事,其实很难,想听一部经,不是那么容易,必须有因缘。说者听者,得有因缘。要说法,还得有处所。处所都很难,若闻到法,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就更难了。我这样说,大家别烦恼,净信很难,净信也包括我们这些出家的师父一闻法得到清净的信心,如果分品位的话,要到五品位了,闻法才能清净,心里能清净而能去闻法。

产生净信很不容易,要我们思想当中,一点名闻利养、贪瞋痴爱,一切的忌妒障碍都没有了。达不到清净的信心,就念地藏菩萨,求清净的信心。

我们现在信佛,夹杂了很多动机,所以效果不太好,开不了悟。尽管听了好多部的经,你还是明了得很少。所闻的法,跟自己的心,契合不起来,你就产生不了真正的清净信。清净信,不是我们随便说一说就是清净信,要你能够觉悟到这个念头不对,马上止住才行。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这就有信心了。有信心位的道友们,为了护持三宝,宁舍身命,从不考虑自己的身命,他考虑的就是佛法僧。我们有这种净信吗?而且他一闻法就能入,能入就能得定,能定就能生慧。

他一定会发愿,发愿必须照自己的愿去做,这都是净信的表现。

再说深一点,相信自己是佛,这才叫净信。你们念地藏菩萨,就相信自己是地藏菩萨。或者反闻,反观,观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萨的心是合一的,我心即佛心,也就是众生心。不但自己如是净信,也能转一切众生都能成为清净信心,这个得求地藏菩萨加持。当我们至心念地藏菩萨圣号的时候,你就是地藏菩萨,这叫净信。你至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自己就知道自己已经成了阿弥陀佛。要建立这样的信心,要寻求地藏菩萨的加持,而地藏菩萨的加持就是你的自心加持自心。

还有“净戒”,不论你受的三归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乃至于菩萨的重戒。总的说,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为了持清净戒,自己得清净。

“或为静虑”,静虑就是定。定的别名,也就是三昧,静坐思惟,思惟修。

“或为神通”,大家都知道神通,人家不能的你能。你在这儿一作意就到了北京,一作意就到台北了;那儿的刀兵劫,你在这儿一举手,刀兵劫消失了,仗打不成了。

像有位大和尚他看见大火发生了,借别人喝的酒,把那酒洒到空中去,就把那个火扑灭了,火扑灭了但闻到有酒气;他那时人在西安,却把北平府的火灭了,这叫神通。不过这种神通还是小神通,大神通就是有智能,慧性能够通达一切。自然的心,恢复你自然本来的心,那就是神。神明天心,天心就是自性。很自然的心,通明慧性,妙用无边,这叫神通。

但一般现的是一些小境界,这不是什么大神通。菩萨用神通的时候,一定要转众生的惑业,消除众生的业障,增加众生的清净信心。

“或为般若”,般若就是指妙慧。我们读《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至读《心经》,成就智能。这个智能不是一般的智能,而是六度万行的般若智,或者解脱道。“妙色”可作两种解释,就是相貌很庄严,超过一般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妙色。还有无色的妙色,无形无相,妙色、妙声、妙香、妙味、妙触,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一加上“妙”字,就不可思议。叫色声香味触法,即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声香味触法,这才叫“妙”。达不到这个地步,不叫“妙”。“妙”就是不可思议,明明是青红赤黄,但一切色相,非色相,因为在它的性上,知道这是缘起的,不是真的。在相上是现它的性,这就叫“妙”。色非色相,花非花,花不是花。

我记得念过一句对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色是没有的,那是你的心所变现的。“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声也是没有的。所以这个妙色,妙声乃至妙香,就如是而已。那不是一般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你得至心念地藏菩萨,把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萨的心转成一致,你就是地藏菩萨,才能达到这种殊妙的境界。为名闻、为利养、为要作功德,你也可以。

“或为仆使”,略说一下。家里要想请几个佣人,或者你要开公司,得雇用几位职员,这就算是仆使了,或者你家里要请保母,也算是仆使了。像这些情形求地藏菩萨加持一下,好像地藏菩萨什么事都管。目的是你要至心念他的名号,等你念灵了,你自己的心思产生变化。《十轮经》是要转变你的烦恼,前面是〈序分〉,说地藏菩萨的殊胜功德,让你生起了一个信心,要我们相信地藏菩萨。你的心要是能信地藏菩萨,你的心就能跟地藏菩萨相合了。而后,把你的心转成地藏菩萨的心,地藏菩萨的心就是大愿,你也随时随顺的发大愿,地藏菩萨就是随着诸佛菩萨发大愿。

我们学他,我们也发大愿。他为了成就我们,使我们跟他的愿一致,使我们的心跟他的心一致,佛佛道同。你若能够至心诚信的念诵归敬地藏菩萨,那么你以上所求的都能够得到。为什么呢?前面说过,地藏菩萨入了那么多的妙定,由那个定产生那么多智能,他能转化我们的心。在他加持你的时候,不是他给你的,而是你自心生起妙用,自然就具足。不要想地藏菩萨会给我们什么,而是你自心生起的功德,生起的殊胜,你自己心里头的心力,跟地藏菩萨的妙定,不可思议的威神力结合在一起,所以才能离苦,离掉一切忧悲苦恼,那么你所求的愿望都能满足。不仅如此,还能够安置你生天涅槃之道。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实丰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过数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种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随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药谷苗稼,花果茂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

这一段是讲种庄稼的人,希望所种的庄稼长得好。或是你想种花,想让屋里的盆景养得好一点;你就对那个花盆念一念地藏菩萨,围着它转一转。(不要笑,真的很好。)已经要死的盆景,特别是我们喜欢的君子兰,兰草,都快干死了,回去后拜拜忏,祈求祈求,它就又长好了。但是这种小事的效果,如果当成是圣验、圣果,那就糟了。我们学佛求地藏菩萨,要自然而然的,修行、拜忏,你已经不想这些事情,但你一作意,花草就很茂盛的,不可思议。

在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件事。有位妇人她就只有一个独子,她想念儿子,有人告诉她这么一个方法:“你站在门槛上,一只手攀着横木,一只手拿着饭瓢儿。吃饭的饭瓢儿,尽力敲那个横木,不用几天,你儿子就会回来。”这位老太太就天天敲,不到十几天她的儿子真的回来了。什么原因?她儿子心里不安,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祸。

赶回来没有事,只是妈妈想他。这是说明至心的例子。

另一个至心的例子,有位妈妈怀念她的儿子,怀念得不得了,但是这位儿子对他妈妈非常不孝。不过妈妈爱护他,很至心。有一次,她的儿子碰见一帮人要朝普陀山,他也跟着要朝山。有人说:“你这么不孝,你去朝山会影响我们。”他说:“不会的,我转变了!”他就跟着大家去朝山。到了普陀山的时候海上出现铁莲花,海里全是铁莲花,船开不动,大家就至诚的念铁莲花,他也跟着念。他看见观世音菩萨跟他说:“你不要朝我,回家去。你一回家,这铁莲花就没有了,回去吧!”他说:“我是来朝菩萨。”观世音菩萨说:“你回去见到给你开门的那个人就是我。”

于是他就回去了。铁莲花也消失了,大家就开船继续往普陀山前进,他没有朝成就回家去,走到家里头的时候,已经夜里十二点了,老母亲已经睡了,他就敲门,妈妈听到儿子的声音就披着棉袄出来给他开门。那就是观音菩萨度他俩娘母,他回来给他妈妈忏悔。那真是忏悔,因为他朝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感他的一念至心,就转变成了孝心。至心的关系很大。

以上这些至心是小至心,不是我们要发的那个至心。我们要发愿成佛度众生,大家记住,凡是我们每位道友都应该发愿成佛度众生,这是我们究竟的愿。不论〈净行品〉、〈普贤行愿品〉,发的是,愿愿度众生,愿愿成佛,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念这些般若经典,那是跟我们相干的,求般若智能。除了这个,乃至于净戒净信,都是需要的。但是像生活用品就不必去求,愈多愈烦恼,愈少愈清净。所以说“种子”、“荒田”这段经文是指我们的般若,可以这样解释。

“所以者何”,为什么地藏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力?佛又赞叹地藏菩萨。“此善男子”是指地藏王菩萨说的。“曾过无量无数大劫”,指经过的时间很长,是过数量的时间。

“于过数量佛世尊所”,用数字计算也无法计算的佛世尊处所。佛世尊就是诸佛。他发的大精进坚固誓愿,不但精进,而且坚固,绝不动摇;愿绝不动摇,一定要达到目的。

大家检查我们的愿有没有动摇过?当你受苦难的时候,遇着不顺境界的时候,当你拜忏出了障碍,念经出了障碍,你还念不念?你拜忏拜不成,你还拜不拜?这些小事都克服不了,更何况成佛?所以必须坚固誓愿。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困难,你一旦发了愿,不要被这些外边境界相转了,要坚持不中断。就是你发最少最少的愿,受了三归五戒,受归依,那个代传的师父给你讲,说你要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天能多念几次更好,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念,早晚的相续念,最少十声,你做到了吗?连这么个誓愿,都做不到,怎么能消灾免难呢?既然是眼前的灾难不能免,更遑论要免除你无量劫来的灾难,消除祸业,证得般若智,乃至于成佛。

假使说,现前境界相,对我们会带来损失,对别人却很有利益,我们是不是肯受损失去帮助别人呢?每个人问自己的心,自己都能知道,都很清楚的。地藏菩萨的誓愿,发心誓愿成熟众生故,他常普持大地,不只是我们的娑婆世界。前面一再的说,“随所在处,随其所应”,他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得到利益;使一切大地普润众生,这是大地的覆载功能,如果没有大地承担我们,我们都生存不了。如果没有大地生长万物,我们生存不了。如果现在大地底下的汽油全断了,如果不产生电力,我们怎么活?特别是在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电,连饭都吃不成。现在冬天来了,天气很冷,如果没有电,暖气怎么运转?会把你冻坏了。

“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大地是指一切众生的心地;给一切众生成佛的种子,“常普住持一切种子”。在世相上说,就是大地上所有含藏的种子。一切的粮食是资生的,资助我们生命的,都是从地上出来的。我们现在举目看一看,我们眼睛戴的眼镜,身上穿的衣服,乃至桌子、椅子、板凳,你说哪一样不是从地上出来的?哪一样不是从地上生长的?所以说,地藏菩萨发的愿,他是普任持一切大地,任持一切种子,令一切众生都随意受用,满足众生的愿。

此善男子的威神力,能令大地,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能够生长,乃至“药谷苗稼,花果茂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随所在处都成熟众生。这是资生的工具。

再说到这众生本身具足一切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吃。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三,杀盗淫,加上妄言、恶口、绮语、两舌四业,再加上贪瞋痴,意业,合起来就叫十恶业道。十恶业道,贪欲,瞋恨,邪见,非常猛烈。邪见,有时候就是无明,很猛烈。因为猛烈的缘故,瞋恨心重。所以杀生、偷盗、不与取,人家不给,你去拿,或者强拿,或者偷拿,都属于偷盗。盗者就是强抢,偷就是剽窃。不信三宝的人,他没有这个缘,恶业很重。愈是这样的人,愈是不容易闻见地藏菩萨名号。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进,于一食顷,能于无量无数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顷,皆能度脱无量无数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离众苦,皆得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能够听闻到地藏菩萨,又能够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烦恼皆得消灭,为什么呢?因为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圣号。这个境界相跟你的心能够相合,心境一如,十恶业当然就可以消除,十恶转成十善,就能变成十善业。十善就是生天的资本,生天的道粮。如果没有十善业,生天是生不到的,没有这个福份。在这个基础上,又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拔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一切的众生快乐,利益一切众生,从不计较自己。如果你随着地藏菩萨这样发愿,随着地藏菩萨去做,你就是地藏菩萨,就能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跟地藏菩萨一样。

一谈到勇猛精进,很难呀!我们若一天当中能做到五、六个小时,就感觉是修行,很不得了。东抽时候,西挤时间,恐怕也达不到八个小时,更谈不上勇猛。

勇猛是说昼夜六时,就是二十四小时有勇猛的至心。他是不顾身命的,真正的勇猛至心,至心恳切的念地藏菩萨圣号,想到地藏菩萨。他的妙定威神、勇猛精进,在吃饭的时间,“一食顷”,能入无穷无尽的妙定。我们前面讲过,到无穷无尽的国度,凡他所在处,能有无量无数的佛土。在亿万的佛土国度之中,他能度脱无量无数的,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化度那么多有情,让那么多有情都离开痛苦,再不受痛苦,令那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那么随其所应,对机说法,因机施度,随其所应,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说不可思议诸功德法,坚固誓愿,勇猛精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于十方界。”

为了让恒河沙数的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让他们证得涅槃,地藏菩萨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有怎么样的救度方法呢?以下是说明他的救度方法,“如我所说不可思议诸功德法”,坚固的誓愿,勇猛精进,想成熟一切的众生。他怎么做呢?这是佛说地藏王菩萨在十方世界中,为了利益众生,示现的同事,你是哪一类众生,就示现哪一类身来度你,一共有四十二类。

“或时现作大梵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或复现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乐变化天身,或作亲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释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萨身,或作独觉身,或作声闻身。”

“或时现作大梵王身”,大梵王身就是帝释天,为这些有情说法。或者现大自在天身,就是摩醯首罗天,示现大自在天王身,给这一类众生说法。或者是在欲界的他化自在天身。或者是乐变化天,就是化乐天。或者现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就是六欲天。或者现夜摩天,第三天。或者现帝释天,或者作四大王天身(也就是四天王身),现天人身乃至梵天、大梵天、六欲天,示现天身,跟他作同类。或者是示现佛身,菩萨只要登地之后,就能示现作佛身。乃至于在华严境界上,一发菩提心,一住位不退就能示现,七住菩萨就能示现佛身。

“或作菩萨身”,菩萨有多少位菩萨呢?有示现大菩萨,还有示现小菩萨。所谓小菩萨者就是一般的菩萨,像三贤位的菩萨。或者示现的二乘身,就是独觉,声闻,独觉跟缘觉同是一个位子。

出生在有佛的时候,依十二因缘法而证通的就是缘觉。出生在无佛的时候,自己观见物质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他看一切的变化事物,证得悟道,那叫独觉。声闻是闻佛声音说法,而悟道的。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前面示现的是四圣法界。

“或作转轮王身,或作刹帝利身,或作婆罗门身,或作筏舍身,或作戌达罗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妇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达缚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紧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龙身,或作药叉身,或作罗刹身,或作鸠畔荼身,或作毕舍遮身,或作饿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咤布怛那身,或作奥阇诃洛鬼身,或作师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马身,或作牛身,或作种种禽兽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狱卒身,或作地狱诸有情身,现作如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随其所应,安置三乘不退转位。”

以下示现的是人间相。或者作转轮王身,或作刹帝利身,是小国王身,刹帝利是种姓。或者作婆罗门种姓,或者筏舍,筏舍又叫吠舍,就是工、农、商,也就是印度四种种姓当中的第三种种姓。婆罗门是最尊贵的,刹帝利是第二种,就是王种。

工农商就是筏舍,戌达罗,就是奴隶,奴隶是最贱民。

或者现男人身,就是丈夫身。或者现女人身,或者示现童男童女身。或者健达缚,就是八部鬼身。或者阿素洛,或者紧捺洛。

或作莫呼洛伽,或作龙身,或作药叉身,或作罗刹身,或作鸠畔荼身,或作毕舍遮身,或作饿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咤布怛那身,或作奥阇诃洛鬼身,或作师子身。

以下是畜牲,地狱等。“或作香象身,或作马身,或作牛身,或作种种禽兽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狱卒身,或作地狱诸有情身,现作如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

地藏菩萨在地狱现的身很多,连那些有情受罪的身,他也示现。这个时候去示现,给那些受苦难的人说法,他会听受的。在监狱里头,还是有显灵说法的。

我们在这里是讲地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并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的至心。

念观音菩萨可以,念地藏菩萨也如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普贤菩萨,随便念哪尊菩萨,只要那时候能念就可以,好多人到了那个时候就是不能念。特别在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念,随便你念哪一尊菩萨,哪尊佛的名号,乃至于念大乘经典的一句偈诵。

《感应录》里头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到了地狱门口,他只念了半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地狱就没有了,他也得救了。很多人临命终时,堕地狱的时候,或者堕饿鬼、堕畜生道,很可惜佛法全忘了!你可以用做梦的体验,看你是不是心里头还有佛法僧三宝,只要你有一念,念出来,梦马上就醒了,大家有没有试验过?或者念大悲咒,随便你念什么,就醒了。可惜,当你焦急的时候,就把佛法全忘了。那时候该念地藏菩萨!可是就是念不成。那时候没有念,醒的时候才想起来。你平日不用功,到时候怎么行呢?

所以说,地藏菩萨要度众生的时候,随他所应得闻法,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也现狱卒,也现阎王爷,甚至于现那些受罪的众生,下油锅上刀山。或者示现的时候,他会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也会念地藏菩萨,或者地藏菩萨会拜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还要拜地藏菩萨?我说个故事。

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个人到了大庙,苏东坡看着观世音菩萨像手中拿了一串念珠。他就问佛印禅师:“观世音菩萨这尊佛像有串念珠,作什么用呀?他要念什么?”

佛印禅师说:“他怎么不要念?”苏东坡问:“他念谁呀?”“他念观世音菩萨。”听,观世音菩萨还要念观世音菩萨?佛印禅师说:“是啊,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又问:“那拜不拜佛?”他说:“拜啊!”“拜谁?”佛印禅师说:“拜观世音菩萨。”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苏东坡于是开悟了,有没有大开悟?悟一点,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讲,你念地藏菩萨,就是念你自己。你的心就是地藏心,地藏心就是你的心。你忘了自己,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只念地藏菩萨,加持力相当的小。地藏菩萨的般若智能照你,你的般若智能就跟地藏菩萨的般若智能结合在一起,你的自性,就叫自性地藏。念念从心起,念念还归心。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不过,当你自己不灵的时候,还是要求别人。求人的时候就想到是自己。求自己的时候,就是求人。这要多想,多观,要有相当的功力,才会产生相当的作用。

你经常这样想,念地藏菩萨就是念自己,念自己也就是念地藏菩萨。那么你会做更好的梦,那种梦非常殊胜。什么梦呢?梦醒了,所有的梦都醒了。现在我们都在梦中,我在这儿说梦话,你就在这儿梦里听,我们大家都在梦中。等到我也不说梦话,你也不去听梦,大家都成就好了。祝大家吉祥!早日成就!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导首,如是乃至能无功用转大法轮,如前广说。”

这是前面所说的地藏菩萨四十二种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现何身而说法;这里只举其中的一大类,每一类之中还有无量身。像是示现地狱的诸有情,地狱太多了。我们念《地藏经》,地狱那么多,他能够示现各种的身形。仅仅说到地藏菩萨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是让我们大家心向往之,希求菩萨的加持。前面我讲了,这也是求你自己的心力加持。但是,必须对境,心是对境方生,对地藏菩萨这个境,就缘念地藏菩萨,你的心就转变成地藏菩萨。效果如何?

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心诚则灵。

最近这几天台湾的道友给我打过两次电话,有两位极危险的病人,医生认为毫无办法。一位居士的父亲已经住医院,必须开刀。但是医生不敢开,说很危险。这位居士打电话给我,我说:“你自己至诚的念,念地藏菩萨圣号就好了。”在这个时候只有念圣号。因为前面经文说,只要称圣号,一心一意的,至心称圣号,效果会很好。还有另一位居士的姐姐到林口长庚医院,也是病情很危险,医生不敢开刀,但是又必须开刀。她本来跟我在台北拜了好多次忏,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让她停下来,给她姐姐回向。

最近这两天他们又都来电话说:效果很好,开刀之后很平安的。你说是有效验,没效验?地藏菩萨是真现了吗?没有现。反正他们开完刀,平安无事病就好了,这是真的。以前我们所说的种类就太多了,乃至于五谷、花草树木,这并不是菩萨管的宽,而是我们的心里起变化。当你自己的亲人发生危难的时候,如果他是信佛的弟子,效果会更好。如果他不信佛,就靠别的力量来加持,效果就不一定确切了。但是如果心恳切了,还是可以收到效果的。所以说,求师父加持,哪位师父加持?

我们前面讲过,求人不如求己。观世音菩萨还拜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意思。

有没有加持呢?当然有,你请几位师父念经,或者请你自己的归依师父在拜忏的时候回向回向,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功德并不一定是师父的,多数是自己的亲人,以及自己的关心。如果那个师父大悲心不具足,像我,我不一定很关心他,而且是别人打电话介绍的,我从来没有见过面,我就是关心,也只能对着这个人的名字缘想,而地藏菩萨是慈悲的,求地藏菩萨加持,去观想,但是都不如他自己去求。若能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归敬供养地藏菩萨名号;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病苦灾难都会消灭,这些只是举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而已。

这个功德是无量劫修来的,这就是地藏菩萨。

“如是大士”,就是指着地藏菩萨说的。他成就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一切众生,方便善巧。所有我们得到的利益,就是地藏菩萨的功德。他所有的功德不可思议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宝库一样,埋藏伏藏一样,只要你挖掘就有。用什么挖掘呢?

称名号的时候,就是挖掘。只要你至诚恳切的念“南无地藏菩萨”,乃至于下至心都可以念。所谓下至心是指念地藏菩萨名号的时候,念到了了分明不昏不散,自己心里清清楚楚,一个字一个字的这样念。当你念的时候就跟地藏菩萨相通了,所求的事情效果就产生了。你要感谢谁呢?要感谢地藏菩萨。

“是诸殊胜功德伏藏”,这是形容词,形容他最殊胜的功德像宝藏一样的。那个宝藏所含藏的都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是诸解脱珍宝出处”,解脱本身就是珍宝。这是无形无相的,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空、无相、无愿、究竟解脱。当我们求的时候,没有能求所求,到了那个时候就解脱了,像珍宝一样的。珍宝是形容词,形容解脱的。地藏菩萨是解脱的珍宝出处。或者是我们想求珍宝,求地藏菩萨,乃至像地藏菩萨刚一到这个会中,在大集会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双手都现了末尼宝珠。末尼宝珠出现无量的珍宝,所以地藏菩萨是这一切解脱的珍宝。

“是诸菩萨明净眼目”,要法眼清净。我们看问题,眼睛是混浊的,分辨不清楚是非。如果收到寄来的邮包,知道这个邮包是炸弹,你绝对不会打开,因为不知道是这是祸还是福。当我们看到一件好事,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其实这是祸根。就像在台湾很注重生儿子,以为这是幸福。他长大了,却给你惹祸,倾家荡产,那是祸根。你怎么会知道呢?根本不知道。因为没有明净的眼目,但这是就世间上说的。

就佛法来说,哪一法对你能够开悟,能够解脱,能够成就?我没有这种法眼,不知道我们宿生修了什么,那就去摸索,这个师父讲经,你也听,那个师父叫你念佛,你也去念,另一个师父要念地藏菩萨你也去持,念观世音菩萨你也去念。至于哪尊菩萨才对应你的机呢?要去试,因为你没有这个明。明就是有智能,净就是清净的意思,这就是法眼,也就是法眼清净。法眼清净,对一切法你能看见诸法的本体。这就很深了,一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要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究竟的,这是明净眼目。那么,地藏菩萨就是一切的菩萨。你要想了生死,想要求佛法,想要求开悟,想要证得解脱,地藏菩萨会帮助你,加持你,使你心明眼亮。

“是趣涅槃商人导首”,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意思。现在大家都想趣向涅槃,趣向涅槃是了生死。了生死,要证得究竟的解脱,像商人想入海去采宝,要有人指导帮忙。想要趣向涅槃,也必须有导师。找谁呢?就找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趣向涅槃的导师,像商人入海采宝的样子。

“如是乃至能无功用转大法轮,如前广说。”我为什么在解脱珍宝这个地方,想到空、无相、无愿呢?因为地藏菩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不假功用,不假修为,就能使那位求者得到好处。我们求地藏菩萨,念《地藏经》,及至称圣号,那么我们所求的达到了,环境转化了。地藏菩萨也没有放光,也没有现身,有的人说会放光,现身,见瑞相,可是都没有了,只要你所求的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那叫“无功用”。

我们修行的时候,能够不假功用而自然成就,这是很不容易的。地藏菩萨所转的大法轮,是不假作意的。一念之间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的身形,度无量的众生,同一时间顿现。这就是“无功用”。前面说的很多,所以“如前广说”。

“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

“善男子”是佛称呼无垢生天帝释。佛对无垢生天帝释说,假使有这么一个发善心的、想求解脱的男子,他在求解脱的时候,去求弥勒菩萨,或者文殊师利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或者是求观自在菩萨,或者求普贤菩萨,不止求一个两个,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诸大菩萨摩诃萨,那么多的菩萨要求好长时间呢?求了一百劫。你要是至心归依这些菩萨称名念诵供养,那么,不如“于一食顷”,一食顷就是吃顿饭的时间,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那么他所求的愿,能够迅速的满足,不需要一百劫那么长的时间。

佛还怕无垢生天帝释有所怀疑,就重新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这是校量功德,拿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或者是普贤菩萨,相互比较。要是比较的话,求地藏菩萨愿满足快一点儿。什么原因呢?

“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所以者何?”就是征问的意思,因为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就像如意宝珠似的。就像前头所说的伏藏,他伏藏无量的愿心。因为这位大士,“地藏菩萨”,“为欲成熟一切有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他修的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超过前面所说的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是故汝等应当供养”,这句经文我们多解释一下子。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乃至于观世音菩萨,这四大菩萨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所学的法,在此土说,就是娑婆世界,不是弥勒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

为什么佛拿这四位大菩萨来比较呢?因为现在我们讲的是《十轮经》,不是讲《大般若经》。要是讲《大般若经》,只有妙吉祥菩萨,只显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讲《弥勒上生经》,只有弥勒菩萨。现在我们讲的是《十轮经》,所以在讲哪部经的时候,佛都要推崇哪一位菩萨,拿其它菩萨来比,这就是显,使你生起殊胜的心。因为众生的心,分别心特别重。哪一个功德大,他就找哪一个,他是这样想的。

其实,求人不如求己,你应懂得这种道理。地藏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相比较,那个功德大的?文殊菩萨已经成过佛,现在还是佛,示现菩萨身的。观世音菩萨也是过去成过佛的,都是古佛。但是在凡夫心中,我们会生起分别心。

在讲这部经的时候,佛特别推崇地藏菩萨,说他愿力坚固,大悲心猛。观世音菩萨,他是大悲观世音,大悲心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学的是《十轮经》,所以佛特别推崇地藏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所度的众生,所去的地点,度众生的处所是地狱,是三恶道。这一点就很殊胜的。难道观世音菩萨不是吗?我们放焰口的“面焰”大士,那位饿鬼不是观音菩萨化现的吗?佛佛道同,并不是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高,也不是药师佛比释迦牟尼佛高。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我们也不晓得什么叫《药师经》,什么叫阿弥陀佛?有人念了阿弥陀佛,把释迦牟尼佛都忘了。有人只晓得阿弥陀佛,连释迦牟尼佛都不太熟识。佛是不会有忌妒障碍的,跟凡夫不一样。我们会说:“我介绍给你,你竟然把我忘了,你只念他,不念我!”那不叫佛。

我的意思是说,在读诵这部经的时候,至心归依称名念诵供养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坚固的愿,勇猛精进,超过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佛也是诚实语,佛不会说假话的。但是在这部经里头他特别凸显地藏菩萨。要是讲《地藏经》,连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也都赞叹地藏菩萨。要是念〈普门品〉,你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不如一食顷供养观世音菩萨,意思都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座的道友有念〈普门品〉的,也有念〈普贤行愿品〉的。如果这么一说,以为只要念《十轮经》就可以了,因为地藏菩萨的功德那么大都超过他们,那就错误了。菩萨是一样的,功德都一样。这个菩萨,我们学到他一点点,就够受用成就了。

“尔时十方诸来大众,一切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天人药叉健达缚等皆从座起,随力所能,各持种种金银等屑,众宝花香,奉散地藏菩萨摩诃萨,复持种种上妙衣服,末尼宝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银宝缕幢旛盖等,奉上地藏菩萨摩诃萨,复以无量上妙音乐,种种赞颂恭敬供养地藏菩萨。”

“尔时十方诸来大众”,这个大集会是过数量的,菩萨也是过数量的,不能用数量知道这里有多少菩萨、声闻、缘觉,佛说法的会上都是这样子的。十方诸来大众,指一切的菩萨摩诃萨,还有声闻,天人,药叉,八部鬼神。听佛赞叹地藏菩萨,都从他的座位起来。“随力所能”,就是尽其所有,他力量有多大,他就供养多大力量。

供养什么呢?就是“金银等屑,众宝花香,奉散地藏菩萨摩诃萨。”尽他的力量供养地藏菩萨。每个法会,菩萨乃至于诸佛都会供养。在那个会中的时候,他方来的诸佛都供养释迦牟尼佛,也供养地藏菩萨,从他们的座位起来,听佛赞叹地藏菩萨。随他力量所能及的,不用回去再取,也就是身上所戴着的,是这样“随力所能”的供养。

大家都是说金银珠宝那一类的,奉献给地藏菩萨。

还有的“持种种上妙衣服”。上妙衣服,在《地藏经》,在一切经论上,都是这样说的。要穿新衣服的时候,先供养地藏菩萨。要吃好东西的时候,先供养地藏菩萨,乃至于供养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都如是。新买的玩具,也先供养菩萨,凡是你认为好的东西,要使用的,都先供养菩萨,这个习惯要是养成了,你的功德不可思议。

以下还有末尼宝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银宝缕幢旛宝盖,奉上地藏菩萨摩诃萨。还有无量的上妙音乐、乐具,或者唱段歌,唱段赞颂词,乃至于种种赞颂来恭敬供养地藏菩萨。但是地藏菩萨接受了这种供养之后,他又怎么做呢?在〈普门品〉上,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不受的。无尽意菩萨再请,之后,还得佛嘱托令观世音菩萨,怜愍无尽意菩萨及与会大众,观世音菩萨才受了,受完了,观世音菩萨就把所受供养的东西分作两份,一份奉多宝塔,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

这个会上只有佛在,所以地藏菩萨把所有的供具、大家供养的所有东西,都回向供奉世尊。不止供养,还要说赞颂词。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持此种种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说颂曰:天人龙神所供养,十方菩萨皆来奉。闻救世有大功德,唯愿受我最胜供。”

我拿在手上的这些供具是天人龙神十方菩萨,他们来奉献给我的,我又转奉献给世尊。人人都知道世尊是救世的大功德者,唯愿受我最胜供。他们供养我,所以我又转供养给世尊。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是颂已,顶礼佛足,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完了这个偈颂,顶礼佛足后,又回到座位上,之后,世尊又说颂言,称扬地藏菩萨。

“起坚固慧清净心,灭诸有情无量苦。
施众妙乐如宝手,能断惑网如金刚。
起大悲慧具精进,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众生,登诸趣有无畏岸。”

佛说:“供养得很好,你有坚定不移的智能,那就证得法性。”我们不是讲一实境界吗?一实境界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妙明真心。同时,你能够灭一切有情的无量苦难。布施那些极微妙的音乐;宝手是弹音乐的妙手,也能断一切众生的疑惑,就像金刚一样。金刚智能断一切的惑网。

“起大悲慧具精进”,有一个大悲心度众生的智能,而且,长时这样度,精进不懈。

“善持妙供奉世尊”,你所供养的是很微妙的。这位大菩萨转供养佛的时候,把所有的供养具,经过变化,把所有宝物合成一个宝盖或者一个幢旛,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好比大家供养佛,我们看见的只是苹果、水果或者是梨子或者香花,但是经过供养一转化,这个香花又遍满十方界。如果你是修供养的,念过〈普贤行愿品〉第三个大愿,广修供养愿,当你的花鬘装在花蓝里头,拿去供养佛的时候,如果你懂得如何供养的,一定要修观想;诸位道友应该都修过的,如果没有修过的,我重复说一下。

你要观想这个花鬘,别认为它就只是这么大。用你的心力把它尽虚空遍法界都化成这个花鬘。这花鬘看似只在这个娑婆世界供的,或者是在温哥华供的,但是它已经遍满娑婆世界,已经到了极乐世界供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已经到了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若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西方阿弥陀佛,那是大家很熟悉的,或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就是常念的《药师经》,或上方十方的诸佛,乃至于拜〈占察忏〉,里面五十三佛的名字都很熟悉吧!想象花鬘遍满每个佛国土,每个佛菩萨都有,这就是意供。那么,这个花鬘就不只是目前这个状态了,一切都会生起变化。

谁起变化了呢?行者的加持力,修行的人。也就是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供养的时候,假他的心力供养的,这叫妙供,这种供不可思议。

同时你的智能像海那样的深,像海那么样的大,永远救度受苦众生,无穷无尽。

海水永远不枯竭,千河万河流入海里,海水也不会增加的。那些诸佛菩萨的智能像海那样深,像海那样广,能容纳一切,使一切众生、一切诸趣众生,都能够到达无畏彼岸,都能够成佛。我们连说个赞叹的偈子都不会。诸佛菩萨赞叹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文字是很微妙,变化非常大,我们知道到彼岸就成佛,但他不说彼岸,而是说无畏岸,或者智能岸,或者般若岸,这是文字的技巧。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当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长忆念,增长守护忆念,增长寿命,增长身体,增长无病,增长色力,增长名闻,增长资具,增长亲友,增长弟子,增长净戒,增长多闻,增长慧舍,增长妙定,增长安忍,增长方便,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正道,增长法明,增长成熟有情,增长大慈大悲,增长一切白法,增长妙称遍满三界,增长法雨普润三界,增长一切大地精气滋味,增长一切众生精气善作事业,增长正法精气善行,增长智能光明,增长六到彼岸妙行,增长五眼,增长灌顶,增长生天涅槃。”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地藏菩萨供养佛之后,他就回到座位,佛又称赞说:“你供养得很好!”又给他说偈颂,地藏菩萨又从他的座位起来顶礼佛,向佛说:“大德世尊”。称佛为大德,“大”是无量的意思,凡佛一切经论上所说的“大”,就是说我们的“体”,就是“一实境界”,或者说“妙明真心”,或者说“如来藏性”都可以,名字虽然不同,都是假名。但实际上就指一个“大”字。《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都是“大”,这个“大”就是“当体”的意思。

称赞佛的德是大德,就是这样的意思。“世尊,我应当遵照佛的指示。对于这个洲,对于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大部洲,“此四洲渚”。“世尊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仅是这四洲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四众的弟子包括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这是指出家的二众,在家的二众。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男居士、女居士,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我令他们都能够增长忆念。

“增长忆念”,就是增长智能的意思。我们不是没有记忆力吗?在《地藏经》十二品上说,读经没有记忆力,读了就忘了,教一遍记不得,教几遍也记不得,这就是没有记忆力,学过的都记不得。地藏菩萨说,“我能帮助他们,令他们增长忆念。”

增长忆念,这里当然是指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已经有了信心,已经在学佛法,我给他们增长”,这叫增上心;必须念念增长,念念增上。愈增长,智能愈大,福德愈重,是这样的涵义。

“增长守护忆念”,忆念要保护。为什么?睡眠的时候,要念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者早晨一睁眼醒了,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憎”,守护佛法僧三宝,千万别失掉了。那就是守护的意思,就像保护我们的财产一样。

“增长寿命”,先从浅入深,这都是众生要求的,没有人会希望短命的;除非他太忧愁苦恼,不想活了。自杀还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很苦,活得不耐烦,活着没有兴趣。所以说,“增长寿命”,是人人愿意要求的。地藏菩萨就向佛发愿,济度佛所教化四洲渚弟子,四洲是专指南瞻部洲、北拘罗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这个四大部洲说的。

“增长身体”,这个有一种解释,或者想求身体健康的,或身体本来很丑陋的,想变得漂亮一点儿,帅一点儿的,或者是你感觉自己个儿太小,想增长一点儿的,所以“增长身体”包括很多种类,这也都是你所希求的。你本来就没有病,若再增长一下永远不害病,就是“增长无病”。“增长色力”,增长你的体力。“增长名闻”,这是我们所希望的,谁都希望有个好名声。“增长资具”,就是资生的器具,帮助你活着的器具,包括住的房子、汽车,所需要的器皿等,都能满足。

“增长弟子”,或者指佛说,或者指佛的四大弟子说的。不论出家、在家,都想徒众多一点;有的人不一定求徒众多,徒弟多了麻烦,子孙多了也麻烦。但这是地藏菩萨的愿,以下就不同了。

“增长净戒”,就是你受的三归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戒;在家有五戒、有八戒、有六重二十八轻戒,都能够清净,水远持清净戒。

“增长多闻”,多闻,有闻法殊胜;增长闻,多闻,闻了就生长智能。

“增长慧舍”,就是指着布施说的,舍,再说深一点,就是把我执舍掉,不要执着我;但是这个要有智能,舍是很不容易的。有智能的人,一切都能舍,包括他自己的身命都能舍,这是靠智能。

“增长妙定”,怎么叫妙定呢?就在你一切行动当中的定力,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在你听经入了定,可不是打瞌睡,是真正入定,在定中听经。所以诸大菩萨,他利益众生的时候,都是在定中。我们看他飞来飞去,其实他是在入定。所以这部经一开始的时候,地藏菩萨在早晨就入那么多定,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

“增长安忍”,安忍就是忍辱,但是他为什么不说忍辱,而是说安忍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都是不守本份的多,忍就可以守住你的本份。守本份的事,包括太多了。

自从有了智能,有了妙定,就能够保护定慧不失,能够调济让定慧均等,这叫安忍。

从安忍能产生一些方便善巧,像地藏菩萨入的那么多定,那么多利益众生的方便,那就是方便善巧,有了智能,就生方便慧;有了智能,一切的方便都是解脱的。如果没有智能,方便就是束缚的。像我们做什么事情,四处遇到障碍,你也发心度众生,度不了,完了还衍生出很多麻烦,四处产生波折;就是因为没有那种善巧慧,处理不得当。

“增长觉分圣谛光明”,觉分是指着菩提说的,而七觉分,那是别说的。

增长菩提,就是增长你自己的觉悟,这个觉悟可以使你的圣谛光明,这个圣谛,可以依着实际理谛而证得的圣位,说成佛也可以,十地菩萨也都是圣位,乃至从这个初教义来说,四果阿罗汉也是圣谛;那个法也叫四圣谛法,增长圣谛光明就是智能的意思,谛本身就是光明。

“增长趣入大乘正道”,能够运转你自己的本心,就是大乘。我们讲一切,应该不离你的心,这是真正的菩提道。真正的菩提道,心外无法,法外又无心,一切法就是你的心性所显现的,这就是大乘正道。

“增长法明”,了解一切法的性体,不要在相上起分别;了解一切诸法的法性,这叫有智能,这叫真正的明。

“增长成熟有情”,深浅都可以说,成熟什么呢?成熟一切有情;增长你所思教的,不是发愿利益众生吗?那么,众生是不是能够成熟呢?能够依教奉行呢?是不是能够依教奉行而能成道呢?例如,四众弟子,我们依照佛的教导辗转化度众生,使他们都能信入,都能依教奉行,都能修行,都能成熟了,成熟就了脱了,使有情都能够成熟。

增长大慈大悲之心,就是增长菩提心;菩提心包含很多,大慈大悲,就是菩提心。

“增长一切白法”,即清净法,清净法是什么呢?一切戒定慧,一切佛所教导我们的法。白法就是清净法,消失的是黑法,黑法就是染污法。在后面的经文〈无依行品〉、〈有依行品〉当中,会详细讲黑白的道理,一切法上面都是总说,后面会解释,前面先总说一下。

“增长一切众生精气”,有精神有气力;精者纯也,气就是气质。因为你是佛的弟子,使四众弟子都能精纯于佛的教导,人们一看见,我们佛弟子是不同,他的气质表现,人们一看见就很恭敬,同时善作事业。

“善作事业”,能够增长正法精气善行,增长智能光明,这个意思都是相同的。

增长到彼岸的妙行,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殊胜妙行,能够到成佛的彼岸。

“增长五眼”,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从凡夫地到佛,我们是肉眼,现在大家都是肉眼,肉眼是有障碍的,别人拿手一挡,你什么也看不见了。

没有光明,你也看不见。肉眼是障碍的,不是通达的;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天眼通是报得的,他能看见一切,能看见我们,但是我们看不见他。慧眼就是照了一切俗谛的,俗谛就是方便慧。有慧眼,慧眼当观俗。第四眼就是法眼,法眼了真空,俗谛真谛二谛。佛眼是照一切。对于五眼,现在我们是停留在肉眼的阶段。但是有一些个别的报得的人,生下来他就能看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他能看见地下的事物,这是报得的,这类功能些畜生也有。有些狐狸、黄鼠狼子、狐黄柳豆,有的是长虫、四种仙狐黄柳豆四仙,还有鬼,我们上面念的大力鬼神,他们都是有神通的,但是那不究竟的;他们还是有障碍,他们没有天人的眼,看得更通达一点儿,这叫报得的通。天人就是报得的。慧眼跟法眼,那是修得的,佛眼是究竟成就的。这叫五眼,我简略这么说一下子。

“增长灌顶”,灌顶的解释有很多。受灌顶是从印度来的仪轨。以前在印度的时候,希望为降生的小孩子求加持的。本来是国王为降生的太子,找位修道者,修道者不一定是佛,外道六士都可以;用四大海水来给太子灌顶,消除灾难。就像我们求法,用法水灌顶。我们现在学密宗修法的“灌顶”,是专有名词,本来有多种灌顶,这个地方所讲的“增长灌顶”是指得到加持的意思。这是指法灌顶说的。

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也要自己给自己灌顶。或者观药师佛,或者观阿弥陀佛,住在你的顶上,加持你,增长你入涅槃的机会。地藏菩萨的加持,使佛四大洲的弟子,都能够在他原来的基础上逐渐的增长。如果原来一点儿也没有,怎么增长?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如果已经在学法修道,就增长他证得如来果位的机会,或是要让他脱离三涂;之后能够生天,享受幸福,而且还能够闻法。

“所谓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我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亲承受持此陀罗尼,能令增长一切白法,增长一切种子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药谷精气滋味,增长雨泽,增长有益地水火风,增长喜乐,增长财宝,增长胜力,增长一切受用资具。此陀罗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烦恼贼,即说咒曰:”

地藏菩萨有个咒,什么咒呢?“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持就是三昧。地藏菩萨有这么一个三昧,简言之就是真言,也就是咒语。这个咒语的名词,就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也叫“大明咒”。《心经》也可以称为大明咒,大光明的意思,也是总持的意思。“这个咒,我在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经过好多佛,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一粒沙是一个佛所,在那个世尊所,我亲自受了这个灌顶,亲自受了这个陀罗尼,就是指这个咒、这个三昧,要是念诵这个咒,一切善业都能够增长,一切恶业都能消失。增长种子,乃至于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药谷精气滋味,增长雨泽。”

“药谷精气”,这有点神,我们服的药,像人参虫草、贝母、灵芝,这种药必须是野生的,才可以滋补人的身体,健康长寿。这些植物怎么能增长呢?必须雨水调配,降雨滋润,特别是增长有益的地水火风。没有风的力量,粮食是不长的,微风吹动的粮食就像拿手拔的那样的快,大家要知道风的力量。火是暖气,为什么夏天雨季长,冬天雪季它又不长,因为暖气不够,就不能长。

地大是坚牢性,增长地大的坚牢性,使它别坏,别发生地震。这四大增长,乃至于增长这些众生的喜乐,增长众生的财宝,增长殊胜力量,增长一切的受用资具。

前面已经说过“增长资具”,这里又重复的说一次。重复说的意思,就是念这个咒,使这些能得到增长,这就是陀罗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除烦恼贼。这个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个咒语,洪居士怕大家念错,已经注了音。将来如果大家想持诵的时候,再重新的印几份,谁想要就给谁一份。我念一遍,如果大家跟着默念一下,或者我念一句你念一句,也算受了。

“谶蒱,谶蒱,谶谶蒱,阿迦舍谶蒱,缚羯洛谶蒱,庵跋洛谶蒱,筏罗谶蒱,筏折洛谶蒱,阿路迦谶蒱,萏摩谶蒱,萨帝摩谶蒱,萨帝昵诃罗谶蒱,毗婆路迦插婆谶蒱,邬波睒摩谶蒱,奈野娜谶蒱,钵剌惹三牟底剌拿谶蒱,刹拿谶蒱,毗湿婆梨夜谶蒱,舍萨多腊婆谶蒱,毗阿荼素咤,莫醯隶,萏谜,睒谜,斫羯洛细,斫羯洛沫呬隶,厕隶,諀隶,揭剌婆跋罗伐剌帝,隸,钵腊薜,钵剌遮啰饭怛泥,曷剌怛泥,播啰,遮遮遮遮,隶,弭,黳羯他,托契,托龋卢,闼,闼,弭隶,磨绽,瘅绽,矩隶,弭隶隶,盎矩之多毗,遏嚟,祁,波啰祁,矩咤苫沫隶,敦祗,敦祗,敦具隶,浒卢,浒卢,浒卢,矩卢窣都弭隶,弭第,弥绽,叛荼陀,喝罗,梨,浒卢,浒鲁卢。”

这个大明咒总共是六十五句,念第一遍当然不熟,将来多念几遍就可以了。如果想持的话,一天持七遍,也就是地藏菩萨前面所求的,念这个咒,我们就能得到,这跟大悲咒、其它的咒语具有同样的力量。这个咒的义涵是不能讲解的,我翻不出来,当然也不会讲。

“善说能净诸有尘,善说能净斗诤劫。
善说能净浊恶意,善说能净浊大种。
善说能净浊恶味,善说能净浊恶气。
善说能满诸希望,善说能成诸稼穑。
善说能令一切佛,如来世尊所加护。
善说又能令一切,菩萨加护而随喜。”

“善说”是指是佛说的,赞叹佛的偈子,或者说这是诸佛善说的咒语。诸佛所说的这个咒,能清净一切有尘垢,也能清净斗诤的劫;现在我们这个劫就是斗争的劫。

人跟人斗争,集体跟集体斗争,国跟国斗争;有斗争,就说明这个时候很不好。念这个咒,可以使斗争消失一点,但是还要看我们念的力量够不够。用这个咒语能够清净恶的意念。

“善说能净浊大种”,现在地水火风,浑浊得都不守规律,经常发生水灾,地大本身有地震;风灾、火灾都是非时的,由其它四大种起的种种灾害。

“善说能净浊恶味”,浊恶味可以指现在我们这个环境很污染的;这种味道很不好,要是吸到这种味道,会使身体不健康,寿命不会长久。味跟气两者是相通的,坐汽车很舒服,又快,但是汽油味很难闻,这就是浊恶气。

“善说能满诸希望”,这个咒能满你的一切希望,或者指这一切诸佛都能够满一切众生的希望。这个“善说”,可以指是说得很好,善就是说得好,说得最好的还是佛。现在地藏菩萨说这个咒,这个咒也是无量诸佛说的;所以持这个咒的时候,能满足希望。

“善说能成诸稼穑”,就是我们种的庄稼、五谷都能成熟丰收。

“善说能令一切佛,如来世尊所加护。”这两句话要连起来说,持这个咒,能令一切诸佛,能令一切世尊,加护我们,使我们的善业早日成就,早成道业。

“善说又能令一切菩萨加护而随喜”不止诸佛加护你,持着这个咒,也能令一切诸菩萨都照顾你,加护你,随喜你。以上是偈诵,赞颂这个咒。

“世尊,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我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亲承受持此陀罗尼,能令增长一切白法,广说乃至增长一切受用资具。”

这个咒的名字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这个总持章句是经过很长的时间,经过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尊,地藏菩萨在佛前亲承的,也就是如来亲自传授的。这个陀罗尼咒,能够使一切的白法增长,乃至于能增长的受用资具,谁需要受用资具,生活想得舒服一点儿,那就多念咒,你的资具就充足。

“大德世尊,此陀罗尼,普能济渡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长忆念,广说乃至增长一切受用资具,此陀罗尼能令世尊甘露圣教炽然久住,利益安乐三界众生。”

“大德世尊”,地藏菩萨又尊称释迦牟尼佛,大德世尊。“此陀罗尼”,这个咒语。

“普能济渡此四洲渚”,世尊的弟子,弟子之中包括比丘、比丘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佛教的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女众,总说起来就是佛的四类弟子,他们都能够增长忆念,得到总持。忆念不失,就是记忆力增强,所有吸收进来的、所听的一切法,不会忘记,忆念受持。乃至于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念的经,只要念一遍,就可以忆念受持,永远不会忘失的。要是广说,一切所受用的,都能够满足,那么,这个陀罗尼咒,使圣教就像甘露一样,普济群生让他炽然着。“炽燃”,光明炽盛之貌,就像大火烧的时候那样子,永远久住世间而不丧失。

“利益安乐三界众生”,不但人间天上,这里是指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是指四洲渚。我们现在是南瞻部洲,这是对着我们说的,我们要是持这个咒就能得到这些加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时佉罗帝耶山普皆震动。俱胝天乐不鼓自鸣,雨无量种天妙香花及珍宝等。一切众会咸悉惊跃,皆获希奇,得未曾有。”

说这个咒语的时候,发生六种震动;这个道场,就是说法的处所,大地震动,还有上亿的天的音乐器具,没有人吹,鼓没人打,钟没人敲,它自己就鸣向。在说这个咒语的时候,还有无量的天妙香花及珍宝,像下雨似地降到佉罗帝耶山。与会的大众,包括请大菩萨,“咸悉惊跃”。这个惊不是害怕,而是欢喜踊跃。叹的意思,是太稀奇,太难得,都怀着这种稀奇不可思议的心情。“得未曾有”,从来未见者见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批天女从座而起。

“时众会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坚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为上首,总有一万八千天女,于四大种皆得自在,从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虽于诸四大种得自在转,而不能知是四大种初中后相,生灭违顺,如此大士,已得微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种初中后相生灭违顺。”

共有一万八千天女,这里只举了为首的几位天女。这些天女都是修地水火风四大种法的,对于这四大种皆得自在。地水火风四大种当中,只举水火,其实也包括了地风。这些天女,共有一万八千位,她们从座位起来了。“稽首”就是顶礼的意思,稽首佛足,就是向佛顶礼。“合掌恭敬”,她们要向佛请教。“而白佛言,希有大德”,世尊,太稀有,太甚奇,“甚奇世尊,我等虽于诸四大种得自在转”,她们对地水火风能够得自在,不被地水火风转,而且能够转地水火风。“而不能知四大种初中后相”,不知道诸四大种初成时候的相,乃至止住的时候的相,乃至于毁灭的时候的相,也就是不知道初中后三种相,对于这个四大种的“生灭违顺”,她们没有办法掌握。地藏菩萨对四大种了解这么深,已经得到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得到四大种的甚深智能。她们向佛请问,佛就告诉她们。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种初中后相,生灭违顺。天女当知,如如意珠,具足众德,能雨种种上妙珍宝,施诸众生,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能雨种种觉支珍宝,施诸众生。如宝洲渚,种种珍宝充满其中,此善男子亦复如是,成就种种觉支珍宝。”

“佛言如是如是”,你们说的不错。“此善男子”是指地藏菩萨,因为他已经得到甚深微细的深般若波罗蜜多,已经得到究竟到彼岸的智能,所以能了解四大种。“四大种初中后相”的“生灭违顺”,怎么样算是顺?怎么样算是违?违背四大种,四大种就会生起相反的作用。顺四大种,四大种就使你的资生工具悉能充足;违背四大种,不但不能够给你为善,反而给你作了祸害。例如说地水火风初成时的相状,乃至住止时候的相状,毁灭时候的相状,四大种会给我们带来灾害。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一切的吉祥,没有四大种没有办法生活,对它的违逆顺遂两方面都要能够掌握。

“天女当知!”佛就对一万八千天女说,你们应当知道这四大种的违顺情况,那么地藏菩萨所掌握的,就像他手里拿的如意宝珠那样子似的,能够具足众德,令四大种对众生作出利益,使地大生出种种的上妙珍宝,用此布施于众生。“此善男子亦复如是”,地藏菩萨也能够这样子做。

“能雨种种觉支珍宝,施诸众生”,这里是指以法布施,不是用世间的珍宝形容着地藏菩萨。他示现各种种类,随类教化,而能够使他们觉悟。

天女向佛请问,佛答复说,赞叹地藏菩萨的种种功德,特别是四大种,对地水火风,初中后相,一切转化的过程,地藏菩萨能够如实深知的。同时佛对这些天女说,此善男子的功德就像如意宝珠一样的;如意宝珠是比喻的意思,从如意宝珠能生珠宝满众生愿。这位善男子,对一切法,都能够如实了知,也就是能够称性而了知。所以,能雨种种上妙的珍宝。“上妙珍宝”是形容词,能给一切众生说一切法,让众生能闻法得开悟、意解,免除苦难。

“此善男子,亦复如是”,地藏菩萨也能利益众生,就像如意宝珠雨一切宝。那么,他所雨的宝珠,不是世间的宝珠,而是使一切众生能够觉悟,能够闻法意解的法宝;以珍宝施诸众生,像产生珠宝的宝渚洲一样。此善男子所伏藏的一切法,是由无量劫来,闻法积存伏藏的一切珠宝,地藏菩萨就有这么多功德。

“如天波利质多罗树,众妙香花之所严饰,此善男子亦复如是,种种微妙佛法珍宝而自庄严。”

“如天波利质多罗树”,天波利质多罗树是帝释天才有的宝树,这种宝树不像我们的枝叶花果,它是由一切珠宝织成的,这个善男子就像天波利质的多罗树一样,具足一切的珍宝,又具足一切的佛宝,用一切法宝所装饰。是什么法宝呢?就是微妙的佛法珍宝,而且是庄严的。佛说法都是先运用比喻,而后说法,法、喻两者合说的;但是恐怕大家在法上不清楚,所以先说比喻。这些珠宝、宝树,都是比喻,形容地藏菩萨,以一切法来庄严。

“如师子王,一切畜兽无能惊伏。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能惊伏。”

能摧伏一切,能降伏一切的意思,就像在兽类之中,狮子王就是能摧伏群兽。

这是拿世间上大家所见到,所能承认的事物,来形容地藏菩萨所具足的法功德。

“譬如朗日,能灭世间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能灭一切众生恶见无明昏暗。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众生平坦正路,随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聘生死旷野众生,三乘正路,随其所应,方便安立,令得出离。”

“譬如朗日,能灭世间一切昏暗”,朗日就是没有云彩遮盖的意思,清朗的太阳,去除一切昏暗。地藏菩萨所在的佛土,随所在处,都能使一切众生,免除昏暗的痛苦,能够得到光明,也能灭除一切众生的恶见、昏聩、无明烦恼;就像明月似的,明月在夜分当中,可以使失道者找到道路的;看不见路的众生,能够走到平坦的正路上。

“随其欲往皆令得至”,在月光照耀之下,他想走的路,不会走到歧路上。这位善男子,就是指地藏菩萨说的。“亦复如是”,像明月似的,示现众生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骋生死旷野众生”,无明夜是我们在生死迷途当中,地藏菩萨就能令出离。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果,虽然还不是究竟,但是你能了生死。这都是比喻,比喻地藏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能够随众生他所要求的,以种种的方便安立,令众生得到利益,得到出离。

“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像大地一样的,一切种子,树木、山林、稼樯,这些都能依靠大地而生长;众生要想出离这些苦难,依止地藏菩萨就能够得到法身。这位善男子也能有如是的功德,给众生一切的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菩提分”法就是觉悟的道,觉悟的道很多,在法相上经常说的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在这里是总说的,形容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有这些功德,他给众生的不只是世间的七宝而已,而是法财。

“譬如大宝妙高山王,善住坚固,无缺无隙,此善男子亦复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弃舍诸众生故,名为无缺,一切善根皆善施与诸众生故,名为无隙,譬如虚空,一切众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成如是等无量无边诸功德法。”

“不共佛法”,是佛所具足的。四无畏,那是不共的,一共有十八不共法。具足了十八不共法,只是不跟凡夫共的,不跟二乘共的。其实这些大菩萨都具足的,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是不弃舍的;我们就不行,对待自己的子女,要是他们不孝顺或不听话就弃舍了。朋友之间稍为不如意,都要弃舍,或者对哪一个恶众生,我们会感到厌烦。

住的时候,要挑选上好的地区,这也是弃舍的涵义。对于六亲眷属,我们都要接近好一点的。所谓好一点的,就是他不坏,不乱搅。如果以菩萨的眼光看,愈是这些众生,他愈是度化。最坏的众生是下地狱的众生,地藏菩萨到地狱去度这些众生。所以,他度化众生是没有嫌弃的时候,甚至做了五逆十恶的众生,他都要想尽一切方法来度化,使他们能够种上善根,能够学习佛法,能够得到出离。只要有那么一点的缝隙,他都能够渗入来教导,不让众生堕落下去。像什么呢?像虚空似的。

虚空是平等利益众生,谁都可以去,他是没有吝惜的。我们活在虚空当中,地藏菩萨就像虚空那样子的对待一切众生,满足一切众生的要求,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受用。

地藏菩萨成就了佛所赞叹的无量无边功德法。为什么佛这么样赞叹地藏菩萨呢?

为的是要说佛的大集十轮。因为赞叹地藏菩萨,使大家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心增长兴盛,只要一闻到地藏的名号,就产生了一种殊胜感、亲切感、希求感,希求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能够使我离苦得乐,所以一切危难都可以求地藏菩萨。我们有些道友感觉自己的愿太多,或者太啰嗦,或者说求这样又求那样,“地藏菩萨不觉得厌烦吗?”有人这样问我。我说:“《地藏经》上已经指出,你纵有千百万亿那么多的希求,地藏菩萨也不会厌烦的,但是有一点,你得至心,至心就能得到相应,如果你不至心,就像没有一样的。”这叫因缘法,因缘遇到了就生起。地藏菩萨是要给一切众生助缘的,成就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没有那个因。

地藏菩萨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这个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没有听过地藏菩萨名号,纵使听到名号,也生不起信乐心,没有去求他,也得不到这个愿望。没有这个因缘,怎么能得到呢?连名号都不得闻呢!所以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涵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没有感觉到他对你能产生什么利益,因此就叫“不名为闻”,虽然听到等于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尽管他有这么多的功德,普遍利益一切,如果没有生起信乐心,乃至不能至心,那么,是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呢?不是的。虽然听到地藏菩萨名号,或者拜忏不至心,连下下至心都没有,但是你已经种下远因。

功德是种下了,种子是种下了,当你再次遇到,就会生起信乐心,又生起精进心,渐渐也就成熟了。

像大家之所以能够这样拜忏,都不是一生两生,而是多生结的因缘。从此更能增长,今生你就能离苦得乐,自己对佛法能够有所了悟,要经常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因缘遇到了,你一定要承当,无论是苦的、乐的,因缘已经成熟,你现在受到的,要承当。过去了,因缘没有了,要放下,这就叫做解脱;因缘会遇时,应该自己受果报;你不想承受,推也推不了,更增加烦恼,更增加灾难。你承当了,就会减少。

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要放下,不要总是留恋回忆;也就是每一个人在心中,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还在留恋,这对我们的害处非常的大。所以要知道因缘所生法,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地藏菩萨启示我们的,就是一个总的方向。要是有这样的心情,懂得这种道理去学法,你容易悟、容易进入,不然的话很不容易进入。

讲《占察善恶业报经》的下卷,就是讲因缘所生法即是空的意思,讲一实境界。

这个地方是赞叹地藏菩萨,我就略说这么几句。因为地藏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一般菩萨所成就得到的;这是因为他的愿力,而且时间是过数量的,地藏菩萨早就成就了。前面佛赞叹地藏菩萨,说他的成就,说他的发愿久远,就拿弥勒、文殊、观音、普贤比较,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四大菩萨,这是使我们对地藏菩萨生起殊胜感。

“时诸大众闻说地藏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称赞功德,皆获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欢喜,至心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大家都感到真正的希求,“皆获希奇”,有殊胜的意思。“得未曾有”,过去未听说过,对地藏菩萨产生了尊重恭敬,生起大欢喜心。“至心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观察地藏菩萨德相。地藏菩萨来到在会中,大家就这样观察他,谛观德相。无论是修观音法、修文殊法、修普贤观法,在《法华经》最后一品是观普贤菩萨,我们修每一法都如是,在这里你必须观地藏菩萨的相。无论你请了纸像也好,瓷的也好,乃至铜铸的也好,随便哪一尊像,只要感觉很庄严,殊胜感生起的时候,你就要观想。就从他的宝座开始观起,或者是莲花座,或者是在九华山地藏菩萨座前那只狗—善听,从那只狗身上开始观想也可以。最好是先观莲花,地藏菩萨坐在莲花上,观那个莲花的光明,乃至地藏菩萨跏趺座的光明;再观察纵身的光明,观察头部的光明。由下往上观,经常这样观想,让地藏菩萨的光芒住到你的顶上,地藏菩萨面相,入到你的心脏之中,你的心脏有莲花瓣,自己去观想,就观想成熟了。先是度你,后来跟你合而为一。

你这样观想,再加上诵《地藏经》,久而久之,你只要一作意,地藏菩萨就在你心中,别人看见你,或者你在说话,帮助别人,给别人回向,地藏菩萨就会加持你。

自己没有什么力量,但是因为你这样观想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入到你的身心,地藏菩萨力量就跟你合而为一。所以,别人能得到好处。这些与会的大众都是大菩萨,他们对于佛如此赞叹地藏菩萨,感觉很稀奇,从来没有听过,得未曾有,所以尊重恭敬,皆大欢喜。

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就是目睛不瞬息,即专注一境,思想已经专注了,目不暂舍跟目不转瞬是一样的意思。佛恐怕与会大众没有完全注意到,所以重复说一遍。以下一共有二十四诵,一个诵是四句,就是重复赞叹地藏菩萨。我们现在解释这个发起的〈序品〉,还没有讲《十轮经》正文,只是在要开始讲这部经之前,地藏菩萨先赞叹佛的功德,互相酬唱,让与会大众生起清净信心。佛恐怕大众还没有听清楚,又用偈的题材再重颂一遍。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现声闻色相,来稽首大师。”

这是第一颂。“地藏真大士”,真大士者不是冒充的,也不是假的。真的意思,就是已经证得了一实境界,已经证得了真如心,已经证得了法界性,这个“真”字是这样说的。“大士”是尊称,“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够除去一切尘垢,能够除去一切烦恼,把一切烦恼变成功德。在我们是烦恼,在诸佛菩萨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众生。

但是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声闻相,为什么现声闻相呢?声闻要持比丘戒,戒相清净。

但是他示现的相很多,前面讲了很多,不过,在这个法会当中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声闻相。“来稽首大师”,即来向佛顶礼,大师是指佛自称的。

“施诸众生乐,救脱三有苦,雨无量种雨,为供养大师。”

把一切快乐施给众生,这叫与乐,是大慈悲心;慈能与乐,施给众生一切快乐了。众生都在苦恼当中,他怎么能快乐得了呢?众生的苦恼消失了,他就快乐了。我们走夜路时,没有灯光,听到怪声怪气的,又怕鬼,又怕是野兽。前面说过,地藏菩萨示现光明,像月亮似的,就不恐惧了,就不会误入歧途。这不是很快乐?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有的众生,都在苦难中。雨无量雨,不是下大雨,而是雨无量的珠宝、衣服像下雨那么样多。为什么呢?“为供养大师”,供养佛。

“天帝无垢生,观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赞请于大师。”

这是佛说的,佛说在会中有位无垢生天帝释,他看见四方所有的与会大众。大家对这件事有点怀疑,也就是不明了的意思。因此,这位无垢生天帝释,他看看四方,大家希望了解,他就合掌恭敬,住于佛前,赞叹请佛说,为什么天雨这么不可思议,每个人手上都有如意珠,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相呢?就请佛说法。

“我见世尊众,末尼宝光明,遍照诸佛国,无不皆明了。”

这是无垢生天帝释向佛说的话,他说:“我看见每个众生都有末尼宝珠,末尼宝珠放光明,乃至这个光明照到十方国土,一切国土都显现,好像眼前一样,也就是这个光明把诸佛国土的世间相都照明了。”

“六通照世间,今当来至此,勇猛名地藏,现出家威仪。”

一般都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不过在这里加上漏尽通,就是六通。现在地藏菩萨来到这儿,“勇猛名地藏”,是说他修行利益众生的事业,非常的勇猛精进。但是他现的不是菩萨身,而是出家的威仪,这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因为这个大集会中有过数量的声闻众,地藏菩萨现的是声闻像,主要是度这些三有苦的众生,以及还没有回向大乘的声闻二乘。所以他示现的是同类。

“七圣财伏藏,无畏佛音声,诸菩萨胜幢,众生之尊首。”

七圣财,有时候也叫七财,是七样财宝。有时候叫七德财、七法财,总之,就是七种圣法。圣法就是殊胜的法。哪七种呢?就是信、戒、惭、愧、闻、布施、定慧。

摄心不散,就叫定。摄心不散乱,不昏沉,这本身就不是财富所能买到的,这就叫财。这个财是法财。摄心不散乱,并不是不明了,而是能照了一切诸法,用般若智照一切法。第七个财,是定慧财,不但不散而且能照了一切,照了诸法,这叫七圣财。这七圣财所含藏的宝藏,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埋藏到哪里呢?埋藏到众生的心里,地藏菩萨能够帮我们挖掘出来。或者说地藏菩萨,就含藏这七种财。众生只要对他恭敬供养至诚恳切的礼拜,就能得到。

第一个就是信。“佛法,唯信能入”,没有信是入不到的。信必须得有力,没有力量,你得的福报是世间福报。信要是产生力量,就能生起作用。我跟大家说过好多次,最起码你能够觉知自己,若生起烦恼,马上能觉知到控制住,让那个烦恼消失,不随烦恼转,这个信就有力量。觉知这个念头不对,马上就使这个念头止住,不再相续。觉知前念起恶,能使后念不再起,这样就是有力量了,不过这仅仅是初具信心。如果你是过去多生有善根的人,这一生虽然是从来没有闻到佛法,或者突然听人讲,或者有人跟你一说,身上的毛孔就张开了,那就是说明你过去的宿世善根深厚,一闻就能进入,这叫有信了。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大阿罗汉,一闻到佛的法音,马上须发自落,出家了;心开意解,证了阿罗汉果。见思烦恼通通断掉了,这才真正是具足信力。如果没有这种境界相,我们就要修行。

要证得这个信心,得修一劫,需要一劫的时间了。以小劫为例: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岁减一些,再过一百年再减一些,减到人寿命十岁,八万四千岁就进入八万四千的一百年。那么过一百年减一些,过一百年减一些。减到人寿十岁,再从人的寿命是过一百年增一些。过一百年增一些,一增一减,才算一劫。就说小劫,你要修得信心的话,都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你也别以为太长,好比人的寿命,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间是五十年。那么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第二天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第三天是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两百岁,夜摩天的寿命是两千岁。第四天是兜率天,我们人间四百年是他的一昼夜,他的寿命是四千岁。

现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三千年,仅仅是忉利天的八天。所以道宣律师在受天人奉供的时候,就问说:“释迦牟尼佛入灭了,现在在什么地方?”天人:“你说的是哪一位释迦牟尼佛?”大家听这问话的涵义,是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你说的是哪位释迦牟尼佛?他说:“就是我们这个南瞻部洲,这个娑婆世界。”天人说:“我看到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入灭,他还在讲经。”

天人看的跟我们看的不同,所以我们的感觉是很长,像活了一百岁,很长很长;可是四天王才两天,人间一百岁就只有他的两天,两昼夜。对于时间的问题,大家应当这样认识。在修行的时候,修二十四小时,他看到才是一会儿,很短暂的时间。

所以,天人看见我们一天到晚在懈怠,这一百年尽是在玩,没有看见你在修行。天人是不接触你,他看见人间是脏的。他下来给道宣律师送饭,是因为他看见那个地方是清净的,有道者的地方是清净的。用眼睛看不容易,我们看见佛堂很清净的,很殊胜的。不信佛的人到这儿来看,觉得很凄凉的,很不好。像大庙都建在深山里头,毫无人烟,要用爬的才爬得上去。我们朝五台山觉得很殊胜,不信的人看见觉得很破烂。我们看见护法神,应当很庄严的。我们看那塑像,塑得庄严很感动。他看见:“唔,这尊塑像的艺术价值很高。”他是从另一种眼光来看的,一切的事物,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而这个七圣的伏财伏藏,信心、持戒乃至于惭愧、定慧,这都是圣财,这叫法宝。“无畏佛音声”,佛的音声是四无所畏的,是无量的,是无尽的。这是法,这是赞叹地藏菩萨的,因为地藏菩萨也具足了佛的音声。“诸菩萨胜幢”,幢旛宝盖就像代表一个国家的国旗似的,菩萨就是殊胜的法幢,建立法幢,是给一切众生作示导的,就是这个涵义。“众生之尊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的。

“解脱宝所依,福海具精进,悲意乐聪敏,救苦诸有情。”

把解脱形容得像宝一样,地藏菩萨是一切解脱宝所依赖的。地藏菩萨是我们可以依着求解脱的,我们求解脱宝的人,就要依靠地藏菩萨。他那种精进的力量,勇猛精进,所求的福德智能,像海那样深,像海那样广。“悲意乐聪敏”,悲意就是他的大悲心,悲意就是大聪敏大智能。我们总想着,悲能拔苦,我们希望地藏菩萨拔除有情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够闻法,能够有智慧,聪敏是智能的意思。而我们要跟地藏菩萨结合,地藏菩萨的大悲,是给一切众生智能,让一切众生都有智能;有了智能,才能离苦得乐,他才来救度。诸有情面临苦难的时候,众生才能信仰,才能持受。

我们尽管学了《占察善恶业报经》,也有人学了很久,但是可能连占察轮都还不会用,即使会用,也不会相应,因为他没有生起那种至诚心。我曾经跟大家说过,学《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半卷,要多看一看经文,然后再去掷占察轮。不看经文就去掷,就像掷铜板、掷六爻卦,不会相应的。要礼拜,要称诵名号,如果不相应,就再拜;那就是消业障,不管相应不相应,你就是礼拜。称诵地藏圣号的时候,罪业就消失了。

一切佛法都告诉我们一种方法,怎么样离苦得乐?我很缺钱,地藏菩萨可以满足你的愿,资生资具。你要求洋楼,多拜拜地藏菩萨。你想拥有宝马汽车,或者奔驰汽车,只要是你喜好的,或是想要达到的目的,就叩头,求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能给你。他不一定通过哪一个管道给你。在大陆上有好多人就希望天上掉下一位从美国来的亲戚,把他救了,给他好多钱,又给他开个铺子,有没有这种事呢?不但有,也确实不少。但是这只是眼前的快乐,过了就没有了。

求地藏菩萨给你的快乐,可不是这样,是了生死,使你开悟,要是通了,你会因为拜地藏菩萨,使你在梦中,感觉到这件事将来结果会怎么样。但是你不能说,要是说出来,可能要受到护法神的责备。因为你不是证得的,而是地藏菩萨加持你,称圣号受加持的。你心里生出这么一念之明,自己又会遮盖住这个明。所以得到的往往不许说,这样你的心才会得到。继续求,就能救拔你的苦,给你智能,使你明了一切。

“与怖者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刚。”

“与怖者为城”,恐怖是形容词,现在没有城,城都毁了。现在的战争没有前后方的差别,修再高的城墙也挡不住了,飞弹是从空中来的,知道吗?飞机从天上掉下来的。这里说的“城”不同,我们的心有座城,我们的心城是什么样子?假使念地藏圣号,地藏菩萨就做出一座城,使你无所畏惧,没有恐怖感,就像有城墙保护一样。

地藏菩萨,就像明月,示给你道路;这是重颂长行。前面说过,使你生起的善根不动摇,像大地那样子,因为我们做善事没有根,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可能后悔。有这种事吗?有,还很多。有的道友,勇猛善心一发,舍宅为寺,把他家里舍了,全作了寺院。以后自己连住处都没有了,连饭吃都没有了,他就后悔了,想那时候该留一点儿。那样子就前功尽弃。有没有功德呢?有是有,解脱还是不行。

有没有反悔?有反悔。《十轮经》专门讲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布施给三宝,后来亲自看见这位和尚作坏事,你就很懊恼;想起那时候怎么布施这么样一位和尚,这样一想功德就没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养的是三宝,他代表三宝。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专谈这一个问题。你供养了,因缘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过去了,过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来,过去已经过去了,功德已经成就了。跟你的修行一样,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扬舍,必须再做第二步。你要是紧紧抓着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进不去;必须舍了才能进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丢了,就进入第三步。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万莫后悔。

凡是你投入的东西不要后悔,功德已经成就了。对方怎么样,都跟你没有关系。

你做的是供养三宝,供养这间庙。我刚刚才供养,就发生战争,一个炮弹给炸毁了。

你心里懊恼说:“我刚才供养的怎么就毁了?”刚供养的因缘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

你供养的时候,供养已经成就了,天上的宫殿也给你修好了,是炸不毁的,只是你看不见而已。所以不要再去回顾,因为你已经向前进了,具足了。

你要是生到夜摩天,绝不会留恋四天王忉利天,因为夜摩天比四天王忉利天开阔得很,他的功德、庄严就不同。可是如果你生了极乐世界,仍要想着娑婆世界,这个跟那个不同,因为你要回来度化众生。因为这儿跟你有缘的人还很多,他们还没有明白。等你明白了,再回来,娑婆世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就跟极乐世界一样。

要看什么人去看,地藏菩萨到地狱是不是看见那样的地狱景象呢?不是,他会把它度了。所以说:“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刚。”一切迷惑是由金刚智能而来的,一破一照,就没有了,化解了。有智能的光明一来,黑暗还会存在吗?如果把电灯关了,我们的屋子就是黑暗的,电灯一打开,黑暗就破除了,涵义就是这样。

“能施解脱宝,如水漂众惑,烦恼热为盖,愈疾如良医。”

能施就是能布施,能布施就是这个人非常的解脱,看得破,放得下的意思。解脱很不容易,因为金钱是资生的工具,在智者看来,他用这个来利益众生,必须是解脱的人,才肯布施。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布施是舍,要从心上舍,不要只注重在物质上,能布施才能解脱。最难舍的是自己的身体,最宝贵的也是自己的身体。

现在要是有三个人,他向我来要求布施,或者要眼睛,或者要心脏,我现在不能给他们,因为我还没有具足这个舍心,也没有达到这种道力,所以解脱不了。要是大菩萨,你求什么,他都舍给你,连自己的身体都舍,何况是国城妻子?〈普贤行愿品〉就经常讲到,像那些宝物,你都能施舍给一切众生,这是解脱。

我们的惑业,就像水上漂的一样,不要认为是真实的。很多人执着:“我的业障重呀!”经常挂在嘴边上,这样是修不成的,或者什么事没有得到,或者受到什么灾难,第一个想到就是自己的业障很重!业障就是你的惑业,起惑造业,就像水上浮漂似的,不是真实的,不要把它看成真实的。你要是忏悔了,业障就消失了。

别认为自己的业障还很重,如果尽想着自己的惑业还很重,那么就一直很重,压着你,就永远解脱不了。布施也好,持戒也好,总想着自己的业障重:“唉!这件事我怎能做得到,我的业障很重。”一句业障重,就成了掩饰的理由,这是不可以的。

业障本来是没有根的,惑业一起生,你要念地藏菩萨圣号,念到真诚,其它的法门都没有修,就是持名。你也没有念《十轮经》,也没有念《占察经》,就念一个圣号,都可以的,但必须念到至心。

烦恼是热恼,有几种热恼?烦恼生憎恨心,或者思想想不通睡不着觉,愈睡愈失眠,愈失眠愈翻身,心里烦躁得不得了,都是热恼。凡是烦恼,就是热的,像盖上一条棉被似的。盖有五盖十缠,有烦恼盖,盖住你。要是幢旛宝盖,佛的宝盖,那是圣境。这个盖是烦恼,烦恼热的,把你盖到里头,你的气出不来,透不过来,解脱不了。地藏菩萨除烦恼,就像除去热恼一样的,把你的盖给揭掉了。你有病了,地藏菩萨就像一位很好的医生,一帖药服下去,你的病就没有了。

“一日称地藏,功德大名阁,胜俱胝劫中,称余智者德。
能解诸众生,一切烦恼缚,至健行定等,诸定之彼岸。
十二缘清净,诸智如虚空,破无边佛土,诸有情暗聚。”

你一日称地藏的名号,就具足了。你念一声的时候,一声具足地藏菩萨圣号,念十声你也具足十声的地藏功德。如果诚心这样念,只念一天的地藏名号,胜过一劫当中称其它的有德者,这个包括称其它大菩萨的名号。

“十二缘清净”,十二因缘属于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名色又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是十二因缘,就这么轮转下去。只要是念地藏菩萨圣号,跟地藏菩萨学,十二因缘就清净了。我们这些业惑,就是因为起惑造业,业就把你系缚住,系缚住就受苦。现在不造业,不起惑,业就系缚不住你,自己就能作得主的。不但自己解脱,而且能够觉到一切众生的烦恼覆。自己闻到法,还要向别人说。像我们的道友,介绍很多亲友,使他们信佛闻法,这就是帮助众生解脱。

“健行定”,是一百零八定当中一种定的名词,有“健行定”,“健德定”....,这是属于定的名词,有一个定都可以到彼岸。但是九次第定,六欲天定,就不成了,这种定是圣定。圣定,我们在后面的经中会讲,就是依“数、随、止、观、转、净”这六法。在天台宗是“数、随、止、观、还、净”,有还原返净的意思。六妙门讲的是浅的,《十轮经》讲的是深的。我们是浅的深的都讲一讲。

这部经之所以长,就是因为有好多修行的方法。因为是修行的方法,我们必须得照这样做,学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碰见好多问题,心里观照不同,你的认识与观感就不同。你必须会做,必须得如是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像地藏菩萨这样的有智能,我们还达不到。

“诸智如虚空”,可以是“虚空即诸智”,也可以反过来说。虚空的空,我们把它比喻为般若。在佛经上,只要一讲空义,就拿虚空来比拟。其实这不是虚空,虚空里头能容纳一切,你有智能,是把这些惑都破除了,并不是把这些惑、这些物质消灭了。如果花瓶是空的,我们并非把花瓶砸烂了把它丢掉了,才是空的,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当体知道它是空的,因缘和合的。这些花当初不是同一株花生长的,而是插花者,供花的人把它们插们在一起的。至于这一朵花,它有它的水份,有它的物质,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一法是真的。因缘和合了就生,因缘别离了就灭。缘生的时候,就承当。看这一盆花就承当,缘灭的时候,这花都灭了,都谢了,就放下,没有了,花都丢了。不要再眷恋舍不得,就是这样。

家庭也如是,父母妻子,有因缘聚到一起,大家就这么过。我说长一点的时间是一百年,到那时候也都要散的,散了就放下。不要还紧紧执着,这辈子放不下,又执着来世;来世又放不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这样才不能解脱。不知道诸智像虚空一样。

“破无边佛土,诸有情暗聚。”主要是无边佛土中的一切众生,黑暗聚集在一齐。

这个暗聚就是业。业太多,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结使结在一起,让你破不出去。这十个结所生的业可多了,无穷无尽。贪,贪什么都叫贪。对于佛法,你要是真正能入进去,般若智一照,色受想行识一切都是空的。凡是有形有相,语言、文字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但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一步的时候,还得加上语言。明了文字之后,才去破。当我们还没有证到那个境界,不能离开家庭,要是不要家庭,不管小孩子,就去听经,这可不行,你这样子去听经是得不到利益的。人在这儿,心还惦着那儿,心不在焉。

你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而“世法诸法味,世间常相住。”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你懂得诸智如虚空,懂得这个道理,才能破除无边佛土有情的黑暗聚(聚是聚集义),才能消除因缘所生的一切业。地藏菩萨不会在那个佛土当中,他是无穷无尽的。

“随诸土入定,四静虑等流,普令诸有情,入定除惑热。”

“随诸土入定,四静虑等流。”静虑就是思虑的意思,定的意思。等流是平等,同时进入的。苦、集、灭、道四谛法,四法本身就是定;谛就是如理,能令一切有情,入了定,把这些惑、热恼、烦恼都除掉了,不只是现生的。

“众生宿恶业,刀兵病饥馑,随所在恼害,皆能令解脱。”

因为众生的业感,感招了风灾、水灾、火灾,那是大三灾。现在的刀兵、水火、饥馑是小三灾,因为众生的业感,现在这种灾难,特别的多。往后会越多,这仅仅是开始。我活了八十多岁,打从记事那天起,就感觉这个世界没有好日子。东北那时候土匪跟军阀打,完了,南北战争打。后来又是日本人来打。大家回想一下子,哪一天安定过?这只是刀兵劫。

病,谁没有害过!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饥馑瘟疫,有的地方害了,他知道,有的地方没害,他不知道。这种的疾病、刀兵、饥馑,每一种都包括无量的恼害。你一念地藏菩萨圣号,一求地藏菩藏皆令得解脱。这是佛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究竟有好大,你有什么灾难,一求就好了。

“众生五趣身,诸苦所逼切,归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众生五趣身,诸苦所逼切。”原本是六趣、六道,这里是说五趣,少说一个。

我们这个身体,在你生命尽了,趣向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道,并入五趣当中,有人修罗,有天修罗,有鬼修罗。六道,有时候只说五趣,也就是把阿修罗道并到五趣里头,他是非天非人。凡是五趣的众生,都会受到那些苦难的逼迫。

如果归敬地藏菩萨,“有苦悉皆除”,所有苦难都能除掉。

“众生乘苦轮,展转相违害,归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我们乘的这个轮不是好轮,而是苦轮,互相的违害,展转违害。如果归依地藏菩萨,能够彼此不伤害,我也不伤害你,你也不伤害我,都能有大慈悲心,互相帮助。以前的贤者,想的很好,说是民有民治民享,可是谁做?那样就不相违害了吗?

贫富同均,大家共享快乐,结果是你们几个人苦一点,我乐一点,多数情形是这样,哪会想到别人?都是想到自己,都是互相的违害。越是这么相违害,苦越深重,永远不会停息的。归敬地藏菩萨之后,他心里的热恼就平息了,生起一种慈心。

“十二缘所怖,追求苦所依,归敬地藏者,皆安住无畏。”

我们前面讲的十二因缘法,无论是过去世的、未来世的,总的来说,反正是你心里头一动,起业了,这个叫业相。这个业相不会停止的,它会转变的,这个转变叫转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业转相三相,完了,就执取相续。执着名字,完了起惑造业。所以这个苦轮是互相的迫害,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业。不造业就不起惑,也就没有恐怖了。我们之所以会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身体要吃要穿,同时也要求舒服;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找舒服,怎么舒服怎么做,不管别人舒服不舒服,你帮助我就行了。人人都是这样打算,互相的争夺;越追求,苦就离你越近。你本来是追求快乐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要想离苦,就要修法。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法门,念地藏菩萨就好了,你就无所畏惧了。

“若乐修诸福,正念戒闻慧,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求福德、求智能,要产生正念。念什么呢?念戒、念法。念法就是闻法,闻法就生出智能,也就是念慧。凡是归敬地藏菩萨的,你所求这些戒定慧都能满足,使你离苦得乐。

“乐一一功德,工巧药种子,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喜欢作功德,或者愿意当医生、当科学家,愿意教工巧技术,可是没有这种智能做不来,就求地藏菩萨加持你,给你智能,可以发明创造。菩萨想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懂得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外明、因明,这叫五明菩萨。修五明菩萨,那是世间的艺术,你都得会,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来学习。归敬地藏菩萨,就能有智能,一学就会。

“求诸谷药田,男女衣仆使,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这一切都是现在我们所要求的,像种田的使谷物生长好,种药田的使药物生长得好。入山采药,像灵芝、人参,这些稀有的尊贵药材都能得到。希望有人帮助你,或者求衣服、找个好佣人,仆使者就是佣人。你开一间公司,找几个好的助手,好的职工,这都很不容易的。哪一个职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只要归敬地藏菩萨,所求的都能满足。

“众德具相应,能任持大地,因兹诸谷药,润泽而细软。”

为什么呢?因为地藏菩萨具足一切德,他是任持大地,这些东西都是从大地生长出来。因为滋润这些谷物、这些药材,生长起来就非常的良好。

“诸烦恼所覆,乐行十恶业,归敬地藏者,烦恼恶皆除。”

你被这些烦恼盖覆住了。伏覆就是盖覆你,你不想做好事,心里尽想作恶事。

十恶业,身体要行杀盗淫,口里头就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骂人,不会说话。必须骂人,他才说话。我在四川的时候,感觉他们是不骂人不说话的,并不是说真骂你,儿子跟老汉,都还说:“你这个龟儿子”,他成了口头语。我听得很托异,他说:“这是我的习惯,没有什么。”他不说龟儿子,就不会说话。开口就龟儿子,好像很习惯,可是我们听起来很刺耳,不论男男女女都这么说。

还有东北,我最初当小孩儿时,一个地区叫拉哈族,大家可能没有听过。他们的语言简单到了极点,青年人称呼老年人,就叫老伙计,老年人称呼青年人就叫小伙计。就叫伙计那两个字,不过不是我们发伙计的音。我问他们的涵义,他无法解释。儿子称呼妈妈跟爸爸通称老伙计,爸爸、妈妈称呼儿子通称小伙计。语言那么的贫乏,想多说几句话,都不仅。你要是变成了这种人,说苦不苦呢?跟牛马有什么差别呢?

所以经上说与畜生无异,与木石无异。不明白佛法的人跟木头、石头差不多,跟畜生、牛马也差不多。

“现作种种身,为众生说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

前面说地藏菩萨现了种种身,大家也看见了,总共现了四十二种化身。

“假使百劫中,赞说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

最后,释迦牟尼佛跟与会大众说他的功德,说一百劫也赞叹不完。“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大家应当都供养地藏菩萨,称诵地藏菩萨圣号。

我讲了好多座了才讲完“序分”,还没有说到正题。

“序分”的涵义,主要是让大家信地藏菩萨能够拔除我们的苦难,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相信。地藏菩萨也问佛很多问题,请佛解答。

下次讲〈十轮品〉,就是“正宗分”,一共是八品。前面一品是叙述。后头一品是“流通分”。嘱累虚空藏菩萨要把这部经流通,很多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让很多有情众生得度。不过,虚空藏菩萨就住在空中,一直没有流通,现在又遇到因缘了,大家可以共同学习。

序品竟

十轮品第二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问世尊,无量功德海,唯愿赐开许,为解释除疑。”

现在我们开始讲《十轮经》正分。这一品的经文,就是地藏菩萨所要讲的十轮;而且是他请示佛,什么是十轮?有众生的十轮,有佛的十轮。佛说的法,是对着众生所作的种种业,我们现在在苦难当中,想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佛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每部经都如是。先是菩萨的请求,佛的启示,菩萨再请问,佛又说。只要会中有佛在场的,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地藏菩萨在序分当中赞叹佛,佛也赞叹他,之后,地藏菩萨就从座位起来。请法的时候,要先有个启请的仪式。现在圣者没有了,贤者过去了,就剩下一般的凡夫,泛泛的请法,连个意思都没有表示,只说:“法师!那个怎么解释?”这在过去是不行的;你要问问题,就从你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好,“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我们现在这件衣,肩膀部分是偏出来的。为什么每个顶礼,都偏袒右肩呢?因为在没有顶礼之前,有时候气候寒冷,两个肩膀都盖上。等他要请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衣掩过来,露出膀子,这叫“偏袒右肩”。印度跪着是右膝着地,这个右腿,单腿跪,跪的时候,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支着。完了,两只手要合掌。这就是请法的仪式,要请法必须作这个仪式。

但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特别是在三武灭佛之后,禅宗把佛法的老规矩,把佛所教导的全败坏了。虽然说是败坏了,也可以说是他为了当机者开悟,不注重这种形式,又喊又打,甚至还有用骂的。丹霞劈佛,烧佛像,这些情形都不能视为常规,这跟佛所教导的仪轨不合。大吼两声,或者给你耳光,或者踢你一脚,什么形式都有,只要让你开悟就行了,他的目的是这样。但是在佛的仪轨上,这样是不许可的。

无论大菩萨请示佛,或者你要请法,要有这个仪式,我刚才形容的就是这个请法仪式。

再来就是表白,请法的时候,还要赞叹。“我今问世尊”,就是请问的意思。“无量功德海”是佛的功德,无可限量的。那么,拿什么来比呢?就像大海。海者是深,海者是广,你的智能,像海那么样深,像海那么样广,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所以,我请佛允许,唯愿恩赐的意思,许可给我们说一说,好解释我们的疑问,“为解释除疑”。我们的方式是先把事情说出来,完了是求解释。印度的方式则是先赞叹,完了,请你开示,帮我解除疑问,以下才说是什么事。他一请示,还没有等地藏菩萨问,佛又赞叹他。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于一切法智见无碍,为欲饶益他有情故,请问如来,随汝意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心喜。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灾五浊。多俱胝佛所,已设无边供,曾见大集会,清信众和合。聪哲勤精进,皆来同会集,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说你是一位眞正的善人,这个善可不是我们一般的善,而是究竟的眞善士。佛称呼弟子都称善士,善男子、善女人都加个善字。“善”就是你能够与我有缘,接近了,这个善缘是不容易的。你是一位向善者,去除一切垢染,究竟清净。这是佛称许地藏菩萨的,说你对于一切法,你的智能已经没有障碍,自己都能通达了。本来你是用不着问的,但是你为什么要问呢?“为欲饶益他有情故”。

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请示,这部《大集十轮经》也不可能说的。

佛是很少自己说法,必须有请问的机,佛才说法。无机,就像我们无的放矢是不可以的。你欲饶益一切他有情故,利益众生,所以才请问如来。我就“随汝意问”,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就分别的跟你解说,令你欢喜。令地藏菩萨欢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于是地藏菩萨就问了。

以下就是地藏菩萨所问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此经的重点。他要问什么呢?他说,我曾经修行了十三劫,用十三劫的时间来修行苦行。一劫是好长时间呢?可以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四个中劫就算一个大劫。现在我们这个劫是住劫。住劫,人的寿命是从这个八万四千岁,就说八万岁,过一百年减一些,减到人寿命十岁;再从十岁过一百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那么,这一增一减,算一劫。地藏菩萨说,我曾经用十三劫的时间,十三次的这个八万四千岁的一增一减。作什么呢?修苦行,所修的苦行并不是我们这种劳动的苦行。

我们知道地藏菩萨都是在地狱当中,在这五浊恶世,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苦难的时候,他来度众生,那么他用这么长的时间,从年上算是不可计算,要是从日子上算就更长。就是为度一切众生,为一切有情,除三灾八难。这个三灾,大三灾是火水风,小三灾是刀兵、饥馑、瘟疫。这两个三灾都要除,要想转变这社会的型态,变的好一点,不要像现在三灾这么普遍。五浊,劫浊的时候不好。见浊,众生的看问题不一样,乱得很,经常为了知见的不同,说话吵架。劫浊、见浊或者烦恼浊,为什么会这样呢?生了烦恼,太重。这个时候的众生,从他的寿命,从他的人形,从他的种种样态,都是混浊不清。最后是命浊,这叫五浊恶世。

我曾经修苦行,修了这么长的时间,让一切众生免去三灾五浊的痛苦。我也曾在多俱胝佛所(一俱胝就是一亿),就是在那么多的亿佛所面前,我供养了很多,设无边供。我也看着每个佛所有很大的聚会;那些聚会来的闻法弟子,那些亲近佛的弟子,大家都是很和合的,信心是很清净的,都是很聪明、有智能。而且是在闻了法之后能够精勤勇猛修行的,都同来集会,闻佛法。“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

在那个大集会的时候,好像没有三灾,没有五浊。未曾见如是,没有杂秽,没有这样的众生。

我用十三劫修行的时间,参加了很多佛的集会处所。每个佛的集会处所都很好,来的大众都很清净的。那个社会的世间也很好,众生也很清净的。但是我现在看见的就不一样,在这里所要问的主要意思就是问我们这个世界。

“云何此佛国,秽恶损净善,智者皆远离,恶行者同居。多造无间罪,诽谤于正法,毁圣起恶见,妄说断常论。具造十恶业,不畏后世苦,多远离三乘,臭秽向恶趣。无明蔽其目,贪嫉多奸矫,云何转佛轮,度此众生类?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云何得总持,果能如是忍?今我见导师,大集甚希有,未曾见余处,具如是众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

“云何此佛国,秽恶损净善。”为什么这个国土,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脏乱得不得了,尽是恶性众生,没有清净的善信?“损净善”,前面讲清,这里讲净;这是文字翻译的作用,就是像那样的清净众,没有聪哲精勤净者,有智能的人都不到这个世界来,都远离了。作恶的众生,都聚到一起,这个世界就是众恶混浊。“多造无间罪”,作的业都是无间罪。弒母、杀父亲、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侩,这叫五无间罪。乃至于“诽谤于正法”,这个正法是指佛所说的清净法。至于我们所讲的,相信自己是佛,那就更深奥了。

这里所说的正法是行十善业,也就是身、口、意十业。依佛的教导,不作诸恶,那就算正法。甚至于诋毁圣者,圣者是指着佛所说的,或者这些大菩萨,谤毁三宝。

他看问题的看法不一样,乃至烧佛像,杀和尚,关和尚,甚至把藏经都烧了,认为这是迷信,“毁圣起恶见”。“妄说断常论”,互相所谈论的都是虚妄言语,不是断,就是常,总是二边,不契合中道;或者说人生,死了就算了,这是断见。要想保持未来的身,保持自己的身体,要活多少年,这是常见。要是眞的许可的话,世间上眞的有这个例子,人人都永远不想死,这是不可能的。不是落于断,就落于常。虚妄说,顚倒说,“妄说断常论”。

而他们所造的都是十恶。身三,“毅、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这十个就叫十恶业。加个不字,就是十善,不起贪瞋痴,不起杀盗淫,不作杀盗淫。这十恶业,他作的时候从来不会害怕将来要受的苦报。

因为他生起断见了,没有后世,他还怕什么后世苦;更谈不上声闻、缘觉、菩萨乘。

“多远离三乘”,善法更不会亲近。正法修道,他是远离的;三乘既远离,又向什么地方去呢?堕三恶道。“臭秽向恶趣”,就是三恶趣苦。最苦的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间也不见得怎么好,天福享尽了照样堕落。说五恶趣可以,说六趣也可以,乃至一般所说的趋向恶趣,都是指三恶道说的。

为什么他们这样作呢?因为被无明遮蔽他们的清净法眼,“无明蔽其目”。他们看不见,不是贪心,就是嫉妒。“贪嫉多奸矫”,也就是奸诈到不得了。像这一类的众生,像社会这样子,佛,您怎么度众生?“云何转佛轮”,您怎么说法?如何转佛轮,对治众生的恶轮?这就是这部《十轮经》的涵义,为什么讲轮呢?轮者有摧辗之功,像我们这儿有往前推动力,车轮能把你辗碎,佛轮就把一切众生的恶给辗化。

佛,您怎么转佛轮来度这一类的众生?“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众生的烦恼像金刚那么坚利、那么固执,相续不断,你是怎么样转佛轮,截断众生的相续业,也就是截断烦恼流,生起清净流,让他解脱。或者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智能,破除烦恼,使他们得到三昧。“云何得总持”,就是得到三昧,得到大定。

“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样子能不能证得无生法忍呢?这个忍就是无生法忍。

果能如是,能这样得到吗?“今我见导师,大集甚希有。未曾见余处,具如是众德。

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他赞叹佛,我今天看见导师的这个大集会,好像是变了,您是怎么度脱的?将这个五浊恶世转变成这样子,我在余处没有看到过,没有像今天这样的集会。

“杜多”是烦恼,断除一切烦恼,把这垢尘烦恼都断除了,断除烦恼就是功德。

这个功德是怎样来的呢?这烦恼是怎么断除呢?勤修菩提道得来的。菩提道次第,就是一步一步的修,从忏悔罪业,之后修定、修慧,这是很不容易的。

“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佛,您处在这样愚痴的大众当中,怎么会清净呢?

如何还能说法度众生?开示佛轮就是说法。此后,佛就用比喻说明这十轮,也就是用佛的十轮,来转化众生的十恶轮。在这里,十恶业就是十轮。如何转动佛轮?佛用比喻,再加上示现来转动佛轮。以下佛所要说的就是十轮。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过去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五浊恶时,己曾请问殑伽沙等诸佛世尊如是法义。汝于如是所问法义,已作劬劳,已善通达,已到圆满众行彼岸,已得善巧方便妙智。今为成熟一切有情,令得利益安乐事故,令一切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圣行伏藏施等六种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胜行,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圆满故。为转一切刹帝利王诸暴恶行,使不堕落三恶趣故。为令此土三宝种性威德炽盛久住世故,复问如来如是法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在说十轮的时候,先用世间国王最初接掌王位,乃至于怎么样登上王位的过程,来说明佛是如何修成佛道的。在这样请示之后,佛没有说法之前就先说,你这个请问,不止向我请问,你请问的次数太多了,不止问过我,你还问了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佛就告诉他说:“善哉善哉!”就赞叹他说,你问的很好。善男子,就是佛称地藏菩萨。“汝于过去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五浊恶时”,地藏菩萨都是在无佛时代出世,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就教化众生。我们现在也算是无佛出世,佛已经涅槃,只剩所留下的法,可是我们不明了这个法的眞实义,这是第一种。

其次是不了解这个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是这样的看法。显教、密教、四教、五教、净土、贤首种种的法义,我们没有智能能把它们弄清楚。这就说明了现在确实是五浊恶世。佛在世的时候,有好多法义,如果我们一闻法就能够开悟,就能证眞,就能消除烦恼!像我们虽然听了好多部经,学了好多部经,不过不能断惑,不能证得法眼净。

多数人看问题不是落于断,就是落于常。思想的心,不是想常,就是想断,很少契合中道义,这就证明我们的善根浅薄。这部经学完了,要行。这个佛轮的方法教导我们修法,怎么样修?要眞正的去做。不过现在我们学的都是学得不耐心,我这样说大家别生气。把学法摆到第二位就是很好的道友了,摆到第三位的也还不错。

我说这个包括了比丘、比丘尼在内。他眞正的是了生死心切的,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认识了这个世界是苦的,他就不会这样的对待法。现在我们怎么对待法,自己心里有数。为什么会这样子?这是我们过去的宿业智慧眼被无明遮盖了,这是当前我们现在的处境。为什么这么没有智能?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放任?我们还是贪恋,其实我们都知道佛告诉我们很多好方法对治,为什么我们不去做?这就是地藏菩萨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劬劳的原因。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地藏菩萨,像你所问的这些问题,你已经问过好多佛了,像恒河沙那样多的佛,你都问过这个道理。你已经为你所问的道理付出很多的辛苦,已经付出很多代价。对你个人来说,你已经通达了,已经诸行圆满,到了彼岸,已经得了善巧方便的妙智,能给众生示现种种的方便,想一切方法引诱众生相信,引诱众生进入。完了,使他们成熟不再造罪了。

你今天向我请问也是这个目的,令一切众生得到利益,得到安乐,也是令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具足方便善巧去度众生的,因为并不是每位菩萨都具足善巧方便,那些大菩萨摩诃萨学法的时候,开了悟,证了道,可是利益众生的方法并不简单,因为众生的种类太多了,众生的业障,必须运用极善巧的方便,依照圣者所行的,不过这对地藏菩萨已经具足了。你那个宝藏里头所伏藏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六种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成熟一切有情。

“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圆满故”,一切智智,一切智能者之中的大智能,这是指佛说的。“为转一切剎帝利王诸暴恶行”,现在的剎帝利王暴恶行,在末世时是具足的。举凡担任首领的,我们就把他当成剎帝利王。他所执行的政策,大多数就是造业。对于地藏菩萨的请问,佛就跟地藏菩萨说,你应该转变这一个恶王,不要让他再作暴行,免得堕落到三恶道。

同时,还为了能够摄入三宝的种性,佛法僧三宝的威德能够长久兴盛,长住在这个世间。所以,你问如来这些法义,问得很好,很重要!要怎样才能够使众生脱离痛苦,使五浊恶世末法时代的众生不堕落三涂。你问的很好,但是要谛听!谛听!我向你说,你要如理的听,如实的听。

佛对每位请法者,都使用“谛听谛听”的句子。地藏菩萨不如理吗?那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在听法的时候,一定要谛听谛听,如理是不可能的,至少不要三心二意的。现在听的时候,集中心力去听才能入。如果不集中心力,你不能入,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大菩萨请法、佛说法,都是给我们作示范的。听完了,你还要善思念之,还要好好的观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现在一样一样的分别给你说清楚。

地藏菩萨马上就答复说:“唯然世尊!”是的,佛,我愿乐欲闻,我很喜欢听佛说法。

这是仪式,一请一答。不过还没有达到正题,这是请法的方式,许可说的方式。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如来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居此佛土,五浊恶世,一切有情退没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网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足十种不善业道,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住如是杂恶土中,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众生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置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佛就对他说,因为我过去发愿,佛佛各人发的愿不同,所以各个佛所示现的方便善巧、摄受众生也不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用极乐世界摄受众生。药师琉璃光如来就建立琉璃光世界,医治众生的病,来摄受众生。释迦牟尼佛发的愿,就专在这个五浊恶世,而且是在人寿命百岁,在人贤劫千佛当中。大家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寿命是最短的,才一百岁,他的前一尊佛,迦叶佛,寿命都一万岁。现在我们说的七佛,只说是现在的人贤劫的四尊佛就有四万岁、三万岁、两万岁、一万岁,而释迦牟尼佛才一百岁。千佛住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寿命是最短的。他也没有活到一百岁,八十岁就走了,缘就尽了,这是本身愿力的缘故。

但是因为有十种佛轮,所以在这个佛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头,我虽然看见他们,退没了一切白净的善法。白净法没有了,他怎么会去持戒,怎么会去信?

不信,怎样能持戒?怎么能有定慧?不可能。他会行布施吗?凡是能作者,具足七圣财的众生,例如诸位道友们,在座的好多人受过三归,受过五戒,你具足戒财,具足归依三宝,好多人都作供养作布施,你已经作了布施财。那么这都是具足的,这算是听明智慧者,能够闻经听法。

这里所说的是指匮乏七圣财宝的众生。同一个时间内,好多人都作什么呢?我们可以想到吧?你的六亲眷属去干什么?你来这儿听经,这是很鲜明的对比,不需要再去说了。听明智者,什么叫智者?就是你会选择。有智能的人会选择应当走什么道,他一天应当干什么事情,他会选择;没有智能的人,他所选择的不同,他选择的是乘恶趣车,趣向恶趣。我们是二乘车,趣向三乘道。这完全不同,我们就没有后世苦。为什么呢?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持清净戒,布施,忍辱。那就减少好多的祸害。

我们是怖畏后世苦。所以,今生要修,要闻法。我们是注重光明,要破除黑暗,不作十种不善的业道,行的是十善业道。我们信佛的弟子,成就业道的,我很少听见佛弟子破口大骂别人的。有人说:“老和尚,是你没听见!”我听过不少,那是事实,不过还是少数的。佛弟子在骂人的时候,他有顾虑的,恶口,他心里要想一想。佛弟子也有欺诈的,他也要忏悔一下。在这个时候,这样作不对。如果不是佛弟子,他连不对的意思都没有。报复的时候,我要你先受点苦再说。他是这种心理,这种心态。所以后世的恶趣车,他们就坐上去了。

凡是不怕后世苦的人,他就去乘那个恶趣车,就落到恶趣道中。畏后世苦的众生,他就不会。我们虽然也处在黑暗当中,但是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于念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一句地藏菩萨圣号,这一念就是光明的。你念一声,这一声就光明,你声声念,就声声的光明。你就能够逐渐冲破重重的障碍与黑暗,这就是有智能者。有智能者,就能够远离十不善业道,他要行十善业道。说到五无间罪、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大家要注意,信佛的人,你不要谤毁,反正佛所说的法,你信这法,却去谤那法,这都是灭法。如果我是讲经、诵经,我说念佛的不好,我就是谤念佛的,这就是谤法。我是念佛的,说诵经的讲经的不对,这也是谤法。我讲这部经,说那部经不对,这都叫谤法。我跟那部经没有缘,更应供养礼拜,要求结缘,应当具足一切法义,都应当懂,不应当毁谤正法,这个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的道友当中,简直是不知道谤法的后果,信口开河。甚至我是这间庙的弟子,他是那间庙的弟子,可能还会彼此打仗,这确实是有的。寺庙跟寺庙都会打,何况在家道友呢?但是你要知道,这是毁谤正法。毁谤正法,罪业很大。在僧众之间挑拨离间,或者对这个庙说那个庙,对那个庙说这个庙,这可就危险了。这是五逆罪,五无间,破和合僧众。所以对于一切的圣人贤人、一切的住持,我们不要随便的批评。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我们这样作,是向恶法道路走,不是向善法道路走。

面对这个罪过,我虽然忏悔了好多年,还是忏悔不净。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学五教,就说四教没有五教好,先入为主。后来我又学四教,感觉四教跟五教都差不多,我也没入进去。

那是过去的罪业,造的很多,我个人知道忏悔,那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所以,毁谤正法看起来是很浅,“我没有谤过法!”其实,你谤的次数不少,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好。哪个师父都好,只要他披上架裟,他是佛弟子,我都赞叹他,把他当贤人看,当圣人看。至于他个人的因果,他自己会承担的,跟我毫无关系,我不会替他背因果。

这部《十轮经》是专讲这种情形,我的弟子不论破戒犯戒到什么程度,都不许国王制裁,这是佛说的。如果他制裁,这个剎帝利王是恶王,因为会毁灭三宝。他就算坏,有一片架裟,还不是整体的,就是一片架裟,鬼神见着也能得到利益。人不信,鬼神信的。因为他受苦的,鬼神有通,也知道利害关系。人胡涂,不知道利害关系,信口开河。大家要特别注意,特别是对寺庙、僧众、三宝弟子,乃至于我们道友互相之间,偿赞偿,佛法兴,就是这个涵义。

佛弟子总是维护释迦牟尼佛,维护一切众生的,让未来的众生不受痛苦,一定要这样作。我过去不知道,作过很多错事,现在知道了,以后不再作。可是以前作错的怎么办呢?对佛菩萨忏悔,对地藏菩萨忏悔就好了。因为这部《十轮经》,是专讲忏悔的。拜忏的涵义,就是要洗刷我们过去的罪过。我们穿衣服脏了要洗,洗了,就干净了,忏悔的意思就是这样。过去我作错事,我改了就是,我再不作。你忏悔,你过去的罪业就轻了。懂得忏悔法,你就有办法,你有了惭愧心,就是你的财宝。

我刚才讲惭愧,惭愧就是财宝,总是跟人比,比不上人家,人家有功德,我没有功德。人家有财富,我没有财富。人家为什么有财富?前生修的福德,我不嫉妒,我都随喜。只要是人家的功德都随喜,你的罪恶就忏悔了,惭愧是种财宝。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道,他过去初发心的时候,就有惭愧心。释迦牟尼佛说,我住在这个杂恶的国土中,住的很安稳,没有恐怖,也无所畏惧。我自己认为,我是世尊,我是大仙,因为我在转佛轮,转这个佛轮,就是要对治恶轮,就是要降伏那些天魔外道的邪论,摧灭一切众生的烦恼。众生的烦恼,刚强难调难伏,像金刚坚固的那么样烦恼,我能摧伏。对这类众生,我也能使他得到安乐。

但是,其中有善类的众生,我就让他们住三乘不退转位。声闻、缘觉、菩萨乘,三乘。还没有说佛轮,这样是总说的,我在这个住着,无所畏惧来度众生,这是由我过去世愿力的缘故。我发愿到这个地方度众生,寿命非常短速,身量非常矮小。

时候这么不好,这个时候的众生是在五浊恶世当中。佛在世时是正法,正法也好不了许多,为什么?他处在五浊恶世!

不过,还是比我们现在好一些。我们现在是无佛世,当然更不好。但是释迦牟尼佛生的是五浊恶世,他是在五浊恶世度众生,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就不是这样子。这是幻化的,不是实在的。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应当如是见。这叫正知正见。以下就举例说明,先说国土,后说佛轮。

“善男子,譬如有国,时虚君位,其中所有一切人民,自军他军,更相侵害,忧愁扰乱,人众不安,有无量种斗讼违诤,互相欺陵,谄言妄语,麤恶乖离,诬调矫乱,种种疾病,盲翳昏暗,寒热疟疾,温气疫疠,癫痫干枯,饮食不消,其心狂乱,诸根不具,肢体缺减,乏少种种衣食资具,一切所有皆不可乐。诸有情类,归依种种外道邪神,恶见恶心,及恶意乐,皆悉炽盛,迷失正道,临堕恶趣。”

这完全是形容词。这些我们都懂,身历其境,我们现在处的就是这个情况。现在这个世界是末法时期,南瞻部洲,也就是现在这个地球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有哪个国家好一点?都是比较而言的。“时虚君位”,这是按印度习惯说的。现在这个国家很乱,国家的皇帝没有办法掌权,君位是虚的,这样就更乱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民,互相争夺。“自军他军”,佛还是按着国界说的。至于我的经验,就不是这样子的。我生在东北,那个时候土匪很厉害。我小时候,是东三省,各省有各省的督军,那时候叫督军,后来才改成省主席。这省跟那省打,那省跟这省打。

那个时候大家争着选总统。我在北京时,就出家了,之后,我看见一副对联,北洋军阀的时候,在北京叫就北总统,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叫南总统。南京叫南京政府,北京叫北京政府。那幅对联是说,“南政府北政府,政府何分南北!”什么南北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统不是东西。这是一个国家,不是好多国家。后来我到了四川,我协助整理材料,才知道四川的混乱程度。

要是生到这个时代的人,不论哪一个国家,没有忧愁的?这个国家不扰乱的?美国很强大?前几天肯尼迪机场就被炸了。而且炸的时候,许多贸易大楼也被炸到。

还有风灾、水灾、火灾,你说没有忧愁的,没有扰乱的,哪个地方是干净土呀?有一片干净土,大家不晓得找到没找到?你自己的心!你把它清净下来,最干净!信吗?好好的观一观,你定下来看一看,打坐半个钟头,别不相信,要相信,你清净那么一下子,你安那么一会儿都可以。人总是不安啊!

现在我每天大概都会接到台湾道友的电话,一通是最少的,有时候是两通。详细内容,我们不介绍。反正就是不安,人都不安,哪个地方安呢?没有,你放下!放下,就安了!你放不下,随时都不安。现在我们有这么一个固定的时间,就是现在这一个半钟头还安吧!有这一个半钟头,我们就是很幸福。安定一个半钟头就一个半钟头安定,安定两个钟头就两个钟头安定。你想要求永久的安定,你必须得成道!要是不成道,你没法安定,就算生了天,天也不安定。往往是修罗跟忉利天打,人间才动乱。天上先乱,人间后乱。梵天会好一点,再往上会更好一点,不过福报尽了,还是会堕下来,没有好地方。

只要你心安了,依照佛的十轮,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的非常安定,我们就学他。释迦牟尼佛说,有无量种的斗讼违诤,眞是无量呀!各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到了现在,海洋公约已经没有作用了。各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每一个国家,法院的案件都非常多,什么样的斗争、斗讼都有,相违的事情太多了,一天都在斗争当中。“互相欺陵”,现在互相欺陵到什么程度呢?连每个人的家庭,夫妻、父子、母女,都互相的欺陵。我是亲身经验过的,不是胡乱说的。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就把像这么大的房子,不晓得割成多少块。各烧各的灶,你加入这个派,他加入那个派,就是这样。现在想起来,什么地方又能够清净呢?

人跟人,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有权有势有钱,尽是谄眛你的话,恭维你的话,耳朵塞满了,是不是这样?现在弄得人人不敢相信,他说的是眞的吗?对谁说话都要打个问号!你的女儿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认为这家伙说的是眞的假的?这个孩子又来骗我吧!你都会打个问号。你是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也打问号,哪有什么是眞实的。

现在整个世界的次序乖离了,没有什么次序的,夫妇、父子,整个的国家是这样子,要想不乱,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能够不乱?要依佛的教导受三皈依,听听佛经。

除此之外,还有病!现在有些病,在佛经上并没有出现,那时候还没有这些病。

在佛经上没有癌症,只有干消,干枯,饮食不消,或者眼睛不好,四肢缺,打摆子,发疟疾,寒热,瘟疫,就是最恶的病。有爱滋病吗?没有吧!有各种癌症吗?没有。这是后来才听到的,以前并不知道,各种的病患,太多了。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听人说,我也不会相信的。但是我亲自看到了,不能不相信,眼见为实。

我到荣总医院、长庚医院看见植物人,我才相信,我所看见的还少,植物人的数量,恐怕比我看的还多。我只看到这么两个医院的。台湾有,大陆有没有?美国有没有?恐怕都很多。这种植物人,就像《地藏经》讲的,死也死不得,活也活不了。

这种痛苦是没办法说的。在《地藏经》上说,他在阴间,正在过堂审问的,案情没定,所以,他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换句话说,就是让他受罪。活受罪!他受罪还可以,要是你家里出了植物人,自己的亲人没死,怎么忍心不管他呢?有好多植物人就这样拖垮他的家人。为了这么一个人,要陪着他,不能上班,总得留一个人当班照顾他。这不叫业吗?

还有“其心狂乱”的。现在疯子多呀!如果没有听到的,不会了解。那疯人院,疯子多。我妹妹就在疯人院当过医生,现在退休了。她说疯子眞多,过去是电疗,电疗完了,这个人就算是恢复了,不疯了,也会变成呆子。什么都不懂了,神经也就坏了。后来才改成针炙治疗,一发病的时候给他打一针。打针,他就停歇了,不疯了。等将来疯病好的时候,还能有精神记忆力,还可以认得六亲眷属。如果疯了,就算治好了,连自己六亲眷属父母都认不得了,你说这样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还有诸根不全的,缺肢膀少胳膊的。还有,当前这个世界这么进步,还有很多的地区,没有衣服穿的,没有粮食的。我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了,那些一直在战争的地区,粮食都不生产,粮食很少。这些地区的众生,他的见解非常恶,心里也是恶的。所以你要是走到那个县里头,经过那个地方山边上的人,他见着人,不论见到什么,马上就摸他的刀把子,准备跟你战斗。如果你不是伤害他的,那就过去了。

不然,他就要准备跟你斗,我取这个来证明“恶心”。他也有快乐,不过是恶意的快乐。他的内心充满瞋恨、忌妒、障碍、怀疑,早迷失正道了。邪见的、恶见的,恶心炽盛得不得了。所以,他迷失了正道。这样有什么办法呢?生前如是,死后只有堕恶趣。又沦落三恶道,等从三恶道出来,又生到那个边疆。这种轮回,什么时候能止息呀?

这都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最慈悲最关心的地方,他看见众生这样子。我们没有菩萨那些智能,我们的心,虽然也慈悲,也怜悯,但是还有情爱,那是属于爱见大悲,他跟我有点因缘,我才干。像我到了这些地区,我说这些人还不如牛马,牛马,你调顺好,它会有点善心,狗,你养得好,它跟你摆摆尾巴。这些人不会的,你会对他们生起厌离感,不会生起大慈大悲心,来救度他们。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只有厌离感,你要他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善业发现,还能遇见佛法,那就难了。那不晓得要经过多少世代。这是不好的现象,反过来就是好的现象。事物都有两方面,相对法,说完坏的,就说好的,好的才接近佛轮。佛度众生也是这样子,因为要在恶轮上建立佛轮,很不容易!

“时彼国中,有诸耆旧,听明多智,博学平恕,威严整肃,相与谋议运诸筹策。即便召集国邑人民,共所荐推,取一王子,先具多种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难行苦行,一切备满,具诸殊胜福德之相,诸根圆满,肢体无缺,身形长大,相好端严,成就最胜美妙容色,常为一切尊重恭敬,率土人民无不亲爱。禀性淳质,常怀慈悲,博学多才,备诸伎艺,柔和忍辱,庄严其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以诸妙香,熏清净水,调和冷暖,沐浴其身,着于种种上妙香熏众宝庄严鲜净衣服,末尼珠宝置在髻中,金宝华鬘冠饰其首,素练轻缯束于发际。”

这跟前面是对比的。这个国家没有国王,国家很混乱。正见很少,邪见很多。

在这个时候,这个国土当中有过去的贤达者,耆者就是过去的长老,有智能的人,学问很好的,很平和,宽恕待人的。见到国家有这种情况,就相与谋议,想种种办法。“筹”是筹划,“策”是策动的意思。现在国家这样子,大家共同商议,要有个办法。由这些耆旧共同的召集这个国家的人民,“国邑人民”。大家推荐,由先王儿子当中取一王子,也就是互相的选一下。这个王子必须能够调伏自己,能够施舍,能够持戒,遵守这个世间法。尸罗,就是戒律,包括了寂静、慈悲、防护、止恶。“寂静尸罗”,就是这个意义。

要找这样一个王子,又能够慈心的布施,调伏自己的性情,能够遵守法律的制度,还要精进勇猛。精进勇猛是对于善业而言的,能作人家所作不到的苦行。这些都具备了,还得有殊胜的福德相。相貌长的不太丑,作国王的人太丑了也不成。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圆满,四肢身体没有缺陷,身形不能太矮小。身形要长大,还要具足相好端严。成就了这些庄严美妙的容色,常为一切人所尊重恭敬。

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民,对他都表示亲爱。

“禀性淳质,常怀慈悲,博学多才,备诸伎艺。”这就是他的性情,淳厚质朴,常怀有利济人家之心,不损恼任何人,学问很好,还有各种的伎艺。

“柔和忍辱,庄严其心。”柔和,是不粗暴的意思,忍辱就是非理相加了,他也不跟人家计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要是选偏妃所生的,不是嫡子,就差一点儿。

所以选太子,都选大妃所生的,也就是原配的夫人。有这样的太子,选上了之后,用香水把他熏清净,不冷不热,冷暖调和。沐浴这个王子的身体,给他穿的衣服都是用妙香熏的,有珠宝庄严的鲜净衣服。

“末尼珠宝,置在髻中”,这些我都见过,西藏人就是这样子。凡是四品以上的官吏,他们是不剪发的,头发里戴个小佛龛,不过,没有末尼宝珠,他们装一尊佛像,饰在头发上。

那个国王把末尼宝珠装在髻中,过去都是卷发的,这是形容词。用金宝装饰的,最美的发冠,来装饰他的头。这些东西,“素练轻缯束于发际”,他的头发要卷起来修个佛龛。我看见西藏人,他是用两个,就像我们小孩儿的双髻那样子的,中间搁上一个佛龛,佛龛里有尊佛像,也有拴宝石的,把宝石镶到佛龛外头。一般人都是镶观世音佛像的比较多。

“又以种种末尼眞珠金银等宝,共所合成珥珰,璎珞环玔印等。众妙宝饰庄严其身,织成宝履下承其足,众宝伞盖上覆其顶,安置古昔一切天仙所护持座,趣入一切天帝同许共所护持善巧营构殊妙大殿,登自先王所升尊座。”

我们知道西藏的男人都戴耳环,但不是在耳朵上札个眼,他是挂在耳朵上,他所戴的耳环都很大的。有品位的,一看他的耳环就知道他是几品官。四品以上才许可戴,四品以下不行。耳环也分等级的,是绿宝石,还是红宝石。还有,他头上戴的顶子也有关系。还有,他骑的马,马顶上要是安金顶的,你一定要让路,这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这是大活佛。我举这些例子是形容古来国王的威仪。还有马底下,马脑壳底下、脖子底下,拴一个红鬃,那么胸部镶一个红鬃,拴两个是四品,拴三个是三品以上的。

还有,那个鞍子都是分等级的。所以璎珞、戴的耳环都是珠宝所合成的,国王的庄严更不同了。他坐的轿子,浑身都是珠宝,马鞍子上都是珠宝镶缀的。

这是形容古来过去这个国王升王座或出巡的情形,因为经典都是按印度当时的情况描写的,跟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是没有了。讲这个是作比喻。初升座的时候,未登王位,把他选出来就这样给他装饰起来。过去古贤的仙人所护持的宝座,让他坐到这个座上,大家礼拜请他。“趣入一切天帝同许共所护持善巧营构殊妙大殿”,这是形容词,说那个殿堂,修的很好。你到台湾也好,到大陆也好,就是在温哥华,殿堂都是不错的。凡是塑的佛像,乃至佛所坐的,都是宝座。这位将来的大王,还没有升座以前,坐的那个座是一切仙人所护持的宝座,这都是传说。

“绍王位已,扣击一切天帝、龙帝、药叉神帝、阿素洛帝、鸠畔荼帝,各所护持广大钟鼓,其声振响,周遍国界,刹帝利等四大种姓无量人众,沐浴其身着净衣服,执持种种妙宝缯彩伞盖幢旙,末尼眞珠金银螺贝璧玉珊瑚吠琉璃等,生色可染无量珍奇,奉献新王,以呈嘉瑞。贵族净行博学多才诸婆罗门,以无量种微妙赞颂歌咏帝德种种善事咒愿于王,以诸吉祥散洒王顶。”

还有设计巧妙的装饰,营造这样一个大殿。登先王所升的尊座,要登王位,等他绍隆王位之后,“叩击一切天帝、龙帝、药叉神帝、阿素洛帝、鸠畔荼帝,各所护持广大钟鼓”,这是形容词,说天龙八部所护持的钟鼓。过去满清的皇帝,每天早朝的时候都是钟鼓齐鸣。和尚庙里,上早晚殿都要钟鼓齐鸣。迎接一位大德,都要钟鼓齐鸣,全体的寺院僧众都要穿袍搭衣迎接。这是形容尊贵的意思。其实这是八部鬼神众龙天护法,所以我们经常形容皇帝是百灵相护,这是他的福报所感的。到了那个时候钟鼓齐鸣,使这个国界都能够知道。这个时候婆罗门、剎帝利、吠陀、戌陀罗,这是印度古来有四大种姓,四大种姓有无量的人众,同时每个人都要沐浴更衣,所穿的干净衣服,也是用种种的宝所合成的。

伞盖、幢旙,这些都是形容词,金银螺贝璧玉珊瑚、吠琉璃,“生色可染”就是金人,生色,就是天生的色,他的颜色是生成的,就是黄的、白的。无量珍奇的宝物,都奉献给这位新升王位的王。“以呈嘉瑞”,这个时候贵族剎帝利,博学多才的婆罗门,以无量的种种微妙赞颂,歌咏帝德种种善事,“咒愿于王”。我们前面看地藏菩萨赞叹佛的功德,佛又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这是各种赞颂的意思。“以诸吉祥散洒王顶”,把这些珠宝都加上这咒,咒祝他,咒祝就是说吉祥的言词,说吉祥幸福这类的词句。

“先王所重宿望贵族,博学多艺,性直贤明,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理诸王事,先于国境自军他军更相侵害,今皆令息。亦令一切怨敌恶友,能为害者,皆悉殄灭,损除自国一切黑品,增益自国一切白品。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先王所重,宿望贵族,博学多艺,性直贤明,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

新王登位,要封些官职,过去的那些贵族、王官,或者才学出众,或者处理事情公正贤明的人,那就各随职守。“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给他们官职,协助处理王事。新王登基,要有一个新的气象,把过去国家的灾害扭转过来。“先于国境自军他军更相侵害,今皆令息。”过去这个国家混乱的局面,互相战斗的局面,或者自己的军队,他国的军队侵害,或者各霸一方的王侯,互相侵害,现在都息灭了,因为新王登基有一种新气象。“亦令一切怨敌恶友,能为害者,皆悉殄灭。”都消灭掉,损除自国的一切黑品,去除不善业,增益自国的一切白品,增加善业。消灭十恶,广行十善。

“善男子,剎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轮。”这是国王的第一王轮,这完全是比方,来显佛的第一轮。以下就说佛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这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平安幸福的,消除掉怨敌恶友。那么这个国王的人民寿命也增长,得到国王的护持。这是第一王轮。

“善男子,如是杂染五浊恶世,索诃佛土,空无佛时。其中所有一切众生,为自心中随眠缠垢,自军他军恼害侵逼,愁忧扰乱,愚冥不安,起无量种执着断常,斗讼违诤,互相轻蔑,起贪瞋痴谄诳言等,具足十种不善业道。执着有情纷扰世界,成就种种烦恼疾病,阙正法眼,忿恨娆恼,常不思惟眞实正法,弃正法味,讥毁善行,乏少所受憙乐滋味,常为种种烦恼罗网之所覆蔽。归依六种外道邪师,迷失圣道,向三恶趣。”

这是形容佛利益众生,因此先说众生的相。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呢?像杂染的五浊恶世。“索诃”就是娑婆国土,这个国土在空无佛时,前佛已经入灭,后佛还未降生。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弥勒佛还没有下生,这就是空无佛的时候。这个娑婆世界,包括很多国土。自心的随眠,随眠就是根本烦恼。随他心,随他心而起。缠垢,缠覆不清,垢是不净。

自军就是自己内心的烦恼,他军就是外面境界相的烦恼。内外加攻,恼害侵逼。

众生就生活在这种忧愁烦恼当中,社会的动荡不安,他的内心也跟着不安。再加上愚痴,冥顽不灵,脑子也不清醒又没有智能。冥是暗,常在黑暗中就是不明。心里不安,不能得清净。

同时,他生起了无量执着断常等知见。断常知见,总以为自己有理,好起斗争,好起诉讼。讼是打官司,斗诤解决不了问题,就打官司。或者互相仇杀,谁也看不起谁,自高自大,慢心特别强,这个我们一想就知道了,不需要说了。总感觉自己不错,互相轻蔑,看不起别人。所生起的都是贪瞋痴,欺诳谄媚。说出的话都是谄媚的言词。对下骄慢,找不到眞实言语,不说实话。总的说,具足十种不善业道,妄言、绮言、恶口、两舌是口业,杀盗淫是身业,贪瞋痴是意业。

那么,这个娑婆世界,这些执着的众生,在这世界上成就了种种的烦恼疾病。

病由心生,我们的病苦很多,什么病呢?烦恼病。一般世间的病可以找医生治,烦恼病得自己医。看问题没有正法眼,也就是看不清。所行的都是邪,邪者就是不正的意思。忿恨娆恼,是扰乱不安的意思,从来没有想过正法。常不思惟眞实的正法,什么叫正法呢?像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杀盗淫,就是正语正见、正命、正思惟。这就是正法。

因为他不是思惟正法,对于正法的好处,生不起法喜,拿口味比喻,就像味道,得不到法味他生不起法喜。如何是得到法喜的象征呢?如果你静坐的时候能得到轻安,定下来,你感觉到一切纷扰全息了,心中的愁虑及思想,一切杂念全不生起了,就得到轻安了,你就能有这种欢喜。你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感觉心里非常欢喜,非常愉快,这就是得到法喜。

还有,看经的时候,看到这段经文,感觉对自己很有用处,心里生起法喜,感觉自己的毛病很多,加以改正,这都算是受了法喜的滋味。如果反过来,不是这样子,不思惟眞实的正法,思惟的尽是邪道,怎么叫思惟正法呢?我们举个例来说,就像四念处,身、受、心、法,这四种叫四念处。观身不净,九孔常流,观我们这个身体,现在我们这个肉体没有一点干净的。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这七个大,再加上大小便就是九孔,九孔常流不净,不干净的。乃至于我们身上出的汗,要是成天不洗,别人一闻就是臭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汗,不是清净的,你自己会感觉到烦恼。

若你经常闻到异香,你就超出烦恼之外了。如果有这些境界就是断除种种的烦恼。就像鱼网的网一样,你的眞心被那个罗网覆盖了,邪门外道都信,现在也多得很,学神通、学气功,保养身体是一件好事。可是这身体,你是保养不住的,随便你怎么保养,出个车祸,什么都没有了,坐飞机也常常失事。你保养得住吗?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这是你所不能够保养的,所以一定要产生正见。

正见是观察这身体是不净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受,是领纳为义,是冷暖奢华,你接触的,刚才说的灌顶,要调那个水,冷了不成,他惊了。热了,他太烫。

要冷暖适度,那就很合适了。你要是闻法了,法喜充满,就是对应到你的心,非常的相应,你就会生欢喜心,就是领纳。受,要是太热了,你会不舒服。要是挨打,受刑罚了,更不好过。如果生病了,那种病苦,不说别的,脑壳痛痛的,你都是流汗,肚子痛,痛的要命。尽管再好的医生,有时候也不见得灵。业障发现了,再好都不行。这样子就是你对于受,不论多快乐,你知道是苦。乐受是苦的因,最后还是苦。观心无常,一天都是妄想纷飞。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叫正道。

不如是观,迷失正道。我们一天当中为这个身体,不晓得动了多少脑筋,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要吃什么样的饭,要怎么样过得舒服,身体接触受的时候,要怎么样享受,心里尽在打主意,数数妄想。一时安定不了,像猴子似的,也就是心如猿猴。这叫四念处。这是学佛法的人最根本的正见,常时要这样思念,这就是正道。

如果不这样想,迷失正道了,叫失念。

还有我们受了三归依,师父跟你说,要二十四小时念佛、念法、念僧。如果你失念了,就迷失正道,走邪道。邪道是向什么地方去呢?饿鬼、畜生,向三恶趣道,就是形容着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在没有佛出世的时代,是什么样一个境界?就是这样一个境界,正道正念很少了,邪知邪见太多了。特别是无佛时,特别兴盛,这个我不需要多讲了,大家都可以体会得到,现在就有很多。正道,他不大相信,对于邪道却非常的信,信的很诚恳,为什么呢?过去的业跟现在所遇的境,那个业跟境两个相合,圣道跟他过去的业不大相合。所以《金刚经》说,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那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而是多生累劫经过多佛所种的善根,才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乃至于听了以后,能深信不疑。那也包括《十轮经》。

地藏法门除了《地藏经》,知道的人很多,《占察善恶业报经》、《十轮经》,就很少人听到,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为什么呢?他跟地藏菩萨没有这个因缘,连听个名字的因缘都没有。何况听全部经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迷失圣道”,迷失正道,就趋向三恶趣。这就是形容着这个国土,没有国王的时候,那国家是什么样子。

后来有位英明的国王,国家马上就变了。这是说佛的佛轮,如果没佛出世的时候,众生就苦了,迷失正道了,趋向三恶道。

“于此土中,有诸菩萨摩诃萨,已于过去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已入诸佛功德大海,已住诸佛本所行道,皆共集会,来至我所。同谓我言:汝于过去已修无量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难行苦行一切备满,是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庄严大功德藏,是一切定总持安忍诸地功德圆满大海,无谄无诳,身形长大,相好圆满,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摩诃翻“大”,就是有大菩萨过去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已入于诸佛的功德大海,已住于诸佛的本所行道。这是说这些大菩萨,就像国土之耆旧,是一样的意思,一样的涵义。佛用那个比喻来说明,佛之所以成佛,是因诸大菩萨的劝请。“皆共集会,来至我所”,这个“我”字是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说的,都到我这儿来。同时,大家就向我说,你过去已经修了无量的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六度万行,你都修得很好,已经成就了。“难行苦行,一切备满”,难行能行。是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庄严的大功德藏,已具足福德,就是这样的涵义。

“是一切定总持安忍诸地功德圆满大海”,“诸地”是指这十地,等妙二觉。“总持”就是前面所说的奢摩他妙楞伽定。“总持”,也称三昧。所以,诸地的功德都具足了,圆满成就了。“无谄无诳,身形长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圆满”了,“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不复依他修菩提道,一切智海已得圆满,成就最胜美妙容色,能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导师,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众生,与作亲友,大慈悲等无量功德共所庄严,是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如来等父之眞子。”

“不复依他修菩提道”,已经究竟成就菩提,证了菩提果,不再依佛或者依师修菩提道,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智海,已经圆满成就了,成就最胜美妙容色,也就是佛的庄严美妙容色。任何恶人,他看见佛,还是恭敬的,还是行礼。“能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导师”,给二乘人,引入大乘,乃至于给一切众生作导师。大导师,“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众生,与作亲友”,在这生死当中有怖畏、有恐怖的;这些众生,你能给他作亲密的朋友,能示现的意思。

这是佛能示现一切类形。而四摄法当中,同事、利行、布施,给他们示行同类的慈悲。“大慈悲等无量功德共所庄严”,都能成就了,“是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如来”,这是三尊,人贤劫,一共有千佛。过去成就的,已经有三尊佛了。

释迦牟尼佛就是第四尊佛。人贤劫还有九百九十六尊,弥勒佛就是第五尊佛。人贤劫就是这个住劫。就住劫当中二十小劫里头,有千佛出世。

现在,地藏菩萨发这个愿,在《地藏经》也如是,《占察经》也如是,《十轮经》也如是,只要他在末法当中,对佛法有一尘一沙一谛那么一点的功德,地藏菩萨都把你度了,弥勒菩萨也发这个愿。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成佛的时候,他把释迦牟尼佛末法所遗留的弟子,全部度脱,使他们超脱苦海。但是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因种得更深一点,种得更好一点,到了弥勒住世的时候就能得度,乃至于地藏菩萨也会把我们送往十方一切净土。

随便你希求那个净土都可以,这里所说的三尊佛,“羯洛迦”就是拘那含牟尼佛,“孙驮羯诺迦”就是拘留孙佛,“牟尼迦叶波”就是迦叶佛,也就是我们拜五十三佛当中,过去七佛后面的三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人贤劫的四佛。这是说释迦牟尼佛,他已经是三如来的眞子,就像王子似的,也就是嫡子,是诸佛的嫡子,也就是佛子。

“于此贤劫当得作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中最为上首,以诸功德种种妙香,熏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之水而自沐浴,着惭愧衣,清净法界为髻中珠,冠饰诸佛所行境界广大华鬘,束以解脱殊妙素练。”

“于此贤劫当得作佛”,在人贤劫当中,这个时候要成佛了,他是第四尊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中最为上首”,上首者就是寺庙的首座和尚,和尚就是佛,这是储备的和尚。一旦和尚不在了,首座和尚就代表和尚,要是有什么事要出门了,首座和尚就代理了。就像总统有副总统,总统要是临时有事,副总统就代理了。这是所谓的上首。是诸佛的弟子之中最上首的。“以诸功德种种妙香,熏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之水”,这个水不是世间的水,而是定慧,也就是说是止观。“奢摩他”翻止,“毗钵舍那”翻观,止观之水,就是定慧之水,以这个为沐浴之水。

“着惭愧衣”,惭愧服,就是袈娑。袈娑有各种涵义,这个是说惭愧服,披上这件衣,常时惭愧。惭者是对上有德者,自己惭愧,自己欠缺功德。愧是愧对于下,我不能大慈大悲救度他。常时有这个心,以此为衣服,以惭愧为衣服。他的宝髻之中,发冠当中,是清净法界,清净法界是无染无垢的、无相的,以这个为他髻中的宝珠。“冠饰诸佛所行境界广大华鬘”,不要把这个当成具体的形相,而是拿这个来形容诸佛的功德,这都是无相法的。“束以解脱殊妙素练”,解脱是证得了三解脱门,空无相,究竟的解脱,十八不共,四无所畏。这是解脱的相,就像国王梳发,是一样的意思。

“又以种种一切智智无生忍等功德珍宝而自庄严,慈悲喜舍以为宝履,能覆三界三种妙行圆满圣因以为伞盖,安置古昔诸佛天仙共所护持金刚定座,趣入一切声闻独觉恭敬护持四种念住,坐先诸佛所敷之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

又以种种的一切智智无生忍等功德,一切的声闻缘觉菩萨,成为一切智。佛是一切智中的智能者,所以叫一切智智。无生法忍,就是忍一切诸法无生,把忍字搁在上边,忍可诸法无生,无生就是无灭,就是寂静涅槃,有这个涵义。在佛教讲的功德常是这样讲,我们应当体会一下子。功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自信自己是佛,对我们来说,自信自己是佛,这个功德是本具的。但是一个是经过修正的,一个是本具有的,埋藏在于这个垢染,在这些缠缚当中,被无明所盖覆了。佛已经究竟证得了,明显了。我们现在对一切法,没有这种认识,并不认为是无生的。

要是我们认为一切法空,它就具足无漏性功德。无漏是什么性质呢?再不漏落六趣,再不落于声闻缘觉。

在佛教修行过程当中,依华严的判是五十二位。最初的十信,我们的信心,十信满了,还未入位,只是十信位,十信是没入位的,他会退的,今生信了,来生又退了。就这样反反覆覆,不定的。非得到了住位的七住,才不退堕到声闻缘觉。初住就不退入六趣,初住跟阿罗汉相等,在圆教,这叫位不退。要是行不退就更不容易,行不退得到地上的菩萨,达到八地,无功用行,不用什么精进修行,他永远如是。那叫不退。

如果我们都未到这些位子,信位还未满,十信位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觉到前头念头不对,而且还要相续,明知道不对还要去作,你连信都没有。初信位一闻到佛法,就毛骨耸然,就进入,知道这些是恶的,再不作了。知道自己想的不对,马上就能止住。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入了信位。入了信位,有什么境界相呢?他的功德只有往上增长,不会往下退堕。信佛、信法、信侩,绝对不动摇的,宁舍身命,绝不背弃其信仰,这就是入了信位。现在用这个信来检查检查我们个人,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信仰力?只要能够不舍念。第二个信心就是念不退,念念三宝,缘念三宝,念佛、念法、念侩,念不退,要是有信心位的菩萨,三信、四信,乃至第十信,愿不退,我们还作不到呢!不过,这是形容佛的,我附带说一说。

无生法忍,就是忍一切法无生。对于无生的意义,虽然听说过,还体会不到,解还是不够。已经解了,还是行不到,作不到。要是能知道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就是寂静的,你不会再造任何的业了。到了无生法忍的地步,就断了无明。三贤位的菩萨还是不够,得登了地的菩萨,证了法性理体。证一分,登一地。证十分就叫等觉了,究竟了,妙觉成佛。所以我们很容易断现行的惑,可是断习气非常难。

你要问前生是作什么的?你自己可以知道。你现在什么习气最重,你就是作什么的。

前生干什么,你就知道,自己很清楚。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前生作什么,从哪道来的,你就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来占察,前面一至十的数字,就是你的过去生,从那一道到现在的变成人。你想知道死之后到什么地方去,就以你现在掷的时候来定,你就知道要到哪一道去了。

未来你还能不能闻到佛法,自己很清楚,你不清楚,地藏菩萨会告诉你。如果掷出来不好,就多念地藏菩萨圣号,每一天念一万声,念念,你再掷,再掷就转化了。

你该下三恶道的,不下了。该升天的,不升天,升极乐世界,你可以转化自己。

你必须证得无生,虽然没有深入证得无生,你已经理解了,已经相信了。你也具足这个功德,用这个无生法忍的珍宝来庄严自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悲喜舍就是拔一切众生痛苦,给一切众生快乐。闻法见三宝,常时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什么都能舍,连自己的身体都能舍,何况自己身外之物呢?都能舍,使自己的身口意成为圆满胜因。

以这个作为他的宝履。宝履,穿的鞋,他在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他的身口意是微妙的,从不作恶。行善事,圆满一切胜因来作他的伞,作他的盖。“安置古昔诸佛天仙共所护持金刚定座”,金刚菩提座,一坐在这儿就成佛。释迦牟尼佛坐的菩提座,就在印度伽耶的菩提道场。现在谁去都可以看见,两千多年前如是,现在还如是。那么一个方墩子是土的,经过那么多的风吹雨打,可能会减少一些。这是我所看见的,我认为的,也可能没有动过。那是金刚座。

释迦牟尼佛,就坐这个座。坐在这座上证得菩提果位,证得的一切声闻独觉,恭敬护持的四种念住座,乃至于是先诸佛所敷之座,一切诸佛都坐这金刚菩提座而成就的。四念住呢?前面已经讲了。身、受、心、法,就念这四念处。这是佛的第一轮。坐上了这个座,就证得了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一切智智的果位了。

“为令一切三宝种性不断绝故,转于法轮,击法钟鼓,妙法音声,遍满三界,令诸天龙、药叉、罗刹、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鸠畔荼、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人非人等,于四圣谛皆得明解,三转十二行相法轮,一切世间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转,为欲利益安乐世间无量天人,令得殊胜广大义利,昔所未转,而今转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轮。”

这样就使佛法僧的三宝,永远不断绝。这是空无佛的时代,那些大菩萨到哪里去请呢?佛没有到人间成佛的时候,先到兜率天的内院。现在继佛位的是弥勒菩萨,也在那儿。这些菩萨到了兜率内院,请他下生人间来成佛的,这样子使三宝种性不断绝了。转大法轮,初转法轮说的四谛法,三转法轮于大千。这个时候击法钟鼓,这个法钟鼓是谁击的?佛最初说法,最初佛成道的时候没想说法,是大梵天请的。所以,这个钟鼓是帝释天跟大梵天所扣的。这个钟鼓显出了妙法音,遍满欲界、色界、无色界,令天龙八部诸鬼神等诸天,龙、药叉、罗剎、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鸠畔荼,这是八部鬼神众。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人非人等,从薜荔多以下是鬼,有的是臭鬼,有的是食人鬼,有的是饿鬼,这些鬼是鬼王的意思。

“人非人等”,罗剎夜叉,有时候像人,又不是人,说是天又不是天,又有神通。

像人?头顶长个鸡脚,又不是人,似人非人,所以叫“人非人”。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一切世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转的。除佛之外,一切的其他类众生都不能转,不能说。不是他不能说,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说,他也不念,也不懂。佛成佛之后,“为欲利益安乐世间无量天人,令得殊胜广大义利”,过去没有说的法,现在说。“而今转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轮”。什么叫佛轮?就是这个意思,先用国王的王轮来形容佛轮,先用世间形容出世间。

“由此轮故,如实了知此世他世是处非处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降诸天魔外道邪论,转大梵轮,成大梵行,我应住此杂染世界五浊恶时处大众中,正师子吼,灭诸有情五无间业。广说乃至诸不善根,摧灭一切诸众生类,坚如金刚,相续烦恼,建立一切,永尽诸漏,解脱妙果。随其所乐安置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因此,佛就证得了十力。这里只举一种,是处非处之力。“如实了知此世他世”,什么叫“是处非处”?你投生到哪个世界去,是不是跟你的因果相应,是不是投胎投错了?也有投错胎的,有的是菩萨示现的,不是投错了。“如实了知”,就是实际理谛,也就是一实境界,因一实而界,因法性、称法性而知道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安隐住,没有惊恐,没有恐怖,得无所畏。不但自己不恐怖,还让一切众生都不恐怖。“降诸天魔外道邪论”,佛教是正论,破除外道邪论。在末法,邪可胜正,现在邪就胜于正。为什么呢?业所感召。谁的业所感召的呢?一切众生的共业所感召。

不合乎佛的教导,太多了,这点我不多说。我多说了,不大好,你自己去辨别。

哪一个是邪,哪一个是正?必须得有辨别邪正的智能,凡是佛语,我只举一个四念处。

凡是观身不净的,如果说这个身体是清净的,我是佛,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色身,你是什么佛呀?没有这样的佛。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化现的是清净的,乃至化现的色身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不能住于正定,你的心数数生起,数数无常,什么事都把自己摆到第一位,不能观一切法无我,连这么最起码的都作不到,这就叫邪轮,不是清净轮。

“转大梵轮成大梵行”,是用大梵形容的清净轮,清净梵行。所以,地藏菩萨说,佛,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杂染,这么的污浊?你在这个五浊恶世住着,安隐吗?佛就说很安隐。所以在这个杂染世界,五浊恶世的时候,我发出的是师子吼,说的是正法,消灭一切有情的五无间业,把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都消灭掉。

同时,广说诸不善的事情,让他获得善根,摧灭不善的根,摧灭一切众生类所具足的烦恼,烦恼相续不断像金刚那么坚固,我都摧毁。“建立一切永尽诸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证得解脱,证得究竟不可思议的果位,这就是佛果。随他所愉快的,安置他作什么呢?“令住三乘不退转位”,住到声闻再不退转的六道,了生死,以后,都逐渐能成佛。二乘人不是不会成佛吗?他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转小向大的,没有不成佛的众生,也没有不成佛的二乘,佛在责备阿罗汉的时候,说他们不发大心,不发菩提心,那是时候还未到,大家要是念《地藏经》,念《普门品》,就可以知道了。《普门品》上,发起的是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地藏经》上,地藏菩萨化作光目女,一位在家信女,度她的就是无尽意菩萨,那位阿罗汉就是无尽意菩萨,在无量劫无量劫前,无尽意菩萨已经证了阿罗汉果。没有不发心的阿罗汉,只是时候还未到。

我现在跟大家讲一讲“三转法轮于大千”,这个名词大家经常听到的,但是,很少详细解释。现在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讲一讲。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星宿劫千佛,庄严劫千佛已经过去了,从华光佛到毘舍浮佛,在我们拜忏的时候只列举了毗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我们所说的是过去劫的三佛。现在贤劫的四佛,就是七佛世尊。贤劫的千佛拘留孙佛,我们刚才念过的,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弥勒佛是第五尊,最后是韦驮菩萨。星宿劫千佛第一尊佛是日光佛,最后是须弥相佛。《地藏经》的第八品,最后的主命鬼王,他成就的就是须弥相佛,那是在星宿劫的最后。现在依这个经文讲到三转法轮。

初转法轮,就是讲苦谛,这个谛迷了,就苦了。要是不迷这个谛,那就好了,佛就把这个谛告诉我们。初转法轮就是告诉我们苦的形相。说“此是苦,逼迫性”。

苦转就示相转,说此是苦是逼迫性,利根的众生一听,他说这苦是逼迫性,我要断苦,这个苦怎么来的?就找原因。原因是集来的,说此是苦,是逼迫的,就是初转,叫示相转。

次转就劝修。“说此是苦,汝应知”,你应该知道,这是苦。第三转是作转,“此是苦,我已知”,一转,利根人就开悟。有些众生根基没有那么利,就必须加上“汝应知”。为什么说苦?这是次转,这是中根的人。那么你还没有领悟,佛就作证,作证转,说“此是苦,我已经知道了,你应该信”,这叫苦三转。三转法轮于大千,说苦集灭道都经过三转,是这样的涵义。这是集谛。而这苦果怎么来的呢?讲世间因果,这个苦果是你招感来的,一齐集来的,苦果是苦因成就的。那也是初转,是示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的因集多了,你自然要受苦果。那个因会感果的,招感性。利根的人,这么一说,他就知道了,就懂得了。次转,就是中根人,就是劝修,“此是集,汝应断”,你要想不受苦,就得断这个苦因,叫次转。次转还未开悟,还未明白,就要三转,三转还是作证转。

这四个都是示相,劝修,作证。一个出世间因果,一个世间因果。说“此是集,我已经断了”,你也该断了,就这么一个解释,这叫世间因果。如果断了集因,苦果自然就没有了。没有苦果了,你就超出三界了。超出三界,断苦了,就证了。接下来,要想断苦就得修道;修道,就能证得果。世间因果就是苦集,苦是果,世间的果,集是世间招苦果的因。

那么要翻过来,从世间到出世间要修出世间的因,证出世间的果。苦跟乐是相对的,说是出世间的因果,乐果乐就是灭,也是初转次转三转,示相、劝修、作证,此是灭可证性。“灭苦的,你应该证得”,证得了,苦就没有了,这是可证性。

次转,就劝修,劝他修道,“此是灭,汝应证”,你应该证得,灭就是证生,你不生就不灭,不灭也就不生。生死轮转,灭了就不轮转了,就这样的说,你应当证。

劝他得修,跟中根人说,“此是灭,汝应证”,你应该证得。

三转,就是“此是灭,我已经证得了,我可以证明,你可以如是作,也能证得”,这就是悟的果。悟的果,因是道谛。苦集灭道,道是因。悟的因,苦果是迷的果,乐果是悟的果,苦因是迷的因,乐因是悟的因。这是相对的。

道谛的初转,就是示现转。“此是道可修性,你应该去作”,应该去作,上根的人一闻就能够悟得,悟得就能够修,修了就证得了。要是中根的人,还得劝,佛就假自己证明,说劝修,说“此是道,汝应修”,你应当修这苦集灭道。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讲四念处,那就修道。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修道的。“汝应修”,这有很多,我只举这一个例子,三转就作证了,“此是道,我已修”,我已经修过了,已经证得了,修完了就证得。

在经上,三转四谛,说起来就有这么多的意义。集是招聚的业,把这个审察一下子,我们的烦恼惑业,就招集了我们三界的生死苦果。集谛就是关于这个世间,为什么要生起苦果呢?你所作的就是生起的因,积集的根源,根源就是真理。真理本来是没有的,是因为你作,生起苦的因。灭是寂灭的意思,说你审察一下,苦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欲和爱。要是断除了欲和爱,苦就灭了,苦灭了就不再生了,你就入于涅槃的境界。什么叫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苦集的因灭尽了,苦果自然也就灭掉了,这就是真理。而道灭二谛就是出世间的,灭是寂灭的意思。欲爱为因,所以你就证不得灭果,你断了欲爱,就证得灭果。怎么样断呢?要修,要观一切法无我,应当这样的来修。

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都是我们修行的真谛。所以佛在成佛之后,他观察应对之机,就到鹿野苑,对侨陈如五比丘说四谛法,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最初的教义。

于说生死解脱之外,还要深入的说四谛,那就是大乘的解释。大乘经典也有苦集灭道四谛,但是说的比小乘更深入一些,发挥的道理更深入一些,懂得这种道理,这就叫三转四谛。像这类的名词,如果都这么解释,我们的时间是不许可的,我只解释这么一个例子,乃至于四念处、四如意足、四正动、五根、五力、八正道、七觉支,都在三十七道品里头。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初登王位,受帝职已,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王法道,于其种种王业轮中,以善观察因果报智,随其所应,建立一切辅臣僚佐,普及国邑愚智人民三种业轮。由此业轮,率土众生,长夜受用,所有种种适意资具,喜乐增长,能灭一切怨敌恶友,何等名为三种业轮,一者建立帝王业轮,谓善教习军阵斗战,降他兵众,抚育人民。二者建立田宅业轮,谓善教习造舍营农,令得安隐饮食充足。三者建立财宝业轮,谓善教习工商杂艺,令得种种珍玩资财,随意受用,增诸快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二王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段经文是说灌顶王继承了王位之后,他观察过去诸王所订的法律、所有治理人民的政策,他观察之后,这里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过去的国家为什么灾害那么多呢?那是法律不健全,乃至于不依照法律去作,不奉公守法。以智能观察种种的因果,应该改革的,他就改了。这样子,对于他的臣僚、大臣,乃至于一切工作的人员,他建立了三种业轮。

“业”就是所作的,“轮”是比喻,轮,可以消除一切众生的惑业,这是在佛教说的。依在家说,就是摧毁不正的,建立正确的。每一个国土里,最初建立了国王,大多数是新兴的,都是好的,渐渐就腐朽了,衰亡了,没落了,新的又产生了。新的产生了,又重新建立。佛教的业轮可不是这样子!我们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永远如是。

那位灌顶王,他建立了三种业轮,就是所作业,这个业有好有坏,他率领众生过的很舒服,很适意,很受用。建造三种业轮,就是使他的国家人民安定愉快的生活。外来的怨敌,或有不善的恶友,都摧毁了,他才能建立起帝王的事业。第一个是习武,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武力的保护,人家会欺负你。强大的国家都是拥有武力,大家看到报纸上报导,法国不管谁反对也要试探核子武力,为什么呢?他要亲自试探,自己就有把握,不试探,人家欺负他,也没有办法。但是往往在各个国家之中,我自己有了,就不许你有,这是大国欺负小国。

现在他从弱国一直转变成强国,换了新王,第一个就要教他的人民练习战斗。

安抚他的人民,教育他的人民,这是第一种业轮,这是卫国保家。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县里头经常在挖城墙,怕强盗土匪来。现在恐怕连城墙也没有用处了,现在都拆毁了,因为可以空降了,再往后发展的时候,比这个还厉害,就像佛讲的刀兵劫,顺手拈来都是武器,草木都是兵器,都可以杀人,现在已经如此了,化学武器不就是这样吗?这种轮必须得建立。

第二种就得先建设住宅,得有住处,也就是田宅的业轮,得有土地开发,耕种的土地,建造的住室。所以,他得有些方法,教导他们怎么建造房舍。我们看过去的房舍,有很多地方是是不一样的。我在四川,我看四川人拿茅草房搭建蓬子。我说:“现在你有砖瓦为什么不盖?”他说:“那砖瓦房住起来不舒服。”我说:“为什么?”

“茅草房,我们盖起,冬暖夏凉,砖瓦不行。这个东西,我们两三年可以拆,换新的。

我们砖瓦房盖了,很难换新的。”四川的茅草房就是竹子,把粮食打完了,新草一换,他的房子确实还有股新鲜味。隔几年就换一下,那是茅草蓬的。西藏更简单,一切都取之于牛身上。把牛毛编成帐蓬,织起来,就算下多厚的雪,他也不怕的。一弹指之间,雪就下去了。他搬家的时候,把房子一拆,往牛身上一驮,走到那儿都可以。他的房子随时可以变化的,这就是牛毛帐蓬。住处的建设,是人生最需要的。

现在我们到其他的国家,第一要买间房子,住起来舒服,没有房子你就不安定。

第二轮就得建筑一个房舍,还得有田地,没有田地怎么能生存呢?我们吃的全是地上长的。这样子,令国内的人民得到安隐,饮食充足,有吃有穿了,他要享受,所以说建立财宝业轮。善教习工商杂艺,“杂”就包括很多,我们现在的玩具,我们看见现在健身运动的器械,乃至于交通的用具,这都是工商杂业。

从历史上,佛教的护法大多是商人,这类人,他有福报,他要种善根。国王也护法,不过很少,护法的国王就是剎利帝王。有些恶的国王,不但不护持,反而消灭,看对他有没有利益。商人是种福的,大家看看佛教的历史,我所看到的大多数都是商人护法,为什么要教习工商杂艺呢?大家要享受,要种种的珍玩资财,随意受用,增长生活的乐趣,增长生活的快乐。所以,这个剎帝利灌顶王要成就第二个王轮。第二个王轮就包括了三种业轮。

建立第二王轮之后,他的国家就能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能守护他的家财,守护他的国家,守护国民的安定,令一切人民寿命增长。这就是王轮的第二王轮。这是用比方,并没有什么涵义,略说一说。拿这个来比喻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初成佛果,得无上智,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法眼,以善观察诸业法受因果报智,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种业轮。由此业轮,能令三宝种性法眼长夜不灭,无上正法炽盛流通。令诸有情,长受种种生天涅槃安隐快乐,及令一切外道邪论,不能降伏我正法眼,而能如法摧彼邪论。”

“如是如来初成佛果”,佛将证得佛果,得到无上智,要看看过去的诸佛以及未来的诸佛。现在的三世诸佛,都证到了法眼清净,佛眼观一切,能洞察一切,观察这些诸业法的,所受的因果报智。“因果报智”,有这种智慧,建立一切所化的有情三种业轮,也是三种业轮,用前三轮来比喻。

建设三种轮的话,能令三宝的种性,常时不断,使一切众生的法眼清净,长夜不灭。不灭是指光明的意思,法眼的光明,能够得知哪是正法,哪是非法,使佛的无上正法,能够炽盛流通,令所有佛国界,受佛教化的众生,能够生天,乃至证得涅槃。生天,比三恶道,比人间要快乐多。而享受快乐,究竟证得不生不灭的究竟快乐,安隐快乐。凡是有害的一切外道邪论,外道邪论是跟正法眼斗争的,佛法能降伏一切邪论,而能如法的摧彼邪论。

“善男子!何等名为三种业轮,一者建立修定业轮,二者建立习诵业轮,三者建立营福业轮。善男子!云何如来修定业轮,定有十种,何等为十?谓正观察诸有识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业为良田,无明覆盖,爱为滋润,无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属众缘,为欲断灭业烦恼苦三种流故。如是观察,云何业流?谓诸有情所行诸行,若此诸行所由无明及爱为因,能生诸有,名烦恼流,若由烦恼识为其因,众缘和合,名色生起,名色为因,众缘和合,六处生起,六处为因,众缘和合,触受后有生老死等次第生起,是名业流。”

三流,有业流、烦恼流、苦流,要观察它们是怎样生长的。什么叫业流?什么叫烦恼流?什么叫苦流?每一个名词含着很多意义。你要是懂的话,你就契入佛经了。

不止这一部经,好多部经你都能懂。这里举了三种业流,什么叫业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的一切事,包括睡眠,乃至于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你逃脱不了的,离也离不开的,都在这三种业里头。业流就是你所造的业,凡是有情的,包括动物,畜生、马、牛、羊、鸡、犬、猪都包括在内,植物不算。

不过,业流是以人类为重,你所作的诸业,就是你所行的,这叫业流。流就是永远不停息,流是动业,永转不停息,永远这样流。烦恼流,就是无明跟爱。这个爱就是众生的欲望,众生的欲望是我们的生死根本,有爱染,以无明爱为因。由这个因而产生的行为,因为有了行为,就是你所作的业,善恶业,就有升有降,升者就上天,降者就下地狱。

那时候我在北京,碰到一些煤炭的工人,我问他:“你作什么职业?”他说:“我有时候,下地狱!”我说:“你能下地狱吗?”他说:“我是下地狱!”我说: “下地狱干啥呢?下地狱不受苦吗?”他说:“我是作工作。”我说:“作什么工作呢?”他说:“我跟阎王老子挖煤。”我说:“你这个工作是不是在煤炭工作呀?”他说:“是呀!我天天都要下地狱。我们一早上睁开眼起来就下去。”他在北京门头沟工作,到了晚上才出来,很容易碰见坍方,上头掉下来或者冒顶,这是他们坑道的术语。北京的门头沟已经挖了好几十里,他们在西山的底下挖。“有时候我也有生天的时候!”我说:“你现生就能生天?”他说:“是呀!”我说:“你怎么生呢?”他说:“把我吊到中南海里头去,那些大官,我把他们看成玉皇大帝,给他们添砖盖瓦,那房子漏了,要我去添砖盖瓦。”我说:“你真的本事大,上天入地。”

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时而作善业了,上升了,有福报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你别把痛苦忘了,我们也受过苦。能生诸有的话,这里包括很多。三流,一个业流,一个烦恼流,一个苦流。苦就是有烦恼,识为其因,识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眼睛是属于根。眼根对着外边的境的时候,它是没有分别的。能分别的是眼识,用眼识来分别,这个识是指六识,总说起来是八识。有烦恼识为因,还得加上很多的因、很多的缘来促成,它才生起这样的次第!什么叫现在五果,未来二果?

这都叫苦流。无明和行,行是运动义,要是贪、瞋、痴、慢、疑,再加上身、边、戒、见、邪,这十种都叫烦恼。这十种叫“结使”,它促使你作业,这就是行。这是内心里头的,属于因。心里头造业,还未生出现实的。心里想的运动,就是心里的活动,因为你不明白,不明白了就去活动的,不是智能的活动,而是愚痴的活动。

这纯粹是造业的活动,是这个十结使的指使。投胎的业识,我们经常说这个结使是八识种子的,那个是恶分,不是善分,识里头有善恶二分,“使”属于恶分的。造了这些业,造了这个业就投胎。

由于过去这两种因,造这个业,这个八识又称含藏识,它就含藏在识里头。由于过去业,你就受报了。受报了,随你所作的业去受报,有的生天,那就享受,那也是他的识。那么投于六道去,投生人道,就是最好的。如果你作的善业多了,才能到人道。一般的众生是生不到人道,你堕到饿鬼畜生三恶道去了,要是堕到畜生道去,那就更苦了。

不论到哪一道,业识将入胎的时候,七天一变,将入胎的时候,还未有长六根,连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只有胎形,六根未具。出胎之后,爱欲跟境接触了,眼观色,耳闻声,身体就接触,在母腹里头很温,一生出来,那空气就让你每个毛孔挣扎,那种痛苦,你说不出来,就是感觉到痛苦。这个痛苦,我们不知道了。在监狱受种种苦刑的时候,把你的嘴巴堵上,眼睛蒙上,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六根都闭上了,只知道受苦,说不出来。我想最初投胎接触的苦,可能跟那个也差不多,没有办法表达。表达又怎么样呢?这是苦果。外界接触了,那就不同了,生起苦乐感觉了,也就是小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不如意,就用哭来表达一切,小孩子哭,大人不要太哄他,他哭就是表达。他哭的时候,就是成长。他一切的运动,只有哭,哭是他的运动。多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表达了他的不快乐,小孩还不会说话,你逗他,他也会笑,你们带小孩多,就知道那种感受。我了解得少,你们比我了解得多,我是根据经上说的。

这个时候他产生的苦乐感受,业是投胎,这就是果。等他长成六根,他是果。

出胎了,跟外境接触了也是果。这一接触,苦乐受,他就享受吧!从此就受了,这一生他都要受,受到再投胎,或者再死亡,永远不止息的,所以称为流,流是动的意思,流动不止。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是过去的两因,二因而结了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五果。

由于过去二因受现在的五果,不会停息的。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对境,对一切境界,生起爱欲,这花太好,我买一朵,我看见这花园里有很多好花,没人看见,摘一朵,这就是犯盗戒。看値好多钱,要是钱多,盗戒已经成了。虽然说我没有作,只要生心都算。那就是造了那个因,造了因,对境生贪爱,生欲望。生了欲望就想得到,好的想得到,不好的想舍掉,就想不受。因为追求这个,就要造业,就要造作。这一造作,就成了业。因为这个业因,你就受报。我们现在作的,现在就现受现报。已经现受现报,只是临时的果报。

如果我去抢人家的东西,当然受报,马上就被捉去关监狱,关监狱而后判刑,这是现报。但是还未完结,这只是人间的法律。完了,你要受因果。你抢人或者杀人,杀人要还命,国家法律已经执行,抢人家被捉到,把我枪毙了,我不是还了?

不是,这是人间的法律,还得受报,那个人还会找你要命债,你得还他。你现在作的因,未来还要受色声香味触法五蕴的苦果。再来受,再来生,生了又老,老了又死了,死了又造,造了又生,生了又死。就这么来回的轮转,这叫十二因缘法。

在这里,佛建立第三轮,建立修定轮,解释定有十种。你要观察十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我执实为我,像我们上面讲的。你所作的业是田地,就是良田,被无明覆盖,再加上爱的滋润,自在不了。受这因跟业的束缚,都是依缘而成立的,依他而立,这叫缘生,缘生诸法。凡是因缘生的,没自体的,生而灭,灭而生,生而灭,灭而生。无自体的,就是缘起时不能久住的意思,也就是轮转的意思。假使要想观察这个业流,观察明白了,之后,一切有情所作的种种诸行,就是诸业。这个所作的诸业又成了一个烦恼苦,由于造业而系属的众缘成就了,成就了,你就受苦,要受烦恼苦。有了烦恼,那就受了苦果。要经常的观察这三种流,业流、烦恼流、苦流,一切有情所作的,超不出十二因缘法。随你想的、作的,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是受的,现在受过去的因,现在受的五果,受的过去的因。

你相貌长得好丑,有智能没智能,跟你过去的无明行有关系,跟你的善业也有关系。

那么所受的不同,都是由无明跟行,无明在前,行在后,再加上爱为由,才生长诸有。

诸有是一切有情,我们都有情感。畜生有没有情感?任何畜生都有情感。你看那布谷鸟,要是细心观察,仔细研究,你看看它们的行动,它们也有爱有取舍。你要如是观察才知道。家里养小鸡,或者布谷鸟,你看那雌性的,会围着雌的转。那雌的不喜欢那雄的,就不交往。雌的喜欢那雄的,就交往。这不是爱吗?不是有取有舍吗?一切动物、一切人都如是。

十二种因缘生起的意识,构成了有情生存的十二种条件,这叫十二支。因为愚痴,没有智能看不破,才有行,有行才造业。在〈大乘起信论〉上讲,一念不着生三细的三系相,这是根本烦恼,它不会停止的,它是在转变的,因为转变,它就追求现前的境界。这境界还是自心的,缘那个行,那个运动,他要找个对象,要取境。

因为想取境,就产生识,而识有分别,识是分别义,他要分别。因为有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又缘爱。好的,他喜欢,你要是用鞭子打他,那个触,它不接受,太苦了,他有痛苦。太热了,它又痛苦,太冷,它又痛苦,这是属于触的感受。这样子缘爱,就有取舍。有取舍,就缘有,缘取有有。有缘有又生。缘取就有,缘有就有生,缘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聚一身,一切苦恼都产生。

这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依他起行,都是依缘而生的。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无明跟行是二因,过去的、现在的,这叫一重因果。这种因果就是两因五果,过去的因,现在受的果,有识、名色、六处,而六处触受现在的五果,所受的五果。在这个取舍当中,有取有舍,有爱有取,这就有了生死。这是三因。这个三因,就是给未来造成不生老死苦果。这叫三因二果。生老死,有生必定有老,有老必定有死。有的时候跳过去,未等老,他就死了。有的人业不同,他只受苦,一生下来就死了。甚至还有胎死母腹中的。业不同,过去的因不同,所受的果也不一样。因为修这个定业轮,定业轮有十种,修定的时候要观察,观察你身的六种境界。

我们刚才讲的是十二因缘,这里只讲六种境界,是指内在境界说的。还有,在这里产生我、我所执,就是以我为主宰义。执着的,就是在无明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不明白,没有智能,他认为自己是对的,说我是第一,执着那个见解。看问题,明明是不对,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执着,他有他的执着,这个就是他的因。一个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时候,是不准确的。你认为这个是对的,其实你已经错了。就像我们买股票,买这张股票以为一定发财,一定能涨,结果你一买到手就赔钱,已经不涨了,好日子已经过去了,你看人家都赚很多钱,你生起羡慕,你去买,那就是我执。他认为一定能赚钱,事实上一定赔钱,赔到跳楼自杀,有没有这种情形?也有看对的,这回一定发财,他的投资就投对了。

这都属于我执,我见。但是从佛经的道理来讲,从生灭法上来讲,得到的也会消失,没得到的当时就受苦,得到的后来才受苦。你得到也好,没得到也好,都是虚幻的。你得不到什么,最后是消灭的,虚幻不实的。但是他不认识,以为是实有的,其实是虚妄的,要想无我,非常之难。非得灭因,不取于缘。怎么办呢?你要修,佛要建立修定业的轮,你得先观察观察业流、烦恼流、苦流。

“如是三流,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而得生长。为欲枯涸,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三种流故,于五取蕴,观为无常,及苦无我,愚钝无动,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无所造作,无生无起,无出无像,寂静远离,无所出生。于五取蕴如是观察,能顺空忍,顺无相忍,顺无愿忍,为欲随顺观五取蕴。”

“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这又生长,你想把业流枯涸了。有时候这个枯“涸”,念“固”,有时候念“涸”。枯是干枯的意思,那个水流已经干枯,枯竭不让它滋长。你先断了无明,看一切事物是无常的,你就不会爱,不生起贪爱之心。

所以,他就说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才能生长,生长出什么呢?五取蕴,也就是取、贪取。在《心经》上,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二法,就是色、心,受想行识属于心法,色就属于色法,只是两种,这两种都是无常的。

所以,你想修定,要先观这些是无常的,是苦的,不是甜的,是无我的,因为愚痴的缘故,把这些看成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无所造作,无生无起。”想修这个定业,有六种。要先从无取观察,先进入了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而后再进入。我们学佛之后,要想修行,要想真正进入,要想解脱,这是最基本的。一切止观,必须得这样修。

因此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要想入定,要观察生死的十二种流,要断这个业,烦恼、苦流。你要想修定,乃至“数、随、止、观、转、净”。这是本经上所说的。

智者大师作的天台宗〈六妙门〉,他在中间改一个字,“数、随、止、观、还、净”。

这部经上说的是“转”,“转”跟“还”的意是相通的。转变一下,还本还原,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得有前方便,如果你没有前缘,要想修,你进入不了。所以智者大师给我们提出来,要想修止观,因缘必须具足。如果没有那个条件,你修不成。具足因缘有很多,你发心要想修行,要想得定,要想开智能,证得定慧能够去除一些苦难的,你要想作,得具足缘。没有缘,是不成的。什么缘呢?你受了三归五戒了,要持戒,起码三归五戒,得持清净。第一个是持戒清净,才能止住烦恼。因为持戒缘故,得生诸禅定,也能灭苦,能够生长智能。

第一个是持戒缘。但是持戒有不同的情况。智者大师说,持戒的修行人,持戒有所不同。哪三种不同的持戒呢?我简单说,就是我持了,受了戒,根本没犯过,第一种是最好的。第二种我犯得很轻微,不是重的,一忏悔就忏悔掉了。第三种,犯了根本戒,你受了五戒,杀盗淫妄都犯了,归依三宝了,后来,你又归依外道了,这是破了三归,这是第三种。但是你能够至诚的依照依着大乘教义,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痛哭流涕,天天拜忏,昼夜二十四时。这样忏悔,忏悔清净了,得到清净,得到证明了,见了相好。清净了,这因缘还是可以成立,修观还是得入的,但是必须现生不作五逆罪,如果现生作了五逆罪的,现生想再得止观,很难。

那个忏悔清净了,已经成就了。修止观的人,一者是从来不作诸恶,二者作了恶事还能悔恨,还能忏悔的,但是忏悔有方式。第一要信因果,第二个生起恐怖,恐怕下地狱,恐怕受轮,第三种要生深惭愧心,完了,再求学灭罪的方法,或者拜哪个忏都可以,〈地藏忏〉、〈占察忏〉、〈千佛忏〉、〈大悲忏〉,都可以,但看哪一个方法适合你。

最后你要是能够修观的时候,观“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时罪亦亡”,就是观无生。如果罪业重的人观无生,根本观不起来。如果真正的前生宿世善根深厚的,修七天或者三个七天或者一个月。我们拜〈占察忏〉,在《占察经》上,地藏菩萨说拜一个七、两个七,一个月、两个月都不成,就拜三年,这可不是像我们一天拜一次。而且要能持圣号,就清净了。

地藏菩萨依照他的忏法,修的时候是这样的。第一个,你得具足这个缘,我只举诃责五欲,五欲就是贪心、欲望,生活不能太舒服。生活太舒服的人,你想要进入止观,你进不了。妄想纷飞的,混浊不清的,怎能禁欲呢?你想要坐禅,必须诃责。

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迷失愚痴的人,就是在这色声香味触里头,色声香味触生爱着,生贪染,不知道他的过患,智能者知道这是过患,不敢亲近这五种,叫诃责五欲。这里头包括很多,如果大家想学的时候,要多看。

第二种,得弃五盖。贪欲在五盖里头,就是贪欲盖。由于这个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你生起欲望,而且你内在的意根也生起欲望。你修禅的时候,心生欲爱,坐不净,所以覆盖你的善心,平常好像还没有什么脾气,烦恼都可以压伏,能够忍受。一坐禅的时候,忍受不了,把过去压伏的都翻起来,而且非常的猛烈。所以,要防止修止观所生起的障碍。你要是正在修数息观,数数的过程,或者想起了哪天,谁对我不起,他挖苦我,我得报复。你心里愈想愈瞋恨,就把你的本修全忘了。乃至于不坐了,起来了,那个业障促使你去找他报复。要诃五欲,要弃五盖,第一个条件是外缘要具足缘,这一共有十种。

还有第四种,是调和。行住坐卧,都可以修。但是以坐为好,修止观的时候,一定要调和,身心相适应,先调身后调心。完了,调息,调身、调息、调心,要调和,这是第四种。

这十缘,我只说个名词。如果大家将来真的想修,你就研究研究。第五缘,要有方便善巧,修行要有方便善巧。智者大师讲了一些方便善巧。第六种才是正修的时候,正修定,或者你打坐也好,坐在思维观想也好。第七种发愿,善发大愿。第八种,你自己要认识魔障。未修的时候魔障不现,修的时候魔障来了。第九种,对治禅病。在你修定的时候,有很多的病,这叫禅病。这不是我们身体害的病,你要详细知道什么是禅病。第十种就能进入,禅定证果。

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你其他修法的都没有,观想的时候,你就念这四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是佛教导的,学禅定的时候,你自己会观、会修,先具足这些缘,外缘都清净了,才容易进入三解脱门。

这三解脱门就是空门,空门不是像我们讲那个,有时候是拿虚空作比喻,这不是虚空,以为是虚空,那就错了。空的涵义是说一切缘生的,一切的法没有自体的。

它当体就是空的,是很多种缘合成的,也就是由因缘而生的。假使认得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都是无自性的。那天特别讲缘起性空,我讲了很久,说一切法都是没自性的,没自性的是空的。而且是当体即空的,并不是把它打碎了,打坏了,才叫空,并不是那个意思。但是缘散了,缘没有了,缘不具了,它就空了。你要是能够了解这种涵义,就很容易得到自在,你知道了,对于一切事物,不起执着了,包括能够断我执。阿罗汉所证得的一切智就是空,证得这层意思,他就解脱了,空了就解脱了。这个无相,又称无想,一切不想,你既然知道一切空了,对于男女的相状,实在不可得。你要是认得一切诸法无相,那就是离开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相,而得自在。就是在一切法上,你能得自在。因为你对一切法不起执着,晓得它没有的,它是幻相、假相,如影如形的,这是无相的意思。

“无愿无作”,也称作无欲,你知道一切法无相,你在三界无所希求,既然不求了,你就不造业,你要是不造生死业,生死果报的苦果,你当然不受。这无相,你就得了自在,一相、异相、同相、诸相、差别相,不希求种种的相,因为它都是空的,都是如幻的。如果能够进入这三解脱门,有智能,真能进入了,那就是在世间而离世间了。你虽然是在世间,已经离开世间了,不受世间诸法的拘束。

再看看“数、随、止、观、转、净”,数,我们平常说是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数。数什么呢?它是数出入息的,这是修定,心要专注于这一境。一至十,又回来,一至十,如果稍有杂念,数字就错了。你必须专注这一境,依着这个数字,把你的心定在数字上,你就不会再寻求其它的妄念。

这种的修法很多,我有一段时间用过这个功夫。我是以地藏菩萨圣号来用的,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往里吸气是“南”,出气是“无”,完了,再吸气是“地”,完了,再出气是“藏”,完了,再吸气是“菩”,再出气是“萨”,一个字一个字观想,你这样一出一入,一出一入,这个叫观出入息。《十轮经》就是要你观出入息,他并没有说数字。但一般而言,数的方法是一至十。〈六妙门〉的数字,它讲得更详细。这就是修止观的一个前步骤。

《十轮经》简略这么谈一下子,每一种都有二种相,能够把出入息的相,定到这个出入息的相上。那么,现在就是出入息,先是气息很粗,等你观想久了,气息就细了。细了以后,气息没了。就像我念着南无地藏菩萨,念念的念也没了,气也不出了,气息好像就定了。由粗到细,细到感觉没有了,感觉息止了,这是出入息相。因为你在出入息的功夫已经进入了,就能够专注,随着这个出入息,随顺这个出入息而能止住妄念、妄想、寻求、伺察。你要离开那个妄想,妄想能够止住了,不再去寻求了,不再打妄想了,你在出入息上已经得了功夫。得了功夫,说的更通俗一点,从粗相进入到细相,就像我们最初数的时候,心很粗,很浮动,很躁动,数数就跑了,数数,思想又跑了。业已经能够定住,就在出入息上,其他念都没有了。就这么一念,观鼻端、或观特定的相,即专注一境,就是这个涵义。专注在这个境上,你就能够止住妄念,这个出入息相已经很轻微。善取出息相,这个相,若有若无,但是,还未止住,必须到了止的境界。

“随、数、止、观、转、净”这六个是连贯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你的出息入息已经灭了,没有出息了,也就是能住于定中,或者是我们所说的轻安,也叫三摩地,到了这个时候就表示出入息尽了。能知道出入息尽的时候,这是观,出入息已经尽了的时候是止,知道出入息、观察出入息,已经息灭了,这就安住于你的心。

这个时候你要看着自己的观察,心无异动,要观察,这叫因定产生明。明就是智能,智能就是照了的意思,到了第四步功夫。这个时候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色法,你早舍掉,这是转的心法。你能够舍掉五蕴,渐渐的趋向于得定。真能进入定地了,渐渐能够趣入圣地了,能够清净了。你要是到了净的时候,你就舍掉结使贪瞋痴。

那个结使都舍掉了,就能够产生净见,这样就开智能了。这个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了,作起来很难了。这里头有种种的细行。

还有,你在修的时候,引导的老师会知道你到什么境界了,你要是问他,“我现在到什么境界?”特别是起魔障的时候,自己就会认识到的,虽然认识到,可是克服不了。例如说,我们一天要坐三次,或者坐五次,你定的时候,或者你最初克服一切困难,才要清净下来了,刚刚才要入门了,障碍就出来了。或者世间上很多缠绕的事出来了,你自己心里不安定,你会躁动的。如果你在坐、在行的时候,在观想走的时候,或者念佛也好,你虽然心住一境,但是你会躁动,外头境界自然干扰你。

即使没人干扰你,你自己也会去找,这就是寻伺,你自己还会去找,又退回去。如果是这样,要回去修的时候就很难了。我们一个数能够进入了,能够随了,舍住寻伺,不去追求,不去寻找,思想不去攀缘了,也就是妄想心,不另外去攀缘境了。

特别是对于修行人,他就会发生这种障碍。或者是心里生起烦恼,不想干了,不想作了,不想修了。这是自己内在生起的。或者朋友、亲属,反正什么缘都来了。

当你要进入的时候,障碍就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过去的善根没有了,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你修观的时候,要想修定修慧,先得具备好外缘。地藏菩萨教导我们,要忏悔。还不用说是修定,就是你想进入,想学习,你得先忏悔。不然你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有了学习的机会,你也进入不了,会被障碍障住。

万一我们诸位的道友,想要修定成圣。你发愿说,我要听完《十轮经》,这部经讲完了,从头到尾没间断的听完的人恐怕不多,我不敢说没有,或者耽误一回两回。

讲《占察经》的时候,我就试验过,以我看见的,从头学到尾的,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业流!特别是在末法的时候,缘就是不盛。特别是自己的内障,比外障还厉害,业完了就起惑。惑就是不安烦躁,乃至于起烦恼。跟谁烦恼呢?自己跟自己烦恼,坐坐不耐烦了。修道都是这样,不论你修哪一门,拜个忏,该没有吧?很难了,自己发心,我定下来,最初就是规定三次,或者改变成两次,二次后来变成一次,很难。

总会有些干扰,谁干扰呢?自己的业流、烦恼流。在这苦果上干扰你,你想超脱,很难。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修道者,要想不造作生死业者,要想截断生死流者,如果没有发这个愿心,又怎么能去作呢?即使你有这个心,想要去作,中间的障碍太多了,你要怎样克服?除了自力之外,就是求佛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拜忏,求他力,用自己的心力跟佛菩萨的慈悲力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你作起来才能够断三流。断了三流,你就证了,就能入圣了。

我们最初开始学华严的时候,二乘人,乃至想生极乐世界的,想一想没有什么必要,乃至认为不学了。那是发大愿,现在愈学愈恐怖,愈感觉是错了。二乘阿罗汉果是断了生死的,证得初果的圣人,得断见惑,我们是见什么生起分别,见什么生起贪爱,距圣太远了。说者容易,作者难。知道容易?还是作容易呢?儒家讲“知难行易”,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很容易。有些事情是知道容易,行起来很难。依我看,学佛的人知行都难。但是比较起来,你必须是真正的先知道,才能去作。这是第一步。你不知道,怎么作呢?这个知要有智能。你要有好多种因缘,你才能开始去知。

如果你遇到一位不是很好的师父,没有遇到一座讲经的法会,我们看见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就我所知道的,我所经验的,并不容易。你连知都不知道,怎么去作?

是不是?第一步要知道,而且在这基础上,你得信!如果连信都不信,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你进入了,你才去学。连信都没有,你怎么去修道?我们不说别的,看到那济公,我们都很羡慕,他那么懈怠,那么好,随手拈来便是,看那些大菩萨,无一不是佛法。但是要到达那种境界是不容易。

最初开始学,一切法都不要执着,现在我才体会到,我没有法,不要执着法,叫我怎样把我去掉呀?我必须得依法才能去掉我执。等我没有我执,我再也不依法了。

现在的我还存在着,一天的五欲境界全具足了,就想不要法,你怎么进入呀?你还是在五欲界里头打滚!是不是这样子呢?所以,说起来难,说起来也很容易,就是一个至诚的信解心。信了之后,你自然知道哪个好,哪个壤。你当然想趋吉避凶。明明是火坑,谁去跳呀?他已经明明告诉你,那是火坑,三界是火坑。你一定要出离。解之深者,求之切。愿切,行才作得起来。你经常念无常念苦,一天所遇到的尽是苦果,不是这样迫逼,就是那样迫逼,刚好一点儿,苦又来了。刚好一点儿,苦又来了。

很多的道友经营商业也好,工作也好,房子都没有问题,什么都过得去,她失了业,收入没有了,你说麻烦不麻烦?刚刚才好一点,家里就出了病人,看病要钱,很逼迫的。我们现在所学的、所要修行的,就是“持来去念”,也就是我这个起念头,出入息就是来去念,起念头,经常掌握这么一个也不容易。我们慢慢学,本来像我这样讲《十轮经》恐怕一两天也讲不完。学经作什么?能用的还是用一下。我们还是在起头的时候多讲一遍,这对我们是最方便的,大家都能够入,都能够知道的。今天我们就讲这个“持来去念”,“数、随、止、观、转、净”,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看一看〈六妙门〉这本书,每一个相解释的很详细,但是只是一切修定的入手处。

现在宏觉法师讲菩提道的止观,那是依照西藏的教义,也很方便,也很简洁,如果大家入进去了,也很容易。如果这两个都结合起来,更好一点。

“复方便修入出息观,即是修习持来去念。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出息,谓正观察,数故,随故,止故,观故,转故,净故。应知此中,数,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依伏诸寻伺,二能取于入出息相。随,能造作二种事业,一依出离舍诸寻伺,二能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灭,二能安住胜三摩地。观,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尽,二能安住心及心所法别异观察。转,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方便舍诸取蕴,二能方便趣入圣地。净,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舍结,二能净见。”

修定业轮在最初的方便上,就是修入出息观,要想修这种方便法门有六种,就是“数、随、止、观、转、净”。这个入出息观,又叫修习持来去念。来念、去念,这个数息观,数是数字,也就是数数,用数数的方式来摄你的心,摄你的妄念。我们初听或者初学,感觉很简单。你要是真的修起来,很不简单。你数数,就错了。

它可以有两种数法,一种是入息数一,出息数二。一直的入数一,出数二,又入数三,又出数四。这是一种的数法。另外的数法,你可以入息出息作为一个,一入一出作为一个数字,一入一出作二,你就数到十数字为止。一者是数字始,十者是数字终。第一轮数完十个,你又从头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这样来观数。

最初你感觉这样数很简单,你数数就错了。如果心稍微的不注意,一者是数字错了,二者是你这个出入息就混乱了,入息、出息就混乱了。你必须气息调匀,既摄你不昏沉,也摄你不散乱。因为这是修定,第一个入手处,你必须在那个静心的观察,不昏不散,你才能数得好。

如果你没有用过这个功夫,最初听了以为很简单,你用起来其实很难,一会儿就错了。如果你单一数,入息数一,出息数二,入息数三,出息又数四,这样数十个,一个字算一轮。如果是一入一出算一,那么你这十个数字就是十个入出息。有的人感觉一入一出数一个数字,怕错乱,他就入息数一出息数二,端看你怎么能够定得下来,那就是最好的,这个方便,你可以自己取。但是在你数到十个数,又从头来。最初一开始用的时候,刚坐下来气很粗,很浮躁,你这么入息出息数数的,那个气从粗就入细微,到了最后,出息入息都止了,这样你就渐渐的入定。

我先大略的讲一下。这个“随”,前随出入息,前随这个数数,往前随于这个数,往后随止。他能起两种作用,随着这个出入息的数字,就可以随着观察出息入息来去的相。在数数的时候,你这样子数来数去、数来数去,把这个气息调的非常微细,渐渐的你就把希求心、攀缘心,都停歇下来。你自己能看到、自己能够观想得到出入息的样子,能观想它的出入相。这是属于色法,属于色相。所以你观的是有相的,你可以把散乱心降伏下来。你数数的时候,随着这个入息出息的相,自己能够观察得到。这个随能起着两种作用,一种把寻求的心止下来,把寻伺心降伏下来了。

因为数数的时候,把这个散乱心降伏下来,到了随的时候,就能出离,舍掉了这个寻伺心。这个时候,他就善取这个入息出息的相。当你修的时候,能够渐渐的观察。这是随的作用。止的作用,就是随的时候所示现的入息出息相,灭掉了出息入息相。

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渐渐入定了,安住定。等你感觉到能渐渐入定的时候,那就是观照,它能够告诉你出入息的息已经尽了,完全不动,灭尽了,能安住你的心。

转就是把这种相降伏的意思,能舍掉这个色法、色蕴了。出入息的相就属于色蕴,他渐渐地断烦恼了,能入圣地了,就是断烦恼了。感到静的时候,他就能够舍掉这个结使,舍掉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使烦恼的结使。舍了并不是断,还未到达断的境界。能断的时候,可以产生正知正见,这就叫作六种方便。六种方便,就是从这个数,“数、随、止、观、转、净”。智者大师作〈六妙门〉的时候,他就改用“还”,还原来的清净。

每一种的方便都有两种象征,一个粗的,一个细的。当你初修的时候,数数的时候,看你自己怎么选择。我在用的时候,我是念地藏圣号,我是一个一个字。入息,“南”字,出息,“无”字。完了,再入息,“地”字,再出息,“藏”字,再入息,“菩”字,再出息,“萨”字,我是六个字分作三次。入,出,入,出,入,出。念佛十次,我整整是六十个字。在初的时候很粗,要集中精力,稍为一松懈就错了,一用上精力的时候,数数数数数,渐渐那个气息就降伏下来了,心里头就静下来了。既不能打妄想,也不能昏沉。如果思想稍一不注意,你所观照的就照不住了,就错了。你最初感觉这样入太复杂了,可以简短而入息。先从入息数起,入息一,出息二,那么,又入息三,又出息是四。那么,入出息五轮就是十个字。

依照我个人的经历,如果你能数到五百次的时候,不论你行走也好,坐着也好,有时候你坐那儿数数的,你会像个傻子似的,就呆在那里。因为你专注那一境。经上说,专注一境也能摄心,感觉粗的已降伏,就进入细的。细的时候,你更要注意。

细的容易作什么呢?容易昏沉,一定要观照出入息。但是必须注意,你注意了,专注一境,数字就不会错。这样一切妄想心,那个寻求观察的心就会停歇下来。这个停息下来,就是随的伏。你所取随顺的这个相就是出入息的相。

在随的时候就能够舍掉这个出入息的相,能离开了,离开就是舍了。那就是随的涵义,能舍掉的时候就是随的涵义,也就是说把这个出息入息的相舍离掉了,把那个粗的寻伺相舍离掉了。但是这个时候,只剩下很微细的出入息相。这个相必须到止的时候,这是随的情况下,必须到止的时候,你才能够入定,入了定,这个入息出息就没有了。没有了,就在定中,不过,这个定还不是大定。

在你止的时候,你示现的出息入息这个相已经灭了,三摩地就是定。在你初得到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欢喜。这是一步一步作来的,不能超略的,不能跳越的,你必须一步一步的作。我们经常说定能生慧,这个慧是照的意思,不再去分别,再去找,那一找又落到前面的寻伺里。不是那样意思!它是照了,照了它,观察再观察,照了它,这个出息入息没有了。这样,没有出入息,一直到这个相也没有了。先是伏寻伺,后来是灭出入息相,等到随的时候,直到这个出入息相渐渐的都很细微很细微,到了没有的时候,到了止的时候,就完全尽了,那是舍离了。这是尽了,这个时候你知道心已经安住于定境了,专于一境,这就是安住。心、心所,别意观察,心就是心所法。我们学百法,知道色法有十一,心法有八个,心所法就五十一个。

观察的意思不是去分别、去找,一找又落寻伺,而是照了,照了你的烦恼,被你降伏了,昏沉、散乱,这都是心所法里头的。随着你的意识分别所起的六入里头,耳闻声、眼观色、舌知味,你照这些六根门头,前面的现象都没有了。这可不是呆子,也不是睡觉,要观察。因为你在定中生起了慧心所,这是初步。

“如是六种方便,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观五取蕴。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领纳名受取蕴,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造作名行取蕴,如是入息出息了别名识取蕴。如是所说五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如是观察五种取蕴,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随观三种行尽,便能于此诸有识身六种境界,究竟随观我我所执业无明爱因田覆润一切皆尽。”

这六种方便是入定的初步方便,别认为这个止是胜三摩地,这不是大定。只不过是百八三昧当中,初入的初喜净,也就是你最初入手修行的时候。等到转的时候,再开始,再舍蕴,蕴是含藏。取蕴了,这就是所入的圣地。如果初果的圣人断了见惑,大致就是这样子。这个时候,就深了,就能舍结使,就不追求,但不是断,跟前面那个随的舍字是相同的,他就得正知正见了。清净法眼净,就是六种方便,修出入息观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能够随顺进一步修。那么,它解释了这个,进一步修入息出息的体,也就是入出息的自性。这是色法所摄取的,叫色取蕴。那么蕴藏着一切的色,到此,就止息了。入息出息,一出一入,这个领受的涵义,这叫领受,也叫受取蕴。

入息出息的取相,取相就是思想的想,叫想取蕴。如是的入息出息造作的,这个造作就是运转的意思,运转这个,叫行取蕴。如是者入息出息了别了,入、出、入、出,这种了别就叫识取蕴。识取,这个叫五取蕴。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取的涵义,就是你所具足的。五取蕴就是具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了。

只要是有情的,都具足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各各都是不同的,不是这个相似那个,这个时候是不相似的。往前进一步,前面就舍掉了,就叫后。有粗的五取蕴,有细的五取蕴。这是不住,不住者就是“新新非故”,不是旧有的,而是新新的相交替。所以他不住,是不是积聚在一起呢?不是的。想用语言清楚解释五取蕴,这是不可言说,言说是说不清楚,只能够在你观照的时候去照。

你能够到达这样的情况,就得到“三行”。哪“三行”呢?就是福、罪、无作。无作就是无动的意思,也就是不起福的念,也不起罪的念。“三行”,你能去除这个福、罪无动,也叫无记,非罪非福,无记性。要是能够随观这三种的行,尽了,现在的身心就清净了,识就是心,身就是身体。身体跟着这些色法,心就是心法,这个色心二法,六根门头都清净了。在这个时候就能够进入我执,就渐渐深入的观无我。

破除无我,就能进入我所执的法,能执的是我,我所执的是这一切境界相。执着境界相呢?有无明、爱因,无明爱因的田,覆盖一切罪业,所生的罪福都尽了,这是初步的。

“如是修习四种念住皆得圆满,乃至修习八支圣道皆得圆满,如是乃至修习十八不共佛法皆得圆满,如是乃至修一切种无生法忍、首楞伽摩三摩地等,皆得圆满,如是修习持来去念,入诸静虑,名住正法胜义有情,名为真实修习静虑,名为真实供养三世诸佛世尊,名一切佛心中之子,从佛口生,是法所成,是法所化。”

这个修完之后,才能进入修习四种念住。起观四种念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数、随、止、观、转、净”工夫下手,这个时候再起观四念处,就能很快的进入,很快成功。圆满就是成就的意思,最初都是从数起的。这就要在你定中进一步的思维修。经过这样四种念住都圆满了,八圣道都圆满了,乃至于修十八不共佛法都圆满了。乃至于修一切种无生法忍,也就是一切种智。

无生法忍就是忍无生法,无生法只有一种智慧,得到了首楞伽三摩地。这都是超略的说。若要详细说起来,就这么一个圆满的定。这是前面的第二个佛轮,就这么略为解释一下。

修“持来去念”,就是修你的念,由这个念,修念入于静定,“住正法胜义有情”。

正法胜义是指什么呢?是指第一义说的,是指实相说的,是指真实不变义说的。这个有情已经成就了,能够真实的修行静虑了,真实修行定。

八支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对佛法不产生邪知邪见,解释得很正确,远离了唯神、唯物、唯我等妄见。虽然是二个字,正见却是很不容易产生的。我们好多人希望有神通,希望有感应,或者是我执我见很深,凡是我,摆到第一位的就是我见,我见不是正见。在唯神、唯我、唯物上,总是把心跟境分作两个。心跟境分作两个,唯境就是唯物质,唯物就是物质。不要把物质摆在第一性,或者把唯心摆在第一性,都是错误的。这才是正确的解释佛法。心外头没有法没有境,境外也无心,也就是法外无心。这个解释起来很深的。我们说是产生正见,不产生邪知邪见就好了。看问题,看得能入理一点。这个理,要解释的也很多。简单说,即是真心(即是真理)。

我们的思想活动,可能离不开三种,就我们作人来说,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心理,还有一个是生理。很多人是根据生理,一切物质生的时候,他有一种道理的,物理一切物质的变化,生住异灭,他是有规律可寻的。心理,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思惟,也有一定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要统一生理跟物理,心理并不容易,就像一个国家立了法律,必须了解国情,人的性情,人跟人的家族关系,六亲眷属的关系,国家的关系,你不能不照顾。所以,在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情。法立得不合人情,这个法不能成立,不成法律。

所以我们经常讲,天理、人心,还有国法,也就是情、理、法。讲道理,道理是可以讲的,但是要合乎人情,合乎道理,合乎国法。三种违了一件,就不能成立。

立这个法,完全违背人情,道理上是说得通,但是人情上说过不去,你会遭到全民的反对,那也是行不得的。合乎情理,在情理上得这样作,法律不容许。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国家必须要有统一的法律,天理、国法、人情,这三个你得懂。懂得了,你再去研究生理、物理、心理。

像我们刚才讲的正见,佛引导众生都有方便善巧,想让你达到真理,达到真实境界。他先依照情说,每个人性情不一样,为什么要观机说法呢?他的前因不一样。

前因就是理,他现在的思想逻辑又不一样。佛对各方面都能观察得到,对他一说,他就能开悟了。我们讲正见,第一个要无我,我执太重,谈不到法执。我执未断的时候,怎能谈到法呢?什么事情都把自己摆到第一位,这不是正见。凡是有我执的,就不是正见。我只详细讲一个,其它就不能详细讲了。

正思惟,妄想、贪欲、希求,那是不正当的。我们希望永远不生病,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有肉体,就是由地水火风和合的,由诸缘所和合的,想无病,任何人都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也会害病,也示现害病。你要是有永远不生病这种思惟,那是不正确的思惟。还有贪恋、贪欲,这都不是正思惟。或者我们希望多闻法,增加我们的慧命,多开智能。以智能为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正确。使我们修道的道业,早日成就,这个思惟是正思惟。要有正见,才能产生正思惟。你的见解有没有智能?

从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表现出来。

正语,这个容易懂,不要胡说,不要毁谤人家,不要说戏论,不要说恶口,不要挑拨是非。这个错误容易犯,在那儿说人家是非,你自己就在说是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那个对,那个不对,对就是是,不对就是非,张三那个时候作的事是不对,李四那个是对,你这几句,就是说是非,说是不是,是非曲直,要依照什么?依照无我,依照正确的见,正确的思惟发出的语言,这就是正确。像中国话,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那个礼怎么讲呢?依照佛教讲,那个礼就是合乎法,合乎佛所教导的,那就是礼。正语就是合乎法的,合乎佛所教导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是大前提,四个标准。但是中间还有很多,那就要你自己去观察。

正业,凡是合乎佛法侩,合乎佛所教导的,那就是正业。但是在社会上你所作的职业,你所从事的业务,一个是佛所教化的戒法,一个是国家的法律,如果这两者相互抵触,国法跟佛所教导的戒法相抵触,要遵从国法。佛是这样教导的,遵从国法的时候,你不算犯戒。你遵从戒法,可是为国家所不准许,在你现在所处的国土,你不能这样作,你就应该放弃,要随顺国法,这才是正当的行为。这个时候,你只要不违法,不伤害别人,不为自己利益打算,我们认为这就是高尚了。各各的国土,各各的种族,各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所有的高尚情操都不一样的。我们举两性关系为例,很多国土,很多的民族,看法不一样,国法也不一样。

依照佛所教导的,凡是邪淫的,你是犯淫戒,不该你所得的,你非法所得的,犯戒,犯偷盗戒。乃至于杀人,犯杀戒,菩萨戒是杀畜生也跟杀人同样犯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是八关斋戒,优婆塞优婆夷戒,那个杀戒纯是指杀人说的,你作了也不失戒。八正道,看在什么地方讲,看对那些人讲,这也是对机的。对菩萨讲就完全不同了,对凡夫讲又不同了。要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是八正道,就是你说的话,要合乎菩提道,我们得这样的解释,这是深一层的。

正命,如果合乎戒律的标准,勇猛精进的去修道,去修行戒定慧,以这个精进,来保持你的活命,这是正命。

这正命是自己尊重自己,有的时候为了修道,宁舍身命。那是邪命还是正命?

我们看到很多道场,峨眉山的舍身崖,《法华经》上法喜菩萨燃身供佛,这是正命还是邪命?看你勇猛精进到什么程度,也看你自己的修道,认识到了什么地位?有些人因为持戒而死,不为破戒而生,看你怎么理解。主要是以你的心,以及当时的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说为了使三宝种子不断,或者委曲求全,你就是菩萨,因为你要护持三宝不断,不讲究一切的细行。但是,单一个戒的现象,这不能作为表率,不能作为常法,佛制的戒律才是常法。所谓的正命,就是不为邪命所活。譬如说观天文,观地理,星相宿命,医方,但是菩萨有五明学,他要作这个事,不作这个事是不对。他方便善巧度众生,不过你若是比丘、比丘尼,作的时候,那就是邪命。

如果你受菩萨戒,也受比丘戒,你就不能作。所谓“正”字,就有这么多的简择。

最后,正念就是要我们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所谓不失正念者,是念念不忘三宝。

还有入信位的菩萨,觉知前念起个不好的念头,后念不起,马上就纠正了。有一种是犯戒,他能忏悔,忏悔了又还复清净。有一种他根本就不犯,持得很清净。但是这两种,都是清净的。“正”字,就是发出真正的智慧,从定上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圆满的人格。像佛弟子的人格,依照三宝所规定的,一切弟子的人格,我们要这样来解释。八正道,我简略的这样解释,八正道的解释有很多种,看你到什么地位就解释什么地位,就说什么话,一般而言是这样的解释。

一切种智,就是“一切种”。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种子是生产的意思。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执之法总的智能,是声闻缘觉所执的一切法。一切智,就是断了见思惑,断了见思烦恼,可是尘沙无明还没有断。道种智,是指着菩萨说的,他能够知道一切法的差别之相。一切种智,就是指佛。在这个三智之中,一切种智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因,我们举每一个众生,他能观见他无量劫以来,从什么时候种的善根,他信了佛。一切种智,又称为佛的智能。只有成佛了,才得到一切种智。成了佛,具足一切智能,就称为一切种智,知道一切的法,一切成道的方法,知道一切众生的因,而且知道他应受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那么也就知道一切众生的差别智。

“一切种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智。“首楞伽摩三摩地”,就是首楞严三摩地,一百零八个定,能够成就圆满了。最初修定的时候,是修持来去念。“入诸静虑”,由这个初始修持来去念。入定的,入到住静虑。这以下所有的解释是所取的定。住在正法胜义,这类有情就是真实修行静虑。真实修行静虑,就达到了。就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得到这个种智者,这才叫真正的供养三世诸佛世尊。这是包括菩萨种性说的,是指道种性说的。如果是这样的修行,修行到这个程度,才是能够成道的诸佛佛子。“从佛口生”,从佛口生是佛所说法,口所说法,他依着法而成道的,那么就是他所生的身,就是以法为身,是诸法所化。

“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退转,乃至漏尽成阿罗汉,具六神通,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增长,功德圆满,成大菩萨,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智修习圆满,此人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我以如是诸业法受因果报智,观察三世诸佛法眼安立有情,于此十种修定业轮,令其修习。善男子,是名如来修定业轮。”

有的菩萨证得灭尽定了,得了寂静定,就不再向前修行了。所谓退转者,就是他到此为止,也算是退的意思。“漏尽”,漏尽是什么尽?他的惑业,见思惑漏尽了。

漏尽了,就是他不漏了,不再漏落于三界,成就无生。阿罗汉又翻“无生”,无生就无灭了。阿罗汉自己认为他所证得的,已经无生无灭了,跟佛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就不向前希求。这六种神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他已得到漏尽通。至于天人的报通,或者鬼神的报通,没有漏尽,因为他还有见思惑存在着,发大心,发菩提心,他修止观的方式,这是向前进修的,并不会到此为止。他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这种地步,已初发意的菩萨,并没有跟阿罗汉平等,必须到十地菩萨才能跟阿罗汉平等。他是大心,胜过小乘。因为菩提心没止境的,他不会停歇的,一定要成佛的。

所以,有的菩萨,他渐渐退转了,感觉佛道长远,生起退却之心。那么,他就证得阿罗汉果,入般涅槃。大心的菩萨渐渐增长他的功德,一加上“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十八不共法,内容很长的。刚才讲的一切种智,修行圆满了,修习成功了,他就证得无上的正等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这是佛答复梵天所说的。“我以如是诸业法受因果报智”,“诸业”就是所有的造作,造作什么呢?就是修定的方法。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直至究竟报德的一切道种智,究竟圆满了。“观察三世诸佛法眼,安立有情”,这是用佛眼观察一切,洞察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法眼,使这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在修定的时候,令他们修习,这是十种修定的业轮,“令其修习”。但是这里是注重“持来去念”。这一段经文注重修持来去念的修习,“是名如来修定业轮”。修定业轮,如果更深入一点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讲止观,就是深入的。第一种佛前面所标的三轮,一个是修定业轮,一个是修习诵业轮。

“善男子,云何如来习诵业轮?谓诸苾刍,或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或复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善根微薄,依世俗谛,根机未熟,我当安置如是有情,令其习诵。初夜后夜,精勤无怠,若诸有情求无上智,我当安置纯净大乘,令其自读,或教他读,令其自诵,或教他诵,令其自说,或教他说,于大乘中,令其自习。或教他习,为令自身及他身。中大烦恼聚皆除灭故,为令证得无上智故,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为令趣入无畏城故。”

第二个业轮就是怎么样学习诵、学习读,也就是读诵大乘。如果修定,没有这个善根,定不下来,修不成,你就多读诵经典,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者读诵声闻缘觉乘经典,三乘经典都可以。如果你是三乘同时并进,也可以。我感觉到,佛是从大乘说到中乘,说到小乘,从菩萨,完了,说到缘觉,缘觉完了说到声闻,看这三乘,你是哪一类根基,主要是令你离苦得乐,断除烦恼。目的就是他的宗旨,说是四众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这个近事男、近事女,“邬波索迦”就翻“近事男”,“邬波斯迦”翻“近事女”,就是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还有,他也没有归依,没有受法,或复有清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由于过去世修定的根基微薄,过去的根基不厚,就要依照世俗谛,依照真谛义。

前面我们讲的,大概是依真修习的,习定是依着真的,初步也是世俗。而渐渐进入真的,他是观心,他是从理性入手的。这两个对照起来,定是从理性入手,他又说,这个是依照世俗谛,根基未成熟。这些有情就让他们学习习诵。习诵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我们念一段经、念一部经,就算得习诵。我们念得太少、太短,佛令他们习诵,是初夜、后夜、中夜,初夜四小时,中夜四小时,后夜四小时,就是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里头,除了中夜的四小时,可以休息一下,可以不读诵。

另外初夜、后夜都要精勤无怠,都要习诵。

因为他的根基很浅薄,他发的心很大,愿很大。过去他的种子有大乘的根性,所以他恳求无上智,无上智就是想要达到成佛。佛说,我就安置他纯净的大乘,学读大乘法,念大乘的经典,令他自己读,还要教人家读。你要是发大心,自己读也教人家读。自学,人家也学,有兼度众生之意。或者自己诵,或者诵《法华经》,或者诵《般若经》,要是《般若经》不能全部诵,就诵《金刚经》、诵《心经》,自诵兼着教别人也诵。自己说,或者教他人说。或者自己研究、学习大乘经典,也教别人学习。这样子令他自己及他人用读诵大乘经典的方法,来断烦恼。

学佛的目的,不管深浅,习定习慧,从慧方面入手,或从定方面入手;从慧方面入手,也得习定。读诵大乘里头含着有定的义,不是那时摆到这个次位,习定的时候,定摆到第一位。要是定慧这两个截然的划分,我只学习定不学慧,是不可能的。习慧不习定也不可能,必须定慧均等。但是按次第说,定能生慧,慧也能入定。

读经的时候,读到相应处,没有能读所读,没有自他之相,这也是一种定境的功夫了。但是,修定也好,修慧也好,读诵大乘也好,“持来去念”也好,目的都是断烦恼。因为昏烦恼乱不是散乱,就是昏沉,反正有烦恼,什么也成不了,心不安怎么会成呢?我们心定不下来。若没有定,你读诵大乘也定不来,你在那儿对着经本念,不知道念到那里去。念念自己还找不到,念得你一瞌睡,啊!念到到那里去?不知道!或者一个妄想就过去了也错了。

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是用功者!真正用功者,几十年也该得有个入处,现在还不行。

我是说老实话,不论修定也好,只要是学佛的佛弟子,你必须得断烦恼。烦恼有好多呢?太多!我从〈百法明门论〉上抄下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些烦恼。这是很有用处的。

“大中烦恼”,“大烦恼”就是根本烦恼,是随着你的心,跟你的心所作伴的。只要一起心动念,烦恼就跟着来,你是离不开它的。第一个没智慧,无明愚痴。愚痴,一般是邪见的代名词,或者是无明的代名词,我们具足好多。放逸包括了很多,我们想一想谁都懂。放逸、懈怠,在中夜、后夜都读诵大乘,白天你干什么?去放逸?

不会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佛都要你读诵,或者习定,你不持戒律,自然就持了。我们愚痴、放逸、懈怠、不信,为什么精进不起来呢?信心根本不具足,对大家所说的不相信,不论谁提出来都反驳。不信,我还坐这儿干什么?这信是有限的,现在我们的信不坚定。因为信心不猛利,精进不起来,是这样相对来说的。

昏沉掉举,〈俱舍论〉所指的大烦恼,就是这六种,包括贪瞋痴慢疑。恶见里头生出来六个,乃至于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就是十使烦恼,这是根本烦恼。大烦恼可能是指根本烦恼。

“中烦恼”又是什么呢?可能是指随烦恼。“中烦恼”,指二十个烦恼,二十个烦恼就是我所说的大随、中随、小随。大随烦恼有八个,这也是根本烦恼的随烦恼之一。

不信、懈怠、掉举、昏沉,随着心所的。根本烦恼是随着心的。心法有八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阿赖耶,这叫八个心识。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个。

我们这里举出来只有二十个,大随烦恼八个,就是前面说过的。不信、懈怠、掉举、昏沉、放逸,大随里头八个,再加失正念、散乱、不正知。不正知,是大随烦恼,大随烦恼表示重。

中随烦恼很简单,第一是惭,第二是愧。我们往往把惭愧合在一起,其实,惭是惭,愧是愧。怎么解释呢?惭,自己心里过不去,有惭于己,心里过不去,感觉就是作的不对,不该或者犯戒也好,或者作什么也好,乃至于是作错的事,心里头生惭心。愧是对别人,对三宝,对道友,对别人,有愧,有惭于心,有愧对人。惭愧,就是中随烦恼。

中随烦恼,还有十个,大随八个,中随两个,合起来就是十个。还有小随烦恼,十个,总共有二十个。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十个。

忿,怎么说呢?不平。我们讲不平则鸣,气不过,通俗说就是气不过。这件事你气不过,不论是出在别人身上,或者你看一个境界来,你感觉不平,不过只是你心里想。恨,那就有仇,认为别人害了你,你就恨,恨就深一点。恼,气恼是乱的意思。每一个名词里头都有一个涵义的。覆是覆盖的意思,因为把你盖覆住,你的智慧发不出来,这个覆就是你的行为,或者心里的障碍,让智慧发不出来。嫉,是嫉妒。自己悭贪不愿意舍,看见别人布施,心里起嫉妒。他都出风头,显不出我,心里头总有这种涵义,看见别人作好事,他不随喜,他生起嫉妒。你作吧!他又不作,就是对于财物的悭贪。

悭、嫉,罪还算轻一点。特别是对法,他不给人家讲,别人讲了,他又嫉妒。

因为,他有悭贪心,对法悭贪堕落的时候,堕饿鬼道很惨。这类故事很多!对法不要悭贪,不要嫉妒,看见人家都要随喜,不要悭贪。为什么要悭贪呢?悭跟贪怎么说呢?

他把说法拿来跟世间的交换条件,等价了,平等看待了。我跟你说法,你得供养我,看你筹码够不够,够了我才说,不够就不说。

对于学法的人,要劝人读诵大乘,他自己不劝人家,看别人劝人读,他在那儿生嫉妒,只有你好,只有你强。他在这儿说嫉妒话,乃至于说破坏话。悭,他不肯作,我传习你个法,你供养我好多。有的上师是这样说的,但是人家那个不同,得依你自己的心力来衡量。有的上师就这样说,你要拿好多钱,好像在西藏讲,你牵一匹好马来,我就传你这个灌顶。我曾经问我师父:“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个人悭贪,对那匹马爱得要命,他求法能得到吗?把马牵来给我,我再给你传法,他就舍得。他一修,他就得成,我不要他的马,转给别人”。

但是,你不是那个地位,也没有他心通,或者没有这个德。你不给人说,或者跟人要一定的价钱,得供养好多金银财宝,这干啥!大家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他的师父马尔巴要求他供养全部东西,完了才给他传法。但是,我讲的是悭,没有本事,他不肯舍,不肯供养法。诳人家,没有信义。诳言,谄媚,你很容易看到。凡是一个人,对于比他低下的,如果骄慢的时候,对于上面他一定谄媚。对下骄,对上一定谄。见着有权,或者有财,他脑壳都搭到底下去,腰都陷下去。就是这样的意思。

谄媚,好听的话他都说尽了,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现在的人,这样子很多,学佛的人不应当谄媚。

诳谄,不说老实话,这里头分为有意、无意的。你唯利是图、为名欺骗人家,你有目的,这个诳罪又大一点。随便跟人家说笑,或者说笑话说着玩,这就轻得多。

这都属于打妄语。但这个不是,这个诳是有意的,为名利故。谄媚也是为名利的。

害,就明显了,或者害人,但是他以为是害人,其实是害自己。凡是害人的并未把人家害到,反而成全了人家。你一害,反而使他消灾了。大家读过《金刚经》,要是有人被人家轻贱,你的先世罪也被消灭。或者你被人害,求之不得,他害了你,你的前世罪也消灭,本来该下地狱的,他一害你,连地狱都不下,就把那个罪也给抵销了。

慢是骄慢,这个骄慢的骄,有很多种讲法。慢有几种?有十种慢,有十种骄。我们大概提一提,他本来就没有本事,本来就不行,还感觉比别人强。这类的人很多,他的知识本来没有好大,却认为自己很不得了,比谁都强,对谁都看不起。甚至他认为释迦牟尼佛都不是真的,我才是真佛。这样的人确实是有,这样的和尚也有,这样的居士也有。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有,现在这个时代,忿恨、恼覆、悭嫉、诳谄、害骄,我们有几个?二十个随烦恼,都是我们的烦恼。有这些东西,怎么能开悟?

修行得下去吗?不论读诵大乘也好,习定也好,都障住你,你怎么能进入呢?很不容易进入。

不过,这都是属于我们的毛病。佛说我们的毛病太多了,大家必须自己对照一下,不要来这里听好听的话,《十轮经》很少好听的话,愈往后愈复杂,这只是大概说一说我们的毛病。大种烦恼,后面会一样一样地指出来,指出我们现在所产生的过患,如果除掉这个过患,就好了。你修定也能进入,读诵大乘也能生慧。读诵大乘,你在那儿读诵大乘经典,入定了,或者看见圣境,读〈净行品〉看到文殊菩萨,那就差不多。读〈普贤行愿品〉看到普贤菩萨,读《地藏经》看到地藏菩萨,读〈普门品〉看到观世音菩萨,是真的?是你的心变化的,因为你的心定下来了。你读经,你会生起的,这是幻境,别以为是圣境。如果你略为生起我见,一执着,“我还不错,我能读到,能感应菩萨现身!”这就是骄,马上就招烦恼。那是幻境,如果你不执着,照样读你的经书,现也好,不现也好。像闻喜菩萨似的,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给闻喜现身的时候,给他一照理。他说:“文殊是文殊,闻喜是闻喜,你不能代替我。”得有这个志气。所以,现了什么境界,不执着,该作什么本行,怎么样修行,你就怎么修行。

入定的时候,你也会看到很多的境界。特别是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佛菩萨很灵,你求什么好像都很相应。信久了,好像佛菩萨愈来愈远了。并不是佛菩萨远了,而是你的心起了变化。像我们出家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十年佛上西天。过了十年,他不知道了,佛没有了。什么原因?学法之后,生起了很多烦恼,本来是圣事,你把它变成烦恼。在俗谛还不够,入了空门,可是不空。如果不空,还会增加一个空,虚空的空,那个空很厉害,使你堕落的很快。“没有关系,空的!”把因果报应全部一笔抹煞了,他不学佛还好一点,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学佛之后,胆子大了。“佛说的,空的。”所以,他什么事都敢作。作了之后,可就不空了。等到受苦的时候,肚子痛,脑壳痛,他就空不掉,一点也空不掉。他就知道厉害,所以要老老实实的学。

前面我们讲到习诵业轮,讲到“中大烦恼聚,皆除灭故,为令证得无上智故。”

我们再重复一下子。前面讲修定业,修定,这里讲习诵业。大家恐怕是习诵的多,修定的少。因为我们读《金刚经》,或者读《弥陀经》,习诵就是读诵大乘,一般人读,就是照着字念一念就好了。有的时候,时间很匆忙,有点像赶工似的。在那个情况读的时候,你很不容易进入。我说不能进入,就是习诵的时候,不能够随着经文的道理入观,只是照着文字念一念,这样的习诵,功力就比较差。这种习诵,断烦恼就有点困难。

习诵业跟修定业是相等的,如果你能够至心的读,例如读〈普门品〉,要是能听过,讲过的更好,没听过讲过的,或者听哪位师父说读〈普门品〉,有好处,你就请一本〈普门品〉,就这样读。没有师父传,没有跟你讲怎么读,你所得到的效果就比较差一点。为什么?诵业轮上得加个“习”字,“习”字就是学。你得学习之后,再来读。

你在习诵业轮的时候,就是我们读诵大乘的时候,不要懈怠,初夜后夜,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末世,以众生身体的情况恐怕是支持不了,大家只是读了,或者〈普门品〉或者〈普贤行愿品〉,或者《药师经》,或者《弥陀经》,读一部经就好了。那就不用初夜、后夜。时间的问题,不太大。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作个仪式。总要有座香炉,要点炷香,同时要随你力之所及,供点花,多了不可能,一朵也可以了,你那个小花瓶,里头搁点水供上一点花,点上一炷香,这个仪式该要有。经本摆上,你要先叩上三个头。叩完了先上,打开经本,你要沉静一下。完了,要静一下,要观想一下。心静下来,打开经本就念。

念,必须是字字了了分明。初念的时候,更要了了分明。如果你想深入一些,还要随着经文入观。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你要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不至心不会来。如果你会修观的,念〈普门品〉的时候,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我也要学他,读诵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你读他,也要学他发愿。

诵经的时候,要把“观”加进去,效果就大,那样才能断烦恼。有的道友们曾经这样问过我说:“诵〈普贤行愿品〉,已经诵了几千部,每天诵一部的话,我诵了十几年,但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说:“你是怎么诵的?”他说:“拿着经本念就是了。”对不对呢?对。我说:“你所说的效果是要求什么效果呢?你最初发的是什么愿?”

在习诵的时候,你得发愿,你读哪一部经,或者读《地藏经》,或者读〈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那就随顺地藏菩萨发愿读《地藏经》,你读〈普门品〉,就随着观世音菩萨发愿,读〈普贤行愿品〉要随着普贤菩萨发愿。

你这样诵,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够了解这部经的涵义,诵的时候,要是不起执着,没有能诵的我,也没有所诵的经,念经时读诵,你的心跟经结成一体,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结成一体,你读哪一部经,就跟哪一位菩萨结为一体,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你读经的一个方式。

读完了经,一定要回向。开始读的时候要发愿,读完了要回向,过程一定得作,这就叫修行。你读经,就是在这儿行菩萨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儿念,我怎么行菩萨道呢?你读经的读诵功德,加持回向给一切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众生,你发愿希望菩萨加持,度脱它们,免除它们的灾难。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里的力量,我们所作事业的力量,所得的报酬,都拿去给他们。像我们打工,把打工赚来的钱,供养三宝。完了,看见穷苦的众生,布施给他,这种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读诵经的时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报酬就是菩萨加被你,三宝加持你。

希望三宝加持一切众生,无论有缘、无缘,这样你在读诵的时候,才能断烦恼。

习诵的时候,能够除灭中大烦恼,得到无上智。否则的话,你照着经文,只念那个字,你是得不到的,读的时候、念的时候,要加上观想力,这样子才能够得到无上智。因为大家修定的少,念《药师经》是为了消灾免难,减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于已经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萨加被除愈。你读《药师经》也得会读,同时你在读的时候,随经文的意思入观,定跟慧两者是相结合在一起的。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杂乱心,你读读会入定的。这可不是睡觉,读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样,那就混淆了。所谓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读《华严经》,你会入到华严境界。

过去有位老和尚就是这样,他是在定中读,速度很快,怎么样快呢?他是从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读了一部《华严经》。大家知道《华严经》有八十卷,他才走那么一两百步,就读完一部《华严经》,他是在定中读的!要普遍的读,那就是一即一切。

后来侍者提出问题,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个人,一人拿一卷,八十个人听着他读经,拿第一卷听到他读一卷,拿八十卷听到读八十卷,他就读好了。

我们虽然还不到这种定力,但是我们可以从初浅的作起,你读《地藏经》,读到哪一品,就观想哪一品,知道这一品是什么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读,效果更好一点。乃至于读经的时候,不要把琐碎的事情都搁在脑子里头。读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乱的时候,就坐在那儿读经,读一读就睡着了。这个情况也有,读一读,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读到哪里了。修定不许掉举,不许昏沉,读经也是这样,不能掉举,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举,这一部经看的是很少,你会读很长的时间也读不完,读一读,会生厌烦的,要是碰见一部长的经,你更是读不下去。这些是要防犯的过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读经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刚经》讲般若空义,读《金刚经》,福德之大,超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比那个布施的功德都大,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双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经文当中好像没有说修法,其实每部经都告诉我们方法,你得修习,习的时候就是学,你这样的读才能够得到受用。佛令这一切的众生,要是有大乘根机的,专门修大乘的,让他习读诵大乘,不但自己去习、去读,也劝别人去习去读。这样子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也因为读大乘经典,回向给一切众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你自己读,让一切众生也读,令他们趣入无畏城。

“无畏城”,成了佛之后,有四无所畏,畏是畏惧的,我们现在惧怕的情形很多。

有很多道友读《地藏经》,感应不同,或者看见鬼神,或者发冷,这并不是坏现象。

这个时候你都要问一问,这是他有畏惧,不敢再读经。本来读经是消除畏惧的,但是他有了畏惧,由读经而感受畏惧,这种情况很多。

不只是《地藏经》,读别的经也会有,你要先明了,读诵大乘经,就有护法护持,怎么会有这种恐怖感呢?本来读经的时候,能够趣向无畏,趣向没恐怖。佛的四无畏是一切智无畏,障道无所畏。你修道的时候,说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说的时候,无所畏。只有佛才能说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须跟你说清楚。说的时候,无所畏惧。还有,漏尽无畏。漏尽,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众生,使他永远都得到解脱。第四是尽苦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惧,说的时候无畏惧,因为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达到佛的境界,除一切众生苦,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些利益,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时候是一样的。

“若诸有情求缘觉乘,我当安置诸缘起法,令其习诵。若诸有情求声闻乘,我当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百千文颂毘奈耶藏,百千文颂阿毘达磨及毘婆沙,令其习诵。善男子,是名如来习诵业轮。”

如果他不是大乘的根器,在读大乘时不能进入,佛就给他说缘觉乘。缘觉乘,缘觉十二因缘法。这个十二因缘法,也就是说缘起法,看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知道为什么要受苦?为什么要享乐?当然证到寂灭就乐了,在生死轮回就是苦。因为缘一切事物的变化,他的智慧能生起觉悟,产生智慧,他看着这棵树,一下绿,一下又黄,四季的春夏秋冬,乃至人的寿命,长短不一,他对这些加以研究,找出原因。

过去的二因,产生现在的苦果,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这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佛出世的时候,缘觉是依照佛所说的因缘法而开悟的。无佛出世的时候,他自己观着一切的生灭变化,他悟道了,那就是独觉。也有由于过去的善根,对于这类众生,就跟他说因缘法,说缘起法,让他念这种经。

要是声闻乘呢?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四阿笈摩就是四阿含,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阿含的意思,是传承佛教法的圣典,这是起源于佛教的时代,佛的弟子、信徒们,把他们所闻的、所听到的,佛所教导的、所说的法,用诗、用简短的文字形式流传下来。诗歌形式都是口口相传的,不像我们是用文字记载的。那个时候都是口传的,口口相授,这样子就叫真传,为了要积极传承,才逐渐的发展出传诵形式。所以,他用简短文字记载着。印度那个时候都是诗歌的形式,诵的文字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成了《阿含经》的由来。

《长阿含》共有二十二卷,内有四分,三十部经文。第一卷是有关佛陀生平的记载,第二分就是修行,有关教理的经典。第三部分就是跟外道问难,互相的论难,驳斥外道的邪知邪见。第四部分就说这个世界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道理。总的说,四阿含就是这个涵义。

《中阿含》就是指四谛十二因缘,或者譬喻,也就是佛陀跟弟子互相酬论的时候,所说的话,乃至于所作的事。就像我们读诵经的时候,只是语言。但是《中阿含》告诉我们怎么行的,是修行的方法,那就属于行。依着言语教导而去作,那就属于行为。《增一阿含》是用数字说的,因为修这部经典的时候,十数加一,他有十一法。他在十上又加了壹个一,增一是这样的涵义,有五十卷又增加了一卷就有五十一卷。《杂阿含》记载的很杂,不是长文的,不是一个义理,而是很多义理。那就是原始佛教的四种经典。《四阿含》,随这个文,大概跟大家说一说。

“安置百千文颂阿笈摩,百千文颂毘奈耶藏。”“毘奈耶”是律藏,专门说戒律,戒就是规矩,就是出家的佛弟子应该遵守的法律。之所以叫戒律不叫法律,它有遮有持,持遮两种。持是应该作的,有止持,有作持,止是不许作的。作持是一定要作的,要你作,你没作,犯戒。叫你不要作,你偏偏去作也犯了。要分止作两种,这里头说的很多。像大家所熟悉的三归,三归没说戒?三归也是戒。归依佛就是遮止你去归依外道,归依佛了之后,再不能归依天魔外道。学了佛之后,一定要持诵三宝,念佛、念法、念侩。这是作的,不能去归依外道,不能看外道典籍。归依法的时候,不能看外道典籍,就是止的。一定要读佛经,就是作的。每个都如是,归依侩的时候,侩就是侩人,也就是一切的出家众,你不能归依邪道,又是止。

凡是戒律里头,声闻乘对于戒律部份,比丘二百五十戒,二百五十戒都没有犯,持清净了,一定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指从受戒那天就一直没犯的。一但你犯了,得依法忏悔,就作持,有羯磨法,告诉你怎么作怎么作。你犯了罪,犯了这个戒,只是小的、轻微的,忏悔了,就清净了,还复清净的,那就是作持,那叫羯磨法。

阿毘达磨,是属于论藏,这就是经律论。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就是经,阿毘达磨是论,经律论是三藏。毘婆沙是论,批注就很多了,学缘觉声闻的,令他习诵这些。“是名如来习诵业轮”,上面说怎么样习诵呢?就是念这些,你自己感觉哪一个适合自己,你读《四阿含经》,感觉很好,那你就读《四阿含经》,你读大乘经典,《金刚经》、《弥陀经》,你感觉得好,就读大乘经典。当你归依某位师父之后,很少人向师父请法,“师父我读什么经好?”这个问题是很少人问的,受了三归,就走了,连念佛、念法、念侩,都不念,还读什么经!他没有那个请求。要是有请求的话,师父会给你讲得详细一点。有的师父没跟你讲,你不问他,他也不说。你受完了三归,有的还要受五戒,受五戒一定要跟你讲。一定要讲三归的意义,是要你回去之后,不要忘了念佛念法念侩,这个一定要讲。这是习诵的。

“善男子!云何如来营福业轮,谓诸有情根机愚钝,未种善根,智慧微劣,懈怠失念,染着种种受用资具,远离善友,我当安置如是有情,使营福业,谓令修作佛法僧事,及亲教师轨范师事。善男子,是名如来营福业轮。”

要是修定修不来,习诵也习诵不来,如来还有方便法门,有什么方便法们呢?

营福业轮。业是作,你就作点福德的事,去修福!这是指这一类的有情,根很钝,不能读经,更不能修定,愚钝没有智慧,因为他过去没种过善根,智慧很微少,很下劣,也就是没有的意思。那么,他所表现的就是懈怠,失念。

大家都容易失念,我们有时候拿起念珠,一拿到就想起佛法侩,念珠搁起来,就忘了。拿起念珠,才念。所谓念者,就是念念不忘三宝,或者念佛、念法、念侩都可以,你专念一佛也可以。因为他的智慧微劣,善根又少,失念的时候就多了,他执着于这个去享受了,想享受一切的生活用品。他宁可去打八圈麻将,要他坐在这儿听一座经,一个半钟头,他感觉很苦,各人所好有所不同。像讲经只是举例,不信佛的先不管他,就是我们佛弟子,你要他游戏,他精神很饱满的,你要他念经,或者修定,就无精打采。要是面对他的身体,资生的工具,他执着得很,不懈怠,很精进的,这就相反了。这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贪爱、有欲望。

同时,也没有善友帮助他。所谓善友者,包括你,或者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六亲眷属关系。因为我们有一个六亲眷属,他是信佛的,他就劝你信佛,他要把你带去信佛。因为这个,有机会信佛。若没有这个因缘,遇不着这个善友,乃至道友之间互相帮助提醒,让你修行,那就不懈怠,懈怠是对着精进说的,失念是对正念说的。没有善友,像这一类的有情,佛说:“我就安排他们,使他们营福。”营福,就是修积点福。念佛、念法,或者到庙上作点善事,或者修庙,参加修习,像我们好多道友作义工,看你这个福业怎么回向,虽然是作很小的福业,你要回向,把它扩成很大,这是由于意念的关系。

还有你跟你的受归依师父,或者亲教师,或者轨范师,在他跟前,作个侍者,或者照顾照顾他们。他们修行的时候,你给他作点事情,这都是营福的。营福的,在庙里头,给僧者作给侍。那么在家的居士,优婆斯迦、优婆索迦,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营福的。第一步是对自己的亲教师,一般的亲教师是指和尚而说,也就是你受戒的和尚,你受戒的羯磨、教授、轨范师,引礼师都算在内。你给他们作点事情,如果你修定作不成,读经也作不成,那要你去作点好事。

如果你在佛前当个香灯师,如果你家有尊佛像,有桌子你每天去擦擦,烧炷香,这都是营福的事。营福的事还很多,这是成就如来的第二佛轮。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随其所应,立三业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摧诸天魔外道邪论,转大梵轮,成大梵行,如实了知众生因报。”

“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三世业智是指佛说的。过去未来三世所及的,他能知三世的业。一切众生的业,都能够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所作的、所为的、所种的因,现在所受的果报,佛是如实了知的。那么,就随机应化,随其所应,就是应机,立这种三业轮。三业轮,可以说就是上面这三轮,定业、习诵业、营福业,随顺着机,看他适合那一类、那个业轮,让他依照那个轮修。使所度化的一切众生,能够得安隐,安隐的意思就是不被苦难所惊恐,不被三恶道所惊恐,使他们无所畏。堕三恶道是苦,乃至是不说堕三恶道,就说我们作人类,就像现在大家都是人,这是就人道说的。

我们现在都是佛弟子、四众弟子,你有没有惊恐、忧虑呀?一天都在患得患失当中,有惊恐,为什么呢?你的定业没有修好,乃至第三轮,福德也不够,福业也不够。

佛就不是这样子,他是成就的,对一切众生,如实了知众生的善根深浅,以及他们作业的厚薄。作业是善业,恶业,种的因,深不深呀?大不大?乃至于他现在所受的果报,有没有苦难?有没有畏惧?知道你有畏惧。因为有畏惧,跟你说去除畏惧的方法,就说这三轮。

这里头包括了习定,定有多少种?至于读诵,读诵就太多了!看你读诵哪一类的经。营福很广,现在大家都想种种善根,我们把读诵大乘经典也变成福。虽然你没有得到慧,你读诵经典还是有福德的,连闻到名字的福德都不容易。过去的善根,佛都具足一切智慧,都能知道,让你再没有惊恐,让你究竟成佛,也能跟他一样,也能摧伏一切天魔外道邪论。

“转大梵轮”,梵是清净义,能够达到清净。那么你所作的业,你的修行,都能清净梵行。梵行,就是指清净的意思,对佛来说,佛是转大法轮,转清净的法轮,他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成善巧智,观察一切沙门、婆罗门、刹帝利、筏舍、戍达罗等,种种功德,多闻勇健,工巧伎艺。若诸众生,富有功德,成巧便智,精进勇猛,坚固不退,种种福德而自庄严。”

用这王轮来比喻第三轮。我们说第一轮、第二轮,举剎帝利王的第三轮。前面是喻,后面是法。法就是说佛轮,就是法。拿世间的剎帝利,也就是印度四种种姓的贵族,他受了灌顶之后,接受王位,成就善巧方便智,他看国内的人民,观察了一切,沙门就是出家人,这个沙门包括在婆罗门出家的,不只是佛教的出家人。婆罗门也有出家人,其它的外道也算出家人,他用沙门来代表。沙门翻“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广说沙门的涵义,还有很多的解释。总说就是这样的意思。

印度有四种种姓,沙门除外。哪四种?就是婆罗门、剎帝利、筏舍、戊达罗,婆罗门就像中国的读书人,在印度说是学者,有学问的剎帝利就是贵族,就是王种姓的。

筏舍,包括工商业,也就是士农工商。筏舍,多分指是商人说的。戍达罗就是贱姓,就是屠宰业,奴仆。四种种姓,再加上沙门,这个国王对他国内的人民,这几种种姓的人民,他都知道怎么样才能使他们培福,怎样才适合他们的事业。

“种种功德,多闻勇健,工巧伎艺”,这是说看哪一类人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以后会分配,给他们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因此,他也是观察这些人,哪种功德大,该享受什么,哪种人多闻有智慧,多闻就是多学习,多闻是指学习说的,不完全是指学佛法的,像那个戍达罗,他根本也不学佛法,有些不信佛的。工巧伎艺,就是工巧明,工巧就像商人。筏舍,包括工人,有技术,绘画、装修都在内,技艺包括很多了。假使对待那些有功德的、有智慧的,不过有些是作事很聪明的,不要把这智慧跟佛的智慧混淆。

“成巧便智”,这个灌顶王,他对国内的沙门、婆罗门、剎帝利、筏舍、戍达罗五种人,他们的功德大小,能力的强弱,技术的高低,假使是功德很富有的,就是功德很大的,这是一类。或者善巧很方便的,很聪明的就是很灵俐的。或者对国家的事务贡献很大的,精进勇猛的,乃至于作一件事,他能坚固不退的,以他的福德来庄严的。那么,这个灌顶王就根据他们所需要的,根据他们的智慧、品德、能力大小,就跟现在的工资也是一样的,你能作什么事业,能力强的就多赚点,能力弱的就少赚点。

“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给施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于自国土,若诸众生,德艺轻微,功德鮮薄,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微加赈恤。于自国土,若诸众生,功德薄劣,少于精进,懈怠懒惰,忘失正念,无慈悲心,不知恩报。于后世苦,不见怖畏,没居家泥,积诸恶行。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种种谪罚,或以言教苦切呵责,或夺种种珍宝资财,或夺受用如意产业,或罚鞭杖,或禁牢狱,或断肢节,或斩身首,如是无量随应谪罚。”

“随彼所应,施给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在他们自己的国土内,对这些众生就有分别。像在中国以前有九等,从宰相职务到七品知县,到衙役,到书办,到村长乡长,共分为九品。看他适合什么,就叫他作什么。对上等的,就给他珍宝、田宅、仆使,如果没有什么德,德不太重,给的很轻微。功德少的,那也是随他所应。他的能力连吃穿都挣不到,国王就慈悲,赈济恤舍他。还有比这个功德更低劣的,不精进、懈怠、懒散的,忘失正念是指他不作好事,对人没有慈悲心,乃至于你给他很大的恩惠,他也不知道报恩。他现在不作好事,将来一定要受果报。在后世受果报受苦的时候,他不害怕,也不怖畏,作恶的人是不会害怕的。

“没居家泥,积诸恶行”,没居家泥,好像是指沙门说的。不出家,居家就是在家,在家就是泥坑一样的,没到泥掉里头去。不只沙门,还有其他的人。居家可以有多种解释,他不作善业,作恶业,国家会有法律惩罚他。这叫奖赏分明。前面是说功德的大小多寡,对国家的贡献如何。贡献大的,就给他优厚,贡献小的,就少一点。乃至于没有贡献的,不能维持生活,还要赈济,还要怜恤他。

至于造恶的,怎么办呢?积诸恶行的,剎帝利王就给他刑罚。还要“种种谪罚”,这是法律,或者是批评他,恶业比较重点的,就谪罚他、诃责他,或者没收他的财产,夺他种种的珍宝财产,或者把他的产业没收了。这还不够,或者罚他鞭杖,打他好多鞭子。或者关到牢狱,或者剁手截肢,或者斩脑壳,就看他所犯的罪恶大小。

这只是比喻,我们说这个主要是显佛轮。因为众生造的业很多,作恶行的也很多,抵触国家法律的时候,谪罚也很多,有无量的刑罚。奖赏的层次虽然很多,惩罚的层次也很多。

“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根机智。若诸弟子,远离福慧巧方便智,及以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归依于我,而我善知彼根意乐,随眠胜解,随其所应,为说治罚毗奈耶法。”

“善男子,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轮”,这是这个国土的国王所应当作的,拿这个作比喻,因为这样子才能够使他的国家安乐,才能够降伏一切的怨敌恶友,令这个国家平安,大家才能过好日子。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根机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知道一切众生的机,有这种智慧就不是剎帝利大王的善巧智,而是佛知众生根机的智慧。“若诸弟子,远离福慧巧方便智,及以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归依于我”,这位佛弟子,最初刚信佛的时候,到了佛的处所,求佛度脱的时候,这些人福慧善巧方便智,乃至于布施,乃至于调伏烦恼,都能够得到寂静,得到定,乃至于正念。要是失念了,就不能入定,心乱了,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就是向佛求法,归依于佛。

“而我善知彼根意乐”,我知道他是什么根机,知道他喜欢什么,知道他的根本烦恼是什么,知道他具足好多智慧,具足好多善根。这就是胜解。最深的胜解是到了佛地,具足佛智。来到佛所的这个众生,就代表一切众生,因为他过去福慧善巧方便智的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佛就观察他,归依佛。因为了解他的根基,了解他随眠的根本烦恼,或者他的智慧大小,胜解力如何,应机说法,随其所应。

“来至我所”,就跟佛出家了,给他说毗奈耶法,毗奈耶就是戒律。凡是归依佛的,最起码得受三归。三归五戒,或者八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而四重二十八轻,六重二十八轻,毗奈耶就是戒法的意思。

“若诸众生,其性很戾,于诸学处不能奉持,为令久住我之圣教,多有所作。或为制立忆念治罚,或以言教恐怖呵责,或暂驱摈,或令折伏,归诚礼拜,或不与语,不共同利,或如草布,或复灭摈。”

还有作持,也就是律法。要是这个众生的根性狠戾,凶狠暴戾,不善顺。但是他所受持的三归五戒,乃至于八戒,学处就指是戒,也是说他所学的律学,他不奉持,不遵守。这些戒律是保护圣教久住的,要是没有戒律,佛法就不能久住了。为什么佛要制戒呢?就是使得正法久住,使圣教能够久住世间,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未来的利益。佛法久住世间,利益的人就很多,因此,要求所有来到我处归依我的弟子都应该奉持戒律。奉持戒律的目的,就是使圣教久住,使佛法久住。

而戒律就是防护,就像城墙似的,是保护人民的。戒律就是防护你的心地,身不掉,心不乱,防护你的身心。所制定的戒律,有种种的法。或者你犯了错误,回忆忏悔。或者用言语教导恐怖,说你犯了戒,将来要受报的,下地狱的,就用恐怖的言语呵责他。再严重的,则是犯根本戒,就驱摈出去,驱出佛法之外。或者要他忏悔,看他犯哪一种。或者要他归诚礼拜,或者大家不跟他说话。不与语,就是僧团里都不理他。乃至于不共利,好比是人家施主供养财物什么的,不分给他,这就是不共利。

“或如草布”,草布就是他犯的罪太多了,大小都有,如草伏地。他犯罪就像泥巴似的,烂的走不过去,把草铺上才可以走过去,这就是忏罪方式。他所犯的也有严重的,也有不严重的。犯的很多,要是一条一条说,大家给他忏悔的时候不大方便,这是一种总忏。就像我们拜忏的时候,我好多生的事也不知道,今生我们没有犯五逆罪十恶,那么,拜忏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回向。那么,过去可能在他世多少生之前,作过五逆十恶罪,有这样的忏悔。这就是总忏的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没有智慧。草布就是如草伏地,把草布在地上,就是等于这个忏悔法。就草布地,铺在地上,让你可以在泥巴上走过去。要是犯了很多错误,你就忏悔。这就是总忏悔的意思。

或者实在不成,不可救药,僧团里头不能留你,灭摈了,把你驱逐出去。在我们大陆寺庙里头,犯了根本戒的,就开除,摈除于寺庙之外。

各各的区域不同,大陆上就是默摈。凡是这种破戒的,他也不敢回寺庙,自己就走了,这叫默摈法。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根机意乐随眠胜解,如应谪罚,为令皆破广大积聚无义黑暗,枯竭烦恼诸瀑流故,令得生天涅槃乐故,为行恶道补特伽罗得调伏故,随其所应,说治罚法,观察黑说大说差别,随其所应,授与治罚行恶道法。”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根机意乐随眠胜解,如应谪罚”,“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众生。生生世世流转的,那个主要的流转者,就是补特伽罗的涵义。

随你所犯的罪恶,给你这些谪罚的目的,就是破你的黑暗。你过去积聚的,没有意义的,没有胜解的意义,没有净行的意义,那些都是黑暗的,把那些烦恼、那个瀑流,枯竭了,消除我执我见。这是戒律的涵义,谪罚的目的是这个意思。令你忏悔之后,生天得到涅槃的快乐。这是广说,不一定是指出家人。作恶的这一类众生,使他们能得到调伏。

很多人看到庙,或者闻到佛法,他并没有加入佛教团体,他不信佛,也不是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这类补特伽罗能够闻到佛法,或者看见寺庙,给他种善根的,但是他看我们的戒律,或者他感觉受不了,就不敢加入。给他说好的一面,除了治罚的一面,还有培福的一面,也就是前面的三种轮。观察罪恶的大小、罪恶的差别,给他说治罚的方法。例如说下地狱,得给他说治罚的方法,说你受报,会得种种病,这个恶的果报,将来你要受什么报,这都是黑法。这就是所谓的黑说、大说,但看这个众生的劣根性到达什么程度。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具足成就增上信敬纯净意乐,随其所应,为说种种善品差别,令其修学,乃至令彼一切善根皆得圆满,入无畏城。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三佛轮。由此轮故,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根机意乐随眠,及与胜解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是令他能够增上信心,这是佛的一种微妙智慧。令诸有情,增加对三宝的信敬心,使他的心意清净,心不散乱,那就要给他说种种的善品差别。行十善,别生恶业,不要妄语,别说瞎话,别说绮语语言,不要偷人家,不要杀人,这两者是对比的。一个是善法轮,一个是恶法轮。善法轮,就能够增上他的信心。不一定都到得了佛所,前面说“来至我所”,但是现在的时代,到了三宝地,就算来到佛所,不一定来到这里就要出家,就要受三归。有些人亲近佛法,或者到佛堂来,我们跟他讲讲善恶两涂,这也要有因缘,有的人就连这种因缘的也不见得有。这类众生,他的善根没办法增长,就没有这种因缘。

有这种因缘了,以佛轮来教导他,让他善根得到圆满。圆满之后,使他再也不畏惧。一切众生,生到这个时代了,生到末法时代,他感觉无归无依,张惶恐怖。

我们看到好多人在乱世当中,战争祸乱当中,我们不说刀兵,就像天灾的时候,蝗虫水灾,他没有吃的,生活很难维持,甚至于失命。在这个时候,你说一说十善法。

为什么你会感到这个果呢?那是你过去没有种到好因,再也别作因,现在你就别再作恶。要转变果是很因难的,你可以为未来的因,重新种种子,令他善根圆满,佛不在的时候,佛弟子就代表佛。

凡是四众弟子都应当要这样子,让一切众生的善根都得到圆满。但是佛所说的是佛在的时候,佛所成就的善男子,我成就如是第三佛轮。但是佛不在世了,现在剎帝利王也很少了,连剎帝利王也没有。所以明君出世,国家就很兴盛,风雨及时,灾害就没有了。如果这个国王很恶,刑罚很重,国王要造恶了,那些国师就劝他,应该减刑罚、大赦,众罪减轻,轻罪都把他放了,那都是忏悔的意思。圣君在世的时候,国家就很平安,有几十年平安的。像中国满清,康熙盛世,他们差不多占了满清的一半皇位。乾隆皇帝六十年当中,没有打仗,人民过的平平安安,他自己也很幸福。他一天到晚就是作诗,作对,就是玩。国家没有什么灾害,天灾人祸都很少的。那个时候,就是圣君在世。从周朝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弔民伐纣,就是伐暴政。现在剎帝利王没有,佛也没有,佛也不在世。但是先帝法还在,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先王治国的旧法又搬出来。佛法常如是,诸佛的佛法都如是。

由这个轮故,使补特伽罗的种种根基,意乐随眠,就是烦恼及胜解,跟他所受的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就是一切人民、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安隐就是没有惊恐。没有惊恐,他就无所畏惧。这是佛自称说:“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无所畏惧,正师子吼,说的都是正法。师子吼是形容词。狮子是百兽之中尊,师子吼,百兽闻之皆脑裂,这是形容词,但是我们不能过份执着。

有位道友在北京的时候,他问过我,佛经讲师子吼,好像很厉害似的,可是动物园里的师子吼也没有怎么样。怎么答复他呀?有些问得怪头怪脑的。我说:“师子吼,有没有吼?我去好多次都没听见吼。”他说听见过,也没有怎么样。我说:“现在把它关到笼子里能怎么样?你把它放出去试试看。我们佛教用师子吼是形容词,是表显佛在众中说法的威力很强盛。你不能这样比,你这样比是不对的,这是佛自己说的。”要是我们自己说,我们不敢拿畜生来比佛,狮子是畜生。

像我们过去的大将、元帅、虎将,我们都用虎来比喻。如果你说虎可以,要是说他是畜生,你那脑壳,恐怕要给取下来了。国王都是龙,中国都是画龙,龙表示最尊贵。可是,龙是畜生,你如果见到国王,说你这个畜生好,你的脑袋马上就搬家了。我说:“你这样说不行,那是比方的话,是形容词,形容着佛的威力,不能拿这个来比,这样比就不成了。”要是你称大元帅是虎威,他会高兴,笑的不得了。所以,有时候处处执着,在很多的地方表现出执着,就在这个上面也是执着,不从法义上讲,就是想在词句上面找毛病。

营福,你作好事,你见了僧人,不谤毁,把他都当成亲教师,当成大德恭敬他,你的福就积下。你心里恭敬,就可以了。还有,读诵的时候,先供上一朵花、一炷香。这里还要补充几句,不然会有毛病。有位道友问过我,他说:“我是个工人,我住的地方,几个人住在一块儿,我确实想念经。不烧香,不搁个花,心里又好像不好过,我屋里不能烧香,不能供佛,只有一个床铺,我往那儿摆?”我说:“你这样好了,你把你那个床,铺叠起来,枕头布要干净一点,把经本摆上,你作观想。”或者念《地藏经》,你观想地藏菩萨来了,就在上面坐着。又观想,百货公司或者超级市场,你把他们搬了一下,他说:“怎么敢?”我说:“不是,你是用心去搬,你不给人钱就搬是不行的。”你什么都没有,用心供就好了。你合上掌,花也供了,香也供了,什么都有了,感觉如法了。你打开经本念,这样子没有什么关系。别人以为你在看书,不出声也可以。

还有,就是用金刚持念经。什么叫金刚持?自己念自己听。只要你的舌头动,耳朵听得到,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这种叫金刚持,是默诵的念法。这叫不执着,不要在形式上耽误你的正行。这叫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你这样能念完了就念,不能磕头的,在心里拜就是了。屋子那么窄,上下铺,你怎么磕头?我在监狱里头,连磕头都不能磕,可是在心里磕,狱方不知道。你在拜,掌不合都不要紧,不合掌也没有关系,不要给他看这种外表的形式,你内心里清净,内心作功德都可以。这叫方便善巧智。

你不执着,所要作的事情,达到目的就好了。如果什么经也不能念,念佛总该可以,念个圣号总该可以。你坐着那儿,香花都供养完了,普贤菩萨的第三个大愿,广修供养,你普遍的供养,把世界上你所到过的都搬来,没有关系。你在那里供,供完了就念。要是不能摆经本,十大愿王总可以记得住,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如果这也不成,那么阿弥陀佛该可以吧!只要你肯发菩提心,你要想什么,都能作。你不发心,就找借口。现在我们的佛堂很好,有人讲经说法,你也不会来听。因缘是自己创造的,福德是自己修的,罪业是自己作的,善根是自己种的。

大家应当这样来学习营福,这样来学习持诵,这样来学习修定。要想等到四缘具备了,就要很久了,要等到什么都准备好了,要等到东风来,那东风永远不会来的,也没有诸葛亮在算,你自己创造个东风就行了。你自己这样作,就行了。等?你不要等了。生命无常,等什么!实在没有办法,念念圣号也好,功德平等,你心里一定要平等。在佛堂里头很庄严,以为这样功德才大,其实在屋里头这样作也平等,不平等的是你的心。

如果你生起这个分别心,这个当然是不平等,是不一样。你心地平等的,能够磨练断烦恼就好了。什么时候都不生烦恼,他怎么样骂你惹你,你就是不发气,就是不冒火,他就没有办法了。大家习诵、读诵的时候,我前面说的要求是很严的,你听到我这么一说。“我不够条件,我不能读!”那么我就给作造罪了。后面给你解说一下,你只要作就好,多了不能作,少了也不能作,就念一句佛号。一天念十声也就够了,端看这十声是怎么念的!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知自国土有无量有情补特伽罗,归依种种邪神外道,起于邪信及起邪见,学邪禁戒,执着修治邪吉凶相,具受种种无利益苦。大王知已,数数召集,以其先王治国正法,开悟示现,教习诫勅,令其舍除倒信倒见,修学先王正直旧法,令自国土一切有情,一趣一归,一意一欲,一切和合。同依先王正法而转,听受诏命。随顺奉行,率土和同,作所应作。时刹帝利灌顶大王,常与群臣数数集会,共味嘉餚,受诸快乐,嬉戏游行,不相猜贰,咸共畴咨,理诸王务。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四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跟前面是一样的,先讲王轮,后讲佛轮。剎帝利灌顶大王,他了知这个国家的一切众生补特伽罗,也就是他的国内一切众生。补特伽罗众生,大概有十种。一种是不种善根的补特伽罗,过去没有善根,现在又不修福业,也就是不修善业的意思,而且所修的业都是杂染相续。另一种是遇不见善友,尽跟恶友一块,这个国土都是这样的众生。同时他也不畏惧做坏事的后果,未来要受三涂果报的,他也不畏后果。贪瞋痴非常的猛利,因为他的心迷乱了,坚守邪见。总说大概有十种情况。

这种补特伽罗归依邪教,就是不正当的邪神外道。有的邪神外道,不见得做很大的恶事,这里是指作恶说的。

举个例子,祭祀鬼仙,谄媚鬼神,杀些众生,供养鬼神,认为这才是求福。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求不到福,反而种了很多的未来苦果。这叫邪信仰。乃至于我看风水的先生,也是邪信仰,说你这间宅子好不好,说吉凶祸福,对佛教来说,这都是邪知邪见。“邪禁戒”,印度有许多外道,从印度又传到中国的外道很多,或者有不吃油的,有不吃盐的。在中国来说,没有敬狗的,或者是敬牛的。印度有一种说法,这只牛得了神通,他看那只牛死后生天,这只牛对人都有功,那么就宠信这只牛。

我刚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到街上去散步,在许多街上,我看见牛都是很大很肥的,头上挂满红红绿绿的装饰品。我看那些开汽车的人,见了那只牛,马上就得停下来,等牛一步一步走过去了,他的车子再开,就是那一条街,那只牛也很通灵,它离开那条街,别的街就不去了。由于那条街都是信奉它的。这种信就叫邪禁戒。

还有烧起一堆火,伺火婆罗门就这样,大家围在那儿拜,拜完了又念他的咒,以及他的经典。这些都叫邪禁戒。

有时候跟我们佛教也很相似的,他说:“你们这个出家人住在坟地,住在野外,我们比你们还苦。”还有一种,他睡到那些有刺的蒺藜笆,他也睡到野外。但是我比你更受一种苦,我成的道比你更大。这就叫邪见。修苦行成道,并不是这样成就的。

凡有这种种的无利益苦,这位剎帝利灌顶王看见这种情况,就经常召集这些朝中的大臣,国内的知名人士,研究过去古来先王的治国正法,令全国人民学习。如果再有邪胡乱闹的,就制裁你,轻者就是教育教育,重者就可以关监。例如有很多邪知邪见的人,有时候在国内,他会害别人的。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九四○年,我到印度加尔各答的时候,听他们告诉我,在加尔各答,你在街上,要小心一点,不要一个人走。他看见你是外来的,又不懂得语言,他会迫害你的,把你抓到暗室,到那里头就把你肢解,解了供神,眼睛供什么神,下根供什么神,脚干供什么神,这就是邪知倒见。要是国家不制止这种事的话,国王的法律没有禁止,这样子还得了!这就是邪知邪见,这种邪知邪见在中国也很多。先王的正法,就是每一个国家最初建国的时候,祖先都是很慈悲的。

国家的法令,就是他的道德。以前我们也经常研究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前很讲究这些道德,我小时候还要学,一到了中学时候就没有了,现在没有人讲伦理道德了。

我们并不是崇古,过去也有好的,现在也有好的。所谓进步者、改革者,要改过去不好的,革除那些旧的,对人民有害的,这才叫作改革。现在恐怕都不是这样子。把过去好的全改了,随着时代不同了,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改革的,杀盗淫妄,横行无阻,过去人口也少,像这么样的杀害,人口恐怕是会更减少了,不该死而死亡的,这就是邪倒见。研究正法就是研究过去古来所行的,过去先王所修的政治法律。大家经过研究,一致依照先王的正法。若有不听的,就是违背诏命。皇帝制定新法了,让一切的国内臣民都这样作。作他所应作的,不应作的,都不许作。

这个剎帝利灌顶王,经常的跟群众集会,讨论这些问题。国泰民安了,大家就享受了,可不是像现在拿公款请客送礼。那是大家共饮,愉快,受快乐,嬉戏游行,彼此不猜疑,对国家没有二心,不相猜贰,一心一意的共同咨磋筹商,想处理好国家的政务。这就是剎帝利灌顶王成就的第四王轮,用以显佛的正轮。

由于这个国王制定这些法律,令这国土增长安乐,能使一切怨敌恶友都降伏了。

所以善守护身者,这个“身”字就是每个人民,都能爱护自己,也能爱护人家,这样子才能增长寿命,积福延寿,乃至不伤害别人。这是国王的第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胜解智,见诸世间种种邪归邪见邪意,乐着邪法,行邪业行。由是因缘,受无量苦。如来见已,数数召集。于大众前,以其过去诸佛世尊三宝种性因果,六种波罗蜜多,瑜伽依因三律仪等,诸因果法,开悟示现,庆慰诫勅一切众会,令其解脱诸颠倒见,建立正见。安置十善正直旧道,共诸有情数数同修法随法行,方便引摄因果等流。为诸有情四众和合,同修一切殊胜善行。便共游戏四种念住,于三摩地解脱知见诸道品中,欢娱受乐。为令圣教久住世故,绍三宝种不断绝故,便共游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于其种种胜三摩地解脱知见诸道品中,欢娱受乐。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四佛轮。由此轮故,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胜解,归趣意乐,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是佛的第四佛轮。现在大都是邪归邪见,乐着邪法,行邪业行。现在的职业是由人民自己选择的,如果你选择的职业不好,在这个职业当中,必需杀生。但是这个职业当中并没有欺骗,哪一个行业都要说真实话,不过作生意的人都不会说真实话的。在大陆上有些道友问,不说假话,就没有办法作生意。我到美国看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超级市场上,他上架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因为他拿到真价,没有服务员,他也不跟你说话。因此,不一定要打妄语,非得说假话,才能作生意!

我只举这么一个例子。这是邪业。邪业就行邪行,不一定这样子,也可以作。

另外,如果你过去没有那么大的福报,随便怎么欺骗、怎么榨取、怎么巧取豪夺,就算机会夺到手了,马上也会失掉的。强盗抢了,还有比强盗更厉害的,强盗抢强盗的,还有更大的强盗势力,胜过你的。这些都是不知因缘果报的关系。种种的邪见、邪业,乐着邪法的事情,这就太多了,你的后果一定是要受无量苦处。归于神,那就是邪归,知见不正,我们都可以见得到,他们的弟子非常的多。你要怎么说呢?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那一类的因缘,那位魔王要转世,他的魔子魔孙就会随之而来,当然信奉他的,他不会信奉你的正教。哪一类的,他就信奉那一类,哪一行的、哪一业的,他交往的都是同行同业的。商人莫跟搞政治的交往作朋友,你跟他作朋友,一定会倒霉的。人家说交官穷,交商富,要打官司,总受穷,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你跟什么人打对,跟恶人还是跟善友,关系非常的大。这也是中国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涵义。

佛教导他的弟子说,依照过去的三宝种性因果,种种的戒律,或者以六波罗蜜,用布施持戒忍辱爱行四摄法来教育众生。或者是依着因地三律仪,三律仪就是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这三律仪都是因果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开悟示现,“悟”字是可以作“明白”讲,懂得因果报应之后,让他在三宝里归依佛归依法,种善根的种性,种善因就得善果。或者是有相应的因,对相应的果,依着因而验证他的果。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也就是三律仪等诸因果法,这叫因果报应的。让他明白这种道理,有的时候佛又安慰众生,让他庆慰,在三宝中种了福田,来世就不受苦了。佛经上有很多是安慰的语言,你要是闻了法,归依佛了之后,你将来受种种的福业,再不受苦果了。这是安慰的言词。

其次是诫勅的言词,诫勅的言词就是戒律。你犯了戒,非下地狱不可,堕三恶道。这种言词就很多了。佛是经常教敕那些大弟子,怎么样去利益众生,怎么样消除众生的颠倒见,使他能得解脱。解脱的知见,跟颠倒见,两者是完全相违背的。

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你要建立正知正见,不要搞邪命。为了自己的生存,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切众生的痛苦上,这是不可以的,乃至于为了自己生活过得好,物质总是有限的,那就争夺,有合法的争夺,有不合法的争夺。有顺因果的,应该得的得,不应该得的不要得。我们出了力,人家给我们的待遇工资,这是应当得的,要是摸人家偷人家骗人家,这是不应该得的。一般人都懂。这件事该作不该作,他自己心里很明白,为了利或者为了名,管他该作不该作的。反正我能得到利,我换个假名就可以,明知道这件事不可为而硬要为,明知道这件事可为,但对我没有利益,他就不去做。

这个时候,佛要教导这一切众生,让他能有十善的、正直的旧道。一切诸佛都是这样教导的,不要搞杀盗淫,不要搞贪瞋痴,不要搞妄言、绮言、两舌、恶口,这就是十善业的,这就是正道旧道的。共一切有情,一切补特伽罗,数数的共同修法,修什么法就随什么法去作。我们修十善业,就随十善业去作,修六波罗蜜就随六度的法去行。布施不单纯是物质,我们经常以欢喜的面孔对待一切众生,让众生看见你就喜欢,你看见弥勒菩萨,他坐在那儿总是笑的,他是以欢乐布施。乃至以财布施,还有给人说法,法布施,劝人家作好事,都属于布施。这是举这么一个例子来说。

反正是以善巧的方便,以这因果法来引摄,也就是善恶因果,这个有深有浅,最深的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到你是自然证得成佛的果,这就深了。一般人,或是劝人念佛,劝人家信佛,信佛有什么好处?免去灾难,劝人家把因果看重一点,知道我起个坏心眼,将来一定得到坏果报。这是对菩萨来说的。对一般的众生来说,必须得有事实。做这件事情,确实造成了伤害,这才治罪。菩萨一起心动念就不行了,要懂得这个因果。我们的佛弟子,四众弟子,和合共同修行善法。

最殊胜的善法,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广度众生,要共同的修行殊胜善行,共同的念佛打佛七、共同的拜忏。拿修法当成游戏,四种念住,身受心法,游戏于四种念住之间。三摩地就是定,解脱知见,可以得成就你的法身慧命。乃至于诸道品,诸道品就包括很多,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信进念定慧,只对佛教有信心,还是不行的,你必须得精进。进是精进,你精进才能得到好处。常时思念三宝,念你所修的法,不舍正念,你一直这样修,持出入息,渐渐就得定。定而能生慧起观照,在定之中就含着观照。观照之中,就含着定。但是,你修久了,有了力量,五根五力就是这个力量。乃至于种种的三摩地,证种种的定,得种种的慧。

佛跟地藏菩萨说,由这个轮故,所以我没有在这个婆娑世界上。我是大仙尊位,转佛轮,一切天魔外道邪论都被摧毁,像师子吼一样的。这是第四种佛轮。先说世间的种种危害,国王是怎么样处理的,完了,是佛对他弟子的教导,也就是对治过患。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知自国土,或他国土,有无量有情补特伽罗,于自财色耽染无厌,于他财色贪求追爱,即使安置坚固城郭村坊戍逻国邑王宫,广说乃至舍罗鹦鹉,防守众具,令无损失。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五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都是指国王说的,佛在世的时候,以前并没有民主这一说,不会没有国王的,历史上都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国王,群龙无首,那会乱的。我们现在是民治、法治,不是人治,民治是依法而行的。现在的时代,跟那个时代不同了,现在乱不乱,我们也都很清楚,没有资格评论。佛所举的例子,是依着他住世的一切情况。一切众生,他自己的财色,色,包括种种享受,他耽染无厌。这个“耽”字,耽是一种毒,众生不认为是毒,他贪恋不舍的,自己的不肯舍,还需要保护,还去追求别人的,为了这种原因,他必须要保护这个国土,让他的国民生活安定。或者修坚固的城墙,过去修城邑就是那样子,那个时代就是刀枪。如果城墙修高一点,修厚一点,城门关上了,贼就进不来了。村子也是这样子。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中国东北的一个村落,修四个碉堡,这里头或者八十户人家,或者有一户人百家。四个碉堡都加上土炮,因为那时候东北的土匪很多,土匪打来了,城墙很厚的,在那上面放铳炮,他们叫那个为响窑,说这个村子是响窑,就表示这里头有火药,有枪炮。土匪要抢这个村子,必须集合很多人。先用土炮攻破这个城,才能进去。古来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子,你要过去,每个城市修城墙修得那么厚,乃至于像秦始皇想保住他的国家,就修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用来抵挡北方匈奴的。那个时候要是有城墙保护就很好了,乃至于一个村镇、每个村子,他都要保护。

“王宫”,大家逛北京城,外城内城,还有一个紫禁城。我们游北京故宫的紫禁城,把门一关,你进不去,现在有直升机就进去了,空降部队就打进去了。那是时代不同,设备也就不同了。这是说防护的意思。

“舍罗鹦鹉”,鹦鹉的男鸟叫舍罗,女的鹦鹉就叫舍利。女的叫舍利,男的叫舍罗。舍罗就专门保护这个女的,它要当班的。大家看过雁,雁就怕落孤,一旦落孤,就想自杀,为什么呢?孤雁。如果这个雁群要住下了,孤雁就去巡守,雁群常见到孤雁。打雁的猎人,他先打到孤雁。打到了,牠就不叫了。孤雁不叫了,他可以抓到很多的雁,因为其它的雁都在睡觉。

我在西藏,看见西藏有很多保护群牛的牦牛。你看一般的牛,是怕狼、怕豹子,也怕老虎。但是在这个群牛当中,有这么一两个领队的,它们叫头牛,一到晚上了,吃的特别好,也不要到外边去打草,主人都给它糌粑吃。主人吃什么,就给它吃什么,乃至于煮熟食给它吃。它作什么呢?到了晚上,主人睡觉去了,狗放出来,狗就配合头牛。这头牛来回的,围着牛群转几圈。牛怕牛管,牧场主人要是去管,牛还是乱跑的。可是,头牛来这里转几圈,牛群都都趴着等着不敢动。它就巡视,看有没有狼,有没有豹子?头牛就发挥这个作用。我是举个例子,连畜生、飞禽,都需要保护,何况是人类呢?人类现在的智慧复杂了,不像过去,有飞弹乃至战斗机,又是海上来的,陆上爬的,太多了,现在比那个时候是更不同了,这是降伏一切怨敌,保护身家财命的。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诸性智,知诸恶魔及九十五众邪外道,并余无量众魔外道所惑有情。于自财色耽染无厌,于他财色贪求追爱,于我自身,及我徒众,深生憎嫉,为害我故,假设珍馔,杂以毒药,暗置火坑,伪敷床屋,或推山石,或放狂象,拔剑追逐,散岔尘秽,谤行淫欲,毁是不男,或谓非人,或言幻化,以是诸恶而相诽毁。”

现在的末法众生,受到名利的诱惑,再加上外境的引诱,内心的贪瞋痴又特别的严重。对于自己的财产,他是要保护的。财产属于利,他防范的很周到,贪得无厌。但是又想巧取豪夺别人的财产,一个人不行,于是多连系几个人,现在这类事情很多的。还有追求财色,互相猜忌。现在的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要怎样对付恶魔,外道的诱惑无非是财色利害。同时的,对我们的自身,乃至对于我们的徒众,也是彼此不安。外道对于佛陀的正道,是嫉妒的。现在不只外道嫉妒,佛弟子跟佛弟子也在嫉妒。所以我们四众弟子,要互相赞叹,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毁谤。

这样是不可以的。

他骗你,请你客,你要小心,他里头下的有毒药。或者是挖个陷阱,是打野兽的陷阱。大家要是到过山区就知道了。像我在东北的时候,他们要到山里去,他嘱托你,走路要小心。你看见是路,其实底下是个坑。上头用草敷上,野兽一走,就掉进去了。还有用树上的蹦子,他那粗绳子绑起。你要是一踩着它,就把你弹起来了,把你吊起来了。完了,他人就来了,这是打野兽的办法。有的人误入这种打野兽的地方,大多数是人烟稀少的山林里头。《地藏经》上说,你或者有事,非进山林不可,恐怕要招危险,多念念我的圣号,这就是陷入这种危难。

或者是他请你敷床座,对你很恭敬很敬佩的。“或推山石,或放狂象”,在印度就有狂象,我们这里没有。有时候那象喝了酒,疯狂了。象踏你,拿鼻子一卷就把你摔出去了。或者用武器,拔剑,用枪炮,迫逼你。“散岔尘秽”,诬陷你,就是用语言诬陷散播一些对你有害的谣言。你明明是清净的,他就散播一些谣言。

“谤行淫欲”,谤毁你破了戒,或者毁坏你,怀疑你是不男。在佛教讲,有五种不男,不男也不女,举个例子,像太监不是男人,就是一种。在佛经戒律上讲五种不男,他或者是半个男的,半个是女的。跟男人在一起,他是女的,跟女人在一起,他是男的。这叫“变不男”。像这种人不能收他出家。他毁谤这个人,看见有道德的大德,归依的徒众很多,就毁谤他,说他不是人,是鬼变现的,不要信他。这都是谤毁的言词。

“于佛法僧,亦起无量种种诽谤骂詈毁辱。于我近住声闻弟子,嫉妒因缘,起诸毁谤。如来知已,善守六根,依四梵住,具四辩才,为诸声闻宣说法要,安立清净三解脱门,我以如是世出世间知诸性智,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种种无量诸性差别,随其所应,为作饶益。”

以下都是谤毁的言词。以种种的恶事毁谤你,毁谤什么呢?毁谤佛、法、僧。明明是正法,他说这不是正法,他才是正法。或者你持戒,持清净戒,他设种种刁难,乃至于谤毁你,使你待不下去。这类的情形,在寺庙也有,四众弟子都有。我们要有智慧,要认识他。广说起来,无量的种种毁谤、骂詈、毁辱。那是说的太多了,或者对于我近住的声闻弟子,近住者是在佛身边的,在佛身边的千二百五十僧众。

嫉妒因缘,因为他生了嫉妒心,生起谤毁。这是佛在世才有,在佛身边的叫近事弟子,佛入涅槃就没有了。大庙的财富是很大的,看着财富,他也生起谤毁,这类事很多。佛教诲我们说,要好好的守护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善护六根,也就是防意如城,特别是意识,就像是筑上城墙来防备他。他会随时不依规矩的,随时会犯错误的意思。

“依四梵住”,四梵住是清净的,清净是指什么呢?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依着慈悲喜舍而住。要具足四种辩才,有了辩才,才能维护佛法僧三宝的清净。跟外道辩论,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传法的时候,道教跟他辩论,说那是邪法。

种族不同,国土不同,他也来这儿弘法,这是邪道,皇帝说也没有办法,就把迦叶摩腾、竺法兰所带来的经书搁一个台,道教的经书搁一个台,点火来烧,道教的经典都烧毁了。那个时候,迦叶摩腾、竺法兰带来的就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放光,没有烧毁,这才建立寺庙。

四辩才就是辩才无碍,法无碍,意无碍,辞无碍。真正法师的资格,得具足四无碍辩。真正的圣僧,如果是没有语言三昧,你弘法的利益不广,不能称为全才的法师了。像那个时候印度来的大德,到中国没有多久,就学会中文了。语言文字学通了,利生就方便了。像我们就很惭愧,没有这个智慧。到了别人的国土,不懂得人家的语言,不懂得人家的风俗习惯,经书怎么翻译呀?真正的大德、大法师,必须得清净行,慈悲喜舍得具足,法意辞辩才必须得具足,好给人家说法。佛教导弟子说,佛知道以上的这些因缘,就是前面所说的种种谤毁。他就教诫弟子,好好的守护六根,精勤莫放逸,应依四念处住,经常的念无常,念无我,念苦,这样给这些声闻宣说法要,安立清净的三解脱门。

佛知道以上种种谤毁外道,就告诫弟子好好守护六根,慎防根门,根门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要依止慈悲喜舍住,要学习要具足四种辩才。佛就给这些弟子们、这些声闻们,宣说法要。总之,要安立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愿。以下都是佛说的话。

“我以如是世出世间知诸性智”,我知道法的性,知道法的体,知道法的因缘,知道法的果报。有这种的智慧,就如实的了知众生有种种无量的诸性差别,这个性,可以说是性情,各人有各人的性情,这并不是就性体来说,性体是没有差别的。这里所说的性,是指他善根的根性,过去、未来、现在的种种根性。一人一个性,也就是你生活的习惯性,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习惯性。有的时候他信佛了,归依成为佛的弟子,依照佛的戒律教导,跟着僧团共住,降伏自己的个性,不敢放纵。跟大众僧共住的,自己既然是佛弟子,不能任性,不能任个人的性情。

佛知道一切弟子,乃至一切众生的种种个性,那是完全不同的。佛就是应机,看你喜欢什么,依什么法能够开悟,佛就依什么法教导你。我们就不知道,像佛讲经的时候,像《十轮经》,跟这一法相应的众生,他都会聚会,都会来的,会赞叹随喜的。地藏菩萨究竟感这个法会来的,大集会的时候,应这个会的机而说种种法。

我们现在一般的情形是他学哪一部经的,他就请哪一部经。像我们在闽南佛学院,或者中国佛学院,我只讲法相的,只讲五教的,只讲四谛,别的我不讲,我也不会,就根据所学的来作贡献。佛并不是这样子的,佛是根据你的机,要什么,我就给你说什么。现在是反过来了,你是不是这个机,我不管,我只会讲这个。为什么要生到有佛世,容易开悟,容易成道种善根,求生于有佛出世。我们算是八难,八难之一是无佛出世的时候,已经差很多,再加上种种邪知邪见的干扰,你怎么能解脱呢?解脱不了,所以佛能够如实了知众生种种的个性,种种的差别。“随其所应”,所应者就是随顺他,应该以什么法能够得度,佛就给他作饶益,就给他说什么法。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轮,由此轮故,以世出世知诸性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无量诸性差别,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轮”,这就是我成就的第五个佛轮,由于这个佛轮的缘故,我对世间出世间法的法性,也就是如理来说,或者以事来说,或者以戒律来说,因为我能够了知世出世间法,有这种智能,对待种种的补特伽罗,种种的众生,他们无量的差别性、无量的需要,我就随其所应,利益安乐。令他们闻到这法之后,去作就解脱了。不作,也得了安隐。他明白了,了解了,他就不会害怕了。或者我不去,或者我躲开,我们了解前面是危险的,不要去了,你不就躲开了?明明知道是危险的,又非要去不可,你怎么办?必须经过国境,经过山林,怎么办?念过《地藏经》,就知道念地藏菩萨。前面也说了,念地藏圣号有种种功德,得安隐住。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安隐,没有恐怖感,得无惊恐,不用害怕,得无所畏。

“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跟前面经文是一样的,这几句话,十轮都如是。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安置一切坚固城郭村坊戍逻国邑王宫,广说乃至舍罗鹦鹉,防守具已,处自宫中,与诸眷属后妃婇女而自围绕,游戏五欲种种乐具,放恣六根,受诸喜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六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第六轮与第五轮相似,因为他已经防护好了,专门防护怨敌的。国内好了,就防御外侮,国内能够统一了,心无二念,大家都一致了,内部不再斗了。完了,再建筑坚固的城市,乃至村镇都有防犯。这跟前面是一样。乃至于舍罗鹦鹉,防守好了之后,在宫里,才能快乐,才能游戏。“放恣六根,受诸喜乐”。这是一个比喻,外面没有坚固的城郭,没有村坊,戍逻就是巡逻的意思。我们知道卫戌司令,是专门管防守的。戍就是防守的意思,逻就是巡逻的意思,看有没有人偷窃。

乃至于王宫国邑,邑是指都市,城市的意思,或者是指村镇。王宫就是王所居留的地方,防守都要作好,也就是作好安全。而后,才能享受,才能快乐。“受诸喜乐”,我喜欢听音乐就听了,这就是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的第六王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与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安置一切坚固圣教防守之事,即便现入最初静虑,乃至现入第四静虑,现入无边虚空处定,广说乃至现入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乃至现入一切佛所行定。入此定已,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天龙药叉罗刹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等,于诸众生,常怀毒恶损害之心,无慈无悲,于后世苦不见怖畏,而彼见我入于一切佛所行定,皆于我所生大欢喜,起净信心。于三宝中,皆生最胜欢喜净信,尊重恭敬,得未曾有。于一切恶,惭愧发露,深心悔过,誓愿永断。由是因缘,一刹那顷,无量无数诸烦恼障业障法障智皆得销灭。无量无数福慧资粮皆得成满,背离生死,趣向涅槃,护持如来无上正法。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轮。”

静虑,有四种静虑。什么叫四静虑?就是四种禅定。用四禅来对治你的惑,有这个定的功夫,甚至可以防止你的惑染。这就是指色界中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以又称为色界定。这个静虑就是审虑,如实了知心意境性。定就是指定住一种境性,也就是观心定住于一种境性。

能深入者,就是离开了欲界之后,所感受的与色界的观想能够相应。在修定的过程,前三禅是方便的阶梯,心里的活动逐渐发展了,形成了精神世界,进入第四禅才是真实之禅定,这是指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圣人。初果圣人在生天的过程中,生天了,又来到人间的,初果的圣人,还要来人间七返。二果的圣人,要一返人间,三果人不来了,都住在天上,住在四禅天。因为他修这种定,渐渐能够成就了,断了见惑的烦恼,断了思惑的烦恼,逐渐把见惑烦恼断,也把思惑烦恼断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初禅,离生喜乐地,离开这种寻伺。

第二种禅,就是定生起了,他内心的烦恼就清净了,不像我们,内心的烦恼一生起,就感觉到心里很烦躁,内在的火很大。这个时候他都没有了,内部的见惑断了,而且能断思惑。到了三禅天,渐渐生起定,生起喜乐感。到了三禅天,离喜。

三禅天离了定所生的喜,也就是粗的乐,变成细的乐,所以叫妙乐地。这个时候就产生正知正见。四禅天就是舍念清净地,反正是后后胜于前前,后面这一天就舍掉了前面那一天所证得的舍掉了,又进一步把前面的舍掉了。

像我们在修道、修定的时候,你进一步了,已经没有见的烦恼了,把粗惑降伏下来了。如果是修数息观,你会感觉到出息很粗,一到很静的时候,就不会再缘念粗息时所修的境界。这就是进入细的境界,也就是后后胜于前前。后面有进步的时候,就可以把前面舍弃了,不会缘念前面。

我们经常说,过了河,船就不要了;不要缘念前面的事物,舍弃了。以后学法,学的深入了,如果已经得定了,你不必再去看文字,也不必再拿着经本去念了。你可以一心去修定,我们在修行的当中,一定要有了这种境界,得了这种定之后,你才能够降伏惑,对外面境界的引诱也好,内心生起的也好,你降伏得了;如果没有定力,你会降伏不了。四静虑之后,底下所说的,入无边空虚空处定,乃至于现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叫四禅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叫四空定。乃至现入一切佛所行定,一步一步定,都有很多的功力。

入定之后,就可以防范一切天魔外道不能干扰你。防范什么呢?“定如城”。坚固就是坚固城廓村坊。这就说是入定了之后,你就成道了。对于内贼、外贼,悉能降伏得了,不被贼所恼害。以下就举出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是说亿兆的,那么多的天龙、药叉、罗剎、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这是八部鬼神众。

以下全是鬼,薛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等一共十二类。这些鬼类,有善有恶。有时候,他是护法,有的是恶的一类,常怀毒恶、损害之心,没有慈悲心。行者因为得了四静虑,入了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乃至入了佛的一切诸定,首楞严定,这些鬼神就不能恼害修行人。这些鬼神看见佛所行定的这些修行者、这些圣贤,不但不恼害,而且生起欢喜心,生起一种净信心,净信不容易生起,这是清净的信心。这个时候,这些鬼神对佛法侩三宝,生起了最胜的欢乐净信。

我们如果对于三宝生起净信,没有夹杂什么名闻,没有利害关系。什么叫利害关系呢?如果生病,你就想求病好了,这叫利害关系。现在很穷困,你想求生活资具充足一点,求佛菩萨加持,乃至于在作生意,这都叫作利害关系,不叫净信,这是有所求。净信者,无所求,但是我们发菩提心求佛,算不算求呢?那是顺正道的,是清净心,不能跟世间法相互比较。一定要了解,了解之后,一定要清楚。清楚了,在你求的时候,有两种愿。发愿是最好的。念〈净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种,总结起来也只是两种,一百四十一愿,也只是两个愿,度众生,求成佛,乃至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发这个愿的时候,是清净的。因为你想把你的心变成成佛的心,同时要还原一切众生本来的面目,还净他本来的佛性。这就叫净信。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净信跟染污的信。但是,我们初入佛门的,面对不信的,怎么办呢?你要劝他,信佛是有好处的,家里头能够平安。你不能一下子期望过于高深,他是进不去的。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最初用他最喜欢的,最迫切需要的,你跟他一说,他就高兴了,信了,有没有加持?有加持。有加持之后,让他渐渐的生起最胜的欢喜清净信心。让他对三宝产生恭敬,才能断一切的恶,渐渐的断,他自己才知道。知道了,就惭愧了,知道发露忏悔了,知道悔改了。所以必须具足深心、净信心,才能够生起惭愧心,才能够生起忏悔心,才能够誓愿永断烦恼。

佛在第六佛轮说,令我的弟子都应当习定的法门,入四禅八定,乃至于如来一切诸定,这个是防护外贼的干扰,内贼的偷盗。家贼难防,记得古人说过:“山贼易防家贼难防”。外贼容易,你小心注意就可以了,自己的家贼你照顾不到,家贼很难防。外头的境界相,我们可以伏一下子,或者不涉猎,不参加。自己根基不厚,容易沾染。茶馆酒肆,我不去就是了,舞厅不去就是了。不该我去的场合,不去就是了。受了八关斋戒,这些地方都不准去,这就是防护的意思。佛就给你防护好了,所以才能够消除你的烦恼。

由于这个因缘,无量无数的诸烦恼障,业障、法障,皆得消灭,一切障道因缘都消灭了,圣道因缘就成长了,无量无数的福慧资粮都圆满了。这样子跟生死就违背了,离开生死了,跟涅槃就相近了,趣向于不生不灭。生死就是生灭的,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都是怕死,不知道生的时候跟死的时候相比也是痛苦得差不多,鬼怕投生,人怕死。鬼有通,他知道受胎、住胎、出生,那种苦苦得不得了。鬼怕超生,不愿超生,作鬼就好了,鬼也愿长久作鬼。这是一样的道理。人就怕死,不愿意死,鬼也怕死,怕死才知道死了要生。人对死的痛苦,只知道别离,自己亲爱的人离开了,永远别离了。自己的财物,一生创造的家,什么也拿不去。

怎么来,怎么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拿来,在母胎出来光光的,什么都没有。你走的时候,穿上一身寿衣,让火一烧,什么都没有了,连骨头渣都没有了。这叫背离生死,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想求不死?证涅槃就不死,涅槃是不生不灭。

或者有人说,你讲的不对,释迦牟尼佛不也是死了!他不是也受生?他受了生,这肉体一定也要死。所谓的不生不死,你以为他是受生死的,其实他是化现的。等到你成道了,就知道他是化现的,现在也是化现的。这个肉体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合成的,假的,根本没有的。如果是真实的,当然不灭。不真实的,所以会幻灭的。

“护持如来无上正法”,这些八部鬼神见着佛修这些定,生起大欢喜心,对三宝生起欢喜的净信。得未曾有,再不作一切恶,乃至于惭愧发露忏悔过去所作的。深心悔改一切过恶,无量的福慧都得增长了,趣向涅槃。而后不但不恼害众生,还要护持三宝,护持众生。连鬼都发愿,谁修道,他就护持谁。

为什么我们要护持三宝?要是有这个善的鬼神,或者诵经,作佛事,他们护持我们,我们要加持他们。他在我们上面求福慧,所以,我们作很多的事情必须诚心、净洁,乃至进了佛堂,要恭敬,这都是对付鬼神的。我们要是做错了,鬼神他有瞋恨心,佛菩萨是慈悲,不会怪你的,晓得你的业重,随业流转而表现的不同,鬼神就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有很多戒律,就是防护贪心,防护起瞋心。这是第六佛轮。

“由此轮故,如来游戏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无量百千微妙深定,以静智随转灭诸有情无量烦恼,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个与前面是一样的,不再讲了。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与诸群臣,领四兵众,周巡观察一切自国城邑聚落,山川溪涧,园苑田泽,陂河池沼,旷野丛林,镇逻等处。随彼所在国界诸方,险阻多难,不任营理,有疑有怖,堪容外境,怨敌恶友,投窜藏伏,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其力能,方便安置种种修治,坚固防守,令彼诸方,平坦无难,堪任营理,无疑无怖,遮其外境怨敌恶友投窜藏伏,安抚自国一切人民,皆离众苦,受诸快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七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是第七王轮。前面讲四种禅定,四无色定。像这些名词,很多经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学的时候,对很多佛经,你都会懂了。四无色定就是超出色相,没有色可以表现的,就叫无色。这四种境界,全是思想上的境界,不是有色有形相。

不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这是无有形相的,由思惟而得的定。能够证得无色界定,就是对治色界欲界的束缚,有形相的束缚。入这种定,没有束缚了。藉这个修行,能够降伏你的烦恼。学佛法就是降伏烦恼,得到这四种定,他的精神境界面貌,就不同,他是处于寂静当中。

第一个定是空无边处。空有边?没有,无边。形容入这个定的心识,不被一切四禅天的定所束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定是有束缚形式,这个空处的定,没有这种形式,没有形相。我们可以想象到空间是无限的大,无法限制的。空间究竟有好大?无边处就是指没有限制,没有处所,没有边际,没有形相。这个定就超过前面的四禅八定。有的经论是说九定,九次第定,有的是四禅八定,这里是四空处定,四无色定。现在如果注意出入息,修持出入息,出息、入息。如果持定究竟了,你都超过了。这种定都是指心识说的,这种定除去你的障碍,没有障碍了,在空中有什么障碍呢?没有障碍。这就是空处定。空无边处定,就是空处定,能够灭除我们的障碍。

这个时候不会说,有我能入的定,我所入的定,能所都空,他的思想还是有作意。那作意就思想空处,无边无相大。唯有空尽,没有边界之相,所以叫空无边处定。以我们现在来说,想修这个定,距离还很远的,要一步一步来。不过,要先知道这个次第。

第二种,识处定。这个识就是心意识的识,这叫识处定。这个识,无限的大。

我们现在用的前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五个识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外边的帮助,没有空的帮助,没有日月灯光的帮助,我们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在黑暗中还能看见什么?我们的耳朵,只要有一点障碍,就听不清楚了。识无边处是指你入这个定,就不同了。入这个定,不假日月星光的帮助,你一作意,你的眼根可以看到一切,大梵天王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入这个定可不是空的。或者空定,空了,什么也没有。那不是断灭空,入这个定不等于零,不是那个意思。这个识处定,识也是无限的大,空也是无限的大。但是这个识还有思惟,这个思惟的识没有边界之相。

第三个无所有处,又叫妙处定。这个定超过识无边处定,依你一切思惟所有之相而安住止。妙处定就是你思惟至何处,就定到何处。这叫妙处,你思惟所到之处,就是你入定之处。随相安住,随你所有的相而安住。

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定就超过无所有处定。思惟这个相,说有相不可以,说无相也不可以。你想什么东西,有没有想呢?有没有作意呢?非想非非想处,就把这个非想也遣散了,不是虚幻的,不是空无的。非想非非想,又不是非想。就是这么一个涵义。非想,可不是有。他不要你执着,就遣散你的执着相。非思惟的这个思惟,非想,不是像我们用六根意识的想。我们想起什么事物,想这个事物想那个事物,并不是这样的。非想,不是想,又不是无想。非非想,不是非想的想。非非想,此定异于灭尽定。灭尽定是阿罗汉的定,他灭尽见思烦恼了。但是入这个定的时候,他还有无明的烦恼,这个定还有思惑的烦恼,并不是圣人。但是,不是无想,异于无想。后面这两句话已非无想,异于无想。这怎么解释呢?非想就是不思惟,没想了。

没想等于空寂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异于无想定,不是完全空寂的。

四无边处定,这四种境界是由思惟而得的定。无色界定,这是对治什么呢?对治束缚的,对治惑业给我们的束缚。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相都有一种感受。

这四个是离开你的感受,离开外边境界相的感受。换句话说,得了这个定,我们的攀缘心,停息下来了。为什么这四种定一个比一个进步一点?总说,就叫四无色定,无色界定。在唯识里头讲得很清楚。

这里面有三种神变,这三种神变又作三种示导,三种示现,三种教化。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示现身业、口业、意业的德和用。

第一个是神通变现。菩萨哀悯这些受地狱苦的众生,他现神通力,这叫神通变现。以他的神通力,灭掉刀山、火海、地狱等种种刑具。他以神通力降伏这种现象的时候,在地狱受苦的众生,就可以超生了,就可以生人、生天。这就是神通变现。

第二个是记说变现。记说变现也是菩萨哀悯这个地狱苦的众生,思念什么,就来给他说什么法。菩萨是有神通的,因机说法,心里念什么,佛就给他说什么法。

令众生借这个法力,从地狱出来了。假菩萨的降伏,以这个说法的力量,从地狱出来,生到天人之中,受到快乐。但是,这是菩萨的他心通。众生可以在地狱能感到菩萨来说法,只是机会太渺茫了。

怎么样才能感受到呢?除非在你这一生之中,没下地狱之前,或者对地藏,对观音、普贤、文殊,或者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你有诚恳的信仰力,而且每一种业去还报。虽然临终的时候,正念掌握不住,还报就下地狱了。但是你的善根力量很强,就感应佛菩萨。这个众生他现在下地狱了,过去他跟我有因缘,有一定的修为。

那样子,菩萨才能跟你互通得到。或者仗六亲的力量去求恳祈,请这位菩萨去救度,就像地藏菩萨的母亲,由于她的感招,她的母亲可以生天了。像目犍连尊者,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想以他的神通力量救他的母亲,可是他的力量不行。他给他母亲的饮食,都变成火。他就求佛救他的母亲,佛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养大众僧,假供养大众僧的力量,以这个力量超度他的母亲,以大众的施食,就可能得到饮食了。这种是神变,说法的神变。如果在地狱还能闻到菩萨说法,那就不容易,比我们现在到法会共同学习,难得多。

第三种是教诫变现,也就是菩萨发了慈悲心,说法来教诫他,藉这个教诫,得出地狱,能够拔祸,但是得有漏尽通的大菩萨才能够到地狱。有这三种神变的菩萨,或者示导,或者示现,或者教化,很不容易。这是佛在经文上说的。

这个国王,或者政府,对他的国界,凡是有危险处的,说他那个地方可以作游乐场所。那个地方建大都市,这些都是防犯外敌侵入,又防犯偷盗抢劫。所以在他国界之内,使外敌不容易藏伏、侵略。他就设置种种巡逻防犯,安置在国境,使怨敌恶友不能够藏伏到我们的国家。同时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安居乐业,离诸迫害,离诸苦难。这个国王成就这个王轮,之后,他的国家就增长安乐,生活有保障。同时,怨敌恶友,常时不来侵扰,人民安居乐业。

人家说心广体胖,心要宽敝一点,身体会胖。如果是国界很安定,大家没有顾虑,无论士农工商都很好的,管你做什么,你心安了,自然就增长福寿了,没有什么忧愁了。最损伤身体寿命的就是忧愁。为什么要忧愁呢?生活没有保障,身体受侵扰。你看到哪一国家的生活比较好一点,就证明那个国家的法律、政治,对他人民的关护就好一些。如果这个国家保护不了他国内的人民,这并不是说天灾,而是说人祸。以下就说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有贪有瞋有痴心等,如实了知是诸有情种种烦恼病行差别。如来知已,便起无量精进勇猛方便势力,随其所宜,授以种种修定妙药,令诸有情精勤修学,除烦恼病。”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有十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个名词,就是指轮回受生而言,第一种的补特伽罗是不种善根的。在过去世中或者现生中,他没有菩提的善根,也没有发过心。不种善根,就是作恶,没有作善事的因。

第二种,他未修福业,没有对人家作过布施,换句话说没有帮助过人,乃至于没有接近过佛法。要接近过佛法,才说受戒、持戒。未修福业,也是多作恶行的。

第三种,杂染相续,也就是贪瞋痴,身边戒禁邪这些烦恼很多,这也是没有善根。贪瞋痴的杂染很重,而且相续不绝,也就是不间断作贪瞋痴的恶业。

第四种,随恶有情。因为他的善业恶业,好像是不定性的。遇着善友了,他就学善了。遇着善友,他就学善了。遇着恶友,他就去行恶了。这是说由于他过去的善根少了,遇不到善友。要是遇到善友了,他又不能够跟着善友共同作善事。现在有很多人也信佛,也接近过佛法,乃至于受过三归。后来他犯戒了。犯什么戒?犯了三归,归依邪道了。他不能深入正道,碰着恶友恶知识,把他一引,就趣向邪道了,就随恶友行。

第五种,不畏后世苦果。造恶业的,他不信因果,不畏后世因果。这一类众生,不信因果。他说:“死了就结束了,还受什么后报,受什么后有?”所以,他不畏后世苦果。这一类补特伽罗,贪欲心,无厌足,特别猛厉,财富永远没有止境。我们看那些国王、政府的官吏,乃至于大资本家,大财团,没有止境的。有十亿就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把这个地球都给他,他还想往空中去占太阳、占月亮,永远不会满足的。当国王不够,还想当转轮王,想当这个地球的球长,那就大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猛厉贪求,永远没有厌足。这一类补特伽罗,猛厉的瞋恚,猛厉的愚痴。烦恼来了,没办法止息,特别是瞋恨心来了,很厉害。贪瞋痴三个都差不多,但是,痴又厉害一点。这个痴就是对一切境,他迷糊了,起诸邪见,灭裂正法。

有些道友们,已经信正法了,因为信的很久了,他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身体上的病苦,如果相信因果的话,就知道这是宿业,我还了,就干净了,这是一种。

或者作生意失败了,损失了,他遇见一个胡说八道的、有神通的人,“我帮你发财!”

他就相信了,忘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侩。甚至教他不要再信佛,不要再供养侩,不要再接近出家人,这是愚痴的罪,这种现象很严重;这种补特伽罗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他过去善根积的不深。

第九种补特伽罗是迷惑了,其心迷乱,心无所主,不作善业。

第十种是守恶邪见,不信如来正教,坚持外道的邪见。

这十种补特伽罗,当然会堕到畜生道,堕到饿鬼道。我们是有善根的补特伽罗,跟这个相反的。但是我们也有贪瞋痴,不过不是这种补特伽罗的贪瞋痴。他是相续不断,不肯止息。懂得这个意思,我们还是很庆幸的。因为补特伽罗的贪瞋痴心很重,佛为了救度这一类众生,把他的种种病,不是单指身体生病,凡是有烦恼的,这就是病态,有种种烦恼病,不只是身体病,心理也有病,也就是害了种种烦恼病。

就像一个国家险阻危难很多。不论大陆也好,台湾也好,加拿大也好,美国也好,我们在那儿去看一看,跟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所要求的清净国界,距离都很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了,贪瞋痴特别重,这个时代绝对不同,你每天所遇到的,所见到的,乃至你思想所想到的,这种种贪瞋痴烦恼病的差别,如来是清清楚楚的,佛跟诸大菩萨要想度这些众生,不是随便就能度得了。

在《地藏经》第八品上,阎罗王、大鬼王说,地藏菩萨发这么大愿,怎么还度不完呢?为什么度完了,之后,他们又回去?刚从地狱出来,没好久,好像又回去了。

佛就跟诸大鬼王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你要修理好你的国界,让敌人渗不入,确实很难得。现在的国王恐怕没有这个力量。从天飞下来,地下爬上来,修福业可以免除,要是不修福业,人为的还可以说,你可以想办法对治一下。水灾、风灾、火灾,有什么办法呢?诸佛菩萨晓得众生的痛苦,他就生起了无量精进勇猛的方便势力。这要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行。像我们这些道友们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你自己懈懈怠怠的,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别人呢?必须精进。

我们的勇猛确实不够,勇猛不是对待别人,而是对待自己的烦恼。自己对自己的贪瞋,要勇猛一点。要是打败仗了,你的瞋心永远是愈发愈大。要勇猛地把它消除了,把它克制住了。要用什么力量?要忍耐。忍是很不容易的,在心上插把刀。你怎么忍受呀?往往我们的气来了,就忍受不了。古人说,气如下山的猛虎,当人一发脾气,瞋恨心来的时候,谁劝他也听不进去了,就得靠他自己的智能制止。用忍耐力,用降伏力,莫发脾气。经常给人一个欢喜笑容,学一学弥勒菩萨的慈悲。你给人家哭,人家就还你一个哭。他骂你,你也对他笑,他打你,你也笑容对他,他就不好意思了,也打不下去。这就是瞋恨心。贪心也如是,贪瞋痴都差不多。

佛对待这类众生,自己精进勇猛,用智能力,用方便善巧,用这种的力量。但是还要会观机,看这个众生应当有这种病,要吃那几种药。瞋恨心很重的人,你劝他说:“你不要发脾气!”他就信啦?他不见得信吧!如果你的势力比他更强,他的瞋恨心生起了,就想打。他想打,当你把他制服了,把他打倒下了,他的瞋恨心也没有了,让人制服了,他就老实了。强凌弱,众暴寡,势力这两个字就含着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在汉地现的是慈悲相,大都是示现女相。在西藏现的是护法相,是凶猛的夜叉相。

这就是属于种种修定的妙药。妙药就产生妙乐了,就治你这种贪瞋痴的病。靠的是什么呢?靠定力。你说不贪,像有一位道友向我忏悔,他在这间庙里住的时候,走的时候,一定要偷一件东西走,如果一件东西都没有拿,心里头简直是不舒服。

不论在哪间庙住,那间庙再穷,他也拿一件东西走,实在没有拿的东西,他就把佛像前的供器揣下就走。一走出去,他都送给别人,他并不是要占为己有。后来,他跟我求忏悔,他说:“我不晓得为什么,心里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知道这是犯根本戒的,知道这是盗三宝物的,非下地狱不可,而且还是无间地狱。知道是知道,作还是照样的作。我今天跟您说一说,也算忏悔吧!我说了出来,以后可能不会作。”

我说:“跟一个人说可不行,你到这间庙,就跟这间庙说,我是要偷东西的,要大家注意我,监视我,使我别偷了,或者你们替我忏悔。”这种勇气是不容易有的。当一个偷人家东西,你让他坦白,而后要遏止他,制止了。这是很不容易的。

贪心,人人都有的,要是彻底断了根本烦恼,你就成了。断不了的!偷的心没有了,不过占便宜的心,很多人恐怕是有。也有人不占他人便宜,凡是人家的物,绝不生妄想。这类的人,他过去的善根很深厚,看见属于人家的物,不但属于人的物,对于一切的物品,一切的物质,他都不生贪爱。何况会占有呢?自己的,都想舍。甚至观想到自己的身体,知道是假的,谁要,我也给他。不过,我看台湾那些舍器官的人是等死了之后再来取。我说:“你要是真的发菩提心,给他就算了。谁需要,就在我身上取,我给你。”

我问过医生,我说:“假使我八十岁,我要舍我的器官,给那些三十多岁的人,合适不合适?可不可以?”他说:“那也活不了几天。安上去,还是可以,也得看你的体力,看你这个器官是强是弱。如果这个器官本身就有病。你舍了,搁到他身上,本来他别的器官没有问题,你移到他身上,糟糕了,他反而受到损伤。”这一点,医生都很清楚。要是真的舍器官,当时就舍,给他就好了。舍不得,等死了之后,你死了,反正也要烧掉,你作不了主,你舍不舍也等于零。不过,他没有发这个愿,没舍的时候,别人不敢割他的器官,否则是犯罪的。

因此,必须得有这个勇猛修定的妙药,才能除得掉。连自己的身体也经常这样修观,就有定力了。有这种定力,你还有什么舍不得,还想去偷别人东西吗?自然不会。要经常的观想忍辱,不跟任何人发脾气。一遇上违顺事,不顺心,或别人惹到我,自己马上就警觉了。“这是我修行的好机会!这是我忏悔的好机会!”如果经常这样想,你的贪瞋痴现前,能这样对治,还会愚痴吗?这就有智能了。没有智慧是作不到的。练习对治自己的贪瞋痴,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克服了。佛答应给我们的妙药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法。你就学佛的方法,学的时候,要精勤的学习。

我想大家就在这个时候,我要是呵责你,或者哪个道友说你几句,或者你打瞌睡,他打你一下子。你往往会生起瞋恨心。如果我没讲的时候,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我确实看见过。之后,两个人就吵架了。我说:“你吵什么?”他说:“他打瞌睡,叫他有精神一点。”那时我在南普陀寺讲《华严经》。我说:“以后注意一点,人家帮助你,你应当忏悔你的痴。”完了又发瞋,贪瞋痴都具足了。我说:“你帮助他本来是好事,你跟他吵架,你的瞋心又发了,等于不是帮助他。”很难!我们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大家有一线光明,贪瞋痴都制止了。

这样的长期学习,若能够精勤的学习,就可以减少你的病苦。人最大的病苦,就是烦恼病,并不是身上害的癌症,那都可以转变,可是贪心很难转变。你想要转贪瞋痴,很难!那是随你无量生来的,怎么能转得动?现在的这个病,只病你这一生,这世没有了,再换个面貌,不晓得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男相、女相、老相、少相,随时在变化的。未成佛之前都如是。大家都知道提婆达多是最反对佛的,他下地狱了。但是,他过去是给佛说大乘法的师父,我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境界相。

“若诸有情,宜修不净,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不净药。若诸有情,宜修梵住,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梵住药。若诸有情,宜修缘起,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缘起药。若诸有情,宜修息念,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息念药。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于三种解脱门药。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静虑药。若诸有情,宜修无色,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无色药。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除烦恼病,即便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药。”

一切有情应当修不净观,我就给他用不净观修烦恼病,授给他不净的药,给他说不净观的法来对治。他肯吃这个药,也就是他闻了法,他的病就好了。有一些众生,宜修梵住的,梵住是清净,修清净行,或者持戒,或者忍辱,都是梵行。梵者就是清净义,除烦恼病。我就给他修梵住的药。修四念处,或者修五根、五力都可以。

“若诸有情,宜修缘起”,懂得一切诸法是因缘生,没有实体。这个众生修空观很好,就给他说缘起,一切法是缘起,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那叫缘起性空。

“若诸有情,宜修息念”,息念是止息杂念,就像持念来去也可以的,这就是息妄的,息妄可以除掉你的烦恼病。

“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是修空观的,修无作的,修无相的,这是三解脱门,就给他三解脱门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静虑就是定,修三昧的,就是用定去除烦恼病,那么给他修静虑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无色”,无色就是除烦恼病,前面讲无色处定,观一切法无有形相的,也是跟修空相似。这个无色可能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以一个色法来代表。

前面是说修心,这里说修色。

“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也就是大定,首楞伽三摩地定,修这个定就是究竟定,无上甚深百八三昧的,那么就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

“所以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不令一切所化有情,背人天乘,向诸恶趣,不令如来无上法眼,三宝种性,速疾坏灭。”

“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这是总说。

授到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就究竟了。这种法药所说的法,他肯接受,肯受持,就算服药了。服了药,烦恼就没有了。这是第七佛轮。这个佛轮就是使一切有情不为四魔所系摄,系是系缚,摄是摄持。

四魔,第一个就是五蕴魔。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一魔。还有,烦恼魔,烦恼就包括了见思烦恼。还有,死魔,我们对死魔非常恐惧,没有人想死的。不得已,自杀也还是有。死是不愉快的。凡是自杀的,比那个正常死的人,痛苦要加上一倍,下地狱如射箭。你说这个烦恼受不了,想卸脱责任,自杀了事,一死,就完了。这绝对是错误的观想。自杀跟杀人在戒上是一样的罪过。不可以自杀!

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接受佛的教导修持不净观。他对身体厌恶到不得了,不净观修好了,看那个身体简直是虫子,杂秽不堪的,他对自己的身体厌烦到极点了,不净观修成了,就会有这种现象。可是他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念念度众生。所以,他修成了不净观,自己就想怎么样超脱干净。如果是度众生,有大菩提心,他是不会自杀的。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可惜众生不明白的,用自己实际的现象,跟大家说。他说了,别人也看不见,他自己观照,修不净观修成了,他怎么办呢?自杀是不成的,他就雇那些印度的外道,把衣物、衣单都给这个外道,请他把自己杀了。那外道为了钱,就把他杀了。后来佛知道了,不许自杀,他杀也不行。自己杀不成,顾人他杀也不行。这是在戒律上讲的故事。

这叫死,看怎么样去观想。死是障碍我们修道的。如果你正在修道的时候,死于非命。非命是你不该死,障道因缘。这一种障是一种魔,死魔。

还有,天魔,天魔就是所谓的鬼神。当你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成就的时候,天魔来了,他就化现种种相。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率魔兵魔子来围绕着扰佛。天魔是给你作障碍的。这是天魔。你念经,看见鬼,或者是鬼来了,身体发烧,或者见什么相。那不是坏事,不是你的眷属来不到你的跟前。不是你过去多生的父母,或者六亲眷属,他们不会到跟前来。他们是来找你超度的,不晓得你会害怕,只晓得你是他们的人,所以他们来了。来了,看是那一类的,有一类的众生,他的威神很大,你身上就会感觉到发烧。或者天人,天神,来听你念《地藏经》,念〈普贤行愿品〉,念〈普门品〉。你跟他有感应,有相通,他来增福了,你就会感到身上发烧。

真正的鬼来了,你就会感觉到身上发冷,一阵寒一阵冷的。你照样念经,没有事的。等你经念完了,没事了。有的人不念了,他说:“我不念,就没有了。”我说:“你不念当然没有。”他说:“我永远不念了。”我说:“永远不念就糟糕了,你继续再念就不会有了。”这就是魔障。这不是魔,要辨别清楚。

佛轮运转的时候,使这些人都不违背人天乘,或者作人生天,最低的也不违背人天乘,不趣向三恶道。同时,使如来的法,如来的法眼三宝种性,不能灭坏。所化的有情,使他们不背人天乘,不向诸恶趣。对如来的法眼,三宝的种性不灭坏。

速疾灭坏者,像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速疾灭坏,灭坏很快。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虽然是这样说,这些都是不准确的,随着众生当时的业如何。末法的时候,也还有正法存在。只要有读诵大乘的,有三宝在,有佛像,有法宝,有侩众又有三宝,有我们植福的地方,就可以当成正法。

现在我们学习,就是正法。如果离开这个去造罪,那就是末法。那个时候分正法、末法、像法的意思,正法就是说证道成道的意思,一入佛,一闻着,他就开悟,就明白了,就证道了。到了末法时候,天天在学,烦恼不容易断。因为我们熏习的力量不够,也许几个月,听上一两回,或者几年碰上一回,就修一修。可是这个怎么修行?佛要求我们一闻着法,马上就修。修完了,就证得。这种修叫精勤勇猛,才能够除烦恼。

“由是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遍行行智,授诸众生种种法药,令勤修学,除烦恼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地藏菩萨这样问,佛就这样答复第七佛轮了。“遍行”有五个,他是跟别境相对的。五个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第一个是作意,作意就是我们的心这样想,作意想。受是领受,受是什么形相呢?人家打你,你感觉痛,人家给你按摩,你感觉舒服,说不出是什么形相。这就是领受的意思。例如,别人要是赞扬你,你也领受这个声音。骂你,你也领受,你会生起烦恼,或者会跟人吵。人家赞扬你,你心里高兴。受就属于心法的,不能用形相形容的。想,也是遍的,遍行跟别境不同,是遍一切处的。想就是思想的想,你的想作意了。作意跟想,有点不同。想只是思惟,作意是想办法。〈大乘百法明门论〉对这个讲得很清楚。第四个,思。思跟想是连一起的。思是思惟,自己思惟。想,有时候加着回忆,所以,略有不同。还有,触,就是接触。触跟受好像一样,其实并不一样。

这五个是遍。以无上的遍行,会引起烦恼,这得有智能,没有智能是断不了烦恼的。你要是精勤,就除了烦恼病,得到安隐了,没有惊恐,再也不害怕了,无所畏惧。佛自称说,我处大仙的尊位,处佛的地位,转的是佛法轮。这个轮能够摧灭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论,处在大众中,正师子吼。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忆念自他本昔种姓,初生童子嬉戏等事,谓忆自他于如是处,初生沐浴,怀抱乳哺,按摩肢节,乃至戏笑,或弄灰土,或与侍从种种遨游,或习伎艺,或复修营种种事业,或游他国,夙夜栖泊。或奉事王,或理王务,或为太子。或登王位,得大自在,受诸快乐,广大名称,遍诸方维。念是事已,安立先王所遵正法,抚育一切国土人民,守护自国,不侵他境。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八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个国王回忆过去,从小孩的时候开始,和大家一样,或者弄灰土,或者服役,去游玩。或者学习各种伎艺,或者修习种种事业,就是回忆当徒弟或者当学生时候的事。说这些做什么呢?向往过去的时候,他现在该怎么做?这些灌顶大王过去的时候,自己从童子乃至到成长的时候,在先王法度之下成长的,他回忆先王的法度,那么好的!我就发扬。不好的,我就改进,也叫革命。凡是改革的革命,就是把人家不良的部份革掉。可是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的,把好的都去除掉,他革的就是照着坏的去做。我看到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子。佛教徒说弘扬佛法,不弘扬还好,灭得慢一点,愈弘扬灭得愈快。佛堂愈多,冒牌的三宝弟子愈多,大家必须具足正法眼。

所以,他忆过去,就是他用先王的正法,用先王那些国度所行的法。抚育现在我国的人民,自己国土保护好就成了。这样子,使他国内的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

这是回忆过去的,释迦牟尼佛也回忆过去!

“善男子,如是如来处大众会,忆念自他宿世所经无量种事。谓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无量百千生事,或忆成劫,或忆坏劫,或忆无量成劫坏劫,曾于过去住如是处,如是名字,如是种姓,如是种类,如是饮食,如是领纳苦受乐受,如是寿量,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复从此没,往生彼处,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随诸众生根性差别,建立正法,为作饶益,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八佛轮。”

当会大众,我所教化的一切弟子,他们千百亿生都干什么?应机说法。或者在坏劫当中,这些弟子们跟我都作什么?在成劫当中,我们都做些什么?一个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坏劫就是在成劫与空劫之间,世界已经坏了,地球完全没有了。坏至究竟的时候,大三灾,就没有,空了。完了,渐渐又凝成、凝结。星云渐渐又成了,成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现在我们是在住劫当中,并不是坏劫。

在住劫当中,忆念这些地方在劫的时候,经过这么多的时间,还经过很多的处所。释迦牟尼佛曾经在经典上这样说,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微尘处,不是他舍身命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太久了。乃至于在这个世界作众生也很多,舍身命是为了利益众生,过去,我住过儿,你也住这儿,他住那儿叫什么名字,种种种姓,如是什么种类,吃的什么饮食,领纳苦受乐受,寿命好多,或者是久住,或者寿命很长。“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又生到此处来了,从此处没了,又生到彼处去了。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太多了。等大家成佛的时候,回顾一下子,就知道你的过去生是无量无边了。

当你念经的时候,作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作的梦,有时候简直就是真的。又作梦,那梦是假的。但是有时候,这个脑子把它当成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确实有过这种感觉。

我在纽约的时候,我作一个梦,好像是从元朝那个时候开始梦起,今天晚上没作完,醒了,明天晚上只要一沾枕头,又作梦了。就像写章回小说似的,那个梦就接第二回,如何如何。后来醒来,就不梦了。这本来是假的,因为我自己证验我的梦,从作梦出家,朝九华山是作梦去的,到鼓山也是作梦去的,到了鼓山之后,就不梦了。到那儿去就没有了,以后就不梦了,现在一直我希望还是梦指点我。不梦了,不梦的时候,我又迷了,比那个时候迷的更深了。这是我自己的坏事。

虽然说梦是假的,但是它给我的方向,我认为它是真的。那时候也没有接触过佛法,什么都不知道,作了一个梦,我就出家了,因梦而出家。我师父给我起个名字叫“觉醒”,说觉悟了醒了。后来我想这个名字不大合适,我好像还没有醒。我说我是作梦,“梦参”是我自己取的,跟“觉醒”凑巧相反的。

前几天,我还偶尔想到我的师父修林老和尚,我念经时,想到剃度师父所起的名字。我想,我什么时候能醒呀?现在都快死了,还醒不了,还是在梦里头,还在参,现在连参都不参了。为什么?老皮参了,老了就皮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刚学法的时候,刚修的时候。所以,修道想断烦恼很难,我是亲身体验到的。我个人的经验,出了六十多年家,现在距离还是很远很远的,一点把握都没有。你别以为我在说瞎话,一点瞎说都不说。

所以佛教导一切众生的时候,根据他过去的种种差别。佛说法,我们马上就成道了。谁要是不成道,我们也要真正发菩提心。像我们一讲,讲几个月,讲者、听者恐怕还都没有进入,只是种一个未来的善根。这点我们是肯定的,虽然没有大的好处,但是这个好处还是不小。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念《地藏经》,讲《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地藏经》,讲《十轮经》,地藏菩萨总得注意我们一下。

所以,我们听的、念的,就寄托在地藏菩萨身上。我每次念地藏菩萨,我就这样想。地藏菩萨,我和道友们都寄托在菩萨您身上,希望菩萨快点救我们。这就是你的心已经向往了,地藏菩萨就来了,其实是你自己度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你能求到什么呢?念、读,自己看一遍,也会感招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给你讲,你就更容易开悟了。为什么要观察过去呢?因为如此,才会知道他们的根性,也知道佛过去跟我们的因缘。我们虽然是佛的末法弟子,就是能在末法上感到大乘法宝还在,僧宝还在,佛宝还在,也就是住世三宝。泥塑木雕的像,就是佛宝,三藏的经文,就是法宝,剃发染衣就是僧宝。你能够见到僧宝,如果经常跟佛法僧三宝在一起,会很快得度的。

我们有时候说,烦恼很重,业障很深,消极得不得了。我们就往这方面想,种不少善根,现在还可以跟佛菩萨经常在一起,有些人晚上睡觉还在念,有时作梦还在念,有些道友还能作到这样子。你还有什么恐惧呢?因为你学法,就没有恐惧,也就是成就了第八佛轮。

“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上是第八佛轮。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念观察自国有情种姓伎艺,及诸事业,死此生彼,因果胜劣,差别不同。知彼有情生如是家,其身勇健,或复怯弱,于诸伎艺已学未学,所有事业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端正丑陋,如是等类,乃至命终。或有自业未尽而死,或有自业已尽而死,或犯王法刑戮而死,或有递相残害而死,或因鞭杖捶楚而死,或因囹圄幽絷而死,或因习学伎艺而死,或因战阵伤杀而死,或因斗诤殴击而死,或因财宝贪悋而死,或因色欲耽湎而死,或因忿恨结愤而死,或因劳倦顿弊而死,或因饥渴乏绝而死。或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耆年死,或壮年死,或幼年死,或作种种善业而死。或作种种恶业而死,知诸有情行善行者,身坏命终,当往善趣,知诸有情行恶行者,身坏命终,当往恶趣。知是事已,复自思惟,我当正勤修身善行,修语善行,修意善行,我当施设种种方便,修行布施,调伏寂静,身坏命终,当往善趣,勿堕恶趣。此刹帝利灌顶大王思惟是已,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种善行,常行布施一切所有饮食衣服,象马骑乘,卧具医药,房舍灯明,及余资具。奴婢僮仆,种种珍财,头目手足,乃至身命无所悋惜,及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杂秽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

前面讲五种遍行,重新解释一下子。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种。这五种遍行起的时候是同时起的,没有先后。作意是警觉的意思,这个作意就是说,如果心还没有起的时候,这个作意就是使心能够起,起念就是起境界相。如果心一起了,他就能够引起观境。观就是对境的意思,触是已经对境了。受就是领纳,领纳前境的意思。想就是取这个境界相。思是起心造业。这五种是同时并起的,所以叫遍行。

剎帝利王的第九王轮。这个国王有大智能,他自己先看看那个国家的种姓、伎艺、工巧,这个国家作什么事业,乃至于这个国土的人民,死此生彼,在此处死,生到彼方去。这个死此生彼的智能不是宿命智,他并不是知道在这个世界死了,生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根据他们所作的业,根据他们生前所作的事情,就可以判断。

他们现在所作的事,就是因。他们将来生到那个彼处,就是他们的果。生到什么处所,他是定不了的,这位国王还没有这种宿命他心智。这是说他观察的时候,就观察他这个国家的人民,种的因好不好,现在他们所受的果,为什么要受这样果?过去所种的因不好,知道他们过去的因果是殊胜吗?是卑劣吗?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同呢?从过去的果,就可以知道今生所作的因。生到一个好家庭、生到不好家庭,什么叫好家庭?什么叫不好家庭呢?并不是以财富而论的。

在印度,生到婆罗门种,那就是好家庭,有知识、有学问。生到剎帝利种,就是富贵家庭。如果生到吠舍、戌陀罗,生到屠户家里头,生到作业的家里,胜劣就不同了。有的人生下来,一直在成长当中,身体很健康、很勇猛、很强健。有的人生下来就病病歪歪的,这就是怯弱的意思。有的人生下来很聪明、很灵俐,技术一学就会,有的人很难学会,很笨的。像过去的时候,技工跟师父学三年,有的人一年就学会了,各各不同。

所以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生的端正或者丑陋,种种类类,乃至于命终,也就是他的寿命不一样。有的人由于他自己作的业,不该命尽,可是死了,这就是他寿命未尽,却短命死了。缘尽而死的,那就是正死了。俗家是这样的看法。若死于自己家里头,叫寿终正寝。若死到外地,就是你造了业,不能寿终正寝,在流浪当中而死。如果犯了王法,被砍头,或者被判绞刑,这是刑戮而死的。或互相的残害而死,或者鞭杖、捶楚而死,受责罚或跟人在斗恼,或关监狱里头关死了。乃至一生幽黯,死在监狱里头。或者因为学伎艺,不论学哪一行,因为误伤而死的,这样也有。或者两军作战而死的,或者跟人家吵架而死的,或者为了贪恋财宝而死的。

贪恋财宝这件事,我讲一个故事。有位老和尚一生就留有一碇银子,不小心掉到厕所,因为忧郁这碇银子他就死了。命终了,他变成了一只青蛙,就在厕所底下,抱着这碇银子。这间庙里的知客师很有神通,很有智能,他知道这老和尚死的很不正常,就请人掏这个厕所。大陆上庙里的厕所很深,掏起来很费事,就把这个厕所掏干净了,才拿出来。给他念经回向,给他祈祷,就拿那碇银子给他作佛事,帮他超度。这位老和尚幸遇这位知客师,若没有遇着,他就永远堕到那里去贪了。像这种因为贪恋钱财而死的,往往在经济事业上失败,财宝都损失了,或者心爱的宝物失掉了,因为你的心力全部注意在上面,一失掉了,你的命也就尽了。这是贪吝财色而死的。

或者因为色欲而死的。有的人恋爱不成,忧郁而死的。有的人恋爱已成,也因为贪欲而死的。或被人家害了,心里头平不了,力又敌不过人家,就忿恨忧郁而死的。这样子死的,种种类类的。或者劳倦疲弊而死的,或者饥渴乏绝而死的,或者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者老年死了,或者年壮死,或者年幼死了,或者有种善业死的,有作恶业死的。

这个剎帝利王,他就根据种种死的情况来判断。他说这个有情行善业身坏命终,他一定生到善处,生到天人道。如果作的很恶,作恶多端,这个人身坏命终,三恶道等着他,一定下生到三恶道。他看这个社会的事情,看的很清楚。不过,只限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我们佛教来说,就不止一个剎帝利王,我们看到世间上,看整个人间,这是属于四谛法。再说,就是世间法,一切佛法是不离世间的。佛所说的佛法是因世间而建立出世间。

我们有很多人活了六十几岁了,经历过世间好多事情。这经上所说的各种死,就是说寿命不一样,有各种的死。那个时候还没有车祸,要是有车祸,一定会有因车祸而死的。车祸有种种,也有因飞机而死的。那时只有船,过河被淹死的,这个是有,但是过河的工具不一样。像我们坐的大轮船,有机器的轮船,那个很好,以前的木轮也不错。如果在大家在西藏,在康西过河的时候,要是坐船,会把你吓死的。那是什么船呢?牛皮船。一层牛皮拔下来,用四个木棒绷起,把它晾干,就拿这个过河。他就这么划,一边手一个,往这边去他拿这边划,往那边去,他拿那边划。

坐在里头会把你吓得发抖,浪一来,打起来很高,浪一下了,就落低。如果碰到急迫的浪,水就漫过了,就淹了,淹了也没有办法了。

这是讲各种的死,死有种种样样的。这个剎帝利灌顶王,他修福的时候,观察这个国界里的种种现象,他就思惟了。他说:“生命无常,不能作坏事,只能作好事。

我应当依着正确的道路,勤劳勇敢的去修行。”“我当正勤”,正者是正确的,不是邪魔外道的。自己来修身善行,身善行就是身业,善行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修语善行就是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就是修语善业。修意善行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另外,还要作种种的布施,施设种种的方便。修布施也要方便善巧,调伏自己的心。他能够得定,就是调息心静下来,这样子到了身坏命终,可以生到善趣,不堕恶趣。这位剎帝利灌顶王思惟这件事,以后他就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业的善行,行善道。常行布施,布施什么呢?饮食、衣服,一切交通工具,象马车乘,乃至于睡眠的卧具,乃至有病的医药,布施房舍,布施灯明,乃至一切的资生工具,随力量而行。

剎帝利灌顶王,他有这个力量。但是现在他还没有当国王,这个时候他是修行人,因为他这个修行,这个思惟,这个施舍,不造诸业了,所以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也就是离了杀盗淫。身不作杀盗淫,口离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杂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绮语,离间语就是两舌,粗恶语就是恶口,虚诳语就是妄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也就是离贪瞋痴。

“由是因缘,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当获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一者具大名称,二者具大财宝,三者具妙色相,四者具多眷属,五者少病少恼,六者朋友眷属聪慧多闻,七者正至正行亲近供养,八者广美声誉流振十方,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十者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九王轮。”

由于十业清净的因缘,剎帝利灌顶大王获得了十种殊胜功德。不止他,任何有情众生,如果是行十善业,看他十善业行的如何,有深有浅,像我们受五戒,离邪淫戒,如果他持戒,连正淫也不淫,他就可以生到梵天。他不说假话,说真实语,不挑拨离间,尽说好话,给人家和善。那就翻过来了。这就是他的功德,人人都称他是大善人,名声好。由于他的布施,能得到大财富,布施的果报就是得到财富。

我们认为舍了就没有了,恰巧相反的,未来你能得大财宝。有些财宝是福德感招的,是修行感招的。你的福报没有了,这一切财宝都不属于你的。

大家知道满清末代的皇帝宣统,后来他坐监的时候,只有一个甥儿跟着他,那甥儿一直跟他到底,坐监也跟他在监狱。他的甥儿并没有犯什么罪,从小就在身边照顾。跟着他坐监狱,可以照顾他的生活。他跟他叔叔藏了很多宝贝,从在宫中出走就一直藏着。到了苏联,乃至归国,苏联没有没收,共产党也没有没收,叫他拿着,看你卖给谁,后来他全部交公。我去年回南普陀,就碰见他。他现在学画,姓爱新觉罗,变成一个画家。

溥仪往生之后,共产党对他也宽大了,他在艺术学院毕业,当了画家。他在南普陀,我遇见他。我说:“你回到故宫的感想如何呀?”如果溥仪不死还做皇帝的话,他就算太子,溥仪死了,就由他接班。他说:“一切无常,也不属于我们的,这究竟属于谁呢?”他学佛学了很久,他懂得这个道理。我拿他当例子,因为好多人都是求财宝,说这个东西是宝贝,值好多钱。你马上会有不同看法,你会特别保护它,害怕失掉。其实,这不是你能保护得到的。

现在故宫的珍宝散布于全世界。那些珍宝是怎么来的呢?一代的帝皇有福的时候,在海里头掏出宝送上来的,也有从外国进贡来的。龙王鬼神都变现成普通的人,来给他进宝。当福报失掉了,什么都没有了,恐怕连饭碗都成问题了。什么是珍宝?

吃饱饭就是珍宝。

溥仪的大哥,在北京都叫大阿哥,他以前烧鸦片烟,抽白粉面,都还可以维持,不至于垮得那么快。可是,他赌钱,一夜之间大洋一万两万的输,赌大钱,把大王府大宅子都卖了。输完了,没钱干什么呢?那时候北京讲拉黄包车,他得去拉黄包车。

谁都知道,这是大阿哥拉黄包车。那个时候,他是亲王,当你失掉福报,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你用脑筋所能积聚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具妙色相”,人长得美,谁看见谁都欢喜,而且非常恭敬。有些人他就是丑陋,人家瞧不起他。如果他有内德,那还可以,如果内德也没有了,就不受人恭敬。妙色相是殊妙的色相,不是一般的。就是说这个国王,如果能够作这些善事,十善业作得好,乃至于又行布施。他现生就得到十种好处,具大名称,具大财宝,具妙色相,眷属很多。眷属的涵义,大家不要认为非得是自己的子女、六亲,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是佛弟子,我们都是佛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我们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变了,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那也是佛的眷属。三宝弟子,不管破戒,乃至背弃三宝,佛还是摄受你,还是佛的眷属。你要是持清净戒,依着三归,行十善,那就是好眷属了。佛的眷属不一定每一个都是大菩萨。在末法,佛的眷属四众弟子,有很多是坏的。但是佛不舍弃他,善根将来总是要被摄受的。所以,这个国王要作这么多好事,国王的眷属特别多,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是他的眷属。

第五种的功德就是少病少恼。很少生病,很少烦恼。乃至于外边的所有境界都不惹他生气,使他少烦恼。他正念现前,当然少病少恼。他的朋友、眷属,都是有智能的。又多闻,多闻是指闻法说的。我们把它扩充一点,有世间的伎巧工艺,各种的技术,通通学得到,他聪明,多闻就是多闻法。正智正行,他所作的都是好事,都是正常的行为,都不离开十善,总说是这样子。亲近供养佛菩萨,供养三宝,乃至供养施舍一切人。

“广美声誉流振十方”,这位善王到了现在我们还流传,像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座佛塔,遍布于这个娑婆世界,天上人间、龙宫都有。人间还算是很少的!在人间,我们的国家只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其它的地方也说是佛舍利,并不可考。现在佛牙还可考,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还可考。佛舍利,只有阿育王造的阿育王寺,只有那一颗。但是在我们人间的佛堂里头,佛舍利太多了。这也是佛舍利,那也是佛舍利。

我在台北的时候,有位弟子说,有人拿佛舍利要卖给他,他买了很多佛舍利。

有一瓶之多,供在那里。你作佛舍利供养也好,连纸像都是佛舍利,但是,眞实的佛舍利只有一颗。名望声誉,我举阿育王为例子。像唐太宗,大家都称为他贤君、圣君,唐朝佛法持别兴盛,在近代比较享福的皇帝就是乾隆,作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什么事也没做,就是作作诗,旅游,看看风景,这就是他的事。这个皇帝作的很好,他的下一、二代也还不错,这就是广美声誉的报酬。

“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有威德的天神,他是见不到的。北京经常讲乾隆的故事,关圣帝君到处都有庙,那是乾隆颁布的政令,订成国家的法律,每个县每个乡村都修关帝庙。为什么修关帝庙?那是在乾隆的时候才兴起的,以前并没有,之后你到每个村镇上都有关帝庙的。关帝圣君也显圣的,因为关帝圣君护持乾隆。有一天他上朝的时候,他听到后面有武器的声音,他不认为有人会刺杀他,知道这是神来保护他。他说:“何人护驾?谁来保护我?”他后面的声音答:“二弟云长。”他就知道自己是刘备转世的。皇帝都是很聪明的,他就问:“三弟何在?”关公答说:“镇守辽阳。”也就是东北辽阳。不过,那位镇守辽阳的将军没有福报,乾隆一听说,就调他进京,心太急了,用金牌调。接到金牌之后,立刻就动身,昼夜兼程的来,这叫金牌调。这一调,那位将军以为自己犯了很大错误了,不然怎么会用金牌调呢?

他服毒自杀了。这只是故事。这就是“大威德天神常随守护”。

像我们受戒的时候,你受了三归,受了五戒,就有护法善神护持你。你一破戒,他就离开你。凡是受过三归五戒的人,他遇到的危难很少。北京那时候,有吸鸦片烟的和尚,死的时候还是死在庙里头。那个时候,日本侵略,占了北京之后,我还在北京,好多和尚吸鸦片烟,庙里也有钱,没有钱就一处一处的卖庙,这些庙都很大,随便卖点土地,都够他烧一两年。但是他也不会死到街上潦倒。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传言,冬天零下几十度,大葱是冻不死的,还是照样生。有多少灾荒,多少灾难,还没有看见潦倒的和尚,俗语说:“饿不死僧,冻不死葱。”

所以有人说没饭吃,出家当和尚去。在北方,这种的风俗很重,那个时候农村的庙,和尚不吃素的,都是吃荤的。虽然庙里头不准和尚娶妻,但是他也没受戒,还有外家,什怎么叫外家?他的家在外边,不在庙里头,这叫外家。末法就是这样的。

面对这种现象,佛不准谤毁他,不准刑戮他,不准用国法制裁他,因为他是三宝种姓。你要是作善业,就有威神来护法你。当你身坏命终,就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就是天上人间。这就是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了如是第九王轮。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谓如实知若诸有情,成身恶行,成语恶行,成意恶行,谤毁贤圣,具足邪见,邪见业因,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或生地狱,或生傍生,或生饿鬼。若诸有情,成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身坏命终,升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尽诸漏。

如来如是如实知已,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令彼众生,归趣佛法,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个国王就很好了,不但他好,这个国界里头没有作恶的。

“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谓如实知:若诸有情,成身恶行,成语恶行,成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邪见业因,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或生地狱,或生傍生,或生饿鬼;若诸有情,成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身坏命终,升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尽诸漏。如来如是如实知已,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令彼众生归趣佛法,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

“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像这种事,以佛的智能如实了知,就是称性而理解的。对于生死,作好事作恶事,佛都知道。在十种智,善知一切众生的生死去处。要是这一切有情,他的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也就是身口意三恶恶行都成就了,恶业成就了,有这些恶行的众生,他是谤毁贤圣,对于贤圣有德的人都谤毁,具足邪见。

由于这个邪见的因,他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就堕入地狱鬼畜生。“或生地狱,或生傍生”,傍生就是畜生。或生饿鬼,就是三恶道。

如果反过来说,这些众生要是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成,他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语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谤毁贤圣,也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

以这个业因,他身坏命终,他生的去所,就不同了;生善趣,生到人间,享受富贵荣华。生天上呢?比这个人间更好。“或生天上,或生人中”,这就是不定的意思,看他善业恶业的大小,如来都如实而知之。“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佛如实了知。这一类作善业的众生,佛生起慈悲摄护之心。怎么样摄护他呢?令这个众生以如来的神力,这个好的众生,善业成熟的众生,趣向于佛法。佛怎么样教诫安置他?成立了世间出世间信,在世间而信出世间法,先建立信心。

“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由是三种变现威力,劝发有情,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令于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

三种神变,“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教诫他,好好增加善行,超出十善业,修习禅定,乃至给他授记,变现神通,记他在将来,示现神足通神境通,使他信心增长。如果我们得了不治之症,你念得诚恳,这么一求,地藏菩萨给你治好了。你不但生起净信,连周围的亲友都会生起净信。

也有见着这种境界,他还是谤毁的,恶劣性的众生,他就是这样子,如果你说某某人因着念《地藏经》而得到菩萨加持,病好了,或者他的处境转化了。不信的人就说,哪有这种事,那病本来就可以好的。也有不信的人,不信的理由就是恶根性的。善信的人,有他善信的理由。

所以,用那个神通异变去骗人家,因为这是众生的爱好。而正信的,他不堕邪知邪见,虽然也赞叹随喜,但是认为这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这样的劝发有情,安置他成立出世间法,令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有趣就是有生死苦轮的六道众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趣,就是有六趣,这是指恶趣。有生死的,未得解脱的,让他们都得到解脱。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九佛轮。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我说的法都是正法,像师子吼似的,邪魔外道闻到,都摧伏了。就是这个涵义。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为除四洲无量有情,种种身病,弃舍王位。以诸香汤沐浴身首,着鲜净衣,端坐思惟,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慈悲护念,为令解脱一切病故,以其种种香花伎乐,及余供具,供养一切大威德天神。尔时,一切天帝龙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知是事已,各相谓言,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具诸功德,有大威神,应作轮王,统四洲渚,我等宜应共往建立,令复王位,统四洲渚,令诸众生,无病安乐。时诸天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即便共往,立刹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令具七宝,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摧怨敌跨王大地,亘穷海际,谪罚皆停,刀仗不举,咸修正法,普受安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十王轮。由此轮故,于四大洲,爰及八万四千小渚,安立其中诸有情类,十善业道,善守护身,令增寿命,身坏命终,当生天中,受诸妙乐。”

这是第十个王轮,最好的世间法。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他为了要去除四大部洲众生的病,“弃舍王位”,用这个香水,沐浴他的身体,着一个鲜净的干净衣服。

他就思惟了,思惟也就是观想,对四大部洲的有病众生,怎么样除掉他的身病?为什么有身病?身病是由于他过去多生的杀业重,所以身体才有病。

还有,身病好治,心病不好治。怎么办呢?给他说法,他是为了解除这一切四洲的有情种种身病。他思惟了之后,就供养大威德的天神,这是指玉皇大帝说的,也是指第四天说的,并没有包括梵天,因为供养天帝是指第四天说的。还有龙王的龙帝,乃至八部鬼神众,乃至于大蟒神的神帝,莫呼洛伽是蟒神。他供养这些神,让这些神,以神力消除一切的众生病,这只是身病,并没有说法。

这位灌顶大王,他的功德具足了,有大威神,应该作转轮圣王。这个转轮圣王是指金轮圣王说的,要王四部洲。四部洲,金轮圣王是王四部洲。银轮圣王,是王三部洲。铜轮圣王,是王两部洲,铁轮圣王,只能王到一部洲。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圣王了,这个时代也不像有圣王的业轮,国家无道,灾害频起,大家念《仁王护国经》就知道了。因为他的功德、福德,这些天神天帝龙帝乃至蟒神的神帝,八部鬼神的神帝,共相的聚会,讨论研究这个轮王,可以让他恢复王位,可以作灌顶大王。就立他为剎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让他王四部洲,七宝具足。这个七宝不是金银玛瑙宝珠,而是四大部洲的七宝,一个是轮宝,这个轮王如果他的福报感于金轮王,这些鬼神天地就建设一个金轮。这轮有多大呢?最大的总统车也没有他大,比那大轮船还大。他的眷属、四大兵种,七宝都在这个轮子上。七宝都是轮宝。他可以乘这个轮子飞行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西牛贺洲,我们只能在南瞻部洲,因为在太阳的南面,太阳的北面是北俱卢洲,太阳的西面是西牛贺洲,太阳的东面是东胜身洲。

这是神话,佛经就引用这个神话来说明金轮王。我们不要说四大部洲,一个南瞻部洲有多少种族,多少语言,多少生活习惯。每一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生活习惯,已开发的国土,他有一种沟通的语言。未开发的地方,飞机都飞过,也有飞机到不了的地方。特别是海里龙的种族,海里的有情众生,有多少类?王大四部洲,你得通一切语言。第一个是生活习惯。他有不同的风俗,要想统一,有那么容易?统一四大部洲可不容易。他有这个神力,这是轮宝。

还有象宝,象跟凡象不同,也没有普贤菩萨所骑的象那么大的神通,而是一般的象宝。象宝就是象中之宝,这个象是宝象。还有,马宝,天马行空,就是马宝的意思,天马能飞。还有珠宝,珠宝就是如意宝珠。轮王所有的宝贝,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没有夜明珠,黑夜得用灯光。如果有颗夜明珠,这间屋子就亮了。还有我们也没有避水珠,无论你走到江湖河海,拿避水珠,那水就两面分开了,你就可以走过去。刮大风不论台风,不论什么风,你拿定风珠,往那一搁,风都没有了。轮王有这个宝贝,本来具足,我们没有福报见。不过,这些宝珠,都不如地藏菩萨手上的如意宝珠。修成跟地藏菩萨一样,你就可以得到如意宝珠。

这是七宝,还有女宝。女宝,也就是美女,这些美女并不是贪欲的美女,而是很清净的。大家听讲《维摩诘所说经》,天女挖苦舍利佛,那是菩萨化现的。但是这位轮王,虽然是有德的,还未感到是菩萨化现。歌女、妓女,大家可不能想到是唱歌的,要是想成我们人间的歌女,那就不成宝。在人间,什么是宝?宝就是尊贵、稀少。因为这个涵义,所以说女宝。

还有总理统率军队,都在金轮上。那个大臣的威神不可思议,可以摧伏一切的怨敌。到了那个时候都是持戒,行十善业。哪里有怨敌呢?国王的轮宝所到之处,都是清净的,立他为灌顶大王。七宝具足了,统四大部洲,皆得自在。凡是一说到剎帝利王,这轮王具足千子,一千个儿子,但不是同一位夫人生的,或者无量的夫人,但是这种的情况,不能以一夫一妻制来论断,这是不可行的。他的寿命极长、勇健,又有千子,而是行清净行的。转轮圣王,如果是邪淫,是不可以的,他也当不了转轮圣王。这是意境。有时候是化生的,而且千子都是勇健端正,能摧怨敌。

凡是他所统率的四大部洲,亘穷海际,海际是很不容易穷尽的。太平洋、大西洋,这是我们所见到的,而须弥山的周围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面是咸水大海。

有句俗话,三山六水一分田,田地占一份,三分是山地,六分是水地,能种的田只有一分。谁也没有去量一量太平洋究竟有多大?还有五大洋!不只是一个洋,还有印度洋,还有南冰洋,北冰洋。亘穷海际,就是连海的边界都穷尽了。这是说统率之广,大地之外,一切的诸山诸海际,到他这个时候没有刑罚,没有责备,一切刑罚都停止了。也没有责罚的刑具,刀杖不具,咸修正法,普受安乐。所以这个灌顶王成就了第十王轮。

由于这个轮的缘故,于四大洲,遍及八万四千小渚,就是小洲。八万四千个小洲,小国家,有八万四千个。这是举其大数,安立其中。这些有情类都行十善道,都守护自己的身,寿命增长,身坏命终,没有堕三恶道。那个时候金轮王所统率的人民都是行十善业的。命终了都生天上,不会堕三恶道的。这只是在佛经上这样说,究竟有好多个金轮王出世,并没有记载。起码在我们这个国土里没有记载,铁轮王也没有。那个时候,只是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仅仅是黄河两岸而已。

三皇五帝,他所统率的地点很小很小。那是坐井观天,不知道人家外面的领土有好大,是这样的涵义。懂得这个涵义就行了。

这就是用佛眼观的。那个好的国土里头,好的四大洲时候,或这个洲建立的好多万万年。佛出世八万岁的时候,有的佛住世一劫的时候。那些都是金轮王护法,可能有。但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不是这样子,人的寿命只有百年,国家是战乱频繁。佛在世的时候该没有战乱?佛在世的时候也一样。

如果研究印度历史的话,看看印度是什么情况,一样的。而且释迦牟尼佛所化导的只是恒河两岸,你到印度看佛的圣迹,只在恒河两岸。尔后,佛法传布到整个的四大部洲。除了北俱卢洲不信,其它都有,乃至于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就我们所居住的国土,就我们所能见着的,就我们所了解的也是如是而已。这四大部洲像神话似的,因为没有记载,意识当中没有留存这种回忆。或者前生有,现在都迷了。但是你要修,你勇猛精进的修,会得到神通,都有的。

所以有些大德,他入定观察,能观察到许多世界,他为什么不说呢?他说了谁信吗?还会说他疯了,精神错乱。所以必须是平等的,佛示现在人间,他并没有比人家高超好多。《阿含经》就说他跟人是一样的,他也托钵乞食,生活起居是一样的。因为要度化人,他要是示现特高的,一般人就会感觉到高不可攀,我们怎么能学得到?

所以有人说像你们和尚,那些戒条,我们怎么受?也有人看到,甚至于认为不吃肉还行?有人说:“我也想当和尚,要是他要我不吃肉,我就不当。”这种种的要是随着欲望来认识,这是不可能的。要这样来认识,王轮也如是。

“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知自他身有无量种诸烦恼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谛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着惭愧衣。十方一切诸佛世导,以诸静虑,等持精进,方便智意,慈悲护念,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欣利乐一切众生。是求佛宝商人导首,能救有情生死众苦,能施有情涅槃大乐,我等一切诸佛世尊,应以诚言与其所愿,令成如来应正等觉,得无上法,为大法王,我于尔时依福慧力,勇猛精进,于四圣谛如实知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如转轮王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来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四种梵住,四无碍解,四圣谛观,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智皆得自在,如转轮王具足七宝,如是如来成就七种菩提分宝,如转轮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敌,如是如来有阿若多憍陈那为最初,苏跋陀罗苏剌多为最后。诸大声闻,从佛心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诸漏永尽,各为勇健,具四梵住,名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怨敌,如转轮王化及八万四千小渚。如是如来于百俱胝南赡部洲,于百俱胝西瞿陀尼洲,于百俱胝东毗提诃洲,于百俱胝北俱卢洲,于百俱胝诸大溟海,于百俱胝诸妙高山,于百俱胝四大王天,于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于百俱胝大轮围山,于此高广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轮。由此轮故,如实了知自身他身诸漏永尽,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下说佛轮。“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过去佛在兜率天行菩萨道的时候,只是亲身经历跟众生的一道,知道自身、他身,也是就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没有成佛之前,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身,都有无量种种的烦恼病。这不是灌顶大王的身病,他知道无量的烦恼病。佛用定香,除烦恼得用定除,定能生慧,用定香才能去除烦恼。以这个定的香水,来灌沐其身。甚么灌沐呢?谛法,谛法是理法。香水洗浴是世间法,世间用香法,最干净,最清净,最香洁,洗身病还可以,但是洗众生烦恼病不可行。这个谛法,可以说就是心法,就是理法,入理,就是明心见性。以这个行大慈大悲,也就是救护一切众生的意思,悲能拔苦,慈能与乐,给众生快乐。拿大慈大悲水来沐浴其首,沐浴头部。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他的父王取四大海水来灌顶,那是世间法。他怎能取得呢?是龙王取的,他来供养佛的。

“着惭愧衣”,穿的衣服是惭愧衣,有惭有愧。惭者,就是自己有了过就忏悔,总感觉自己不足,没有憍慢懈怠。精进勇猛,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自己要是作了坏事,要愧对人家。惭是自己内心,愧是行为。如果是思想起个坏念头,感觉有害于众生,不论起什么念头都有害于众生。同时,对自己也不利,这对修道不利,他所穿的衣服是这样的衣服。衣服是保护身体的,用惭愧来护法身,使法身永远清洁。

十方一切诸佛世尊,都是“以诸静虑”,静虑还是定,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又叫三昧,又叫定。

“等持精进,方便智意”,等持是平等,戒定慧三学都是平等的受持,对一切众生也是平等,没有取舍。这样的精进是作什么呢?要求方便智能。要想利益众生,必须得有方便慧。关于谛法之理,必须有方便善巧。有这个慧,用那个慈悲护念,护念哪些个人呢?就是有诸烦恼病的人,有这些烦恼病的人,慈悲护念他们。

“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他说,我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一切众生对我称扬说,是有大福慧,是庄严的宝器。那个宝是庄严的宝器,那是什么呢?是福慧。这个宝器是承盛福慧的。他像宝一样的,像宝器一样承盛珠宝的。那个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三种不护,有几种的解释,或者是说不护念的三涂也可以,或者是没有护念的三宝之心也可以,或者地狱饿鬼畜生是三种不受保护的,不护念他们的。那么我发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作到能够容忍、堪容,就是可以令这一切众生,不护的众生,我都要护念他。这是反过来说的,容这个三种不护的,也就是可以护他们。

“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前面讲过了。如来十力跟十八不共法,过去很少讲,只是提个名词。这个名词的涵义是很深的,我还是略略讲一讲。哪十种十力呢?就是如来的十种智能,由智能而产生的力量,由力量而产生利益众生。

这十种智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佛的智能知道一切众生,他的生处,过处他处。

从那个处来,再去其它的生处,处非处智力。

二者业异熟智力。业因感的果报,这中间有异熟果,他的因错综复杂。例如在这一生所作的事业,有善业有恶业,有善大恶小,有恶大善小。这种种的业,哪一个先成熟了,就先受哪一个报。佛是清清楚楚,有这种智能。这是指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两个,一切众生就包括太多了。

第三种,静虑解脱等持之智力。能达到各种解脱,解脱就是定,静虑就是定。

我们说百八三昧,三昧就是静虑,静虑的定,定静虑的过程也很多,在佛就是平等的持受。像我们受持了几部经,每部经的一品,你是《法华经》的<普门品>,也算是受《法华经》。但仅仅是《法华经》二十五品当中的一品。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后一品,也算诵《华严经》了。诵一品等于诵全部经,是一样的。要体会到这层意义,我们没有这种心量,是不能平等的。持是任持的意思,以这种智能对待一切的三昧,能够使众生解脱。

第四种,根胜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这个是对机说法。这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他知道他们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知道他们的根有没有成熟。佛有这种智能,叫智力。

第五种,种种胜解智力。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种种的胜解,超世间,超过二乘,超过菩萨。这种的智力超过十地,佛的十种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圆满的。

第六种,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是生长义,这个县跟那个县、这个村子跟那个村子的交界处,知道一切众生的种性。在《华严经》讲法界,界生种种法,所以叫法界。这个不说法界,叫种种胜解智力,有这种智能。

第七种,遍趣行智力。我们刚刚解释了五种遍行,但是那仅是初起念的时候,能够普遍的知道众生所作的业趣向哪一趣。十法界,我们经常说六趣,没说圣人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也趣向。如果我们现在的行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现在的用心,现在的思惟,现在的所作,这就是因。你向那个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时候,已经分别的趣向,这就很清楚了。如果是修苦集灭道法,你就趣向声闻,学的是缘起十二因缘法,就趣向于缘觉法。修六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修六度万行,那就趣向于菩萨法,菩萨就能究竟成佛了。这个是遍趣的。

第八种,入随念智力,也就是说宿命通。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众生的宿命。知道过去的一切无量劫众生,每个众生的无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现在的心念想什么,从你现在起心动念,念你过去的无量劫,佛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在《金刚经》上,佛比喻恒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尘,再作一个恒河沙一个恒河沙的沙子累积的,有那么多的佛国土,每一个佛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都知道他们的心念。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想什么,那比我们现在的地球六十亿人,不晓得多出千千万万倍。所以,我们的心念,佛都清楚。这就是念智力,这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佛说,所有众生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佛是这样了解你的心念,剎尘心念可数知,剎尘的心念,佛都一个一个知道,念什么,都给你数出来。这叫随念智力,随你想什么,你只要一动念,佛都知道。

第九种,死生智力。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生生死死,生生灭灭。

第十种,漏尽智力。佛是究竟漏尽,二乘人也叫漏尽了,再不作了,在那个时候只是不漏落三界。佛这个漏尽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转菩萨。他也可以示现一切众生,因为他漏尽了,漏尽了才能够示现。因为示现,才能度这些众生。

这就是十种智力。

这是笼统的说一说。但《华严经》讲十种智力又不同,讲的又更深一点,但是各部经讲的十种智力,讲深讲浅,认识的深浅,随各人的智力。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咸味,你舀一杯也是咸味,就是这个涵义。学佛法,只要你进入佛门,乃至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就是修行。

在受三归的时候,我经常这样来祝福大家。我说:“你就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睡觉的时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时候要念,这样就具足一切佛法。”虽然你没有这么详细的分别。总的来说,佛、法、僧,我们讲的是法。法是谁说的?佛说的。谁传的?和尚,僧人传的。你一念佛法僧,这部经你具足,那部经你也具足,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在拜忏的时候不是这样求吗?这样忏悔吗?你要这样理解十佛智。理解了之后,你多作回向。

还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是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三业无失是三个。

意就是念,就是身无失,就是身无过。那么,佛的身跟一切众生的身,乃至于菩萨都不共的。这是说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诸大菩萨共就不对,是不共的。佛的身而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于示现化身,利益众生都是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那伽常在定”,就是这样的一个涵义。没有未经过佛智能照了,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不照了的。七欲无减,就是度生没有厌倦。

八精进无减,永远精进,永远精进。九念无减,念念不忘利益众生。念无减,没有说一念失掉了利益众生的。

所以我们也要念念不忘三宝,一念都不失掉。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呀?

所以我们跟佛距离有好远就知道了。你说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没念三宝?你有好多念念三宝?自己很清楚。你念的是什么?财色利禄,功名富贵,自己的家庭眷属。

我们和尚念寺庙道友,乃至于包括你念佛经,念佛,这都包括在内。你要是有贪着,心会不平等。我们有大小,从这到那都不成。像我们一睁开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别相很多,这念都失了。欲无减,就是度众生无减。精进无减,没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应无减,就是永远不退。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能行,口业随智能行,意业随智能行,知过去智无碍。过去还有过去,过去还有无碍。无无碍,无障碍,知未来智能无碍,知现在智能无碍,一共十八。这叫十八不共法。这是不与一切菩萨共的,我们更说不上,不与我们共。唯佛与佛共同之法,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这样才能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行利乐一切众生,常时心求。心乐,高高兴兴的利益众生,我们都要学佛,学什么呢?不要看这个丑,那个好,那个漂亮。漂亮的,你就很高兴亲近他,那个丑八怪,你看见不高兴,离远一点,跟你说话,你都不大耐烦,心不平等。

还有你厌恶的,还有害过你的人,怨敌,你第一个发心要度跟你作对的人,就是你的冤家。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亲眷属自然都度了。你的烦恼就少了,怨恨心也没有了,憎恨心也没有了。他害过你,他用那个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来跟他对照。

我讲一个故事。我们在纽约的时候,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小姐,她在那儿打工,在邮政局里头的同事当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对她简直是处处刁难,两个人共坐同一个办公桌。她在我那儿拜忏,就气到不得了。想请假,不干这个事,但是又考虑到邮政局很难得进入。到了邮政局,劳保、福利都特别的好,想用诅咒来咒那位白人小姐,让她倒霉。我说:“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坏。你拜忏给她拜,求她转变思想。”

她说:“她那么害我,我还给她拜,还给她回向?”我说:“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来对待怨害。过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缘,不然不会的。你试试看。”头一回不干,说了两三回,我就想出个方法。我说:“你去买咖啡,你多买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点面饱,你买一份给她买一份,你对她特别好。她越对你不好,你越对她好。你作这么十天八天看如何?”后来照我的建议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对她好起来了,以前要停车,那位白人小姐特别把车停着,让她停不进去。后来,对她特别好。

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没有多大怨仇,说是这么随便一下子就转了。像有大怨仇的,你对他怎么好,他还对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甚至母女、妯娌、弟兄,这种现象都有。是什么原因呢?过去世有结。哪个结呀?那个疙瘩没有解开。现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萨加持他,来解这个结。我们解了,才能够证得菩提。对于冤家,你要特别给他回向。所以你要平等对待,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们作法师的,对道友不要起分别心。或者这个道友智能大,我一说他就会。我谈的都很合得来,就对他特别好一点。另一位道友他对我很远,心里头看到总是不如意,这可不成。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这样的道友越要对他特别好。他越是不上进,不精进,懈怠,要特别慈悲他,要原谅他,不要让他懈怠。

我们有一位道友,在大陆上,归依佛很多年,满口荤味,骂人都带脏字的。这就要不得。说话不开口还可以,一开口,这个道友那个道友怎么样,搬弄是非,这叫说三宝过。对出家人就说僧人的过,甚至于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药师佛,他都有评价的。他还是学佛好多年,分别心太重。我们要把每位道友,都看作是释迦牟尼佛。他用药来救度众生,这么作,那是药师佛。那是阿弥陀佛,那是不动如来,你也可以这样讲。五十三佛利生的方便不一样。他们证得的根本智是一样的,跟我们的具足法身是一样的,但是方便善巧不一样的,一定得懂,道友之间要和睦相处。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种佛轮,本愿力故,居此佛土,五浊恶世一切有情,损减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网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十恶业,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有情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立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这是佛的十轮,最后一段是总说。佛是对地藏菩萨说的,这位善男子,称的是地藏菩萨。我因为成就了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又加上本来的愿力,本愿力故,要生这个五浊恶世,度脱一切苦难的有情众生。对于这个善法,白净是形容善法的,白者是对黑来对比,善对恶来对比,净对垢来对比。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行的都是黑法,都是垢染法,都是不净法,匮乏七圣财宝,圣财宝跟前面七宝又不同。什么是七圣财宝呢?信、戒、惭、愧、闻法、布施、智能,七财宝。匮乏就是没有,缺少。对一切有聪慧明智者的善知识,远离这个五浊恶世,要是有智能的人,所遇到的是愚痴的、浑浊的,都是恶业的众生。

“断常罗网”,断是断见,常是常见,都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善恶果报的。不是偏于断,就是偏于常。或者认为人死了,就断灭了。常见如是,一切法常见如是。

这就是覆蔽他自己的智能心,覆蔽明了的心。他所好的是什么呢?是住恶趣,“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他常作恶业,善业很少。乘恶趣车说达到的就是恶趣,这个恶趣是纯指三恶道说的。因为他不相信因果,对未来的受苦受乐,他不相信。他既然有断见的思想,不相信未来的苦,所以不生恐怖之心。如果对未来的苦,生起恐怖之心,作这个恶事,作一件害人的事情,或者损人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受恶的果报。要是生起这个畏惧之心,他就不会作了。说害人者终害己,他不相信这个话,当然要得到现前的安乐,不管后果。

所以,他对后世的苦,他不恐怖,不怖畏。他所注重的、所行的,完全是黑业。

被无明的黑暗覆蔽了,他就造十恶业。十恶业就是杀、盗、淫、贪、瞋、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都是恶业,也就是十恶业。五无间罪,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要是犯了这五种罪,下地狱就像射箭那么快。

毁谤正法,行邪见,佛所教诲的正法,他毁谤不信,不信就是毁谤。所说的是毁贤圣,破坏三宝,谤毁三宝。

谤毁佛所说的法,毁呰这些贤圣僧,这也是毁谤,涵义是一样的。对于善法,距离就远了,“离诸善法”。他所作的都是恶法,“具诸恶法”。这是形容说,这个五浊恶世的有情,他的身口意都是怎样作的,他所作的是恶业。善法没有了,损减了,损是损失,或者是减少,不是完全的毁灭了。因此,在五浊恶世的有情众生,他所驾驭的都是恶趣的车,不是善趣的车。乘恶趣的车就是行十恶业,就会得到后世的苦果。他所处的,无论所处的时间、住的处所,所行的一切事,都是无明黑闻。所谓无明黑暗者,就是没有智能。因此,他具足十恶趣车,甚至比十恶还重的,要造五无间罪,毁谤正法,毁谤贤圣。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在得安隐住,所依据的就是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

“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伏诸天魔外道邪论”,这一类众生的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很不容易转变。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是不是很不容易改变?很不容易改变,烦恼包括很多。

因为我们没有智能,看不清楚一切事物;我执我见总是很深,稍微不顺自己的心,就产生烦恼。这类事很多,有轻、有重,要想断除这种烦恼,很难。

所以佛说,要想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娑婆世界刚强难调难伏,很难度脱。他的烦恼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还是随他所喜乐的。这娑婆世界还是有好众生,不完全都是这样子,还是有智能类的,或者想出离三界的,想求三乘果位的。那就随他们所信乐的,安立一切有情众生,给他们说法,令他们住三乘不退转地,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再退堕六道了,不在六道中轮转。不退位是指六道说的,不退于凡夫。

“尔时会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一切声闻,一切天龙,广说乃至一切羯咤布怛那众人非人等,皆大欢喜。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花雨,雨众宝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动,闻说如是十种佛轮。于众会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有情逮得果证。”

他说,从天龙乃至乾达婆、阿修罗,乃至人非人等,闻到佛所说的轮,皆大欢喜。在会中的这些人就是四众子弟子,有菩萨,有声闻,也有缘觉,他们因为佛所说的法,引起他们的欢喜。“同唱善哉”,也就是赞叹,同时,在这会中雨香雨,“雨大花雨”,就用香花众宝来供养。数字用“雨”来形容,像普降甘霖那样子。在这个时候,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都震动了,也就是佛在说这个法时所感召的,地都震动了。闻说如是十种佛轮,闻到这个佛轮,这个会中的听闻法者,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那庾多”是兆,“俱舍罗”是亿,也就是亿兆。在这个会中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有好多呢?八十四百千那么多兆的菩萨,得到无生法忍。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证得无量三昧,“陀罗尼”是总持,总持着一切法。“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有些众生在这会中发了菩提心,得到信不退位。不退转是指着信说的,信了之后而后发心,发了心再也不退失他的信心。还有,无量有情得到果证,这个果证,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缘觉。这种专指佛说十轮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有情,有的发心了,有的证果了,有的证了无生法忍的位子。就是最后说得益的部份。第二卷<十轮品>,就讲完了。

五浊恶世的刚强众生,像金刚那么坚固的烦恼,大家可能有所体会。不过,杀佛出佛身血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纸像或泥塑木雕的像,破坏佛像,相应的有如是的罪。破法、谛法、谤僧,在僧中挑拨离间,破和合僧,造两舌,搬弄是非,那个罪就大。这不是说是他以口业搬弄是非,而是破和合僧的罪,成为逆罪。现在的情况,恐怕还不少。作这类业的众生很多,不过,过去很少听说有杀父杀母的现象,现在这类的犯罪案件也不少。为什么呢?业重了,众生的福业愈来愈轻,乃至于没有了,所以社会上才出现这些现象。佛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前面用佛的十轮对照世间的十轮,剎帝利王的十轮,就是世间法,世间的现象,佛从世间,超出于世间,达到出世间。这仅仅是佛说的第二品。

从第三品开始,就广泛解释佛十轮的意思,那也是剎帝利王世间法的意思,两个互相的情况都存在着。不过,现在的当前情况,世间法中,作十恶业的众生比较严重。作十善业的很少,也不是没有。归依三宝的弟子都是作十善业的,但是就整个世界五十七亿人口的比例来说,还是少数的,乃至证果成道,得到诸陀罗尼三摩地的菩萨,可能没有了,既使有了,要是我们的福慧不具足,也见不到。发了菩提心的,能够一信了,再也不怀疑了。对佛法僧三宝,信了之后能够起行,依照佛所教导的法去做,这样的众生很少了。

十轮品竟

无依行品第三

“尔时会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诸菩萨摩诃萨德。即从座起,合掌礼佛,而说颂曰:功德藏慧海 我今问所疑 愿慧海垂听 为我除疑滞我等今渴仰 德藏胜法味 及最上义味 举众咸欲闻”

这个偈颂是赞叹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着佛说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么深,像海那么广。他说,“我今问所疑”,我现在有点疑惑,可不可以请问,可不可以请求。“愿慧海垂听”,愿佛怜悯,可以听我说一说。那么就可以为我消除这个疑惑。疑惑就是滞碍,有滞碍就不能前进。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们与会的大众都渴仰,渴仰什么呢?“德藏胜法味”。“德藏”是称赞佛,称赞世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胜的法味,这个法味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一种味道,就像我们饮食的时候,感觉到生起妙味,这是诸法妙味。像你生起欢喜心,生起踊跃心,生起精进心,生起忏悔心,这包含很多,随各人闻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义味”就是闻到法味,闻到最上的第一义谛,这个义是指第一义,谁都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第一义,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饱足。闻到法味而饮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现在大家都想听一听。

我们要先知道〈无依行品〉的涵义,才知道这个法味的意思。“无依行”就是行无依。这是说在你行法的时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处,但却没有依处!“无依”就是没有依处。行法本来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处,这是无依,没有所依处。为什么没有?或者你缘念邪知邪见,作种种的业。或者是恶缘,没有遇到明师,遇着恶友引诱你,那么你行法的时候,没有功德善根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产生善根,不能产生功德。那会产生什么呢?产生罪过。以下一共有十种。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来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为住胜义谛 为依止生死昼夜于法义 精勤而诵习 为渡烦恼海 为退堕恶趣勇猛勤营福 为定趣涅槃 为处生死中 退堕于恶趣聪慧刹帝利 成就十种轮 为沉生死中 为当升佛果杂染心难伏 诸烦恼所乱 以何净其心 修定福诵业”

佛就称赞天藏大梵天所问的问题。佛告天藏大梵天说:“如来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他先请示,前面这个颂就是请示佛,我有疑问,可不可以给我解答。解答之后,使我们都闻着胜妙的法味,闻着最殊胜的义味。法味义味,法里含着有义理。佛又答应他,“随汝所问”,你要问我,就给你解释、答复你。

大梵天就用这个偈颂来问,他一共说了五颂,每颂是四句。他说,有智慧很聪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够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包括不掉举、不昏沉。像这一类众生是住胜义谛吗?还是随着生死流转呢?还是依止生死流转呢?是依止胜义吗?还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这么一个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进修行,他是住在胜义谛?还是依止生死?这是一个问题。

“昼夜于法义,精勤而诵习,为渡烦恼海,为退堕恶趣。”法就是佛所说的经,经里头就含着有义理。每部经都有义理,是无上义,是第一义谛。所以每一法都叫谛法。他对佛法的义理,昼夜的诵习读诵大乘,而且是精进勇猛,精勤的不懈怠。

这是不是能够渡烦恼海?他这样作是渡烦恼海吗?还是退堕恶趣?这跟前面是一样的涵义,一个是修定的,一个是读诵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营福的,“勇猛勤营福”,作一切佛事,还是勇猛精勤的去作。“为定趣涅槃,为处生死中,退堕于恶趣。”营福业的这一类众生是不是能够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于涅槃呢?还是处在生死当中呢?退堕到恶趣呢?这又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聪慧剎帝利成就十种轮。“为沉生死中?为当升佛果?”前面所说的剎帝利王种,剎帝利灌顶王,他成就了十种王轮,登了金轮王位,或者铜轮王位。

剎帝利有四种,我们举的都是金轮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种王轮了,他还是在生死当中浮沉呢?还是当升佛果呢?能够成佛果呢?

“杂染心难伏,诸烦恼所乱,以何净其心,修定福诵业。”这是总说这些偈颂。

现在的众生,不论修定的也好,修诵业的也好,营福的众生也好,他的心是杂染心。

剎帝利灌顶王,他为什么这样问?营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诵业能不能成到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杂染心难伏”。众生的烦恼心、杂染心很难调伏,往往在行道的时候,他那个心不能专注一境,会受到烦恼扰乱,以什么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净下来修定修福?作这样殊胜的事业?

现在当前的时代,就是末法的时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于读诵大乘,订成日常的功课,每个寺庙的早晚功课,都是读诵大乘。还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诵经、礼拜。或者有道友们、斋主来请求,或者设斋营福。那么,作这些福业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业?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他作的时候是杂染心,杂染心是善恶两种心都有,他的心不能专注一境。

诵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贯注经文的前义、中义、后义。从第一句开始念经题,以至于最后回向,完了之后,这中间有没有杂乱妄想?心是不是清净的?我们自己都可以判断。有的时候清净,有的时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儿!念的打瞌睡的时候也有。在没有用功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你一用功,昏沉、掉举全来了。一下子就想到别的事,一下子又就想到其它的事,这两者是最容易干扰的。在这里念经,口里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门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会背了。就像我们拜忏,拜没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后,更容易散乱。

口里在念,心里跑到别处去了!这样有没有福报呢?我认为有的。起码他的口业身业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够清净。

他所问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净其心!要净心修定、修福,乃至于这样子来读诵,这样的效果才大。如果以杂染心,烦恼把你扰乱了,是不是还有功德呢?佛有没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这众生去掉杂染心来修定、修福,来习诵?他问的涵义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辩才,能问斯义,汝于此法已作劬劳,汝于诸行已得圆满,汝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业,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今为饶益无量众生,复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

佛就答复这位天藏的大梵天说,你问的很好,你是辩才无碍的,善于辩才所以能够问出这种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问的这些问题。“斯义”就是这些的义理。“汝于此法已作劬劳”,说你对这个法已经修了很久。“劬劳”就是赞叹他很辛苦,很精进,因此你对你所问的诸法,已经圆满了。诸行已经得到圆满了,他已经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萨,到法云地,已经将近圆满了。你不但现在问我,在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问。

这种深义都是你经过修持的,经过自己作的,有经验的,他已经知道。在修定的时候,修读诵大乘修慧业的时候,修福的时候,那是杂染心,烦恼所恼,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证到佛果?他是经验过的,用杂染心是不可能证得的,必须得清净心。

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他心不妄动呢?能够证得清净心呢?

所以佛就赞叹说,你在无量的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业,精勤修行,护持正法,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也如是这样问过诸佛世尊。为了饶益无量众生,现在你复问我如是深义,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你说杂染心,没有福报,净心又从何而得?善根是逐渐种的,惑业是逐渐消的。诸佛菩萨都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萨的修行是无量无量劫,好多个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难成!

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诸佛都如是。“大记别”就是授记,佛本来预言未来如何如何如何,这叫记别。乃至于佛证实了某个弟子,说你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经过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时候,你叫什么名号,那国土叫什么名字,那世界叫什么名字,这叫授记,这是指法说的。

“大记”,是指法,不是指人。说未来的一切众生,如何如何如何,这也是记别。

正法、像法、末法,这也是记别的涵义。末法时代,众生如何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业的多,断见、常见、恶见很多。

“现在十方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于过去诸如来所,已具得闻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我于今者,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为了让一切众生断他的业,断他的惑,断他的烦恼。让他成熟,离开生死,证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不再在六道轮回,也宣说这个无依行的大记别法,而且三世诸佛是这样说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说你在过去诸佛所,已经得闻了此无依行大记别法,你都听说过了,但是你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又来请我说。我现在也是为了成熟一切诸有情的缘故,让一切有情断烦恼证菩提,为令他们厌离生死,为令他们得证涅槃,为令他们证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速成圆满,也要宣说此无依行的大记别法。

“汝应谛听”,你要好好的听,如理的听。佛对问者的答复都是如理听、谛听。

十地果位的菩萨,乃至于文殊菩萨问、地藏菩萨问,佛都是答复谛听、如理听,就是对我们说的。我们一定要如理的、审思的,这叫作闻,就是听。听闻就是闻慧,闻思修,不闻你怎么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么能修呢?否则是盲修。你必须知道怎么修,怎么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谛听。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一定照佛的嘱托,我愿谛听,很希望听到佛说。“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这是说有十种无依行法,他行法的时候无依,不依着三宝,不依着佛的教法,这样修定不得成。

这十种无依行法,有一种都不能成就,连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他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时候,十种无依当中,有一种无依,他以前有的都会退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报,不是无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报。今生享受完了,就没有了。

学道者,要是不精进,一懈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勇猛精进,未达到不退位的时候,还是会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护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没有一点的不善。像那大菩萨摩诃萨八地以前的菩萨都要护念,阿罗汉虽然是证得了,他认为是涅槃不动,他要护他的身口意,这叫有护。佛已经到了不护的地步,到了不护地。

这十种的无依行,你有一种,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现在有了无依行,有那么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禅定,得禅定,不可能,一般禅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禅四空定,八定一个也得不到,何况你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这样的涵义。以下就说十无依行。

“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贤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于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于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何等为十?”征启的意思,哪十种呢?“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你要想修定,得有资粮,先备办资粮。修定资粮有两种,你要有个寂静的处所,有人护持你,衣食住行什么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动念。这都是行道的资粮,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忏悔忏悔,消除业障。

我们受过三归,受过五戒,都先忏悔,就是这个意思。

你没有资粮,要想修定、静修,办不到。办不到,你心里头的妄想一定会生起的,吃了这顿没下一顿,怎么办呢?还在那儿坐静的时候,就想起来了,明天还没有下锅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够,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处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还不够的时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里,找一个寂静处,山林不是那么好住的。在中国讲,你未破参的时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没有那个定。

第一种就是无依,没有资粮所依,这样去修行,是不成的。这是第一个。

“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罗是保护你的,尸罗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恶。如果你犯了戒,破了律仪,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没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恶行,行恶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

这是第二个无依行。

“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想要修定,就用颠倒见,吉凶祸福,吉凶祸福包括很多。顚倒见是什么?看见这个房子,或者住宅,一进去看,就说你这个地方不对,这个窗户没有开好,这个门没有开好,这样开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么样才是吉,这叫顚倒见。吉凶祸福是由你过去的业,过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处恶地,恶地也变吉了,恶人处吉地,吉地也变恶了。一切在人,不在那个处所,也不在那个屋子。

你有顚倒见的时候,妄执吉凶祸福,身心很刚强,他不接受正知正见的。佛没有这样说,乃至说神通,乃至大妄言,那不属于这里头。乃至吉凶祸福医人星相这一类,这一类就是顚倒见。顚倒见是在什么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恶因果。

“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心定不下来!掉举就是妄念很多,非常杂乱,也就是诸根烦躁。修定的人,起码六根要收摄一下。为什么我们习定的时候,眼睛要张三分,闭七分,眼根不向外头去寻伺,到处看!要静下来!眼对境的时候,要静下来,耳闻声的时候,要静下来!为什么要找寂静处呢?没有吵扰。你住在大路上,汽车来往的声音,你那定怎么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这都是属于掉举。心掉举,没有按圣贤的教导去作,诸根很烦躁的,身体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这六根都轻躁浮动。

“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就是破戒的现象。前面说那破戒的,挑拨离间,如果不说挑拨离间话,他过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还有一个嫉妒心,他在中间造谣生事,彼此说破坏话,这个我们不需要举例,谁都懂得这个道理。

“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口里说话,尽带不干不净的,带很污脏的语言,就是粗恶言。或者是“毁骂圣贤”,这里头包含着谤佛、谤法、谤僧,乃至贤人、道友之间。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碍。这个中间都含着有争利,争名也含着在里头。不过是粗恶语,他不是无缘无故就骂人,总有个涵义。说这种语言的,是无依。你要修行无依,有恶依,没有善依。

“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虽想修定,这杂秽语就是绮语。绮语,说话没有意义,也就是闲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冲壳子(闲聊天),好像那个粮食,要是把外壳去了,现了真实的壳子,冲的还很有意义的。但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杂秽还加上不干不净的话,杂秽言虚诳语、说假话骗人,就是妄语。

“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悭贪嫉妒,这以下是三个贪瞋痴。他自己贪,他没有得到,看见别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养,或者经营商业,或者不管作什么,得了利益,他不但不随喜,不生欢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坏了,于他所得到的利养,不生恭敬心,不生欢悦心,就生起嫉妒障碍。

“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瞋恨心对别的有情,他总是看的不顺。

或者看别人的行动,他也不顺。看人的言语,他也不顺。他自己心里头有一种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愤怒。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显相,而对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种忿恨心。这个不涉及利害关系,就是他对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贪,由于他没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邪见就是愚痴,也就是贪瞋痴的痴。愚痴,邪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拨无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受恶报。不相信因果,这叫拨无因果。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佛又对天藏的大梵天说,你应该知道,上面我所说的,叫作十种无依行法。行法的时候,不依善法而作种种的恶业行,行就是作恶业,无依就是没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随着十种当中有一种,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报。转到大富,转到来生的时候,很安乐很愉快的过一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一生很愉快,我们应当感谢自己的过去。求人不如求己。你过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过去伤害别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伤害很多。过去你无意的伤害别人,自己还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别人的无意伤害。就像台湾的飚车族,警察把他逮捕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为什么要杀人?跟他有怨吗?有没有认识吗?不认识!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要这么作!这就是共业所感。这不是一个人的业。

我们想要修善根,转变我们过去的业。怎么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无依行。怎么样叫有依行呢?下面会讲。我可以先说一下,像我们归依三宝,受了三归五戒。受了三归五戒,那是依着善行,有依,是依什么呢?依三宝,依着佛所说法的教导,相信因果,那当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见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当中有很多杂染心,我们随作随忏。当忏悔的时候,拜忏的时候,你就回向。回向今生所作的错误事情,所起的杂念,所起的不正确的念头,身体所作的不端正的行为,甚至破戒。破戒,随时忏悔,忏悔了还复清净。

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导的忏悔法,依着三宝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导,就像这部经,是修持来去念。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业。这叫有所依,能够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这十个无依,下面还有。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香,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还有十法,如果具足这十法,你想修得诸定,高深一点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过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这十种的无依法,随有一法,也会舍掉,也会退堕、退失,没有了。这十种名词,下面会一个一个解释。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或被呵骂,或被捶打,或被断截肢节手足。由是因缘,或成重病,长时受苦,或疾命终,于三恶趣随生一所,乃至或生无间地狱,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达多,如是等类,退失静虑,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大梵当知”,佛又叫这位大梵天,跟他说,他是当机众。这十种的无依行法,要修定的,随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现生的,过去有的,“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犯诸过罪”,是说定修不到,还有别的善法呢?所余的诸善法聚。“所余诸善法”,是指什么呢?没有得到定,那么我们诵经,作佛事,这也是善事,这也是善法聚。有这等事,假这个余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缘。因为信三宝的人,布施供养了。

因为有这个因缘,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这是化缘的意思。化缘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有时得不到。他的心里,就生起恶念。恶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与心相应的,而且是同时发起的,与心同时发起的。心只是八识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但是心生起个恶念与心相应的忿随烦恼都来了,那是与心相应的、一起同时发起的。

在这个国土里,在这国王大臣等所,他会犯很多错误的,因为他追求这个受用,以这个心识缘去追求。去追求了,就会犯很多的过错,犯了过错就被这个国王大臣诃责,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断手足、胳臂、肢节,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后,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长时间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终。命终之后堕到三恶趣了,随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乃至生到无间地狱了。

这里佛只是举个例子,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这三种是外道。

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阿难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当佛。像如是等类,他们都退失静虑,也就是退失定。过去有的,乃至于习静虑、习定的时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堕到无间地狱了,受无量的种种难忍大苦。苦难很多,“难忍大苦”。

你们看《地藏经》里当中有些苦,如果以我们这个肉体去承受,是无法忍受的。

如果你想那个苦,你会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无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们过去受了,都忘了。无量劫来,谁都受过,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个境界再现前的话,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点。知道苦,就不敢再造业了。

这几个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达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时候是很好的,后来他没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学神通。神通学到了,他就作恶事了,这就退失了。

“尔时世尊告阿若多侨陈那言:吾听汝等给阿练若修定苾刍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三摩地,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须具足因缘,资粮必须得具足。佛又重说了。佛最初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侨陈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个,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当中,他是第一个,他们一共有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们以前是在皇宫随着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后来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们以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们也就离开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离菩提迦耶没有好远,佛在迦耶菩提场成道之后,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们五个,给他们说法。他们五个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说阿若侨陈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为什么要跟他说呢?因为房舍、卧具、饮食,都是听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说,我许可你给那个修定的比丘,给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卧具,最好的饮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应当劳动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所以者何?这就是征启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许可你对这修定者,给他们这么好的照顾。

佛就跟他说,如果习定的人,没有资粮,没有很好的环境,他就会生起恶心。

恶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可是他会抱怨,在修的时候,不安心。是这样的意思,这种情形,大家可能有经验过的。

我在上房山时,那些住茅蓬的道友们,有时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领完下来,拿了一小包用纸包的盐巴。“常住好悭吝,才给我们这么点的盐呢?这三十天怎么办呢?一个月才发这么一点的盐巴?”他说,常住苦,没有供养。那时候我们北方是发小米,发玉米还好一点,经得起饿,小米就不太经得起饿。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还留三斤。那么,三十斤留三斤,一共发给你二十七斤。这一点盐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饭,修定的人需要的粮食不多。

我要说的就是他的抱怨。资粮不足的时候,怎么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缘了。像我们那时候出家不久,并不是老修行,也没有缘份。老修行就想:“哪个施主该照顾我一下,该给我送来!”或者他心里就想这些,那定怎么修?佛是了解众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们一切的劳务,照顾的特别好。特别好了,能不能修呢?两者都不可以,增长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发心要供养修禅定、住静的人,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些人就到常住处,要最好的毛毡,他也给买,要好表,他也给买。而且每间屋子有暖水瓶,那时候是很高级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儿住定下来,每个屋子要暖水瓶,他给每人买一个。身体住的不好,要吃饺子,在北方能吃饺子就是很高级的,他照样给他煮饺子。而后,他这个禅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后,他的福德不够,修禅定的人渐渐的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剩下,他也结束了那间道场。那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结束了。

过份苦不可以,过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抱怨。可是,资缘是不能够缺乏的,否则会引发起恶心所。但是资缘特好,特方便,他的恶心所也成立了。攀缘、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堕到到无间地狱,受无量难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资缘,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终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恶法,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往生天上,证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如是行者,应受释梵护世四王转轮王等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况刹帝利、婆罗门、筏舍、戍达罗等,未得定者,尚应受此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供养,何况已得三摩地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修定能断惑 余业所不能 故修定为尊 智者应供养”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资缘。那时候,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够得成就。要是先成,已经成就的,那就更增长,再不会退失。那么,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恶法部不起。“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寻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这样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证得涅槃,更能够修成。或者修四禅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天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诸三摩地,乃至于究竟证得涅槃,乃至证成三乘果位。

这是佛赞叹修定的。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

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作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容易证得。你们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是环境,外面的客观的情形,你都应当注意。

如果你还没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还没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点。初夜、后夜,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应当辛苦一点。如果在初夜的时候,以现在十二小时计算,你在中夜的四个小时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后夜这八个小时,你都应当精进的修行,不要太贪睡,“当舍睡眠”,四个小时是不够的。这是指真发心要了生死的人,我们想断烦恼,像这类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导的。

我所指的这个信心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的教诲,佛告诉我们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这样的话,才能够入道。现在我们自认为都是很信佛的,我个人感觉到是不够的。我们并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只睡四个小时,其余的二十个小时,我们都能行道吗?像我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专业的,专业都作不到,像大家学佛修行都是副业,并不是专业的。

大家知道,在我们出家之后,有早晚课,我们都是两点半起来,每间寺庙都是两点半。这个规定,你到哪个庙挂单都是两点半起床,这里含着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陆上,寺庙里没有晚饭,他叫药石,也就是吃药。现在,末世的身体,不像过去古人那样的健康,就得吃药,拿这个晚饭当药。但是寺庙里正常规矩,这个药是稀饭、臭咸菜,你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算了。

现在当然不是这样子,大家如果到寺庙去吃晚饭,还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师父还到外面去下小馆,像我们下边那个门口,尽是小馆,这样还能修道吗?种个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应当不要太贪睡,睡眠是一盖。我们算一算,我们这一生当中,睡眠的时间占去多少?占去很多时间!但是有些人为了经营事业,或者作工人的,还得加班加点,有时候为了赚钱,他睡的也很少,那跟这个没有关系,这里是专指修行者说的。你要想修定的时候,应当要精进,不要懈怠。睡眠,这是懈怠!你把好时间都耽误了。

有的道友们发了心,想住山里,或者我们有好多的道友居士想学古德,不睡眠的,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饭的,打一个七两个七,把时间集中起来,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开智能。在定中的时候,你什么都明了。就像那些阿罗汉,你要是请他给你回向,他在未入定的时候,跟我们差不多。他一入定,观照起来,智能现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报,就入了三摩地,证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还没有成功之前,要舍掉睡眠,要精进修学。学什么呢?学禅定,要习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车的干扰,让你不易入定。人声嘈杂,也不能入定。愦闹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不要贪求太多。我们因为贪心太大,没有觉悟到我们的肉体是幻化的,没有把肉体认定是无常的,就给他找舒服,怎么调和,怎么舒适。

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会满足的。有时穷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么多钱,这辈子吃得了吗?富人看穷人,说你不修福,该受罪,你穷是应该受的。

这是教我们少欲知足,像我们有些大德住在山里,他的福报很大,但是他都舍弃了,这样才能得到快乐。知足者常乐,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会平平安安的。

无求,你也不伤害谁,因此,必须少欲知足,无所顾恋。顾恋就是贪恋的意思,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就我们来说,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还有一个代步的,对这个不贪恋。对于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对治贪瞋痴爱。顾恋就是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时候,会生起烦恼,瞋就是瞋恨心。

这是罪业的三根本,贪、瞋、痴。痴就是没有智能。骄慢,每个人都这样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有什么骄慢?但是,事实上不然,每个人,你回想在同辈、同事当中,总觉得我比别人强。骄,简单说就是骄气,广泛的说,就是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明明不成,自己还认为自己了不得,为什么把骄跟慢连在一起,这个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穷人也会傲慢吗?穷人更傲慢。他感觉到自己很清高,特别是读过一些书的,古来穷秀才,现在有些是大学毕业的,现在大学毕业就差一点,博士学位的,硕士学位的,我记得二十几岁在上海的时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经遇到两个博士都是在美国学的,一个在康乃尔学农业的,他在大学当教授,骄傲还可以。把他捉起来关到监狱,他总以为比别人高,“我是博士住监狱!”我说:“我是和尚住监狱!”叫我陪他,他总感觉更骄傲。他这个骄傲、慢,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表现出来。任何时候,他总比人强。恐怕是下了地狱,他还觉得只有他才够这个资格下地狱。你没作这个业,你还来不了这个地方。

像我在监狱里,住的时间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个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认为我比你们这些犯人都强。每个人都有这个表现。这就是俱生我执。这个很厉害!因为我比人家强,女道友无论多丑,她认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总是照镜,都在擦洗。为什么?骄慢、贡高。

悭,就是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不重!我们讲的舍是什么?是布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从你自己心里舍,不只是物质。除了物质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里头舍得清净了,那就成功了。悭贪没有了,反过来就是布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义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关系,你嫉妒还可以理解。跟他毫无相关,只要是几个人,一说别人的好事,别人赞叹别人,他就说破坏的话。“他算老几,他有什么了不得!”这就是嫉妒。这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看见人家好事,你要赞叹,赞叹随喜,他的好事就分给你一半。我们要经常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大家都知道,愿力大,下地狱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愿力也很大,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十大愿,我们都随喜。随喜,就分一份,看见别人作好事,我们没有那个力量,作不到,我们就随喜。随喜他,见面分一半,我们中国是见面分我一半,但是我们佛教不讲要物质,我就随喜,也不伤害他原来的,就是随喜功德,这样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离间粗恶”,离间就是挑拨离间。看别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坏。还有两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说的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种种的粗恶都是虚诳,脏的、秽的,也就是垢秽的。不只是放弃这些,人间的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像在家里看电视,这算不算嬉戏呢?看你怎么看。如果发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个情境的时候,看你怎么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个嬉戏,就变成精进,嬉戏放逸皆变成精进。“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萨作一切随顺众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这些事情翻过来,就是精进。如果我们作不到,我没有这个定力,顶好远离一点,自己检点一些。有些人经常拿这个当借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骗自己。如果是我们二十四小时,虽然不能够作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可以不?作不到!五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作不到!两个小时可以不可以?还是作不到,一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时候,临睡觉,临起床,念上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恐怕还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点,念上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背背普贤大愿王的十大愿王。这个可以吧!

如果这个也记不得,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念普贤菩萨,念念地藏菩萨。但是,我们习惯上还是念观世音菩萨跟地藏菩萨的时候多。这个念上个十几声,恐怕作得到吧!作什么事,你念上十几声,都可以吧!

这样可以对治很多的烦恼,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虽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浅薄的,像诸位道友经常来听经,一听一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是文字,或者听到哪位法师所说的语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闻了,闻了反闻闻自性,跟你的心性结合起来。佛所说的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没有定。

怎么办?我知道了之后,就应该渐渐的远离。

另一方面,要是贪瞋忿覆,乃至于虚诳杂秽的一切嬉戏放逸,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离开:好的,要精进,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这个行道的人,这样修定的人,当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们诸位道友,优婆塞、优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这样作,在寂静处去修道,精进减少睡眠,你不贪、不瞋、不痴、不悭贪、不嫉妒、不放逸,你应得到什么呢?得到大梵天王来护持你。还有四天王,或者人间的转轮王,也就是国王,他们都赞叹恭敬礼拜来承事你。乃至于对这个修定者,行道的人,布施百千那庾多供那么多,也就是供养很多的意思。

一个剎帝利种、婆罗门种,乃至筏舍、戍达罗,这四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儿习定的时候,虽然还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够受着这些梵释四王的赞叹、礼拜、恭敬、承事、供养。如果已经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么所受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这必须从两方面说,跟他过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关系。

像在印度,有些罗汉证了四果阿罗汉,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得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为什么他去托钵去乞食,还是得不到呢?当时有人这样问世尊,佛就给他答复说,他过去多生累劫很少布施。慧的方面,虽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有句话:“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缨络。”国王骑的那些大象,挂些珠宝缨络庄严,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堕到畜生道。罗汉,修慧不修福托空钵,也不是永远托空钵,偶而有托空钵的时候。

因此知道一切事物当中,不论在内教,在外边的境界相上,不要钻牛角尖。有些人爱问这些,爱攒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到供养。或者这样说,得到供养,是因为你的福报,不是从慧所生长出来的。这是佛鼓励修定的人。

佛说法,都是给众生一点甜头,所以说地藏菩萨加持我们,能得到许多好处,他才肯念。〈普门品〉说,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灾难。那等于是加持。现在你要是跟众生讲空,“空,那我信什么?”他不信,这是他理解错了。你必须到什么程度才说什么话,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世尊就把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用偈颂表达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修定的人,他能断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没有正知正见。起贪瞋痴,起忿覆恼害,他没有定力,他见到贪欲就定不住,随着境转了,心被境转,所以就堕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转境,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他说,虽然说了三个方法,修定、读诵大乘、乃至营福,这三个方法当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你作别种修行,不是修定的话,你想断惑是很难的。因此,“故修定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为最好。“智者应供养”,有智能的人应这样作,供养承事。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于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

这是专指出家人说的。大梵天王称赞佛为“大德世尊”,在这个佛法中出家的,出家全是指比丘、比丘尼说的。出家的,离开世俗家,入了佛家。对于出家的比丘,要是剎帝利国王,或者是国王的大臣,或者是宰相,他们有势力,有权势,以那个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罚出家人。或者把他关到牢狱,或者呵骂他,斥责他。或者断他的四肢、肢节就是断他的四肢,断手断脚,断臂断腿,或断其命,乃至把他杀了。现在的说法,就是把他枪毙了。

这是对的吗?合适吗?或是不对呢?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很多的涵义。

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难,修道更难。在末法的时候,信佛的人很难,而且信心生不起来。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后,进进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位比丘尼,先是挂着比丘尼的名义,后来还俗了。她到大陆去,到处招摇,我们庙里的出家人居然跟她学,还认为她了不起。后来宗教局把她驱逐,这一撵,这些跟她学的出家人吓跑了,跑到老家躲起来了,现在就没事了。已经在佛学院毕了业,还读了几年佛学,怎么会还有这种迷惑呢?如果佛法听的少的人,遇着那种外道,遇着所谓的神通,所谓的开天眼,开三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就认为这是可信的,现在这种情形在台湾很多。

对于三宝,佛、法、僧三宝,你必须有宁舍身命不毁谤三宝,有这种信仰力,才能坚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须生根,必须有力量。信的时候,信到念不退,乃至要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这是就初步说的,那个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就是那个信心,有这么信心。有慧,能辨别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转。他说什么,你就从教义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说的定,四禅八定,乃至于这部经上讲的,持念来去,有没有这种功力?至于见鬼神,《地藏经》说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问一问,你拿地藏占察轮相问一问我们自己的业报,占察自己的业报。

他或者是灵狐转世的,或者黄鼠狼那种鼬成仙的转世的,或他是报德通的。在各个国家,都会把这种人控制起来。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几千尺,能够看到未来的吉凶,能够说出种种的预言。

这是属于生死分的,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见。所谓正知正见者,你可以考验一下。他谈不谈一切的法都是无我,能不能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都是苦的,观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这样?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证一下,你一辨别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对不对,必须得具足这种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难,出家更难。

在末法五欲炽盛的时候,人欲横流。大家看一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当前的社会是什么形态?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能修这么一年,我看比在极乐世界修一劫都强的多。极乐世界没人惹你,你犯不到错误,布施,你布施给谁?黄金,到处到都是奇珍、玛瑙珠宝满地,树也是宝,什么都是宝,没有一个人起贪心,太多就不贪了。

我跟人抬杠的时候,他说:“这个世上黄金最贵。”我说:“不见得。”他说:“你说什么最贵?”我说:“还是大米饭、馒头最贵。”他笑起来,他说:“大米饭一两块钱买好多大米?”我说:“在一般的时候,要是有大米饭,大米饭不値钱。如果发水灾的时候,一个馒头,你给他十两黄金,他都不卖给你。”国家动乱的时候,没吃的才乱,没穿的才乱,金子有没有,都没有关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黄河发大水,两个人逃离,一个人逃难带了一口袋金子。有一个人他就背了一些馒头。这个背馒头的人,他背的轻,他就爬到树上去了。那个背着黄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树的中间。后来两人都饿了。那背黄金的说:“我给你一块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以不可以?”背馒头这个人一想:“这实在太划算了,好,卖你一个。”给他一个馒头,他就递一块金子。这个水简直不退,他随时拿黄金买馒头,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把馒头都卖给那背黄金的人了。他以为很快会退,可是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心里想:“水一退了,我就发财了。”那个背馒头的人就对那个背着黄金的人说:“这个黄金,你买回去!换馒头回来!”那个背着黄金说:“馒头,我都吃了,没有了!”其实他还有几个馒头,自己留着。上头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这个背着黄金的人因为有馒头,就活出来了。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背着黄金的人照样把换出去的黄金拿回来了。

这个故事,我们听起好像很好笑。你说,哪一种东西最贵重?我说,最贵重的是智能。本来他逃脱的时候,他背馒头是对的,因为他家里没别的东西,也没有黄金。

他那时没想到,这个时候要钱作什么呢?钱有什么用处?贪心就不生了。

那个时候,国王大臣对待三宝,没有信心的。你们或者是想,国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们都是有福报的,怎么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信心呢?怎么会还这样对待比丘?呵骂打解肢节呢?不相信,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不论是台湾,不论是大陆,还是美国,人家根本不懂得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这些。他懂得这些吗?到了印度,印度现在已经没有佛教的出家人。虽说印度还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这些出家人或者是从斯里蓝卡去的,至于印度人本身就没有了。

还有,有些寺庙,那是现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儿修的,他本身的庙都被破坏了。

这种情况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经常说,《大集十轮经》是对我们末法的照相,是给我们摄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宗教信徒,虽然不是比丘,但是他信教义的,总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这样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对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苾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这样问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诉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很少,一点点一片儿,也就是这个衣披上一片儿,“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后,对于戒律很精严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净戒的。若是出家之后,犯戒,“下至无戒”,把戒全毁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这是依俗正法。而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偷人者就受牢狱之灾,也要关起来,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间的法律,一定要受到责罚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出家人也不例外。

从唐宋到现在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甚至于像紫柏老人这样的大德是死在监狱里的,憨山大师则是充军,也是住过监牢的。在明朝,皇太后是很信佛的,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杀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这个业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是犯了错误,都不应该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闭牢狱,或者呵骂他,或者肢解他,或断其命。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那么持戒多闻有道德的,那就不用说。若有破戒的、行恶法的,内怀腐败,外在虽然出了家,他并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去作,没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恶法,上面讲的贪瞋痴都具足了,“内怀腐败”,那脏的,似那蜗螺,也就是蜗牛。这个字有时候我念蜗牛,蜗牛缩到壳里头去。“螺丝”,螺丝在那螺壳里头保护它,但是那里头很脏,它在那里头吃屙,那是很杂秽的。那么,它是作了业,堕入那种道。

所以破戒的、行恶法的人,就像螺丝,像蜗牛似的。他虽然披着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门。他自己说是沙门,自称沙门,自称是出家人,“实非梵行”,他所作的都不是清净行。他自己说是清净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烦恼胜过他的善业,恶业胜过他的善业,“败坏倾覆”,把他的梵行、清净行都败坏了。佛门都被他败坏了。

像这样破戒的恶比丘,他也能够给人天作福德。

“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只要他是佛弟子,只要还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导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个住坟地的人,他看那个恶龙,沿路上吃人,那个坟地里头有位比丘圆寂了,之后那个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赶快把那袈裟顶到脑壳,那恶龙就不吃他,恶龙就过去了。这个故事是说,虽然他是恶比丘,但是他披着袈裟,也能够示导给八部鬼神,因为那片袈裟就含藏着无量的功德珍宝伏藏。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宝种性。

“又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件袈裟,生起殊胜想,虽然他破戒,但是他是佛子,他表现的还是佛子。

哪十种功德呢?“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他破戒了,见了他的众生并不以为他破戒,有情只看着他身上是比丘,只见着你一个相,因为见着你是一位比丘,他心里头就生起殊胜想。因这个比丘而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生起了信敬的殊胜思想。他就这样想,他这个比丘是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这个人见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于这个因缘,他就归依佛法僧。他不归信外道师,外道的论就是外道的那个书,也就是外道的法。徒众,就是外道的僧众,也就是外道的三宝,“不归依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个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胜的因缘,思念佛、思念法,乃至于恭敬这个僧。由于这个因缘,他就能够离了一切恐怖,证得涅槃,能够入定,能够证得不生灭。

“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见了这位比丘,看见他的威仪,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这一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缘,因为看见这个比丘是断贪瞋痴,不杀、不盗、不邪淫,离虚妄语,不打妄语,不说假话,离饮酒,离诸酒生放逸处,不喝酒。也就是因为见着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这么多的殊胜感。

他因为能够看见这个破戒的比丘,给他种善根,最后成道了,证入涅槃城。他看着一位比丘,他生起殊胜感。对他供养,生布施想,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见着一位比丘,把他当成圣僧看待,他要生起殊胜想。因为他的形相,“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昼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智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植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这是忍辱波罗蜜。“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离了瞋恨心,离了杂秽。杂秽就是粗恶语,不恶口。

就是因为见了这个破戒比丘的形相,使他能这样的思惟,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他出家就是无欲无着,清净潇洒,破戒的比丘也很潇洒。

大家看到道济禅师,他示现的是逆行,虽然是逆行,其实是行菩萨道。哪知道他是圣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馆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听我这么一说说,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会怀疑他,不是的。我记得看《济公传》的时候,我那时候也是生起殊胜想,他是怎么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里,在苏州的西门住的一个员外,叫苏北山,他到那儿去看苏北山。他问:“你今天有事没事?”弟子:“没事。”道济禅师说:“没事,你跟我去个地方。”弟子问:“师父到什么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济禅师说:“你多带点钱。”“师父你喝酒,我供养得起你,没有关系。”道济禅师说:“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个地方。”他问:“到什么地方去?”道济禅师说:“我到花街去。” “师父,你到那个地方干什么?”“你不要管,你跟着我去。”那徒弟摇摇头,好吧,就去妓女院。去了,那里有一个新来的妓女,是名妓。道济禅师说:“要就要这个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这位和尚又脏又邋遢,那个样子很难看的。但这个员外看起来不同,有官位又有大财富。她对那员外很献殷勤。道济禅师就说:“你过来。他不能救你,救你还得我。”她问:“大师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你过来我跟你说!闲来无事且开怀,和尚也要乐一乐。叫声春香你过来,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他那儿去。”董春香就问:“师父,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快快解开香罗带”,那董春香就诧了。道济禅师又说了:“赠与贫僧捆破鞋。我这个草鞋都掉了,你把那个带子给我捆鞋,没有别的意思。”

道济禅师是去干什么?那个董春香是被人害了,卖到妓院去。道济禅师是为度她才到那儿去,让苏北山拿钱把她买出来,送她回家的。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妈妈跟她已经脱离关系了。道济禅师是有神通的,就让她找苏北山的管家,送给她妈妈一些钱,道济禅师是去救人的。

还有,有一个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岁的小孩,带他回到山里头去了。住在山里,这个小孩,除了看着这个木头,山流水,再就是看见野兽、老虎,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见。等这孩子十八岁长大成人,他师父就带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

这小孩一看见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最后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师父领他看一下子。他徒弟问他说:“师父,那是什么?”师父答说:“老虎。”山里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里后,他师父问他:“今天你看什么东西最好呢?”他说:“什么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带来的业。贪欲是难断的,我们每个人就验证验证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能给你断贪欲,因为你只是从现象上看。那些圣人,那些阿罗汉,他示现逆行,像道济禅师,他就到酒馆去,从茶馆出来。他一天就这么样子,你看他也不修行,也不干什么的,拿着瓶子酒,怀里揣着狗肉。道济禅师能在净慈寺的井里头捞木头,你能不能捞?那是修净慈寺的。现在你要是到大陆杭州,你到净慈寺去看一看,那个井里头还有一个木头搁在那里。最后说,够了,就不捞了。那个木头就一直在那儿。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实。道济禅师确实是事实。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实,是小说编的。他的出家,疯疯顚顚的,你以为他是破戒和尚,其实是内密菩萨行,你并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恭敬三宝,你不计较他犯什么戒,跟你没有关系,他受报是他的,你把他当成圣僧看,你把一切众生都是当成佛看,当成菩萨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的故事,也是这样。你用佛性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这样看的很少,观想的时候,还不见得是这样。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若有依我出家的,犯戒恶行,犯什么?就像蜗牛,虽然他作这样的业,你也不能轻视他,他能够示导无量的功德伏藏。这个比丘,虽然不是法器,不是一个盛法的好器皿。一个好的器皿,是盛载饮食,盛上好的饮食。一切的出家人,或者四众弟子,都是盛法器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盛入,他虽然不是很好的法器,但他剃除须发,披了袈裟,他的举止威仪还是一样的,跟贤圣一样。“同诸贤圣”,因为一切的无量有情见到他,就能生长善业,况且,凡是出过几天家的,他再少再少都会说几句佛法,又能够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止路”。

虽然他自己不修行,但他告诉你,怎么信仰三宝,怎么修行,如何恭敬,如何布施。因此,大家对外道,对邪师,不要产生恐怖感。如果你有恐怖,对着佛菩萨、对着经书拜就好了,那是可以避邪的。只要你心正,有正知正见,邪见不会侵入的。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离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因为这个缘故,凡是依我出家的,不管他是持戒的,还是破戒的,下至连戒都没有的,我不许可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世间法来捶拷他,乃至于鞭杖打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他命,况于非法。”非法更不成,更犯罪。“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名为死尸”,在我们佛教内部,如果破了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破了四根本戒名为死尸。

比丘戒有七聚法,七聚法在辞典上是不翻的,但是总的内容可以知道一些。七聚法说的四根本就是四波罗夷法,就是弃罪,驱逐佛大海之外,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叫波罗夷法。在比丘戒里,这是不通忏悔的。

依照大乘法,像我们拜〈地藏忏〉,或者拜〈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忏〉,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忏了之后,见了好相。你拜忏见了地藏菩萨,拜〈观音忏〉、拜〈大悲忏〉见到观世音菩萨,你的罪就清净了。但是在戒律里面,比丘戒里是不通忏悔的。要忏悔的时候,也是大众僧经过二十个清净僧,给你说,你忏悔完了,自己单住,单叩头礼拜,依佛的教导。这个也是拿戒法讲的,这是专对比丘比丘尼讲的。第二种是僧残法。僧残者就是还有一口气在,还未死。在处理的问题上,我只说个名词而已,大家知道就是了。

七聚净戒,是专指比丘说的,这些戒他不是全部都犯了,只要犯了四根本,在律宗说名为死尸。死等于尸体一样,也就是犯了弃罪。“有出家戒德余势”,虽然是破戒了,但是他最初出家的时候,还是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那个势力,还没有完全尽。那种势力,就像牛是有牛黄,牛要是吃了灵芝草,牠的胃就消化不了。有如癌症,长一个瘤子,这瘤子里头含着什么呢?这叫牛黄。马要是吃了灵芝草,就叫马宝,狗要是吃了灵芝草,那就叫狗宝,这都叫宝。

所谓宝者,有什么功能呢?解除病苦。牛黄夺不治之症,牛黄割一点点入药,就给你除病了。麝是麝香,獐子牠命终之后,虽然是捨了,死了,麝香还是值钱的,还是宝。牛虽然死了,牛黄还是宝,并不是每头牛都有。但是这种麝香獐子,它一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鼓起来,往地上把它蹭破了,让它流失,让打猎的人想得也得不到。

鹿子有鹿茸,你要是打那个鹿子,把它打伤了,或者打死,猎人先抱住脑壳,不然它就会往那树上撞。鹿茸就是血,那血一出去,就没有用处了。人打鹿子,就是为了它的茸,人射獐子就为了它有麝香。牛黄就不一定,有时候,那头牛病死了,医生判断说这头牛死了,它虽然是有牛黄,那主人并不知道,把它埋了,或者是把肉割着吃了,那就错误了。这个要兽医断定的。

身命终后,虽是无识的傍生死尸,虽然是畜生,没有识,没有知识,是个死尸傍生的,而牛有黄,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给它作药,能够医好多人的病。破戒的苾刍,亦复如是,他虽然于法的毘奈耶中,在律里头名为死尸,而出家的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能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

海里有一类众生,鱼类,那个贾客,杀了那一类众生,把它的眼睛都取出来。“末达那果”,也叫醉人果,但是有毒。把它跟鱼类的眼目、眼珠子,掏成一起,成了医眼的药。有些众生,盲冥无目,生来就是瞎子,都管用,乃至胞胎而生盲者,也就是从胞胎一生下来,就是个瞎子。把这个宝药给他一抹,他就看得见了,眼珠就恢复了。

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虽然是在我法的毘奈耶中,叫“死尸”,他有出家的威仪形相,能使无量无边的有情,即使暂时见他一下子,都可以获得清净的智能法眼,这是你种的善根。如果没有这个因缘,连破戒比丘的形相都见不到,也见不到这个披袈裟的,乃至于这么一见的功德,都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在大陆上,从五零年到八零年之间,你想看见一位穿出家衣服的僧人,全部没有了。

我记得大光法师,他是写〈影尘回忆录〉,他跟我讲,他说:“我到上海去,就作怪。”我问:“你作什么怪?”他说,他穿了黄袍子,披上红祖衣,手里拿个锡杖,也就是地藏菩藏拿的锡杖,专到上海外滩,南京路,到那里去钻,那里的人把他围得人山人海。大家都说这是个怪物,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完了,警察就来了,把他带走。一看他是香港来的华侨,立刻驱逐出境。那个时候要是有人穿和尚衣服,就是犯法的。这样就犯法,何况为他宣说正法?要是这个破戒比丘还能说法,那更不得了。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烧香,它的质虽然是坏的,但是气味还是芬馥的香,人受到它的熏染,也就有香气。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子的。由于他破戒的缘故,不是好福田了,但是他恒昼夜的信施所烧的,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他自己受人家信施供养,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到地狱了,下到三恶道,但是他能够给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另一方面说,他自己破戒,还是要受报的,但是他能给这个一切有情作好事,一切有情在他的分中,还能够得闻到生天涅槃的香气,他身上还有香气,还有他以前受戒、持清净戒的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毘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尔时世尊而说颂曰: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破戒恶行诸苾刍 犹胜一切外道众”

他这样子的横行,那是不可以的,僧众会举行布萨制裁他。所谓布萨就是我们出家人,初一,十五,十五半月,半月要说一次戒,布萨就是说戒。你在庙上得挂牌,有的写布萨,有的就写诵戒,就把戒拿出来读一遍。这个时候,就把他叫出来,将他驱逐出僧团之外。凡有供养僧的,和合僧所享受的饮食,资生资具,衣、单,他这一份永远没有了。如果大家半月半月诵戒的时候,再不许他来了。凡是作羯磨法的时候,只要作律事,就把他驱出去,不得在大众中,但是我不许可对他加以鞭扙系缚断命。

比丘虽然是破戒了,就像印度的瞻博迦华似的,他的香气萎悴,都要胜过余花的,比其他的花还要好。虽然破戒恶性的比丘,他对一切外道众,一切恶众,比他们还强!这个意思就是不听许在家众谤毁比丘。我以前跟道友说,比丘再坏,你也不要说四众过。

有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

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里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

这点,请诸位道友注意。这个只能跟佛弟子说,不信佛的,他当然不信。他连好比丘也不信,管你是什么比丘呢?反正他不信你的。像以前的香港,如果早晨看见一位剃了头发的出家人,广东人就骂说,他要倒霉,今天的生意,可以不用作了。“和尚!您在早晨的时候,不要上街!”现在好了,因为和尚多了,现在作佛事的也多了,渐渐知道了。要是他不知道,你也没有办法。

以下很长的经文,都是讲对比丘的尊敬,这并不是佛护短。也不是因为是佛的弟子,他怎么坏,你们都要恭敬,怎么坏都要恭敬,不是这个涵义。因为佛看的很远,能看见我们过去的无量劫,也看到未来的无量劫,他看见很多人因为谤毁三宝而堕落三涂的,有恭敬三宝而得到无边的幸福。我们认为好的比丘,我们当然是恭敬的。那些坏的破戒比丘,不可以对他毁谤,不可对他进行处理。

前面讲过了,若是看见有些比丘,他心里头喜欢脱离尘世,要到山林里头修静。

住静的比丘,修定行的比丘,若是见了他,你能生长智能。像这些涵义,你怎么解释呢?为什么见了他就能够生长智能?见了他就能够得到定?大家天天见着我,你有没有生定呀?有没有生了智能?这不是暂时的。你见到他,你若生起了对三宝的恭敬心,你就能把过去世以前所种的善根,渐渐成长了。

因为我们种在地里头的苗稼,经过水土的滋润,像我们要是见到僧宝,见到法宝,见到佛宝,会滋润你一次,你又培育了,又粗壮了一下。就这样子种下了,久了,善根增长,久了,你自然就得成就了。学佛乃至于行道,不是一蹴而成的,因为无量劫来,作恶造罪,不是一下子造成的,而是多生无量劫的累积。现在你想要消除无量劫的罪,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

因此,读到这一段经文,就要体会到,为什么破戒的比丘,乃至于没有梵行的比丘,我们还要恭敬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看到他是佛的弟子,因为我们尊敬三宝,尊敬佛,是这样的一个涵义。你要是认为说,明明知道他很坏,我们见到他披片袈裟还是很恭敬他,这个不合理?不是这个涵义,并不是对着他这个人。他既然是佛弟子,当他没有这个法服,没有剃度之前,若他犯戒了,侩团要开除他,他就没有法服了,那时候他就不是了。只要他还披着袈裟,他还在僧宝之中,就算犯了很多戒,破了戒,那破戒比丘,他也不会跟你说,我是破戒比丘,他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吗?你根本不知道他破戒不破戒。所以,他只要现着僧相,恭敬他,就对了。

为什么律藏上讲,要发露忏悔。有了罪要忏悔,若是隐瞒,就是欺骗。除了他本身所犯的罪之外,他的隐瞒欺骗又犯了罪。这是罪上加罪,那就很多了,忏悔的时候,总是很不容易忏清净。过去我们这些错误,犯得太多,我们不开悟,乃至于人生当中害病,很多不如意的事,人家是顺顺当当的,你就是棍棍棒棒的,走不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无量劫来这事作的太多了。一时忏悔,还是很不容易忏悔清净的,你必须长时间的忏悔。

“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于此五无间中,随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这叫五无间,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如果这五种罪,随造一种,不合出家,不能收他出家,更不能给他受具足戒。当你出家时,你的师父要问你,你在出家之前,都作些什么事情,有没有犯过这件事情?如果有犯过这件事情,他不敢收你。还有六根不全的,现在佛门也有,瞎子、瘸子、跛子、神经病患者,这都是不可以的。

还有,五种不男,也就是不男不女,这是不许的,你必得如实说。你不说,那个师父也不会检查你,你要自己坦白说,如果欺骗不说,就是犯欺骗罪。你混进来了,护法龙天会对你产生种种障碍扰害,这是不能欺骗的。

等你受戒,登戒坛的时候,他要问遮难,像五无间就是难。还有许多遮止的,你不能受戒。像五不男,不男不女,他跟男众在的时候,他就是女众,跟女众在的时候,他就是男众。或者是半个是男,半个是女。上面是阳,下面又是阴。像这种都是五种不男。像太监是不能出家,不能收的。

所以作比丘是很难的。最初的时候,你若过去有五无间罪的时候,那就注意了,它有个“故”字,“故思杀父”。思就是准备,乃至于这里头,杀因、杀法、杀人、杀业,那必断命根,死了就是算数,就是这个罪成立了。要是不是故意的,无心的,那就不犯根本戒,那是相似罪。

所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前面都有“故”字,这三种都有“故”字,也就是故意。有心,乃至策划筹谋,这三种是这样。“倒见破声闻僧”,倒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顚倒,破和合僧,把僧众一众分成两众,好比我们这间庙里有三十位出家人,经过你一挑拨离间,分出去三个以上的僧众,就是破和合众。挑拨一个人,不算。如果挑拨了七个八个的,分开了,那就是破和合僧。大家共同在和合修道的时候,你破坏,就叫破和合僧,这只限于声闻众。出佛身血得恶心,恶心有谤毁心,甚至有忿,有瞋,这都算是恶心。出佛身血,这只是佛在世的时候。

有道友问我,纸像的佛像,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把它扯毁,或者在那儿挂着,你往下摘的时候,把它扯坏了,这样算不算出佛身血?这样是不算的,只能算是轻微的过失。只是你心里头不太尊重,只能算这样,不能算是出佛身血,纸像不会出血。

泥像木雕的,会出血吗?没有血,这是指现前的境,是真实的境,这样才算是五逆罪,这叫五无间大罪。无间就是受苦无间,受苦从来不间断。你临命终的时候,入地狱的时候一点也不间断,快速得很。

于这五种,随造一种都不听许出家,连出家都不可以,受戒更不可以。受具足戒,也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假使这位师父,令他出家,或者使他受具足戒,这位师父犯罪了。要是收他,这位师父本身就犯罪了。那么他所收的这些徒众呢?具足这些遮难的人,要把他驱逐僧团之外,不能留在僧团之内,要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在佛法之中是不收的。用个比喻,就像淹到海里头的死尸,海浪一定要把它翻出来的,海里是不容死尸的。佛的法海,不容破戒之人。乃至于他破五无间罪,他的师父把他收了,也受了具足戒,还未摈除,还混在出家人之内。

他有了出家的威仪形相,受了具足戒,还披上衣,这个袍子是无所谓的。我们这个袍子就是汉人的服装,汉唐宋明都是这样的。不过,口袋没有这么大,袖子也没有这么大,略微增加一点。那个时候就是指这个衣,现在这个衣也改良了。

有些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化了,应该改良,现在的挂钩是我们中国出的。就是这样,印度原来也是那样子,现在的印度人穿衣服也是这样子。我们这里有很多印度人,你看男众女众一披往上一搭,就是这样。

他具足了出家人的威仪,出家的威仪,有好多呢?三千。古来形容出家的威仪,如果你上殿,走路的时候,眼睛视力不能超出面前五呎。如果脑袋东看西看的,像波浪鼓似的,这是不许可的,已经犯了威仪。走路,有一定的限制,这都要学。乃至于吃饭,不是像我们这样。饭碗怎么搁,筷子怎么拿,吃的时候怎么吃,特别是吃面的时候,如果发出声音,那还得了。

在鼓山的时候,过堂的有一千多人,从在斋堂门口过,你是听不到里头有一点儿的声音,这还没有说碗筷子,连吃饭的声音都没有,哪像千八百人在里头吃饭,你还不知道这里头有这么多人呢!那时候,我刚到鼓山,我说这间庙这么大,怎么这么空,一进去,还有点恐怖感。走廊上一个人也看不见,等到一出梆,一到上殿的时候,每个小门,看的很小,都住着出家人。那个时候,总共住的有八百七十多位出家众,还有一千多位净人。净人就是给庙里头服务的、种地的,经管果园。像这个都得具足出家人威仪。

你在庙里当净人,得具足威仪,只要进了庙,那就跟世俗的不同。不过现在也进步了,这些都不要了,感觉太啰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把一个人束缚起来,成为一个样子。在那个时候,在那里头生活的僧众,他也不感觉,已经习惯了。从受戒,一直到住丛林,到大庙。你出家一定得住丛林,才知道威仪的形相。只要他有威仪形相,不管他过去犯五逆罪,乃至他混到僧众里头来,还未把他摈出去的,都不应当对他责罚、鞭打,或者系闭牢狱,或者呵骂,或者解他的肢体,或者断命,这都是不可以的。就算过去有五无间罪的众生混到佛门来的,也都是不可以的。

今天有道友问我:“假使知道他犯过五逆罪的人,我对他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

你生不起来,应当忏悔。因为你的心不是佛心,不是三宝心。你见三宝,你怎么会生不起信心?你认为他是破戒的,只要他有僧相,我们看到这个师父很好的,这个师父自己也感觉到很好的。但是他微细行所犯的戒,龙天鬼神是知道的,乃至还不知道自己犯戒了。从来没有学戒,他怎么知道犯戒了?虽然这样,龙天鬼神还是恭敬他。

“复有四种,近五无闻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何等为四?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命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罗汉苾刍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是虚诳语大罪恶业根本之罪。”

这是说近五无间罪,并没有犯那么重。近五无间罪有四种,第一种,起不善心杀害独觉,不善心起恶心,起恶心杀害独觉。独觉是无佛出世,他在寂静山林之中修行,证到独觉果,证到二乘的独觉果位。独觉就是无佛出世,他开悟证道了,这就叫独觉。有佛出世,叫缘觉,依照十二因缘法觉悟。杀害了,这是近于五无间,不算五无间罪。

但是,这是杀生罪,是大恶业的根本之罪,但不是无间罪。二者淫阿罗汉苾刍尼僧,不管他知道不知道,这是近无间罪的,也是大罪恶的罪。三者,侵损常住的三宝物,所施的常住三宝物,这是不与取的大罪恶罪。四者,倒见破和合僧。倒见破和合僧,只从他言语上作罪,在两众方面拨弄是非,只算恶语里头的,虚诳语,把他拨到妄语戒里,这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若人于此四近无间大罪恶业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及受具戒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破了四种根本戒的人,也是罪大恶极的根本罪人,不过不是五无间,而是近于无间。这四种当中随犯一种,师父不能收他。如果问遮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杀过圣人?这也包括缘觉声闻二乘人,他说没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杀者是不是圣人,他怎么知道?罗汉跟独觉不会说:“我已经证了独觉。”大家读过《金刚经》就知道了。

须菩提说,证无所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这些虽然是根本罪,但是不能出家,是根本罪,不是无间罪。

犯四大恶罪的人也不能出家,这叫犯四根本。杀盗淫妄,性罪上犯了,他还没有出家,还未有受戒的,他遮罪不犯。如果已经出家,他又受了比丘戒,两者都犯了,性罪、遮罪都犯了。明明知道犯罪了,你还要去受戒,罪加一等,自讨苦吃。

你堕地狱,或者受双料的处罚,时间更长。假使这个师父把他收了出家,从一开始就欺骗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根本不知道,后来查出来了,这位师父就犯突吉罗罪,要向大家忏悔,那位老师就得忏悔,之后就把徒弟驱出去,佛法之内是不容许的。

这些具四大恶罪的人,他已经混到出家里头来,佛也不听许鞭打他,乃至于呵骂他、解肢节断他的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有无间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无间罪,有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

用这四种来分别,有的是根本罪,但不是无间罪,就是他杀声闻、杀阿罗汉,乃至淫罗汉比丘尼,这是根本罪,不过不是无间罪。有的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这个罪一定要辨识清楚。它是五无间,不能算是根本罪的范围。反正,根本罪也好,无间罪也好,这两种都不能收他出家的。乃至于混进来了,受了戒,我们知道他是这样子,你也不能轻视他。得依僧法,把他摈除出去。

有的人是根本罪也有,五无间罪也有。杀业瞋恨心,乃至于杀盗淫妄都犯的很重,两者都具足了,那罪就更重。有的就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也非根本罪,也非无间罪,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轻罪。轻罪在佛经上讲是“七聚法”之中的“僧残罪”,那也很重的。那得要在二十位清净比丘面前才能忏悔掉。在小乘教义上,这是不通忏悔的。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下文就一个一个的解释。“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两者都具足了。

如果他是出家之后,受了具足戒,有意的,“故”字就是有意,故意的。“思”就是想方法,是杀缘,就是杀因。有了杀因、杀缘,这样子去杀究竟见谛人,究竟见谛人是指阿罗汉,或者初果,见道位。见道谛理菩萨是指大菩萨说的,见道谛理,见者是见道位的意思,谛是理,证得了。如果受戒的人,如果把这个人杀害了,这样子就是根本罪也犯了,无间罪也犯了,两者都具足。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毒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住,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于中受用。”

在律藏里头,犯这种罪,一刻都不能停留,一知道,马上就驱逐,速度快得很。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于我法中,先已出家受了具足戒,故思杀害他异生人,这只是杀人罪。“异”是不同,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色身,都叫“异生”。种种异相,就叫“异生”。“异生”就是众生,这种种的众生。“故思”,有意杀害这些人,乃至于使种种方便法,给人家毒药,堕胎,大家知道,这就是杀害异生人,杀害他人。这就叫根本罪。

大家知道堕胎是杀人罪,是根本罪,与杀人罪,同一论处。不过在世俗的法律上,并没有这么严重。犯罪是犯罪,但是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是不犯罪的,有的国家还提倡堕胎。虽说是根本罪,非无间罪,但是这个人不应跟大众僧共住,也不应给大众侩所享受的四方侩物,供养大众僧的,他于中不能分一份,于中不能受用。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于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于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业,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摈除,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忏悔,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所以者何?此二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习行隐灭正法灯行,习行断绝三宝种行,令诸天人习行无义无利苦行,堕诸恶趣,此二种人,自谤正法,毁呰贤圣,亦令他人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命终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若说要是有人受了三归,或者受了五戒、受了十戒,于这五无间罪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只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受十戒的,在这五无间罪中随造一种,故杀父,故杀母,这都算是无间罪,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具足无间罪了,但是不能两者都具足。他只是具足一个,不是根本罪。根本罪轻一点,无间罪重一点。这种人也不能收他出家,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者,师便得罪。”这位刚出家的人,要摈出去,不许在僧众之内。

若是有人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于佛法僧生起怀疑,他又去归依外道。归依外道,以外道为师导,说了很多的吉凶之相。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你在佛法僧三宝之中生起怀疑心,又去研究吉凶祸福,归依外道。

我们现在多加一个,学气功。学气功对不对呢?若你作为锻练身体,打拳练气功,以为会得什么好处,那就错了。这就要看你的用心是怎么样?但是在佛教中,你受了三归五戒就不能作,那是外道,非佛教,也就是佛道之外的。要他来作你的老师,引导你,或者执着多少都不管,乃至于一点点吉凶祸福之相,甚至于像祠堂、祠祭、神宫。这个祠包括很多,祠堂祭鬼祭神,祭鬼祭神都要酒肉,拿素食到鬼神庙去祭供,你还不如不供,你供他,还会产生瞋恨心。

“若复有人于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相应的意思就相合,你的心意跟大乘法、跟二乘法相应。“诽谤遮止”,或者别人去弘扬,令众生得度,你却在这个地方谤毁,劝人家不要信,说没有什么好处,乃至于说很多的破坏话,遮止别人,不准他去听,或者是不准他去受、去闻,或者不准他亲近,这都包括在内。

自己不信,还令别人背叛,乃至于让他对三宝生起厌烦心。或者障碍他人读诵经典,书写经典,包括了一颂四句,这不是根本罪,也不是无间罪,但是罪恶是极大的。所以说是谤法罪,这叫近无间罪,跟无间罪相近。

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把这个忏除,没有忏悔,没有除掉这个罪,那么有这个大罪恶就不能出家,也不能给他受具足戒。这都是不通忏悔的罪。假使说这位师父把他收了作徒弟,完了,还给他受具足戒了,这位老师得罪,他犯法,所犯的法是佛法,并不是犯俗家的正法,那么这位弟子就会被驱摈。

所以,若是已出家,或者受了具足戒,犯了这个,怎么办呢?要忏悔,忏悔的方式有很多。二十僧众给他忏悔,或者僧众给他作羯磨,让他永远作净人,在寺庙里永远行苦行。他要是忏悔,可能这样处理。要是不忏悔,很快的就把他驱逐出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两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他所作的,使这个正法眼藏,不能久住世间,会瞎人天的眼目,瞎一切众生的眼目。

没有佛法,我们就不明,有佛法就是照明的意思。同时他所作的是把正法像灯似的照明,给他隐灭,使他不显,乃至灭除。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呢?断绝三宝的种行,这叫断三宝种,令一切天人习行无义无利的苦行,堕诸恶趣,让人家都去堕恶道。

所以这两种人,他自己是毁谤正法,毁呰贤圣,而令别人毁谤正法,毁皆贤圣。

命终了,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堕到五无间罪的时间非常的长。所以要是堕到无间狱,于贤劫的千佛出世,你一个也遇不到,你还没有离开地狱,千佛出世,你都遇不到,乃至经过无量的大劫,不是小劫,而是无量的大劫。

这一段专门指着破戒比丘,造大恶业的比丘,你不要谤毁他,应当恭敬,也不能够鞭打,乃至恼害。或者使他的生活资具不完全,将有一个施主要供养他,你说:“那是破戒比丘、坏人!”糟了,他马上就不供养,那你就犯罪了,你这个罪跟这个破戒比丘是一样的。

“复次大梵,或有遮罪无依行法,或有性罪无依行法,于性罪中,或有根本无依行法。云何根本无依行法?谓若苾刍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杀异生人犯根本罪,或复偷盗非三宝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语犯根本罪。若有苾刍于此四种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于诸苾刍所作事业令受折伏,一切给施四方僧物,皆悉不听于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如是名为于性罪中根本重罪无依行法。何故说名为根本罪?谓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是诸恶趣根本罪故,是故说名为根本罪,何故无间及近无间根本罪等,说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

我们就讲性罪,性罪里头有根本、有非根本的。什么叫根本的无依行法呢?“若苾刍行非梵行”,行非梵行就是犯淫戒,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杀异生人”,若犯杀戒,犯根本罪了,或有偷盗非三宝物,犯根本罪了,偷人家东西。但是在印度,佛陀制戒的时候,他有个标准。在印度当中,这个东西要是值五个印度的钱,那也算根本罪,也就是盗戒的根本罪。

或者大妄语,大妄语在佛教是自己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叫大妄语。未得圣果,自己说证圣果,骗取人家的信仰。自己为了名利而骗取信仰,主要是为利。这四种叫淫杀盗妄。因为在声闻法中,把淫戒摆在前面的。你受菩萨戒的,他是杀盗淫妄,把淫摆到第三位的,这是有关系的。在菩萨,是大慈大悲为主的,以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怎么还会去杀众生呢?所以这个罪最重。在次序上,杀戒最重。偷盗,行菩萨道,要布施,第一个要布施众生,拔众生苦,怎么还会偷众生的东西,来营养自己?所以他犯的很重。这叫四根本。

淫杀盗妄,此四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于诸苾刍所作的事业令受折伏,你这种事业会抹黑清净的比丘众们。折伏的意思就是被人所折伏,或者是自受折伏,乃至于说犯了这种根本罪的人,他是在比丘所作的事业上,受了挫折。对于一切施主所供养的四方僧物,都不给他受用。一切房舍,衣物,乃至于僧众的东西,都不能分给他。也就是取消僧人所应当享受的福利。虽然是这种人,“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如是名为于性罪中的根本重罪无依行法。”

因为这些都是不生善法的、不生功德的无依行法,我们前面讲了,所作的就是不能生功德的,这叫无依行法。

何故又说名为犯根本罪呢?下面就解释什么叫根本罪。假使有人犯此四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看他犯时的情节。在律戒上讲,要研究你犯戒的时候,心猛利不猛利。猛利也有关系,有意无意也有关系。或者当你杀异生人的时候,你的瞋恨心非常重,那就是猛利。你要是想杀又不想杀,这种心情是不猛利,也就是你杀的时候,感觉自己在犯罪,自己心里也很难过,但又不得不杀他。不杀他,恐怕就要受到危害,这个罪就比较轻一点。

所以为什么要学戒呢?就是学这几种,一个是因,因就是猛利不猛利,一个是缘,促成的缘,缘的情况很复杂,这里头都要加以分别。当他犯罪的时候,如果学过法律的,他就懂得这个。世间法也如是,这叫根本罪,名为根本罪。若要是有人犯了这四法,身坏命终,堕了恶趣。有的犯淫邪行,要堕鸳鸯,堕畜生道,要堕傍生道。

傍生也是指畜生,但不是飞禽。畜生包括很多,有海里的、陆上的,都有所不同。

什么叫无间及近无间呢?根本的罪呢?说名极重大罪恶。这是所造的罪业,是无依行法。

“善男子!譬如铁抟铅锡抟等掷置空中,终无暂住,必速堕地,造五无间及近无间四根本罪,并谤正法疑三宝等,二种罪人亦复如是。若人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定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诸剧苦,故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犯此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补特伽罗,于现身中决定不能尽诸烦恼,尚不能成诸三摩地,况能趣入正性离生,彼人命终,定生地狱,受诸重苦。”

拿铁丸或者铅丸,凡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掷去,它落下来非常的快,一时都不停,重的物品,掷往空中,在空中不能暂住。这是说,犯了这种罪的人,一命终,一念之间,马上就堕地狱。这人死了,你把他摆七天也好,当时把他烧了也好,毫无价值,没有关系。在佛教,人死了之后,他的尸体最少要停留三天,乃至于七天。

为什么呢?他的神识未离体,善恶业都不猛利。善业猛利,一念间生极乐世界,一命终,一念之间就走了。或者生天,一念间就走了。他没有,善业不猛利,恶业也不猛利,就是他趣向未来受报的时候都不猛利。不猛利,他就很缓慢,他的神识就不离开他的肉体,还眷恋他的肉体,舍不得走。神识未离体,就因为这样子多搁几天,等他确定死了,身上都冷了就走了。

这在经上讲得很详细,有些人走的时候先由下部凉,或者由头部凉。从头部凉的,堕三涂的多,从下部凉的,生天的机会就多。这种测验都是对二不定的。但是对于作业猛利的时候,堕地狱如射箭,就像铁丸、铅丸,反正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丢,它很快就堕了,终不能暂住,必速堕地,一定要堕下来的,堕的还很快。造五无间及近五无间,乃至于四根本罪,并谤正法怀疑三宝的二种罪人,也就是近四无间、近四根本罪这两种罪人,也是这样子,很快的就堕地狱。

“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上面五无间罪是五个,叫五无间。四根本是四个,这就是九个。还有,“近于根本”、“近于无间”两种,这样就有十一个。随犯哪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中间命尽了,中间一点儿间隔都没有了,“定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诸剧苦”,这种苦难非常的剧烈,故名极重大的罪恶业。“无依行法”,犯此极重大罪恶的无依行法的补特伽罗,这一类众生,于现生中,决定不能尽诸烦恼。

今生你想除尽烦恼,证得佛果,是不可能的,乃至于得定也不可能。尚不能成就三摩地,况能趣入正性离生吗?离生正性就是指涅槃说的。而见道的正性离生,离开生死的烦恼,那叫趣入正性离生,趣入涅槃,离开生死。彼人命终,定生地狱,不但证果不能,生天也不可能,再转人道都不可能。

“受诸众苦”,从无间地狱出来,时间非常的长,即使会出来又托生到人。可是由于过去的业力,他会变得盲聋喑哑,四肢残缺。这种人,就是从三恶道中出来的,或者从地狱出来的,大概从五无间出来的这类人很多。他所投生的家庭,还是恶行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种罪可作不得。

但是透过拜忏,称名号,〈大悲忏〉也好,〈地藏忏〉也好,我们拜的〈占察忏〉,拜〈千佛名忏〉,都能消除这种罪业,这叫大乘法。你念地藏圣号、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这几位大菩萨,乃至于念佛号,都能消灭你的重罪。不过,当生想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翻过来说,现生得成就的人,那是过去他积的业很善、很大,修的道将成而未成,就在今生完成,是这个涵义。你看见别人受供养,你要随喜赞叹,因为他有功德、福报。你虽然没有得到,因为这一随喜赞叹,你就有了一半,一定要随喜功德。十大愿王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是我们种善根,乃至于培福,这是最好的方法。

你看着街上,不论是三宝弟子或是一般的人,随便作什么好事,看人家放生的,你虽然没有出钱,但赞叹随喜一下,你跟他是一样的功德。见了善事,你都应该随喜。见了恶事,你一定要忏悔,帮他回向,这样子你自己就是行菩萨道。第四大愿是“忏悔”,忏悔完了就随喜,这应当是随时要作的。这是资粮,备办这种资粮,对未来成道有很大的关系。

“复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净信心,归依我法,或趣声闻乘,或趣独觉乘,或趣大乘,于我法中,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于诸学处深心敬重,于四根本性罪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如是之人,常为一切人非人等随逐拥卫,名不虚受,人天供养。”

前面是说作恶的、破戒的。这里是说持戒的,两者相互对比。若有男众女众,有这些很善良很好的男子、很好的女人。净信心,信心我们都有,净,就很不容易。

我们总说,不为名,不为利。想求圣道,不是偷闲,看见和尚,以为和尚很好当。

过去有句诗,是羡慕和尚的生活:“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侩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我出家之后,就感觉这首诗根本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日出三竿僧未起”,他看见和尚在睡觉,可是并他可不知道和尚两点半就起来了,上完殿,喝完粥,过完堂,回去重新休息一下。他看见的是和尚还没有起来。有的睡一下,有的去打坐,他看见的是这一段。和尚两点半钟就起来了,你到寺庙去,钟鼓一敲,还不起来?那大鼓大钟,满寺院的人都起来了,你不能缺勤。以这样的心态来出家,羡慕和尚的生活安闲,或者躲债,或者避难,来到和尚堆里,这种人是不能作到好的和尚,但是你也不能够轻视他,有这个涵义。这个是有净信心的。

归依佛法之后,他求修道,或者是修苦集灭道四谛,修十二因缘,或者修六度万行,我们总说,拿这个作代表,这叫三乘法。那么他以清净的信心来出家,受了具足戒,“于诸学处”,就是戒,受了戒,得要学,比丘戒必须得受后才能学。菩萨戒是反过来的,先学好再受戒。三归五戒,那是容易的。你可以先学再受,也可以受之后才学,那是方便善巧、摄引的。但是比丘、比丘尼戒就不同了。

受了戒之后,比丘出家的前五年,一定要学戒律。戒学精通了,才能学经学论。

戒律是最先的。同时学的时候要具足深心、善心、净心,深心就包括很多了,这个地方讲的深心,是要有至诚恳切心。

〈大乘起信论〉上讲深心,深心要具一切善法,而大菩萨所作的只是这个深心,也就是至诚恳切。这样子才能在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受戒容易,守四根本戒很难。所以必须要坚固,坚固的意思就是非常的坚强,受任何的挫折都不退心。你才能守得住四根本戒,不然很不容易守。因为有过去无量劫的习气,但是这只限定在比丘戒相,你把相守住就行了。

在菩萨戒,也是讲心。像在四根本戒,瞋恨心不起,没有杀人之心,不可能。

当你恨人家的时候,什么心都会生出来,先不说杀人,你看蟑螂,或者老鼠,它把你的东西咬坏了,把你的饮食给破坏了,你的瞋恨心马上就来了,你想把它整死,这就是杀心。所以,你必须有深切的信仰,这是坚固的、勇猛的意思。这四根本戒,你不能退却。你稍微的一退却,那就完了,虽然没有犯到根本,没有犯到究竟。但是一方便,你又犯了。要精勤守护,一点也放逸不得。

“防意如城”,守戒就像如意玉的洁白无瑕,不能有一点儿玷,有了,怎么办呢?

错了马上就忏悔。半月半月布萨,就是要把自己所作的错事提出来,让大众僧知道,你清净了,又还愿。这等于是我的衣服脏了,洗一洗,洗了,它不又干净。衣服破了补,补比洗可就难了。虽说补上,还是有个疤。破了戒,虽然是你忏悔了,但是总也是污点。所以你精勤守护,要不犯,这样子才能得到人天的供养,“人非人等”,“非人”就指是神鬼,他就拥护你,受人天的供养。

“于三乘中,随所欣乐,速能趣入成办究竟。是故真实求涅槃者,宁舍身命,终不毁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一者依止如来为因,二者依我圣教为因,三者依我弟子为因。诸有情类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乐,若人毁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师,彼非弟子。”

在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中,随你所欣乐,就是你前生的因,跟现在外边的助缘,因缘成熟了。那么,你学四谛法,或者是学因缘法、六度法,四根本戒不犯,其它的细行威仪,你犯了,一忏就清净了,不会障碍你的修道,不会障碍你的成就。

犯四根本戒就会障碍你的修道成就,你修道时就无法进入。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成办究竟,这样子才来求涅槃,求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道理。所以你守这个戒,应当坚固的守到什么样程度呢?“宁舍身命”。

在佛经的戒律里头,不杀生到什么程度呢?绑上一个草,那盗贼抢他的时候,没有甚么可以绑的,就拿条绳子,就把他栓到草上。他知道比丘不敢动,他一动,那个草就被拔了,这样就破戒了。印度的那些盗贼,对出家人都这么相信。这叫草系比丘,要是那样,他就成道了。这叫勇猛精进。

我们都会有善巧方便,为什么把他绑在草上?你把他绑在树椿上,他都想办法解开,自己跑了,是不是这样呢?这是说持戒坚固的事,他宁可舍掉他的身命,终不犯如是四法,不犯淫杀盗妄这四戒。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者何?”说一切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

这三种因,这上面说的是依止如来,“依止如来为因”。开阔一点,要依止善知识,依佛,要依圣教,要依法。如来为因,圣教为因,就是法为因。还要依我弟子,也就是依止侩,这叫依止三宝为因。那么还再接受教导,这个法里头经律论三藏都包括在内,并不是专指戒律,经论都包括在里头。一切有情类,一切众生,依着这三因,就是依着佛法僧勤修行,就能证得涅槃乐。

这些我在台北清泉会馆讲了四次,就讲归依三宝。也就是依着三宝修行就够了。

依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昼夜的持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样就功德无量了。所以,以此为因。

还有,助缘!有这三因,精勤修行,精进勇猛不懈怠的修行。《大集十轮经》所讲的修法是持念来去,观出入息,这都是修行的方法。所以三宝为因,就是你不去分别他什么犯戒、没犯戒,不管他,就管你自己的心好了。这个因是种在你的心里头,对我一切的弟子,佛说了,你不要去分别他。你对一切僧众平等,圣僧,我也一样,凡夫僧,我也当圣僧,对圣僧、凡夫僧不起分别。

不说这个僧有修道,他修行得好,我要供养他一点,福报就大一点。这个僧是破戒和尚,我供养他,恐怕我福报就减少,你别这样去分别!如果你没有分别心,都当成圣僧去供养,那么你所种的福报、所得的福田、所行的道,就如是。

如果你看这是泥塑木雕的像,说这是纸像,纸像、泥塑、木雕的,当然不灵。

纸有什么灵呢?你当成是真佛在,他就灵,是你的心灵。这是佛法僧三宝在你的心里头,给你作修道的因。你得有净信,有清净信心,才能进入,才能够达到无分别。

如果没有清净信心,怎能无分别?我们两个眼睛,用意识眼识,他就分别了。习惯了,还不等到舌根去尝,你也知道苦辣酸甜,苦瓜一定是苦的。

这种道理要时时的防护。这是说一切诸有情要依止这三因,精勤修行,就能得到涅槃乐,要是毁犯了如是四法,犯了淫杀盗妄,我不承认他是我的弟子,“我非彼师,彼非弟子”,要摈出佛法之外。

“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别解脱教,若越如是别解脱教,则于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为诸烦恼恶业缠缚,于三乘法亦为非器,当堕恶趣,受诸重苦。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我所说别解脱教所制四种根本重罪清净无犯,我是彼师,彼是弟子,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当成满。此人善住尸罗蕴故,名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声闻乘,或名具足住独觉乘,或名具足住于大乘。所以者何?若能护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当知则为建立一切有漏无漏善法胜因,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根本。”

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的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的别解脱教。违背了,越过去了,也就是犯了。违越什么呢?就是我所说的一切法,总说,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四法是与涅槃相应的。这跟不生不死,乃至于成就道业,是相应的。如果这四法不犯,跟苦空无常无我的四圣谛相应,能够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乃至于使一切众生能够解悦,这是专指或说的。

别解脱,你持一条戒,就解脱束缚,持一条戒就是把束缚解脱一些,这就解脱了。二百五十戒清净不犯,证阿罗汉果,如是分别解脱戒。若是超过,就犯了。“则于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等持就是等持一切法,平等持一切法的法义。盲冥就是瞎子,冥就是黑暗,就是在你习定修法的方面,乃至于学教义,你都不能趣入,黑暗一片。盲,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有眼目不是盲,但是在明中没有灯光、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三光的时候,你也是冥的,也看不见。所以,不能趣入。你怎么能趣入涅槃呢?为诸烦恼的恶业所缠缚,“于三乘法亦非法器”。这样子为了烦恼恶业,恶业所作的业都是不顺法性的,对于解脱戒不相应的,这就是恶业。

或者说我们的烦恼很多,这是因为我们所作的事,尽是产生烦恼,不产生功德的。功德无依,你所行的是无依的,是生烦恼的,不能够生功德的,不能生善法的。

因为恶法把你缠住了,一天在烦恼当中,你还怎么修道呢?乃至于你修道的好坏,信佛之后,不论你念经习定,这是最好的检查,感觉自己的烦恼如何,你见着什么,心里都不痛快。你信佛之后,归受三宝,受了三归,乃至于五戒。你之所以没有得到利益,因为你还在烦恼当中。烦恼是跟恶趣相应的,是跟不善业相应的,是跟恶业相应的。不烦恼是跟善法相应的,是跟善业相应的。

如果能够守好四根本戒,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作,“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依教奉行,佛怎么说,他就怎么作,常住于佛法中。这个法是什么法呢?佛法就是你的心法。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断烦恼,随时随地把你的心用得很好,用到善上。我们很多人是善用其恶,他以为自己有好多点子,好多主意,好像很有办法,但他是恶念,在善上,不大管用的。你所作的事业怎么会能成就呢?

如果是“随顺我语,善住我法”,那么他一切所作的皆当成满,圆满成就,无欠无缺。“此人善住尸罗蕴”,尸罗就是律,尸罗的涵义,你善住防非,止恶生善法,这就是尸罗的涵义。蕴是蕴藏着,尸罗里蕴藏着无量的善法,无量的功德,这才叫“欣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声闻乘”,“或名具足住独觉乘”,“或名具足住大乘”,这样就住于三乘了。

大家想一想淫杀盗妄这四戒,过去虽然没有犯那么严重,但是在心里头,我制止不住。我看见人家好的东西,心里就想得到,想占为己有,这是犯盗戒。生起过份的想,好比花在那儿有主的,没主的不算,山上的不算。有主的这花是供佛的,你到那儿闻一下子,这是盗香,供佛的香,买香的时候,买花的时候,你不要先闻。

如果你不买它,不是供佛的,你的意念没有作过供佛用,那你可以闻一下。

如果你已经确定,我买这花是要供佛的,闻一下,就是盗香,你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你拿着就闻了,那不成。盗戒是非常难持的。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我还犯盗戒?好多人说他犯盗戒,他不承认!“我偷人东西?”你一天当中都是偷心、偷业、偷法、偷缘,多得很。

所以弘一法师单作一本盗戒戒相,盗戒戒相是很难持的。但是,对我们来说,举离本处为犯。好比这朵花,我把它拿了,离开原来的地方。后来我又后悔了,把它搁下,犯了,还是要忏悔。只要举离本处,就已成犯了。第一念完了,成了事实,后悔。第二念,我是持戒的,我怎么能犯这个!这是犯五戒的,淫杀盗妄四根本都具足了。赶紧又搁回去,已经犯了,搁回去也得忏悔。不过这是轻微的。

实在的说,如果四根本法不犯,是建立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法胜因。在有漏法中,他也是殊胜因,你想得到人天的福报,想得到荣华富贵,那也得要依这四种法,也就是世出世间法。有漏是指世间法,无漏是证了佛法的果位。佛法是无漏的,证得了这个果位。这是一切善法的胜因,最殊胜的。因是因能生起,能生起一切善法的,最殊胜的因。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你要护持这四法,这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因此而产生的,从此而生。

我们回顾一下,就说这个性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人跟人的交往当中,大家想想看,不犯这种四种罪的人能有多少?大家是从台北来,大家再看看在台北不犯这四种罪的人多不多?很多,冤枉杀的,害人家的,捏造事实陷害别人的,恐怕都很普通。真正的要是护持四法不犯的,反而成了少数,犯的成了多数。

所以《大集十轮经》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我们应当随时的观想,这个四种很容易记,你观照起来也很容易,起心动念的时候去观想也很容易。假使不清净的话,没有坚固信心,这个里头生出的烦恼太多了,千千万万,有种种的方式,种种的不同。

大家知道学戒是很难学的。弘一老法师,自从他出家之后,就圈点南山三大部,三大部就是三部论,他并不是去批注,只是圈点一下,句点,逗点,圈点一下,都费了好些年的功夫。如果我们打开看,有文学底子的都不容易看的懂,他写的时候是没有句点的。戒律是很难学的,所以我们受了三归五戒,一定要遵守好三归五戒。

五戒就是四根本,能持好五戒,一切善法的根本都具足了,乃至能够逐渐的成佛。

“如依大地,一切药谷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间美味,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四根本戒就是淫杀盗妄四根本戒,五戒当中的饮酒戒不算,饮酒戒算是轻微的。

这四根本戒,不论是归依三宝的、受三归五戒的弟子,八关斋戒的弟子,乃至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比丘、比丘尼七众弟子,是共同遵守的。为什么叫根本戒?因为根本戒能生根本智能。如果犯了这个戒,智能生不了,福德也都丧失了。如果是破了四根本戒,所有的一切善法你都不能安住。

佛就比喻说,因为有这个大地才能够生长一切,各种的粮食、各种的药物、各种的花卉,乃至于树木。我们知道,没有树木,我们是不能生存的,树木是制造氧气的。如果城市的树木少了,就不能调剂氧气。如果没有大地,一切事物都不能存在,就是这个涵义。如是者,就拿这个大地来作比喻,我们要护持四根本戒的目的,就是生长我们的一切善法,像大地似的,一切山得依靠大地而安住。

一切善法,都是靠护持四根本戒。如果受三归之后,没受五戒的,他根本不犯。

如果他犯了这四根本戒,他是依着国法制裁的。犯这四根本戒,从古至今,国家法律都要制裁,那么他就不犯遮罪。但是他所得的功德、所得的善法,也就不能生长,生长得非常慢。

你要是入了佛门之后,要想得禅定、得三昧,“总持”就是三昧,得陀罗尼,乃至于得六度万行,乃至于成佛。如果不护这四根本戒,你想求得念清净,得定清净、得三昧,这些都是不可得的,成佛更是无望。像大地,它是没有选择的,它是平等的。

所以,他不管你在这个地表上有什么干净的、不干净的,它没有分别。平等的任持,它没有选择,不能够说清净的,我就任持,不清净,我就不任持。佛拿这个是比喻破戒的比丘。如果犯了四根本戒,又怎么办呢?我们前面讲的,说剎帝利帝王,或者是婆罗门,乃至在家的两众弟子,这一切的人类,对于出家人要尊敬,不能破坏,不能说他的过。

“又如大地,于净不净皆等任持,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于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率呵举,能为一切善法生处。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正法,生长第一欢喜净信,于诸有情无差别想,以四摄法平等摄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乐而自存活。”

以下说的是出家人对出家人,和尚对和尚。对这些破戒的比丘应当怎么办呢?

这个僧团就像大地一样的,净不净,持清净戒的、不持清净戒的,还是平等对待他。

但是,护持清净戒的,容易成圣道,容易脱离烦恼,容易离开苦难。你过去破了四根本戒,虽然经过无量亿生都得受苦恼的。就算再变成人类,或者四肢残缺,或者精神不正常,或者没有福德智能,那就是对我们前面所讲的修定、持诵,乃至营福,都没有了。如果过去破根本戒的,他现在乃至再闻法,那就很难了,不知道要经过无量亿劫,很难得遇着三宝。

所以说一切善男子善女人护持戒的,应当像大地一样。有的是法器,闻法,就能够受持,也就是盛法的器皿。有的他虽然闻法,不是盛法的器皿,他就漏落。像我们装水的碗,或者缽,你不能有一针孔大那么大的破洞。如果有漏处,那就有漏,水总是盛不住的,总会漏完的。但是我们可以补一下,找个补碗的补一下。现在更有办法,拿胶布在底下黏上,把洞黏上,他就漏不出去。但是,还是有残缺,这大地对一切的染净都能平等对待。

所以僧之内的僧宝,对待这些出家的,或者是对待在家受五戒的,也受四根本戒,他破戒了,你的心还是平等的对待他们,不要讥讽他们,不要笑他们,不要对他们表示:“我是持清净戒的,你是破戒的”。在我们道友之间,有很多这些问题。

佛就专门针对这些问题指出来,大家要特别注意。要以平等心来对待,不要轻率的呵责他,乃至于揭发他,揭举他的过错。像我们道友之间,虽然是同一个师父受的三归五戒,还互相指责,不是同一个师父的,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错误的。

如果这样来护持,就使一切善法能生,那些已经作錯事犯了戒的人,就想求忏悔,忏悔之后就清净了。但是不能忏悔的,只要他有惭愧心,有悔过心,不继续再作,他所犯的一切,知道是错误的。虽然他没有忏悔清净,他不再继续作。作罪恶也如是,作善也如是,好像有个习惯。他作惯了,不作,他心里很不舒服。

我住监狱的时候,问那小偷,为什么要偷人家的东西?偷了,你又不享受!他说,他见东西不偷,心里手痒,也没有办法睡,饭也没有办法吃。等把它偷了,自己也不用,拿了又把它丢了,或者给人,他就心安了。还有,你问作屠宰业的,他不作,心里不安。他作某种业,那种业力使他继续作恶,他就是不能忏悔。佛教僧海里也如是,就如那大地一样,大地的一切有情,大家共同享受,能够共同生活。这四根本戒,就是我们要使我们的僧团好,要使佛法能够兴盛,能够久住于世间,那你就护住四根本戒,佛法就能久住世。

什么是第一欢喜净信呢?于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不起分别心,没有差别想。但是这里头又有一个问题,没有差别想。为什么比丘、比丘尼一样出家的,女众的戒律那么严呢?有三百四十八!为什么男众只有二百五十?这不是差别。为什么受菩萨戒的出家人,受菩萨戒一定得受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可以受六重二十八轻?这不是法的差别,而是根基,有的接受得了,有的接受不了。但是都要求你有一个清净的信心,不要生差别想,三乘法是平等的。

对于这个根基,他只能接受到这个程度,就给他说苦集灭道。对哪一个根基,因为程度不同,就给他说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给他说六度法。这不是差别,而是真正的平等。他能接受多少,就给他说多少。

佛有这个四摄法,是平等摄受的,布施是不择对像的。说他是佛菩萨,我们就供养,他是苦众生,我们就施给他。布施不一定就是给点钱,也包括法施,像你给他说法,第一个就是布施。像爱语,跟人家说使他喜欢听的话,不要出恶语,不要随便呵责别人,对任何人都如是。就是连几岁小孩,都有自尊心,你把他呵责惯了。

当父母的不如意的话,顺手就给他耳光,或者打他两下子。他稍微错了,就骂他、呵责他,这是不可以的。

还有,对他作有利益的事情,利行。无论在言语行动上,或者财利方面,任何对他有利的事情,多作利他。同事,你如果想度他,他作什么,你就作什么,你才容易接近他,使他的心接受。佛教导我们用四摄法,去摄受一切有情。这样他就容易接受。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时候,一切有情皆共依止。依止,他就能够得到法的欢喜,能够得到法的快乐。这样存活包括两种,一种世间法的存活,与世无争,生活的烦恼很少。另一种存活,在教内,在佛法之内,经常这样的行道,长养自己的法身。

佛说这段话,优婆离尊者感觉有问题,问佛:“我对于恶行比丘应该如何处理呢?”

下一段文就是这样的说法。

“尔时尊者优波离闻佛所说,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率呵举。若如是者,于未来世有诸苾刍破戒恶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诸苾刍僧,于是人等,云何方便呵举驱摈?”

优婆离尊者是佛弟子当中持律第一的。律藏结集就是以优波离尊者为主结集的,他是护持戒律的。他听佛说,对一切都要这样平等,那恶行破戒的比丘还对他不呵责,要是这样的话,僧团怎么办呢?他就问佛,前面是指请问的时候所作的仪式。他问,照佛这样说,护持四根本戒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法器,要是对非法器破戒的,破了四根本戒的,怎能对他平等?还不准讥讽他,不准戏弄他,那个持戒的比丘,不能贡高我慢的,不能轻易的就呵举这个破戒的比丘。要是像这样子,未来那些破戒的恶行,根本不是沙门,自称沙门,他所作的都是污染的。他自己说是梵行,是清净行,于大众之中,要怎么样制裁他呢?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罪,我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何况驱摈?若不依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或复驱摈,便获大罪。”

在佛的法中,外道就不是佛教内的,还有在家人、俗人,乃至国王、大臣,不许他们说出家人的罪,不许他们治出家人的邪。即使要呵举他们的时候,得依法。

依什么法呢?佛对于犯戒的比丘有七种制裁的方法,哪七种制裁法呢?也就是作法事,第一是现前法,第二是忆念法,第三是布施法,第四是自然制法,第五是逆罪向法,第六是多人与法,第七是草敷地法,要依这个作羯磨法。

说比丘过,要依法,也就是要呵举这个破戒比丘,得众僧,一个人不行,起码要有三个僧僧以上,才能举比丘过。你跟他不如意,你看他破戒,内心生起烦恼,你随便就呵举、呵责这个破戒的比丘,或者就把他撵出去了,驱摈了,“便获大罪”。

这个是你自己的罪,要受这个罪责的。这个大罪当然不是僧伽布萨,也不是波罗夷那样的罪,也就是犯于呵僧之罪,轻视三宝罪,破坏三宝罪,你的罪很大。

“优波离,汝今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二者、不和僧众,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三者、不和僧众,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八者、众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所以,佛说完了之后,就跟优婆离说:

“优波离!汝今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

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二者不和僧众,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三者不和僧众,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八者众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你现在知道“有十种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符合这十种呵责比丘的罪,就成立了,有智能的人不应当这样作。何等为十呢?我说的十种非法,哪十种呢?“不和合僧众”。这一条要非常注意的。凡是僧人意见不和合,利不和合、意见不和合,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争执很多。利不和,就是分配常住物,分配的不合理,这个当然会不和合。

大陆也如是,当家师、知客师,庙里的老和尚,他拿二十块钱,你拿一块钱。

佛在世,这是不行的。佛在世,佛也是一块钱。我只是举例,其实,佛在世是没有人供养钱的,佛也不收钱的,持金银戒。供养衣服僧衣,要供养这个衣,就是一人一件。

迦留陀夷尊者死后,他所有的财产值六十万,那个时候的六十万,不知道值多少钱。迦留陀夷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他表现的是贪,故意作样子。他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得了无我。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作呢?示现的,这样才好制戒。我是举这个例子。

所以有这么十种,不许呵责破戒比丘。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和合僧,你不能作佛事,本来是不和合。或者在国王面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国王到寺庙来,那破戒比丘当然他不受,他也看不起国王,破戒比丘是很骄傲的,他连戒都不受,他还干什么呢?二者是不和合僧,在那个梵志修清净行的,就像中国儒教的长者、学者那一类的,在他跟前,不能呵责比丘过。

三者不和合众的僧众,在长官、地方官、或是高级官员面前,你不能呵责比丘过,责备他什么错,这是不可以的。四者不和合僧众,于诸长老长者居士众前,就在家俗人长者居士众前,不能轻易的呵责破戒比丘过。五者在女人面前,不能呵责破戒的比丘过。

六者在一般的俗人男子众前,不能率尔的呵责比丘过。七者在净人众前,率尔的呵责比丘过,这个净人是在庙里住的,不是出家人。像我们有打散工的,作义工的,那叫净人。但是长期住在庙里头,不能在他们面前呵责比丘过。第八是众多苾刍、苾刍尼前,大家正在众会,很多比丘比丘尼前,你不能够去呵责比丘过,哪怕这个比丘是破戒比丘。

九者是宿嫌怨前,这个比丘跟别的人有嫌怨,你当着跟他有嫌怨的人,去呵责他的过,这是不可以的。第十是内怀忿恨,你心里已经起憎恨心,你就呵责比丘过,不可以的。虽然他破戒了,你不能轻率的、未经过合法的去指他的过之前,你不能这样的呵责比丘过。

“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破了戒比丘,佛还这么保护他作什么呢?为什么还不许人呵责他?还不许人说他的过?

过去的一切诸佛都如是。他虽然是破了戒,他的清净种子还在,当他一念受戒,那一念间,乃至他出家的那一段过程,将来一定能成佛。由于这个,我们就联想到所有闻到佛法的一切众生,能够亲近佛法的补特伽罗,一定能成佛。什么时间成佛呢?

那就不一定,时间就很长,他这个种子种下去,他一定要生根,茁壮,成长,一定能成佛。

“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就是他所犯的错误,犯戒是事实,也就是事实的情况。应当在僧众依照僧伽的法,举他的罪。有二十个僧人、十个僧人或者三个僧人,那么依着羯磨法来举他的罪,下面有例子。要是不这样作,那是非法的。况且那个事情,你是听来的,是不是事实,还待考察,这样就来呵举他是不可以的。凡是这样来呵举比丘,亦得大罪。诸有受者而依事实呵举他尚不应受,何况不依事实呢?这个“受”字是指什么说的呢?有人检举,让大众僧来作法的时候,不应当接受,应当先调查,调查清楚了,再接受。既然是事实了,也要愼重,这样很容易破坏僧团。

像大天比丘,在印度就受到呵举,他就单分那一众,成了五百众,单立他的法,就有大天法,大天有五法。这就是在戒律的名相,因为意见不合而分裂的。佛涅槃后,戒律集结,就分成二十众,当时就分为二十个部派,这是因为意见不同的缘故。

你赞成这个比丘破戒了,要作羯磨法,我不赞成。你这一班人赞成,你一班人作,我这一班人也不赞成的,我就分开一班,当时就分二十个部派,这要学了戒律才能知道。这是专指比丘和合众的,佛对这个问题非常愼重,说的非常多。

“复有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亦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诸余外道呵举苾刍。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举苾刍。三者造无间罪呵举苾刍。四者诽谤正法呵举苾刍。五者毁呰贤圣呵举苾刍。六者痴狂心乱呵举苾刍。七者痛恼所缠呵举苾刍。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苾刍。九者守园林人呵举苾刍。十者被罚苾刍呵举苾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不能接受,不能领纳这种问题。何等为十呢?诸余外道呵举苾刍,外道呵举比丘是不可以的。不持禁戒的在家白衣呵举比丘,那个禁戒,是在家的。你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是佛所禁止的,依律说的。在家白衣,你不能呵举比丘。三者造无间罪的呵举苾刍,你造过无间罪,更不能呵举比丘,你虽然忏悔了也不能呵举比丘。四者诽谤正法的,不能呵举比丘。

五者毁呰贤圣呵举苾刍,这也不可以呵举比丘。所以在家白衣呵举清净比丘,你犯罪,造无间罪。破戒比丘,你也不能呵举他,你先得检查自己清净不清净。前面是和合僧众,若是僧众不和合,不能举比丘过。

“六者痴狂心乱呵举苾刍”,你的内心都不正常,说了不算话,连这个呵举都不算话,这也犯大罪。他有精神分裂,那是不可以的。“七者痛恼所缠呵举苾刍”,他自己的烦恼缠缚他,去找比丘的过失,呵举比丘。“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苾刍”,四方的僧净人,在僧伽里头的净人,这个净人专指着在家人,并不是指出家人,在庙里作事的,也就是僧伽净人。九者守园林的人,守园林的人是指僧伽园林,守护园林的,也就是守护僧人财产的,不能呵举比丘。“十者被罚苾刍呵举苾刍”,你自己都被处罚了,没有权力再去呵举比丘。

如上者十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僧团不应当接受,就是他们上面这些人说的是事实,也不应当接受,就叫非法。何况他们所说的不是事实呢?谁要是接受了,谁要是呵责比丘谁就犯大罪。这样子说来,破戒的比丘还可不可以跟僧共住呢?

“复次优波离,若有苾刍,毁犯禁戒,与僧共住,于僧众中,有余苾刍,轨则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应从座起,整理衣服,恭敬顶礼苾刍僧足,便至破戒恶苾刍前,求听举罪,作如是言:长老忆念,我今欲举长老所犯,以实非虚妄,应时不非时,软语非粗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损减,为令如来法眼法灯久炽盛故。长老听者,我当如法举长老罪。彼若听者便应如法如实举之,彼若不听,复应顶礼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刍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实举之。时僧众中上座苾刍,应审观察能举所举,及所犯事虚实轻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缆,方便检问,慰喻呵责,以七种法如应灭除,若犯重罪,应重治罚,若犯中罪,应中治罚,若犯轻罪,应轻治罚,令其惭愧忏悔所犯。”

他毁犯禁戒。佛禁止的戒,他犯了,但是他还在僧团里跟大众僧共住,那么守规矩的、不犯戒的清净比丘,他所行的持戒清净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

这五德恐怕跟平常所说的五德不同。五德是结夏安居的日子,可以自咨举罪。

怎么叫自咨举罪呢?自咨就是随意的意思,自咨就随他人的意,也随你自己的意,叫自咨。咨意,咨是就意字讲,随你自己的意,也随他人的意见,那么就互相举发过错。也就是安居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就忏过去的罪。这是指现生的,短期间的,一年结夏安居才一次。这一年之中,你有没有作过什么错事?

对大众,你自己可以说你自己的,别人也可以揭发你的。这里包括了见、闻、疑。

连怀疑都可以说的,但是不成事实,不能忏罪。

一位比丘他有瞋恨心,说另一个比丘犯不净行,但是,事实上,他举什么?他是看着公羊跟母羊在行不净行,他说这个比丘也行不净行。这种事情也算是事实吗?

这叫“所见非实,所举也非实”,这叫怀疑,像这种的不算。虽然面对其它比丘公开忏悔,但是得看罪恶的大小。罪大的三个比丘,再大的十个比丘,忏悔清净了,完了再好好的修行,这叫自咨。自咨,有自咨五德的,有自己说,对自己不碍、不愧、不怖、不疑。“自咨不自咨知之”,自己认为我这个罪,是不是真正犯罪?我自己还不能知道,说出来让大家给我证实一下。大家说,你这个不犯罪,那你就不犯。要是说你犯罪,你就忏悔,这叫“自五德”。

第二个,举罪五德,也就是“他五德”。“知时”,你要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举比丘罪。知道什么时候,也就是自咨于大众僧忏悔的时候,这是时。平常,大众僧聚会,你出来先请示,如果他当人承认了,你举那个,他承认了,你可以举。若是真实的,若对他有利益,对自己有利益,对僧团有利益,要柔和善顺的,还要有慈悲心,这叫五德,叫“自他五德”。那么具足五德,自他五德都圆满了。这样的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好,“恭敬顶礼苾刍僧足礼大众”。这个时候,他又到破戒的苾刍前说:“我要举你的罪,你许可不许可?”“作是言”,怎么样跟他说呢?

说长者忆念,你得想一想,思惟想一想,忆念一下,我现在想要说你所犯的罪。

“我今欲举长老所犯”,我说的可是事实,不是虚妄的,我现在这个时候是应时的,不是非时的,我现在跟你柔和、善顺、轻语的说,不是粗犷的粗恶语,我没有瞋恨心,我要使僧团清净,使你清净好修行,我是慈心的,不是瞋恚的,我是利益你,不是损减你的道德。为令如来的正法眼藏,如来法灯永久炽盛于人间,是这样子的,我来请你长老允许我说你的过。

“听者”,如果前面比丘听他说的是对的,许可他检举,那他就可以如法的来举这个罪。要是那个人,被检举者,他不听,不理他,说你所说的不对,我没有犯错。

那他该怎么办呢?他就应当顶礼上座。

“上座”,或者优婆离,或者出家久的,也就是上座大德出家的、僧腊高的,主持这个法会的,就向上座顶礼,也要如是恭敬白陈。说如是比丘犯了如是罪,“我依五法如实举之”,这个五法就指他前五重戒,波罗夷、僧残、九十波夷提、乃至于三十三尼沙波夷提,也就是四法,再加上一个二不定。但是这二不定就不算了,可以取消。还有,百众学法。这就依着戒条的戒文,必须如实举之。

另一个五法是羯磨法,这是出家人的事。这个羯磨法,只能跟出家人说,不能跟在家人说。

另外五法就是大众僧集合了,要唱。“举筹”就像选票似的,你们赞成不?要举他的过。如果有一个人不赞成,不能举。还有很多法,这只是对出家人说的。那么这个僧众,上座比丘应当观察,“能举所举”,能举的人跟所举的人,能举的事跟所举的事,跟所犯的事,是假的,是真的,是虚的,是实的,是轻的,是重的。那么再依照“毘奈耶”,也就是依照律藏,“素怛缆”就是经藏,依照佛所说的经,依佛说的戒律,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就检验一下子。这个时候,又安慰他,又呵责他。

“以七种法,如应灭除”,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七种法,忆念法、自咨法、自说法,乃至于最后他犯的大小过错太多,如草伏地,就这样对大众忏。但是不是四根本,四根本就不行了,应重的就重治法,应轻的就轻治法。“令其惭愧忏悔所犯”,达到什么目的呢?令破戒的比丘,一定要表示忏悔,以后再不作。大众僧给他制裁,叫他拜忏,叫他面壁。禁足,不许他出去,这都是制裁的方法。看看当时的情况而定,现在这种法已经没有办法行了。而僧团的本身就不是那么和合,现在就是你说他,他说你,僧团更混乱,只有依着经,自己去忏悔。像这样作可以吗?所以,优波离尊者又向佛请说。

“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实有过恶行苾刍,恃白衣力,或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诸势力故,陵拒僧众上座苾刍,持素怛缆及毘奈耶、摩怛理迦者,如法教诲,皆不承顺,如是苾刍,云何治罚?佛言:优波离!上座苾刍持三藏者,应和僧众,遣使告白国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后如实依法治罚。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彼有过恶行苾刍,以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以种种巧方便力,令彼国王大臣欢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纵如是恶苾刍罪,不听如实依法治罚。尔时僧众应当云何?佛言:优波离!若彼苾刍行无依行,于僧众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时僧众应权舍置。若彼苾刍行无依行,于僧众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时僧众应共和合,依法驱摈,令出佛法。优波离!譬如燕麦,在麦田中,芽茎枝叶,与麦相似,秽杂净麦,乃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时农夫应权舍置。穗既出已,是时农夫恐秽净麦,并根剪拔,弃于田外。行无依行破戒苾刍亦复如是,恃白衣等种种势力,住于僧中,威仪形相,与僧相似,秽杂清众,乃至善神未相觉发,于僧众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时僧众应权舍置,若诸善神已相觉发,于僧众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时僧众应共和合,依法驱摈,令出佛法。”

“摩怛理迦”是论藏,也就是三藏如法的教诲,皆不承受。无论僧众怎么教诲他,他也不接受,“如是苾刍,云何治罚”呢?像这种恶性的比丘,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

佛就告诉优波离尊者,“上座苾刍持三藏者”,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应和僧众”,应该联合整个大众,在会大众一体,派一个僧众去向国王大臣说,希望国王大臣不要跟恶行比丘合作,要增长我们僧团的威力,然后如实依法制裁,就来治罚他。

优波离尊者又说,世尊,要是有过恶的、有恶行的这个苾刍,他有财宝力,买通了国王,买通了大臣,钱能通神,大家都知道,佛在世就有这种情形,不然怎么会制戒呢?

“或有多闻力”,他听得经多,辩才又很有词辩力,词辩力就是辩才无碍。他有罪,说成无罪,把黑的硬说成白的,这种人也有,他还会举经举论,也有。“或以种种方便力”,想种种的方法破坏僧团,让你治不了罪。或者是他令彼国王大臣欢喜,以种种的方法向国王大臣行贿,或者顚倒黑白。这些国王大臣都是破戒比丘的羽党,他是他的朋友,住在他那一党当中。纵容如是的苾刍罪,那国王大臣不会帮助清净僧众的。“尔时僧众应当云何?”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又怎么处理呢?

“佛言:优波离!若彼苾刍行无依行,”“无依行”,那是不生功德,不生善法,不依佛所教的道去行,这叫无依行。但是“于僧众之中”,他犯的,不论粗罪、重罪乃至轻罪,还未有显露,不是公开的,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还有未显露的。这个时候,僧众应当权巧方便,暂时不理他,“舍置”就是不问他,没有办法,把他舍置不问。“若彼苾刍行无依行,于僧众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在僧团之中,大家都知道了,那时候僧众应当依法,依照我所教法,驱摈他,把他摈出僧团之外,令他出离佛法。

佛又跟优波离说,譬如燕麦,燕麦是麦子里头不结子的麦子。它在麦田里,它的芽梗枝叶跟好麦子是一样的,你分不清楚,只是它没有颗粒,没有结子。“杂秽净麦”,杂染跟清净的混杂在一起。但是这个时候它还是小苗,“彼草”,它的穗未结子之前,你还断不定它是燕麦。你处理它,别人还不承认,等那个穗已经长出来了,它就不是麦子。它当然没有穗,没有粮食,没结果实。那时的农夫,才把它拔出来丢弃了,那时候刚初出芽时,农夫也辨别不出来,等它的穗长出来了,断定它没有结果实,那么农夫就把燕麦子连根拔除,弃于田外,丢到田外。行无依法的破戒比丘亦复如是。他仗恃白衣种种势力,住于僧中,威仪形相,跟僧还是一样相似的。

“秽杂清众”,使这个清众大众僧中污秽,不能清净。同时,善神也没有发觉出来,善神没有检举,护法神没有检举,于这个僧中粗重的罪相,还未彰露。这个时候,僧众就不要理他,把他舍置。善神已经发觉了,护法神已经发觉,于僧中粗重罪相已经彰露,这个时候僧众应共和合依法驱摈,令他驱出佛法僧团之外。

“优波离!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我声闻僧诸弟子众亦复如是,不与破戒恶行苾刍死尸共住。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恶行苾刍,僧众和合共驱摈已,彼恶苾刍,以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以种种巧方便力,令彼国王大臣欢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势力陵逼僧众,还令如是破戒苾刍与僧共住,尔时僧众当复云何?佛言:优波离!尔时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刍,为护戒故,不应瞋骂破戒苾刍,但应告白国王大臣,或恐陵逼而不告白,应舍本居,别往余处。”

你要是跳到海里死了,海水一定用浪把你把冲回到岸上,海里是不留死尸的。“我声闻僧诸弟子众亦复如是,不与破戒恶行苾刍死尸共住”,绝不跟他共住在一起。

“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恶行苾刍,僧众和合共驱摈已,彼恶苾刍,以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以种种巧方便力,令彼国王大臣欢喜。”国王大臣皆住到破戒的比丘一边,为法朋党之中,以威势力,陵逼僧众,令如是苾刍与僧共住。过去,在印度的国王,这种事很多。所以,就把和合僧分成两众,破戒的比丘还是有赞成他的,像懈怠放逸的比丘就跟他共住。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僧众分裂,就有这种现象。

那又怎么办呢?摈了,他不走,他在僧中住。“佛言:优波离!尔时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刍,为护戒故,不应瞋骂破戒苾刍,但应告白国王大臣,或恐陵逼而不告白,应舍本居,别往余处。”这就分裂了,怎么办呢?处理的方法就是好的比丘走开,自己另外找地方住,你惹不起他,躲吧!就是这个涵义,还不准制罚他,这说明了国王的善信,那时候为恶势力所围绕。

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他要夺王位,就让他去夺阿阇世王的父王的位子。他说:“你当皇帝,我来当佛。”佛在世的时候,这种事就发生了。而且,他又很恶,有势力,他是阿难的哥哥,也是王族。所以,他以种种的方式害佛,在山顶上,用石头砸佛,砸佛没有砸到,反而把佛脚砸出血,出佛身血。当时,大地就裂开,把提婆达多给摄进去,身陷地狱。破坏和合僧团的,也如是。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大德世尊!颇有佛土五浊恶世空无佛时,其中众生烦恼炽盛,习诸恶行,愚痴很戾,难可化导,谓刹帝利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善根微少,无有信心,谄曲愚痴,怀聪明慢,不见不畏后世苦果,离善知识,乃至趣向无间地狱。”

在优波离问完之后,地藏菩萨就从座而起,向佛说,大德世尊,在末法的时候有很多的佛国土,不只我们这个佛国土,“颇有佛土”,那就不只是娑婆世界,其它的无量世界、无边世界当中,有的佛国土,也示现五浊恶世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是五浊。这个时代,很不清净的。也就是这个世间的时候,很恶,又没有佛,空无佛世,前佛已过,后佛还未降生。这个时候,这个世界的众生,佛土的众生,烦恼重的不得了。

“炽盛”,很强盛,就像大火那样子。好事不作,恶行,人人都去学习。像对五欲境界,争相学习杀盗淫妄。现在就是这样,你可以拿佛经对照一下。愚痴,也就是瞋恨心很重,无明很重,非常的狠,戾是凶暴的意思,这个“很”字,应当拿笔钩一下,这凶狠的“狠”是犬字旁的,这个“很”不好化导,刚强难调难伏。

有的是恶帝王,剎帝利,那国王是旃荼罗,是恶人,旃荼罗就是代表恶的意思。

也有宰官的旃荼罗,“恶官”,有恶国王就有恶官。这个居士不是受三归五戒的居士,居家的人就是在家人。居家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长者不是十善的?有时候,长者有财有富,有大威力,他也变成恶人,长者之中的恶人,恶长者,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善根微少,没有信心,谄曲愚痴,曲者不直,其心不直,谄媚不直。

你看那个人,对他的长官,对他的上级,谄媚得不得了。在长官的办公室,他弯腰屈膝,站得毕恭毕敬的,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对待属下一定是骄慢的。上谄者下必骄。这人没有智能,是愚痴的人。但是他仗着自己的聪明,很会逢迎。奸相、奸臣,人很聪明,他作坏事,非常的聪明,因为他作坏事很聪明,他就骄慢,看谁都不如他。但是他对未来的苦果,将来受报的苦果,他见不到,也不生恐惧,也不相信。如果我们跟他讲善恶业报,讲未来如何,他根本不相信,他只看见活人受罪,没看见死人扛枷。

我就遇见一个很恶的人,他现在也老了,过去是当刽子手的。现在改成用枪毙的,他就没有职业了,现在很老,很穷,很苦。他还是改不了那个习惯,我也跟他聊过天,我劝他信佛。我说:“你可以改善未来的恶果。”他说:“我哪会信你这一套。”

不信就算了,我也跟他谈谈话,他向我讲,他的刀不是像我们所想像的,以为杀人一定是用很大的刀,不是的,他的刀很小,就像水果刀那样子,但是很锋利,很薄。

他杀人的时候,不是像我们起狠式就去砍的,并不是这样子。他的刀是放在他的衣服袖筒里,到了杀你的时候,把这衣服往你脖梗子一按,脑壳就落了,非常的锋利,很薄。他看见人,不论他的妈妈、他的爸爸、他的亲人,他会看看他们的后脑勺,在哪个地方下刀,他专门看那个刀缝。他看到一个人,这个骨节有刀缝,有个空间,除了那层皮之外,他就在那一挫,就像那宰牛的,一头牛,他卸的很快,他把骨缝找得很好。这种恶人,心里尽想的是恶事,他只知对他有利益的事就好了。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每个人也受害过,你害过人?也许害过人。在利益关系上,完全未害过人的人,我想还是少数。真正要是有这种人,真的是菩萨。在这五浊恶世,我们不要以为这个时候不好,在这个时候,你能够三归五戒,你心里向善,比你在清净的世界,也就是这个世界有佛的时候,比他行了十年、百年、千年的功德还大。因为这个时候不可能行善了,没有力量去行善,没有力量去冲破现实的环境。

所以,你要是不作恶,你就受作恶的一切攻击、压迫你。你处处受到制约,换句话说,你处处倒霉。我们说,护法神会保护你,有时候护法神的力量也不足够。

为什么呢?恶鬼、恶神比护法神的力量还要大。人间还没有乱,天上先乱。阿修罗先跟天人打,恐怕此时的天人也在打仗,恶人的势力就增强了。所以像这种的后世苦果,离开善知识,趣向无间地狱。

“如是等人为财利故,与诸破戒恶行苾刍,相助共为非法朋党,皆定趣向无间地狱。若有是处,我当住彼,以佛世尊如来法王,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导,令得受行,拔济如是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令不趣向无间地狱。”

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发愿,这是《十轮经》的重点。地藏菩萨先向佛表白说,在这个末法五浊恶世的时候,没佛时,众生的烦恼太盛了。人也有恶的,国王也恶,宰官也恶,人民也恶,乃至于标榜是长者,他也是恶长者,婆罗门的学者也恶,也都是旃陀罗。像这些人,善根没有了,又没有信心,又不至心,又不畏后苦果,《占察善恶业报经》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多大的作用,他不信,有什么作用呢?

“皆定趣向无间地狱”。为什么?他为了利,像这种的还不是为名,专为利。为名的人,他还好一点,要顾面子,要保持好名声。贪财利的人,一切都不管。这些坏人又跟这个破戒的恶行比丘交织在一起,还会假检举,这类人哪里都有,你在佛教界里头,在和尚界里头也有,趋炎附势的也有。当初出家的时候,思想有问题,并不是清净出家的。也有师父收他,就是建立在财利的关系上。有些庙为了保存自己,要害别人,不害别人,保存不了自己,害别人才保存自己,但实际上,你念经、念佛、礼拜、持诵也能够保护你,善法护法神就是保护你的。

不过,现在,连善法神也保护不了,恶神太多了。所以地藏菩萨就发这个愿,要是有那个地方,我一定去,“我当往彼”,就把佛法如来的法王的法,安乐这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无上微妙的甘露法味,方便的化导,令他们能够受行,不趣向无间地狱。

我们说《十轮经》的目的,就是说明地藏菩萨功力之大,他专门度这些不能教化的众生,就要下地狱的时候,去教化他。等他到那里去受苦的时候,或能转变一下。不过,这也很难说。

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位老和尚,他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太太牵着一个小孙子,祖孙二人要饭,他看着就发起可怜心。但是他也是还俗了。不过,在我们讲,他还是叫老和尚,他自己有个住处,住处很宽大,他跟这老婆婆说:“你让你这小孙子跟我出家,你也来当净人,我们一块儿住,何必要饭呢?”这不是好意吗?那老婆婆就发火说:“我们讨口子,已经倒霉到了顶点,还去当和尚!”他向我说:“法师!现在的人真的没有办法!”我说:“怎么呀?”“像我想让她们安居乐业,跟我一块生活不是很好?”

她却说,她已经够倒霉了,还要当和尚?还说,当和尚比那个讨口还倒霉。他就对我说:“你还是不要当法师,不要回到庙里。”我说:“我还要当犯人!我还没有完全恢复!”他说:“算了,将来要是恢复的时候,不要再当和尚了!”唉!真是可怜,如果那样子,佛法就没有人说了。你说这个社会恶不恶?恶到把和尚看成这样子。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诸众生烦恼炽盛,习诸恶行,愚痴很戾,难可化导,谓刹帝利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沙门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善根微少,无有信心,谄曲愚痴,怀聪明慢,离善知识,言无真实,不能随顺善知识语,常行诽谤,毁呰骂詈,于诸正法犹豫倒见,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常乐习近诸恶律仪,好行杀生,乃至邪见,欺诳世间,自他俱损。是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坏乱我法,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毁破禁戒,乐营俗业,彼刹帝利,乃至婆罗门等,恭敬供养,贪利求财,有言无行,传书送印,通信往来,商买贩易,好习外典,种植营农,藏贮宝物,守护园宅,妻妾男女,习行符印,呪术使鬼,占相吉凶,合和汤药,疗病求财,以自活命,贪着饮食衣服宝饰,勤营俗务,毁犯尸罗,行诸恶法,贝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彼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爱乐亲近,恭敬供养,听受言教,此破戒者,于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亦乐亲近恭敬供养听受言教。若见有人,于我法中,得出家已,具戒富德,精进修行学无学行,乃至证得最后极果,彼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反生憎嫉,不乐亲近恭敬供养听受言教。”

正法好像是毁灭了,众生的怀疑心特别重,颠倒知见特别严重,甚至入了佛门,他还生起颠倒见,还去信那些邪魔外道。这是因为他在佛法之中,在佛教当中,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我想大家也许有这个怀疑。他信佛很久了,没有什么收获,因为他有求得之心。求什么呢?佛菩萨保佑我发财,佛菩萨保佑我家平安,佛菩萨保佑我家人都平安无病,任何的灾难都不要降到我的头上。那么,我要作什么生意,作什么事都要发财,乃至于我要害人,也要帮助我,可以害到他。

这些事,我都遇到过。他说:“能不能帮我?”我说:“干什么?”他说:“那小子特坏,我非得整他不可。”我说:“我不能帮助你,我一帮你,他会把我杀掉,我怎么帮助你呀?”很多人误解佛法,佛法就是见解的问题,你必需认识清楚佛法是什么?

佛法就是你自己的心法,你要觉悟,就是你,你自己就是自己。自己认识自己,不要颠倒知见,这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见。

说话要正语,作事要正行,身语意,正见、正语、正意,都要正,一切都要正,不要颠倒。要相信你今生作一点点害人的事,以后要十倍偿还,还要加上利息。花报、果报、余报,像你经常的害病,这是你杀生杀得太重,你要还命债,还命还不够,还要有利息,还要受余报。

你的身体不健康,这是果。随便你找什么医生,找阿弥陀佛、找释迦牟尼佛、找药师佛,他们这些医生差不多都可以治好你的病。你找世间的医生,是治不好的,要你从因果报应上治,像这样欺骗世间,自己害自己,自他俱损。所以剎帝利旃荼罗乃至于婆罗门旃荼罗,“坏乱我法”,就把佛法给破坏了。

这些旃荼罗,是有权力的、有势力的、有财富的人,他是怎么坏得了?他勾结沙门,勾结沙门就坏了。所以《大般涅槃经》上,佛涅槃的时候,魔王波旬来了,那时候佛还没有决定涅槃,还在看众生的机根。如果那时阿难在波旬之前,请佛住世,那就没有事。阿难在波旬之后才来了,就不行了。波旬先来,他就跟佛说:“世尊!

你该走了。你把我的魔子魔孙度了好多,我将来还要破坏你。”佛就问:“你怎么破坏我?”他就说了怎么破坏佛法,那么破坏佛法,佛都笑说:“你破坏不了。”他又说:“我还有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我的魔子魔孙都去当你的出家人,当比丘、比丘尼,吃你的饭、穿你的衣服,不作你的事,这就破坏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它先从内部腐烂,而后虫才生,一切东西都是这样。所以,外人破坏佛法破坏不了。那么,和尚比丘尼穿和尚衣服,作坏事,别人一看见,这是出家人,佛法就是这样子,你看见没有?谁还信,他就破坏了。你要知道这坏和尚、那坏比丘尼,都是魔子魔孙来的,这是有预言的。但是恭敬、供养这些恶的剎帝利,恶的婆罗门,乃至于一切前面所说的恶居士,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善信,是颠倒见。

他供养那个贪财求利的,只有言说而不去作的。甚至于传书送信的,通信往来的,贩卖商贾的,好习外典的,种种营农藏贮宝物,守护园宅。

结缘可以,不为求利,专为利益众生,还是可以通融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融。所以这些有利可图、通融的,我们跟地藏菩萨,通融通融,也是可以通融的。

那么地藏菩萨,念他的名号,学习他的《十轮经》,念《地藏经》,这也就是跟他通融,但是这是善法的通融,不是恶法的通融。那个时候,通讯往来,学外典,搞贩卖,经营商业,现在日本寺庙都是公司,中国寺庙现在也这样学习。恐怕大陆上快学习好了,已经开始这样作了。自力更生,你作生意,政府鼓励,现在还要门票,进寺庙去,我们烧香礼佛,那得拿钱来买,得买门票。

我去南普陀寺,一毛钱,我们现在回去,就是一块钱,未来还要涨到五块钱。

需要门票,不然五百多人的生活拿什么?得靠那门票。你朝佛、礼拜、烧香也得花钱,也得买,这是没有办法的,这叫末法。

还有划咒,驱使鬼神,占相吉凶。还有卖药,合和汤药,卖假药就糟糕了,卖真药还好一点。现在卖假药的很多,特别是山里的,说是我这是福建武夷山的,哪个庙里头制的,哪个老和尚制的。得了,这就值钱了。有很多这种事,“以自活命,贪着饮食衣服宝饰,勤营俗务,毁犯尸罗。”“尸罗”,就是戒。

佛所制定的不许作的事情,他们都作了,犯了,最主要的是四种清净明诲,也就是四根本戒。那么,四根本戒都可以犯,别的错误更多,身的杀盗淫,口的两舌、妄言、绮语、恶口,乃至意的贪、瞋、痴,这些都可以作,这叫行恶行。

“贝音狗行”是一个学习狗的方法。末世的比丘相互诽谤,彼此猜疑嫉妒,沉溺于无益之中而不能自拔。以狗来譬喻,“彼之行此法,谓之行狗法”,也就是贝音狗行,行狗的方法。这样作的时候,他已经失掉沙门的体,犯了四根本戒,不是沙门,不论在义上、在体上,失掉沙门。但是他自己不肯忏悔,如果他自己不能够遵守,是可以退戒的,感觉到对自己不适合,你可以退。但又不退,还在僧众之中混,退戒就是罢道还俗。为什么他要这样作呢?他退了,就没有地方找饭吃。在寺庙里头,僧众很多,总会有德者,有德者感应来的衣食住行,他要去享受。所以像这一类的,他实行狗的方法,所以说“贝音狗行”。

他自己所作的不是清净行,梵行是指净行的意思,自己作的是污染行,他还自称为是梵行。这是形容像这一类破戒的比丘,还是有一类信仰他的人。如果恶的剎帝利王,凡是加个“旃荼罗”,都是属于恶人的意思,上面再加个旃荼罗,就是恶的国王、恶的婆罗门,他很愿意亲近这类破戒比丘。这就是所谓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臭气相投,还要亲近他,跟他结为朋党,作为朋友。恭敬供养,所谓恭敬供养者,就是恭敬、供养这些破戒的比丘。“听受言教”,对于不行梵行的人,所说的话,也就是语言,他愿意听,愿意受他的教化。

这个破戒者,对于剎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他们乐于亲近供养,听受言教的。要是见到有人,“于我法中”,“于我法”就是于佛法之中,出了家,受具足戒,前面说是坏比丘,这儿说的是好比丘,出家以后,受戒之后,能够遵守,能够持戒。“富德”,道德很丰富的,富有的德,就是具足戒的德。又能够精进的行,学行就是修行,学是学法,就是有学位的,无学行,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从初果算起,证果的圣人,他不像我们一样的学,他学的是无学,乃至于最后证得佛果。

但是这个说的可能是阿罗汉果,从初果到四果。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剎帝利旃荼罗、婆罗旃荼罗,他对于恶行的比丘,亲近供养,听受他的言教,对于有道德的比丘,不但不亲近不供养,反而憎嫉。僧是憎厌,嫉是嫉妒,就是不乐于亲近,也不乐于恭敬供养,也不听受这个有道德的,乃至证果的这些比丘,他不亲近,不接受他的言教。

“善男子,譬如有人,入宝洲渚,弃舍种种帝青、大青、金、银、真珠、红莲华色吠琉璃等大价真宝,取迦遮珠,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亦复如是。入我正法宝洲渚中,弃舍种种具戒富德、乐胜义谛、具足惭愧学无学人及善异生,精勤修学六到彼岸,具诸功德真圣弟子,取诸破戒,好行众恶,无惭无愧,言辞粗犷,身心憍傲,离诸白法,无慈无悲恶行苾刍以为福田,恭敬供养听受言教,如是恶人,师及弟子,俱定趣向无间地狱。”

迦遮珠也是一种摩尼珠,但是比起吠琉璃就差多了,也就是次一等的。好的,他不取,他取次的,这是佛作譬喻,说在末法的时候,我这个佛国土,有的是剎帝利的恶王,有的是婆罗门的旃荼罗,恶婆罗门,亦是这样的。对于有道德的比丘,他不信不亲近,不听受言教。对于破戒恶行的比丘,跟他臭味相投,还要向他求,听他的言教。

到了我的正法宝渚之中,却弃舍了种种具戒的富德,弃舍乐胜义谛的,胜义谛就是实相义。《占察善恶业报经》,那个实相境界,就是胜义谛,最殊胜的义理。也弃舍具足惭愧“学无学人”,学人就是还未证果位的,无学人是已经证得果位的。“及善异生”,就是善的补特伽罗。乃至于也弃舍优婆塞优婆夷,真正修行,真正信仰正法的,恭敬正法的。乃至于弃舍精勤修学六到彼岸,就是行六度波罗蜜的,具足功德真圣的弟子,这是真弟子。

“真圣”是指佛说,就是真正佛的弟子,他都不亲近,反而“取诸破戒,好行众恶,无惭无愧,言辞粗犷,身心憍傲,离诸白法,无慈无悲,恶行苾刍以为福田。”这样会得到什么结果?“如是恶人,师及弟子,俱定趣向无间地狱。”你受他的言教,信仰他,你就跟他一同下地狱,这是决定无疑的。那就产生一种邪知邪见,在当前的末法时代,真正不少,如果大家依照教典来用你的智能,用你的正知正见,你可以分辨出来。

这对现在是非常的具体,也很现实。但是你可以用佛所教导的法来判断,不依自己的意见,以佛的教典,以佛的法为师,不以自己的心为师。你可以看得出来,哪些是引导你下地狱的,他也作佛事,他把佛事歪曲了,用颠倒见作佛事。佛的法本来是明心见性的好方法,他拿佛法来作名利,作生意交易,那不下地狱吗?所以,佛说了十种轮,这十种可不是善轮,而是恶轮。

“善男子!有十恶轮,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沙门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于十恶轮,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坏烧灭,皆为灰烬。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前面那恶行比丘,破戒的比丘,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从一般的国王,到百姓,到平民,乃至到出家人,乃至到学者,都包括在内,有这么一批人,以下说的这十恶轮。“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具足一轮,或者具足两轮,或者具足三轮不一定,或者仅有一轮。他把他前生多生累劫所修的善根,积的善根,都摧坏了,都烧灭了。十轮如果成就一个,就把他多生累劫所有的善根,所行的善念都化为灰烬了。

因此,我们感觉到只种善根,只学习佛法,并没有真正的断烦恼。到了未来,你可能也会走到这十恶轮里头。因为一转世了,如果你没有修得宿命通,容易为名利、爱欲所缠缚,容易堕到十恶轮。

我们学过《十轮经》,学过《地藏经》,读诵《地藏经》,乃至于读《大集十轮经》,乃至于得到地藏菩萨加持,使我们今生能够有这样的善根,有这样的因缘。跟地藏菩萨结了缘,我们不会堕十恶轮,因为这是地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保证的。我们读《地藏经》就可以体会到,体会那些大菩萨,凡是在《地藏经》出现的菩萨,乃至《地藏经》的第九品的,<佛名号品>,我们随持一个名号,永远不堕三涂的。

我们要坚固建立这样一个信心。十恶轮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不会堕落的。什么原因呢?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也就是地藏菩萨会加持我们,使我们不堕恶轮,乃至于在末法,有一微尘,那么一点,亲近佛门的,入了佛门的事情,地藏菩萨一定加持你。但是你如果拒绝他的加持,乃至于跟他挂不上钩,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情。

“不久便当肢体废缺”,就是指现生。“于多日夜结舌不言”,不能说话,六根已经丧失作用了。“受诸苦毒”,这种苦连说都说不出来。我们看见很多人被汽车撞了,之后变成植物人。我以前认为植物人可能没有很多,但是一九九三年,我到台湾,去荣总医院、林口长庚医院,我才看到医院里的植物人太多了。因此,上面的写照就是指那些人。受了苦毒,身上烂了,说也说不出来,那比什么都废缺,都厉害。

他的脑子废缺了,变成植物人。或者他今生的业,或者前生的业,痛切难忍,还不用说他死后,就是现在他活着的时候,痛切难忍,受到肢体的残缺。具足十恶轮的,一定生无间地狱。

“何等为十?如是破戒恶行苾刍,有刹帝利及宰官等,忍受恶见,谤阿练若清净苾刍言:诸仁者!如是苾刍愚痴凡猥,诈现异相,诳惑世间,为求饮食衣服利养恭敬名誉,自赞毁他,嫉妒斗乱,贪着名利,无有厌足,应当摈黜,勿受其言。如是苾刍专行妄语,离谛实法,于此皆无得道果者,亦无离欲永尽诸漏,但为利养恭敬名誉,住阿练若,自现有德,慎莫供养恭敬承事,如是谄曲,非真福田,非行道者。时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于阿练若清净苾刍,不能生实信心希有之想,心无恭敬,意怀陵懱,不乐亲近承事供养,所有言说,皆不听受。轻毁如是住阿练若清净苾刍,即是轻毁一切法眼三宝种性。”

以下就逐一的说明十恶轮。“如是破戒恶行苾刍,有剎帝利及宰官等,忍受恶见”,对于恶行比丘这个恶见,这个剎帝利宰官旃荼罗,他们是忍受的,也就是信他的,听他的,乃至于跟他共同作恶。作什么恶呢?“谤阿练若清净苾刍言”,谤这个清净的比丘。阿练若,在寂静处,山林,棕榈树下,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山林里头修,自己清修。他会谤毁他们,他说些什么言语呢?恶行比丘对剎帝利宰官说,那些住山林都是很愚痴的。他现的其他相,故意的表现他的修行,他是欺骗人,“诳惑世间”的,“为求饮食衣服利养恭敬名誉,自赞毁他,嫉妒斗乱,贪着名利,无有厌足,应当摈黜,勿受言。”

这是恶行比丘说清净比丘。这一段话就是他谤毁的言词:“如是苾刍专行妄语,离谛实法,于此皆无得道果者,亦无离欲永尽诸漏,但为利养恭敬名誉,住阿练若。”

说他们实际上没有得到道果,也没有离欲,也没有尽诸漏,只是为了利养恭敬名誉,他们是为了这些,才住到清净处寂静处的。“自现有德,慎莫供养恭敬承事,如是谄曲,非真福田,非行道者”,这是恶行比丘谤毁清净比丘的一段言词。

“时剎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于阿练若清净苾刍,不能生实信心希有之想”,他对这好的比丘生不起真正的诚信。希有难找,难当善知识那样想,所以他没有恭敬心,心怀陵懱。陵者是欺陵,我们说是盛气陵人,就是那些涵义,懱视他。

轻毁如是住阿练若的清净苾刍,即是轻毁了一切法眼三宝种性。这样一说之后,这个恶行的比丘谤毁清净比丘,取得了这些剎帝利乃至于婆罗门这些恶人跟他共同的谤毁。这产生什么效果呢?因为他已经毁灭三宝种性了。

法眼,眼者是观察之义,没有法了,把清净法毁灭了,那些众生所作都是恶的,没有正法眼,就颠倒了。把善说成恶,把他自己所作的恶,反而变成善。这样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时彼国中有诸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互相谓言:仁等!当观此刹帝利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皆悉轻毁一切法眼三宝种性,损减善根,由恶友力,摄诸罪业,当堕恶趣,我等从今勿复拥护此刹帝利旃荼罗等,并其所居国土城邑。作是语已,一切天龙药叉神等皆悉弃舍,不复拥护彼刹帝利旃荼罗等,并彼所居国王城邑,于彼国土一切法器真实福田皆出其国,设有住者亦生舍心,不复护念,由诸天龙药叉神等,及诸法器真实福田,于刹帝利旃荼罗等,并彼所居国土城邑,皆舍守护不护念已。时彼国土,自军他军,竞起侵陵,更相残害,疾疫饥馑,因此复兴,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一切国民,皆无欢乐。先所爱乐今悉别离,朋友眷属更相瞋恨,潜谋猜贰,无慈无悲,嫉妒悭贪,众恶皆起。所谓杀生,乃至邪见,无惭无愧,食用一切窣堵波物,及僧祇物,曾无悔心。彼刹帝利旃荼罗王憎嫉忠贤,爱乐谄佞,令己官庶互相侵陵,愤恚结怨,兴诸斗诤,共余邻国交阵战时,军士离心,无不退败,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这些护法善神起了瞋恨心。“互相谓言”,是神跟神互相说:“仁等!当观此剎帝利、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旃荼罗人”,说现在这个国土里头,从他的国王,乃至到他的宰官居士、长者,甚至于出家人,婆罗门,这些都是旃荼罗。旃荼罗就是恶人,恶人行恶法,他们就谤毁三宝,一切法眼三宝种性,损减善根,而这个国土的人没有善根,由恶友力,摄诸罪业。由这恶力的力量来造这一切的恶业。“当堕恶趣”,一定堕三涂。

“我等从今勿复拥护此剎帝利旃荼罗等,并其所居国土城邑。作是语已,一切天龙药叉神等皆悉弃舍。”好神离开这个国土,就剩下恶罗剎夜叉。以后这个国土就不吉祥了,这些护法善神不再拥护。“设有住者亦生舍心”,或者是有少数还住着未走,对他不护持,心生舍心。那不只是神,就是我们出家人,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现象。

而善良的比丘,于剎帝利旃荼罗等,并彼所居国土城邑,皆舍守护,不护念已。

不再护念了之后,“时彼国土,自军他军,竞起侵陵。”自军就是本国的军队跟本国军队打,像中国大陆,共产党军跟国民党军打,打了好多年。完了,“他军”,日本人就侵略我们的国家。“他军”,人家打完了,自军又打,更相残害,乃至于疾疫饥馑。还有,水火之灾。“复兴”,是指这灾害复兴。“彼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一切国民,皆无欢乐。”欢乐不起来!“先所爱乐今悉别离”,过去所享受的,所喜欢的,那些快乐的景象,没有了,都离开了。

“朋友眷属更相瞋恨”,自己的亲人跟自己的亲人互相的瞋恨恼害,这个不需要解释,不但台湾多,大陆也多,你天天都可以看到,像我们看选举也在打。“无惭无愧”,那时候“嫉妒悭贪,众恶皆起”,所造的都是恶业,乃至杀业邪见,“无惭无愧”,邪见包括很多。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他吃别的众生时候,他说那个众生生下来就是给他吃的,这叫邪见。什么是猪羊一道菜?猪羊生来就给人吃的,那么鸡生来也吃给人吃的?那么,人生来也就是给狼吃的,给老虎吃的?他才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说,这叫邪见。邪知邪见,无惭无愧,甚至于寺庙的钱,他都要抢来花,他不怕下无间地狱,所有寺庙的钱,他都抢来用。僧祇物,就是大众僧的寺庙里的供养东西,他都抢去用,一点悔改之心也没有。

这些人,“彼剎帝利旃荼罗王憎嫉忠贤”,僧嫉好人,谄媚奸佞。“佞者”,就是奸臣、坏人。我们把他说成坏人,已经做官,乃至于已经选上议员,都互相侵陵。

有的时候从私利出发,有的时候从我这一党出发,从来没有考虑到全国人民如何。

虽然标榜是我考虑全体人民,就拿这个来成就自己的名利。“互相侵陵”,当时他的力量敌不住你,你就把他杀害了,或者把他的家族杀害了,他的忿恨之心,就恚结于心,愤恚者就是愤怒的力量发不出来,结于心者就会恚怒。这就是结怨,乃至于临死的时候说:“我变鬼,也要报仇!”

那就是恚结,恚结于心。来生再来,若相遇到,他能对你好吗?为什么有人见到人,跟他毫无关系,也拿枪打他呢?这不是今生,而是过去生结下的,就是他看见了,就非把那个人打死不可,因为那个人前生打死过我。因为他没有看见前生,这是恚结。

“兴诸斗诤”,提倡斗诤,宣扬斗诤。乃至斗到子跟父斗,夫妻相斗,家族相斗。

“共余邻国交阵战时”,像这类的国家,他的军队士兵也不能打仗,要跟人家打仗的时候,那个军士,也就是作战的兵员,他的心已经离开了,不想保护这个国家,不想为保护这个国家而舍身命,所以一跟敌人交战就败了。

“彼剎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说到这些人,或者被人家杀害、残害的,或者自己生病的,反正不管怎么样,生了恶病不能治疗,很长的时间。多日夜,有舌头不能说话,有嘴不能吃东西。

“复次善男子!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恶友行,善根微少,谄曲愚痴,怀聪明慢,于三宝所,无淳净心,不见不畏后世苦果。此有一类,于声闻乘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缘觉乘法,及大乘法,毁呰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

这是另一种恶轮。有的国王是恶国王,他所有的宰官、臣民、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都是恶人。“随恶友行”,恶友行就是我们举那个破戒的沙门,乃至于冒充沙门。现在有很多冒充沙门,一位在家人,也自称法师,也穿上和尚黄袍红祖衣,也上座说法,把佛的法另作一种解释。我在台湾就听到过,你可以在电台收得到。

他买一个节目说几分钟,这是颠倒的。

像这样的人,随恶友所作的是什么事呢?“谄曲愚痴”。他还以为自己很聪明。所谓聪明者,就是他认为他的邪见很聪明,聪明到什么程度呢?对三宝无所信心,没有淳净心,没有恭敬心,不信因果,当时就可以显出了,他是不信因果。信因果,他就不敢作这些事,这是不学佛法的人。有时候他的心不敢作恶事,他作不下去,因为在我们的国土里头,就说我们中华民族,儒教也好,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好,虽然没有佛法,他也知道这件事不能作,不作损人利己的事情。我们儒教的教导也如是。非礼勿视,不合乎道理的不能看,不合乎道理的不能去作,不合乎道理的音声不能去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跟佛教有些相合的,这就是注重因果。

“害人者人恒害之,杀人者人恒杀之。”但是他不信,以为自己很聪明,你要是跟他说声闻法,他说:“我是大乘!”你要是给他说菩萨法,让他行菩萨道,他说:“我是小乘,是自利的。”究竟他是哪一乘呢?他哪一乘也不是,他是地狱乘,也是三涂乘,他乘那个车子,那个车运载他到三涂里去,甚至于以得少为足。

或者在这个因缘法,他懂得一点,他就谤声闻法,谤大乘法,谤六度法。或者他学声闻法,学了苦集灭道,就谤缘觉法,谤大乘,谤六度法。他认为自己是圆满的,自己是学大乘法的,对小乘法,生起毁谤。对于小乘法,佛也是赞叹的。学大乘法的,以为不用学二乘法,佛可没有毁谤二乘法。佛是对大乘机的人,跟他说大乘法,既然你发了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度,何况是二乘圣人呢?

因此,三乘法都是对的,要体会到佛是对机说法的,不是专说哪一法。若有这类根机的众生就给他说这类的法,面对另一类根机的人,就给他说另一种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很多,看是对哪个人说的。这个对他说,不适用,就不能对他说,是这样的意思。

体会到这层意思,对三乘法都应当学习读诵,不应当毁谤。这里又说,对于这些出家人,好像对优婆夷居士,居士跟居士之间,说出家人跟出家人之间,在家的净信善男女,对待四众弟子,互相的关心,应当尊重。像前面那一个破戒比丘,应该如何对他呢?他是他的因果,你照样把他当成圣人来看,你以圣人之心,看一切人都是圣人。这三乘法乃至于受持读诵,下至一颂。

“复有一类,于缘觉乘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毁呰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复有一类,于大乘法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毁呰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如是等人,名为毁谤佛正法者,亦为违逆三世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烧断灭,皆为灰烬,断坏一切八支圣道,挑坏无量众生法眼。若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佛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及大乘法,障碍覆藏,令其隐没,乃至一颂。”

“复有一类,于缘觉乘得微少信”,实在是愚痴。他没有证得缘觉道,自己以为自己聪明就谤声闻乘法。这都叫毁谤正法。

“唵嘛呢叭弥吽”,你知道是甚么涵义呢?你必须用显,用语言显示出来,解释一下你才能知道。“唵嘛呢叭弥吽”,观自在菩萨的所有经论都可以包括在这六个字里头,乃至于包括在一个字当中,“唵”一个字就具足一切。没有显教的基础,你不懂,怎么入得到呢?

这就是教导我们对于三宝的正法,要能护持,不要加以毁谤。如果毁谤的话,你就毁谤正法,这是三世诸佛的法藏。不论显密各宗各派,你认为那个不对,你不学就好了,这不对你的机,你要去找对你的机的法。毁谤,等于“焚烧断灭”。挑坏无量众生的法眼,使众生都变成盲人,没有法的智能。

“若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佛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及大乘法,障碍覆藏。”使他不能弘扬,“令其隐没”,那部经不讲,那部经就渐渐不住世。为什么有的人说,法灭的时候,《阿弥陀经》还住世一百年?因为弘扬净土的人多。甚深的教义,解释的少,无论哪一部经,现在的藏经,有很多好的方法,很多都隐没了。

如果阅藏,你可能感觉到这部经,对你很适合,又没有人讲,没有人弘扬,没有人提倡,没有印行。我们除了《金刚经》、《阿弥陀经》、《药师经》这几部经之外,很多经渐渐不讲了,也就渐渐隐没了。没有人弘扬,就埋没了。弘扬《阿弥陀经》的多,因为这一法对应我们末法的机,确实是当机。你别的学不会,念句阿弥陀佛,该可以吧!那就念句阿弥陀佛,念句阿弥陀佛也能得度。但是要学就要学好,怎么叫学好呢?念阿弥陀的方法有很多。先清净你的心,先问问你自己用什么心来念,念佛不是口念,念佛要从心起念。念念要归于心,念念从心起,念念归于心,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阿弥陀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能放出无量光,但是你必须学透,要是你加以毁谤,那个法就障碍了,就逐渐毁灭了。

“当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宝种性,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大狱。”

毁谤法的人当知,谁毁谤,谁就是“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宝种性,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那个鬼神信的有根底,不是随便动摇的。无动坏者,没有动到他的信心,坏他的信心。这样的天龙药叉神,一般的天龙,药叉神就是夜叉,有善有恶的,人有善有恶,神也有善有恶,这是一样的。

护法善神,他对于旃荼罗剎利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

谤法的人,“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大狱”。这跟前面一样,定生无间大狱,也就是无间地狱。

“复次善男子,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逐破戒恶苾刍行,广说乃至于彼国中有诸法器真实福田,于刹帝利旃荼罗等,皆住舍心而不护念。虽居其国,而依法住,常不喜乐俗间居止,亦不数数往施主家,设令暂往,而护语言,纵有语言,曾无虚诳,终不对彼在家人前,讥毁轻弄诸破戒者。于诸破戒恶行苾刍,终不轻然辄相检问,亦不现相,故显其非,常近福田,远诸破戒。而彼破戒恶行苾刍,于此持戒真善行者,反生瞋恨,轻毁侵陵,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在家男女大小等前,种种谄曲,虚妄谈论,毁呰诽谤此持戒者,令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我弟子少欲知足持戒多闻具妙辩才诸苾刍所,心生瞋恨,种种粗言,呵骂逼切,令心忧恼,身不安泰,或夺衣钵诸资身具,令其匮乏,或夺所施四方僧物,不听受用,或闭牢狱,伽锁拷楚,或解肢节,或斩身首。”

这段经文就是说,这个恶王乃至于恶人,这国土的善神都舍弃他们,不护念他们。也有居这个国土之内的,有的离开了,有的未离开,虽然是未离开,也不管了,不护念国土,不护念以上的这些人。这种人不喜欢在世间住,喜欢居寂静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住寂静处,那叫阿兰若。他也不常常到施主家,也就是有信心的施主家,“设令暂往”,或者有事情的时候暂时去一下子,他对他的语言,善护语言,不说虚话,不说诳惑人家的话,也不对这些在家人的面前,“讥毁轻弄”那些诸破戒者,也就是不说破戒比丘的过,不论当着谁,不论是当着国王,前面举了很多的例子,不说那个恶行比丘的过,“故显其非”,故意的显那些破戒恶行比丘过。

“常近福田,远诸破戒”。他本人对那个破戒比丘,不跟他共住,而彼破戒恶行苾刍,于此持戒真善行者反生瞋恨。因为善人、善行比丘,为了护持的言语行动,不说他一句坏话。

而这个恶行比丘,他就不同了,他反过来“轻毁侵陵”,侵陵这个善比丘,对着“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或者在家的男女,不论大人小人前,种种的谄曲,虚妄的谈论,“毁呰诽谤此持戒者”,说这个清净者,说这个清净比丘。

令这个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恨,乃至于说“种种粗言,呵骂逼切,令心忧恼。”令这个好比丘,修行的比丘,身心不得安泰,或者更进一步抢夺善比丘的衣钵,资身工具,令其匮乏。或夺所施的四方僧物,人家供养给好比丘的,他们都给抢了,不听他们受用。更有甚者,“或闭牢狱,枷锁拷楚,或解肢节,或斩身首”。这种种的刑罚,是非理相加的。

“善男子!当观如是诸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亲近破戒恶行苾刍,造作如是种种大罪,乃至当堕无间地狱。若诸众生作五无间,或犯重戒,或近无间性罪,遮罪犹轻。如是诸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亲近破戒越法重罪。善男子!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作如是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我尚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若作此事,便获大罪,决定当生无间地狱。于诸破戒恶行苾刍,犹尚不应如是谪罚,何况持戒真善行者?善男子!若有苾刍于诸根本性重罪中,随犯一罪,虽名破戒恶行苾刍,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律仪,犹不断绝,乃至弃舍所学尸罗,犹有白法香气随逐,国王大臣诸在家者,无有律仪,不应轻慢,及加谪罚。如是苾刍虽非法器,退失圣法,秽杂清众,破坏一切沙门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律仪不弃舍故,犹胜一切在家白衣。犯性罪者尚应如是,况犯其余诸小遮罪,是故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轻慢谪罚。”

“如是种种大罪”,就是对善良的比丘,持戒的比丘,修行的比丘,加以种种迫害,这就犯了种种大罪,“当堕无间地狱。”

“若诸众生作五无间,或犯重戒,或近无间性罪”,近无间罪,还没有犯到五无间大罪。我举个例子,杀人没有杀死,这个人虽然被杀了之后,往后没死,这个罪就是近于五无间罪,还不是五无间罪。没有作成,还不算犯根本戒。但是对于这个恶行比丘,这个破戒比丘。“善男子!如是破戒的恶行苾刍,虽作如是越法的重罪”,他已经作了这种重罪,无间罪。但是,他是依着我法剃除须发的,被服袈裟的,进止威仪的,还同诸贤圣。

就是国王对这个恶行的比丘,也有善良的国王,不完全都是恶性国王,恶性国王是跟他混同一体的,当然不会杀他,不会害他,认为他是对的。善良的国王,对于这个恶行的比丘,虽然不能够依着正法,或者是偷盗,或者他杀人,那应该要偿命,依照正法,就要断他的生命,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他已经示现同贤圣相。有受戒善根的僧宝的,还有善法的余势,那个势力还未有消尽,不应该断他的命。况依非法呢?依着合法,也都不可以这样作,依着非法更不可以。

所以,“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若作此事,便获大罪。”要是对于这位破戒的比丘作了这些事情,惩罚他,那就犯大罪,“决定当生无间地狱”,你等于是杀生。于诸破戒恶行的苾刍,犹尚不应如是的谪罚,何况持戒的真善行者?对于破戒比丘都不可能这样作,乃至于修行者,真正持戒的比丘,乃至于弘法的比丘,乃至真正住持正法的比丘,那就更不可以这样作。这样作,罪更大。

杀盗淫妄四戒,随便破哪一戒的罪,就叫破戒恶行比丘,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的律仪,犹不断绝。他受律仪的戒体,还没有完全丧失,还没有断。乃至于弃舍所学的尸罗,就是这个破戒的比丘,他把这个戒完全弃舍了,不学了,但是他还有清净法的香气。他那个戒香的余势,随住他,檀香烧过了,烟已经没有了,但是你在那个屋子待久了,你身上还有那个香气,还有檀香、沉香的香气,就是这样的涵义。

“国王大臣诸在家者,无有律仪,不应轻慢。”国王大臣,你自己也没有受戒,没有这个戒的律仪,你怎么能还来轻慢他呢?何况再加以谪罚呢?“如是苾刍虽非法器,退失圣法,秽杂清众,破坏一切沙门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律仪不弃舍故”,因为他最初受戒,是跟他的亲教师学律,跟和合僧中所得的律仪,他还没有完全的舍弃。因此,他还胜过一切在家的白衣。

已经犯了根本戒,“犯性罪者尚应如是”,犯了根本戒,在家的白衣,或者是国王不应该轻视他,不应该谪罚他。那些破戒的比丘,乃至犯的小遮罪,更不应该作,更不应该惩罚他。

如果是国王大臣诸在家,轻慢了,谪罚了,那就不对,不应该谪罚轻慢他。这样说,佛好像很护持这个弟子,破了戒的,还这样的护持他!并不是这个原因。不是护持他,而是护持你,护持这个在家谤毁者,怕你的福德会丧失、会堕地狱。不是护持那个人,我们要是观察错了,好像佛护持他的破戒弟子,好像我们在家人护持自己的子女,好像我的公司护持我的职员,用这样的观念来认识佛就错误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是护持你,不要作罪,并不是护持那个破戒比丘。谁谤毁他,他作他要受报的,你要是谤毁,你就要受罪,这是护持你,不要这样作。

“所以者何?善男子!乃往过去有迦奢国,王名梵授,勅旃荼罗:有大象王,名青莲目,六牙具足,住雪山边,汝可往彼拔取牙来。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无活义。时旃荼罗为护身命,执持弓箭,被赤袈裟,诈现沙门威仪形相,往雪山边,至象王所。时彼母象,遥见人来,执持弓箭,惊怖驰走诣象王所,白言:大天!今见有人张弓捻箭,徐行视觇,来趣我等,将非我等命欲尽耶?象王闻已,举目便见剃除须发着袈裟人,即为母象而说颂曰:被殑伽沙等 诸佛法幢相 观此离诸恶 必不害众生。时彼母象以颂答言:虽知被法服 而执持弓箭 是恶旃荼罗 乐恶无悲愍。时大象王复说颂曰:见袈裟一相 知是慈悲本 此必归佛者 愍念诸众生汝勿怀疑虑 宜应速摄心 被此法衣人 欲渡生死海”

这是佛自己举的例子。有个大象王叫青莲目,六牙白象是宝象。牠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雪山边。过去有个迦奢罗国,这个国王叫梵授,他找几个恶人旃荼罗,旃荼罗种姓的恶人,他跟他们说:“有大象王叫青莲目,牠六牙具足的住在雪山边,它的那牙是宝牙,你可以到那个地方去,把它的牙给我拔来,你若不把它的牙拔来,我就把你们全杀了。”

这五个旃荼罗人没有办法,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命,他们就去杀那个象。他们知道以他们的力量一定会被这象给踏杀了。因为象的威力很大,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就带着弓箭,距离那象很远的地方,他们化装成沙门,头发剃了,找了赤袈裟,诈现沙门的威仪形相,“往雪山边,至象王所”。这个象王它有母象,那母象遥远的见到有人拿着弓箭来了,很恐怖的跑到象王跟前说,称赞象王、称赞大天,“今见有人张弓捻箭,徐行视觇。”牠说,他们恐怕来伤害我们的。他们一边走,一边占察巡视,“来趣我等”,就是来趣我们的处所,将非我等命欲尽耶?是不是我们命终呢?

象王闻已,举目便见剃除须发的袈裟人,即为母象而说颂曰。“被殑伽沙等,诸佛法幢相,观此离诸恶,必不害众生。”牠说:你错了,这些人穿着袈裟,是在恒河沙数那么多诸佛种的善根,他们穿的衣服,就是一切诸佛的法幢相,就是这袈裟,他们已经离了诸恶,怎么还会害众生呢?这是象王说的。这母象就答复牠:虽知被法服,而执持弓箭,是恶旃荼罗,乐恶无悲愍。对他们不能悲愍,他们就喜欢作恶事的,这些都是恶旃荼罗,虽然是披着法服,披法服怎么会拿着弓箭呢?他们是假的吧!

大象王又说,又复说颂曰:“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牠说:不管他们吧!

只要看见袈裟,这就具足慈悲。披袈裟的人都是慈悲的根本,一定慈悲一切众生的。

“此必归佛者”,这些人一定是归依佛的,一定是佛弟子。“愍念诸众生”,慈愍哀念一切众生的,“汝勿怀疑虑”,你不必过份疑虑,“宜应速摄心”,你把你的心收摄回来,不要这样想。披此法衣的人都是想渡生死海的,要了生死的,怎么会害众生呢?

“时旃荼罗即以毒箭,弯弓审射,中象王心。母象见之,举声号咷,悲哀哽噎,以颂白言:被此法衣人 宜应定归佛 威仪虽寂静 而怀毒恶心应速蹋彼身 令其命根断 灭此怨令尽 以射天身故。时大象王以颂答曰:宁速舍身命 不应生恶心 彼虽怀诈心 犹似佛弟子智者非为命 而坏清净心 为度诸有情 常习菩提行。时大象王心生悲愍,徐问人曰:汝何所须?彼人答曰:欲须汝牙。象王欢喜,即自拔牙施旃荼罗,而说颂曰:我以白牙今施汝 无忿无恨无贪惜 愿此施福当成佛 灭诸众生烦恼病”

正在说的时候,这个旃荼罗的恶人就用他的毒箭弯弓射中象王心,射到那个象的心脏。“母象见之,举声号咷,悲哀哽噎,以颂白言:被此法衣人,宜应定归佛,威仪虽寂静,而怀毒恶心。”他的威仪看起来很好的,可是心太坏了。“应速蹋彼身”,母象说,我把他们杀了,“令其命根断”。把他杀了,就是命根断了。“灭此怨令尽”,这种怨恨心,我非把他灭了不可,消灭他们,我这个恨心才能消失,怨才消失。大象王不许,以颂答象母:“宁速舍身命,不应生恶心。”劝这母象说:你千万不要生恶心,我舍身命可以,“彼虽怀诈心,犹似佛弟子。”他虽然不是真佛子,他是欺诈的,但是他相似。为什么呢?他披佛弟子的衣。“智者非为命”,有智能的人绝不会保护自己这个生命,“而坏清净心”,坏了我们的清净心,身命舍了,没有关系,清净心是不能坏的。“为度诸有情,常习菩提行。”这就要发菩提因,修菩提行,有清净心就是菩提行,一定能证菩提果。

“时大象王心生悲愍”,它对射它的人,不只不伤害,反倒悲愍他们。“徐问人曰”,徐就是慢慢的、柔和的、善顺的,“汝何所须?”问说你们为什么要射我,你们需要什么呢?彼人答曰,这旃荼罗就答复牠说,“欲须汝牙!”想要你的牙,象王听见很欢喜,就自己拔牙,施予旃荼罗,就布施给他们了。“我以白牙今施汝,无忿无恨无贪惜”,我没有贪心,我对我的身体没有贪心,我也不顾惜,你射我,我也不愤恨你,不怨恨你。我的目的是愿以我布施你这个牙,以这个布施的福德当成佛,我将来一定能成佛,也能以这个功德灭众生一切的烦恼病。我发愿让一切众生烦恼都灭掉,病苦都灭掉。

“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象王,虽受无暇傍生趣身,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能弃舍身命无悋,恭敬尊重着袈裟人,虽彼为怨,而不加报。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实是愚痴,怀聪明慢,谄曲虚诈,欺诳世间,不见不畏后世苦果。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诸弟子所,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决定当趣无间地狱,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

这象王本来是畜生,受的傍生畜生。“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能弃舍身命无悋。”弃舍身命不悋惜,不怨恨,而能恭敬尊重着袈裟人,恭敬这个穿袈裟的,这袈裟就是忍辱衣。袈裟的涵义很多。“虽彼为怨而不加报”,他射死它,它应当仇恨,应当怨,但是它不报复。如果以象王之力报复他,这五个人是不得活命的。

“然未来世有剎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实是愚痴,怀聪明慢,谄曲虚诈,欺诳世间,不见不畏后世苦果。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法器就是持戒弟子,非法器就破戒弟子。

不论法器非法器破戒的比丘,一切的俗人,不论国王大臣庶民都算上,如果对比丘的呵骂,恼乱,鞭打乃至系闭牢狱,乃至断命,这个就是破坏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诸佛的佛法,灭正法眼藏,那就犯大罪。“决定当趣无间地狱”,决定下地狱的,而且善根永断。这种的罪恶,相续不断的,像火一样,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这种罪恶、这种的事情,一切有智慧的人绝不作,远离这种恶事。

“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复怀傲慢,诳惑世间,自称我等亦求无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当得作佛。譬如有人自挑其目,盲无所见,而欲导他登上大山,终无是处。于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亦复如是,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诸弟子所,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趣无间地狱。”

假使有的剎帝利王乃至于婆罗门剎利门人等,作了这个罪,他自己还是很傲慢的。“诳惑世间”,怎么样诳惑呢?“我等亦求无上正等菩提”,我们也是求正等菩提的。

还说什么呢?“我是大乘,当得作佛”,这就是欺诳。他作了恶事,还骗人说,自己是学大乘法的,不着于相,诸法皆空,诳惑世间。

“譬如有人自挑其目,盲无所见,而欲导他登上大山,终无是处。”如一个人把自己的眼目搞瞎了,完了,他还要当导师,还要领导别人上山,这可能吗?无有是处,绝对不可能。

上面是譬喻,现在就是说法。于我的法而出家者,在我法中出家的,依法而出家的,或者是法器,就是清净比丘。或者非法器,也就是破戒比丘,在我这“诸弟子所,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趣无间地狱。”

这都是重复的,每句的前面、后面都是相同的,只有中间几句的情节不同而已。

“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复怀傲慢,诳惑世间,自称我等亦求无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当得作佛。彼由恼乱出家人故,下贱人身尚难可得,况当能证二乘菩提,无上大乘于其绝分。”

他欺骗什么呢?这就是欺骗的言词。这种人都是欺骗世间的,他还能成佛吗?他恼乱出家的人,连得个下贱人身再来转人,都不可能,都得不到,“尚难可得”,他还要说得二乘的菩提,乃至于大乘的究竟菩提?对他而言,这是绝不可能的。

“又善男子!过去有国名般遮罗,王号胜军,统领彼国。时彼有一大邱圹所,名朅蓝婆,甚可怖畏,药叉罗刹多住其中,若有人见,心惊毛竖。时国有人罪应合死,王勅典狱缚其五处,送朅蓝婆大邱圹所,令诸恶鬼食噉其身,罪人闻已,为护命故,即剃须发,求觅袈裟,遇得一片,自系其颈,时典狱者如王所勅,缚其五处送邱圹中,诸人还已。”

“过去有国名般遮罗”,这是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叫般遮罗国。这个国王,号胜军,他是这个国的国王,统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一个地方名朅蓝婆,翻成中文就是大邱圹。什么叫大丘圹呢?大邱圹就是坟冢,也就是人死了之后,丢到没有地主的地方,也叫乱坟,谁都可以葬的。而且是荒野,人烟稀少。“大邱圹所”,就是朅蓝婆。“甚可怖畏”,那个地方非常可怕,人是不到那个地方去的。罗剎、药叉,都会到那个地方去,都在那个地方居住。假使有人看见那个地方,到那处所,心里会害怕,汗毛都竖起来了,“心惊毛竖”。

这个时候,这个般遮罗国,胜军王,有人犯了罪,这个罪应当处死,那国王就告诉执法者、典狱,把他系缚五处,两手两脚,把两手绑开,两脚拿绳子穿上,把脖上穿上,这叫五处。就把他捆绑起来,送到这个大圹所,也就是朅蓝婆的大圹所,让这些恶鬼把他吃了,就算了,不要杀害他。因为这个国王,他不杀害众生,就把这个罪人丢到那圹野,施给鬼神。

这个罪人,他听见了国王把他送到这个地方,大概是听到袈裟的殊胜,他就把头发剃了,化身为沙门,“求觅袈裟”,想找一件袈裟也没有找到,只得了一片,一片的袈裟,就只有一条袈裟,或者朽烂的袈裟。得到这么的一片袈裟,把它系到脖颈,那个典狱者就把他送到邱圹的地方。

这些人都回去了,到了夜间,这圹野地方的鬼神,白天是不会来的。鬼神是畏避太阳的,阴气是敌不住太阳的阳气。虽然我们怕鬼,其实鬼也怕人,特别是我们佛弟子,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光明,鬼神看见他,但是他没有信三宝,也没有护法神加持,他身上的热能、火力、阳气,那鬼神是惧怕的。鬼怕人,人也怕鬼,人听到鬼就害怕,其实鬼怕人。你没作亏心事,哪怕鬼敲门,你作了,有事才害怕。而且正人君子不怕鬼,什么都不怕,你的心不正就怕。作了好多亏心事,对不起人的事,你心里就有鬼,你怕那鬼,是你心里的鬼,就是这个涵义。

“至于夜分,有大罗刹母,名刀剑眼,与五千眷属来入冢间。罪人遥见,身心惊悚。时罗刹母见有此人被缚五处,剃除须发,片赤袈裟系其颈下,即便右绕,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言:人可自安慰 我终不害汝 见剃发染衣 令我忆念佛。时罗刹子白其母曰:母我为饥渴 甚逼切身心 愿听食此人 息苦身心乐。时罗刹母便告子言:被殑伽沙佛 解脱幢相衣 于此起恶心 定堕无间狱。时罗刹子与诸眷属,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忏悔染衣人 我宁于父母 造身语意恶 于汝终无害”

到了夜分,鬼神就来了。“有大罗剎母,名刀剑眼,与五千眷属来入冢间”,就到了这大圹野坟地。罪人遥见身心惊悚,吓坏了。这个罗剎母见了有一个“被缚五处,剃除须发”,还有一片赤袈裟缠在颈子下面,她很恭敬,即便右绕三匝,就像我们到佛殿里似的,右绕三匝。在大陆上,我们每逢进殿的时候,大殿一定是通的,一定许你绕的,不像我们这个殿,你从后头是绕过不去的。把殿佛像设到中间,围绕塔,一到塔里,塔的四边都绕绕三圈,或者七圈,你的福田就无量了。绕后,才能顶礼。

进了门,第一个动作,就是围塔围绕三圈,绕塔而经行,这是佛的制度。所以这个罗剎母,她就随着这个一片袈裟人,绕了三圈,绕完了之后,“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说偈赞颂。

“人可自安慰,我终不害汝”。不要害怕,你自己可安安稳稳的,我因为见了你,“见剃发染衣,令我忆念佛。”我就想起佛,你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但是他的儿子,他的五千眷属就不同了。罗剎子就跟妈妈说,“白母言”,母亲!“我为饥渴”,我现在又渴又饿。饥就是饿,渴就是想饮水。“甚逼切身心”,我的身心很不安。“愿听食此人,息苦身心乐”,你可以允许我把他吃了。

罗剎母就告诉他儿子说,“罗剎母便告子言: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于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你可不能生起这个念,这是恒河沙诸佛的解脱衣,幢相衣是法幢,很殊胜的。于此相生起恶心,“定堕无间狱”,你一定要堕无间狱的,不要生起这个心。罗剎子跟这些眷属一听到罗剎母这样说,他们都学罗剎母,就围着这个人右绕三匝,而“尊敬顶礼合掌恭敬说颂曰:忏悔染衣人,我宁于父母,造身语意恶,于汝终无害。”说你放心,我们不会害你的,假使说对我父母的话不听,乃至于抵触我父母都可以,但是对你,我们不敢伤害你。为什么呢?你穿的是忏悔的染衣人,你是忏悔者,求道者,佛弟子!

“尔时复有大罗刹母,名驴骡齿,亦有五千眷属围绕,来入冢间。时罗刹母亦见此人被缚五处,剃除须发,片赤袈裟系其颈下,即便右绕,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人于我勿怖 汝颈所系服 是仙幢相衣 我顶礼供养。时罗刹子白其母曰:人血肉甘美 愿母听我食 增长身心力勇猛无所畏。时罗刹母便告子曰:人天等妙乐 由恭敬出家 故供养染衣 当获无量乐。时罗刹子与诸眷属,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我今恭敬礼 剃发染衣人 愿常于未来 见佛深生信”

除了罗剎母的名字,跟前面的不一样,其它的都是相同的,都是重复的。还有赞叹的偈子,略微的有点出入。

“人于我勿怖,汝颈所系服,是仙幢相衣,我顶礼供养。”罗剎母看见这个犯罪的人,他颈上有一片袈裟,所以就对他说,你不要害怕,不要恐怖,我是恭敬你颈项上所系的袈裟服。这袈裟服是诸大仙,也就是诸佛,是法幢相的衣,我是顶礼供养的,也就是忆念佛的意思。

罗剎母是这样子,罗剎子也是想请求他母亲允许吃这个人。“人血肉甘美,愿母听我食,增长身心力,勇猛无所畏。”这个罗剎母的儿子就向他的母亲要求说,人的血和肉是很甘美的,这是就鬼来说的。“愿母听我食”,这个“食”,就是吃,希望你听我,准许我吃他,吃了之后增长我的身心力量,我就不害怕,勇猛无所畏。

那个鬼子母就告诉他说:“人天等妙乐,由恭敬出家,故供养染衣,当获无量乐。”

人天之所以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享受种种微妙的快乐,这是由于恭敬出家人,所以供养这个穿袈裟的人,可以获得无量的快乐,因此你不能吃他。

经过罗剎鬼子母这么一说,那罗剎子,还有他的五千眷属,也右绕这个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我今恭敬礼,剃发染衣人,愿常于未来,见佛深生信。”

这就是他发的愿。这个鬼子跟这些眷属发愿说,我现在恭敬这个剃发染衣的,愿未来的时候,我再转世的时候得遇见佛,见佛的时候能生起清净的信心,脱离苦海,不再轮转。

“尔时复有大罗刹母,名鬇鬡发,亦有五千眷属围绕,来入冢间。时罗刹母亦见此人被缚五处,剃除须发,片赤袈裟系其颈下,即便右绕,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言:大仙幢相衣 智者应赞奉 若能修供养 必断诸有缚。时罗刹子白其母曰:此人身血肉 国王之所赉 愿听我饮噉 得力承事母。时罗刹母便告子言:如是染衣人 非汝所应食 于此起恶者 当成大苦器。时罗刹子,与诸眷属,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汝是大仙种 堪为良福田 故我修供养 愿绝诸有缚”

“大仙”是指着佛说的。佛的这件衣,像宝幢一样的,竖立这种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离苦得乐的。有智能的人应赞叹供养恭敬。若能够修供养者,他就能断一切缚,这个缚有很多,若说出来就是二十五缚,三界二十五有,都可以束缚你,乃至于我们说烦恼,八万四千烦恼,这都是束缚你的,要有断烦恼的意思。谁若能够对于出家众能供养,一定能断这个结使、断烦恼。罗剎子也是向他妈妈要求吃这个人。

“此人身血肉”,他身上所具足的血和肉,“国王之所赍”,是国王赐给我们吃的,把他搁到这儿。

“愿听我饮噉”,就是要求母亲听我,把他吃了。“得力承事母”,我身心健康,有力量,我好孝敬您。罗剎母便告诉她的儿子说:“如是染衣人,非汝所应食,于此起恶者,当成大苦器。”剃发染衣的是你不应该吃的,不但不应该吃,你要是对于这个生起恶念,生起恶心,你会变成受苦的。器是器皿,器皿是盛物的,这个器皿是盛苦的。法器就是盛法的,这是形容词。

“时罗剎子与诸眷属”,也是听罗剎母的话。“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汝是大仙种,堪为良福田,故我修供养,愿绝诸有缚。”“愿绝诸有缚”跟“必断诸有缚”,都是一样的,每个偈颂都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词句略微改变一下。

其实这些颂,只说明一个问题,对待出家染衣,是尊重那件衣,并不是那个人,罗剎都是有神通的,他知道这个人是犯罪份子,但是他披上这件衣,就不能伤害他的命,伤他的命就是毁灭佛的幢相,是这样的一个涵义。

“尔时复有大罗刹母,名刀剑口,亦有五千眷属围绕,来入冢间。时罗刹母亦见此人被缚五处,剃除须发,片赤袈裟系其颈下,即便右绕,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言:汝今被法衣 必趣涅槃乐 故我不害汝 恐诸佛所呵。时罗刹子白其母曰:我常吸精气 饮噉人血肉 愿听食此人 令色力充盛。时罗刹母便告子言:若害着袈裟 剃除须发者 必堕无间狱 久受大苦器。时罗刹子与诸眷属,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我等怖地狱 故不害汝命 当解放汝身 愿脱地狱苦”

赤色是红颜色的,但是佛在世的时候,他的衣都是染坏色衣,不是正红,像喇嘛所穿的衣服,都是紫红,黄的也不是正黄。到中国来了之后,我们穿的衣服变成了正红、正黄。这是因为当时的国王,也就是剎帝王,他要这样作的,尊重他的意思,僧人都改了。但是我们出家人穿这个服装,方袍圆领,这是汉朝一般人穿的。

还有,我们的寺庙叫寺,那是汉朝官府的名字,那是办公的地点,政府的衙门。

那时候,国外来的、印度来的都到鸿卢寺,等于是外交部招待所一样的,那里有很多房舍要招待他们。因此,建这个庙也不叫寺庙,也不叫僧伽蓝,就叫寺。寺,本来是汉朝的鸿卢寺,政府的各厅、各院,都叫寺,知道这个意思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的情形跟经文的涵义,有点差异。这个赤袈裟,就是红颜色的袈裟。袈裟衣,翻为解脱服,穿了这件衣服就解脱了。

但现在解脱不了,穿上衣的还是没有解脱,就好像我们前面讲,很多破戒比丘,佛还听许让你供养,还要维护他,不准伤害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也能给人看见比丘的形相,给人作福田的意思。现在,有时候连坏比丘也看不到了。末法在一万年以后,这些佛法僧三宝的相状没有了。大陆上曾有三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有了。

所以这刀剑口的鬼子母,也如是。这罗剎母,我们都翻鬼子母,罗剎母有五千眷属围绕来入这个冢间。罗剎母见了这个人,缚五处,也是把一片赤袈裟系在颈上,右绕尊重顶礼合掌恭敬。

“汝今被法衣”,这就是修道的法衣。如果我们受了三归五戒的,五戒许可,需要一个礼忏衣,那也叫法服,这是佛所制定的,但是中间的只有五条,中间没有横条,有横条是表示什么呢?像田地一样的,那就是福田,给众生种福田的。你看见这个衣,你就种福田,如果能够礼拜,福更大一点,供养的福更大一点。而且只要你眼睛见到这件衣,就种下善根,所以叫法衣。

“汝今被法衣”,不管你是假的也好,真的也好,只要你被了,“必趣涅槃乐”,将来一定证得佛果,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故我不害汝”,因此我才不会伤害,“恐诸佛所呵”,我要是伤害你,诸佛就呵责我,或者谪罚我,我就受了罪。

“时罗剎子白其母曰:我常吸精气,饮噉人血肉,愿听食此人,令色力充盛。时罗剎母便告子言:若害着袈裟,剃除须发者”,你要是害出家人,“必堕无间狱,久受大苦器。”那就成了一个盛苦的器皿,长久受这个苦毒。

“时罗剎子与诸眷属右绕此人,尊重顶礼,合掌恭敬而说颂曰:我等怖地狱,故不害汝命,当解放汝身,愿脱地狱苦。”我们因为怕受地狱苦,恐怖地狱的苦难,所以不会害你的命,不然我们是要吃你的。“当解放汝身,愿脱地狱苦。”我把你放了,那么回向我自己,将来就再不受地狱苦了。

“时诸罗刹母子眷属,同起慈心,解此人缚,忏谢慰喻,欢喜放还。此人清旦疾至王所,以如上事具白于王。时胜军王及诸眷属闻之惊跃,叹未曾有,即立条制,颁告国人:自今以后于我国中,有佛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但剃须发,被服袈裟,诸有侵陵,或加害者,当以死罪而刑罚之。由之因缘,众人慕德,渐渐归化,王赡部洲,皆共诚心,归敬三宝。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噉血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

这包括前面所说的很多罗剎母子及其眷属,“同起慈心”,这个“同”字就是大家都生起了慈悲心。“解此人缚”,把五处的绳索或者刑具都给他解了。“忏谢慰喻”,同时忏悔、欢喜、慰问他。“欢喜放还”,说你回去吧,就把他放走了,这是夜间的事。

“此人清旦疾至王所”,清旦就是早晨,到了清晨,他还没有死,他很快速的,疾是迅疾,到了国王的地点,到了王宫里面。“以如上事具白于王”,把他昨天所遭遇的,罗剎母子没有害他的事,向国王说。

“时胜军王及诸眷属闻之惊跃”。这胜军王就是制裁他的国王,还有大臣,眷属,听到这个人这么一说,惊奇的不得了。“叹未曾有”,惊叹的意思,“即立条制”,要立条规。我们现在就是立了宪法,增加这个条款,召告于天下。“自今以后于我国中有佛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无戒就是他并未出家,因为要避难,离脱恐怖感,才找了袈裟,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一条,就是那一片袈裟救了他,这是无戒者。单是剃除须发的、被服袈裟的,不许任何人侵害他,陵辱他。如果你侵害他了,或者加害这个剃除须发的、被服袈裟的人,当以死罪而刑罚之。这是胜军王所订的法律。

“由之因缘,众人慕德,渐渐归化,王赡部洲”,这个胜军王由于他这样作,订了这种法律,就免除了死刑,免除死罪。这可不是对一切人,而是对出家人,要恭敬,要礼拜,要敬礼。因为有这么一个因缘,其它的国土,或者人民都渐渐仰慕他的道德,渐渐归化他。这个胜军王,他这样作了,所以渐渐的,提高了他的国王势力。

归化,我们大家都知道,到了加拿大,要入人家的国籍,这叫归化,你要宣誓的,还得赌咒。我在纽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归化回来的道友跟我说:“今天那个考核的人,问他说,假使说我们要跟中国打仗,跟你中国人打仗,我们派你去打仗,你去不去?”我说:“你怎么答复的呢?”他答复:“去嘛!当然去。”我说:“你这样答复,非佛弟子。”他很惊奇问:“我应该怎么答复?”我说:“你应该答复,我希望你不打仗。

你派我打仗,我不去,不归化了,就算了。”为了罗剎鬼子母,要你归化,你也归化他,大家想一想,你可能不会被问到这种问题,但也许会有问到这个问题的机会。

凡是危害人的事,我不会作,畜生我们也不作。要我们去杀畜生,我们也不会去杀。连罗叉、夜叉,最恶的鬼,他都这样的,何况我们是人?无论你入哪一个国籍,让你去杀中国人。你能发这个愿吗?注意,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失掉未来好多的幸福。要是认为这是说话,没有关系。唉!你可不要以为只是说话,入籍时候的宣誓不是发愿,而是誓愿。宣誓完了,你不去作,你就是妄语,去作了,你又伤害人,连伤害畜生都不可以。

“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罗剎,虽受无暇饿鬼趣身”,“无暇”就是使学佛法的人没有闲暇,身体的受苦无暇。像道友们,有时都是无暇的,受无暇的这个灾难,自己想修行,不可能的。

“无暇”,有好多人发愿圆满听完这部经,一座不缺,不可能的。你还得作事,作事你就得离开这儿。或者因为病苦离开,或者因为事情离开,或者公司忙离开,不能听,这是懈怠、不精进,那是过去的业,或者因为业障,障住了,没有办法,这是小事。勇猛精进一下就能作到的。“八无暇十圆满”,想求得这么一个人身,都不可能的。

以我为例,我住了几十年的监狱,我还是想学佛法,礼拜、忏悔都不可能了,没有那个机会给你,这叫无暇。你想得个圆满身,很不容易的。他本来是当了罗剎鬼,已经无暇,是饿鬼。他能够见着这人而不吃,这是很不容易的。他是依靠吸人精气、饮噉血肉的,他的恶心是非常的猛厉,他没有什么慈悲的观念。而观一个没有戒的剃除须发的,只以一片袈裟挂颈的人,他还能右绕,还能尊敬他,顶礼他,恭敬赞叹,消除损害心了。

“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怀毒恶,无有慈愍,造罪过于药叉罗刹,愚痴傲慢,断灭善根。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诸弟子所,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

这些旃荼罗人作恶,比罗剎、药叉还过份。“愚痴傲慢”,他没有智能,自己没有智能,还是很骄傲。“断灭善根。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法器就是清净的好比丘,非法器就是破戒的比丘,但是他只要剃除了须发,被服袈裟的诸弟子所,在他们的前面,“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在三世佛前犯了最大的罪恶,断灭善根,过去有点善根,经过这次就断灭了。“焚烧相续”,这是形容词。“一切智者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要是犯这种罪的时候,那是决定了,下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昔有国王,名超福德,有人犯过,罪应合死,王性仁慈,不欲断命。有一大臣,多诸智策,前白王曰:愿勿为忧,终不令王得杀生罪,不付魁脍令杀此人。时彼大臣,以己智力,将犯罪人,付恶醉象。时恶醉象,以鼻卷取罪人两胫,举上空中,尽其势力,欲扑于地,忽见此人裳有赤色,谓是袈裟,心生净信,便徐置地,忏谢悲号,跪伏于前,以鼻抆足,深心敬重,瞻仰彼人。大臣见已,驰还白王。王闻喜愕,叹未曾有,便敕国人加敬三宝。因斯断杀,王赡部洲。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醉象,虽受无暇傍生趣身,而敬袈裟,不造恶业。”

这都是讲故事的,在故事当中,启发我们生起信心。过去有位国王,国王的名字叫超福德,有人犯罪,“罪应合死,王性仁慈,不欲断命”,他不肯杀这些罪人,不欲断命,就是免除死刑的意思。虽然犯了很大的过恶罪,应该受死刑的,就把他放逐。

“有一大臣多诸智策”,有一位大臣很有智能、有策略,他就向这位超福德国王说,“愿勿为忧”,国王!你不要为这个发愁,我会令王得到不杀罪,也就是虽然不杀,但也能够处罚他。

“不付魁脍,令杀此人”,“魁脍”就是刽子手。这位大臣,就以他的智能力,把这个犯人,“付恶醉象”,要一个畜生去执法,这只象是很凶的,拿酒把这个象灌醉了,人醉了都会失掉人性,那象醉了也失掉它的本性。这只象就用鼻子把这个罪人,“卷取两胫”,两胫就是两跨股那样子,把他卷起中间,“卷举空中”,用象鼻子把他举高高的。

“尽其势力”,那只象使尽了力气,想把他扑到地下来,把他从高处摔下来。但是这只象忽然发现这个人身上穿的衣服是红颜色的,“忽见此人裳有赤色”,裳就是衣裳,他的服装有颜色,它以为是袈裟,这个恶醉象就生起净信心。“便徐置地”,就慢慢的轻轻的把他放到地下来。

“忏谢悲号”,这只象就向这个人忏罪谢过,悲哀的哭,号是大声的哭泣。“跪伏于前”,跪在这个人前面,“以鼻抆足”,拿它的鼻子蹭他的脚,蹭这个罪人的脚。“深心敬重”,“瞻仰彼人”。“大臣见已,驰还白王”,这大臣看见很奇怪,就向国王说。

“王闻喜愕”,王也很惊讶,有这等事。

“叹未曾有”,赞叹希有。便“敕国人加敬三宝,因斯断杀。”这个国家从此断了不杀生,都持不杀戒。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醉象,虽受无暇傍生趣身。前面是饿鬼,这是畜生,三恶道的畜生都对披赤袈裟的罪人生起这么大的恭敬心,“而敬袈裟,不造恶业。”可是人并不是这样。

“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怀毒恶,无有慈愍,造诸罪业,过恶醉象,愚痴傲慢,断灭善根。于归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诸弟子所,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

未来是什么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现在叫末法。现在的社会,事实是不是这样子?像我们有佛法的地方,还懂得什么叫三宝,没佛法的地方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三宝。厦门南普陀寺的塑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圣像,他两边塑的是护法,一个是帝释天,一个是大梵天,也就是大梵天主,也就是天主。

我们看见那个相,其它的地方不像南普陀寺那么显眼,大梵天也是护持佛法的、请法的,专门护持佛法的。

我看过几个美国出家人,他们自己打工,赚了钱,赚到一定的程度,就到闭关中心去闭关,交壹万块钱闭三年三月三天。有的人,他下半天去打工,上半天去学法。没有三宝的国家,现在是还多,像大陆跟台湾是有三宝的,是不是对比丘恭敬呢?多数人还是恭敬的,还是有一些人不恭敬的。对于破戒的比丘,不修行的比丘,不修行的比丘尼,他是谤毁的。那就读读《大集十轮经》,如果信的话,可能要好一点,不信的话还是照样的,这是佛说的。这些人,乃至于王臣民,“心怀毒恶”,没有慈愍,他照样作,比那个恶醉象还厉害,断了善根。

依我法而出家的,或者是法器,或者非是法器,剃除须发的被法服的,诸弟子的不生恭敬,没有恭敬心,恼乱呵骂,甚至于鞭杖楚挞闭牢狱。这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是相当的多,那个时候对寺庙里的出家人,一律迫使你罢道还俗,一直到八零年落实宗教政策,才又恢复了。那寺庙又发放还给和尚,一落实政策,要找和尚,找不到了,就把那些还俗安家的和尚找回来。最初的时候,从八一年到八三年,是这样的情况,穿在家的衣服上班了,到了寺庙上班,袍子衣被上。有事被上,完了是下班。那袍子衣往那一挂,回家去了。现在就不行了,在八三年之后,政策更进一步落实,僧像僧,庙像庙,从这个时候才又恢复原状。

“若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成就如是第三恶轮。由此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这是总说的,上面并没有这样分,都是恶轮。

“复次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恶友行,善根微少,广说乃至不见不畏后世苦果。见有所施四方僧物,谓诸寺舍,或寺舍物,或诸园林,或园林物,或诸庄田,或庄田物,或所摄受净人男女,或所摄受畜生种类,或所摄受衣服饮食,或所摄受床座敷具,或所摄受病缘医药,或所摄受种种资身应受用物,如是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进修行学无学行,乃至证得最后极果清净苾刍所应受用。”

总说是不相信因果的报应。不过,讲民主的国家还是信因果的,只是不像佛教信得恳切。但是他要作好事,西方国家是保护动物的,不过,他不是彻底的保护,也不是持不杀戒的保护。但总是有好处的。他是保护这个禽兽,爱护畜生,那也有仁慈心,他对未来的苦果还有所畏惧的。这是指什么呢?上面是对人说的,现在是对物说的。这些恶人、恶王,他把这个供养四方僧人的物品,或者寺舍,或者寺舍物,或者是园林、园林物,或者庄田、庄田物,或于摄受的净人男女。这国王乃至大臣,夺僧伽物是相当的多。

大家如果到过北京,北京有一间潭柘寺,座落在北京的郊区,土地差不多有一半都是潭柘寺的。那时候在庙里吃饭的和尚大概有三千多人,七处吃饭,七处开梆,九处上殿。现在有些毁坏了,又重修了。

夺寺庙的田园,夺庙里的房舍,造了这个罪要受报的。净人男女是这样子,寺庙里都是女人,那么大的寺庙住的都是男人,怎么叫净人呢?他发心,作义工似的,在庙里住,在庙里吃,在庙里庄园里头作工,或者是照顾这个寺庙里头,打扫清洁卫生,或者放生,由他看守。像鼓山的园林那么多,山上果树,橘子树就有几万颗,得有人摘,有人经营,这都叫净人。寺庙煮饭的,作一切杂工的,都是净人。比丘不能作,比丘作是犯戒的。这是那个时候,现在都得自己作了,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都是自种自吃,和尚自己种地,自己烧饭,自己生活,这得随着我们国家法律的制度。凡是剥夺僧物的,你要受报的,一定会受报的。

在寺庙里还有很多的东西,或摄受畜生的种类,或所摄受的衣服饮食,或所摄受的床座敷具,或所摄受的病缘医药,或所摄受的种种资身应用物,如是的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进修行,学与无学行,乃至于证得最后极果,清净苾刍所应受用。上面的这些物品,乃至于动植物,植物就是园林,动物属于寺庙的。有的寺庙还有驴马,因为他们有庄园,庄园一定有驴马,有牛,这都是属于寺庙的。

还有人家放生物,这个山场里头大多数都是山,就放到那山上。那山场是属于寺庙的,也就是和尚所属的一切。乃至于人,乃至于物,这些都属于有道德的、精进修行的、有学位没学位的,他们所共有享受的。“有学”,就是未证得四果,“无学”,证得四果位,到了无学位就是证得极果。这些是清净比丘所应受用的。

“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以强势力,侵夺具戒清净苾刍,不听受用,回与破戒恶行苾刍,经营在家诸俗业者,令共受用,或独受用。破戒苾刍既受得已,或共受用,或独受用,或与俗人同共受用。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旃荼罗沙门就是破戒比丘,如果大家看过〈影尘回忆录〉就可以知道。倓虚老法师去接法源寺,就跟那些恶比丘打官司,他们想掠夺法源寺的宝物。那就是清净比丘跟恶比丘打官司。那时候东北军还在东北,杨凌阁是归依倓老法师的,虽然有势力,倓老法师并没有那么作,后来还是把这间庙交给那些比丘。

这些恶比丘怎么样呢?他得了这些东西,或者是恶比丘共受用,或者是他自己独受用,或者与俗人、与那些净人、与在家人共同受用,或者与旃荼罗那些恶人共同受用。因为这个因缘就惹了护法神,护国土的那些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的,他们就生起瞋恚心。

于这个剎帝利,于这个“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

广说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

佛不是咒诅他,佛是看见因果报应,他一定要受这苦难的。不然你会说佛也咒诅人,这就像读〈普门品〉的时候,如果拿毒药害人家,还自受,你自己就服用了。

有人就问我说:“大悲观世音菩萨不慈悲!”我说:“为什么?”他说:“〈普门品〉说,毒药害人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还让他自己服毒药,让他自己受害。”我说:“这不是观世音菩萨的意思,你解释错了经义,那是他自受报。”像这里佛所说的是,不久便当肢体废缺,这是佛看到他要受这个报的。

乃至“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活着受点罪,那还是好受的,比无间地狱还好受多了,死后一定下无间地狱,这个道理要正确了解,不然会说佛咒诅这些人都下无间地狱,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佛看到他的报,佛都不能救他,犯了这个罪,佛所不能救。

所以,地藏菩萨最后发愿要救他,说了这么多,就是显地藏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是《十轮经》,专显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菩萨到这些地方,专救这些人。

“复次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恶友行,善根微少,广说乃至不见不畏后世苦果。见依我法而出家者,聪睿多闻,语甚圆满,或能传通声闻乘法,或能传通独觉乘法,或能传通无上乘法,令广流布,利乐有情。彼于如是说法师所,呵骂毁辱,诽谤轻弄,欺诳逼迫,恼乱法师,障碍正法。”

前面的恶轮是夺僧伽物,这个恶轮是跟恶人挂钩,也就是不畏后世苦果的人挂钩。看见那依法而出家者,“聪睿多闻”,睿是明白的意思,是有智慧的意思。多闻就是佛法听的多,他就开了智能。

“语甚圆满”,圆满就是他说法,解释佛所说的法,使法住世,使人得利益,或者是能够传达通达的声闻乘法。下面就是语甚圆满的意思。或能传通独觉乘法,或能传通无上乘法,就是大乘法令广流布,使三乘法广宣流布,利乐有情。“彼于如是说法师所,呵骂毁辱,诽谤轻弄,欺诳逼迫,恼乱法师,障碍正法。”不许他说法,恼乱他。

“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由于这个因缘,令维护这国土的、维护这个国家人民的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的,于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剎帝利旃荼人,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愤恨。生了愤恨,这些剎帝利的旃荼罗王,不久就肢节废缺。肢节就是四肢残缺不全,或者出了车祸,或者从山上掉下来,或者去旅游,乃至于掉到水里去,都是肢节不全的表现。

现在这个也变化了!我有这一次朝五台山的时候,从江边上一直到寺庙里这么长的路,两边尽是讨口的,那种种形相,你看了,会使你害怕。或者半边脸,或者一个眼睛,或者是那拐的也不同,左边手是抓的,右边腿又是撇的,种种奇形怪状,你想象不出来。现在没有了,是不是作恶的没有了?这种现象没有了呢?不是,以前可能是菩萨的示现,让你到那个地方知道忏悔,看见那形相。现在因为把那个地方当成商业来作,这些人就没有了,就看不见了。

由于这个因缘,使这个国家不得安宁,那些护法神不护法了。这个国家的怪事横生,自军他军,互相战争,灾疫流行,人民心里不安定,乃至于他们不久就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可以说跟现在的植物人差不多,痛切难忍,命终的时候一定生到无间地狱。

“复次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恶友行,善根微少,广说乃至不见不畏后世苦果。见有所施四方僧物,寺舍庄田,人畜财宝,花树果树,染树荫树,香药树等,及余资身种种杂物。我诸弟子,具戒富德精进修行学无学行,乃至证得最后极果清净苾刍所应受用,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以强势力。或自逼夺,或教人夺,或为自用,或为他用。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这是随恶友行的,受那个恶人的挑唆,恶人的教导,乃至于不畏后世的苦果。

见所施给的四方僧物,寺舍的庄田,人畜的财宝 ,花树果树染树荫树香药树等。染树结的果子是酸的,这种树有两种作用,那树生的果子可以染衣服,可以染色。

这都是重复的,中间稍微改变一点。在事上、境上,略微改变一点。前后的经文都是一样的。这是跟恶人一起互相夺僧物的。

“复次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善根微少,无有信心,谄曲愚痴,怀聪明慢,言无真实,远离善友,随恶友行。于诸圣法,心怀犹豫,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常乐习近诸恶律仪,好行杀生,乃至邪见,而怀傲慢,诳惑世间,自称我是住律仪者。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种种方便,毁灭我法,于归我法而出家者,数数瞋忿,呵骂毁辱,拷楚禁闭,割截肢节,乃至断命。我所说法,不肯信受,坏宰堵波,及诸寺舍,驱逼苾刍,退令还俗,障碍剃发被服袈裟,种种驱使,同诸仆庶。由是因缘,令护国土一切天龙药叉神等,信敬三宝无动坏者。”

自认为很聪明,说话不真实。“言无真实”,不说真话。我们有些信佛的弟子道友们问:“师父我们作生意,不说假话,不打点妄语,生意没办法作。”我说:“我还没有到美国的时候,我没办法答复你。到美国之后,我看美国作生意的人,超级市场里头,没有人谁给你说话,你不用问价钱,他都标好了,你要买,你就拿,没有价钱可讲的,你要买就买。”他说:“总批发的要讲!”我说:“那个卖东西的人,他是总批发,他就是到那儿去订一批货,他也讨价还价的。”我说:“那也不是非说瞎话不可,你如实说,不一定非说瞎话才能赚钱。”那就是给他这个信心,不打折扣。如果现在我们所听到的,不论作生意,乃至不作生意的,他能跟你多说几句真话?

师父该不会说假话吧?这里有恶行沙门,还有旃荼罗沙门,言无真实,妄言绮语很难断。为什么呢?因为他“远离善友,随恶友行,于诸圣法,心怀犹豫。”他对佛法怀疑,他问:“佛说那话是真的吗?”还有一种说法,佛是两千多年前说的,现在已经不管用,现在是什么时代?还说两千多年前的话呢?我说:佛说的贪瞋痴,打妄语就是诈骗。这个时代,不论哪一个国家,你要是把钱骗了,犯罪不犯罪?诈骗犯罪不犯罪?也不可以。说假话还可以吗?欺骗不可以!还是崇尚诚实。杀盗淫更不说了,杀盗淫,在任何时代、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怎么改,杀盗淫都是犯罪的。

“随恶友行”,他的善心没有了,他的心变成恶心,他对佛所教导的不大相信。“心怀犹豫”,不大相信。我们有好多道友,在这个问题上,心怀犹疑。有这个意念,在修行当中,他经常怀疑,不能诚恳的信。那你所修的、所行的,想证圣果、断烦恼,就很困难。虽然种了善根,还不晓得要经过好多年、好多世,得渐渐磨炼。如果你心里诚恳的,你就占了便宜,很快就能够得度,不一定说是马上证果,你三生两生,渐渐的都可以进入,你就能入门。

现在我们都是在佛门外,好像是信佛,实际上没有入门。原因是什么呢?“心怀犹豫”。这就像人喝水似的,是热的还是冷的,你自己会知道。不过,佛是这么样说的,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也是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因为没有见到,就不恐怖。好多人是见到才害怕,见到害怕的时候,晚了,来不及了。后悔,悔之晚矣!不要犹疑。

你能够分辨出来什么是恶友?什么是善友?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善恶总该知道,好人、坏人总该知道吧?

但是有些人外在作的是善相,心里却是很恶,你就不容易知道。你要多念,多求佛菩萨,占察轮上说:“我亲近这个师父,他是不是内里头有圣行?他是不是真正的一个好师父?”你可以知道的!

这是《占察经》说的,你不要说是梦参法师说的,这样大家又骂我。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卷说得很清楚,你要想亲近他,或者是跟这个人交朋友,作为善知识,你看他是不是善知识,善知识的要求是很高的。

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算是善知识?我们不要求太严,现在是末法,没有办法,总要好一点的!你先掷一个占察轮,若这个人你不能亲近,他内在没有实德,现在示现的都是假相;或者这个人你可以亲近,你能得到利益,《占察经》说得很清楚,你占一下子,就知道了。

“常乐习近,诸恶律仪”,恶律仪就不是佛制的律仪。恶律仪,我们举个例子,要祭天,祭神,要杀猪杀羊,甚至杀鸡。这叫邪知邪见。好行杀生邪知邪见,“而怀傲慢,诳惑世间,自称我是住律仪者”,自己还说自己是持戒的。

“彼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种种方便,毁灭我法”。他想种种方便,总想毁灭佛法,甚至于他也说药师法,也讲《药师经》,也拜药师忏,总要把邪知邪见加进一些。把道教的,乃至邪道的,巫教的,他都要加进一些。那么渐渐的,使众生分别不出来,哪是真,哪是假,哪是佛教,哪是道教,分不出来,这就是毁灭。

“于归我法而出家者,数数瞋忿,呵骂毁辱,拷楚禁闭,割截肢节,乃至断命。”

我所说的法,不肯信受,“坏窣堵波”,也就是坏寺庙。“及诸寺舍”,这个寺庙是专指塔的,底下叫寺舍,也就是寺庙的精舍,这是翻译的。佛经的梵文,绝不是寺,这是我们翻译的。阿兰若,或者僧伽蓝,之所以翻译成寺,因为我们中国是用寺来形容。“驱逼苾刍,退令还俗”,不止现在,在唐朝的时候,唐武宗就开始驱逼比丘还俗。

“障碍剃发,被服袈裟”,不许你出家,就是种种驱使。“同诸仆庶”,把驱使出家人,驱使沙门,当成奴仆一样,这都是事实。

“于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生瞋忿,广说乃至彼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这些话,那些人永远听不到,听到也不信。《大集十轮经》,他能听得到吗?他听不到。过去讲大乘法的,说这些话好像是也恐怕得罪人。当时要得罪那些国王,得罪那些大臣,这里头包括沙门、婆罗门,乃至于信奉佛法的,都包括在内,都应当检查,是不是有这些事?这部经开演的时候很少,我们就照经上这样说。

“善男子!若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上所说十种恶轮,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坏烧灭,皆为灰烬,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此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当来世,下贱人身尚难可得,况当能证二乘菩提,无上大乘于其绝分。如是恶人,大乘名字尚难得闻,况当能证无上佛果。是人究竟自损损他,一切诸佛所不能救。”

那十种恶轮说完了,这里头没有分,而是总的。“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十轮都有,或者只有一个,那么你所修习的“一切善根,摧坏烧灭”,以前的善根都被你这个恶轮毁灭了。

“皆为灰烬,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此剎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当来世,下贱人身尚难可得”。想再转人身是不可能的,要转下贱人也办不到。况当能“证二乘菩提,无上大乘与其绝分”,他就沾不到边,对佛法沾不到边。

“如是恶人,大乘名字尚难得闻”,连大乘的名号,《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乃至于《金刚经》、《地藏经》、《大集十轮经》,一切经的名字都闻不到,连经的名字尚难得闻,还能够证到佛果吗?“是人究竟自损损他”,就是自害自己也害他人。

“一切诸佛所不能救”,要具足这十恶轮,随具一轮,佛都没有办法救你。不过,地藏菩萨就到这个地方来救你。你下无间地狱,地藏菩萨就在地狱等着你,到那儿救你。是不是无间地狱的众生,地藏菩萨一说法,他就听见了?也不见得信,还得结个缘。过去无量生都没有这个因缘,那没因也没有缘。破戒比丘,就是有这点好处,他跟三宝结了缘,他真正信受了,还有余威,还有余德,还有这个种子。所以,佛说他还能得救,你不要对他轻视,是这个涵义。

“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汝当观此压麻油人,于日夜中杀几生命?假使如是压麻油人,以十具轮相续恒压,于一日夜,一一轮中,所压麻油,数满千斛,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汝观此人杀几生命?所获罪业宁为多不?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所杀无量无边,所获罪业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余无知者。”

大家可能看过榨油的油轮。二麻粒,就是一颗一颗的,或者芝麻,或者菜籽。

那个麻粒都上面有都会生虫子,很小很小的,你的肉眼很难看到,而且很多。他拿那个轮去压,或者菜籽,或者芝麻,那油就出来了。“汝当观此压麻油人,于日夜中杀几生命?”你说他一日一夜杀好多?他这个工房有十个压油的机器,日夜不停的这样作,那么二轮所压的麻油,就是千斤,“如是相续,至满千年”,一直压了一千年。

这人杀了好多生命?“所获罪业宁为多不?”

这一段是地藏菩萨请法,佛对地藏菩萨说的,不要忘了当机众。佛就问地藏菩萨说:“你说多不多?”地藏菩萨说:“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所杀的众生无量无边,所获的罪业是没有办法称计的,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譬喻他的罪恶。“唯佛能知,余无知者”,只有佛才能知道,其它的人都不能知道的。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淫坊,一一坊中,置千淫女,一一淫女,种种庄严,诳惑多人,恒为欲事。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此人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十轮压油人罪,等一淫坊所获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酒坊,一一坊中,种种严饰,方便招诱千耽酒人,饮兴欢娱,昼夜无废,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此人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说十淫坊罪,等一酒坊所获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于一日夜,杀害千生,牛羊驼鹿鸡猪等命。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此人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说十酒坊罪,等一屠坊所获罪业。如前所说十屠坊罪,等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前十恶随成一轮,一日一夜所获罪业。”

开妓院,开十个妓院。一个妓女院,置上一千个淫女。她还迷惑了很多人,“恒为欲事”,作这不净行。“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此人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十轮压油人罪,等一淫坊。”十轮的压油的人,十个罪恶只等于一个淫坊,所获的罪业。这淫坊比前面的,就重十倍,后者都比前者的重十倍。

“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酒坊”。在菩萨戒里头,卖酒是根本戒,喝酒是轻微。卖酒,你迷惑别人。“一一坊中种种严饰,方便招诱千耽酒人”,一千个耽酒人沉迷于酒中,饮酒作乐。“饮兴欢娱,昼夜无废”,卖酒的地方,黑夜白日都在卖。“如是相续至满一千年”,此人的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说的十淫坊罪,等一酒坊所获的罪业。开十个淫坊的罪,就等于一个卖酒的酒坊的罪。

那屠宰坊的罪更大。十个屠坊的罪恶,等于这些旃荼罗王,乃至沙门旃荼罗婆罗门的旃荼罗人,他们这十轮成一轮,不是十轮都成了,那更不得了。十轮成一轮的,一日一夜的罪恶,等于十屠坊的罪,十酒坊才等于一屠坊。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十压油轮罪 等彼一淫坊 置彼十淫坊 等一酒坊罪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

这等于是总结。由是十屠坊的罪,就是这个剎帝利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他们的一个罪,一个恶轮的罪,乃至于他作恶轮还不是长久,一日一夜,这是前面所说的恶轮,由一个罪业就是无量无边。

要是这么大的罪业,什么时候离开无间地狱?为什么作恶的人这么多呢?世界上的人还是很多,轮流的转,畜生道又出来了,畜生多还是人多?大家想想看!就拿一种畜生,蚂蚁,你说:“我们南赡部洲有好多蚂蚁?”不讲其它的,蚂蚁有好多,超过我们六十亿人口多少倍?还有其它的,他们渐渐的,报受尽了,又转人来了,地狱的、鬼道的,所有其它的诸道都要转人。天道的,有时,天的善业未尽,他又来到人间的。有些人说,天人转世,饿鬼出来的、地狱来的,跟天人来转人的,绝对不同。

这些恶业,像旃荼罗王,旃荼罗沙门,旃荼罗婆罗门,一切的旃荼罗众生,就是恶的意思,行恶的众生,作一恶业,受苦无量劫。我们如果想到这个,你还敢作恶?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前念起了,后念马上遮止了。

你想到《大集十轮经》上说的,就跟其他经说的不一样,没有《大集十轮经》说的这么鲜明。我最初想讲《大集十轮经》,想了一两年,还是不敢讲。连我自己都恐怖,还讲给人家,担心人家生起恐怖感,或者还容易招谤。认为佛这么不慈悲,说的这么恶,这么凶,佛不是大慈悲?正因为他大慈大悲,他才告诉你这件事可作不得,你要是作了,我没有办法救你,就这样告诉你,佛菩萨都没有办法救。不过,后面地藏菩萨还是发愿去救他,但是救不了的,还是很多,能救的还是少数。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大德世尊!若有真善刹帝利,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长者,真善沙门,真善婆罗门,如是等人,能自善护,亦善护他,善护后世,善护佛法出家之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普善守护,恭敬供养。又能善护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及大乘法,恭敬听闻,信受供养。于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补特伽罗,能善守护,助其势力,谘问听受,欢喜谈论,远离破戒恶行苾刍。于诸所施四方僧物,终不令人非法费用,勤加守护,供四方僧,于宰堵波,及僧祇物,终不自夺,不教他夺,亦不自用,不教他用。于能辩说三乘法人,恭敬供养,加护与力,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尊重安慰诸出家人,信受护持佛所说法,终不破坏诸宰堵波。亦常护持僧伽蓝舍,于剃须发被服袈裟出家人所,终不毁废,于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常劝他离十恶轮,具学先王治国正法,绍三宝种,常令炽盛,恒乐亲近诸善知识,慈心抚育一切国人,随其所宜,方便化导,令舍邪法,修行正法。如是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得几所福?灭几所罪?”

这一大段的经文跟前面的经文是相反的。前面是作恶要下地狱,堕无间。这里是反过来说,如果是这些剎帝利,乃至婆罗门等,供养这些守护佛法僧三宝,他们的福德好大呢?这段经文都跟前面是相同的,一个善,一个恶。地藏菩萨在《大集十轮经》中,请法说法,以他为主的,所以叫《地藏十轮经》。跟此而来的,前面说了那么多十恶轮,如果反过来,不作那个恶了,乃至远离那个恶,他们有好多福德呢?

地藏菩萨就是这样问。这个文字跟前面对照,必需要说一说。

什么叫真善呢?真善就是解脱,真正得到解脱,乃至于去修,就能证得涅槃,这就是真善义。真正修行的,真正解脱的,乃至信心坚定的,这些剎帝利宰官婆罗门居士长者沙门,这些人自己护念自己,善于护念。我们读〈净行品〉,不是有“善用其心”吗?涵义就是自己能善用其心,不但护持现世,乃至于后世。

以下就是三宝,护持佛,护持法,护持僧人,护持僧人当中,有的是好的,持清净戒的,有的是非法器,也就是破戒的。前面所说的破戒比丘,乃至下至无戒,只要他剃除须发了,被了袈裟。那么这些剎帝利,乃至婆罗门恭敬守护,向他们闻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大乘法,也就是三乘法,恭敬听受。信了就能够领受,受的就说他能行,不只信受而已,还要去作。供养就是布施。

与那个具足清净戒的,有德的精勤修行人,乃至证果的补特伽罗,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这完全是指小乘法说的,他善于守护,帮助他们修行,就是给他们作护法的意思。还向他请问佛法,欢喜谈论,远离破戒的恶行比丘,这是就好的方面。对于破戒的、不受破戒的比丘的熏染,对于僧伽蓝内所得到的四方供养,也就是僧物,他们不非法占用,也不非法夺得,而且还帮助守护。

那么,供养的四方僧,乃至于塔,还有僧伽物,就是僧伽蓝的大众供养的物品,“终不自夺”,就是这些剎帝利王,有权势的大臣,他们自己不去抢,不夺为己有,亦不自用,也不许其他人夺,也不许他人用。只要能说三乘法的人,他们都要护持恭敬供养,提供给他力量,更能精勤修行。前面说,如果在那儿修行,有那些恶比丘破坏这些寂静的比丘,也是恶婆罗门,破坏这寂静比丘,那么,他就保护他们,安慰这些出家人。信受护持佛所说的法,“终不破坏诸窣堵波”,也就是寺庙,或者塔。

前面讲了那么多十恶轮,他自己不受熏染,不去行恶法。他还劝这些人离开十恶轮,对有染习十恶轮的这些众生补特伽罗,这些剎帝利灌顶王,乃至于婆罗门,劝他们要离开十恶轮。

“具学先王治国正法”,这就是指这些譬喻,学过去诸佛所说的法宝,这样才能够使三宝不断。绍是继承的意思,“绍三宝种”,常令佛法僧三宝炽盛,也经常愿意亲近善知识,慈心抚育一切国人。那么“随其所宜”,随这个修行者,乃至于这些有恶行的比丘,他改正了。改正了也需要护持化导,要采取方便的化导,令他把邪法舍掉,修行正法。

“如是真善剎帝利,乃至于真善婆罗门等,得几所福?灭几所罪?”增福灭罪,更不论他修道,乃至于在世间上都能够幸福的生活,都能够修到出世法。前面说的是这些恶事旃荼罗剎帝利王旃荼罗婆罗门等,他们跟恶比丘破坏净行的比丘,乃至于迫使他不能修道,造了那么多罪,都是下无间地狱的。反过来,他是护持佛法僧三宝的,他们又能得到好多好处呢?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现世间,具大威力,于日初分,积集七宝,满赡部洲,奉施诸佛及弟子众,于日中分,亦集七宝,满赡部洲,奉施诸佛及弟子众,于日后分,亦集七宝,满赡部洲,奉施诸佛及弟子众。如是日日相续,布施满百千年,此人福聚,宁为多不?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余无知者。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于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常劝他离十恶轮,所获福聚,过前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这善男子是称呼地藏菩萨说的。假使有人出现世间,这个人具足很大的“威力”,就是他作的福业,比这个剎帝利灌顶王护持这个善信的,降伏这些恶性的,那么他的功德好大?也就是说他的功德。佛是从比方说的,一层一层的说譬喻。假使有这么样一个人在世间出现了,这个人有很多的威力。

“于日初分”,太阳刚出来,“积集七宝,满赡部洲”。在日初分,这个人就能够以他的威力把这七宝跟玛瑙、珊瑚、琥珀集中了,总共有好多呢?南赡部洲这么多。

在早晨拿这么多的七宝供养诸佛及弟子众。“于日中分”,中午亦集七宝满赡部洲,那个施完了,到了日中分,他又集了七宝满南赡部洲这么多。“奉施诸佛及弟子众,于日后分,亦集七宝,满赡部洲奉施诸佛及弟子众。”就这一天,日中、日末乃至日初,这三个时辰,也就是满南赡部洲的七宝,就等于以南赡部洲的三次集聚这样七宝,他布施供养了诸佛及诸弟子,还不是一天。

“如是日日相续”,天天如是供养,供养好多时间呢?“满百千年”,或者供养一百年,或者供养一千年,这是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就拿这个七宝供养诸佛,每一天三时供养,供养百千年,这个福德多不多?

地藏菩萨就说:“甚多,世尊!甚多,大德!”这个供养不可思议,此人的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以数字算,每天都以这样的三时供养这么多七宝,他的福德用算数譬喻都算不出来。这种供养福德,“惟佛能知道,余无知者”,除了佛之外,其它的大菩萨都不能知道。“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你说的很对很对。

“如汝所说”,像你刚才不是问我吗?“若真剎帝利王乃真善婆罗门等”,他们对于十恶轮自己不去染习,也劝他人离开十恶轮,他所获得的福德究有好大呢?比我上面所说的这个福德,还“过前福聚”,聚是集聚的意思。说他的福德,集聚的福德,太大了,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的。但是这个善男子自己不沾染十恶轮,而且还劝人家,也不沾染十恶轮,离开十恶轮,他这个福德过前供养的福德,这是初步的。现在又进一步说: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现世间,具大威力,为四方僧营建寺宇,其量宽广等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饮食医药,资缘充备,令诸如来声闻菩萨大弟子众止住其中,精进修行种种善品,若昼若夜,无有懈息,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岁,供给供养,相续不绝,此人福聚宁为多不?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余无知者。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营造僧伽蓝所住处,僧人所住处,这座庙有好大呢?营建这个寺院,“宽广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都成了一间僧伽蓝,这个人得有大威力,还有上妙的房舍,房里头还有生活的衣具、床、敷,衣服饮食衣,“资缘充备”。反正他生活所需要的东西都很具足,使诸如来,不是一佛两佛,使诸如来的弟子声闻菩萨众,共住这个他所造的寺舍。

“精进修行种种善品”,当然是诸佛菩萨要教导、要说法,说法还有很多众生,都能够精勤修行。善品就是佛的教导,如经上所说的。或者习禅定,或者读诵,或者礼拜。“若昼若夜无有懈息,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岁”,那庾多是亿,百千俱胝那么多亿,“供给供养,相续不绝,此人福聚宁为多不?”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世尊说这个人的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这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修一间一般的寺庙,像给孤独长者给佛修祇园精舍,他在造精舍的时候,第三天的夜摩天也在造宫殿,他在人间的精舍还未造成,那宫殿的福德已经造成了,这仅仅是祇园精舍,祇园精舍是舍卫国的一个园林而已,这个精舍有多大?他量等四大部洲。

这个功德当然比那功德大,死后福德当然也很大。但是出世间的福德跟世间的福德是不一样的,人天的福德再大也是虚妄的。他拿这个作比喻,就说此人的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余无知者。跟前面一样的。“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佛对地藏菩萨说:你说的对,就像你所说的,这样的福德是无量无边。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现世间,具大威力,为四方僧营建寺宇,宽广量等十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饮食医药,资缘充备。令诸如来声闻菩萨大弟子众止住其中,精进修行种种善品,若昼若夜,无有懈息,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岁,供给供养,相续不绝,此人福聚宁为多不?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余无知者。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前面说四大洲,这里多了两倍半,也建造上妙的房舍床敷衣服饮食医药,资缘充备,令诸如来声闻菩萨大弟子等,止住安乐的在那儿修行,乃至于说法度众生,昼夜都没有懈怠,经百千俱那庾多岁,供给供养,相续不绝。不是一天两天,无穷无尽的时间,这个人的福聚多不多呢?

地藏菩萨摩诃萨说:“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的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余无知者。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你说的很对,这个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现世间,具大威力,为佛舍利起宰堵波,严丽高广,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如前所说为四方僧造寺福聚,类此所说为佛舍利起宰堵波所获福聚,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亦不及一,于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为什么加个“具大威力”呢?若没有那种力量,怎么能造得成?这个人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又为佛的舍利起窣堵波,建造舍利塔,这个塔造的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那么广,那么高。如前所说,为四方僧造寺的福聚,类此所说,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获的福聚,“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亦不及一,于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泥杀昙分”,“邬波尼杀昙”就是极少分,极少数,极少数,“亦不及一”。

这就是翻过来说的。怎么叫翻过来说呢?前面先说这个数字,而后又拿这个剎帝利,剎帝利善王,真善剎帝利,他自己不沾十恶轮,劝人家也不沾十恶轮,远离十恶轮,功德一个一个比。现在又翻过来说,翻过来说就是不再先说那个真善剎帝利王,也就是那个功德,真善剎帝利王,他所作的福德就像给佛造的舍利这么多的功德,都赶不上他真善王的一分功德,也就是远离十恶轮的,劝人家远离十恶的功德,不但十分中不及其一,百分不及其一,乃至俱胝分也不及其一。

“那庾多分、数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也不及其一。”大家知道这段经文问的意思,就是显远离十恶轮的功德福德。佛越说越深,越深越多,越说越多。那个远离十恶轮,乃至教人家远离十恶轮的福德,简直不可称计的,比什么福德都大,因为这是出世间法,了生死,从此就一了永了,再不作恶了,是这样一个涵义。

“又善男子!假使有得波罗蜜多,具八解脱静虑等至大阿罗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稻麻竹苇甘蔗丛林,一切皆被坚缚五处。经百千年,时有一人出现于世,具大威力,乐福德故,悉解被缚诸阿罗汉,香汤澡浴,奉施衣钵,经百千年,给上房舍床敷衣服饮食医药,种种所须,如法资具。诸阿罗汉般涅槃已,供养焚烧,收取舍利,以妙七宝起窣堵波,安置其中,复以种种宝幢旙盖香花伎乐而供养之。如前所说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获福聚,类此所说解阿罗汉供养福聚,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亦不及一,于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这就是说一个少分的功德,也比不上剎帝利王极少分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于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常劝他离十恶轮,所获福德,过前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如生福数,灭罪亦尔。”

这个真善婆罗门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劝他人不染习,所获的福德,过前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前面乃至于造塔庙,乃至于一个一个、一层一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不如这个真善婆罗门等,自不染习这十恶轮,亦劝他离十恶轮,所获的福德“过前福聚无量无边不称计,如生福数,灭罪亦尔”。

他在生的时候,福德不可思议,消灭罪恶亦尔,也像这个福德一样。也就是说,他可以逐渐成佛,离十恶就是十善了。十恶跟十善有点差别,这是什么呢?他让一切众生离这个十恶,也就是恭敬供养三宝,住世三宝,使佛法永远在世间,使众生法眼不断,未来众生得度的越来越多,这是不可计量的。依此推断,那福德是不可思量的。示现的财宝,乃至于修窣堵波,乃至于所有的供养,这是有限的。为什么呢?

这还是属于世间相。让人离了十恶,那是出世间的。

“善男子!若有真善刹帝利王,及诸真善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于未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能善护持我之法眼,能自善护,亦善护他,善护后世,善护我法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普善守护,恭敬供养,令无损恼。又能善护三乘正法,听受供养声闻法时,于独觉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独觉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听受供养独觉法时,于声闻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听受供养大乘法时,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独觉乘人亦不憎嫉,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求趣证,唯求趣证大乘正法,于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补特伽罗,多数亲近承事供养,深心敬重,请问听受。”

这一段经文,佛又举例来说。如果是离了十恶轮,“若有真善剎帝利王及诸真善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未来世的后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是指最后的五百岁。

这有两种说法,说正法五百,像法五百,末法五百,这是一种说法,也就是一千五。

有的说正法五百,像法五百,末法一千岁。有的说,正法、像法一千岁,末法一万岁。这几种说法并不相等的。这只是说最后的五百岁。末法一万年,一万年过了九千五百岁,还有个五百岁,那个时候法要灭了。

有法的时候,那就说末法的时候还会延续很长,这是法欲灭时,是指最后的五百岁,那五百年当中,在那个时候,不论三武灭佛也好,我们认为还未到法灭的时候,使这个法能存留世间,他不但自己护持,也善护持他人,也善护持后世的我法的出家弟子。不管是持戒的,不持戒的,是法器非法器,乃至于没有受戒的,刚把须发剃除,“被上袈裟”,乃至于他这个袈裟是沙弥的袈裟,就跟我们的缦衣是一样,不是福田衣。

“普善守护,恭敬供养”,远离十恶轮,这个剎帝利王,“乃至婆罗门等”,他能够善护于佛法,能使佛法住世,令这些学法者不受损恼,对于三乘正法,平等护持。

后面这些经文,你懂得这么一个意思就行了。护持声闻法,他不谤毁独觉法,不谤毁大乘法。护持独觉法,不谤毁声闻法,不谤毁大乘法。那么供养大乘法的时候,他也不谤毁声闻法,也不谤毁独觉法。三乘,他信这乘,不谤那两乘,要三乘共护。也不侩嫉,也不谤毁,而是平等的供养。要像这个补特伽罗,是住果的,或者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住果全指是罗汉乘声闻乘说的,他都“亲近供养深心敬重,请问听受。”

“远离破戒恶行苾刍,于诸所施四方僧物,终不令人非法费用,勤加守护,供四方僧。于窣堵波,及僧祇物,终不自夺,及教他夺,亦不自用,及教他用。于能辩说三乘法人,恭敬供养,加护与力,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尊重安慰诸出家人,信受护持如来圣教,终不破坏诸窣堵波。亦常护持四方僧寺,于我出家诸弟子所,终不毁废还俗策使,于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常劝他离十恶轮,具学先王治国正法,十善业道,摄化世间,常当亲近诸善知识,绍三宝种,常令炽盛,善护法眼,令不灭没。如是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由具如是诸功德故,名不虚受国人俸禄,一切天龙药叉鬼神,乃至羯吒布怛那等皆生欢喜,慈悲拥护一切法器,真实福田亦生欢喜,慈悲护念。”

远离破戒恶行的苾刍。恶行的比丘是可以转化的,这是指不能转化的,他不听受的,他于四方所施僧物,不能受用,他受用就是非法的。“勤加守护”,不给这恶行比丘,护持僧众清净僧的事物,不让他们受用。“于能辩说三乘法人,恭敬供养”。

那么所有供养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说三乘法的人,恭敬供养加护与力。

虽然破戒了,他还能够解释诸法,也要恭敬供养他,请他说法,也不令他人毁谤,尊重安慰一切出家人。那么信受护持如来圣教,凡是佛所说的法,也就是佛所教导的都是圣教。大圣人,就是不破坏法,不破坏学法的人,也不破坏窣堵波,不破坏塔寺。有这些人,破坏塔庙,现在我们这边看不到,如果你去大陆旅游,不管到哪一个道场,你看看那塔庙被拆的,寺庙被烧毁的,这些所造的罪,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这里说的是好人,什么好人呢?真正善信,乃至于剎帝利王、婆罗门等。他不但护持真正的出家人,也护持这个塔,也护持寺,护持四方的僧寺,僧人所住的庙。

“于我出家诸弟子所,终不毁废,还俗策使”,他不策使出家人。寺庙毁了,不准出家,强迫他还俗,那就叫“策使”。大陆的僧人也如是。反正在毁灭的前因一定有的,不是无缘而生的。

像这样的恶国王恶罗剎等,乃至恶婆罗门等,那个护法善神不护持。“于十恶轮自不染习”,亦常劝他离十恶轮,具学先王治国的正法,具学诸佛的教导,对佛法说,十善业道,摄化世间,十善业道,有深有浅。我们若是自己能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乃至于不起贪瞋痴,自身清净了,也劝一切众生都如是,不造十恶业,行十善业,用十善业来“摄化世间,常时亲近善知识”。有关善知识在〈菩提道次第〉讲的很广。

“绍三宝种”,使三宝的种性不断,佛宝的种性不断,就是有泥塑木雕的,乃至纸画的,都算是。这个佛宝,是佛宝的化身,我们看见纸塑也好,泥塑的,木雕的,我们就当这是诸佛的化身。佛在忉利天说《地藏经》的时候,去太久了,国王大臣诸大弟子就思念佛,请画师画像,画佛的像。释迦牟尼佛在天上又回到人间的时候,这个画像自己就出去迎接佛了。他有他的殊胜,人家才尊敬。你别看他是纸的,别看他是泥塑木雕的,你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你心里认为那是泥巴,认为是纸的,那就是纸画的。

单霞祖师劈佛,要在那佛像里找舍利,那个和尚跟他说:“那是木头作的,怎么会有舍利呢?”这个话不完全对,那是你修行的功力不够。有的纸像会出舍利,功力够了,纸像就会出舍利,看一看〈感应录〉上就有了。经书里头出舍利,《华严经》里头,清凉国师读《华严经》,《华严经》就出舍利,舍利会从经书里掉下来。过去这类的事情很多,这都是因为道德的感应加持,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你如果去修,也能得到。

有时《大藏经》里头,打开藏经诵的时候,会生出舍利。藏经里哪儿来的舍利?

那是护法善神供养的。因此就看修道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作这件事。这功德是由你心来定的,不是由所作的事情来定的,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知道了之后,当你诵经、学法、听法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里的感应,并不是外头现个什么相,放个光,那也不见得是真的。只要你心里头断烦恼,那才是真的。心里不烦恼,经常的保持愉快清净,这就是真的,这就是你自己的法身显现。

对外面所见的现象,那都是别人的,不是你的。真正是你的,是你心里的清凉,永远没有热恼。人家打你、骂你、侮辱你,你都好,消我的业障。就像《金刚经》说的,被人家轻慢,侮辱了,你前生所作的罪业应该下地狱受报的,这下不受了,重罪轻受,你捡了好大的便宜。

谁要是骂你,你说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你念就恰当了。并不是打电话时,人家问你:“谁呀?”“阿弥陀佛!”那就糟糕,你不是阿弥陀佛,人家问你是谁?现在打电话经常都有,像问:“那位呀?” “阿弥陀佛!”我说:“你是阿弥陀佛呀?”我们有好些弟子,打电话来要跟我通电话,我就问哪一位呀?“阿弥陀佛”,我以为是阿弥陀佛来给我打电话。有些人认为,说话答复念阿弥陀佛,好像我很用功似的,处处都不离开阿弥陀佛,其实心里不晓得想到哪里去呢?所以这个法要会善用,要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教导我们,有智能的人善用其心,不要用错地方。用错地方,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别人听到,是很轻蔑的,要懂得这个道理。说我们不要念经、拜佛,要求什么感应、现光,灯前现花,这都不见得给你有多好的事,只是给你增加信心,使你信心更好一点,你没有得到什么实在的利益。什么是得到实际利益?

该烦恼的时候不烦恼。在别人,这是受不了的烦脑,在你是欢欢喜喜,无愁无恼,寿命长一点,病也少一点。

所以有病了,还是要治。佛也讲治病,但你要知道病因。你过去所作的因,只靠世间的医药是不够的,你得还债。世间医药不能够把什么病都治好的。你要吃好一点,延长寿命,我看过去帝王将相,哪一个没有钱?哪一个皇帝吃不好?他的寿命能长吗?不会的。你去积福,多作点善事,多放点生,你别杀人家,人家自然不杀害你,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不会伤害你。但你处处伤害人家,自然要遭报。好人跟恶人就在这地方划分的。要真正的护持佛法,常令三宝炽盛的,就像护持众生的眼睛一样的,这叫法眼,令他不没灭,不没灭之后,一切众生就有法可学了。学了之后,他就能悟道了。

“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由具如是功德故,名不虚受国人俸禄”。

剎帝利王就是国家、全国人民供养他。那些大臣,“一切天龙药叉鬼神”,“乃至羯咤布怛那”,神就是神王,这个神王,都生欢喜了,连恶鬼王都生欢喜,“慈悲拥护一切法器,真实福田亦生欢喜,慈悲护念。”

“由是因缘,所居国土,及诸有情,展转炽盛,安隐丰乐,邻国兵戈不能侵害,皆敬慕德,自来归附。由此展转劝修善业,枯竭恶趣,增长天人,守护身命,令得长远;自灭烦恼,亦令他灭,住持菩提道六波罗蜜多,破坏一切众邪恶道,于生死海不久沈沦,常离恶友,常近善友,生生常遇诸佛菩萨,恭敬承事,曾无暂废,不久皆当随心所乐,各各安住于佛国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这个国家非常的安定,生活非常的愉快,“安隐丰乐”,乃至于邻国也不能侵害。

兵戈“不能侵害,皆敬慕德”,恭敬这个国家,赞叹这个国家的德行。他自然来归顺你,不需要你去争,不需要讨伐,只要是有德者,人家就恭敬你。你用暴力想把人打服了,今天打服了,明天又不服了,又叛了。

唐朝的国势最强盛,对待周边的诸国,像对待吐蕃,吐蕃也就是西藏,从青海到西藏,打了多少年的仗,经常的打,从唐朝一直到清朝。清朝乾隆皇帝的盛世,大小战争死了好多人。你从内地发兵来到了西康,乃至跟西藏接界前的地方,大金川、小金川,那地方战争连年的战祸,这还是乾隆盛世。如果不是盛世,战争更不用说了,互相侵害。凡是有战争的地方,有灾疫流行的地方,瘟疫流行的地方,风不及时,水灾的水不及时,火灾的火不及时,不该烧的烧了。这是四大种四界的侵害,没作好事,这就是报。

但是在末法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现象。什么不可能呢?人的心不可能。人心若可能的话,那就是正法了,不叫末法了。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全体那样,要求我们个人总该可以。如果从你的心里头,净作十善业,就是正法住世,我就是佛法住世,宣扬佛法,行十善业,不恼害任何人,任何人恼害我,我不还报,就是要求自己,这样就是行菩提道了。佛法就长住世,菩提道也住世了。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六波罗蜜长久住世。“破坏一切众邪恶道,于生死海不久沉沦”,生死海就没有了,不存在了,沉沦就没有了。

“常离恶友,常近善友,生生常遇诸佛菩萨”,大家不要认为朝五台山,种了大善根,不可思议。不错,你去朝五台山是种了大善根了。在五台山生长的人,他可不种善根,“名山底下无善人”。在名山住的,简直没有善人。

落实宗教之后,我带着中国佛学院学生,二十多个学生朝五台山,正赶上天气很热。五台山在台怀镇,也就是五台山的中心,每年到了七月,那个地方有个骡马大会,方圆一二十县的骡马都要到台怀镇去卖。我们当时要到那里去给能海上师扫扫塔,要上大(黛)螺顶,那个地方全是骡马,没有猪。学生就问我:“老法师,这五台山怎么这么多骡马?”我说:“你注意,要是修行不好,你就来了,可不是来人,就变成骡马了。”我说:“这个五台山的骡,就是五台山周围的这些人民,这些人民专门偷和尚,偷寺庙的东西,甚至于寺庙的石头他都搬。”你说恶不恶呢?是不是在普陀山的人,在那个峨眉山的人,就行善事,不会的!为什么?你们自己猜一猜,或者是参一参,想一想就知道了。

要是能够常常的“遇到诸佛菩萨恭敬承事,曾无暂废”,短暂的时间都不废舍,这就是“随心所乐”了。你所要求的生极乐世界也好,生天也好,永远是生于善道的,你或者是药师佛琉璃光如来世界,随便想到那儿,“各各安住于佛国土”,就是净佛国土,十方无量诸佛的净佛国土,你都去得到。到了佛净国土,还不成佛吗?一生成就,极乐世界再不受生死轮转了。时间再长,反正得到“无上正等菩提”,究竟了。

“尔时众中一切天帝及诸眷属,乃至一切毕舍遮帝及诸眷属,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于未来世后五百岁,于此佛土法欲灭时,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于十恶轮自能远离,亦能劝他令其远离,善护自他,善护后世,护持正法,绍三宝种,皆令炽盛无有断绝。以要言之,如佛所说,如是等人,于三乘法,恭敬听受,终不隐藏,于三乘人,护持供养,不令扰恼,于三宝物,勤加守护,不令侵损。我等眷属,于此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勤加拥护,令其十法皆得增长。”

“毕舍遮帝”就是吸血鬼的王,毕舍遮是鬼一类。“及诸眷属”,这是菩萨化现的,别把他当成鬼,他是鬼,就到不了这个法会,那是菩萨化现的、示现的。像我们看《地藏经》有好多鬼王,那些鬼,都不是一般的。主命鬼王不是未来成佛吗?佛给他授记。七十劫他就要成佛了,那是大菩萨示现的。“从座而起”,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诸天帝释,天帝包括很多,还有来的都是他的诸多眷属,这个中间“乃至”就超略了。还有,八部鬼神众的鬼王,还有很多“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这是对佛礼敬的仪式。

“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于未来世后五百岁,于此佛土法欲灭时,若有真善剎帝王,乃至真善罗门等,于十恶轮自能远离,亦能劝他令其远离,善护自他善护后世,护持正法,绍三宝种,皆令炽盛无有断绝。”这段经文就是大家共称的,向佛表白。

说在这个后世末法的时候,五百岁当中,佛法要灭了,这些国王、婆罗门等,他远离十恶轮,还能劝其它的人远离,善护自己,善护后世,护持正法,能够绍隆三宝的种,皆令炽盛无有断绝。“以要言之,如佛所说”,这段经文是不完全的,重复佛所说的话。“如是等人,于三乘法,恭敬听受,终不隐藏,于三乘人护持供养,不令扰恼”,扰是扰害。

“于三宝物,勤加守护,不令侵损。我等眷属,于此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勤加拥护,令其十法皆得增长”。这叫护法善神。我们经常说护法善神,护法善神有好多呢?那也是不可思议的数字。你有善,左右身边就有护法善神。你受了三归五戒,每一戒有五个护法善神,你破一戒,五个没有了,五戒都破了,二十五个护法善神就都没有了,所以要持戒,持清净戒。每一戒都有五个护法善神,只要你一破戒,就没有了。你也不可见相,要是破了戒,你感觉得懊恼,感觉得不舒服,那就是善神离开了,恶神就要来了。

在佛经、戒经里面讲,佛在印度那时候听许比丘吃肉,但是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荤是不能吃的。因为吃了以后,晚上睡觉时那个鬼王、恶神就到你这边来吃你,不是吃你的人,而是由你口里出气,他就吸那个气,他就饱了,跟他相投的。所以佛不听许比丘,乃至于他的弟子吃五荤,那个才叫五荤。我们往往把吃肉叫五荤,不是,这叫腥。腥不叫荤,葱蒜才叫荤。底下讲十法,令十法皆得增长。哪十法呢?

“何等为十?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无难,三者增长无病,四者增长眷属,五者增长财宝,六者增长资具,七者增长自在,八者增长名称,九者增长善友,十者增长智能。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于十恶轮自能远离,亦能劝他令其远离,具前所说诸功德者,我等拥护,定当得此十法增长。”

何等为十?一者增长寿命,长寿。二者增长无难,什么灾难都没有,人家的灾难到了你的面前就化险为夷。有时候在台湾,我看见出车祸的现场,在路上随时都可以看见,撞车,我就想就差那么几秒钟,他开快一点,就过去了,他开慢一点,也没有赶上。他不快不慢,刚刚赶上,这就叫业。

这是事实。你没有这个业,你的寿命长,增长无难,增长无病。我们发菩提心,还有个增长心,善根随时在增长,业障随时在消失。你这个寿命,寿命不是定的吗?

还是不定的。像你这样作,就增长寿命。人的寿命本来是六十岁,我们现在可以增长到一百岁,就是这样子“增长寿命”,“增长无难”,“增长无病”,“增长眷属”。不但你自己吉祥,跟着你的人都吉祥,他愿意来亲近你,愿意跟着你。还“增长财宝”,“增长资具”,“增长自在”。这个就不容易,增长自在就是生活得很舒适、无烦无恼的,悠悠闲闲的,没有什么扰乱你的。做什么事,都感觉自自在在的。

“增长名称”,名誉就是名,现代人不是好名吗?那个名不是你求得来的。你若作好事,名称远播,你像释迦牟尼佛的名称,十方法界诸佛都知道。阿弥陀佛,每个佛土都知道,不只我们这个世界要念佛求生净土,十方的世界念佛求生净土太多了,就到那儿去参学。知道吧!他到极乐世界去参学参学,极乐世界众生要到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动如来,他到各地去参学参学。所以在极乐世界那些菩萨,莲池海会大众们早晨起来,吃饭的时候,他到了十方十亿佛土,上供回来了,他还未吃早饭呢!

你可以参一参,这是什么意思?

“增长善友”,好人要亲近你,坏人都离开你,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这个涵义。最后是“增长智能”,要增长般若智能。“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于十恶轮自能远离,亦能劝他令其远离,具前所说诸功德者,我等拥护”。前面所说的就是十种,我们都拥护,使他长寿,乃至于增长智能,使他有智能。“定当得此十法增长”,我们护持他,使这十法在他的分内增长。

“复次世尊!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成就如前所说功德,我等眷属勤加拥护,令于十法皆得远离。何等为十?一者远离一切怨家寇敌,二者远离一切非爱色声香味触境,三者远离一切障疠疾病,四者远离一切邪执恶见,五者远离一切邪妄归依,六者远离一切邪恶灾怪,七者远离一切邪恶事业,八者远离一切邪恶知识,九者远离一切居家淤泥,十者远离一切非时夭丧。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成前所说诸功德者,我等拥护,定当得此十法远离。”

除了这增长的十法,还有远离的十法。“远离一切怨家寇敌”,你的敌人,反对你的都离你远远的,乃至于我刚才说的强盗,强盗也远离。“远离一切非爱色声香味触境”,你不爱的色声香味触境不得现前,你爱的才现前。非爱的就是你不爱的,你不爱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不会现前。你的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不使你的六根沾到,这就是护法神给你免了。

“三者远离一切障疠疾病”,传染病对你不产生效果,随便谁说得好厉害,你不用担心。我不是跟大家讲过,淋疯病就是眼眉脱落,那个心就渐渐的发疯了,完了他自己咬手指,一直在咬。在西藏要是得到这种病的人,就把他送到高山顶上,拿石头给他起间房子,家里人给他送饭的时候,都隔得很远,叫他自己来取,直到他死为止。

在大陆上得这种淋疯病也是有的,把你跟人群隔开,这种病很厉害。法国教堂专门收集淋疯病,天主教的精神不可思议,我很赞叹他们。他们几位护士小姐以及医生,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他们就到这个里头来,多者五年,少者三年,再迟一点一定传染上。他们在那里头生活,是为了治疗病人,度拔他们的苦难。

我在监狱的时候,抓来这么一个人,六十来岁了,捉进来才晓得他是淋疯病者,就把他单隔一个房间,跟我们隔绝了。要有个人给他送饭吃,谁都不去。我说:“那我去好了。”那个差事很好,我也不用劳动了,什么也不干,我就天天给他送饭,那时候还喂他。到了后来,他已经混身烂了,问他痛苦不痛苦?他也不知道,他摆摆脑壳不知道,就是混身烂了。我从那屋出来,别人也不跟我共住了,我单住一间房。

后来很多医生帮我检查,说我没有受到感染,这个时候又许我共住了。后来我确实没有病,这个疾病不会传染到我身上,自己有信心。但是那时候为什么我那么作呢?我也是想死,这样死了也很好,烂死了,消灾免难了。但又不让我死,大概是等着我现在能跟大家共同学习。有好多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传染病非常的疠害。

但是有什么业呢?邪知恶见,我们还是有的,也不要认为我们信佛了,一点儿邪见没有了。我看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正见多了,邪见就少了,因为正见把邪见克服了。我们看问题,想事情,不对、不正确的地方多得很,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我们学的太少了,知道的太少了,而且知道了又不能去作,不能转变你的心。

贪瞋痴,我们都知道是毒,谁没有发脾气呢?就是我们佛弟子,未信佛的人不说了,谁不起贪心呢?贪心就包括很多了,包括我们学善法。例如说我们持七遍大悲咒,七遍不成,得念一百零八遍,这是不是贪?但是随善心所,这个不能划到贪里头,但是涵义是有的。如果你念一遍,真诚的,也是功德无量。一百零八遍尽打妄想,还不如一遍好,涵义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一个诚心,真正的信心。

“第四远离一切邪执恶见”,有时候不那么善顺,不那么调柔,听见人家说了不去接受,我学这个学得好的,你们学的都不好,这还是属于邪见。这经文说,你学了声闻乘法,要是谤独觉乘法,要是谤大乘法,就是邪见。学了大乘法,要是排斥声闻法,排斥独觉法,就是邪见。正邪,就是一念之间。所以我们就随时多忏悔,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认为我看见的都是对的,那不见得。你看见是黄的,别人看就是白的。因为你戴的是有色眼镜去看,因为你有很多妄念,很多杂念,很多不正确的见解,怎么看得正确呢?只有照佛的教导来证明正确不正确。

你不要固执己见。说这个邪知恶见,也不要怕,因为你念阿弥陀佛,就是正见。

你念阿弥陀佛也不排斥药师佛,因为你念阿弥陀佛,人家念《药师经》就不可以,你怎么不念阿弥陀佛呢?我往西边走,你往东边去,这不行,这样就不对了,这叫邪见邪见。你说:“我那儿也不去,我是娑婆世界人,我干什么去极乐世界,很难!”

这也不对,也是邪知邪见。信未入位的时候,很难说你是正知正见。信了之后,就完全对了吗?都还不行,必须得到初住才不退,这叫发心住。再发菩提心,你以前发菩提心不算是,不是称真而发的。

“远离一切邪妄归依”,这就更多了,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去打卦,还要去信神。

归依了三宝之后,要想住世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学习气功,让我身体更好一点,可以为我治病,不是要保养身体长寿,只要赐我身体健康。要是真正严格说起来,佛弟子就是你受了三归五戒,要求很多。还有,我们有很多道友要受菩萨戒,你先学一学,你有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发菩提心。我一脱离了菩提心,就下地狱,犯了,我忏悔,可以。我反正要成佛,这一念心就已经胜过好多劫。

所以要受菩萨戒之前,先学一学,你认识清楚了,才能真正承担,这样才去受戒。三归五戒跟菩萨戒是必须受的,能承担也要受,不能承担也要受。为什么呢?

可以种成佛的种子,犯了就忏悔。怎么样忏呢?拜佛念佛都可以忏,甚至于念地藏菩萨都能忏。《占察经》也这样讲,说修二种观,修不成“一实境界”,念我名字就好了,就称念地藏菩萨名号,也能入修观。

乃至于亦“远离一切邪恶知识”。你这邪恶见是从哪来的?就是邪恶知识教的,远离他们就没有了。“远离一切居家淤泥”,把居家当成泥坑,其实那些神,他也在淤泥里头,天人阿修罗六道都在淤泥里头。要是离开了,梵天就没有淤泥,完了还会堕到淤泥里,没有究竟,不是成佛的。

“远离一切非时夭丧”,死亡夭折,寿命未终,大家读《药师经》不是有九种横死吗?不该你寿终,遇见的时候不对,就像我刚才说的,早走一步没有那个业,晚走一步也没有那个业,你走快一点跑过去了,走慢一点没有赶上,就是不快不慢刚刚好,这一走,他的车子一撞,就出事了。

“夭丧”,很难得说,小孩从娘肚子里头还未出生就死了。胎死的也有,乃至于寿命,什么年龄死的都有,什么横死的都有。在香港也很多,他走在底下,上头修工,掉下一块砖,或者掉了什么,正打在他头上,他该死了,那怎么不叫不是该死。

怎么办?他就死了,这种事很多,这叫“夭丧”。“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罗门等,成前所说诸功德者”,前面说了,承前所说的功德,就是自己远离十轮,又劝别人远离十轮,成就这个功德,他一定得到这十法远离,远离这十种灾难。

“复次世尊!若有真善刹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说功德令圆满者,我等眷属勤加拥护,令此帝王并诸眷属及其国土一切人民,令于十法皆得远离。何等为十?一者远离一切他国怨敌,二者远离一切自国怨敌,三者远离一切凶恶鬼神,四者远离一切諐阳亢旱,五者远离一切伏阴滞雨,六者远离一切非时寒热,烈风暴雨,霜雹灾害,七者远离一切恶星变怪,八者远离一切饥馑荒俭,九者远离一切非时病死,十者远离一切邪执恶见。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刹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说功德令圆满者,我等眷属勤加拥护,令此帝王并诸眷属及其国王一切人民,定当得此十法远离。尔时世尊赞诸天帝及其眷属,乃至一切毕舍遮帝,及眷属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发此誓愿,此事皆是汝等应作,由是因缘,当令汝等长夜安乐。”

还有远离的,“何等为十?”“远离一切他国怨敌”,这个只说国王的。“远离一切自国怨敌”,自己国家没有怨敌,就不会叛乱,自军不相杀,他军也不来。“三者远离一切凶恶鬼神”,凶恶鬼神不能侵扰。“四者远离一切諐阳亢旱”,就是旱灾,简单说就是旱灾。“五者远离一切伏阴滞雨”,久阴不晴,完了就发大水。“六者远离一切非时寒热”,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现在的气候顚倒,就是这样子。

我小的时候,东北是零下几十度,最近变了,顶多到零下十度就不得了,而且夏天特别的热,这就是风雨不及时,灾害频生。“烈风暴雨霜雹灾害”,霜雹灾害很多。“七者远离一切恶星变怪,八者远离一切饥馑荒俭,九者远离一切非时病死,十者远离一切邪执恶见”,跟前面有些相同的。“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说功德,令圆满者,我等眷属勤加拥护”。那么“令此帝王并诸眷属及其国土一切人民,定当得此十法远离”,这十法就是后面所说的远离十法。

“尔时天藏大梵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听我为未来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刹帝利王,说能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由此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来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刹帝利王,不为一切怨敌恶友之所摧伏,能令一切怨敌恶友自然退散,能善护持身语意业,为诸智者常所称赞,离诸恶法,常行善法,常离一切邪见邪归,常于大乘精进修行勇猛坚固,常能成熟无量无数所化有情,智不依他,自然善巧,具能修行六到彼岸珍宝伏藏,远离一切忿悭嫉等烦恼缠垢,常为一切人非人等恭敬护念,诸有所为,心无忘失,不舍有情,乐四摄事,常不远离法器福田。”

天藏大梵是最初开始请问的。“世尊!唯愿听我为未来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说能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咒章句”,不退轮,不退什么呢?要持这个咒,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咒的威力,能够令末法的佛国土中,所有真正的好国王,“不为一切怨敌恶友之所摧伏,能令一切怨敌恶友,自然退散”。他想征伐你,自己起内哄,起变化了,他就退了就散了。“能善护持身语意业”,这个就不容易,能使剎帝利这个善王的身语意不作错事,不作诸恶,就是这个咒。

“为诸智者常所称赞,离诸恶法”,一切恶法都远离了,常行善法,常离一切邪见邪归,归于不正当的。“常于大乘精进修行勇猛坚固,常成熟无量无数化所有情,智不依他,自然善巧”,这就是成就的智能,不是依他而起的,而是自心的变化。我常常跟道友说,你读诵大乘的时候,读诵的遍数多了,这部经你本来不懂,读完了之后,全懂了。前后贯通,也不需要请问人家。这叫“不由他得”的这种智能,就从你精进修习中得来的,自然有善巧智能。

“具能修行六到彼岸珍宝伏藏”,六波罗蜜是珍宝伏藏一样的,能够从生死海,出离生死到达涅槃彼岸。“远离一切忿悭嫉等烦恼缠垢”,忿恨悭贪嫉妒障碍,这些烦恼缠扰着你,都是垢染。“常为一切人非人等恭敬护念,诸有所为,心无忘失”,得不思议智,也就是记忆力强,不舍有情,乐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就是四摄法,以这个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来摄受一切有情。“常不远离法器福田”,常不离法,常不离法宝,这个福是无量的。

“佛言:天藏!吾今恣汝为未来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刹帝利王,说能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由此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来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刹帝利王,不为一切怨敌恶友之所摧伏,广说乃至常不远离一切诸佛及佛弟子。尔时天藏大梵即说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怛绖他唐言谓牟尼冒隶 一 牟那揭臘筏 二 牟尼纥梨达曳 三 牟尼嚧诃毘折常列切隶 四 牟尼曷栗制 五 牟尼笈谜 六 束讫罗博差 七初戒切 钵逻奢博差 八初戒切 密罗博差 九初戒切 骚剌婆纥栗帝 十 妒剌拿纥栗折 章列切 隶 十一 钵怛逻叉纥栗帝 二十 具具拏密隶 三十 唈 乌合切 筏叉萨隶 四十 遏怒诃祇筏五十 牟尼钵塔筏 六十 莎诃 唐言善说”

天藏大梵为了护持这位真善剎帝利王,使他的国家再也不受到灾害,说了这么一个咒,但是必须请佛答应。佛就许可他说,并且说这个咒很好,能够使这一切众生,使一切剎帝利王能够得到很多的大利益,许可你说。

“怛绖他”,“怛绖他”是什么呢?就是“即说咒曰”,每个经咒都有,经咒不是都很长的,但是“怛绖他”这个就是“即说咒曰”,也就是这才开始说咒,每个咒都有这句话。这以下才是真咒,上面并不是真的咒,〈楞严咒〉有很多不是真咒,〈大悲咒〉也是。你要知道,从“怛绖他”起,这以下才是咒语,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前方便,也就是讲经说法的仪式、仪轨。所以〈楞严咒〉好多?“悉怛多般怛那”就是〈楞严咒〉,这叫咒心。还有一个短的,那个短的,比楞严咒短了,可是也很长,比这个“怛绖他”要多,每个咒都是这样子。

“怛绖他牟尼冒隶”,“牟尼冒隶”本来应该说“摩尼”,翻的时候是随音翻的,“牟尼冒隶”。念咒的音,你别去咬字,你要把那字音咬准了,如果念字会把那咒念错了,你要是念“牟尼冒隶”就成了。“牟尼冒隶”略微不同。“牟那揭臈筏,牟尼纥梨达曳,牟尼嚧诃毘折隶,牟尼曷栗制,牟尼笈谜,束讫罗博差,钵逻奢博差,密罗博差。”

这个“罗”字,在咒语上都念“喇”,“密罗博差”。你别念原音,念“罗”字就错了,念“密罗”应当加个口字,凡是音加个口字就念“喇”,“骚勅婆纥栗帝,妒勅拏纥栗折隶,钵怛逻叉纥栗帝,具具拏密隶,唈筏叉萨隶,遏怒诃祇筏,牟尼钵塔筏,莎诃。”“莎诃”就是成就,一切已经成就了。

“天藏大梵说是呪已,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大众,于我所说大陀罗尼皆生随喜。世尊告曰:善哉善哉。一切大众亦作是言:善哉善哉。”

天藏说完这个咒,他说:“我希望世尊跟一切大众对我所说的咒能够生欢喜心,能够生随喜心。”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好,我随喜,我随喜。”大众也都说:“善哉,善哉,我随喜。”

“尔时世尊复告尊者大目干连,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汝等皆应受持如是天藏大梵所说护国不退轮心大陀罗尼明呪章句,传授未来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刹帝利王,令自受持,及令流布。由是因缘,彼诸真善刹帝利王并诸眷属及国人民,一切皆得利益安乐常转法轮,名称高远,威德炽盛,摧灭邪见,建立正见,守护法眼,绍三宝种,皆令炽盛,无有断绝,成熟无量无边有情,于大乘中,坚固净信,久住圆满,能具修六波罗蜜多,断一切障,速到究竟。”

天藏大梵天说完这个咒之后,他要求世尊跟着大众随喜,佛就告诉大弟子目干连跟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菩萨众的大弟子,目干连是声闻众的大弟子。弥勒菩萨是在印度降生的,示现肉身的,跟观世音菩萨不同,观世音菩萨不是这个世界的,而是化现的。

佛就对目干连跟弥勒菩萨说:你们都应当受持天藏大梵天所说的护国不退心陀罗尼明咒,让未来世的佛国土中,真正求解脱心的,作到真善的。这样的国王剎帝利种姓的国王,令他自己受。同时,以他这个领导的国家的人民,让大家都来受。

这样子使这个国土得到利益、安乐。以此咒故,能使这个正法常住,法轮常转。

同时,国王的名称也是高远威德炽盛,那么这个国土里头的邪知邪见就少了,建立一种正知正见,这就是咒的加持力。这咒的加持力守护法眼,法眼就是佛法住世,等于眼目一样。人有眼才能看,没有眼根,什么也看不成,这样子才使三宝永远的常久住世,还能够发扬光大,永远不会断绝。有法了,就能够成熟无量无边有情,一切众生闻法就能得到解脱,就能得度。

我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时候,就是让我们成就这个信心。那位发起的菩萨就叫坚净信,我们现在的信心,像空中的毛似的,随风吹的,遇着什么境界就吹到什么地方,既不坚定也不清净。坚固信心好像很容易,如果能够有信心,就可以成佛了。这是因,成佛是果。修清净信,要一万大劫,很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所修的就是使我们这个清净信心,常时坚固不动摇。我们遇着一个境界,就动摇了,这样你要想得到圆满的佛果,是不可能的。要想修六波罗蜜,也不可能。必须有清净信心,六波罗蜜都能具足了,没有清净信心,你作什么事情都渗杂着污染、不纯。

例如,现在我们也行布施,也行舍。你那个舍,舍得不清净,好比现在冬季来了,我们有多余的衣物,舍一点,你当舍的衣物,你是什么心?这个关系就很大了。

而清净信心,尊敬别人,不要当别人是讨口子。

我们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一再讲,在《地藏经》上,地藏菩萨来请示佛,为什么布施之后,有一生受福的,有十生受福的,有百生千生受福的,乃至有受福无量的?为什么同是一样的布施,同是这么多的物质,是在心上分别了。如果是尊敬别人的心,是供养心,如果是行供养,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一般的经上差不多都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尊重一切众生,他就供养一切众生。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还供养一切众生,就是鬼神,也把他们都当成众生看待,都是补特伽罗。

用这个心供养一切,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的,那样你的功德就大了,虽然施的物质不多,心量大了。我们忏悔的时候也是一样,虽然是说作的这个恶不大,但是昼夜相续,其心猛厉,那个恶就大了,那恶是遍法界的。我们为什么一直不得出离?不能圆满成佛?就是这样的原因。得用心忏悔,这样才能得到究竟。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时天藏大梵 请问两足尊 利根等有情 乐修定诵福聪慧王成法 为升进沉沦 所修三事中 唯除惑不退世尊告彼言 若犯无依行 虽觉慧猛利 而趣无间狱非真聪慧故 乐行十恶轮 断灭诸善根 速趣于地狱定能断烦恼 非听诵福业 故欲求涅槃 常当修静虑有慧勤精进 护持我正法 由敬信袈裟 能度烦恼海乐处空闲林 远造无同类 敬持戒修定 能度诸有海普信敬三乘 兴隆我正法 供养染衣者 当成功德海”

〈无依行品〉这一段经文基本上已经圆满了,佛又把这个涵义重说一下子。这一段偈颂就是天藏大梵请问的,把他的话重复一下。这个天藏大梵天,他来“请问两足尊”,这是世尊说的偈颂,不是天藏大梵说的。所以佛就在这个义意显完之后,再重说一下。

为什么呢?佛说法的会场上并不是一直都在这儿坐着的。也有中间来的,他这段经文没有听到,佛给他重说,再补充一下,不过说的没有那么详细。佛在世的时候,像迦叶尊者,像文殊师利菩萨,这些菩萨众、声闻众,他们经常有个人的化度事业,走的很远。佛在这个集会的法门,没有等他回来了,已经说的差不多了,又给他用偈颂说一遍。这些都是有智能的,略微一点,他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详细说。偈颂,有的很长,有的很简略。前面说长行的时候,说了那么多偈颂才一页,就把前面的意思概括了。

这个天藏大梵天问:“修定、修福、诵经,哪一个好?这三个里头,以哪一个为最上?有没有次序?”因为在他请的时候,佛就给他说过三种业,修定的业,持诵的业,营造福的业。

世尊就告诉他,“告彼言”,这三个都好。如果犯行无所依的时候,你这个行为不能生功德,不能生福德,修这无依行,也就是他所作的事业,是无依行的,没有依三宝,乃至于反其道而行,也就是不听如来的教诲。虽然他很聪明,有这个觉慧,也很猛利。但是他犯了无依行,前面讲了十种恶轮,随有一轮,他所修的都不成就,就算怎么聪明,怎么有智能,还是会下无间地狱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聪慧不是真的,“非真聪慧故”,真正的聪慧是什么样子呢?不作十恶。像前面说的十恶轮,他一个都没有,这是真正聪慧了。我们现在学过了十恶轮,自己可以拿来对照一下,我们有没有十恶轮的行为?

举个例子,吃荤吃素这个问题令人很困扰。有的他想出离也厌离生死,厌离世间苦恼,他也想念佛生极乐世界,东方是吃肉喝酒,他放不下。有的人认为要他吃素,就有困难,确实有困难,因为他自无始劫来的习惯,就有困难。他要是看见出家众,有的出家众吃荤,有的出家众是吃素,那么他就选择吃荤的。吃荤的,要是西方佛也要成,东方肉还要吃。你说这样子,从心理上,这个事情没有关系,看你解脱不解脱?但是从心理上犯了,这个不是真正有智能的。

还有,穿的衣服,我们穿衣服,穿好穿坏,我认为穿衣服应当注重。夏天要穿得薄一点,凉快一点,冬天穿保暖一点。衣服本来是保护我们身体的。现在是错了,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现在这个时代,兴时髦,穿衣服是给人看的,自己很受罪,把身体箍得很紧,很不舒服。像美国有一些公司规定,上班一定就要穿裙子。冬天这么冷,零下好多度,她穿的很漂亮,两条腿还光着,美国妇女的腿就产生很多毛病。特别是妇女,引起经血不调、下身的种种毛病,她也宁可舍生命都要穿得漂亮一点,怕不漂亮,引不起人家的爱。你们看,不论打口红、化妆,为什么要人家看得喜欢,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没有必要的。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他得了一份施主的供养,这一家子是从他修道的时候,都是这一家善施家供养,已经两三代供养他。他的寿命很长,老和尚在山里修行。有一次,这家人正在办喜事,这老和尚又来这儿,他来化缘了,来取米,他在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办喜事,就哭起来了。别人问他说:“老和尚,我们今天是大喜事,您到这儿来,怎么您给我们报丧,您在哭什么呀?”他说:“可怜我的老施主,可怜众生苦,孙子娶祖母。”他说:“这是我亲自看到的。他又来了,作人了,给他孙子作媳妇。”“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当他祖母结婚的时候,六亲都变成猪羊了。而现在这孙子结婚的时候,那些猪羊都在席上坐,那些锅里煮的,是过去那时候的六亲。他有神通,就这样看到,这都是警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要放生?要救度众生忏罪,放生消业最快。你不想得病,放生就好了,让别人的生活愉快,你的生活也就愉快了。他把善根都断了,去行十恶轮。不下地狱吗?当然下地狱。

我说,“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那么,定不是听诵的福业,这个福可能落到世间福,是这个涵义。你想要求涅槃,应当常时修定,修静虑。静虑不一定是禅坐,静虑是说你的心要常时的观察。或者止观察,止观察就是定,或者慧观察,慧观察就是修慧,也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双修,是这样的涵义。要是有智能了,再加上勇猛精进的修行,怎么样修行呢?护持我正法,护法就是修行。

“由敬信袈裟”,就信这个衣。因为在前面举了很多例子,就是那个鬼、罗剎利鬼见了一片的赤袈裟,他都不吃那个人,也就是要敬信。恭敬生起清净的信,可别打折扣了。“能度烦恼海”,就是这么一个信心,能把生死苦海度过去了。

其次,不要找热闹的地方,找那空闲的林间,不要跟一些同类的恶人,乃至于社会的愦闹都要远离。那样你修定才能修得成功,持戒才能持得坚固。乃至于“敬持戒修定”,在那个地方,外面是客观的环境,不使你能够犯罪,犯罪的机会少。在那定境内,贪心也不生了,特别是在尸林里头坐,你看一下又送了一个死尸,一下又送了一个死尸,死完了腐烂,一看着就生起厌离心了,你也如是,自己的身体也会这样。

所以,那些在人间幻化度众生,他不把众生看成是真实的,他只看成是如梦幻泡影。要是众生都是真实的,菩萨一天的说大悲心,恐怕他自己就苦恼得要死了,他不会受这个境转的,他认为这是幻化的。像我们这样没有定力的,也没有很多善根的,只能远离,不要到愦闹的地方,这才能够度到这个诸有海。

“普敬信三乘”,在三乘之后,不起分别,声闻乘也好,缘觉乘也好,菩萨乘也好,这样才能“兴隆我正法”。“供养染衣者,当成功德海”,你想求功德,就多供养出家人,离欲清净。你不去分别这个是不是圣僧,那个是不是破戒的,你心里根本不起这个念头,一切都是佛子。

“能伏难调心 不举苾刍罪 修知足圣种 当成两足尊 远离恶苾刍 亲近圣行处 不食用僧物 速证大菩提 三界中安乐 皆由三宝生 故求安乐人 常供养三宝 旃荼罗王等 朋党恶苾刍 于三宝起过 速堕无间狱 十压油轮罪 等彼一淫坊 置彼十淫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真善国王等 兴隆我正法 普供养三乘 当成功德海 七宝满赡部 奉施佛及僧 彼所获福聚 不如护佛法 为佛僧造寺 量等十四洲 彼所获福聚 不如护佛法 造佛窣堵波 量等三千界 彼所获福聚 不如护佛法 解阿罗汉缚 种种修供养 不障我正法 其福胜于彼 千俱胝劫中 智者勤修定 所生胜觉慧 不如护我法 真善国王等 远离十恶轮 护持我正法 及着袈裟者 不毁谤我说 三乘法及人 普听闻供养 护持说法者 不损三宝物 不障着袈裟 常敬器非器 福胜无伦匹”

“能伏难调心”,把你的心调好就好了。这个心是难调难伏的,你信了佛,听了两部经,听到马上转变。不过心很难得驾驭,比任何事物都难驾驭。有的道友说:“我一打坐,妄念这么多。”就是因为打坐,你才认得妄念,不打坐,你哪晓得这是妄念,因为你就在妄念里头。苏东坡的那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在烦恼里头,是看不见烦恼的。因为你修定,或者听经一对照,这样是烦恼,那样是烦恼,不然,你怎么知道?因为你听了经,在这儿打坐,你又起个妄念,一个妄念半个钟头又过去了,就随着妄念转。

假使你没有学佛,没有干什么,半个钟头,二十四小时,你都随着妄念转,你怎么认识呢?醒的随妄念转,黑夜作梦还是随妄转,完全没有作主的时候。大德有时也作不了主,不是登地的三贤位菩萨,有时也作不了主。

阿罗汉也是断了见思惑,在没有入定的时候,他也作不了主。为什么他要灰身泯智,要把这个肉体烧了。尽管他有神通,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十八变神通,自己把自己化了,没有这个肉体了,断了,这是真正入了涅槃。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又起了变化,不是那么的简单。

如果研究阿罗汉,阿罗汉有很多种阿罗汉,也有退地阿罗汉,他不往前进,不度众生,不利世。未成佛之前,非得到八地菩萨不动地,那才不退。不退,有位不退,有念不退,念不退很不容易,懂得这个道理就好了。

一切法要知足,“修知足圣种,当成两足尊”,主要是对着贪,特别的是我们生死流转的就是欲,爱欲,这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远离恶苾刍,亲近圣行处”,亲近好比丘,不要亲近恶比丘。前面告诉你不要分别,那是说你供养的时候不起分别,你自己要想修行的时候,要选择哪个是善友?哪个是恶友?如果你有力量可以转恶,像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那些菩萨,他不分恶善,愈恶,愈度他。我们没有这个力量,一般的人没有这个力量,佛就告诉我们说,那个恶比丘,你少亲近他,你要亲近有圣行的,恭敬僧。

还有,千万不要用僧物,寺庙的僧,凡是提到僧,就是僧伽,僧伽就不是一个人,一个人不称为僧,只有出家是称为比丘。僧必须三个以上,僧物就是三个以上大众僧的物,你不要用。要是这样子,你亲近善友,不沾常住物,很容易就可以成到菩提果,这就等于不盗,亲近善友就等于尊敬僧。

恶比丘,你见他,因为你要受害,但是你供养他的时候,不因为他是恶,你就去批评。所以前面说了很多次,供的是赤袈裟,他披着袈裟了,你恭敬的是他的僧相。这样子在三界之中,你就能得安乐,使佛法僧三宝生起,所以想求安乐的人,“常供养三宝”,这就是有依。之所以无依,是因为他没有亲近三宝,无依了。下面就是有依,他所作的都是亲近三宝的,这就叫有依。

“旃荼罗王等,朋党恶苾刍,于三宝起过,速堕无间狱。”前面说了很多,现在的比丘还有拜把兄弟,我就遇见好多起,印尼的跟新加坡的几个人都是中年,五、六十岁了。现在的比丘跟比丘还互相拜把兄弟,你说这事对不对?我想谁听了都觉得不对,这叫结朋结党。这是恶比丘,他经常在佛法僧的面前作过罪,很快就下地狱了。

前面的“十压油轮罪,等彼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置十酒坊罪,等彼一屠坊,置彼十屠坊,罪等王等一。”恶性王的罪,十酒坊的罪,你作国王的,随作一个罪就有如是十酒十坊的罪。因为国王,他的力量大,造的罪也大。修善大,罪也大。“真善国王等,兴隆我正法,普供养三乘”,对三乘不起简择,“当成功德海”,要这样的供养,功德很快成就了。

“七宝满赡部”,就是七宝满赡部洲,这是前面说的,“奉施佛及僧,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物质供应,是有限的,也有断的时候。要是护持佛法,使未来的很多人得度,这个功德无量。“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这个涵义,前面的经文都说过的,这是重颂。“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不如护持佛法的功德大。“造佛窣堵波,量等三千界”,造那间庙,造得很大,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庙,他所获的福聚也“不如护佛法”。“解阿罗汉缚,种种修供养,不障我正法,其福胜于彼”,这也是护法的。前面讲,把那阿罗汉缚起来,或者要迫害他,把他救了,解脱了。之后,又对这些阿罗汉作种种的供养。这些功德都不如护持正法好,不障正法的功德,他的福德胜过前面。

“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你只为了个人修一千劫,乃至有智能,那么修定产生了胜觉慧,但是也不如护持我正法的功德大。那是只为自己,没有利益众生。只要有佛的法眼在,一切未来无穷无尽的众生都得度,所以大家要弘扬佛法,不要找借口说,我没有学问,我也不懂得怎么弘扬。你就劝别人念句阿弥陀佛,这就叫作弘扬佛法了。你给他说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至说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一部《妙法莲华经》,他听见这个法的名字都是弘扬佛法了,善根种了,人人都能弘法。

所以三宝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弘法。乃至我们经常对那畜生,也给它说三归,你说:“它听得懂吗?”你不要认为它听不懂,你要认真给它说,它就得度了。愈是小的众生,像蚂蚁就很多的,你家不是有蟑螂吗?不是有老鼠吗?你不要伤害它,你给它说三归,你说:“你在我这儿不适合,我迁你的单,你走开。因为我很容易伤害到你,别人看了也不清净,我会把你打死,你走!”你给它说三归,说法,你试试看,不要生起烦恼心,不要伤害它。

“真善国王等,远离十恶轮,护持我正法,及着袈裟者。”不但护法,还要护僧,不毁谤我说三乘法及人。“普听闻供养,护持说法者。”使你护持那个说法者,别的不会说,就念句阿弥陀佛都可以,善劝一切人。但是你可千万不要毁谤,凡是佛所说的法,佛所说的话都不毁谤。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任何只要是佛所说的法,你都不毁谤,乃至于护持的人。这是指说法者,你要普听,只要他说的是佛法,常听闻还要供养。护持说法者,或者凡是说法者,都要护持他。

其次,不损三宝物。佛法僧的物,你不要去毁坏。“常敬器非器”,是法器的也好,不是法器的也好。是法器的,就是清净的比丘,不是法器的,就是破戒的比丘。

或者是清净的近事男,清净的近事女,就是他受了三归五戒,他是清净的。受了三归之后,告诉你,“归依佛,终不归依外道天魔等”,就再不拜鬼神,去求鬼神加持。

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作,乃至于失命。归依佛之后,就不归依鬼神。受三归,归依法了,不归依外道典籍,归依僧了,不归依外道邪众,这叫三归清净。有很多人三归不清净,更不用说五戒、菩萨戒了,三归都不清净,这应当注意。这是很重要的事。

“福胜无伦匹”,要是能够这样作,不管清净不清净,我都平等对待,并且我也不去求他的过。我怎么知道他清净不清净?因为你或者是听别人议论,或者你参与议论,你就知道他清净不清净。拿圣教量,就来量他一量,不要这样作,他有他的果报。

“如五日并现 大海皆枯竭 如是护我法 能枯竭烦恼 如风灾起时 诸山皆散灭 如是护我法 能除灭烦恼 如水灾起时 大地皆漂坏 如是护我法 能坏非爱果 如如意宝珠 随所愿皆满 如是三乘法 能满众生愿 如遇得宝瓶 除贫获富乐 如是遇佛法 灭惑证菩提 如十五夜月 明照满虚空 如是护法人 智能周法界 如虚空平等 无物亦无相 如是护法人 知诸法一味 如日放光明 恒除世间暗 如是护法者 常普照世间”

“如五日并现,大海皆枯竭,如是护我法,能枯竭烦恼。”这个世界到了末日的时候,火灾就是这么生起的,五个太阳还不行,到了最后,出现七个太阳,七个太阳一烤,全都是火了,什么都焦了。山上也起火,石头也起火。你看原子弹,原子弹的火就是这样子,什么事物都是可燃物。那么五个太阳出来,所有的海水都干了,你要是护持佛法,你的烦恼都枯干了,五个太阳就变成了智能。

“如风灾起时,诸山皆散灭,如是护我法,能除灭烦恼。”风灾一起,把山都摧毁了,吹到空中就变成微尘了。这种情形大家可以看到,像龙卷风。“如水灾起时,大地皆漂坏”,整个大地都让水泡了。“如是护我法,能坏非爱果”,就证圣果,爱是不好的,非爱是好的,这就是坏的意思,坏非爱坏,使那个爱不能产生果。

“如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如遇得宝瓶,除贫获富乐。”这是神话,如果到过大海採宝,得到这个宝瓶,那个宝瓶里,你想要什么,宝瓶就生出了什么。大家有没有看过〈天方夜谭〉?看过〈天方夜谭〉,就晓得神灯之说。这可不是那个宝瓶,而是佛说的,要像那个观世音菩萨宝瓶里头,什么都有,像地藏菩萨宝珠里头,什么都有,这是除贫!那就获富乐。

“如是遇佛法,灭惑证菩提。如十五夜月,”如每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普照,“明照满虚空,如是护法人,智能周法界”,那智能遍于法,“如虚空平等,无物亦无相,如是护法人,知诸法一味。如日放光明,恒除世间闇,如是护法者,常普照世间。”

太阳一出来,世间的暗都消了。所以谁护持佛法,他就像太阳一样的,普照于世间。

护法有深有浅,就看你怎样护。

但是有一个条件,我们不要毁谤。不论谁说法,你都赞叹随喜,不说不,只说好,这样就叫护法,这也是护法。凡是有法宝所在的地方,你就恭敬他,当佛在一样,法宝就是佛的法身,也是你的法身。你这样恭敬、尊敬,我们有些体会不到,过去的大德很注意这种事情。

现在不论是在家的道友居士,即使是和尚,好多庙里的和尚也不大讲究了,一般的小和尚更不用说了。拿着佛经不够珍视,拿着佛经,像拿着一本书似的,甩甩褡褡的。我们在家的道友更不用说了,他要是能够把书捧着,总是这样尊敬的,这就是佛的法身,得要这样恭敬。

〈无依行品〉到此就讲完了。

无依行品竟

有依行品第四

现在开始讲〈有依行品〉,“有依”是指依着三宝,就能够产生种种的功德力量。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颂问曰:”

金刚藏菩萨就提出问题了。他问:“佛说的这法,好像有的地方跟以前说的不一样,相互有矛盾之处,应该如何融通?”金刚藏菩萨本身是融通的,但是他知道未来的众生可能会有这个问号,质疑三乘是平等吗?但是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此一是实,余二皆非真。”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又说《金刚经》是究竟的,其它都不是。为什么佛有时候这样说,有时候又那样说呢?要怎么融通呢?

“昔言破戒失净德 非贤圣器非我子 诸沙门法弃如烬 不应居我清众中 三垢所污失灭道 彼不堪消胜供养 于施四方僧众物 少分我亦不听受 四根本罪随犯一 清众所弃如海尸 云何今说恶苾刍 应忍应悲遮谪罚 复劝应勤供养彼 悲愍勿生微恶心 恭敬听受所说法 常获福慧大悲者 六通救世余经说 汝等皆当信大乘 正直微妙菩提道 应舍二乘解脱路 云何今复说三乘 普劝听持修供养 根力觉道沙门果 此经中有余处无 八支圣道无等伦 三乘皆同行此道 欲求解脱勤精进 各随所愿证菩提 有情中尊当照察 会今昔教使无违 令诸天人菩萨众 解悟心欢证真实 闻说大乘谁有益 闻说大乘谁有损 十种解脱声闻乘 闻说谁损谁有益 何人闻法转升进 何人闻法翻退没 云何厌患诸有为 能速枯竭于老死 昼夜勤修诸善者 依何妙理御何乘 能度深广四瀑流 救世皆当为宣说”

“昔言破戒失净德,非贤圣器非我子,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我清众中。”这一颂是指,破戒的比丘没有功德,失掉清净的功德,贤人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

不是盛法器的器皿,非我弟子,我非他大师,他非我弟子,就是这样的意思。

“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清众中。”犯戒的人不应再跟大众共住了,每部经论都这样说。

“三垢所污失灭道,彼不堪消胜供养,于施四方僧众物,少分我亦不听受。”佛在戒经上说过,要是破戒的比丘,他不能享受四方僧物,乃至一点点也不听取他享受;他消受不了,因为这是殊胜的供养。

“四根本罪随犯一,清众所弃如海尸。”大海是不容死尸的,死到海里,浪一定把你打到岸边上。这是说犯戒的比丘在清净的比丘众当中,就把他清除了。

“云何今说恶苾刍,应忍应悲遮谪罚。”可是这部经为什么要这样说?要忍受恶比丘,要悲悯他,不要随便的诃责他。

“复劝应勤供养彼,悲愍勿生微恶心。”要生起大悲心供养他,悲悯他,不要生起一点点恶心,因为他是披赤袈裟的。

“恭敬听受所说法,常获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余经说,汝等皆当信大乘。”佛所说的话,我们都是恭敬听受的,听受了一定获得福慧大悲。我们对待法要恭敬,要听受,要护持,这样才能得福得慧。

“六通救世余经说”,佛是具足六通的。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佛的漏尽是究竟漏尽,是究竟清净。“汝等应皆当信大乘”,二乘法不可以学,要信大乘法。

“正直微妙菩提道,应舍二乘解脱路。”二乘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菩提道,不要贪着小乘。

“云何今复说三乘,普劝听持修供养。”这部经上,佛说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善修,劝大家都听持,都要供养,怎么跟以前说的相互矛盾?就是这样的涵义。

“根力觉道沙门果,此经中有余处无。”现在说是五根五力七觉支,乃至于证得了四果沙门,这部经是这样说。大乘经典就不这样说了。

“八支圣道无等伦,三乘皆同行此道。”三乘平等的,都如是修八圣道。

“欲求解脱勤精进,各随所愿证菩提。”依八圣道,想精进修行想求解脱的,你发什么愿就证什么菩提果。

“有情中尊当照察,会今昔教使无违。”佛在一切众生中尊,是众生之中最尊贵的,你应当用智能照察。会,融会的意思,现在所说的跟以前所教导的,不相违才好。

“令诸天人菩萨众,解悟心欢证真实。”像这样的听,他们不会喜欢的。为什么?

他们不能够解悟,不能够证到真实,究竟如何才是对?就是这个意思。

“闻说大乘谁有益,闻说大乘谁有损,十种解脱声闻乘,闻说谁损谁有益。”哪个是有利益的?哪个是有损害的?大乘也好,声闻乘也好。听说闻,是听者、是演说者,究竟谁有利益?谁受损害呢?

“何人闻法转升进,何人闻法翻退没。”要怎么样的闻法才能够高升,向前精进。

而何人闻法翻退没,这样子会使他产生怀疑,就想谤法。谤法就退,退了就堕地狱。

“云何厌患诸有为,能速枯竭于老死。”一切有为法,怎么样才能使他知道他的过患,才能使他免于生老病死苦。老死枯竭,枯竭就灭了。云何厌恶有为是生,如何能断生死?世间一切诸法都是有为法,老死也是世间法。怎么样厌患生老病死,求出离?

“昼夜勤修诸善者,依何妙理御何乘。”这些修善业的,声闻也好,菩萨也好,究竟以什么道理才能得御?御就是驾御的那个乘,是声闻乘好?缘觉乘好?还是菩萨乘好?或者是依着四谛法,因缘法,六度法?

“能度深广四瀑流,救世皆当为宣说。”四瀑流,第一个就是欲瀑流,五欲境界。

一般的说,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最明显的,就是地狱五条根,这叫五欲的境界。

第二种是四界无色界,四瀑流就是指四界无色界。四界是哪四界呢?地、水、火、风。

无色界,没有地水风火。这是第二种。

四界无色界里头都有贪、骄慢、怀疑,这是最突出的。一切众生的怀疑,耽误了修菩提道的道理。怀疑,就是不信,遇到什么事,他都有问号。但是金刚藏菩萨,他是代表众生,晓得众生一定会生起问号。

第三种,见。见就是知见,我们有很多的错误知见,邪知邪见颠倒见。

第四种,大菩萨也具足了无明根本烦恼,非得到等觉、妙觉才能断除,那是很微细的。“救世皆当为宣说”,我所请问的,希望佛给我答覆,给我指示,就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有情,为诸天人阿素洛等作大义利,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金刚藏菩萨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善男子!有十种补特伽罗,轮回生死,难得人身。何等为十补特伽罗?一者不种善根,二者未修福业,三者杂染相续,四者随恶友行,五者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六者猛利贪欲,七者猛利瞋恚,八者猛利愚痴,九者其心迷乱,十者守恶邪见。如是十种无依行因,令诸众生犯根本罪,毁犯尸罗,堕诸恶趣。”

这十种补特伽罗所作的业,就是因为没有善根所依的。一点儿善根都没有,什么福都不修,而且他所做的业,杂染相续从来不会停止的。因为过去有十种无依行因,所以他不修福业,不种善根。

“何等名为十无依行?谓于我法中而出家者,有加行坏意乐不坏,有意乐坏加行不坏,有加行意乐俱坏,有戒坏见不坏,有见坏戒不坏,有戒见俱坏,有于加行意乐戒见虽皆不坏,而但依止恶友力行作无依行,有虽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犹如痖羊,于诸事业都不分别,闻善友说善不善法,不能领受,不能记持,不能解了善不善义,由是因缘,作无依行。有于种种财宝众具常无厌足,追求因缘,其心迷乱,作无依行,有为众病之所逼恼,便求种种祠祀咒术,由是因缘作无依行。如是十种无依行因,令诸众生犯根本罪,于现法中非贤圣器,毁犯尸罗,堕诸恶趣。”

为什么他会犯根本罪?因为他有这种的因,必然会犯罪。如是十种无依行,令一切众生犯根本罪,于现在的法中不是贤圣的器皿,就毁犯尸罗了,所以堕诸恶趣道。

“善男子!若有补特伽罗加行坏意乐不坏,随遇一种无依行因,犯根本罪,便深怖惧,惭愧弃舍,而不数数作诸恶行,如来为益彼故,说有汙道沙门。所以者何?彼作如是重恶业已,便即发露,不敢覆藏,惭愧忏悔。彼由如是惭愧忏悔,罪得除灭,永断相续,不复更作。虽于一切沙门法事皆应摈出,一切沙门所有资具不听受用,而由彼人于三乘中成法器故,如来慈悲,或为彼说声闻乘法,或为彼说缘觉乘法,或为彼说无上乘法,彼有是处,转于第二第三生中,发正愿力,遇善友力,一切所作诸恶业障皆悉消灭。或有证得声闻乘果,或有证得缘觉乘果而般涅槃,或有悟入广大甚深无上乘理,如是戒坏见不坏者应知亦尔。”

以下就又重说一遍。

破了戒的,他今生能够忏悔改过了,我又给他说三乘法。他在第二第三生中发正愿力,再加遇上善友,所有的诸恶业障都消灭了。这证得了声闻乘法,或有证得缘觉乘法,或有证得了广大甚深无上乘法,这就叫“戒坏见不坏,应知亦尔”。

第一个就是“加行坏意乐不坏”、“意乐坏加行不坏”两个合起来解释。加行坏了,加行就是没有方便善巧,因为破戒了,方便善巧没有了;虽然加行坏了,可是意乐不坏,他还能惭愧,能忏悔,还能发露。虽然是汙道沙门,还能发露忏悔,有悔改的表现,他的罪就可以除灭了。所以佛说汙道沙门也应当供养,也应当尊敬,涵义就是在这里。

虽然汙道沙门今生不能证果,但是在第二生、第三生,他的正见力量就发挥出来了。再遇见善友的提携,那么他所作的一切恶业障都消灭了。至于是证得声闻乘果,或者证得缘觉乘果而般涅槃,那就不一定了,要看他“第二生第三生”所修的情况。

“或有悟入广大甚深无上乘理,如是戒坏见不坏,”他虽然破戒了,他的知见没有破,还认识自己是不对的。有些人虽然做错事,他不承认,还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是真正恶了。虽然破了戒,他还有正知正见,能够忏悔改过。

“若有补特伽罗意乐坏加行不坏,如来为益彼故,说求四梵住法,彼是声闻乘器,或是缘觉乘器。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俱坏,彼于诸乘皆非法器,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布施。若有补特伽罗见坏戒不坏,如来为益彼故,说缘起法令舍恶见,于现身中入声闻法或缘觉法,或于余身方能悟入。”

“若有补特伽罗意乐坏加行不坏”,他虽然对佛教没有意乐了,不大相信佛法了;但他的工作不间断,念经,照常的课诵,照常的礼拜。

他意乐坏了,信心不具足了,产生不了兴趣,可是加行不坏,他照常工作。三宝的加持力能够使他意乐,还能收回来。

善巧的方便,证道的方便,你要修道时,前面得有加行。这个加行是什么呢?

就是方便善巧。不一定是叩十万个大头,也不一定念十万次百字明咒,也不一定念十万次三宝颂,这是密宗修加行。我们显宗的是读诵、礼拜、忏悔,像早晚殿,都叫加行。这是修道以前的方便善巧,加行就是方便善巧。如来为了使他得到利益,“说求四梵住法”。四梵住法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能使你的心清净。如果是声闻乘的法器,或者是缘觉乘的法器,那么他修缘觉乘,修声闻乘,就可以脱离苦。所以对这一类的汙道比丘、汙道沙门,作如是的善巧方便,摄受他们。

“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俱坏,彼于诸乘皆非法器。”加行坏了,意乐也坏了。

缘觉乘也好,声闻乘也好,大乘佛法也好,都不是法器了。怎么办呢?佛就给他赞叹说布施,多做善事多施舍,这也是另一种摄受的方法。

“若有补特伽罗见坏戒不坏”,知见虽然不正,但他不破戒,那么如来为了加庇他,说缘起法,令他舍恶见,让他认识诸法是因缘生起的。“于现身中入声闻法,或缘觉法,或于余身方能悟入。”今生还是不行,来生才能悟入。

第四种,戒坏见不坏。戒坏见不坏、见坏戒不坏,这两个可以作一个解释。如来为使他们受益,就给他“说缘起法令舍恶见”。或者是见坏了戒不坏,或者他戒坏了见不坏,这两个都是相似一个了,所以不再重复了。

“若有补特伽罗戒见俱坏,彼于圣法亦不成器。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布施。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戒见不坏,而但依止恶友力行,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十善业道。若有补特伽罗虽复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犹如痖羊,不能领受善不善法,如来为益彼故,赞说习诵。若为种种贪病所逼,有为种种见趣迷惑,如来为益如是等故,求解脱者,为其开示能出生死趣声闻乘四圣谛法;断见论者,为其赞说诸缘起法;常见论者,为说三界诸有诸趣,死此生彼,如陶家轮往来无绝无常等法。”

“若有补特伽罗,戒见俱坏,彼于圣法亦不成器。”那么就给他说布施,使这个补特伽罗亦能得救。

“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戒见不坏”,加行也不坏,意乐也不坏,戒也不坏,见也不坏。那不是很好吗?但是他有恶友,坏人作为朋党,依着恶友的力量,跟着恶友所行,那就糟糕了。例如阿难的哥哥提婆达多,他不是堕身陷地狱?他把比丘分出五百众,这五百个比丘,跟着他就是破和合僧。这五百比丘,见也没坏,戒也没坏,意乐也没坏,但是跟着恶友,就犯一阐提罪,信不具足了。

“若有补特伽罗虽复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这就反过来了。有一类是跟着善友,但是他钝迟的不得了,什么都不知道,既不能说法也不能辨别义理,就像哑羊一样,哑羊就是不会说话。他就拿这个哑羊作比喻,他对佛法无所知,也不能领受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就像哑羊僧。

“如来为益彼故,赞说习诵。”他得多读读大乘,多读读经典,学习诵经。

“若为种种贪病所逼,有为种种见趣迷惑,如来为益如是等故,求解脱者,为其开示能出生死趣声闻乘四圣谛法”,就是苦集灭道法。补特伽罗有十种,在第八种当中就把九、十都说了,并没有一个一个标。这有合有分的,你随着这个经文,一看就知道了。

对于“断见论者,为其赞说诸缘起法”。要是对有“常见论”的,就说不常法。所谓常见论是说一切,指山河大地都是不变的、永远在的。人死了又来了,虽然是来来死死,死死来来,他认为是常的。或者寿命,想活一千岁,这个是常见众生,他看一切事物,好像都是不坏的,所以增长贪心。但是这是错误的,三界都是无常的。

佛说一个比喻,“陶家轮”,做瓷器的,有个轮子,烧瓷器的那个轮就那么转,不停往来,没有常法可得,这是形容无常。

“善男子!如来无有所说,名字、言说、音声,空无果者,无不皆为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毁谤如来所说正法,坏诸有情正法眼罪,过诸无间、似无间等无量重罪,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习行大无利行,亦令一切有情习行大无利行,此人依止无惭愧僧,如是毁谤如来正法。”

如来所说的名字、言说、音声都是空的,没有实体。无果者就没有实在,都是空的。所以所说名字相、言说相、音声,都是假的。如梦幻泡影,说是空无果,就是无实在的。“无不皆为成熟有情”,目的就是要让众生得度,就是这个目的。

“是故一切毁谤如来所说正法,坏诸有情正法眼罪,过诸无间、似无间等无量重罪”,你要是这样毁谤法,会受到很大的罪恶。毁灭如来所说的法,等于毁灭众生的正法眼,这叫犯毁灭法之罪。世间的无间罪乃至于相似无间罪,无量等罪,灭法的罪是最大的。这就是答复金刚藏菩萨的怀疑。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痖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痖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惷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痖羊僧摄,是名痖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妒,愚痴,骄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经文里并没有说朋党僧。“何等为四?一者是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什么是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这是胜义僧。“若独胜觉,若阿罗汉”,就是独觉,阿罗汉是无生。“若不还”是三果不还果,“若一来”是二果,“若预流”是一果初果圣人。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就是四圣谛果。再加上佛、菩萨、独觉,一共七种补特伽罗。佛也是众生之一,七种补特伽罗当中,佛、菩萨、缘觉就有三种。再加上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七种补特伽罗,这七种都属于胜义僧。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虽然未出家,他的心出家了,身未出家,他“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然没有受出家的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他都不能参加,这就遮遣、遮止了。“而有圣法”,在家也有得胜果的,这个也属于“胜义僧摄”,在家的得了胜果,这就叫胜义僧。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没证胜果的,这叫世俗僧。

云何名为哑羊僧呢?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对于根本戒,他不知道什么叫犯,什么叫不犯。怎么叫做犯?每一戒里都具足五缘,好比杀戒。杀因、杀法、杀缘、杀业,乃至于到命尽,命尽就是杀死了,这个才叫犯了。命未尽有杀因,我想杀死他,也得有那个缘,像刀具,拿什么东西,就叫缘。杀业,就是想办法,想什么办法,或者刀砍,或者枪毙,或拿枪打死,做了这个业,乃至于想种种法子。前人命尽,你这个罪就犯了。没有这等,缺一缘而不成。你必须得学,不学不知道。哑羊僧,他不学,他不懂得什么叫犯,什么叫不犯,这叫哑羊僧,他不学,也不能给别人说。

什么叫惭愧僧呢?他是为了活命,看和尚这碗饭好吃,到这里来要混饭吃的出家人。他虽然归依佛法了,出家之后,也受了别解脱戒,一切都犯,他根本不是想出家的,所以一切戒都犯了。犯了又不忏悔,“无惭无愧”,还认为自己所做是对的,他也看不见后世的苦果。内心是腐败的、腐朽的。“如秽蜗螺”,像螺丝一样,像蜗牛一样。“贝音狗行”,贝音狗行就是学狗行,学狗而且还说大话,还说假话。“常好虚言,曾无一实”,一句实话都没有,都是假话。

“悭贪嫉妒愚痴,骄慢”,三胜业他都离了。身口意的三殊胜业,他全离了,骄慢愚痴贪悭十恶全犯了,还贪着利养恭敬的名誉,耽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一样都不舍弃。“好乐淫泆”,好乐淫泆就是只求享受,简单说,“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善男子!胜义僧者,于中或有亦是胜道沙门所摄。言胜道者,谓若能依八支圣道,自度一切烦恼驶流,亦令他度。此复云何?谓佛世尊及独胜觉诸阿罗汉,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已离一切有支眷属,故名胜道。”

沙门一共有四种,再加上朋党,就是五种。因为金刚藏菩萨问佛,佛以前说破戒的汙道沙门,就像大海中死尸似的,是弃诸佛海之外。僧众一切的享受都不分给他,他也不能得,为什么佛还劝弟子们供养他?要慈悲他?

这个“善男子”是指金刚藏菩萨,佛称赞金刚藏菩萨。胜义者,就是指着胜道沙门说的,而胜义就摄到胜道沙门里说,叫胜义。这个胜道包括几种,哪几种是属于胜义僧?简单说是依着胜道而证果的。佛世尊、独觉声闻而缘觉声闻,声闻就是阿罗汉,这三种的补特伽罗,有情补特伽罗,佛也是补特伽罗之一。他们断了见思烦恼,烦恼不是他的眷属。“有支”就是所有的烦恼,一共有三界二十五,这属于法相名词,就说这三种。他们离开烦恼了,所以叫胜道沙门。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不假他缘,于一切法智见无障,摄受利乐一切有情,亦名胜道沙门所摄。其胜义僧,及世俗僧,于中或有亦是示道沙门所摄。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异生,乃至具足世间正见,彼由记说变现力故,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诸圣道法。当知如是补特伽罗,名最下劣示道沙门。证预流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二,证一来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三,证不还果补特伽罗是名第四。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是名第五,谓住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安住最后有身,此皆示道沙门所摄。若有成就别解脱戒,轨则所行,清净具足,此皆命道沙门所摄,以道活命,故名命道。”

“菩萨摩诃萨众,不假他缘”,不假他缘,是指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虽然是未成道,他证果方面不如声闻,不如独觉,但是利生方面,他超过声闻,超过独觉。

也有大权示现的,他已经证得了,又回来示现,或者示现凡夫。不假他缘者,他不像其他的沙门一样,有时候他没有出家。菩萨摩诃萨不一定都是出家众,也有在家的菩萨众,在一切法上,他能够见着空有不二,悟得中道,智能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方便善巧。

所以他的正知正见,对于利生上无有障碍,智度上无有障碍,他的目的就是摄受一切有情,度众生。菩萨多半都是示现的在家众,因为他要度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所想的都是一切众生。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或者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只是成佛度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也是属于胜道沙门所摄。

其它的还有胜义僧、世俗僧。世俗僧就是未证道的,就是在这个世间,这里头包括了初果、二果,还要来人间,三果就不来了,这属于世俗僧。证得阿罗汉果,才叫胜义僧。一般来说,声闻教义里头,《阿含经》跟〈俱舍论〉里讲,证了初果就算圣人了;在这个地方是分开来说,其它的属于胜义僧跟世俗僧。

也有的是“不道沙门所摄”。示道,就是给一批众生说法的佛,或者显示苦集灭道,或者显示十二个缘法,或者显示六波罗蜜,就是三乘之法,他没有分开。笼统的说,这都属于示道沙门,这是属于好的。

还有成就别解脱戒的。“真善异生”,真善补特伽罗,也得了解脱有情的,但是不一定是出家众。异生者就是以法为生,从法化生。异生是这样解释的,是真解脱了,他能得到解脱了。

还有成就别解脱戒的。善异生别解脱戒,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别别解脱,持一条戒解脱一分,持一条戒解脱一分,这也算是“善异生”。

真善就是解脱的意思。乃至于未具足戒,但是他有正知正见。具足了正知正见,见不颠倒,知道一切诸法无常,知道一切诸法皆苦、一切诸法无我、一切诸法皆空,这叫四法印。一切诸法皆是唯一实相,这叫“一实境界”,这叫“一法印”。拿这个印证,有这种知见的,就是正知正见。他求得般若智空,但是不落于断灭之空,但是示现一切法有,不落于常见,这才叫正见。

“起颠倒见”,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我们当前现实生活当中,有好多人也说佛法,其实他是用外道的观点来解释,跟佛所教导的不相合,那就不是示道沙门所摄了。他有没有具足正见?他的语言是不是正语?是不是合乎佛所教导的?乃至于看那口业当中,有没有这个恶语,粗犷语、妄语、两舌?没有这个就是正语,有这个就不是正语。

有的人,身虽出家,心不出家,贪心还是蛮重的。他示现的好像是佛教徒,但是他所做的不是佛教,他所表现的就是自己,为了自己的五欲,为了自己的贪求享受。

举个例子,修庙的功德无量,谁都知道。但是要看他是用什么心主导的。要是名利心主导的,修庙就没有功德,只要这个庙在,他的业永远存在;这个庙毁了,他的业也消失了。如果攀缘,使用种种不正确的手段,虽然庙修起来,他死了,一定下地狱;等到这间庙全没有了,这个业才消了。像这种庙不一定住僧众,有些庙修起来,没有和尚住,虽然是在家道场,也不算居士,知见都不是正见。这要靠我们的智能去判断,是不是正知正见,得靠自己从教义上,印证跟佛所说教导合不合,就知道这个见,是不是正见。

“彼由记说变现力故”,变现力就是有神通,他证得他心智,就具足一种智能,看着这个众生应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开示什么法,这都属于记说变现力。这些补特伽罗,就是最下劣的示道沙门,这一个示道沙门都是哪一类的呢?以下就举了“证预流果补特伽罗”,预流果就是初果,初果的圣人就是须陀洹,他还要在人间天上七返生死,才证阿罗汉果,那就不退了。也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眼观色、耳观声、舌知味、鼻嗅香臭、身接触,分别心断了,断了八十八使的见惑。预流是预了圣人的流,这一类众生补特伽罗,这一类有情要比前面的高一点,也就是比那记说的宣扬佛法的要高一点,这不属于胜义僧摄,而是示道沙门。

“证一来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三”,第三果,还来人间一回,人间天上,只来一次,他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叫斯陀含果。证不还果的补特伽罗是名第四。

“不还”,就是再不来人间了,这叫阿那含果。他已经把第三品的思惑断了,但是还不能断习气,还不能断无明,这叫第四种。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是名第五”,依照四教五教判教的涵义,菩萨摩诃萨是指通教的。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通教的菩萨,因为下面说的是初地至十地,也是住最后身,这是证得的,跟阿罗汉相等,到七地才跟阿罗汉相等的。圆教不是如此,圆教的初住菩萨就是这样的。这一类所说的都叫示道沙门,示道沙门自己有正知正见,佛法理解了,他也能够利益众生,让众生理解。

“成就别解脱戒”,对于他所受的戒清净不犯,乃至所做的一切,都按佛所教导的规则来行事,这个规则包括了应该做的事情都去做。佛的戒有两种,一种是止持,这件事不能做;还有作持,你必须得作。例如说一位比丘犯了错误,大家必须给他做羯磨法,僧众就做羯磨法事,这叫办事,应做的必须得做。还有寺庙里头,应该负的责任都应当去做。作持的内容很多,都是比丘应当做的,这叫规则。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的百丈禅师,就制订了中国的清规戒律,因为寺庙住很多人,不能照佛制那样去做,因为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活情况有所不同,他就另订清规戒律。像我们穿衣服,上早晚课上殿,佛在世并没有早晚殿,百丈禅师就把这些咒语、大乘经典摘一些,像早上起来念〈楞严咒〉,晚上也是拜八十八佛,或是念《弥陀经》,这是早晚的功课,都属于规则,都属于戒律。

出坡、扫地、上山种地,佛在世是不许种地的,因为会伤到众生。到了我们的国土,不这样做不行,因为寺庙都在山里头,你自己不种,吃的从哪儿来?佛在世时候也要订了一些规则。凡是所订的规则,乃至于戒律所束缚的、应该做的事情,这些都做的很好,就“清净具足”。这个叫“命道沙门”,就是以道活命。

不许可的是医卜形相。现是末法了,和尚去当医生还是很好的、很清高的,在佛戒上可不许,这叫邪命致活,有五种邪命。《占察经》不是邪命吗?不是,《占察经》只是为你修道,地藏菩萨特别说的。所以当坚净信菩萨请佛说法的时候,问佛说:“末法众生,怀疑心特重,怎么来断众生的疑?佛请地藏菩萨说,佛自己没有说。因为佛制过戒,这是不许可的。

地藏菩萨就善巧方便了,他为了达到“一实境界、二种观道”,使用占察轮的时候,不要怀疑,如果以这个求名利,或者给人家打卦收钱,那就犯戒了,不许可的。

占察轮主要的目的是为你占察,你自己贪瞋痴断了好多,现在是不是证得了?我们自己是否已证了五品位,自己还不知道,你要占察一下。现在我可以不可以修二种观道?因为依《占察经》上说,如果轮相没有清净的时候,不许可你修二种观道,修不成的,修了也容易着魔。占察轮是要你断魔的,懂得这个涵义就行了。所以这些沙门都是“叩道沙门所摄”,以道活命,故名命道。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为欲摄受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如是胜道、示道、命道三种沙门,名为世间真实福田。所余沙门名为汙道,虽非真实,亦得堕在福田数中。”

大菩萨利益众生,使一切众生有情都能觉悟。那得摄受他们,要给他们好处,他们才相信。布施,菩萨也要行布施,慈悲众生。要爱语,同事利行,做对他有利的事情,他就高兴了,就跟你亲近了。这样你才能够摄受他、度他。再进一步就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这个六度万行,乃至禅定、般若,这些也叫命道。大小乘里头都有命道沙门,都有示道沙门,这是三乘共的。

“如是胜道、示道、命道三种沙门,名为世间真实福田”,供养这些命道沙门,示道沙门,胜道沙门,福德当然更好更大,这都是世间真实福田。“所余沙门”,除了这三种之外,就是“汙道沙门”。汙道沙门,就是破戒的比丘,戒律不清净,或者规则不清净,对三宝有污染,但是不是真实的。

所以虽然不是真实的,佛说他们也算是福田僧。为什么呢?在末法时候,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没有了,要在汙道沙门里头去拣择,所以你们还是要供养,还是要尊敬他们,这就是答复金刚藏菩萨所问的。

“若有依止无惭愧僧补特伽罗,于我正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于清众海应当摈弃,非法器故。我于彼人不称大师,彼人于我亦非弟子。有无惭僧,不成法器,称我为师,于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于我法、僧,圣所爱戒,亦深敬信。既不自执诸恶邪见,亦不令他执恶邪见,能广为他宣说我法,称扬赞叹,不生毁谤,常发正愿;随所犯罪,数数厌舍,发露忏悔,众多业障,皆能除灭。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信敬三宝圣戒力故,胜九十五诸外道众多百千倍,非速能入般涅槃城,转轮圣王尚不能及,况余杂类一切有情。以是义故,如来观察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差别相已,作如是说: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我终不听刹帝利等毁辱谪罚,若有毁辱谪罚一切出家之人,所获罪报如前广说。”

无惭僧虽然不是法器了,在这里还要拣择一下。所以说汙道沙门也要供养,就是这个涵义。无惭无愧的补特伽罗,就是他犯了戒、破了戒,他不忏悔,对于三乘法,特别是对正法的毗奈耶戒也不修。

死尸就是人死了,尸体还未腐烂,在大众的清净海里是不能容许的,将他摈出僧团之外。虽然他不是法器,但是这里头有一些人还是有点好的。对这些人,他们也不是佛的弟子,但是有些无惭愧的僧,他还是称佛为师的。

为什么呢?他于佛舍利及佛的形相还是深生敬信,对于佛的法,“亦深敬信”,他虽然是没有惭愧、不成法器,但是他还是以佛为师。对于佛的舍利、形相,还是深生敬信。对于所受的戒,他还怀着“深敬信”,深切的、诚敬的信心。

他说的还是正法,他让你去除邪倒见,教导你去我执,教导你修空观,要对一切法不执着,他能够向一切众生宣说佛的法,还能够“称扬赞叹,不生毁谤,常发正愿”。发愿,那么“随所犯罪,数数厌舍”,厌舍就忏,厌舍不再犯了。知道那个事做不得,不做了,还能够发露忏悔,众多的业障皆能除灭。虽然是他做了很多的罪,也有很多的业障,就是因为忏悔的关系,能够清净,又回复清净了。

先说无惭愧僧,后面又说在无惭愧僧里应当摈除不成法器的,但是还是有些有悔改表现的,这些出家众比五十九种外道,比世俗上的要好多了。虽然现在他还不能够就证入涅槃,还不能成道;但是他的功德、福德、智能还是在的。“转轮圣王尚不能及”,这一类的比丘,就是转轮圣王的福德智能也没有这些比丘的福德智能大。

“况余杂类一切有情”呢?其它的有情更不能比了。

以这个道理,如来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有情的业,他的法,他的差别。不能够笼统说一切相,笼统说都是无惭愧僧,都是汙道沙门。但是汙道沙门里头还有好一点的,哪一类众生都有上中下。汙道沙门里还有上品的,也有中品、下品的。因为这样,佛才作如是说。“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我终不听剎帝利等毁辱谪罚。”

就是这样的意思。

为什么佛不听许剎帝利这些国王世间法律制裁呢?因为他剃除须发,被了袈裟,他所种的福德,那个法幢相还存在着。要是毁辱他,遣责他,一切出家之人所获罪报,如前广说,在〈无依品〉里头已经说得很多了。

“又依我法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即为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慈悲护念。威仪形相。所服袈裟,亦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慈悲守护。是故轻毁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轻毁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由是因缘,诸有智能,厌怖众苦,欣求人天涅槃乐者,不应轻毁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有无惭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贤圣法器,既自坚执诸恶邪见,亦能令他执恶邪见,谓为真善刹帝利,真善婆罗门,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沙门,真善长者,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

三世诸佛是守护那个袈裟的,那个袈裟就是一切诸佛的法幢相。因为这个缘故,对于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不听许在家人、国王、大臣乃至婆罗门等,对他们逼害,对他们侮辱,反而应当供养他。由于这个因缘,佛才这样说的,也就是给金刚藏菩萨作答复的。

因此,一切要想求福业的人,就不应该轻视这些出家人。管他破戒也好,还是要尊敬他,供养他,你就能得到福德。

“有无惭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贤圣法器,既自坚执诸恶邪见,亦能令他执恶邪见。”这就是恶知识了,前面的汙道沙门有两种,前面那种是好的,还可以亲近,还可以供养。这个就是坏的,如果有好国王有真善国王,真善婆罗门、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说就是求解脱的,乃至真善长者、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就是四种种姓。

“若男若女说诸世间无父无母,乃至无有善业恶业所得果报,无有能得圣道果者,一切诸法,不从因生,或有执言,色界是常,非变坏法。或有执言,无色界常,非变坏法。或有执言,外道所计诸苦行法得究竟净。或有执言,唯声闻乘得究竟净,非独觉乘,亦非大乘,于声闻乘,信敬称赞,宣说开示,于独觉乘及于大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有执言,唯独觉乘得究竟净,非声闻乘,亦非大乘,于独觉乘信敬称赞宣说开示,于声闻乘及于大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有执言,唯有大乘得究竟净,非声闻乘,非独觉乘,于大乘法,既自生信,教他生信,既自恭敬,教他恭敬,既自称赞,教他称赞,既自书写,教他书写,既自读诵,教他读诵,既自听受,教他听受,既自思惟,教他思惟,于他有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皆为广说开示解释微细甚深大乘法义。于声闻乘,及独觉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自不生信,障他生信,自不恭敬,障他恭敬,自不称赞,障他称赞,自不书写,障他书写,自不读诵听受思惟,障他读诵听受思惟,不乐广说开示解释二乘法义。”

这段经文是说恶性很深,邪见很深的恶知识。这位求解脱的国王,或者是四类种姓的,不论是男是女,不应当跟着这些人学,不应当亲近这些恶知识。这些坏人,不论是男众女众,怎么辨别他的恶邪见呢?他说世间无父无母,就是现在好多人,忤逆的。这是不信父母、伤害父母、杀害父母的。这个言说,恐怕大家都听过,我们不需要详细解释。现在经常看到杀父杀母的事情,过去很少,现在业愈来愈重。

拨无因果,做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他不信。认为人死了就了,他就尽量的造恶,放纵五欲。根本就没有能得到成圣,证道果的,他认为这是骗人的、不真实的,他认为一切诸法都不从因生的,没有因果。还说色界是常的,永远不变化的。

乃至于说无色界是常的,也永远不变化的。或者执言外道的那些苦行,就像食火婆罗门行苦行,乃至于饥饿的婆罗门,乃至拜牛拜狗,这都是外道。他说这些法能够得到究竟净。

或有执言,也就是执着说,唯有声闻乘才能得到究竟净,独觉乘、大乘都不能得,这是执着声闻乘而毁谤独觉乘毁谤大乘。或者于独觉乘,他有信心,于是他又毁谤声闻乘,对三乘法,他并不是平等的。他信执一而非其二,他信声闻法,就毁谤因缘法,毁谤六度法。那个因缘法、六度法就渐渐隐没了。

或者反过来说,他执着独觉乘,对声闻乘、对大乘也毁谤。或者他执着大乘,对声闻、独觉乘也毁谤,不许别人学,乃至于使它隐没,不令它流布。

在三乘法中互相的执着,互相的毁谤,他信哪个就说哪个好,让别人信这个,让弟子们都不要信其它的。他信的就恭敬,他不信的就毁谤。自己如是教,教他也如是。他自己称赞声闻乘好,他就赞叹声闻法,《阿含经》、〈俱舍论〉好。六度万行跟十二因缘都不好,他自己如是说,也教别人如是。他自己如是书写,也教别人书写。

有些学大乘法的,就学《法华经》说,二乘人是焦芽败种。那是佛在呵责他们,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你要是执着这个,也是错误的。三乘法都好,佛所说的一切法义,佛所教导的都是对机说的。

对机说的,三乘法平等,不能信这个,就谤毁那个,如果是这样,就是毁灭佛法。乃至说只有修布施才能得到究竟净,持戒、忍辱、学智,都没有用,修禅定都没有用。或者他又执着学禅定有用,乃至于你持戒、布施、忍辱、学般若都没有用,就是执一而非其它。在六度万行里也是这样子,他在六度万行执一度,而非其它的五度。

“或有执言,唯修布施得究竟净,非戒非忍,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禁戒得究竟净,非施非忍,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安忍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精进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静虑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般若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定。或有执言,唯修种种世间所习诸伎艺智得究竟净。或有执言,唯修种种投岩赴火自饿等行得究竟净。”

“或有执言,唯修布施得究竟净,非戒非忍”,也不是戒,也不是尸罗波罗蜜,也不是忍辱波罗蜜,乃至于也非般若波罗蜜。或有执言,唯修禁戒得究竟净,修尸罗波罗蜜才能得到究竟清净,其它的波罗蜜都不好,这是佛所呵责的。这就是恶性的执着恶见,这叫执着邪见。外道更不用说了,或者修种种的投岩、赴火、自饿,以为修这些行门才究竟,这是颠倒说。这里是举例,投岩,到了山顶,跳到山崖,以为跳了就成道了。

在峨眉山有个舍身崖,《法华经》上妙喜菩萨燃身自焚,这不是常法,不能取以为例的。大乘经典有如是说,那是个别的因缘。外道所说的投岩赴火自饿,认为能得到究竟的清净,这是错误的。

“善男子!如是破戒恶行苾刍非法器者,种种诳惑真善法器诸有情等令执恶见,彼由颠倒诸恶见故,破坏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所有净信戒闻舍慧,转刹帝利成旃荼罗。乃至筏舍戍达罗等成旃荼罗,此非法器破戒苾刍,并刹帝利旃荼罗等,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乃至当堕无间地狱。善男子!如人死尸,膖胀烂臭,诸来见者,皆为臭熏,随所触近烂臭死尸,或与交玩,随被臭秽之所熏染。如是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随所亲近破戒恶行非法器僧,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随被恶见臭秽熏染。如是如是,令彼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退失净信戒闻舍慧,成旃荼罗,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乃至当堕无间地狱。”

这是总结。这些破戒的恶行比丘,他不是法器,不是盛法的器皿,他是邪知邪见,妄言诳惑。真善的法器,对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正知正见人,劝他起恶见,劝他放弃正见。他自身有颠倒恶见,破坏好的国王、好的商人,乃至于好的下贱种族。戍达罗是下贱种族,就是四姓当中最低下的种族,都使他们起恶见。

在印度,种族阶级的成份非常的严重。离婆多尊者,是持戒第一的,他在这宫廷里头本来是给皇帝剃发的,阿难出家的时候,佛就让他礼离婆多尊者的足,阿难不礼。他说:“这是我的剃发下人,我怎么来礼他呢?”佛说:“入了佛法,平等平等。

他是上座,他出家比你早,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了,你应当礼。”在佛,法是平等的。

佛度众生,不分阶级,平等度。所以佛是因机说一切法。

三乘法,小乘的是四谛法,缘觉乘的是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是六度万行,这都是举其大意而说的。律藏的藏经,里头也含着大乘的义理。像念阿弥陀佛,那就是大乘的意思,这是在戒经里头说的。有些法叫我们善于学,但是这是说恶性比丘、破戒比丘,他就引导这些人,让他们或者信戒,把慧舍掉,把布施舍掉,把真善的剎帝利王,转成到旃荼罗剎帝利王。或者真善的筏舍、戍达罗都转成旃荼罗,都转成恶性的,跟着他走。非法器的破戒比丘,把这些人都引导成了恶性的。

提婆达多教阿阇世王杀他父亲,让他去纂夺皇位,那就是五逆罪。他要当佛,就搬石头掷佛,想把佛掷死,掷到佛的脚上,出佛身血,当时下地狱,这就是恶性代表。

这是非法器破戒比丘,乃至于跟他走的,信他的,生了恶见的。这些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于戍达罗的旃荼罗都成恶性的。“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不论教者,乃至是他的弟子善根断了,“当堕无间地狱”。大家都下无间地狱。

“令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退失净信戒闻舍慧”,舍就是布施,慧就是智能,闻就是闻法。把净戒闻法智能全都舍掉了,成了恶性旃荼罗,善根俱断了,当堕无间地狱。

所以佛跟金刚藏菩萨说,我所说的应当供养,是有拣择的,不是无拣择的。恶的善的两个略分别一下,都是汙道沙门,但是汙道沙门里头,还有一部份是好的。

这个意思是说依着三宝,依着善修行,就能成道;如果是退到无依,你所修行的没有功德,退到〈无依行品〉。〈无依行品〉跟〈有依行品〉两个要合起来讲的。

为什么要无依而不依三宝,没有正知正见,那就堕无间地狱。依着三宝,有正知正见,那就是示道沙门、命道沙门、胜道沙门,就含着这个意思。恶的讲完了,佛又讲善的。

“善男子!汝观如是刹帝利等无量有情,亲近如是破戒恶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乐者,皆应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谘禀听闻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门。若无如是三道沙门,当于汙道沙门中求,虽复戒坏,而有正见,具足意乐及加行者,应往亲近承事供养,谘禀听闻三乘要法,不应亲近承事供养加行意乐及见坏者。彼虽戒坏,而无邪见,意乐加行见具足故,应诣其所,谘禀听闻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不应轻毁。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前面讲十恶轮,随有一恶轮,不但退失今生的善法,你多劫所修行善法都退失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但退失,你往前尽是障碍。起一念瞋心、起贪心,本身就是愚痴,就含着无明了。如果没有无明惑,就是智能光明照了。他不会起贪,也不会起瞋,那是善恶两涂。

我们多生累劫以来,为什么不能成道,就是进进退退。今生遇见善知识,向前就进了好大一段,之后又遇见恶知识,又退回来了。这样进进退退,进进退退,时间就长了。

拜忏,修行,念佛号、圣号,或者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念地藏菩萨,随便你作什么,都是向前进的。要是能够在临命终时坚持,如果能有宿命智,在来生你就知道我前生做什么,你就不会再做恶了。你今生最少必须修到的是宿命智。

你想得到上妙生天涅槃的快乐,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

现在是末法,那儿去找证得罗汉果果位?还能见着佛?不可能。你怎么办?你在汙道沙门找一个也好,可别找破戒恶行,邪知邪见的,那会把你引到地狱。

胜道沙门没有了,那么就找示道沙门,这个也不容易。现在我们也不认识,也没有得到这个慧。命道沙门也好,“若无如是三道沙门”,胜道沙门也没有了,示道沙门你也遇不到,命道沙门你也遇不到,怎么办呢?“当于汙道沙门中求”吧!

现在连汙道沙门都难得遇到,这汙道沙门虽然是戒坏了,但是有正见,他见不坏。破戒的,佛还能够救,破见的佛没法救。他不信,你怎么说,他都不信。

颠倒见虽然生起了,他对佛法还是有意乐的心,还有求的心。加行就是善巧方便,他要修。这加行就是方便道,我们现在读诵经,礼拜,忏悔,乃至称圣号都算是加行道。

那你就应该“亲近承事供养,谘禀听闻三乘要法”,胜道沙门你遇不到了,命道沙门你也遇不到了,乃至示道沙门都遇不到了。怎么办呢?到了最后连汙道沙门也见不到了,披袈裟的都没有了,法就灭了。真正法灭了,想请一部经,也见不到了。

你别看现在法宝很多,到了灭的时候,一下就没有了。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力量,它就是没有了。

大陆上就是这样。好多的寺庙里,藏经楼都封起来,经是在那儿,你不敢看,你也拿不出来,看了就犯法,犯罪。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个旃荼罗王,就是旃荼罗的法,恶法,你没有办法。他虽然是破了戒,但是见还很好,没有邪见。那么,他有意乐,意乐就希望,他欢喜心,他对佛教有欢喜心,他还去做加行。“应诣其所,谘禀听闻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不应轻毁”,对他要生恭敬。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三乘的法,随便你喜欢那个法,你修那法就好了。“随学一乘”,不定,你哪个因缘种得深厚,你就学那个,这个要随缘。我想学声闻乘法,你遇不着《阿含经》,遇不着〈俱舍论〉,又怎么学呢?同时你遇到这个老师,他没有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阿含经》,他又跟你讲什么呢?他学什么,你就学什么。

我在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学院的时候,那时我是教务长,你到哪里请老师?

中断了。学生二十来岁,我们那时候七十多岁,你要想找个四五十岁的老师,没有了。

以前的闽南佛学院是修唯识宗的,可是现在想请老师讲讲〈八识规矩颂〉没人可以讲,都没学过;有学四教的,有学五教的,有学净土的,他就会讲《阿弥陀经》。

怎么办?你会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教的很复杂。课程不够,我请几个厦门大学的老师,老教授来,文学也要学,我们也有英语、日语,那就教的很复杂。为什么呢?

随缘。你要想决定学什么,没有了,怎么办?还有教的课程,学生得有书本,没有书本怎么学?用油印,在图书馆里头请几本,找别人翻印,就教去了。

三乘经典,随便他要学哪一部,就可以共同去学,但是不应当轻毁。可是那个恶行的,你不能跟他亲近,不能跟他交游,你要是一亲近跟他交游,那你可就倒霉了。

所以学三乘法的时候,或者学显教的时候,我们为了种福,不要谤毁其它的乘。

不论哪一个法师讲经,你都赞叹随喜,莫要生谤毁。你不必评论他讲的好、讲的坏,你要是跟他有缘,高兴听你就听,不高兴听你可以不听,那没有什么错。你要是谤毁,无缘无故给自己找些烦恼,找些罪受。没罪,你要找些罪受,又何必呢?不论对人,对法,你心里总有一个佛法僧三宝。我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大得很,你念法的时候,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十方诸佛所说的法都在里头,没有拣择的。

一切胜僧,可以引起你的好乐。因为有凡僧,你就可以想到圣僧;因为有圣僧,你可以想到佛,你的功德就种下去了。

“善男子!是故若欲于三乘中,随依一乘,求出生死,欣乐安乐,厌危苦者,应于如来所说正法,或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独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普深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常应恭敬读诵听闻,应发坚牢正愿求证。谤毁三乘随一法者,不应共住,下至一宿,不应亲近谘禀听法。若诸有情,随于三乘毁谤一乘,或复亲近谤三乘人谘禀听受,由此因缘,皆定当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恼,难有出期。”

所以“善男子!欲于三乘中,随依一乘,求出生死欣乐安乐”,你厌离这些危难,厌离这个社会。要出生死,应于如来所说的正法,或依声闻乘所说的正法,或依独觉乘所说的正法,或依大乘所说的正法,普深信敬。普是普遍的深,不是浅见,而是深深的信仰。你要是证到四阿罗汉果位,神通也无碍了,能知道八万大劫的事,不错了。但是你不住于这个定中,这就是菩萨。

但是请“勿生谤毁,障蔽隐没”,若是谤毁障蔽隐没,这属于嫉妒心理。他信这个法,就只想弘扬这个法,他怕别人也弘扬。看人家庙上的弟子很多,他产生障碍,就会破坏造谣,这是末法的特点,也就是现在的特点。

不只出家人,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这我们不举例了,大家都可以明白,一天当中都可以碰得到的,但我们不要做。三乘所说的法都好,如果你的愿力不坚定,见不正,愿就不正。你没有正愿,没有正见,你就不会产生正愿了。歪门邪道的,你想证得出离苦海,不可能。

如果“谤毁三乘法随一法者,不应共住”,现在这个住的权利,大众僧也没有了。

像南普陀寺,那儿住五百多个人,现在要是看那个不好,把他摈出去,他可以到宗教局告你。我说:“他破戒了!”他说:“没看他犯什么错误,一个和尚怎么能跟女人干什么?这不犯法!”你怎么办?哈!你还请他住吧!

到了这个时代,应当知时,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应当知界,知道你在哪一个国界里头。还得知因、知缘、知法、知业,有智能的,你应当随缘,这叫随缘。但你自己可别变,若他喝酒,我也喝,他找女人,我也找。或者女的,她找男人,我也找。女众佛学院还俗的也很多,在这个社会末法的时代,就是这样。如果这样,你要堕无间地狱的,哪有出期。

“何以故?善男子!我于过去修菩萨行,精勤求证无上智时,或为求请依声闻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或为求请依独觉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或为求请依于大乘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如是勤苦,于三乘中,下至求得一颂法已,深生欢喜,恭敬受持,如说修行,时无暂废,经无量劫,修行一切难行苦行,乃证究竟无上智果。复为利益安乐有情,宣说开示三乘正法,以是义故,不应谤毁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常应恭敬读诵听闻,应发坚牢正愿求证。”

什么缘故呢?“善男子”,“我于过去修菩萨行,精勤求证无上智时”,佛自己引证自己说,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想证得佛的智能,那个时候,请佛说一句偈子,就要舍身命供养佛。大家看释迦牟尼佛的传,那一类的故事太多。为求一偈,为求半偈,要舍身命的,弃舍自身的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只要求到法,心生欢喜恭敬受持。如果拿身命舍手足那样来换,你那恭敬心、信乐心、求证心,勇猛得很。

现在要我们在这儿听经,我不说舍手足,只要舍上二天,舍上三天,好好闭闭关,修行修行,想想那句话都舍不得,没有那个时间,还舍手足?还舍头目?我们没有这个力量。为什么呢?必须得信心坚定。要坚定的清净信心,你才做得到。我们天天说要六时修行,经本上是这么说,自己实在做不了,应该生惭愧心。

拜忏的时候,不知我们道友有没有想过?应当对你现在的肉体生起惭愧心。大家对“我”是很爱护的,尽在“我”身上打主意,吃什么身体好一点,气力加一点,有什么毛病检查一下子。其实应当另外打个主意,怎么让我成就,让大家互相成就。成就了,将来我们在一块才能脱离苦海。你别在身体上尽打些主意,没有不死的,谁的身体都保存不住的。你想保持永远那样,不可能。不死?要是这个世界上不死,这个人口早搁不下了。

离开这个苦,要行苦行。难行的能去做,我们应当怎么办呢?能够做得到的,拜拜佛念念经可以吗?你说这个也不可以,我是在上班,念念佛可以!不出声念可以!心里想也可以!你就照顾好自己的念头。

就像《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经文,他要你一天二六时中照顾你的念头,一起念就注意一下,为什么生起这个念? 这就叫修行。

所以三乘正法,不应该毁谤隐蔽,乃至一句话就可以开悟。又应当恭敬,读诵听闻。不过有时候,佛又呵责读诵、呵责听闻。所以佛对阿难呵责:“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他一天听法闻法,遇到摩登伽女,他就没有办法了,容易产生邪见。

但是,我们恭敬听闻读诵,当下就有六方佛护念你,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佛,不是一方,前面举了几个代表,后面就是恒河沙数,六方的恒河沙数诸佛护念你。

还有大家读《弥陀经》有没有注意到,我今生生不了,那没有关系;今生生不了,来生一定生;来生生不了,再来生还能生。有三句,“若已生”,已经生极乐世界去了。“若当生”,我今生念的,我就能生到极乐世界。若已生若今生,今生一定能生到,生不到也没有关系,六方佛护念我。“若当生”,当来一定能生,你要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你就发这个愿,我已经到了极乐世界,现在没去没关系,晚一点儿去都没有关系。你这个机票没有买到,隔几天再买,总是有飞机飞就行了。

飞机要是不起航,你没有办法,我们那个极乐世界永远都起航的,因为是你自己心里生起的。

所以有些人说:“师父我生不到,怎么办?”我说:“怕啥!生不到,来生再生。来生还生不到,再来生,六方佛护念你一定能生。要是不能生的话,释迦牟尼佛就打妄语。” 《阿弥陀经》说得很清楚,“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先走是给你做证明。今生有很多人去,我现在没有去,没去就再等下班飞机,都是一样。所以应当有这么一个信念,有这么一个勇猛精进的正愿,有个求证的心,这是主要的。

“善男子!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过殑伽沙诸佛同说,大威神力共所护持,为欲拔济一切有情生死大苦,为欲绍隆三宝种性令不断绝,是故于此三乘正法,应普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若有谤毁障蔽隐没三乘正法下至一颂,决定当堕无间地狱。”

“善男子!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过殑伽沙诸佛同说”,这句话不只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像恒河沙数那么多佛,他们也是这样说,是“大威神力共所护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护持什么呢?护持三乘出要正法的信者,使一切有情能够脱离生死大苦,也能“绍隆三宝种性,令不断绝”。“三宝种性不断”,一切众生都能离苦。“是故于三乘正法应普信敬”。

到最后,要你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你不要生毁谤,不生障蔽隐没,不要以自己所信仰的就为是,其它的就为非。我们这个毛病很大、很重,这叫业障。业障是什么样子?就是这样。要是隐蔽了三乘正法,决定堕无间地狱。

“复次善男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沙门旃荼罗,长者旃荼罗,筏舍旃荼罗,戍达罗旃荼罗,若男若女,谄曲愚痴,怀聪明慢,其性凶悖,懆厉粗犷,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好行杀生,乃至邪见,嫉妒悭贪,憎背善友,亲近恶友,非是三乘贤圣法器。或少听习声闻乘法,便于诸佛共所护持独觉乘法、无上乘法诽谤毁呰,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少听习独觉乘法,便于诸佛共所护持声闻乘法、无上乘法诽谤毁呰,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少听习无上乘法,便于诸佛共所护持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诽谤毁呰,障蔽隐没不令流布。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党,唯乐听习受持大乘,不乐声闻、独觉乘法,不乐亲近学二乘人。如是诈称大乘人等,由自愚痴?慢势力,如是谤毁障蔽隐没三乘正法不令流布,憎嫉修学三乘法人,诽谤毁辱,令无威势。”

“怀聪明慢”是不聪明,慢不是聪明的表现,这个聪明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明明不及人家,还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处处都不如人。我们自己问自己好了,每个人都具足这一点,经常看不起别人,总感觉自己不错,这是我执。其实是你看见别人都比任何人好,那时你最好了,这个他体会不到。自己明明是愚痴,他还认为自己聪明,他有这个慢心。

“其性凶悖”,悖就是不好受调顺的。我们看牛或马,驴子拿鞭子紧揪把它绑在柱子上,它还是不改,堕了畜生,它那个性悖逆得很。“懆厉粗犷”,行动很不守规则的,就是那样,说话也很粗犷的。

为什么他这样做呢?他不怕后世,不信因果,这样的人不是三乘的法器。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不是法器。或者是稍许听见一点声闻乘法,听到苦集灭道法,他就破坏了。他听到一点的声闻法,他认为不得了,对独觉乘法、上乘法,毁谤的很厉害。

斯里兰卡、泰国的佛法是很好的。我们有很多弟子到那里去留学,那是佛在世时纯粹的佛法。但对中国的大乘乃至西藏密宗,他们绝对不相信。中国学大乘法的人,特别是学禅宗的人,对于戒律,对于听经,大多数摆脑壳。在鼓山的时候,禅堂跟我们的学堂,不是抬杠,就是争利。哪个堂口东西多,哪个堂口的生活好一点,就争这个,忘了三乘法,就是这样。

于诸佛所共护持的三乘法,他听了声闻乘法,就毁谤独觉乘法,毁谤大乘法。

他听了独觉乘法,就毁谤声闻法跟大乘法。听了大乘法就毁谤声闻、独觉法,想令他隐蔽,不让他流布。但有个基本条件,“为求名利,唱如是言”,他的内心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法。

他是大乘的,就是大乘党。声闻乘就是声闻乘党,独觉乘就是独觉乘党了,党同伐异。你们大家都一样,我们是一党的,我们都是大乘。那个独觉乘他是二乘,我们跟他不一样,那就排斥他。党同伐异,攻击异端,你要是变成几个党,怎么会不攻击?互相攻击,想和平共处,不可能。我要是上来,就把你压下去,就是这样。

如是诈称大乘人等,加个“诈”字,他不是大乘。若他真是大乘,真是菩萨,他不会毁谤任何一法的。地藏菩萨弘扬地藏法门,他没有谤观音,观音也到这里来助他宣扬。金刚藏菩萨是空的,虚空藏菩萨都是空的。

他不是大乘,而是诈现大乘,不是真正大乘。由于自己愚痴骄慢的势力,他有一定的力量,有社会力量。因为他党同伐异,信他的还是不少,愈到末法,信的愈多。好人,你吃不开,现在说吃不开,你说黑道不好,哪个国家没有黑道,哪一党没有黑道?

到了这个时候,这叫末法。这是诈称大乘人,大家要注意“诈”字,他不是真大乘人。由于他自己的势力,毁谤了障蔽了隐没三乘正法,不令流布,憎嫉修学三乘法的人。谁宣传正法,他僧嫉。现在的外道就僧嫉,九十六种外道,对佛就僧嫉到不得了,诽谤毁辱,令他没有威势。

“善男子!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及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以大悲力护持二事。一者为欲绍隆三宝种性常令不绝,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二者三乘出要四圣谛等相应正法。如是二事,唯佛世尊及大菩萨能善护持,非诸声闻独胜觉等,亦非百千那庾多数大梵天王及天帝释王、四大洲转轮王等,所能护持。”

这些大菩萨跟诸佛,为一切众生得利益,以大悲的力量护持两件事。二者为欲绍隆三宝种性常令不绝,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这是以大悲力护持的第一件事,使三宝经常的流传不断,常令不绝。怎么才能使三宝种性不断呢?要出家人来护持,来住持三宝。僧人本身就是,他是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这还没有说他持戒不持戒,持戒更好了,只要能够被服袈裟舍俗出家剃除须发,他这第一步做到了,就已经不得了。

“二者三乘出要四圣谛等相应正法。”第二点要护持三乘出要,就是出世要道,无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第一个你得建立出离心,必须有一个出离三界苦海的心,没有这个心,什么都不成。出离心是三乘共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声闻乘讲的苦集灭道,就是自己了,证得涅槃就够了。

菩萨乘就不同了,那么多人都来了,等他们都了了,我再了。地藏菩萨就是等他们都成佛了,再成佛,要尽责任度众生。这相应的一切正法,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声闻乘、缘觉乘、独觉乘都要具足的。

“如是二事”,唯有诸佛世尊及大菩萨才能善于护持,这不是声闻、缘觉等所能做得到的,也不是百千那庾多数大梵天王及天帝释天、四大洲转轮王等所能护持的,这是佛跟大菩萨才能护持的。

“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刹帝利旃荼罗王,见依我法而得出家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方便伺术所犯过失,以种种缘,呵骂毁辱。或加鞭杖,或闭牢狱,或夺资具,或脱袈裟,废令还俗,使作种种居家事业,或横驱役,或滥摈遣,或断饮食,或害身命。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以己愚痴?慢势力,毁辱谪罚诸佛菩萨以大悲力共所护持我诸弟子,诽谤毁灭诸佛菩萨以大悲力共所护持我甚深法,于其三世诸佛菩萨共所护持三乘正法,障蔽隐没不令流布。”

这一段是说末法的时候。有的恶王,旃荼罗就是恶,没有善信。他见着出家众,也就是剃除须发的出家众,依照佛法而出家的人,找他们种种的过错。伺察就是寻求,寻求所犯的过失。以种种的因缘,呵骂他们,毁辱他们,乃至鞭杖,这是属于刑罚。

或者击闭牢狱,这种情形过去也有,明朝、满清都有。大家看看紫柏老人、憨山大师,都住过监牢。紫柏老人是死在监狱里头,在满清时候,喇嘛、和尚也很多。

像最近的八指头陀的济禅大师也被关过,在末法的时候,这种现象都有。

这个时候众生的善根微薄了。他做国王是有福德的,多生累劫的福德成熟了,他做了国王。在末法的时候,他见不得出家人,看到依着佛法而出家的出家人,伺求他们的过错。像憨山大师跟紫柏老人是牵涉到皇太后,因为皇帝跟皇太后有矛盾,太后尊敬他们为师,给他们很多钱修庙,就以这个过错系闭牢狱的。

像在监狱里头,不准我们这些出家人互相交谈,关的房间都不一样。到了后来能够劳动,虽然再怎么严格,放风的时候可以交谈的,我知道他们得到很多佛菩萨的加持,说出来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这里头含摄着诸佛菩萨加持灵感。

这种事有时候是共业,叫劫浊。这个时候,大家都犯了共业。迫害我们的,也是一个集团;那么受害者的,也是一个集团。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受害者。过去的,你的共业所感,必须得受。债消了,得到加持,看你的功力如何,看你的付出如何。

真正到了那时候,一切都观空了,那就无所谓。在现相上看,好像很不好,从实质上看,报受了,也就没有了,这也是集体的。

所以在末法的时候,那个恶王,他看见穿袈裟的,不大喜欢,以种种缘来呵骂毁辱,乃至于鞭打,系闭牢狱,把寺庙大众僧的资生工具都没收了,那你就活不成了,不能再做和尚了。或者强迫你还俗脱袈裟,非要还了,就做在家的一些事情。

或横驱役,就做贱役。就像我刚才讲的,就是驱役。或滥摈遣,滥摈遣就不按佛的制度,不按僧法来摈遣,而是滥摈遣。

或者断饮食,或者害他生命,这位恶国王以自己的愚痴、骄慢的势力,毁辱这些出家的弟子,乃至毁谤毁灭。就是对僧毁灭、对法毁灭,如果没了僧,没了法,佛像也就被毁。这是毁灭三宝。三世诸佛所护持的大乘正法,因为他毁灭了,就障蔽隐没了,法就不能流通了。

像台湾,把观世音菩萨的像都做成广告,满街都是。那个包装扯的满地都是,这样虽然不灭法,但是这种跟大陆差不多,根本不尊敬。那这个业也是大,大家拿佛教的文物作宣传,杂志也泛滥。就算是我们这些信佛的道友,看见那个杂志上的佛像,你有何感想?很多都乱丢,乃至每个印经院,坏了就丢得满地都是。这是干什么?这些印经的功德跟那个福德折算起来差不多,都是毁灭佛法的现象。不是三世诸佛都在护持的,为什么还遭到毁灭呢?众生的业力比佛力大,如果不比佛力大的话,佛就把我们都度了,是我们的业障障住了,通不到,所以不令流布。

“有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筏舍、戍达罗等旃荼罗人,若男若女,愚痴骄慢,自号大乘,彼人尚非声闻、独觉二乘法器,况是无上大乘法器,为求利养恭敬名誉,诳惑世间愚痴杂类,自言我等是大乘人,谤毁如来二乘正法。如是人等愚痴谄曲骄慢嫉妒悭贪因缘,毁我法眼令速隐灭,彼于三世一切诸佛犯大过罪,亦于三世一切菩萨犯大过罪。又于三世一切声闻犯大过罪,不久便当肢体废缺,遭遇种种重恶疾病,彼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筏舍、戍达罗等旃荼罗人,若男若女,由造恶业起倒见故,损断一切所有善根。虽复有时多修施福,于未来世,当生鬼趣傍生趣中,受富乐果,而彼身中,尚不能起色无色界下劣善根,况当能种声闻、独觉,及无上乘,无功用起一切智智善根种子。又令其舌为病所害,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当生于无间大地狱中。”

这一段说什么呢?那个恶王乃至于这个恶人、恶民,乃至大臣宰官,不论男的女的,因为他愚痴没有智能,骄傲自满,自号大乘,学大乘法,要谤声闻、谤缘觉法,乃至于不听流传。

佛说这类人连“声闻、独觉二乘法器”都没有,没有善根,他怎么能又进入无上大乘法器呢?只能有谤法之罪。但是他为了“求利养恭敬名誉”,欺骗“诳惑世间愚痴杂类”。杂类是指众生说的,指人说的。为了这个目的,他说自己是学大乘的,不需要二乘法,不需要声闻缘觉十二因缘法,那就不听任流通,不流通这一法,渐渐就泯灭了,这就是毁谤如来的二乘正法。

“如是人等愚痴谄曲骄慢嫉妒悭贪”,以这种种因缘,所以毁我法眼,令速隐灭。

法就是诸佛的慧眼,也是诸佛的法眼。这些法你能够了解都不容易,能够听闻一个名字都不容易,现在有好多经论的名字,我们听不到了,没人说,你就听不到了。

像我们所讲的《大集十轮经》,不要说是在家的道友,像我们出家人,好多人听到这部经的名字都很诧异。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对这部经做批注,过去的大德没有提倡,就没有人说。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偏见、执着,认为这是小乘法。《地藏经》尽讲鬼神,地藏菩萨已经在地狱里头,都不承认他是大菩萨。这就是末法的时代,什么现象都有,你听都未听说过,又怎么能学呢?不能学了。

对于二乘法,就只有《阿含经》、〈俱舍论〉。在我出家的时候学习的很少,后来因为跟泰国、斯里兰卡沟通,我们也派留学生到这个国家。或者从日本传进来的,他们对于《阿含经》,对于南传佛教才重视,才不谤毁。以前南传佛教是进不了大陆的。大陆只有禅宗,所以禅宗最盛的时候,很多法都隐蔽了。为什么呢?三武灭佛的时候,不准学,不准修,没办法,不准许你出家。那些大德们就隐居到山里头去了,只能参禅,没有经书可读。所以禅宗独盛,就在那个时候,好多经就渐渐隐灭了。

因此,国王的关系很重要。如果国王是三宝弟子,大力提倡佛教,人民也就容易种福田。

他因为名闻利养的关系,诳惑世间的欺骗,所以说毁灭二乘法,毁灭二乘法。

这个二乘法,也是三世诸佛所护持的。他不听学习,这个罪过就犯的很重。

会得到什么果报呢?肢体废缺,遭遇了种种重大疾病。恶性的这些人,或者是男或者是女,由于造这个恶见,造这个恶业,起了颠倒见。颠倒见就是把正法当成非法,把非法当成正法。而颠倒见把一切的善根,先减少,直到全部断绝了,一切所有的善根,过去种的善根,培的福报,这一生就毁灭了。在这种善根修福的时候,是很艰难的。

积累的福德也很容易丧失,他不坚固,佛称这些众生是毛道凡夫,就像毛似的在空中,还不说大风巨风,就是一点点微风都把你吹动了,因为你定不了。有的虽然是恶性,他一点善根发了,他有修布施的福,那福德,他要享受的。但是他生到鬼趣,生到傍生趣了。说是牛马,或者变成大众,生到傍生趣,他也受“福乐果”。

在印度,“香象挂缨络”,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土上也可以看得到。像蒙古有几个王,他们自己坐骑的马,比农奴享受的好得多,一匹马都有两个奴隶来照顾这匹马,叫马夫。我们那时候在东北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的时候,土匪跟军队也都是骑马,师长以上那些高级将领,他们那几匹马,喂的非常好,也是马夫侍奉的,这叫傍生的享受的福报。印度的象很苦,负重很多,但是有些象有它的福报,特别是“香象挂缨络”,就是那个涵义。

虽然有这个福报,他还是落到鬼趣,大力鬼王就是这样。像这类的众生,在现生中,生天的善根,他是没有的。这个色界无色界,就是生天,无色界天,没有这个福德。连下劣的福德都没有,他怎么能够种“声闻独觉及无上乘”的这种善根呢?

乃至于“一切智智善根种子”,这些人没有佛法的善根,没有声闻、独觉的善根。无上乘的、无功用的、一切智智的这种善根种子,更没有了。同时由于现生的谤法,令他的舌根为病所害,谤法都是口里毁谤。遭报的时候就“为病所害,多日夜结舌不言”,说不出来话。“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当生于无间大地狱中”,死后就堕落地狱。

“是故如来慈悲怜愍一切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令得长夜利益安乐,殷勤恳切,作如是言:汝等应当于归我法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出家人所,慎勿恼乱讥呵谪罚,于我所说三乘正教,慎勿谤毁障蔽隐没,若违我言而故作者,所获罪报如前广说。”

下贱种姓也有发心的,但是恶性的不发心。也有好的真善的戍达罗,他虽然今生堕到下贱的种族,当中也有屠宰行业的,他一切觉悟了,放下屠刀不做这个职业了。我们那天讲十个淫舍等于一个酒舍,卖酒的开酒店的,他改行了不做酒店,他就醒悟了。但是这一种很不容易,一陷下去了还能觉悟的,很不容易。必须得宿世的善因缘成熟了,对于这些,不论男女,让他们永远享受利益安乐。

所以佛殷勤恳切的跟他们说:“汝等应当于归我法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出家人所,慎勿恼乱讥呵谪罚”,千万不要恼害这些人,对于我所说三乘正法,“慎勿谤毁障蔽隐没”。假使违背我的这些话,“而故作者”,故意的作,“所获罪报如前广说”。所获的罪报,不但未来下地狱,现生或舌不能言,乃至断肢节种种的病苦。

“所以者何?此归我法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形相,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大悲神力之所护持,此剃须发被赤袈裟出家威仪,是诸贤圣解脱幢相,亦是一切声闻乘人受用解脱法味幢相,亦是一切独觉乘人受用解脱法味幢相”亦是一切大乘之人受用解脱法味幢相,如来所说三乘正法,亦是三世诸佛菩萨大悲神力之所护持,是诸贤圣解脱依止,亦是一切声闻乘人受用解脱法味依止,亦是一切独觉乘人受用解脱法味依止,亦是一切大乘之人受用解脱法味依止。”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此归我法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形相”。这种形相就现了出家的僧相,剃除须发被袈裟出家的这些人,他的威仪、他的行动,乃至被片袈裟,这就是“解脱幢相”,法幢相,就是竖立正法的意思。你见着这些人,就想起佛,想起法。佛说的法就是教我们解脱的,不是束缚的。现在我们的身心有各种的束缚,尤其是我们的身束缚特别严重,解脱不了。贪瞋痴慢疑,身边戒禁邪,乃至杀盗淫妄,这都是我们身体的束缚,不能得到解脱。

如果是“大乘之人受用解脱法味幢相”,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这些都是大乘的幢相。如果依着这个,你能够解脱,能够成为菩萨。若依着苦集灭道修行,就能够成为声闻。

观一切诸法的生起,观一切诸法的还灭,观一切世界的善恶因果报应的因果循环法,那就属于独觉乘法。每一乘法都能够使你得到解脱,如果真正的受持,你会有一种解脱的殊胜感。就像饮食,你自己嗜好什么味道,吃起来感觉愉快。如果你不嗜好那味道,你吃起感觉不愉快,有些不吃辣椒的,要是给他一碗辣椒菜让他吃,那他苦死了,他不适合。他是小乘的法器,你却给他说大乘的法,就很不适合。

现在这个国土里头都是说大乘法,说小乘法没有人听。你跟他举客观现实的一切生活现象,他听不进去。乃至在戒律说,在别别解脱戒说,他感觉太束缚了,不适合的。为什么大乘法他又信得进去呢?他不是真信,而是大乘法的方便。

我们佛弟子都应当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对机说的,是什么根机给他说什么法。不对机,那就叫错误。如何能对机呢?从他的本身,从他的语言障碍,文字的障碍,再加上法的障碍,他不知道对这个人应该说什么法,因此他就只能讲这部经。

你听你得到受用,这法跟你相应。没受用,你可以不听。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

因为大家的福报都薄了。佛在世时没有遇到,乃至于佛涅槃了之后,还有一些大阿罗汉住世,我们也没有见过。

到了末法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不过还感个末法,还有佛像、经书,还有被袈裟的出家人,要是再经过两千年,不用一万年,恐怕再过两千年,这个也没了,渐渐就断绝了。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我们印那么多经,怎么会没有了?到时候它会隐没了,是业障感的,打开经本没得字,都变成无字天书了。为什么没有字?或者是气候的关系,或者潮湿,或者腐烂,那个字都没有了。或者油墨沾到一块儿去了,这就是福报的关系。

“善男子!以是义故,求解脱者,应当亲近恭敬供养诸归我法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之人,应先信敬声闻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惟修行,广令流布。如是信敬独觉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惟修行,广令流布。如是信敬于大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惟修行,广令流布。若非器者,不应自听,勿教他听,乃至广说。”

对于剃除须发被袈裟的出家人,应该信敬他们,同时也应该信敬声闻乘法。苦集灭道,对我们日常生活确实有利益,你多观想一些,我们所受的那样是不是苦,苦怎么来的?是你自己召感来的,是你集来的,集是集聚的意思。你自己召感、自己集来,就自己受。这个世间的因果,就是苦集二谛,就是世间因果,那么你所作的业所召感的,这里有快乐,但是痛苦居多。

想想我们现实的生活,财富是有了,你不能免除病痛,并不能让你的思想很愉快。有财富的人很多,你跟他谈起来并不愉快,他的心里没有解脱,这个叫财的奴才,而不是财的主人。中国古话说守财奴,他是守护那个钱,自己都不用,他还对他父母、妻子都不舍,守财奴就是这样。他还能施舍给外人吗?不可能的。

闻法也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想离苦,离苦得乐,要出离得修道,修道就能证得。

证得什么?证得寂灭,这就离苦了。证得道灭二谛,出世间的因果。这种法对我们现世是很好的。六度万行,乃至般若波罗蜜,好像是种善根还可以,受用就做不到,为什么呢?如果是有福德、有智慧的人,他是受用得到,没有智能的人受用不到。二乘法里有很多禅定功夫,如果你坐禅,你的身心会非常安定。大乘的禅定,你不容易入,大乘的禅定为什么不能入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随便你做什么事情,都要用禅定的功夫。

禅定功夫,在《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讲的,就是念念不离三宝,这就是定。

能够念念不离,就是定;离了就定不住了,就出定了。出定了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就去做世间的事情。世间的事情也有善有恶有无记,你做事不伤害别人,那就是不善不恶。做善事情,别人得利益了,就叫善。你做恶事情,别人受害了,这就是恶。

一般是以这个来判断的。大乘的定是“那伽常在定”,那伽定是不容易的,不是无量劫来所种的善根,不容易得定。

大乘法要我们拜忏,不论拜哪一个忏本,都是大乘的。不论哪个经论,一说拜忏的时候,要你观想回向法界众生,这就是属于大乘法。凡是能参加拜忏的,〈大悲忏〉也好,〈药师忏〉、〈占察忏〉,随便拜哪个忏,如果没经过无量佛所种过的善根,你遇不到。你拜的时候,也不会猛利参加,拜拜就断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那样的涵义,拜拜就断了。但是拜一次得到一次的功德,长拜就解脱了,障碍就没有了,但这是很困难的事情。还不用说是未来的如何,就是在现在,当你做的时候,会给你生出好多障碍。你想要拜,家里人不见得会去支持,你要照顾孩子。定了拜忏的时间,你要做饭,要送孩子上学。“不行,我要拜忏!”这个是做不到的,忏也拜不成了,家里会给你出障碍。必须顺着世法,而且还能修出世法,使这一切因缘都成熟,这个善根还是不容易的。

我说这个大家可能不相信,你看看我们和尚跟比丘尼师父,是不是勇猛精进的修行呢?以我来说,我就没有这样做,我做不到。应不应该自己修呢?应该修,为什么不做呢?业障。总有很多的缘,牵着你不能去做。你要做那个,又失掉这个。

若你能够拜忏,那是经过无量劫前种的福德。现在这个地球上六十多亿人,能做这些事的究竟有好多?善种是弱的,恶种是盛的。到了末法时候,恶盛善弱,强权的力量就是大,你修善的人力量就是小。不是有那么多护法神吗?护法神都顶不住恶力。我们说鬼怕恶人,屠夫那把屠刀,鬼都怕,连鬼神都不敢近他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了。

“又应远离一切恶法,应舍恶友,应亲善友,应勤修习六到彼岸,应数忏悔一切恶业,应随所宜勤发正愿。若能如是,斯有是处,现身得成声闻乘器,或独觉乘种子不退,或复大乘种子不退。是故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我先唯为大乘法器坚修行者。说如是言,唯修大乘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说不相违。”

这些人要远离这些恶法,就应该舍弃恶友,亲近善友。那些不听的,专门做障碍的,你千万不要跟他打堆。打堆,你就受到他的污染了,他把你拉去,你也听不成了,就是这样的涵义。有些家庭之中,有太太信的,先生不信,先生信的,太太不信,总是扯紧拉着。要是沟通好了,不拉扯你,那就很了不得。一般的都是拉扯你,给你做障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这六个,你随得一个都可以,但是要坚持修行,六个齐修那就更不得了。但是现在我们犯了六波罗蜜的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不精进,懈怠,那一个也修不成。我们没有信心,为什么呢?那个有信心的精进的,他一听到这个法,坚决去做,而且能够排除一切障碍,宁舍身命都去做,这才算有坚定信心,不然不算有信心。遇到一点挫折,他就不干了,没有信心。那信心还是毛道的,风一吹就倒了,有信心的,他排除一切障碍。

每个人出家的时候都经过许多困难,过去现在都如是;须发不是那么容易落的,说出家就出家,会有好多障碍。出了家之后,还是有很多障缘,使你还俗。业障发现就是这样,你想不还也不成,会让你自己也愿意还俗。出了家,已经学了那么多法了,为什么还要还俗呢?那是业障发现。业障发现,就退道了。这些人不应当亲近,所以修习六波罗蜜,勤修六波罗蜜,就能到彼岸,就能超脱了生死。

我们总想有神通,有神通想方便,找一个窍门有神通,听说传个咒可以一念就有神通,又听说那里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你发财,使你身体能健康,你就去了,结果是上当,不可能的。你自己求,自己求也可以,求得神通,但是有了神通就会堕落,会失掉的。印度六通仙人,那是外道,不是佛道;他们以前应供的时候,是飞出去从空中降下来。有一次国王供养他们,邀这些仙人,这国王一作意把供品都供上;一祈求,各处的仙人,就飞来了。国王想试试他们的道力,让宫女来顶礼他们,宫女一接触,有的外道很坚定的,修行好的,他没问题,心里不动念,他就飞走了。

有些外道,那个宫女一礼他的足,宫女的手很柔软,跟他的足一接触,他动了念,一动念他飞不走了,神通马上失掉了。

阿难尊者,大家都知道,有一天他乞食,到了淫舍,摩登伽女就看上他了。因为他俩人过去五百世的因缘,非要嫁给他不可,要求她妈用邪咒,她妈妈说:“不可以,这是大师的弟子,而且阿难很有名的,我这咒术不行,得用梵天那一种咒。”

她女儿一直求,不然要自杀。她妈妈迫得无奈,就用咒把阿难迷了,迷了佛就知道了。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去,持着楞严咒,也就是楞伽神咒,这个咒你念一个“悉怛多般怛啰”都可以,不用说那个咒全背了,全背,你背不下来,只念那咒心“悉怛多般怛啰”,如果持灵了,这个神咒就破了那邪咒。

这是因为他过去的因缘成熟了,有这么一个表现。摩登伽女跟着来了到佛前:“我没有他,我就死,佛你得度我。”佛就给他说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这一说,她心开意解,马上证得阿罗汉。

从淫女都可以证得阿罗汉,更不用说《法华经》的龙女即身成佛。那是她过去积累的善根,只看现实的情况,这是不可以的,现实情况你是看不到的。如果你想修神通,你要念一个咒,闭上一百天的关,只求神通,这是有方法的,但是这个方法我不愿意学。

真正的神通是什么呢?什么是神?神是自然的心,也就是你现前的一念心。通是你智能开了,通是慧性,神明天心,通明慧性,就是你自己的心开了智能,业障消失就通了,这个通是真通。

若修六波罗蜜,那应当怎样修?应当忏悔。忏悔是拜忏,不是一回两回,要数数的忏。恶业忏悔净了,善业就生长了,应随所宜勤发正愿。发正愿求成佛,求利益众生。念〈净行品〉、〈梵行品〉、〈普贤行愿品〉,那就是学习发愿的。

正愿,好多的愿都离不开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许多发愿文都是从那里摘下来的。

要能这样的发愿,才能够有入处,才能够成就。现身就能成就声闻乘的法器,成就一个独觉乘的法器,成就独觉乘种子不退,或大乘种子不退。独觉乘比较深一点,大乘更深一点。我们只是种善根,种个种子,能够使我们不退失。三乘果位现生能证到,那你得好好修,好好学,今生证不到,未来生能证到。

发愿生极乐世界的,你不要退心。当生、来生、再来生一定能生。因为有六方佛护持你让你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后的八十一卷〈普贤行愿品〉,那是导归极乐,大家诵〈普贤行愿品〉去的就是上品上生,谁诵〈普贤行愿品〉就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到下卷的时候,说“一实境界、二种观道”,修不成入不进去,怎么办?这样子好了,你实在没办法就念我的名号,你每天念一万声,我让你成就,这个能做得到的,这才是善巧方便。不要找邪门外道,邪门外道是进不去,不但进不去,还会着魔!一着魔就苦了,堕落魔道去了。

三乘这样修行,“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我先唯为大乘法器坚修行者”,这是佛自称,他说,我以前为什么只提倡大乘的法器呢?因为对了这类根机,我才如是说。我现在又说不相违,乃至三乘法并说,这个并不违背,而是对机!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对诸大众前 金刚藏问我 云何勤供养 破戒恶苾刍 失杜多功德 痴恶见所持 非法器汙道 而不听谪罚 复说从彼闻 三乘微妙法 真解脱良药 趣寂静涅槃 何故余经言 一大乘解脱 遮学二乘法 今复说三乘 哀愍诸有情 令舍邪恶业 得利益安乐 愿为说除疑 为益刹帝利 乃至戍达罗 不听恼苾刍 恐彼染大罪 剃发被袈裟 诸佛法幢相 诸佛等护持 解脱道之服”

佛又把这个意思重新说一下。在大众前金刚藏菩萨问佛,金刚藏菩萨怎么问佛的呢?“云何勤供养,破戒恶苾刍”,问佛说你怎么劝人们供养破戒的比丘?“失杜多功德”,把这个尘垢及烦恼除掉叫“杜多”,“杜多”是一种苦行,修道者的一种苦行。

“痴恶见所持”,已经不是法器,使这个道,所修的道,乃至于佛所教导的道,污染了,不清净了。“而不听谪罚”,我为什么叫你不要去谪他的过?还要供养他?前面已经解释了。

在这汙道沙门里,也有能说法的,那么你跟他也能听着三乘的微妙法,听到了就能解脱了。那是解脱的良药,那是趣向寂静涅槃的好道路,也就是菩提道。所以对汙道的沙门,不要拣择而要供养,原因就在此。别的经就不是这样说!

“何故余经言,一大乘解脱,遮学二乘法,今复说三乘,哀愍诸有情,令舍邪恶业”。有的地方是说一乘大乘的解脱,你们遮止的时候,对这一类根器不要堕落到二乘。过去经上是这么说的,现在我又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都在说。哀愍诸有情,就是令这一切诸众生舍诸邪恶业,“得利益安乐”,所以愿意为他说,去除他的疑惑。

“为益剎帝利,乃至戍达罗,不听恼苾刍,恐彼染大罪”,我不让他们说比丘过,是怕他们犯大罪。“剃发被袈裟,诸佛法幢相”,只要他剃了须发,现比丘相,这是诸佛的法幢。“诸佛等护持,解脱道之服”,我是护那个人,是护持解脱道的那个幢相,护那个赤袈裟。

“虽破诸律仪 非永遮解脱 能舍诸恶见 当速趣涅槃 如腐败良药 犹能疗众病 如是破律仪 亦能灭他苦 不听彼苾刍 在布萨羯磨 许为他说法 俱获福无疑 若归敬三宝 称我为大师 能弃舍众恶 胜诸外道众 如堕罗刹渚 商众悉惊惶 各执兽一毛 渡海得免难 如是破戒者 离诸恶邪见 由一信为因 脱烦恼罗刹 如是解脱相 诸佛等护持 不恼破戒僧 能离诸重恶 诸乐多福人 欣求真解脱 等护器非器 证解脱无难 痴慢号大乘 彼无有智力 尚迷二乘法 况能解大乘 譬如阙坏眼 不能见众色 如是阙坏信 不能解大乘 无力饮池河 讵能呑大海 不习二乘法 何能学大乘 先信二乘法 方能信大乘 无信诵大乘 空言无所益”

“虽破诸律仪,非永遮解脱”,你不要看他现在破戒,没有修道,是恶道、汙道,他不是永远不解脱,他一定可以解脱。什么时候他把恶见舍了,当速趣菩提,一定很快就证得菩提果。就像腐朽的良药,虽然是腐败了,还能疗诸病。比丘要到垃圾堆里捡药吃,吃腐药,这是佛制的。比丘有病了,捡那个腐药吃,检那腐菜吃。吃腐药,假佛的加持力病就好了。

“如是破律仪,亦能灭他苦”,你别看他是汙道沙门,他还能灭别人的苦,别人在他分中能种福田。“不听彼苾刍,在布萨羯磨,许为他说法,俱获福无疑”,虽然是不听比丘诵戒,不应当受大众僧的供养,但是许可他给众生说法,为什么?他自己说的时候,他得福德消除业障,听的人也得福德,这是决定无疑的。

“若归敬三宝,称我为大师,能弃舍众恶,胜诸外道众”,只要是归依过我,他称我为大师的,就把诸恶都弃舍了,那比外道强的多的。

“如堕罗剎渚,商众悉惊惶”,那采宝的商人,走到罗剎的区域,吓死了。如果“各执兽一毛,渡海得免难”,那个兽毛是很大的,只要执片兽毛他也能够从海中浮出来。

“如是破戒者,离诸恶邪见,由一信为因,脱烦恼罗剎”,一信就是他还有一个信心,信佛;有这么信心,也能够得解脱。

“如是解脱相,诸佛等护持”。他是披袈裟的,现这么一个解脱相,一切诸佛都护持这个解脱相。“不恼破戒僧,能离诸重恶”,你不要恼害破戒的比丘,也能脱离苦海。

“诸乐多福人,欣求真解脱,等护器非器”,平等护持,不论是法器或者是非法器,你要求真正解脱,平等对待,破戒的跟不破戒的比丘,平等对待,只有此经这样说,其它经很少这样说。要是学戒经,那简直是完全不同。

《大集十轮经》是地藏菩萨特别的慈悲经。“譬如阙坏眼”,眼根坏了,“不能见众色”了,眼睛什么颜色也看不见了,“如是阙坏信,不能解大乘”,信心没有了,怎么还能信大乘呢?“无力饮池河,讵能呑大海”,连河水也呑不进,你怎么还能把大海水呑干净呢?这是不可能的。若“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你不学二乘法,就学大乘法,怎么能学得到呢?要“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这是有次第的。“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信心都没有,你诵大乘经典有什么用?

“内真怀断见 妄自号大乘 不护三业罪 坏乱我正法彼人命终后 定堕无间狱 故应观机说 勿为非器者骄傲无慈悲 暴恶志下劣 智者应当知 是怀断见者非声闻缘觉 亦非大乘器 谄毁谤诸佛 必堕无间狱持戒乐喧闹 悭法畏苦恶 智者应当了 是名声闻乘乐施观生灭 常欣独静处 智者应当了 是名独觉乘具足诸善根 守护慈悲本 常乐摄利物 是名为大乘舍身命护戒 不恼害众生 精进求空法 应知是大乘心堪忍诸法 善言无秘悋 于法常欣乐 应知是大乘法器非法器 利乐心平等 不染诸世法 应知是大乘是故有智者 普敬说三乘 不恼我僧徒 速成无上觉”

“内真怀断见”,内心怀着是断见的心理,就是学空没学好,反而学成断灭见了,般若空不是这个虚空的空,不是断见的空。“妄自号大乘”,那个学大乘法人,认为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面对吃肉喝酒娶妻安家,自认没有问题,我是大乘,无挂无碍。吃肉喝酒做什么呢?这本身就是挂碍了,这是譬喻说。那里头他怀的是断见思想,完了还说自己是大乘。“不护三业罪,坏乱我正法”,他对于身口意三业十恶业一点也不保护,做十恶业,把正法也给坏了。这个人命终后一定堕到无间狱。

“故应观机说,勿为非器者”,大乘法,你得看看他是不是法器,要观机。我们在说法的时候,不能观机,我不知道他是前生几百年多少大劫前作什么善根,不能观机。怎么办呢?要先忏悔。先观想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在说,不是我在说,每回忏罪的时候一定加上一条,我说法是得到佛的加持,是佛来说,不是我说,一定要观想。完了要忏罪,忏什么罪呢?说错了,人家没有得到利益,闻了法还不能解脱,那就是有罪。说者有罪,闻者没有关系。

“骄傲无慈悲,暴恶志下劣”,很骄傲的,没有慈悲心。说法需具足慈悲心,我说法的目的是让人得到解脱,要人闻法开悟,起码种个善根,一定得具足。你要是骄傲又没有慈悲心,这是看不起众生,下劣的一个志向。所以有智能的人应当知道,是怀断见者,什么样才是怀断见的呢?

“骄傲无慈悲,暴恶志下劣,智者应当知,是怀断见者,非声闻缘觉,亦非大乘器,谄毁谤诸佛,必堕无间狱。”你不是声闻缘觉,也不是大乘,三乘都不是,只是谄媚那个恶的国王,谄媚这些大臣,你毁谤佛法,必堕无间狱。有些宰官,自己心里不是毁谤大乘,因为那个恶法,恶国王恶势力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他为要利益,求现世安乐,毁谤、检举别人,他想得利益,为利养故,那罪就重了。

“持戒乐喧闹,悭法畏苦恶,智者应当了,是名声闻乘”,他想持戒,必须到清净处,得住寂静处,不敢在都市住。要是喧闹,他就怕戒持不成,张开眼睛也犯戒,耳朵听见也是邪恶的音乐,看电视都犯戒,处处都犯戒,怎么办呢?住到无人烟的地方,远离愦闹。“悭法畏苦恶”,他不肯说法,怕什么呢?怕受他们感染,怕说法受苦。

“智者应当了”,有智慧人知道,声闻乘就是这样子。

“乐施观生灭,常欣独静处,智者应当了,是名独觉乘”,独觉乘也喜欢布施,观生灭法,一切诸法无常,观生灭就观因缘。但是他也喜欢独自做,为什么叫独觉?

独自静坐,这就叫独觉乘。“具足诸善根,守护慈悲本”,这个大慈大悲心,守护慈悲,“常乐摄利物,是名为大乘”,常时喜欢,摄入众生,用四摄法利益众生。“舍身命护戒,不恼害众生”,宁可舍身命护持佛禁戒。“精进求空法,应知是大乘”。求般若智能,一切有为法,都不能空,得修无为法,绝不恼害众生。

“心堪忍诸法,善言无祕吝,于法常欣乐,应知是大乘”,心堪忍,忍就是承认的意思,一切诸法皆善。菩萨连世间法都不舍,没有世间法,也没有佛法。为什么我说法常用世间法来比喻呢?出世间法,众生进不去,就给他说世间法,众生懂得世间法,拿那个来显出世间法,那么他就能入进去了。

不要吝惜。法没有秘密,说佛法是秘密,那就错误的。佛法没有秘密,没有一法不跟众生说的,都可以。但是不对机,对这个众生说是密,对那个众生就是显,密就是显,显就是密,要懂得这个道理。于一切佛所说的教法,常时生起信乐心,欢乐心,这就是大乘。

“法器非法器,利乐心平等”,不因为这是法器,或不是法器,聪明有智能的大弟子,就非常高兴,对愚痴的,胡里胡涂的,就对那弟子生厌离心,乃至看不起他,这不是菩萨。法器也好,对他也平等利乐,非法器也好,对他平等利乐,利乐众生心是平等的。

“不染诸世法”,对世间法虽然不染着,说菩萨做一切功德无功德,为什么无功德?他不染着功德相,这就是大乘。

“是故有智者,普敬说三乘,不恼我僧徒,速成无上觉”,不要恼害我的弟子,不要恼害破戒的僧人。

“复次善男子!若有真善刹帝利,真善婆罗门,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长者,真善沙门,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若男若女,成就十种有依行轮。于现身中,速能种植声闻乘种令不退失,或于现身成声闻乘诸圣法器,非独觉乘大乘圣器。何等为十?一者具足净信,信有一切善恶业果。二者具足惭愧,远离一切恶友恶见。三者安住律仪,远离杀生,乃至饮酒。四者安住慈心,远离一切瞋恚忿恼。五者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六者安住喜心,远离一切语四恶业。七者安住舍心,远离一切悭贪嫉妒。八者具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终不归依邪神外道。九者具足精进,坚固勇猛修诸善法。十者常乐寂静,思求法义,欢悦无倦。”

无依行轮有十个,有依行轮也有十个。于现生中速能种植声闻乘的种性,令他不退失,或于现身中成就声闻乘诸圣法器。诸圣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可是不是独觉大乘的圣器,也不是独觉乘的法器。

“何等为十二者具足净信”,就是信善恶因果。

“二者具足惭愧”,常感觉自己不足,修行也不够,闻法也不够,智能也没有,对于恶友、恶见,你一定要远离。

“二者安住律仪”,安住律仪,就是远离杀生,乃至饮酒,起码安住于三归五戒。

“四者安住慈心”,要有大悲心,慈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看他苦即是我苦,也就是有一种代替的心,代替他受苦。普贤菩萨十大愿在回向里头,愿为众生受一切苦难,让他得解脱。这是菩萨的大悲心,那是远离一切的瞋恚忿恼。小乘只要自己不瞋恚、不忿恼、不恼害众生,这个慈心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这个十善轮,有依所,这叫有依轮。有依轮,依着这十轮,三乘都共的,看你用什么心,大乘心就信仰大乘,他那个慈悲就宽广,二乘的慈悲就不宽广。

“五者安住悲心”,救拔羸弱的有情。

“六者安住喜心”,远离一切语四恶业。说话的时候,不要打妄语,不要诈骗人家,不要恶口伤人。古人说:“良言一句深冬暖”,这个时候听到好话,心里都很愉快,很安慰,就是温暖的。“恶语伤人六月寒”,六月天气那么热,你一句话伤了人,就像给人当头用一桶冰水浇下去,凉得很,要伤人的,就是那个意思。这是专指说语业的十恶业,不要绮言,对人家没有利益的话不要说,就像是邪语,演那个相声的,说那些话,很多是造业的。

“七者安住舍心”,经常有个舍离心,这个舍离心,舍离世间,如果大乘的舍离二乘,远离一切悭贪嫉妒,这个都是指二乘说的。

“八者具正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是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邪归依,终不归依邪神外道。

“九者具足精进,坚固勇猛,修诸善法”,十善业,我们就说一个,不恶语。你永远不说恶语,就说赞扬话,坚持一行都可以,不但一生,无量生坚持一行。

“十者常乐寂静,思求法义”,这个常乐寂静是心寂静,不是求环境寂静,环境永远寂静不了。以为住山里就寂静了?山里也不寂静,一个修道者住在山林之中,住在茅蓬里头,他正在入定的时候,心里很静的。小鸟在外头叫,吱吱喳喳吱吱喳喳,他生起了恶念,我将来要变成秃鹰专吃这个小鸟,他的功德就全转向了。一念瞋心起,恶念起了,百万障门开,他就堕落了,就变秃鹰子,专吃小鸟去了。住山林就不会造罪了吗?意念是非常的重要。

“善男子!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种有依行轮,于现身中,速能种植声闻乘种,令不退失。”

这个声闻乘种性是不会退失的,也可能现生证得声闻乘所有的圣法。这十种有依轮是指着声闻乘说的。刚才有几句完全是针对声闻乘的诸圣法器,非独觉乘,非证大乘法,证不到的,也非成独觉大乘的圣器。

“或于现身证声闻乘所有圣法,成声闻乘诸圣法器,非证独觉大乘圣法,非成独觉大乘圣器,应知此中独觉大乘皆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十种有依行轮,一切声闻独觉菩萨,诸佛如来皆同共有。”

这段经文的意义,并不是对声闻乘的。

“善男子!复有十种有依行轮,不共声闻,唯与独觉菩萨如来皆同共有。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种有依行轮,于现身中,速能种植独觉乘种令不退失。或于现身证独觉乘所有圣法,成独觉乘诸圣法器。何等为十?一者修行清净身语意业。二者具足惭愧,厌患自身。三者于五取蕴深生怖畏。四者见生死河极为难渡。五者常乐寂静,离诸愦闹。六者乐阿练若不讥他失。七者守护诸根,心常寂定。八者善观缘起审察因果。九者常乐勤修等持静虑。十者于集起法能善除灭。”

上面所说的是声闻乘的十种有依行,下面所说的是独觉乘的。

这个有依行轮,是专给独觉乘菩萨说的,偏重于缘觉跟菩萨,跟罗汉有所区别。

前面那十个轮,大乘的菩萨、独觉乘都具足的。还有,十种有依行轮,与独觉乘菩萨如来共有的,若有国王是善顺的,也就是求解脱法的,乃至于四种种姓最后的种姓,或者是男,或者是女。若能够与这十种轮成就,在他现身的生活当中,就能够种植独觉乘的种性,使他不退失了。也就是依着缘觉而入法悟道的,这是中乘的。

声闻乘是小乘的,菩萨是大乘的。或者他现生能证得,或者现生证不到,将来也会证得到。种了种子,就成了独觉乘的圣人法器,也就是盛法的器皿。

“何等为十”,哪十种轮呢?“一者修行清净身语意业”,身业就是没有杀盗淫的这个行为;语业没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的行为;意念不起贪瞋痴,这就叫清净身语意。

“二者具足惭愧,厌患自身”,总感觉自己距离圣道很远,不能够清净,不能够解脱世间的烦恼,厌离自己的身心。他厌患他的身心,不去贪着他的身。衣食住行,他就不会去放逸了。

“三者于五取蕴,深生怖畏”,色受想行识,这叫五取蕴。因为这五种,他就取恶而不行善,对于色法,也就是一切种种的形形色色,他有贪求,心法就是受想行识,这四法都属于心法。这是第三种有依轮。

“四者见生死河,极为难渡”,他依着这四种观察的时候,在生死苦海中,很难得渡脱过去。就像我们沉沦于生死河,死此生彼,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要不死就不生了,要不生就不会死了。这个生死海很难得渡,就是沉没于生死海中。

“五者常乐寂静,远离愦闹”,他常希求寂静,心离愦闹,在这尘世当中要到山林,到悠闲的地方去。

“六者乐阿练若,不机讥他失”,因为反对愦闹,他就希望阿练若,也就是寂静处。那么对别人的过失,他不讥毁、不毁谤,不去讥讽别人。

“七者守护诸根,心常寂定”,眼耳鼻舌身意要常时守护好,别让他犯错误。心常在寂然中,在定中不浮躁不散乱,也不昏沉。

“八者善观缘起,审察因果”,就是这样起修的,善于观察诸法缘起。但他这个是独觉,出生在无佛时,就是独觉。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叫缘觉,依着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法,观他生起,观他消失。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为什么树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观这个因缘起。因什么会生长,因什么它会消失;观一切人生的因果报应,善恶因果报应,是什么因就结什么果。我们种善因,绝对得善果;种恶因,你绝对要受报。观察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苦?为什么那个人有那样的福报、那么好。

“为什么”就是观察的意思,看他所行、所做的,这只能就现生说。独觉乘,他在山里入定,他能够观到八万大劫,有多少万万年亿万年的事,他在定中看这个人多生都做什么,他能看到。但是他有缺点,缺点就是不度众生,不向人说。

“九者常乐勤修,等持静虑”,静虑是定,他能平等的任持,使定不失。定有多种,他是等持,像修道的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他常时勤而不懈怠的。

“十者于集起法,能善除灭”,集是集聚的意思,是独觉修道的时候。他在这个身心当中,生起种种的因;在因的时候,就能把它消失除灭掉,恶因一定要消失,善因使它增长。

“善男子!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种有依行轮。于现身中速能种植独觉乘种令不退失,或于现身证独觉乘所有圣法,成独觉乘诸圣法器。善男子!是名一切声闻独觉有依行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依止此轮,速能超度三有大海,速能趣入般涅槃城。”

“善男子”,这是佛对着金刚藏菩萨说的,这个法是金刚藏菩萨请的。若有好的国王,乃至于好的四种种姓,不论他是男是女,若成就了这十种的有依行轮,就在他的修行当中,或者生活的当中,能够消灭他的罪业,消灭他的惑。能够种植独觉的种性,使他不退失,今生未成独觉乘的道果,那么他未来能证到。或者有现生就能成为诸圣法器的,现生就能证到的。

“善男子!是名一切声闻独觉有依行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依止此轮,速能超度三有大海,速能趣入般涅槃城”,能达到不生不死的地步,证得涅槃,这个涅槃不是究竟的,不是佛那个究竟涅槃,所以是有差别的。

“善男子!有依行轮是何句义?言有依者,名有执取,有我所依,有所摄受,有所系属。行谓蕴行、界行、处行、有系属行。轮谓教授教诫之轮,如转轮王所乘车轮,或首行轮。如是一切声闻独觉,依止此轮求涅槃道,故此二种非大乘器。所以者何?由彼依止下劣行故,非大乘器。由彼执取自诸蕴行惊怖厌患,自求解脱一切忧苦,不求解脱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依止自诸界行惊怖厌患,自求解脱一切忧苦,不求解脱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摄受自诸处行惊怖厌患,自求解脱一切忧苦,不求解脱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系属有系属行,于诸有情不乐摄受,无有慈悲,有系属故,非大乘器。由彼观他具受众苦舍而不救,但为自身求解脱故,非大乘器。由彼自断诸烦恼首,不乐断除一切有情诸烦恼首,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驭大乘轮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随大光轮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喜乐独一无侣入涅槃城而修行故,非大乘器。”

“善男子!有依行轮是何句义?”这些言语名句,有什么意思呢?“言有依者”,有依行轮,先讲有依,什么叫有依呢?就是“执取”。执着取舍,先有我而后有我所依的法,就是境。

对于好的,就摄受。“有所摄受,有所系属”,这是讲有依。什么叫有依呢?依着他的执着取,就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依的。

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衣住行,冬天冷了,我们要取暖,就是生活之中所有依着。但是执着这些贪恋,有所摄受、有所系属,这就把你系缚到脱离不了。

单讲这个“行”字,有依行,行是什么呢?蕴行、界行、处行、有系属行。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都是经常不停的运动,就是行。行就是运动义,经常不停的运动。一切的事,就是境,包括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是四大种所成的,你身体一切的动作,都不离开五蕴。

受就是领受的意思。外面境界没有了,但内心领受自己的法身境界,跟它相接触,就是蕴行。界是十八界,十八界就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加起来三六一十八。界,各有各的界所,各有各的界限。处就是十二处,眼观色、耳听声、舌知味、识摄法,每一个六尘境界跟六识接触,这就叫十二处。尘跟识跟根接触,六根跟六尘接触了,这个就是识所行处。

什么叫有系属呢?就是系缚的意思。有无系属行,解脱了就无系属,每一行里头就有很多眷属来系属你。说身外色,好比我们的身体,就属于我们自己的,但我们身外有色,是我们所享受。有些系属,有些厌离,你不喜欢就厌离,就是属于爱憎,爱的就想据为己有,憎的就想把他脱离掉,这是有系属的,这叫“有依行”。

轮就是“教授教诫之轮”,佛给我们说的法,教授我们,教诫我们应当怎么样做。

就像转轮圣王所乘的车轮一样,也是像我们坐的汽车一样,他可以载我们行动。但是轮有摧辗的功能,轮子底下有一点障碍,小的能够辗碎。一切的声闻独觉依着有依行轮,他能够证得涅槃道。

“或首行轮”是什么意思呢?首就是头的意思,就是断烦恼。这个断烦恼首,把烦恼都断了,好求得涅槃。这二种就是声闻缘觉,本来书上只说独觉的,这里把前面的声闻也一并合起来说。这个有依行轮,行这个轮不是大乘的法器,不是菩萨,不是盛大乘的器皿,是小乘的,他的器量只有这么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由彼依止自诸界行惊怖厌患”,他所依止的这个有依行轮,只是对他自己,他不想让这个苦乐束缚他,不让这个痛苦来束缚他。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种苦难,他很惊怖很厌患。特别是病,很厌患。还有,求不得,你想要求的达不到,你想要舍弃的又舍不掉。爱别离、怨僧会,他要把这些忧苦解脱,但是他只求自己的解脱。“不求解脱一切有情而修行”,他为了自己的解脱来修行,不是为了一切有情而出离。

“非大乘器”,就是不属于菩萨乘所摄的,不是大乘的法器。他的行蕴界处系属,他想把这个断了。他不管一切有情的忧苦,看一切有情受痛苦了,他都不救度,所以他要住到寂静处,乃至于跟人隔离。他“不求解脱一切有情而修行”,所以说他“非大乘器,由彼系属有系属行”,他这个系属而系到缘念,他所信乐的,就系属,他不信乐的,就排斥。不系属,就是对其他的众生,他不摄受,不肯教育他们,不肯帮助他们,使他们脱离痛苦。“无有慈悲”,为什么呢?他只求自己的忧苦解脱,就叫“有系属”,而系缚“非大乘器”。

“由彼观他具受众苦舍而不救”,他观一切众生受的苦难很多,不去救度,也就是他不肯说法利益众生,只求自了。不愿意住在尘世,所以“非大乘器”。由他自己断烦恼首,“首”是形容词,就是断烦恼的头,把烦恼断了,断尽烦恼。“不乐断除一切有情诸烦恼首”,不肯断诸众生的烦恼,也不肯帮助众生,不去说法利益别人。所以我们说念经,持咒,礼拜,发愿,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了。

声闻乘的二乘人做什么?他只回向自己,绝不会想到众生,乃至于他的六亲眷属,他也不度。所以大家认为出家人是无情的,修行必须像木头、像石头似的。但是这个是不对的。他不肯救度别人,见死不救,因为众生都是在生死苦海当中。他成了道,像他得了六种神通,得了漏尽通了,他应当给众生说法,但他不肯,自己在禅定中享受快乐,所以他非大乘器。

“不能驭大乘轮趣菩提道”,不能驾驭大乘轮,轮是轮辗的意思,大乘的轮也有轮载的功能。大乘轮就运往到大乘,大乘就是要利益众生。所以大乘跟小乘自证的境界,大致都相同,就是一个肯把自己的自证境界布施给众生,有些他不肯布施,怕落到烦恼坑,他自己都度不成,还要度别人,他就不敢再来了。彼“不能随大光轮趣”,这个大光就是智慧,就是般若的意思。独觉乘的人、跟声闻乘的人,不能乘这个大光轮趣菩提道,而达到究竟涅槃证佛果,所以非大乘器。

独觉乘很孤独的,他也不结合道友,怎么叫独觉呢?他自己独自静修,观这一切诸法的生灭相,他就从生灭相里头找到不生灭的理,找到不生灭就生住异灭,所以说他非大乘器。但是我们上面讲的两种十依轮,十有依轮,一个声闻,一个独觉。

这些法是好是不好呢?是不是我们直接趣向大乘呢?

“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以者何?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而便听受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众生,实是愚痴,自谓聪睿,陷断灭边,坠颠狂想,执无因论,于诸业果生断灭想,拨无一切善作恶作,妄说大乘,坏乱我法,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实非沙门,说是沙门;实是沙门,说非沙门;实非毗奈耶,说是毗奈耶;实是毗奈耶,说非毗奈耶。”

佛就教导说,这是错误的。如果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让他跑,会摔跟头的。

所以有的众生对这个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从来没有出过力。“未作劬劳”就是没有出过力,没有好好的用功修行。这个法未修成,大乘的根器还未成熟。如是众生,未修过二乘法,直接学大乘法,这是不可以的。

“根机下劣,精进微少”,如果今生没有闻大乘法,他会生起谤毁的,根机未成熟,他的根机是下劣的。而且修道的精进心很少,也不肯精进,就是懈怠,贪着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他对于欲境界贪求,吃住睡觉,一天当中这个时间就占多了。我们想想:忙吃的、忙穿的,疲劳了要睡觉,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去了,你还有多少学道的时间?乃至于念念经,我们所修行的念经,在家人跟出家人当然不能够对比。我们出家人修行五个小时的很少很少,二十四小时你只修五个小时,还有其余的十九个小时做什么?睡觉占去的很多,人的一生为睡眠睡去很多,有些人睡八个钟头还认为不够!

我们现在拜忏,连拜带圣号带坐也只是一个钟头,完了,大家就聊天。当然这聊天也谈佛法谈什么得的,还要忙吃的。从十点半一直到十一点半,一个钟头,等下休息一回,差不多一点钟,这两个钟头随便就过去了。起来又忙在家事情了,你要把这个时间计划了,确实是精进的很少,这样的人给他说微细的甚深大乘正法,让他去入观,让他去参,让他去修行、体会,这是不可以。说的听的,俱获大罪。

为什么呢?说者不知根机,他或者生了谤法的罪,这样做是违逆一切诸佛,跟诸佛所教导的不相合。从小到大,你先从了知这个世间苦,这个苦怎么来的?是我们做的业,是集来的,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要知道寂灭是愉快的,是成就的。你要知道,要观察,这是修道证涅槃,就是出世间的因果,这是两重因果。在小乘说,这个法本来是四谛法,是小乘,但是他去利益众生,就叫大乘了。不仅自己要修道证涅槃,自己不再做业了,不再受苦果了,让众生都知道,那就叫大乘。

法无大无小,你自己就是受法者。你听到大乘说诸法是空的,善恶因果不存在,根本没有,你就堕入断灭空了。那正好随顺你的五欲境界,这方面好像空了,那方面其实并不空。因此说大乘法,是怕他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要是把涅槃当成常见,把空义当断见,这就错误了。

所以有的一类众生,没有正式修过声闻、独觉乘,没有用过功,没做过劬劳,没有精进过,根机还未成熟。“根机下劣”,只有微少的精进,就别来听受甚深的大乘正法。但他认为自己是大乘根器,自谓聪睿,有智能。但是陷于断灭边,就是断见。这个断见他就说空,一切诸法皆空,哪有什么苦乐可得?实际上本来没有。我们讲《占察经》的时候,下半卷就是讲二边都不立,但是他落于断见边,在贪着五欲境界上,他是很精进的,但是要修六波罗蜜,他又很懈怠,精进微少,这样是坠于“颠狂想”。

“执无因论”,不信因果。对一切业果,作恶业得苦报,作善业得善报,生天享受快乐,乃至成道。不相信这个因果,就生断灭想,拨无一切的善作恶作,妄说大乘。他学了大乘,就是把大乘法作了断灭想,着空的,执空的,让一切佛法善作恶作,作坏事作好事,都一样。大乘都讲平等,泯却二边。

在《维摩诘经》上,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说:“如何是戒定慧?”维摩诘居士答:“淫怒痴”。这是什么涵义呢?淫怒痴,没有实体的,戒定慧也没有实体的,同是一个法身本体,也就是法性的本体。答的是对的。他说这半面,他说那半面,没有善恶的。假使说你没有修行苦集灭道,却证得了这个空义,那就落于断灭空,就拨无因果了。拨无因果,坏乱我法,把佛法说的究竟,“是”就说成“非”,淫怒痴是非法的,他说是对的,正法说成非法的,非法又说成正法的。

“坏乱我法”,本来不是佛法,他却说是佛法;本来是佛法,他却说非佛法。本来不是出家人,实非沙门说是沙门,实是沙门又说非沙门,这就是颠倒。实非毗奈耶,不是戒律,像我们东土的佛法,寺庙的规矩,这不是戒律,这是祖师规定的,这叫清规,却说这是戒律。那么佛所传的戒律都不学了,把清规学好了就好了,这都是法说非法,非法说是法,实非毗奈耶说成了是毗奈耶,实是毗奈耶说非毗奈耶。

“愚痴颠倒骄慢嫉妒朋党之心,于大乘法称赞拥卫令广流布,于声闻乘独觉乘法谤毁障蔽不令流布,不能如实依声闻乘或独觉乘或无上乘舍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亦不如实修集一切善法因缘。于我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谓勤修行学无学行,乃至证得最后极果真善异生,持戒破戒无戒者所,种种毁骂,呵责恼乱,夺其衣钵,不听受用诸资生具,系缚禁闭。”

“愚痴颠倒骄慢嫉妒朋党之心”,这个庙谤毁那个庙,那个庙谤毁这个庙,这批居士谤毁那批居士,究竟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颠倒是非。他学了声闻乘独觉乘的法,就谤毁大乘,学大乘法的,于声闻乘独觉乘法谤毁障蔽,不令流布,这是小乘法,不让他存在。不能如实的依声闻乘或独觉乘或无上乘,舍俗出家。闻法了之后就要入道,他不能这样做当然是不能出家;就不能受具足戒了,不能成为比丘,不能成为出家人。

“亦不如实修集一切善法因缘”,集善法的因缘就做好事,一切善法不要因为这个善小,我们舍一文钱给穷苦人,或者庙上法会的捐献,你捐一毛钱也好,这叫随喜。不捐献还要谤毁,就是没有一切如实修集的善法因缘。“于我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是法器,就是善学如是修行者,是盛法的器皿。或非法器就是破戒的,破戒的就不是好的,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是四众弟子,不能谓勤修行。勤修行,就是精进的精勤修行。

“学无学行”,有学位、无学位。无学位就是证了阿罗汉果。有学位呢?就是七位都有学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都叫有学位,证得阿罗汉果了。无学位,乃至证得最后的极果真善异生,这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断见思惑,这就是法器。

或者破戒了,“持戒破戒无戒者所”,有的是持戒的,有的是破戒的,有的连戒都没有了,这就是学大乘法的,这个说是真善剎帝利王。真善戍达罗就是四种种姓,对于破戒的比丘、持戒的比丘、无戒的比丘,他不分,同样的呵骂毁骂呵责恼乱,甚至于夺其衣钵不听受用。他一切的资生资具都剥夺了,他还能生存吗?他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还系闭牢狱。

“如是拨无一切因果断灭论者,虽在人中,实是罗刹,于当来世,无数大劫,难得人身,宁在地狱受无量苦,不处人中起断灭见。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于诸恶趣轮转往来,受诸苦恼,难可救济,多百千劫,难复人身。虽过无量无数劫已还得人身,而生五浊无佛世界,生盲生聋,喑痖无舌,种种重病,常所婴缠,或身矬丑,人不喜见,言词拙讷,耳所恶闻,心常迷乱,无所解了,生贫穷家,众事阙乏,不逢善友,随恶友行,乐作恶业,好执恶见,造无间罪,复还重堕无间地狱,轮转恶趣,难有出期。”

“拨无一切的因果,断灭论者”,这样做我没有错误,不受果报的,这是断灭论者。“虽在人中,实是罗剎”,虽然他是生在人中,但是这是杀人的魔王,也就是罗剎鬼。“于当来世无数大劫难得人身”,今生做了之后,以后经过很长的时间,再想恢复人身,很困难了,他要在地狱里头受无量苦。为什么他要这样破法谤毁僧佛呢?

因为他生了断灭之见,他错解了大乘的空义。下面我们会解释这个问题。

“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他虽然不信因果,因果却会找到他,找到他的时候,他就受苦了。这种愚痴人没有智能,就他现生的肉体,“不久肢体废缺”,或者生病废缺,或者像现在,出车祸,或者是天灾水灾火灾,都可以使他肢体残缺,而生病的残缺者多。在很长的时间,“多日夜结舌不言”,再也不能说话了。原因是什么呢?病苦使他这么做。业报轮到他头上,这叫起断灭见的报应。使得他痛切的痛苦难忍,很不容易忍受,命终之后一定生到无间地狱。

“于诸恶趣轮转往来”,恶趣就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受诸苦恼,难可救济”,经过好多劫?“多百千劫”,不是一个百千劫两个百千劫,而是很多的百千劫,要想再恢复人身,投生人间做人,不容易了。必须经过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人身。这个劫,无数劫,就说小劫,也是多少万万年。无数劫,以人间来计算这个时份,很难计算。“而生五浊无佛世界”,这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到这个时候,没有佛的世界,就生到我们这个时候。

“生盲生聋”,生下来就是瞎子,或生下来就是聋子听不见,并不是后来才害病。

他一生出就是瞎子,生下来就喑哑无舌,或者舌头短,或者舌头特别大,语言说不清楚,而且害的是种种的重病。或者当婴儿的时候,就被种种的病患缠绕着他,现在有婴孩还没有出生,就让打胎给打了,在母腹里就死了,这就是他过去的宿业。

“或身矬丑”,是又矮又丑,就是“人不喜见”,人从心里头就不欢喜,不愿看见或者与他说话。“言词拙讷”,讷就是口里头,那个叫结巴。不晓得说什么话,说不清楚,一句话说老半天,还没有把话说清楚,这是结巴。

“耳所恶闻”,耳朵听不见,意识迷乱,精神分裂。有的从小就精神分裂,我遇到很多,求念地藏菩萨加持他,也有好的,也有念了还是不好的。三五岁的时候也有,或者十几岁也有,因为惊吓等种种原因,使他心常迷乱,什么都不知道,精神分裂了;而且生到那个家庭,一定是贫苦家庭。资生的资具,“众事缺乏”,缺衣,缺食。

像这样的人,生到这样的情况,再加上种种的因缘,他还能遇着好人吗?“不逢善友”,没有这个因缘了。不逢善友就遇着恶友,交的朋友都是恶友,跟他一块儿作恶事,“乐作恶业”。“好执恶见”,他那个见解,看问题看的非常不对,非常偏,但是执着不舍,这样就造五无间罪。

五无间很多,受苦无间,时间无间。受苦的时候很长,不像人间,有病了,还好只有一段时间,那就有间了。有间受苦的时候,住监狱,也可以从监狱出来,刑期满了也可以出来,这都叫有间。无间狱是没有间断的。就像那个地狱里一个大床,八万多里,一个人在那床上受罪,也看到他身满床上,一万个人也是身满床上,这是无间断的意思。造了这种罪,来到人间之后,这样的人寿命还是不长,死了之后又回到无间狱。就这么来回着轮转在恶趣,能够从无间狱出来转生人,还不错;要是转不到人,或者转到畜生,或者转到饿鬼道了。

“如是愚痴断灭论者,坏乱毁灭我之正法,逼恼谪罚我诸弟子持戒破戒及无戒者,皆令不安修诸善品。由是因缘,多百千劫,没众恶趣,从暗入暗,难有出期。如是众生所有罪报,皆为未求听习声闻独觉乘法,先求听习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愚痴断灭论者,下劣人身尚难可得,况当能成贤圣法器,尚不能得声闻独觉所证涅槃,况得广大甚深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众生所有过失,皆由未学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先入大乘。”

“如是愚痴断灭论者”,这是断灭论,拨无因果的论者。“坏乱毁灭我之正法”,使佛的正法毁灭了,若毁灭了,就是灭了众生的法眼,大家就没有正法可闻了。他遮止很多人,障人家信佛的道路。“逼恼谪罚我诸弟子持戒破戒及无戒者”,对我的弟子,不论持戒破戒,或者是无戒的,他都不能令他们安修善品,不能相信因果,行道、礼佛、拜忏,这些因缘都没有了。这个恶人由于谪罚破坏佛法,毁僧谤道的因缘,“多百千劫,没众恶趣”,常时在三恶道受苦。“从暗入暗”,从黑暗还是入于黑暗,尽管来人间,他也不是一个完人。盲聋喑哑、颠狂,害种种恶病。

“从暗入暗,难有出期”,想出离这种苦难,很难很难。如是众生所有的罪报,像上面所说的这么多罪报,所犯的错误,所受的苦、果报,皆因为“未求听习声闻独觉乘法,先求听习微细甚深大乘正法”,这个果报是指这个因,是什么因呢?还没有听小乘正法,没有听二乘的法,就先听大乘正法。

我还记得最初入佛学院的时候,慈舟老法师他上午讲《四分戒》,下午讲《华严经》,一个是小乘法,最小的小乘法,一个是最圆的大乘法,大小结合。

学小乘法就是检查你一天所作所为的,身心所作的,你的心想些什么?身体做些什么?是不是跟《华严经》能相结合?不能结合怎么办呢?要忏悔!学小乘法就要忏罪,就是警惕自己的身心,不要放逸,不要狂妄自大;但是这个是不够的,必须要学大乘法才能了生死,才能了二十种断,证佛究竟涅槃。如果是学大乘法的,对于善恶因果,认为丝毫不爽,不能因为学了大乘,把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泯灭了,那是错误的。如果你学了大乘法,对于声闻乘法。独觉乘法所证的涅槃果,你还是要发扬光大,还要劝一切众生去学。

我们大家都学了《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半卷说的跟下半卷说的,简直是两回事,上半卷讲的就是善恶因果。占察善恶因果,看看你是作善多作恶多,你自己占一下。

身口意,你都存在好多的恶业。现生你当然知道,过去生你不知道,要占你无量劫前过去生,都做些什么?占你未来生,将来走到什么地方去?这个是在你定业当中,但因为你修行的关系转化了,不在此数。

占察轮,随时占。今天占的时候,可能你要受苦报。天天拜忏,隔天早上再占,可能罪业消失了,苦报完了,没有了。占察就是这个意思。

“善男子!譬如坏瓶,多诸瑕隙,盛油乳等,尽皆渗漏,能盛所盛,二俱坏失。所以者何?器有失故,如是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有过失广说如前。譬如世间库藏颓穴,置诸宝货,多有散失。如是众生,于二乘法,谤毁不信,不肯修学,为说大乘,不如实解,因此造罪,轮转无穷,譬如舟船,多诸泄漏,不任乘载泛于大海。”

“善男子!譬如坏瓶”,坏瓶就是瓶子还没有烧好的,还没做好的,还有一些漏洞、瑕隙,空隙。这样你拿它装油,装牛奶,它不漏吗?“尽皆渗漏”,都漏失了。为什么呢?所盛者非器,那个盛的东西不是好的东西,盛进去也丢失了,这个盛的器皿也坏了,这是器有失故。也就是说受法者,看他是什么根器,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他就能够领受。如果他不是这个根器,他是声闻独觉乘的,不给他说声闻独觉乘正法,反而给他说这大乘正法,这就叫非器。

举个例子,像中国的禅宗,由于时代的逼迫,没有经论可学,三武灭佛的时候,禅宗独盛,经也不要学,佛也不要念,念佛一声漱口二天,三天都口里不干净。它的涵义不是在这儿,那是纯粹的大乘,不假一点方便;那是参顿悟,明心见性。这会养成什么习惯?从唐迄今,住禅堂的人很少学法,你在那儿讲经,他也不听,念佛堂也不去。他就在禅堂那儿混,除了吃饱瞌睡,还是瞌睡吃饭,就这样混。甚至于上殿过堂,他都要逃避,什么都不信了,这是很危险。还不如在念佛堂念念佛,在学堂里学学教义,还是好的。

学教义的时候,哪一位法师教你,都是从小到大,不是一上来就学大乘的。你住佛学院,也要说八识,分析分析你的意念,乃至调好你的身口意三业,才能进入大乘。否则就像一个坏瓶子,还要想装东西?瓶子坏了,器皿也失了,所以说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动修学”的时候,根机未成熟,根机是下劣的,又没有什么精进力量,若跟他说微妙甚深大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说者有罪听者有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有过失,广说如前,前面已经说过了。譬如世间的库藏颓穴,置诸宝货,多有散失。你装货的房子,不但说搁宝石搁粮食也丢了。因为有穴洞,人家也可以进来,已经腐朽了。

“于二乘法,谤毁不信,不肯修学”,二乘法都不信不修学,跟他说大乘法,他能领略得到吗?领略不到。因为这个造罪,轮转三恶道,受苦无穷。“譬如舟船,多诸泄漏”,船已经漏了,就不是一条好船了。“不任乘载泛于大海”,若驾这条船入大海,你会葬身大海。

“如是众生,多怀悭嫉,于二乘法未曾修学,妄号大乘,实怀断见,骄慢谄曲,成泄漏身,不堪凭入一切智海。譬如有人,其目盲瞽,不堪呈示种种珍宝,如是众生,骄慢放逸,执着空见,不学二乘,盲无慧目,不任显示无上大乘功德珍宝。譬如有人,其身臭秽,虽以种种上妙香涂而竟不能令身香洁,如是众生,愚痴骄慢,于二乘法不乐勤修,不断杀生,乃至邪见,虽动听受无上大乘,而竟不能解甚深法。譬如石田,虽殖好种,勤加营耨,终无果实,如是众生,于二乘法骄慢懈怠,不乐勤修,贪求五欲,曾无厌倦。虽于彼身殖大乘种,精进勤苦,终无所成。譬如瓮器,先贮毒药,投少石蜜,不任食用,如是众生,于二乘法不肯修学,执无因论,为说大乘,终不能成自他利益。”

这个学法的人“多怀悭嫉,于二乘法”,他还没有修学,“妄号大乘”,虚妄自称是大乘,实际上是“实怀断见”,断灭见不相信因果。因为声闻缘觉是要讲因果,讲报应的。大乘法则是讲空见的,不过他却是断灭的空见,是断见,不是真正的空见。

为什么佛说法,有的时候不说有,说非有,说空的时候不说空,说非空,涵义就是不让你执着,你不要执着有,这个有是非有,也不要执着空,这个空是非空,那么亦有亦空,这叫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这叫四句。佛所说一切法都离四句,这都不是正确的。

就像瞎子,你给他摆上种种珍宝,他也看不见,不能够接受,不能够领纳。二乘人未修学的时候,以这个泄漏的身想入一切智海,不可能。这样子的人是瞎子似的,连珠宝也认不到。“如是众生”,自己怀骄慢,本来不学无术,他还认为自己了不得,放逸懈怠。

“执着空见不学二乘”,执着空见,空有很多种。“目无慧目”,不显示这无上大乘的功德珍宝,你给他大乘的珍宝、大乘的法,他认识不到。“譬如有人,其身臭秽,虽以种种上妙香涂,而竟不能令身香洁”,臭秽或者长疮或者流脓,你虽然给他搽好多香水,还是没有办法。

“不断杀生,乃至邪见”,他说杀生没有罪的。又像有的人说,猪羊生来就给人类吃的,这叫邪见。乃至于说你作恶,你害人,你一定受报的,害人终害己。我们这样说的,他不信,他只看见活人享乐,没有看到死人受罪。他没有那个智能,怎么看得到呢?这都属于邪见。虽然他听大乘听的还是很勤,但是他“不能解甚深法”,不能解到甚深的法义,所以悟不到。“譬如石田”,田地尽是石头,怎么还能种种子呢?你想让这个种下去,结果实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众生于二乘法骄慢懈怠,不乐动修”,为什么不乐勤修呢?“贪求五欲”,贪恋五欲境界,他就懈怠了,也不厌烦,也不勤修。“虽于彼身殖大乘种”,你给这些众生,下一个大乘种子,但是他是石田,不会生长的,也不会精勤修学的。“终无所成”,始终没有成就。

例如我们读《地藏经》,我们认为《地藏经》是大乘是小乘?说大乘尽讲地狱苦,说小乘,地藏菩萨什么都加持你,三乘道果,你都能从《地藏经》得到。那就是非大非小,亦大亦小,就随领受的人,看你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法器。

我们说三归五戒,入佛门的第一步就得三皈五戒。这三归五戒属于大乘小乘?

并没有人将三皈五戒判成小乘,也没人把三皈五戒判成大乘。如果你受了三皈五戒,直到发菩提心利益众生,那就是大乘。你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对世间厌离想求出离,先管自己不管别人,那就是小乘。一切法没有大小,但看用者之心如何!但是在这个次序上面,在佛的教义当中,好像《阿含经》是小乘,《般若经》就是大乘,《阿含经》也有讲大乘的意思,但是我们领略不到。佛说法没有单纯的,并不是小绝对小,大绝对大,没有这样的。法无定法,依心上立,就依我们学者的众生心,来立这个法的大小。

“譬如瓮器,先贮毒药,投少石蜜,不任食用”,或者一个碗、坛子,或者一个缸,随便一个盛贮的器皿,过去装过毒药,如果你不洗干净,你再投入石蜜,石蜜就是冰糖,虽然你把它化了,还是不能吃,吃了会中毒的。

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如是众生,于二乘法,不肯修学,执无因论”,就不讲因果,无因论。这样的人你给他说大乘,他能够成就自他利益吗?不但不能利益他人,连自己也利益不到。

“譬如瓮器,先贮石蜜,投少毒药,不任食用,如是众生,精勤修学二乘正法犹未成就,为说大乘,二俱坏失。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贪瞋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执着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着甲胄,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智能狭劣,根器未成,为说大乘,必生妄执,由此展转,造恶无穷,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于诸恶趣,轮转往来,应知如前次第广说。”

“譬如瓮器,先贮石蜜”,你给他投少一点毒药,一点点就可以,你还是食不得,吃了照样的毒死。“如是众生,精勤修学二乘正法,犹未成就”,像这类众生修二乘法,因为他懈怠,修什么也成就不了。要是再给他说大乘,二乘坏了,大乘也坏了,两者都成就不了。

“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他的心都乱了,你给他弹琴,或者给他唱歌,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就像众生于二乘法,没有修学过,贪瞋痴很猛利,烦恼扰乱他的心。他“执着无因”,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他执着断灭论。像这样的人,你说什么法都不成,你就算给他说多久的时间,他也不能理解。

“譬如有人,不着甲冑,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这是指当时兴兵作战都得穿上外套披上盔甲,里头还披上甲冑,冑者就内穿的,铠甲是外穿的,我是在西藏看见的。西藏每年到春节的时间,跑马射箭,他们把铁盔铁甲都穿上了,那好重,现在的马根本撑不起。那铁盔铁甲就一百来斤,再加人的身体一百来斤,还得人往上绉着才能上得去,都是真正的铁。我们演戏还只是形容,西藏的演戏是真正的铁盔铁甲,拉弓射箭。如果连这个你都没有防护好,手里没有拿刀没有拿箭,还是用你两个拳头,到兵阵当中去打战,那是不行的。现在更不行,现在是枪炮,跟那个时候又不同了。

给他说大乘法,不是落于断灭见,就是落于常见的,他就执着二边。由这样的辗转,造恶无穷,就会造很多的过错。像这种没有智能的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

由于谤毁三宝,眛于因果,“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恼,痛切难忍”,命终之后,一定生到无间地狱,“于诸恶趣,轮转往来,应知如前,次第广说”,这前面都说过了,在地狱受苦,无穷尽的受苦。

“善男子!是故智者先应观察一切众心然后说法,先当发起慈心、悲心、喜心、益心、不懈怠心、能忍受心、不骄慢心、不嫉妒心、不悭悋心、等引定心,然后为他宣说正法,终不令他诸众生类,闻所说法,轮转生死,堕大险难。是故如来善达一切众生心相,以无尘垢无取行轮为说正法,具大甲胄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为他说法亦复如是。由悲愍故,为令断灭诸烦恼故,为令超度三有海故,为诸众生于三乘中,随心所乐,随趣一乘,速圆满故,为说正法,终不令其轮转生死堕大险难。”

有智能的人应当先观察众生,观察他的心念是什么?这必须得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如果不具足又怎么办呢?你应当先发心,“发慈心”。慈心就是施予众生一切快乐,拔除众生的痛苦。“大悲心”,看众生的痛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这就叫发菩提心。具足这么多心,生起欢喜心,对法欢喜,对众生欢喜。生益心,一定有益于众生。“不懈怠心”,修法说法都要精进,能忍受众生的恼害,种种的毁谤,他能忍受,因为消灾了。“不骄慢心”,像众生跟我都平等,如果脱离众生,你就不能够成佛。

那天我跟大家说报四重恩,知道四重是什么吗?我们只知道父母、佛,不知道众生恩。报四重恩,第一个就要报众生恩,没有众生,你成不了佛,慈悲喜舍是对谁?

众生是成就你佛道的。能忍受不骄慢,还要不嫉妒,不悭吝。

“等引定心”,要具足这么多心,由定力引发你的身心愉快,身心安静,身心安和,这叫“等引”。然后为他宣说正法,说大法,不令他闻所说法,轮转生死。只要闻了法,使他能断绝生死之路,起码要断绝三恶道苦。

我以前是讲华严、讲法华的。当初学法的时候,待过两个佛学院,前五年是学华严,在鼓山。后五年是在湛山寺,倓老法师是学四教,是以法华为主的。到了美国之后,改学地藏,就讲《地藏三经》。谁要是能念《地藏经》,信了《地藏经》,见着地藏菩萨像,供地藏像,三涂绝对断的,这些险难都没有了,这是佛说的。我认为讲这个,众生就不会再轮转生死,堕大苦恼。完了有时候再给讲讲〈普贤行愿品>,讲讲《华严经》的三品,也就是讲讲文殊菩萨怎么样教我们善用其心,我们只要会用心就好了,善用其心断一切恶。你得会用心,见什么发什么愿,愿一切众生都成佛。

“如来善达一切众生心相,以无尘垢无取行轮,为说正法。”以下是佛轮,这几段经文很深,大家要注意听。

“具大甲冑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他在众生里头不受众生的沾染,在战阵当中他穿了盔甲不受伤害,这是大菩萨,这样才给他说法。这是“由悲愍故,为令断灭诸烦恼故”,悲愍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断除这些烦恼,“为令超度三有海”,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有。一般的三有是指这个说的。

“为诸众生于二乘中随心所乐,随趣一乘”,就是普遍说法,三乘都说。这个众生于那一乘有缘,他就学那一法好了,所以大中小三乘都说。“速圆满故”,如果随机说法,他应机而得度,这样子使他很快圆满。“为说正法,终不令其轮转生死,堕大险难”,说法的目的就使众生离苦得乐,不再堕于险难,险难就是三涂的险难。

“云何名无尘垢行轮?无尘垢者,谓说法时,不为有蕴,不为有处,不为有界,不为有欲界,不为有色界,不为有无色界,不为有此世,不为有他世,不为有诸行,不为有受,不为有想,不为有思,不为有触,不为有作意,不为有无明,乃至不为有老死,不为有行及不行故。为诸众生宣说正法,唯为一切诸蕴处界,广说乃至行与不行,皆寂灭故,为诸众生宣说正法,以是义故,名无尘垢。行者,所谓为能永断死此生彼,为诸众生宣说正法,为能永断诸蕴处界,广说乃至为能永断行与不行,为诸众生宣说正法,是名为行。轮者,所谓如满月光,清凉无碍,遍满虚空照触一切无障境界,如是如来及诸菩萨,所有神通记说教诫三种胜轮作用无碍,遍诸世界,利乐一切所化众生,令诸众生不异归趣,不共一切世间众生,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能令众生断灭生死诸苦恼法,证得安乐菩提涅槃,是名为轮。如是名为诸佛菩萨无尘垢行轮。”

这叫无尘垢轮,这是空义。刚才说是堕这个断灭见,但是这个是讲法的微妙,不使他堕断灭见。

“有”就是色法,包括心法。“有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不为有处”就是十二处,“不为有界”就是十八处。又单一个别的说,“不为有欲界”,“不为有色界”,“不为有无色界”,是指三界。“不为有此世”,“不为有他世”,此世就是今生,不为他世就是未来。“不为有诸行,不为有受,不为有想,不为有思,不为有触,不为有作意。”

这是受想行识。

“不为有无明”,乃至于不为有老死,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明,行行缘名色,名色缘六处,乃至于老死。

“不为五取蕴”,五取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十二处不有作意,思、想、受、行,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如梦幻泡影。乃至于无尘垢行,乃至于有行及不行,这些就是显中道义,不落断常二边。

下文又重复说。为什么要重复说呢?因为这个义不好懂。佛说法是清净的,清净轮尘垢就是所作的、所行的、所说的教化,都是清净的。在说法时,不执着此,也不执着彼,一切无着,不执着,无有彼此,彼此都叫对待的,有对待就有尘垢,所以是无对待法的。离二边显中道,离四句绝百非。

要断生死,要行这个无尘垢轮,让一切都寂灭,都是清净的。上面我们所念的这些都是寂灭故,给众生说的是正法,以是义故,名为无尘垢。行者,要是这样去做,能够永远断死此生彼,这就叫行。无尘垢就必须得到永断生死,证到究竟涅槃,这是正法,究竟的正法,永断诸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要是广说起来,一切行与不行,都要断绝。没有行也没有不行,这才叫无尘垢轮。无尘垢轮就是这样,没有行也没有不行,行即无行,不行即行。佛所说的法都是无始终的,所以叫圆。你在那儿去找源头,没有,找结尾,没有,是圆义。现在用这个显无尘轮。这有十种的甲冑轮。

这个轮是譬喻说的。譬喻什么呢?譬如法。说这个轮子,轮子底下能够摧毁一切障碍物,那么用佛教讲,佛所说这个轮,就像十五的月亮似的,那光明照的很普遍。

如果是夏季,晚上月光一出来就很清凉的。譬如光明的意思,就是它无有障碍。光明就是现在那个空中,没有障碍的,也就是无障碍的境界相。那是形容着佛与那些大菩萨,他们所有的神通记说教诫,这三种殊胜轮的作用也是无碍的。

至于神通,在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变成神通。那么天眼、天耳,都加个天,天者,就是自然的意思。当你证得了,明白了,开悟了,恢复你原来的本体,这些被迷惑的境界,障碍境界都消失了,就有神通了。神通就是你的智能本性,神通的体是智能的。神就是不假思议的,人家看见一件事说这人真神,真神就像变戏法的,都感觉他神。

或者吞刀吐火,你感觉很神,因为你不能做。你看他做的,你感觉很神。佛的神通是很自然的,他一看见众生,他就知道众生相,知道众生的过去生,应当给他说什么法,使他能够开悟。“记说”,大菩萨诸佛,他对于众生心里所思念的,他记得住。因他所记的,因他心的作用,而给他说法,叫记说。

“教诫”,凡是佛说的法都叫教诫。像我们跟着上师求教诫的时候,就是诫勉你,教化你的意思。教诫就是说法的意思。这个本来是说戒律的教诫师,教你怎么样去做。那么,这三种殊胜的法轮,他的作用是无障碍的,作用无碍,不是对某一个众生度,对另一个众生不度,对某一个世界度另一个世界又不度,这就有分别。所以说利乐一切众生,利乐所化度的一切众生,令这众生,不异三乘同修,只要佛所说的教法,从三皈起,你修行就好了,用大乘信来修三皈,那你所归的所依的,就依着你自己心,归你自己的心,这叫究竟。

一切法到了究竟处,就是你现前的一念平常心,这就是最究竟。归趣,就归依到你这个心,归趣三乘道果,或者归依佛果,这是跟一切世间众生不相共的。这是专指诸佛菩萨,不但跟世间众生不共,跟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乘的众生也不共,佛的大慈大悲、无量慈悲喜舍,是不跟二乘人共的。为什么不跟他共呢?

以下就说二乘人。二乘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像众生的痛苦,他是不管的,他也不去救度。因为佛菩萨能令众生断灭生死一切诸苦恼,生死是因众生烦恼而起的。

在生死轮回的当中,众生有无量无边的苦恼,让他停息了、断灭了生死苦轮,不在六度轮回所转。那么证得什么呢?证得安乐菩提的涅槃。菩提就是觉,因为觉悟了,因为不生不灭了,涅槃是不生不灭了,得到究竟的安乐,是名为轮。我解释这个“轮”字,这是指是法说的,这才叫究竟,到了无尘垢。无取行,行,没有能行、所行,就是无取,这个叫证得。这样安乐,这就叫“如是者名为诸佛菩萨无尘垢行轮”。

“云何名为无取行轮?谓于诸法无所挂碍,犹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随其所宜,宣说正法,无所执着。谓诸如来为诸众生说如是法,犹如虚空无差别相,以无量定游戏自在庄严住持,为诸众生说微妙法无所执着,具大甲胄。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为他说法亦复如是,谓说诸法非有非空,非即色空,非离色空,乃至非即识空,非离识空,非即眼空,非离眼空,乃至非即意空,非离意空,非即色空,非离色空,乃至非即法空,非离法空,非即眼识空,非离眼识空,乃至非即意识空,非离意识空,非即欲界空,非离欲界空,乃至非即虚空无边处空,非离虚空无边处空,非即识无边处空,非离识无边处空,非即无所有处空,非离无所有处空,非即非想非非想处空,非离非想非非想处空,非即四念住空,非离四念住空,乃至非即八支圣道空,非离八支圣道空,非即缘起法空,非离缘起法空,非即三不护空,非离三不护空,非即四无所畏空,非离四无所畏空,非即十力空,非离十力空,非即十八不共法空,非离十八不共法空,非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空,非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空,非即涅槃空,非离涅槃空,是名如来及诸菩萨为诸众生宣说处中微妙王法。”

“云何名为无取行轮”呢?这两个是合说的,现在分开了。先说无尘垢的行轮,完了,再说无取行轮。

“谓于诸法无所挂碍,犹如月光普照一切”,前面用月光形容,是消除我们的热恼;现在用日光形容,是消除我们的黑暗。日光是普照一切的,所有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他应以何法得度者,就跟他说什么法,随其所宜。什么法与他相应,就跟他说什么法。一切众生乃至声闻缘觉,都有执着。声闻缘觉的我执没有了,他断了我执,但是法执还在。我是假的,法是真的。

所以在《金刚经》上,佛对须菩提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知道我以前给你所说的法,是让你度过生死的,就像那过河的船一样,河已经过了,船就不要了,还执着它做什么呢?

所谓正法者,对机说的法都是正法,使他得度了,就叫正法。不对机,你就算说再多的正法,去不了执着,去不了苦恼,也不是正法。因为他没有理解,这就是让众生不要执着。

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说如是法,什么如是法呢?就是以下我所说的如是法。“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指什么东西。如是法是什么法呢?这个法就像虚空似的,没有差别相,相是在虚空之内建立一切的,虚空本身没有差别相。所有三乘诸道的众生,佛说了无量的定。定有无量种定,定不是坐着不说话,六根不动,才叫定,并不是那样的,他是一切的行动都在定中。

诸佛菩萨看到幻化的众生,佛所说的法也是幻化的法,度众生的时候就像我们游戏一样的,游戏什么呢?“自在庄严住持”,就是佛说的法住持,住持在法上,庄严这个法,但这个法实际上是没有的。

“为诸众生说微妙法,无所执着,具大甲冑”,具大甲冑是跟众生的烦恼战争的时候,无所畏惧,不会被众生所染污。如果工夫不深,没有这个定力的话,本来是度众生,最后反而跟众生一样,就被众生的染污所染着。

在法上要是起执着,在众生上要是执着众生相,就不是究竟了义。在初步的时候,这样是不得行的。要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

无尘垢轮是什么样子?佛行无行轮,无行轮是无取行轮,不取一切法,就是在他运动当中,行就是运动,在所有一切作用当中,方便善巧的智能不是根本的,那是幻化的,这种方便善巧是微妙的法。

什么是微妙的法呢?下面就解释微妙法了。什么都不执着,无所执着。具大甲冑,这个大甲冑是什么呢?空义,一切无作。所以说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摩诃翻大,度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就是他的慈悲喜舍心最大,乃至于法大,称体相故。众生能够明瞭自己的心,自心体相,给众生说法,就是这样的说,亦复如是。

“说诸法非有非空,非即色空非离色空,乃至非即识空非离识空。”佛所说的法,不执着相。说有,众生就执着有;说苦,这真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你所求的事达不到目的,苦死了;每个人都有求不得的苦。

生苦病苦,生苦都忘了,生的时候那个痛苦让你都昏了,记不得了,来回轮转的苦,记不得了。又说这是有法,要一说有,众生就执着了。佛不说有,在大乘教义里都说非有。这个有非有,非有不是空,非空,非空不就是有,不是的,这是说空义。这个空不是像你所执着的那个空,对你执着说非空,这个有对你所执着那个,叫非有。

一切诸法有空二边,非有非空,就是中道。不说决定有,又不说决定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在有中,有在空中,这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总说。

总说所谓诸法非空非有。

以下就分别说了。先说色、受、想、行、识,我们不讲五蕴。五蕴法也是空的。

色本身就是空的吗?离了色,在色上说空吗?是离了色说空呢?在色上说空,本来是有的,譬如这朵花,我们说这朵花是空的吗?空是有,但是不实在,没有自体。说它非有,在有上说非有,说非有就是空,非空。现在有具体事实在,怎么是空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你要悟,去参!

像我们这个肉体,有吗?确实有。这个人名字形相,都是有的。但是他不是实在的东西,可变化故,无自体性故。我们的肉体是四大种合成的,地水火风。在《楞严经》上讲七大,再加上空根识,地水火风成就的肉体,没空不行。

大家可能说我的肉体怎么会有空?你腹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空的。每个器官跟每个器官,它们中间有空隙,要是没有空隙,就会粘到一块,各个作用都失掉了。地水火风离开了,如果腹内没有空气,你还能生存吗?没水没什么都可以,要是没空气你马上就断气了。

人到最后死亡的时候,他也没吃,也没喝,还能活几天。气断了,那就死了。

所以地水火风空根识,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一个识,肉体虽然坏了,八识不坏。

所以一切诸法,先举色法,色法是空的吗?是有的吗?色法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是色即是空,还是空即是色呢?两个颠倒的。这个色是不是就是空?还不能这样说。色不即是空,空也不即是色,空是空,色是色;色是色,空是空。不只色法如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这三个就略去了,“乃至”,就是超略的意思。

“非即受空,非即行空,非即想空”,这个就不重复了。色受想行识,都如是。

说蕴,非蕴即是空,也非空即是蕴,就是这个涵义,这就是五蕴色法。

即时空,还是离时空?即也不对,离也不对,非即非离。眼耳鼻舌身意,又说六根,那么非即眼空,非离眼空,“乃至”又超略了,非即意空、非离意空。超略什么呢?超略中间的四个,耳鼻舌身这四个超略了,这“乃至”就过去了。每个都这么套一下。《大般若经》六百卷,就这么说来说去,来回这么转。所以他不简略,没有“乃至”,六个都摆出来,一个一个摆。所以经文的文字就多了,是这个涵义。

在其他的经上,他用“乃至”两个字就都略了。所以这一段文字,你懂得其中一个意思就都懂了,不即不离,这就是中道义。即也不是,离也不是。你读大乘经典,离四句,绝百非,怎么说都不对。四句的意思就是,有、无、非有、非无,这叫四句。即色是空不对,离色是空也不对,离识是空不对,即识是空也不对,这叫离四句的意思。

“非即色空,非离色空”,乃至“非即法空,非离法空”,为什么又要说一道呢?不说色心法,先说色法,后说心法。心就是法,说心法,也都是不即不离。完了又说六识,“非即眼识空,非离眼识空”。以下又超略了,乃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至非即意识空,非离意识空”,离不可以,即也不可以,也就是非即非离的意思。

“非即欲界空,非离欲界空,乃至非即虚空无边处空”,这个超略就多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超略了。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都超略了,就说到四空天了,也就是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空无边处天。四空天,也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四空天建立空中,应该空的,不是的,因为他有住在那个天的,有意识。他以为没有了,实际还是有的。无所有处,本来没有,但是加个“处”字就有了。

无所有就没有,加个“处”字,他以为生天还是有个处所,好像我们有住居的地点。这个四空天就是外道天,但是阿罗汉果,也居住四空天。所住天是不同,他入那个定,他就在正定当中,那些在四禅八定,在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他入在哪个定就到哪一天,这叫九次第定。

在有法当中,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这是举圣道。佛所说的法,四念处、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都是菩提圣法。即四念处空,或离四念处空。以下的“乃至”就超略了,八支圣道空,离八支圣道空就超略了。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都超略了,就不详细说了。佛所说的法,也如是;不但世间诸法是空的,佛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但是不能偏于空那一边,偏于空就落断见了,偏有就常见了,不是执常就是执断,不是执有就是执空,这都是般若义。

本来《十轮经》是讲有的,是讲苦的,要你厌离。每一部经要绝对判为大乘、小乘是不可能的,他里头涉及各个部分;像这就是《般若经》,这些都是从无有无空的当中去体会。举这些相,因为佛说这些法,世间有这些相,三界二十五有,都有这个相。要把这个即和离弄清楚。就是在色上说空,在空上说色。离色空,即色空,离开这个四念住空,或者即四念住空,都不对。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这就叫妙法。

所以学佛法的人应该知道圆满的意思。你怎么执着都不对,这是破执着的,给他说执着的法。

我们经常讲缘起法,诸法缘起,缘生无自性。缘起法是空的,是有的。那么“非即缘起法空”,不是缘起法本身是空的,也不是“离缘起法空”。懂得性空缘起了。这都是讲性空的,说了很多都是性空。为什么有缘起?缘起是各种因缘,多种缘成的,少一缘,这法不成,就是这个涵义。

你要是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懂了。专讲缘起性空,就有好几部经。

缘起法,即缘起法是空的,离缘起法是空的。每一法上都加个“非”字,你所说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说的法不是法。离开言说就有?离开言说还有什么显?那显不出来。说到真如,说到究竟,没有言说的。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要说出来,说什么不是什么,不是这个,不是妄语。

别理会这个,那不是说假话,不是的。你说什么不是什么,说说那个东西是一个表示,一个符号。

像我们说火,火绝对不是火,要是火的话就把你给烧了。应该懂得这个涵义,你说什么并不是什么。你或者说张三,张三就代表,这个张三不是那个本人的张三,而是他的符号。符号,张三也可以,张四也可以,改张五也可以,改个什么都可以。

符号是可以随便改变,不是实体,你从这个上可以体会到。

我们本心、真心,一切言语都不能显示出来,这叫离真如。〈大乘起信论〉,大乘经典都叫离言真如,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想要思议观察,没有,一观察就错了,百非就是这个意思。你只要一动意念,错了,这个意思很深的,不是我们这部经的本义。

三不护,只是指佛说的,佛的身口意三业是纯善的。随便怎么做,身怎么做都是善的,那就达到真善美了,究竟清净了,永远离过的,不需要再加上防护。护是防护的意思,佛就不要护了。阿罗汉、菩萨,他还要防护,身语意还要注意,身语意还有微细的无明,微细的习气。

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他无量生以来的习气非常重。因为无量生来不是做国王,就是做大长者,染成说话的无量劫习惯,称人家都是小婢,他并不是骄慢,而是习惯。他见了佛,闻了法,证了道。他有神通有力量,龙王天龙鬼神都护持他的。他过河的时候,过不去,他喊:“小婢断流!”要那龙王给他断。龙王知道他是证得阿罗汉的,就断了河让他过去,他也没说个谢字就走了。这个龙王就跟佛告状,说这位尊者他太不客气,太骄傲自满。佛就跟他说,他没有轻视心,他是过去的习气,虽然证了阿罗汉果,只能断见思惑的现行,粗惑断了,细惑他没断,他的习气还在。

我们要断习气是很难的,多生累劫带来的习气,修道者一看,就知道你的习气;各人要了解各人的习气,改习气很难。佛就跟他说:“好我让他给你道歉,让他对你忏悔。”就叫这位阿罗汉来跟他忏悔。这位阿罗汉又说:“小婢莫瞋。”哈哈!他当着佛面前还要说小婢,佛说这是他的习气,没有办法改。他改了这个习气,就当了大菩萨。

我们有很多问题,各人都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习气。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各人是各人的习气,种子相同的,习气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所以修道者要防护三业。这叫三不护。

“三不护空”,三不护是没有的,佛的三业是没有的。不即也不空,也不离,离了三不护说空。你说什么空呢?离开实体了,还说什么空呢?即三不护空,三不护空是佛的身口意三业。佛的身口意三业是清净的。所以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乃至大慈大悲四舍都如是,乃至佛证得涅槃,涅槃不生不灭是空的吗?是即涅槃空,是离涅槃空,即也不可以,离也不可以,涅槃本身就是不空不灭,不生不灭的,非染非净的。

这就是一切如来跟大菩萨给众生宣说的微妙王法,这叫无尘垢轮。随着执着,就不是清净了,有尘垢。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终日度众生无众生可度;终日说法,没有说法,没有说一句,就是这个涵义。这不是顿义,顿义是离言说的,但有言说都不是顿教,以这个无取行轮说微妙法,一说到微妙法,即也不可以,离也不可以,说空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

“善男子!如是如来为诸众生,以无尘垢行轮说法。如满月光清凉无碍,遍满虚空,照触一切无障境界,乃至广说。又以无取行轮说微妙法,于一切法无所罣碍,犹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随其所宜,宣说正法,无所执着。谓诸如来为诸众生说如是法,犹如虚空无差别相,以无量定游戏自在庄严住持,为诸众生说微妙法无所执着,令于三乘随宜趣入。具大甲胄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为他说法亦复如是,令诸众生闻此最胜甚深法已,于三乘中,随其所乐,随趣一乘,种种善根皆得成熟,随于一乘极善安住,终不令其于生死中增长种种恶不善法,令于涅槃坚固不退。”

以无尘垢行轮,像月光一样的。满月的清凉无碍,月光遍满虚空,照触一切无障碍境界。月光照耀,月即无意照耀,自然如是。受者也无意的受,也不是有意的受。微妙法,于一切法无所挂碍,不执不着,无挂无碍,就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都不可以。

“犹如日光普照一切”,太阳出来,大地的黑暗都消失了。佛对三乘的根器,声闻、缘觉、菩萨,随他所依。佛说法不是佛想说法,而是众生的需要,根机成熟了,就得宣说正法。每一个说法都是不请不说,都有因缘的。因为请,佛才说,又有助缘,诸大菩萨来助化,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他们不需要闻法,他们是来助佛扬化的,来证明他们之所以成道,就是因为修行证得来的。

“无所执着”,对一切法无所执着。为“诸众生说如是法”,如是法,就是“犹如虚空无差别相”。佛所说的法,我们知道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善恶果报,这都是应机说的。虚空里头,没有这个相、那个相。有相,是那相的本身。

“以无量定游戏自在庄严住持”,就是用无量定庄严自在住持。住持什么呢?住持这个妙法,无住持的住持,“庄严众生实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套用《金刚经》的语句。在这个段文字里头都不要执着。解脱,有缚才说解脱;无缚,解脱也说不上;无缚无解,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

众生断烦恼证菩提,有烦恼可断吗?没有烦恼可断,哪有菩提可证呢?张无尽居士说这么两句话,“断除烦恼重增病”,说你想断烦恼又增一层病,增个什么呢?断烦恼,这个断就是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邪知邪见,你要趣向真如证实相求实相都是邪见,那是到究竟了义。只要一开口就错了,离四句绝百非,无言说就对了?佛又为何苛责哑羊僧?哑羊僧究竟该怎么做呢?入了才知道。

这都是要你证大乘了义的实相义。妙法的意思就是要你无所执着,要达到这么一个目的,让众生闻什么都不执着,对什么都不执着。佛一说法的时候,有无量亿众生来听法的。有人问我说:“法师!那时候在印度好多人口?”我说:“我也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印度好多人口?起码没有现在多就是了。”他反问:“佛说法那个法会上有那么多的人吗?”我说:“那些不是人。”他问:“不是人是什么?”“天、菩萨,他方世界来的,在虚空中。” “那这个世界容得下吗?”我说:“那是你的看法。”这样理解完全是错的,这叫执着。佛是在虚空中说法,所说的法音遍一切处。

有一位法师说法,只要五个人以上,他就不说了。我们在法源寺,那些老和尚说戒的时候,五六十个一坛,时间还来不及,这都是不合法的。一般的是一对一。

你看我们那些大德如实开悟的,都是一对一传戒。戒师会就问他,单对他的机说。我们没有佛的三根普被,没有那个本事。在佛陀时代,佛说了一段法,就有好多人开了悟,证了果,乃至于发了菩提心。我们说了好多次也没有谁发菩提心,就是发了,你也不知道,但是发也不是真的。到了初住才能发真正菩提心,这叫做随宜说法。

“为他说法,亦复如是,令诸众生闻此最胜甚深法已”,最殊胜甚深的法,这就是心法。上面所说的这些非即非离,不要在文字上去想,这就达到我们的心。你说你的心,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思惟不是那个心,离开思惟,我的心又在那儿?你要离开心意识去参!参了,就开悟了。用分别心,你到老和尚那里,请他开示,你一生起分别心,他就打你,这有甚深的妙义。

像俱胝和尚,人家一请问他,不论谁请,就是一指禅,那来的人就开悟了。不论谁请法,他都给你伸一手指头,来的人就明白了,在那里就开悟了,就给他叩头礼拜道谢。有一天他不在家,只有小徒弟在家。别人来问法,说师父不在,这个人就请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这位小徒一伸手,哈!那人又高高兴兴给他叩头礼谢,走了,开悟了。他师父回来问说:“有没有人来?”徒第说:“有人来请法的。”师父又问:“你怎么答复他?”小徒弟就说:“我就学你,他一问如何祖师西来大意,我就这么……”师父又问:“他什么表示?”他叩头道谢,说他开悟了。俱胝和尚说:“那你悟没悟?” “我不知道。” “好,我问你,如何祖师西来大意?”他就一指手指,他师父一刀就把这位小的手指砍去了,痛得他又嚎又叫。“你不要叫,来来来再来!”那小师父忍着痛,俱胝和尚又问:“如何祖师西来大意?”他就开悟了,也不痛了 。

大家悟没悟?悟到什么?前面是有,后面是空,非空非有;非有,没了,说空,空还说什么?已经没有了还说什么空?我们慢慢参吧!我们在上面着墨,说了很多理由,这是没有理由可讲的。要是一讲,就落到第二义、第三义去了,那就永远耽误了,悟不了。怎么办呢?就按着教义,按着经本上去看!那样子很辛苦,又是读诵又礼拜又忏悔。如果是真正有本事,一下子就豁然大悟,虽然悟了,还得从头学起。

悟了还没有本事,还不是佛,这叫悟得的“理即佛”。

“于三乘中”,随其所乐,“随趣一乘,种种善根,皆得成熟”,过去所种的善根都成熟了。“随于一乘,极善安住”,哪一乘都好,极善安住,就是他能够断惑证真,安住于不动,再不受生死轮回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断无量无数众生生死流转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断生死流转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令无量无数众生度四瀑流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令己度四瀑流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除无量无数众生诸烦恼病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除诸烦恼病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断众生诸蕴烦恼习气相续令尽无余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断诸蕴烦恼习气相续有余不尽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成大悲等流果故,大悲为因,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不为大悲等流果故,无大悲因,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有所顾念而为说法,声闻独觉于诸众生无所顾念而为说法。菩萨摩诃萨为息一切他众生苦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息己所有苦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满一切众生法味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满己身法味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得胜法明为他说法。声闻独觉但为自己得胜法明为他说法。”

我们经常讲二乘人也托钵食,人家请他说法,他也说法。但是他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断生死,把生死流转停了。他说法,不是令众生来断生死的,这就是二乘人跟菩萨的差别。他所做的一切事是为他自己,不是为了度无量众生,生死流转的苦轮而来说法。菩萨摩诃萨是令一切无量无数的众生度四瀑流为他说法。

四瀑流,四种的生死根本,乃至最后的是无明瀑流。声闻独觉不是,他只是为度自己的四瀑流。他给别的众生说法,说法的目的,纯为自己,不是为他人。

菩萨说法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菩萨的一切事都是为了度众生。我们念〈普贤行愿品〉,念〈净行品〉,他遇见一件事情,他一想到佛法就想到众生。但愿众生得成佛,每句都如是,一遇到什么事都当愿众生,愿他断烦恼证菩提,都是愿他众生截生死流入一切智,都是这样。声闻独觉就不然。

菩萨摩诃萨为了去除无量无数众生的诸烦恼病,为他说法。菩萨说法的目的,为了众生都断惑证真,不再在生死中轮转。“声闻独觉但为自除诸烦恼病为他说法”,菩萨是为令众生除烦恼病说法,不为自己;独觉声闻是为了自己除去烦恼病,为他说法。“菩萨摩诃萨为断众生诸蕴烦恼习气相续令尽无余为他说法”,或者是虽然自己未成佛,他让众生都成佛。

地藏菩萨一直在菩萨位,但是他所度的众生,有很多都成佛了。《地藏经》里那些十方来的诸佛,就是地藏王菩萨度化的,教化成佛的。他自己还是菩萨,这是大菩萨的种性。不但令众生断烦恼,断诸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烦恼,还要断习气,不让习气相续,不让烦恼相续,令他一切的烦恼都尽无余,这样的给一切众生说法。

“菩萨摩诃萨为成大悲等流果故”,大悲为因,为他说法。菩萨,他的大悲心是平等的,“流”是同类为流,让一切众生跟他一样,都成就圆满的菩提。他是大悲心为因,希望一切众生都发大悲心,度一切众生,给他说法。声闻独觉,他的说法不是为大悲等流果故。他不是为等流,等流就是让一切众生跟我都是平等,都成为一类,“流”者一类。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有所顾念而为说法,“顾念”就是加庇加持摄受,用大悲慈悲喜舍摄受众生。这样摄受他,给他说法。

那么“声闻独觉”呢?他为了自己,他没有大慈大悲心,没有顾念,不像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遇到哪位大菩萨,都嘱托他们,我如果涅槃之后,在我这个末法当中的弟子,一个别剩,都给我度了,让他们离开生死。他对每位大菩萨都是这样子嘱托的,不论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都是这样嘱托的。

同时,设了种种方便法,给你说缘念佛法僧三宝。声闻缘觉,他没有这种顾念。

菩萨为了息灭一切众生的苦恼,息灭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他说法,让他得到清凉。

声闻独觉,他是为息灭自己所有的苦,他给别人说法,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他自己,有所为而为,就是这样子。为谁呢?为自己。

“菩萨摩诃萨为满一切众生法味为他说法”,我们吃东西都是要贪个口味,法有法味,法的味道。诸大菩萨教导我们都要使你能够学法精进,欢喜愉快,你得到法味了,就得到清凉了。得到清凉了,就去除你的热恼,就去除你的饥馑。一有法味了,我们就有法了,菩萨是这样说法的。声闻独觉,他自己满足于他自己的法味,不是为众生,是为他自己满足法味而给众生说法。

“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得胜法明”,在法上,产生殊胜智能的光明。明就是觉悟,觉者就是明的意思。三觉圆明,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觉,我们现在只求自觉就好了,我们没有明,力量不够。菩萨给众生说法的时候,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殊胜法,能够产生智能光明,是这样给众生说法。声闻缘觉,但为自己得胜法明,为他说法。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无量律仪,普为除灭一切众生大无明暗,大怖畏事,一切衰损,得大光明及大名称,如实觉悟一切智智,为他说法;声闻独觉少分律仪,但为灭除自无明暗,得小光明及小名称,如实觉悟少分法智,为他说法。善男子!声闻独觉,无有于他实怀顾念,无有于他实怀悲恻,无有于他实不轻弄,无有于他实为利益,无有于他实为拔济,无有于他实行荐举,无有于他实欲称叹,无有于他实无谄曲而行赞美,无有于他不顾己身令彼安乐,无有于他不起误失身语意业。善男子!住大乘者无有于己实怀顾念,广说乃至无有于他发起误失身语意业。”

一切智智就是指佛,唯佛才能称一切智智。“以要言之”,就是扼要的说。总说菩萨摩诃萨所遵行的无量律仪,律是戒条,仪是四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仪是律的方便。那么他的一切法,一切的律仪,目的是除去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乃至使众生永远没有恐怖。

人在黑暗当中,容易产生恐怖,在光明当中就不会产生恐怖。如果有了大智能,不管任何事情都看得破,不会有恐怖感。如果看不破,没得智能,在黑暗当中走路还得摸索,前面是不是坑,你都不知道。走路就会生起恐怖,就有怖畏事,乃至于损减。那就是善业恐怕损减,恶业恐怕增长。

闻法的目的就是使自己能够得大光明,乃至名称好。我们社会上讲,名是第二生命。你要是有好名称,谁见了都恭敬,都赞叹,都随喜;恶名遍布,你就行不通。

如实觉悟一切智智,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成佛。这样给他说法,菩萨是想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那个黑暗、无明,让它渐渐的衰损;智能光明、名称,让它觉悟,究竟增长到成就一切智智。

声闻独觉的少分律仪,我们只知道菩萨的戒条,是十重四十八轻,《梵网经》说,这是菩萨律仪。比丘戒二百五十,八万细行,意就有八万,根本戒就有二百五。如果认为菩萨戒很少,比丘声闻缘觉戒条很多,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梵网经》一条戒,就包着无量无数的戒。除了止,还有作。比丘在律仪方面有很多是作持,应该作的事情。所以要知道菩萨律仪,他们一发了菩提心,就受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所有律仪都包括了。只要佛所说的,不许可做的事都叫律。摄善法戒,佛要做的,应当叫你做的你都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切善法你都要去做;不论十善法,乃至三皈五戒,乃至声闻法,你都要去做,一切法只要是善法都要做。最难做的是饶益有情戒,让一切众生得到利益。声闻缘觉不是这样子,单为自己,灭除自己的无明暗,灭除自己的无明,得小光明。因为他心量不大,所以得到的利益很小。

“小名称”,名称不大。大菩萨三千大千世界,他方国度,像文殊师利、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无量世界都知道,这叫“大名称”,不是我们世间这个名称,世间这个名称是很小的。“如实觉悟少分法智”,他不是一切智智,而是一切智。少分法呢?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个法的智能他有了,他是这样的来给众生说法的。

“善男子!声闻独觉无有于他实怀顾念”,声闻独觉,他没有关心众生,只关心自己。“无有于他实怀悲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是大悲心。声闻,他对待众生,只为了自己的生死,不关怀众生。“无有于他实不轻弄,无有于他实为利益”,为于他实不轻弄,菩萨是不恼害众生的。罗汉不然,就心理上说,他对众生不如实说法。

不如实的培育他人,而是如实培育自己,一切修法功德专为自己回向,而不回向他人。我们有好多的道友,念完经,或者拜完忏,他只回向他自己,让他回向法界众生,他说:“等我自己度完了之后再说吧!”

我遇见很多这样的人,我都回向他们,我又得到什么呢?辛辛苦苦的念,辛辛苦苦的拜,我都回向给他们。不能够这么回向,就是小乘心。但是他也知道回向,回向自己的未来,这对别人有什么利益呢?没有!他也知道,好比人家供养他饮食,乞食,他也给人家回向,那是佛教导的,不回向是不行的。他也要问,你供养我饮食,你有什么要求,你想做什么?你一说出来,他就给你说法,他就给你回向,这是罗汉。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菩萨受了你的供养,他一直的回向,直到你成佛,不以得少为足的。

“无有于他实行荐举,无有于他实欲称叹,无有于他实无谄曲而行赞美”,这是声闻不做的。“无有于他不顾己身令彼安乐”,我们经常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菩萨,愿无虚发。还有普贤的十大愿王回向众生,愿代一切众生受苦。就是他坐监狱了,“我去坐,你出来!”你害病了,“我替你害,你得健康。”

那些大菩萨他确实做得到的。

我们有好多道友发了这个愿,后来就引火烧身,你发愿替他害病,你就害,他就好了。害的时候,你可别抱怨,这回我行菩萨道成功了,行菩萨道成就了。不然,你想代,恐怕还代不到。

大家都知道宣化上人,他是东北人,十七岁的时候他母亲死了,就在他母亲坟墓守孝三年,那时候,东北大雪好冷,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零下二三十度。他是五常县的人,在哈尔滨北部,很冷,他在那墓守着,有很多的感应。所以在哈尔滨一带,好多县份都知道他叫白善人。到了四六、七年,在东北才入了佛法。

这就是为他人,虽然是为他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也是他人,而自己不顾自己的身体,令别人安乐,这就是菩萨。什么事不为自己着想,我有什么好事都让给众生,不论是谁;特别是我的仇人,我就让给他,他以后就不给你结仇,你跟他的冤业在这儿就消失了。不管他接受不接受,你跟他的冤业已经消失了,这叫行菩萨道。

“无有于他不起误失身语意业”,身口意要让别人欢喜,让别人快乐,身口意绝不伤害他别人,不起不犯这个错误。真正是大乘的菩萨,对自己从来不会照顾自己,尽是照顾他人,自己身语意业,对自己可以有误失,对众生绝不能有误失。我们在这点上犯的很多,特别是对最亲近的人,犯的特别多。对自己最亲的人,夫妇最容易犯,对待子女更容易犯,“你是我养的,你是我儿子,你是我女儿,你不听我的,听谁的?”这就对众生误失身语业。打、骂,更不可以。

“复次善男子!有诸众生禀性暴恶,言辞粗犷,实是愚痴,怀聪明慢,不断杀生,乃至邪见,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曾无厌倦,恒自赞誉,轻毁于他,不自防护身语意业,常乐习行一切恶行,内行碜毒,无有悲愍,无惭无愧,喜触恼他,于诸福田,好简胜劣,于归我法诸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瑕隙,才得少相,未审真虚,即便轻毁呵骂谪罚,其心刚强,很戾迷乱,常憙触恼诸出家人,不省己过,念讥他阙,虽闻赞叹大乘功德,发意趣求,而心好为诸重恶事,曾未寂静,诳惑他故,于大乘法,现自听闻,教他听闻,现自读诵,教他读诵,为自荐举,陵伏他故,于大乘法恭敬赞美,自于大乘诸行境界,不曾修学,未能悟解,而自称号我是大乘,诱劝他人,附己修学,规求名利以自活命。”

邪见就是愚痴,就是无明,都用邪见代替了。“复次”,佛又继续说,有的众生生性粗暴,恶性不改,很粗暴,言语无状,经常要动手打人;骂不过人,或者别人反弹骂他,那就不受。他骂人,别人要是反骂他,他会动手打人。

“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这就是没有智能的表现,他有嫉妒心,也很聪明;聪明慢,就是由从此而来的。看别人得到一点好处,或者得到好名声,或者得到供养、做生意得了利,他就想方法破坏。如果是同行的,那就是冤家。

“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他所求的就是名闻利养。“世所称誉,曾无厌倦”。这个事,他精进得很。虽然别人不赞誉,他自己也来赞誉自己,赞自毁他。对自己的身口意,他不防护,看人家的身口意,说人家话没说对,身体作的不对,就对别人的身口意常时纠正,对自己的身口意他不防护。

这些人他所希望的、所行习的是什么呢?一切恶行,尽作恶,不作善事。内心碜毒,这个“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丑恶混乱,这是毒。什么毒呢?就是恶行之毒,一点悲愍人的心也没有,愍是次一点,就是怜愍别人。悲是大悲,就大一些。我们经常这样形容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不尽然,有些人他暴行粗暴惯了,从来没有恻隐之心。不但对外人,对他自己妻女、子女,都这样,无惭无愧。他那个心里头,他喜欢什么呢?惹别人生烦恼,尽要人家受苦恼,要是有点好事,要作福德事,他就拣别。有很多人这样,拿别人的钱去做好事,功德他是没有的,他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他是做罪。在大陆上叫善虫子,专门吃和尚,吃居士的,这种人叫善虫子,叫寄生虫,善事上的寄生虫;拿别人的利益,当做他自己的利益。

有一个人标榜自己是孝子,他母亲生病了,他要割肉疗养他母亲。不过,他不割他自己的肉,他在厕所等着,人家解手的时候,他一刀就把人砍了,人家不叫喊吗?他说:“你别喊,割肉侍亲就是最大的孝,你怎么还叫喊呢?”大家听听这个是什么涵义呀?虽然这是笑话,但确有其人。在一切福田上,他就拣别哪个好的,我该去做,那个不好的,我该不做。这个福德已经减轻了,这个善根很小,那个善根很大,大的我该做,小的我不能去做。

刘备托孤的时候,告诉刘禅,要记住两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别看这件事是一点点小的,虽然是坏事,很小,不会有什么影响,你也不要做。“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这个善是很小的,就不去做,你要是做了,生起的功德就大了。一样的施舍人家一点儿钱,一块钱,一毛钱,你一个慈悲心,恭敬心,亲手递给他,功德无量。如果是国王,如果是大臣,布施这个穷苦的,讨口的,亲手安慰;不论钱的多少,他的功德胜于供养恒河沙诸佛,《地藏经》是这样说的。

于我法的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的瑕隙。他不做别的,就追求伺求,看着出家人的过,他得到一点儿,“才得少相”,他没有审查是真的是假的,他就“轻毁诃骂谪罚”,这就错了,这是大恶。这种人还不听人劝说,其心刚强,难调难伏。“很戾迷乱”,凶狠凶狠,心是很迷乱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常喜触恼诸出家人”。看这和尚出家人烦恼,他高兴,他的目的就是常想找出家人的过,使你烦恼,使你修行不成,这就是魔鬼。魔王波旬的子女来到这儿恼乱出家人,完了他还要出家,穿了出家衣服,他就是不做佛事,他更进一步的破坏。

这类人很多,当善虫子当不成了,就到了里头,吃里扒外。到了佛教来破坏佛教,毁灭佛教,永远不想自己的错误,总是讥毁别人,毁谤他人,找人家的缺点。

听到赞叹了大乘的功德,他也知道这是好事,人家一听到赞叹大乘功德,他也发心要想去求大乘,想去求。但是他心里头所好的,杀盗淫妄,他从来没有寂静过,没有停止做恶过,静不下来,散乱得很。为什么?业使他迷乱了。业障!业障!这叫真正的业障。你看那些人,业障很重,可不能劝他,你要是劝他,他就跟你发脾气,使你触恼。所以释迦牟尼佛跟阎罗王说,这个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习气深重得很。做重大的恶事,从来没寂静过,欺骗诳惑别人,尽作假相。

“于大乘法现自听闻”,于大乘法,他自己听闻了,也想教别人听闻。“现自读诵,教他读诵。为自荐举,陵伏他故。于大乘法恭敬赞美。自于大乘法诸行境界,不曾修学,未能悟解,而自称号我是大乘,诱劝他人。”引诱劝他人,附己学习。前两句,你听的是好的。后面就不是,别有用心,那个心用的不对。他说:“我听闻了,这部经很好,你跟我去听。我现读诵某经,你有读诵吗?推荐指引你,但是你得听我的。”

这就是欺负人家。

陵伏他故,为了降伏别人。对大乘法,赞美恭敬,这是假相,假的赞美恭敬。

他对于大乘法的那些行为、境界相,从来不修学,学也学不进,更谈不上悟解。怎么能明白呢?但是他自己可会吹嘘,我是大乘学者,我是大乘人,劝别人都跟我一块儿学,听我的。其实是假这个来“规求名利”,目的是想求名求利,以自活命,这就叫邪命自活。大乘法是他的幌子,在这个幌子底下,他就追求名利。一个人不行,还得拉一班谤党,朋党结私。

“譬如破戒恶持律师,自犯尸罗,乐行恶行,为名利故,诱劝他人,令勤修学毗奈耶藏。如是谄曲,虚诈众生,下贱人身尚当难得,退失善趣二乘涅槃,况得大乘,终无是处,当堕恶趣,难有出期。诸有智人,不应亲近,而无惭愧,于大众中,自号大乘,如师子吼,为名利故,诱诳愚痴,令亲附己,共为朋党。譬如有驴,披师子皮,而便自谓以为师子,有人遥见,谓真师子,及至鸣已,皆识是驴,咸共唾言,此非师子,是食不净,真弊恶驴,种种呵叱,皆共舍去,我说如是补特伽罗常乐习行十恶业道,烧灭一切人天种子,尚退声闻独觉乘法,况于大乘能成法器,愚痴骄慢,自号大乘,诳惑他人,招集利养。”

“譬如破戒恶持律师”,律师是假的,但是他破戒了,恶持就是持恶,持恶法不行戒法,这样子律师自己犯了戒,犯了尸罗。“乐行恶行”,为了名利,还诱劝他人,“令勤修毗奈耶藏”,劝他勤修戒律。表示我是一个学戒的,劝人家都要学戒持律,自己却是犯尸罗的。完了,谄曲不实。“如是谄曲虚诈众生”,虚而不实,诈骗众生,像这样的“下贱人身尚当难得”。想得个下贱人身,一失了人身,再想得个下贱人身很难。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涵义就在此。他不是真正的僧人,也不是真正的修道者。

为什么呢?他拿这个作名利,作欺骗的幌子。佛把末法看得清清楚楚,在正法的时候,成道者多;但是末法,成道的你看不见。这样的人,你眼睛不睁开就看不见,睁开你就看见了。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看见了就当没看见,要忍受,把他当圣僧看,你照样得到福德,得到圣僧的福德。你把圣僧当成凡夫僧看,当成破戒比丘,你什么也得不到,纵是圣僧,你也得不到。所以就像济颠那样,遇见这个破戒的和尚,你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你没有那个心。

所以这样的人,终究要堕恶趣。“难有出期”,下贱人身得不到。为什么呢?下地狱去了,再来做人的时候,就得个下贱人身,肢节不全。或者是得个丧心病狂,或者六根不具。“诸有智人不应亲近”,有智能的人不应该亲近这些人,这些人是无惭愧的。他在大众里头“自号大乘”,像“师子吼”一样的,其实只为名利。“诱诳愚痴,令亲附己”,令人家跟他一样亲近他,以他为朋党,他要作头。

他自己没有修行,也没有理解,没有智能,就是为了名闻利养,使人家亲附于他,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佛说个比方,这类人就像畜生的驴子,驴子什么技术都没有,过去说黔驴之技,黔者是指贵州省,有人在别的地方,买了一只毛驴运回来了。

贵州的老虎没看见过这只驴子,庞然大物的,老虎就害怕,不敢去惹他。久了,它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没有什么本事,就试试毛驴,老虎就拿尾巴撩取它。那毛驴拿蹄子就踢一下,老虎一看说,技至此尔,你的本事就这么大,老虎就把驴子吃掉了。

这个不同,这个无有惭愧,又不肯学,认为自己是学大乘法的,乃至给人解说,认为自己也是师子吼,跟佛一样也师子吼,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为名利,不为名利,他也不会这么做。如果为名利,那就是错误的。引诱别人,他引进来的那些人都跟他差不多,都是愚痴,甚至比他更愚痴。“共为朋党”,就像现在结成一帮派的朋党,跟那驴子有什么差别呢?自以为是真师子,没有真师子的本事,等到他一叫喊,及至鸣已,驴子吼跟师子吼,两个差太远了。

“此非师子,是食不净”。“食不净”可以有两种解释,我们按佛教解释,他所做的都是不清净的,不是清净的行门;那是装扮的,是假的,是丑恶的驴子。大家认识了它之后就呵叱它,不跟它他作朋党,舍他而去。

“我说如是补特伽罗常乐习行十恶业道”,佛说这种众生,他过去的习染很深,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十恶道的事情,他喜欢做十恶道的业,口里喜欢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心里想的是贪瞋痴,身体所做的是杀盗淫,这就是十恶业。把一切做人的种子,乃至生天的种子都烧毁了。人天亦不可能做,还能有什么声闻缘觉法呢?或者是他过去生,学的有缘觉,学的有声闻法也都退失了,什么都没有。于大乘,他不是成大乘的法器。

他自说大乘,就证明他不是大乘,他所有的就是“愚痴骄慢”,自己伪装的。现在不论是四众弟子,总认为自己学的,不论显法密法,认为很了不得,可是并没有真修。从现象上看似乎好像是修,现在当然都是大乘,都是自号大乘,现在不论那一位都是圆融的,没有谁说我是修苦集灭道的,很少。

现在另外有一个原因,他一出了家之后,就脱离教义;一入寺庙,他所接近的师父,特别是大陆上禅宗的寺庙,或者净土宗的寺庙,连大乘都不承认。其实这是因为各个祖师过去这样说,他们也是学了又说的,说念一句阿弥陀佛,竖穷三界,横盖八教,什么都具足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

刚出家、刚发意的这些菩萨,他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那样就很骄傲了。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跟你学好多年《华严经》有什么用处?学《法华经》,没有必要。我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有了,但是《弥陀经》不是这样说的,《无量寿经》也不是这样说的。所以他既不学教,也不深入;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做不到。

另外有很多坐禅坐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很骄傲,脾气很大。因为他没有修,没有入定,就随着个性的发展。不学习教义,有这种缺陷,他既不认识自己,也不认识别人,更不知道佛所教导我们、教授我们的是怎么一回事。佛所指责的,就是这种愚痴慢。自己号大乘,认为了不得,而且还诳惑别人,他的目的是招集利养。

“譬如痴慢无手足人,欲兴战伐入于大阵,徒设功效,终无克成,诈号大乘亦复如是,信手戒足无有一全,不自崖揆所堪行业,欲兴战伐烦恼大阵,徒设功效,终无克成。我说是人不护三业,专行恶行,妄号大乘,实于三乘皆非法器,而欲破坏一切众生勇健坚牢烦恼大阵,欲皆显示一切众生八支圣道,令入无畏涅槃之城,终无是处。所以者何?善男子!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

譬如有一个人手脚都没有了,他还要去参加战阵,要去打仗。“欲兴战伐入于大阵”,这有可能吗?什么本事都没有,空空的,什么功效都没有,这能成就吗?“终无克成”,你不可能战胜敌人,只有被敌人消灭了。就像自己不学无术,连最浅的见思惑烦恼都不能断,怎么能去利益一切众生呢?这就是诈号大乘。

现在学佛的人,跟谁作战呢?自己跟自己作战,你要跟你的烦恼,跟你的习气作战。先由我们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境界,你克服不了,人家骂你两句,你火冒三丈,这是很小很小的,你都对治不了,怎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乃至把我见摆到第一位,什么都为我着想,那么,你怎么能了生死。说是大乘,连了生死都不可能。你想断烦恼能够清净一点,连个很粗浅的,你都得不到。很浮燥,很燥动,很暴燥;一天就在散乱当中,这个大乘谁会信?谁也不会信。

“信手戒足无有一全”,信心就比喻手,持戒就比喻脚,那么你没得信心,又不持清净戒,就是无手无脚。没有信心又没有戒行,一样你都不具足。“不自崖揆”,因为自不量力,自己忖度自己,你有什么功德,你有什么德行?不自量力,你对于自己所堪的行业,你对于学的这行,或者声闻乘,或者是缘觉乘,你能不能做得到?

人家说“聪明不过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说的,你不要看出家人没做什么事,他学什么会什么,非常聪明。世智辨聪,一学就会。如果他有点儿定力加持他,无论学什么,他会的很快。如果连这点智能都没有,你干什么事都不会,随便作点什么事,笨手笨脚的。

清代的玉琳国师在拈花寺,就是我受戒的寺庙,他在那庙里当方丈,皇帝到庙里来拜访他,他留皇上在那儿吃斋。可是吃斋的斋房窗户纸破了,风吹的呼呼的响,玉琳国师就把碗里的饭粒挟到桌上,这个小沙弥就过去把这个饭粒拿出来,弄张纸就把那个洞沾上了。乾隆很叹息,真不得了,“聪明不过衲子”。玉琳国师就赞叹皇帝,“伶俐不过帝王”。

这虽然是个故事,你看小和尚,有好多我们想不到事,他为你做的很好的,这叫外表的聪明。另外,要有真智能,有的和尚表现蠢笨得要死,相貌长得很丑陋,有很多和尚是异相,你看他很丑,就像道安禅师的。在晋朝时候,他小时候十几岁就进庙,他师父看不起他,又丑又矮又麻,不但黑,脸上一脸麻子,个子又矮,大众的师兄庙里的人都看不起他。他只跟着种地,去了很久。有一天他跟他师父说:“师父也该给我一本经念一念。” “你要念经,好。”顺手拿一本很薄的经书给他。到田地里还得干活的,大概在干活休息的时候,就停一下拿着念一念。晚上回来跟他师父说:“师父你给我换一本。”“你看了没有?”他说:“我看了,我都看完了。”他师父也懒得跟他说,又拿一本个厚的,比之前多了三倍,他又拿去了。第二天晚上,他回来了,又跟师父说:“你再跟我换一本。”他师父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一直换?”

他就说:“我都读了。”他师父就拿那个经本在后边问他,随便问那段经文,他都倒背如流,他师父才发现他的奇特之处。道安法师是中国最早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

人不可以貌相,但是他确实有这种本事。他不但信心坚定,戒行也清净,都是真实材料,但是自己很谦虚。凡是真正有德行的人,都很谦虚,他不认为自己很了不得,绝不会的。因为距离佛还远得很,连佛都很谦虚。佛是以一切众生为师,大家看到〈普贤行愿品〉,若没有众生,一个佛也成不了,要报众生的恩,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没有这种本事,自己连手脚都没有还想打仗?你还没有发起信心,对三宝还没有信敬的心,戒也不持,这样你还说大乘?小乘都没有,人天乘也保不到。

这种人,不爱护自己的身口意,随便身口意放逸,放逸就是专行恶行,专做坏事。他自己还虚妄的称说大乘。学大乘法,声闻缘觉乘三乘皆非法器。他不是一个学法的人,但是他要破坏别人学法。他结的朋党,能帮助他,他的道友,他的弟子,他能给他们去除烦恼吗?众生的烦恼,就像摆一个军阵那样子,那个烦恼坚固勇猛的,就像大阵似的,你要到这里头作战的时候,你虽然没有完全失败了,你也是在烦恼堆里头。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涵义,佛说这段话是比方的话。说有些人,妄自称大乘,自己连苦集灭道都没有断,都没有修,世间因果都没有修,一天就在做恶行,就是集,集就是召感,召感的苦果,他根本没有修持二乘道、出世之道。不但没修,信心也不具足。

有了信心,他不敢做罪,随时会防护他的意念,他不敢起坏念头,他还敢做事实吗?他看见眼前的利益绝不对贪的,因为知道贪了那是不好受的,你消不了灾。他连这个心都没有,八圣道、七菩提都没有,想入涅槃城是不可能的。终无是处,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做到。

真正是大乘的法器,他行持清净律仪,就说菩萨比丘,不只比丘戒清净,菩萨戒也清净。或者受比丘戒的比丘,二百五十戒是清净了,受菩萨戒的不容易,因为十重四十八轻,是梵网戒。梵网戒,他要求的很深,很广。梵网戒是什么地位菩萨受持呢?是登地菩萨,从欢喜地,到法云地。说戒的时候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卢舍那佛说的,是报身佛说的。卢舍那佛说这个戒的时候,是给一千尊释迦牟尼佛说的,大化身就是卢舍那佛,坐的是个一百叶一千叶的莲花座,一个座一个叶,一个叶一尊释迦牟尼佛,他有百亿国土,百亿小化的释迦牟尼佛,这是大化。那么,毗卢遮那佛说梵网戒给千释迦说的,千释迦每一释迦他所属他所化的,就是千百亿释迦,有百亿一百亿的释迦佛。那么他又给百亿释迦佛说梵网戒,这百亿释迦佛又到他化的国土,像我们阎浮提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说梵网戒。

所以持梵网戒的,能够持十重四十八轻。见了法性的,心念跟你自己本身的法身、法性相合的;有一分相合的,才能持到戒。三贤位都不敢说持清净,特别是在利益众生,度众生方面。方便善巧慧,没有具足,那就不敢说是受持的清净戒。这个说受持,不但持清净,而且第一,比一般的受持的都是超出的。不但是信位,而是住位、行位、回向位、登地了,到了这样才能受持清净戒。他所作的一切善行是微妙的,那么持清净戒就是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

微妙法,就是摄善法戒。佛说的一切法,不只佛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他都是第一。要工、巧、明,菩萨有工巧明。

持清净戒学微妙法,很不容易。微妙善行,为什么不容易呢?要使这个众生能够得度,机缘成熟时,要度化他,有时候示现逆行来度他,像杀盗淫,这是逆行,要做逆行来度他。没有智能没有证到,你观不了他的机,你拿不稳。你要是还这样做,就犯了戒,这叫微妙。

如果说菩萨不能喝酒,更不能卖酒,卖酒的比那个喝酒的罪恶很大的。有时候菩萨为利益众生,他就喝酒。济公总喝酒疯颠,以酒度人,他喝酒来度人,我们就做不到,这叫菩萨微妙行,他这样做是持清净戒的。

“具足第一坚固惭愧”,坚固惭愧是不容易。有两种清净,一种是坚固不犯,坚定不犯,这就清净的,根本清净。另一种,犯了就忏,随犯随忏,就是不护自己短,随时发露,具足惭愧心,感觉自己没智能,没有德,过去没有修,总感觉自己要向众生忏悔,向诸佛忏悔。要是做坏事,他见到的苦果是非常可怕,堕地狱苦。“深见”,他见的很深,见到好多劫的事情。“深畏”,看见众生在那个地狱里头受苦难,他自己不敢做坏事。

“远离所有一切恶法”,一点点的小恶,他也离开不去做,而且距离得很远。“常乐修行一切善法”,这就是摄善法戒,这里头就具足了佛所说的菩萨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就是清净律仪,饶益有情戒就是用微妙法,来度脱一切众生,深畏后世的苦果。

饶益有情是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慈悲是平等大悲,心里没有差别念。我们的差别心很多,这个人很聪明,就愿意多教化;那个人很愚痴,就不想教他,他太笨,教一百遍他还是不会,而且还很啰嗦,你或者就厌烦了,这就不是菩萨了。菩萨第一个就有爱心,非常的慈悲,有大悲,大悲的涵义很多,有慈、有义、有体、有相,那才叫真正的大悲。

“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让一切众生都得到安乐,都得到快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的厄难生死众生,去除众生的一切苦。当众生受苦受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度。你说,他肯信,那么到监狱说法,到医院跟临床的病人说法,他在痛苦折磨的时候,你要他念观世音菩萨,他肯念;念地藏菩萨,他那时候正很苦,他试验也要试验一下。但是这里头有个危险,你不能考虑自己的安乐,你一考虑自己的安乐,你就度不成他。有时候你去那个地方很危险,到病人那里,可能把病带回来,你要替他受苦,你就真得替,这不是说假的。如果你的愿很真,你确实能替得了他,但是要到你的身上,你可别懊悔。

我们不说大的,在纽约好多助念团体,谁往生,他就去参加。当然这里头有的是佛弟子,有的不是佛弟子;或者是他本人是佛弟子,他的亲属要死了,请来助念团,助念团也发了这个愿。去了,往往就把那个人的冤业带回来了。本来要找那个人算账的鬼,就来找他算账的。他回来就发高烧,或者怎么了。因为他并不是天天自己念,也不是怎么修行,没有力量抵抗。所以你参加助念行菩萨道,得先考虑考虑你的力量如何。二乘人为什么不敢做?他晓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不敢发大心。我们好多道友是慈济的道友,就去布施,你不要嫌人家脏,或者那地点又很不好,不清洁,你到那儿去了,就得行菩萨道。

《地藏经》第十品,地藏菩萨请示佛,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布施的福德差别那么大呢?佛就说,你是用什么心去布施的?当你行布施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态?你用什么态度?这跟心态、作风、说话都有关系。当然你给那个人东西了,那个人打心里头欢喜,心里也得到救度。有时你给了人东西,对方很不高兴,因为你瞧不起他人。

到了讨口的时候,他还是有自尊心。你要很尊敬他,把东西供给他在手上,完了,还说几句安慰他的话。如果是佛教徒,你再说几句佛法给他,那更好。

所以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你不要顾虑自己的安乐。菩萨发的愿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涵义就是这样。“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这是真正的住大乘,真正的菩萨。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声闻乘?谓诸众生常勤精进,安住正念乐等引定,离诸谄诳,信知业果,不着五欲,世间八法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头然,常审谛观诸蕴界处,恒乐安住所有圣种。具此相者,名声闻乘,如是众生尚未能成独觉乘器,况复能成大乘法器。善男子!有何等相名独觉乘,谓诸众生具上声闻一切功德,复能于彼五取蕴中,数数安住随无常观,数数安住随生灭观,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能审谛观皆是灭法,具此相者,名独觉乘,如是众生非大乘器。”

什么叫声闻法?什么叫住声闻乘呢?这个声闻乘是说学小乘道的,学阿罗汉果的。

他的心量不大,但是他有正念,他有正乐,他有定力,能够从定力引发出来快乐。

对各种定平等引发出来的快乐,他没有谄曲心,没有欺诳心。他知道善恶业果,信得很恳切。有的时候听起来好像是笑话,事实上是确实是这样的。

在纽约,我们有位道友,他看到路边上有二十块美金,不晓得是谁掉的,他就想:“我捡起来,这不犯偷盗罪!”他就想捡,捡完了之后想:“这二十块我怎么安排?

万一犯了错误呢?”他就没有捡,就过去了。后面那个人也看到了,后面那个人以为他没看见,其实他看见了,只是没捡。后面来的人就捡起来,这道友又感觉到失掉了,就回头说:“那是我掉的。”

后来他来跟我忏悔。他说:“师父!我说我掉的,就是错误的。我就是想讹过来。”

捡又不捡,信心不坚定,要真正一切无所顾虑了,走路的时候什么都不看,有利益没利益都不看。他就说了:“后来就想了几种,我捡起来拿它给个穷人,不很好吗?

我又做了功德。”我说:“没什么功德,那是丢的人的功德。”

遇到境界的时候,你就知道是不是虚假的,那信心是不是真的?你要能信了善恶果报,对于财色名食睡,你不会贪恋的。大家早上起床的时候,爬不起来,还想睡一下,起码要赖一下,五分钟也好,不是一醒了马上就起来。从来没感觉自己睡觉睡很多,总感觉睡觉睡的不够,这就是欲望。吃的时候,瞅着那东西尽着吃,不好吃的看都不爱看,这都是五欲。

女道友也是爱逛街的,我们去香港,有几个女道友同行,就爱逛街。一逛逛了一天,回来总是提一包一包的,看了就想买,逛街本身就是贪心。眼根,引起你的意识贪恋,百货公司都搬到你家,还是满足不了的。因为再过一年两年,物质衣服都变了,你以前搬进来的都不对了。开百货公司的,都不能存货,存了货就赔钱。

因此五欲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若认为信心很好,信佛很诚恳,到了欲境现前的时候,你捉摸不定,能不能不着五欲境界呢?我们拜忏时天天念的世间八法,你的妄心不为所动,而世间八法,称讥苦乐爱憎毁誉,四个好的,四个坏的。称赞你,讥讽你,毁谤你。

苏东坡以前在他的案头上写着“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到那儿看,给他写个“放屁”二字,他回来就冒火。他的府衙住在杭州的西湖的这边,净慈寺在西湖的另一边。

苏东坡放不下,就坐船到江外,找佛印禅师去了,到了那儿跟佛印禅师吵架。苏东坡问:“八风吹不动,你为什么写个放屁?”佛印禅师:“是吗?”苏东坡:“怎么不是,你还赖得掉吗?”佛印禅师就说:“是倒是,你八风都吹不动,我放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苏东坡就没话可说了。八风吹不动,放个屁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只是文字上的,要是真的,你该怎么办呢?有些人自己认为道力好像很深,八风都吹不动。不用八风,随便骂你一句,你马上就火了。

“常审谛观”,常时审思察考,对照一下。诸蕴界处,拿什么对照呢?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当识与色的时候,有入声的时候,你应当对照一下。好的声音,或者骂你的音声,或你不喜欢听的音声。例如我们坐禅打坐的时候,汽车的声音,你会厌烦的。坐禅是找寂静处,你没有这种定力,你会觉得声音吵闹。住闹市总想住到山林里去;山林也不清净,山林的声音很多,兽叫的声音。你在山林住洞的时候,你连长虫叫的声音,蟋蟀叫的声音,各种虫子叫的声音,你会都听到。特别是夏天的蝉,你感觉吵死了,简直坐不下去。这是你的心不安,你在那儿也躲不了,那个风声,风吹那树响,特别是冬季,吹那个干树叶子干枝子,哗、哗、哗的,要是夜间听见,你以为鬼来了,如果你对一切声音都不执着,声音不会干扰你的。

有副对联,“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不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你在庙里也烦。一天的敲钟,那个大庙就有幽冥钟,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要打。以前在显宗寺里头有一个老和尚,他负责打钟,打了四十年,他就在那个钟旁边搭了一个铺,就睡在那儿。黑夜白天他都在那里睡觉、打钟。我问:“你一天能睡好多?”他说:“我都在睡觉。”我又问:“那个钟呢?”他说:“钟也在打!”他成了习惯了。他那儿睡了觉,他那个钟也是“当!”,他知道随那个钟声,等那个声音停了,他又拉一下,声音一停了他又拉一下,叫幽冥钟。

“恒乐安住所有圣种”,离开了蕴界处,安住圣种,知道是无常的,知道一切法都是苦的,空的。这个空是二乘空,法不空,我空,这叫圣种。圣种是指什么说的呢?“具此相者名声闻乘”,有人说自号大乘轻视小乘,那是声闻乘法,我不需要学,你连声闻乘的影子都还没有得到呢?到了这个境界,只是罗汉境界,声闻乘比独觉乘又差一点。而“尚未能成独觉乘器”,只能是声闻乘的法器,不是独觉乘的法器。连独觉乘法器都不够,怎么能成大乘法器呢?

独觉乘的法器又是什么样子呢?“谓诸众生具上声闻一切功德”,声闻的功德你都具足了,但是你所进入的比他又深了,能够在五取蕴上“数数安住”。能够在五取蕴上安住,就可以知道一切诸法无常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都是无常法,他不取着,不执着。

无常观就是观诸法无常,他也能深入的观照。随生随灭,无常观,不是断见,跟外道不同的。随时的生灭,这是生灭法。一切诸法五取蕴都是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但是无常当中,他又缘一切诸法,缘起的他能够认到他的理,缘起诸法这性是空的,体是空的。能审谛观察都是灭法,灭就成了道,这样子才能够得到独觉乘,比声闻进了一步,但是这个众生不是大乘。你看看声闻乘是什么样子?独觉乘是什么样子?你证得了吗?你连声闻乘的法器都够不上,连独觉乘的法器都够不上,又怎么说你是大乘呢?就是这样涵义。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若真善人刹帝利 乃至真善戍达罗 修信等十有依轮 于声闻乘速成器 求独觉乘三业净 具足惭愧怖诸蕴 知过乐静住空闲 念守诸根心寂定 善观缘起修静虑 诸蕴界处巧能观 具此十行有依轮 成胜乘器度有海 修共三乘二乘轮 自求解脱烦恼苦 不度有情不舍习 此人俱非大乘器 愚痴懈怠根下劣 于二乘法不勤修 定不能具大乘轮 故非大乘广大器”

“若真善人剎帝利,乃至真善戍达罗”,真善剎帝利,真善婆罗门,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这四种性“修信等十有依轮”,这个十有依轮,除了信进念定慧之后,还要修。这是信位的前五信。

这个有依轮里头,有十法,要修这十轮,才能与声闻乘速成法器。

再进一步求,求独觉乘的三业清净,具足惭愧,对于一切的诸蕴起恐怖感,不去起贪着。知道自己的力量如何,自己要住闲静处,住于空寂,随时思念着,守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使你的心能够寂定。就独觉乘的法,修无明缘行行缘名色,乃至生老死苦,要善观缘起。

独觉乘跟大乘的不同,大乘缘起是知道一切诸法因缘起的,因缘起的因缘灭,缘起法无自性,自性的缘起法当体即空。这是大乘的空义,跟二乘人的空义不一样的,这只是善观缘起修定、修三昧。静虑就是定,就是你静下来思虑,这思虑最初还得经过寻伺,还得经过很多过程,你才能定得下来。

像这部经所说的数息观。你要修数息观,善观缘起来修这个定,诸蕴界处巧能观,观五蕴,观十八界,观十二处。就是有了善巧方便慧来观察,观察这些法都是缘法的。一切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缘起法,缘起的性空。

性空就是大乘,缘起的就是缘觉,观缘法,也达到空义。那个空跟那个大乘的空不一样的,那空非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证得真空的一半;菩萨那个空叫非空,非空不是空,不空是什么?是妙有,妙有不是有,非有,那就是真空。真空的涵义,包含着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思。

二乘,他达到空义,他就在这儿安乐了。他为自己求安乐,住在一个静虑当中,住这个定中中。那是不同的。这个是度了生死海,度脱三界,他是胜乘器,是殊胜的二乘。那比人天乘高多了,能够度有海,修共三乘的三乘轮。这是三乘共道,他只能修到二乘轮,大乘轮修不到。

“自求解脱烦恼苦”,又怎么能知道他是二乘轮呢?他只求自己的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能够除了烦恼。他见什么不起分别了,乃至于意念对法尘,也不起分别了。断了思惑,意念不起惑,这就叫解脱了烦恼苦,烦恼的苦没有了,生死苦也没有了。

但是他的缺点是什么呢?“不度有情不舍习”,习气还存在,见思惑没有了,尘沙惑还在,习气像微尘像沙那么多,很难断,就因为他不舍习气不度众生,所以他非大乘器,那么的声闻独觉都不是大乘的器皿。

“愚痴懈怠根下劣,于二乘法不勤修,定不能具大乘轮,故非大乘广大器。”不发菩提心,佛呵责二乘人,就是他懈怠下劣的根器。二乘法都不能修,又怎么能求大乘呢?他连二乘法都不勤勤修行,不去证二乘果,就是他的根下劣,怎么能求大乘呢?佛就说,我们要依照教义来断定他,他不能具大乘轮,他乘不上那个车子,乘不上那个轮。轮是车辗之义,乘就是运载的功能。乘有大乘小乘。小乘,他所坐那个车子,是个小车,就像《法华经》里讲羊车,羊车力量很薄弱。中乘是牛车,比羊的力量大,是那个鹿车。大白牛车是大乘,在《法华经》中比喻,大乘的轮跟二乘的轮相距悬殊,所以说他非大乘的广大器皿。

“愚痴独一求解脱 劣意下行无慈悲 乐着断见向恶趣 弃舍正法说非法 毁谤二乘舍律行 受具足戒号大乘 破乱我法惑众生 由此人身难复得 恼乱我法诸贤圣 谪罚被赤袈裟人 呵骂遮夺衣钵等 长时退失人天趣”

“愚痴独一求解脱,劣意下行无慈悲”,佛就批评二乘人,愚痴没有智能,不求菩提道,只为自己求解脱,不为他人解除痛苦。别人有痛苦,他根本不关心。他那个发心很下劣,劣不殊胜,行为不广,没有慈悲心。

“乐着断见向恶趣,弃舍正法说非法”,大乘是什么?他希望大乘那个空义,诸法皆空,无修无证,他取的是断见,他不知道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一切法都要修。

要是乐着断见,死了就完了,还何假修呢?他把大乘很多的话,拿来作为自己的门面。

例如《楞严经》说:“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修证都是假的,何必费功夫,他就用这句经文认为“他已证得”。那是人家已证得法性的大菩萨,直接悟得法性,晓得缘起诸法皆无实性,缘起诸法就是本身就具足实性。缘起性空,他只取性空,这叫断见,断灭见。这样说大乘是不可以的,他是恶趣的,向三恶道堕落,向地狱堕落。

“弃舍正法说非法”,二乘法是正法,十善道是正法,十善有深有浅,声闻缘觉也行十善,大菩萨也行十善,诸佛都行十善,三不护就是佛的身口意,完全清净了,再不用护持了。二乘人菩萨还要护身口意,随时护着身口意。身口意就是十业,随时护持十业,不让他做错了。毁谤二乘舍律行,不持戒了。二乘专讲持戒,二百五十戒持清净了,证得阿罗汉果。若我们没有持清净就证不了,这种毁谤二乘法的,他就不学二乘戒律,不去受持戒律,乃至受了具足戒,还没有持;受了具足戒,刚受戒,他说自己是大乘。

“破乱我法惑众生”,这是迷惑众生的,佛的正法让这些人给毁谤了,给破坏了。

“由此人身难复得”,这样的毁谤落到断见的,乃至破乱佛法的,这些人把这个报舍了,再想得个人身很难,得不到了。

“恼乱佛法中诸贤圣,谪罚被赤袈裟人”,诃责被袈裟人,乃至于毁谤恼乱,这里头有圣人有贤人。阿罗汉没有入定之前,他跟凡夫僧共住,何人是圣人?何人是凡人?何人证了圣果?你不知道的,分不清楚。所以恼乱佛法中的诸贤圣,“贤人”,是指七个位子说,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七位。证了阿罗汉果,才叫圣人。在这二乘法里头是这样说的。所以要是呵骂、谴责、污辱那些被袈裟的人,这里面有贤,也有圣。要是呵骂他们,乃至遮夺他们的衣,遮夺他们的钵,把他们的衣钵都给夺了。“长时退失人天趣”,他想再生到人道、生到天道是不可能的。

“是故若欲复人身 不患舌吣而舍命 常乐值遇诸佛者 普应弘护三乘法 欲得三乘最上乘 应善观察三乘法 欢喜为他普开示 当得成佛定无疑 破戒悭嫉怀骄慢 自赞毁他号大乘 舍离此人依智者 定当成佛度三界 于三乘器随所宜 慈悲为说三乘法 随愿令满无悭嫉 当得成佛定无疑”

“是故若欲复人身,不患舌吣而舍命”,你想还复人身,有两种情况,虽然还复了人身,很不容易具足个全身。一种是舌,舌头会得短,或者舌头长,说不出来话;口里不能言,口不能言,这叫。或者是舍命,到了人间没好久,就死了,把人身又舍掉了,舍掉了又下地狱去了。要是得了舌,寿命还长一点,没得舌,生命短一点。

因为他继续作恶,刚从地狱出来,善根很难成长的,那个作恶惯了,习气很不容易改正,断见思惑还容易断,习气很难;破戒忏悔就可以改,破见是没办法的,佛都不能救他。见就是知见,他看问题总跟人家不一样,特别偏,特别狭窄,总是不合法;把正法谤成非正法,把非法又说是正法。有这种见解是不容易度的,见的习气,是无量生带来的。“常遇值乐诸佛者”,如果你想常时遇见诸佛,你就弘扬三乘法。

“欲得三乘最上乘,应善观察三乘法”,你要想得到大乘法,你就好好观察观察三乘法,三乘法究竟都说什么?欢喜为众生普开示,这个“普”就是不要拣别,不要只对有钱有势的人才开示,没钱没势的人就不开示。我们有时候看见畜生,劝大家给它念个三皈,以为它不懂就没有作用吗?你受灌顶,你懂吗?你为什么要去受灌顶?

这叫种个种子。

有好多人受了灌顶,根本不懂。受了真正的大灌顶,他还不知道。每一个灌顶都有个主咒,受了灌顶一定得要念咒,起码你得念十万遍,常受持,就多念。有人受完了灌顶,我问他说:“你有没有受持?”他说:“受持什么?”我说:“你受持什么灌顶?” “我不知道。”这样有没有功德呢?有一 点,种个种子而已。

无论哪一类的畜生,你给它念受个三皈,你对狗,乃至于对放生那个鱼,他都瞪很大眼睛瞅着你,你给那狗说三皈,那狗就瞪眼瞅着你,不管它懂不懂,你给它种个种子,就是这样意思。一定要这样做,应善观察三乘法,“欢喜为他普开示,当得成佛定无疑”,能够这样做的人,这才真正大乘,一定能够成佛。

“破戒悭嫉怀骄慢,自赞毁他号大乘”,不但不是大乘,小乘也不是,没有入佛门,连佛法的边都没有沾上,这种人不要理他。“舍离此人依智者,定当成佛度三界”,像这个破戒悭嫉又怀骄慢,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凡是毁他的,就含着赞叹自己的味道。舍离此人依有智能,一定成佛度脱三界,超出三界。

“于三乘器随所宜,慈悲为说三乘法”,对于三乘的人,他是那类的根机,宜是应当的意思,他应当受什么法,你就慈悲的给他说什么法。“随愿令满无悭嫉,当得成佛定无疑”,随他的愿,令他满足,令他欢喜,千万不能悭嫉法,对法悭贪嫉妒,你会得吣舌之报,说不出话来。

“知蕴界处皆空寂 无所依住譬虚空 说法等摄诸有情 当获妙觉无边智 破戒意乐怀恶心 闻说大乘胜功德 诈号大乘为名利 如弊驴披师子皮 我今普告一切众 若欲疾得胜菩提 当善修持十善业 护持我法勿毁坏”

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他的性体是空寂的。空者没有住相,无来无去。知道一切的五蕴十八界诸法,是空寂的,这得用功夫。你若能学学〈唯识三十论〉,能把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分辨清楚了,都不容易。完了,你再观,观想什么呢?这些法根本上是没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的。外面所对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的,虚幻的,如梦幻泡影。根对尘就是十二处,都是寂静,无来无去,不生不灭,本性常寂静故,诸法如幻故,都无依止。因为无依止故,虚空依什么?虚空什么都不依,说这种法来摄受诸有情,这才是大乘的妙义。使一切众生都获得妙觉无边智能,获得空慧,这个空就是般若,就是观自在菩萨用来照见的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处皆空。

般若这个空,空非空,空非空,是照的。

“破戒意乐怀恶心”,凡是犯戒的破戒的,他的心不是善良的,一定是恶心。听到人家说大乘的功德大,他自己也诈骗人家说:“我也是大乘。”诈号为大乘。

大乘功德大,大家都心向往之,特别是我们都欢喜向大的、向密的、向圆满,向究竟的。要是说这个法不究竟,我不学这法,我要学究竟的。不错,学究竟的,志向是不错了,但是不是那个根器,那是为名利的关系。

“如弊驴披师子皮”,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譬喻,那只很蹩脚的驴,它披着狮子皮,假装狮子,被人识破。

“我今普告一切众,若欲疾得胜菩提”,我现在跟大家说,你若想很快证得菩提果,当善修持十善业,好好修习十善业,十善业修成了,就能够使佛的法不被毁坏。

“我昔诸余契经说 应求大觉行大乘 舍离声闻独觉乘 为清净者说斯法 曾供无量俱胝佛 断恶勤劳修净心 我为劝进彼众生 故说一乘无第二 今此众具三乘器 有但堪住声闻乘 心极忧怖多事业 彼非上妙菩提器 有痴乐静住独觉 彼非上妙菩提器 有堪安住上妙智 故随所乐说三乘 具净功德乐解脱 闻说大乘堕恶趣 如病痰癊教服乳 此增毒害非除疾 如是非器声闻乘 闻说大乘心迷乱 便起断见坠恶趣 故应说法审观机”

“我昔诸余契经说,应求大觉行大乘”,我在别的经上这样说,劝大家劝一切众生都要学大乘,行大乘法,大觉求成佛。“舍离声闻独觉乘”,不要学声闻法独觉乘,我说这个法是为清净人说的,“为清净者说斯法”。这就答复了金刚藏菩萨的疑问。

以前在其它的大乘经典里头是这样说过,都应当学大乘不要学声闻独觉乘,那是我给那批人清净者说的。因为那些人都是供养无量俱胝佛。“断恶勤劳修净心”,净心已经修得相当成就了。“我为劝进彼众生,故说一乘无第二”,《法华经》上这样说的,“只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是给那些人说的,是对机说法。

“今此众具三乘器,有但堪住声闻乘”,现在我只给三乘人普遍的说,《大集十轮经》是三乘普说。现在这些大众,有的只能够住在声闻乘,有的他心里怖畏很多的事,他不是上妙菩提的根器。住静的独觉,“彼非上妙菩提器”。“有堪安住上妙智,故随所乐说三乘”,有的人他喜欢大乘,他是这个根器,他可以住在大乘,有这种妙智能,我就给他说三乘的大乘法。

“具净功德乐解脱,闻说大乘堕恶趣”,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他想求清净解脱,他闻了大乘,反而堕入恶趣。

下面有个比喻,“如病痰癊教服乳,此增毒害非除疾”,他只想求离三恶道苦,或者他只想求离三界苦,他所具足的是持二百五十戒的功德,他想解脱什么呢?解脱人间,求得二乘的寂静。假使我给他说大乘,他不但不接受,还要生谤毁,他一定堕到恶道。如果他病害痰症,癊痰症就是喉咙不舒服。又给他喝牛奶,他的喉咙更起火,痰更重,那就是毒害,并不是去除他的疾病。喝点黄莲水还差不多,那样就对症下药。

“如是非器声闻乘,闻说大乘心迷乱”,对于不是大乘的法器,要是给他说大乘,他一定会迷乱。不是二乘法器的,要是给他说二乘法,他也不会证入的,这个是指大乘器皿。

声闻乘的法器,我要给他说大乘,他听到了,他的心会乱,连声闻乘也得不到,反而生起断见,堕恶趣空,不但领悟不到空义,还堕到恶趣空,堕到恶趣。“故应说法审观机”,说法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好好观机。

有依行品竟

忏悔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是颂已,于众会中有无量百千众生曾误闻法,谬生、空解,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闻说此经,还得正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声闻乘中,曾种善根,未能成熟声闻乘器,后复遇闻独觉乘法,迷惑不了,便生空见,拨无因果。由是因缘,造身语意无量罪业,往诸恶趣,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还得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已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还愿受行先所修集声闻乘行,唯愿世尊哀愍教授。”

佛一说法,就去除了与会大众的痛处。佛为什么说这些法?这是对机说法的。因为在大集会里有些人谬生空解,过去就犯了这个错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了,所以往诸恶趣,堕到三恶道。现在“闻说此经”,听到佛说《大集十轮经》,“还得正见”,又恢复他的正见了。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忏悔。

这是第五品,“忏悔品”。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这个错误?

有的话,你就随喜忏悔一下;没有,你可以不要随喜。不过,大家一定会犯错的,或多或少而已,这都是忏悔的。他们顶礼佛足,就忏悔了。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恭敬“大德世尊”,“我等本在声闻乘中,曾种善根”,修过道,但是没有成熟声闻乘的根器,没有证道,没有成果。“后复遇独觉乘法”,就迷惑了,生了空见。一生了空见,就“拨无因果”,不信善恶的果报。由于这个因缘,造了“身语意无量罪业”,做了很多的错事。做了错,就堕到恶趣。我们现在在世尊前,“闻说此经”,才恢复了正见。“深心惭愧”,就是感觉过去做的不对,现在向世尊发露忏悔。“不敢覆藏”,请求世尊证明,“愿悉除灭”我这个罪。在世尊前忏悔完了,就除灭掉了。“从今以往永不复作”,再不做这个罪了,再不堕恶见了。“防护当来所有罪障”,我忏悔完了,将来这个罪障再来了,我就认识他了,不会再堕落了。

“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现在我们向佛忏完了,这是佛加持我们,令我们消灭这个罪之后,“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再不造这个罪。“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如果我不忏悔,将来一定受这个果报。“今者还愿受行先所修集声闻乘行”,他就是声闻乘的根器。他说,现在不羡慕独觉乘了,还要修行声闻法。“唯愿世尊哀愍教授”,请佛再给我们说一说声闻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于是世尊随其所乐,方便为说四圣谛法,于彼众中,有得下品忍者,有得中品忍者,有得上品忍者,有得世间第一法者,有得预流果者,有得一来果者,有得不还果者。于中复有八万四千苾刍,诸漏永尽,心得解脱,意善清净,成阿罗汉,欢喜礼佛,还复本座。”

佛就告诫说:“善哉善哉”,很好。“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照你们这样的惭愧发露,你们要认识到在佛法之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也就是清净的。“一者禀性专精”,他的性情守戒守的很好,专精持戒,本来就不犯。“二者犯已惭愧”,犯了戒,生起惭愧心,“发露忏悔”,也就清净了。这“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一切罪恶都忏清净了。

“于是世尊随其所乐”,他的心在乐什么?“方便为说四圣谛法”,四圣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两重因果,集就是世间的因,苦就是世间的果;道就是出世间的因,灭就是出世间的果。出世间的因,出世间的果,修道就可以出离了。经佛这么一说,于此会中“有得下品忍者,有得中品忍者,有得上品忍者,有得世间第一法者”,这个叫“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就证了初果,修行得了暖气。刚修行的时候,一点暖气都没有,也就是入门入不了。能够进入,或者定也好,或者读诵大乘也好,或者有种欣乐感,这就是“下忍”。

“中忍”,又进了一步。“顶”,可以说是能够接受了。完了,到了“世第一”位,在世间法,这是顶点。完了,就是出世间了,出世间就证初果。证初果就是出世间法。

这是属于小乘的一切位子。“有得预流果者”,进一步成了这,预流果就是初果,预圣人之流,小乘的预流,大乘的信位就入预流。有得一来果者,一来果就是二乘,前面是须陀洹,这是斯陀含;有得不还果者,是阿那含,就是三果。

“于中复有八万四千苾刍”,前面没有说数字,是指很多的意思。在这个大众当中,还有八万四千出家人,披赤袈裟的,“诸漏永尽”,再不受三界的轮回,就证得阿罗汉果。“诸漏永尽,心得解脱”,见思惑一断,心得解脱了。“意善清净,成阿罗汉,欢喜礼佛,还复本座”,这些众生都很欢喜,因为他们脱离苦海,忏悔了,也清净了。

读大乘经典,就超过“暖、顶、忍、世第一”,超过声闻乘。但是断惑不如声闻乘,新发意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超过他们。虽然是在凡夫位,但是可以做菩萨的事,无论弘法、修道、利益众生,观想的时候,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人,做错了,问题也不大。若是为了自己,虽然你做的很对,很美满,可是夹杂着名利,问题就很大,你并没有得到好处。

“时众会中复有五十七百千那庾多众生,曾误闻法,谬生空解,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闻说此经,还得正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独觉乘中曾种善根,未能成熟独觉乘器,后复遇闻说大乘法,虽生爱乐,而不能解,愚冥疑惑,便生空见,拨无因果。由是因缘,造身语意无量罪业,乘此业缘,于无量劫堕诸恶趣,受种种苦,楚毒难忍。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还得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已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还愿受行先所修集独觉乘行,惟愿世尊哀愍教授。”

这一品是属于〈忏悔品〉。当时参加法会那么多的大众,在这个大集当中,来集会的份子很复杂,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前面开始讲的时候,就是闻法了,可是不恭敬三宝,乃至于闻法生了误解的,这个误解都是指空性说的,恶趣空。有的人闻到《金刚经》,听讲《金刚经》,讲一切都是空的,他就什么也不学了,就去造恶业了。

善业空了,可是恶业不空,就造了很多的罪。在这会中,前面讲的是声闻乘,这里讲的是独觉乘。

在这集会里有好多众生?有五十七百千那庾多,就是有五十七百千的十兆数众生。他们同时起来闻法,向佛请求忏悔。由于过去误闻法,误闻法并不是指说法错了,而是他理解错了;其实也不是他理解错了,而是他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善根,承受不了,生起一种错误的空见,这种空见很难破除的。如果是生起有见,这种罪业好断;生起空见,这种罪业就不好断。因为生起有见的时候,他还是相信因果,执着因果;不过,两者都是不对的。佛经上也讲,有很多罪业是不通忏悔的。我们前生做了因,今生一定要报。有些错误的说法,认为这是不通忏悔的,这个罪永远带着,一定会下地狱,这是错误的有见。

上面是说有两种人,一种是禀性专精的,他根本不犯;一种是犯了他惭愧,惭愧忏悔了,也是勇猛的,也是勇健的。我说这两种人都是清净的。

误闻法,坚持不肯忏悔,没有惭愧。现在很多学佛法的人,你跟他说,你走的那条道路是不对的,你可以拿佛所说的圣教量,圣人教导我们的,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是不是对的。但他不肯改正,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执着某一点说,这是某某经上说的,不会错,经上说的一切诸法皆空,《金刚经》就是这样讲的。但那个空义是什么义?他并没有领会到,也就是闻法生起误解,对空的理解错误了。

举《金刚经》为例子,教导二乘人所住的涅槃,所证得的空理,不是究竟的;那个空义也是从他修因契果得来的,不是没有因果的。特别是在中国的禅宗,有人学了就误解了,他把参禅的明心见性,错解成是什么都不用学,乃至于不相信因果,只要明心见性就好了。见不到性,怎么办呢?你造的罪一样要受报的。这些人是闻法之后,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过去,因为闻了这个法,把空理解错了。

“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就做恶吧!做恶了,自然是就受恶报。现在我们在这个法会当中,听到佛说《大集十轮经》,现在明白了,就恢复正见。

以前有正见了,后来经由恶友的引导,或者误信别人的话,才失掉正见。这些人有多少呢?有五十七百千十兆那么多人,从座而起,向佛顶礼,在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

忏悔什么?我们过去是修独觉乘法的,种有善根的;但是未能成道,未能成熟独觉乘的法器,也就是没有证得独觉乘的觉悟。后来听到大乘法,就生起欢喜信乐,求大乘,但是不能解。大乘的义理,没有理解透,愚冥疑惑。愚冥就是没有智能,在黑暗当中,疑惑本身就好似在黑暗当中。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怀疑,学法的最大障碍,就是疑,信不进去。学什么都得要有信,有信才能够产生解,解就是理解,就是学,你要修哪一法,先把这个法弄清楚,修持的次第,怎么样用功,怎么样观想。

你懂了修行次第,就不会走错路。像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你必须熟悉朋友家的道路,不熟,人家在南方,你却开车往北方去,这样永远也走不到,越走越远。

你必须熟悉那个法所说的涵义是什么?要是误解了,大乘的空不是恶趣空,它是智能,像你学《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都不存在,也没有什么是善,也没有什么是恶。你要是行恶,就违背法性了,空,你永远也达不到。要是行善,渐渐渐渐的对善也不执着,你就入得那个空义。没有理解得到这个,叫拨无因果。

由于这个拨无因果的因缘,他的身语意十恶业造的很多,造无量罪。乘着这个造业的缘,无量劫来堕在恶趣,就堕入三恶道。恶趣是指三恶道,受了很大的苦处。

那种苦处很难忍受,苦毒就是所受的刑罚。现在我们听到佛这么样说,我们恢复我们的知见,觉悟到是我们以前不对,忏悔发露我们所做的罪恶,不敢再覆藏下去。

愿世尊加持我们,都除灭掉,以后就不再这么做,永不复造;使未来的罪障得到防护,再不会犯了。以前做过的,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救护我们。救度我们不再受恶趣的苦报。济拔我们未来恶趣的苦报,现在我们还发愿“受行先所修集独觉乘行”,学习因缘法。“惟愿世尊哀愍教授”,现在我们都忘了因缘法,还得请佛重新教诫我们。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于是世尊随其所乐,方便为说诸缘起法,令彼一切修缘觉乘渐次圆满,皆悉证得幢相缘定,于独觉乘得不退转,欢喜礼佛还复本座。”

“世尊告日,善哉!善哉!”你们说的很好,有忏悔心就很好。“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惭愧自己所做的事情,忏悔就是改过,把以前做的改了。悔,以后再不要这样做了。

“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在这“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忏悔完了,还是清净的。

他请求世尊给他们说因缘法。这一段经文,没有详细说,只是略说的。世尊就“随其所乐”,根据他所信乐的,方便给他说诸缘法。独觉乘跟缘觉乘,有佛在世的时候,就叫缘觉,无佛在世的时候,就叫独觉,独自的观照一切事物生住变化。为什么这朵花会开?研究它的缘,要是讲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名色,他所说的缘起法,是初步的缘起法,而大乘的性空缘起,那是大乘的缘起。那个缘起,他要是理解错了,就变成了断灭空,拨无因果,因为不知道大乘是从渐次而来的,因此佛说缘起法,令他修缘觉乘。“渐次圆满”,才能够证道。“皆悉证得幢相缘定”,于缘起中修定,于独觉乘,他就不退转,“欢喜礼佛还复本座”。

“时众会中复有八十百千那庾多众生,曾于过去诸佛法中,毁谤佛教,下至一颂。由是因缘,堕诸恶趣,受众苦报,初复人身,生便喑痖,常愚舌吣,口不能言。闻说此经,还得正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宿世恶业,合掌恭敬,瞻仰世尊,佛神力故,皆悉能语。”

这个比前面的罪恶要大一些,“毁谤乃至于一颂”,或着毁谤得很少,由于这个毁谤的因缘,“堕诸恶趣,受众苦报”。虽然苦报受尽了,也得了人身,生来的时候不能说话,“常患舌吣”,舌头说不出话,音发不出来,口也不能言。这类人也参加这个法会,闻说此经还得正见,恢复他以前的正知正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宿世恶业”,他的宿世是什么恶业呢?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汝等宿世作何恶业,今处众中口不能语?彼诸人众,俱时白佛,于中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毗钵尸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或言毁谤独觉乘法,或言毁谤声闻乘法,下至一颂。我等由是恶业障故,九十一劫流转生死,常处地狱傍生饿鬼,喑痖无舌,都不能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始于今世得复人身,而犹瘖痖,常患舌吣,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复能忆念自过去世所有因缘诸恶业障。”

佛看见这些忏悔顶礼的人,知道他们过去所做的业,佛要他们自己说,明知而故问。他问:你们过去世做了什么恶业?所以在大众中,口不能言。“彼诸人众,俱时白佛,于中一类作如是言”,并不是全体,而是引少数人的话说。“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毗钵尸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毗钵尸佛就是拜忏五十三佛中的毗婆尸佛。

在毗钵尸佛的时候,我们谤了大乘正法,“或言毁谤独觉乘法”,“或言毁谤声闻乘法”了,下至毁谤一颂,虽然毁谤的是很少,罪恶还是很大。我们由那个罪业,毁谤大乘经典,独觉乘经典,三乘经典,也就是毁谤三乘的经典,毁谤法宝。经过九十一劫流转生死,从毗钵尸佛的时候就堕了地狱。

在地狱出来或者变了畜生,或者变了饿鬼。因为他谤毁法,所以不能说话。但是他忏悔了,因为佛加持力,他又能说了。这表示罪业已经清净一部份了;今天能到这个法会当中,再蒙佛的神力加持,才能说话,能够得到宿命通。能忆念就必须得到宿命通,不然怎么知道呢?其实他能参加那个法会,就比我们业障还轻,我们都没能参加,要是我们遇见佛,或许能够开悟。也许这些是大权示现,在这个会上示现给别人看的。

所以佛说一部经典,都有好多的因缘。有的人他虽然没有这个罪过,他却示现犯这个罪过,这是给这个法会其它的众生做警示。

“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尸弃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毗摄浮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羯洛迦孙驮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羯诺迦牟尼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

这一类说完了,复有一类,又作另一种忏悔的表白。“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尸弃如来法中”,毗婆尸佛之后,就是尸弃佛。这尊佛也是庄严劫最后的四尊佛。“复有一类作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毗摄浮如来”,或言毁谤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

“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羯洛迦孙驮如来法中”,这就是拘留孙佛,或者是在如来法中毁谤了大乘正法,“各随本缘,如前广说”,忏悔所说的话,都是相同的语言,所以佛在说法中就把他略去了。“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羯诺迦牟尼如来法中”,也就是拘那含牟尼佛,或者“或言毁谤大乘正法”,那么“各随本缘,如前广说”。

“复有一类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于迦叶波如来法中,或言毁谤大乘正法,或言毁谤独觉乘法,或言毁谤声闻乘法,下至一颂。”

拘留孙佛、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加上释迦牟尼佛这四尊佛,就是人贤劫的千佛。为什么我们一称就称七佛,因为这七佛是一个一个一个接着,迦叶佛过后,就是释迦如来;释迦牟尼佛过后,是弥勒菩萨。迦叶佛以前,就是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牟尼佛以前,就是拘留孙佛。在佛跟佛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要看众生的因缘。在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之间相距五十六亿万年,在我们的感觉是很长的,在梵天来看是很短的。

人间的五百年,四王天的一昼夜;四王天的五百年,忉利天的一昼夜;忉利天的一千年,是夜摩天的一昼夜。往上数,等你数到大梵天的时候,人间就有多少万年,一加就十倍。我们看见时间很长,但天人看见很短,而且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

在道宣律师传上记载,道宣律师得到天人进供,那天人每天给道宣法师送供,道宣法师就问天人说:“现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他到那儿去?”天人就回问:“你是问哪一尊释迦牟尼佛?”从天人这个问号当中,就知道有很多释迦牟尼佛。他反问道宣律师:“哪尊释迦牟尼佛?”“我问的就是这尊释迦牟尼佛。”他说:“这尊释迦牟尼佛没有入灭,还在这个世间说法,只是你们看不见。”从这个问答当中就可以知道,这只是我们的业障而已。佛都如是的,因为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他就没有再说释迦牟尼佛,这都是在六佛前面所造的罪恶。向哪尊释迦牟尼佛忏悔?

或者说我在独觉乘毁谤了声闻法,或者在声闻乘毁谤独觉法;或者大乘当中毁谤了独觉声闻乘法,互相的忏悔。这个看个人所谤毁的是什么,一类一类的不同。

毁谤的言辞就不一定了。或者是小乘法,连声闻缘觉一起说的。或者是苦集灭道,说那个是修人天乘的,我是菩萨,我没有什么苦,苦集灭道,在他来看,法也是如梦泡影,就拨无因果,就这样的毁谤他。

佛有时候也对大乘根器,说小乘法,他是对那类机。佛不是毁谤的,那是蕴含着小乘,他不谤缘觉乘,只是你说的那个不究竟,《法华经》就是这样说。佛有时候说二乘人,焦芽败种。他说的是对的,“焦芽”是指没有菩提芽,没有菩提种子,他不能够成佛。他要是发了菩提心,照样成佛,就是这个涵义。

“我等由是恶业障故,从尔以来流转生死,常处地狱傍生饿鬼,瘖痖无舌,都不能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始于今世得复人身,而犹瘖痖,常患舌吣,蒙佛神力,方始能言。”

所以毁谤三乘法,从毁谤的时候开始,就在生死流转中,不是堕到地狱,就是傍生,就是饿鬼,一直喑痖无舌,不能语言。这一类是专指不能言的,或者有的道友看人这么多,很少看见哑巴,以为没有那么多,那是我们没有处到那一类当中。

你到牛里头,去到羊里头,还有蚂蚁,蚂蚁都是哑巴,没有办法沟通。

“复能忆念自过去世所有因缘诸恶业障,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获得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说正法。”

复能忆念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因缘,“诸恶业障”,“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才获得正确知见,心里非常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以后我们再不敢这么做了。用来防护当来的所有罪状,这跟前面都一样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于是世尊随其所乐,方便为说种种正法,各随所宜,皆得利益,欢喜礼佛,还复本座。”

对机说法,这是三乘人向佛忏悔,加在一起就很多了。佛能够一批一批的给他们说?像这么多数字,要说《大集十轮经》,恐怕四十九年也说不完。“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乘人听得佛说的是大乘法,声闻乘听到佛说的声闻法,独觉乘听到佛说的独觉乘法,“随类各得解”,是这个道理。

现在有一种情形是可以证实这种境界的。像在国际间的会议上,他们会接上种种的播音在里头播,你是中国人,跟你说国语,你说台湾语,他跟你说台湾语,英语说英语。这世界的一百七八十个国家,你说哪一国语言,在开会的时候,都会播出来。这跟佛一音随类各得解,他自己就听到佛是给他说,其实佛是普遍的说,这种神通,叫语言三昧,叫语言陀罗尼,这种是报得的。

有的人他当小孩的时候,就能够学八国的语言。我遇过一个小孩,十岁不到,八国话都会说,这是报得的通。有些人生来就知道过去,知道好多生,不只是一生;偶尔的知道一生,不怎么稀奇。他可以知道好多生,但是他不敢说,说了要受天谴的,因为神鬼要制止他,怕他妖言惑众,你说了没有人相信,大家都没有这种能力,那就奇怪!经上说不可说不可说,这个事情不能说,说了可就麻烦了,就要给自己找麻烦,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

“时众会中,复有无量百千声闻,及无量百千那庾多菩萨,闻说此经,忆昔所造诸恶业障,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合掌恭敬,皆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忆昔曾于无量诸佛法中,或有说言,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多行忿恨,呵骂毁辱,讥刺轻诮,种种诽谤,隐善扬恶。”

有的道友说:“错了,应该隐恶扬善!”我说:“一般人说错的,就是不说对的。”

他忏悔他的罪,对别人的好事不说,把人家的好事隐起来了,尽说别人的恶处。

我们对于佛事,对佛弟子,有的是法器,有的是非法器,就是破戒了,我们对他们生起一种忿恨心,憎恨心,乃至呵骂他们,毁辱他们,讥视他们,轻蔑他们。

轻诮就是轻蔑他们,说俏皮话,种种的毁谤,不说他们的好事,把他们所行的道德事隐起来,专门说他们的缺点。

就像前面所讲的比丘过,有些人从来看不见自己的过失,他的眼睛睁的很大,专门注意那个人有什么样的缺点,这个人又怎么样,还略略记载一下子。特别是在机关混久了,知道别人的隐私,他就写一点心得,他那个小本子里记载好多人的隐私,就拿来讹诈。他说:“你做了好多坏事,我们俩人要沟通一下。你或者给我行点贿,我就不说了,不然我给你登报。”别人怕泄漏,泄漏就做不得人,给他点钱。但是他会没完没了,等他的钱花完了,或者赌输了,又来找你了。你干脆最初就忏悔,根本不要给他,不要听他说。这叫敲诈,这类人很多。

过去的社会,有一种人叫刀笔邪生,一个字一点,他能送你的命,就是这一点也能把你救活。你花好多钱,就买他这一点。我那天跟道友吃饭,我说,“国忧民愁王不出头谁为主”,就是一点,就在那王字上点一点,就叫主。但是他这个词句辞意作的不错,下一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就这一点。

还有一个刀笔邪生的例子。有一户人家,家里几代就这么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土匪攀上了。土匪就把他拉去,跟他们一同抢,这个孩子呆呆的,他自己也承认抢劫,其实他没有抢,但是这些土匪,是从大门进去抢东西的。

这孩子的家里头有钱,就买通一位刀笔邪生:“你要是能把我儿子救活,我就给你多少钱!”他就把状纸拿回去研究,研究了好几天,他也开了悟。他说:“我只要一点就行!”就把那“从大门而入”,在“大”字上加一点,就是“从犬门而入”,就是扒窃,一般处理得很轻,几年就放了。大门而入,抢劫罪就重了,或者是死罪,或者无期徒刑。

我那天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那副对子,也就是一点的关系。我们好多的关系就是一点,就是一个迷,一个悟,一个隐恶扬善。隐善扬恶就这一点,就这么一个顚倒,这都是罪恶。我们要知道这种道理,不要说错一句话,一句话你可要受无量劫的痛苦。人家正在那里修声闻法的,修的已经快要修成了,你说:“你学这个佛法,小乘法,你学他干什么。我这儿有大乘的法,我的是密宗,瑜伽密,你受了灌顶,就成佛了。”他就去受了灌顶,完了,声闻法成就不到。反而把那给丢掉了。他说:“我受了灌顶,我什么都不怕了。”什么坏事都做,那又堕了无间地狱,恶友跟善友,你要分别清楚。还有恶事跟善事,他教导你的时候,虽然按照次第教你,虽然慢一点,可是危险性少。另一种虽然快了,这个危险性很多。

“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受诸重苦,楚毒难忍,后得值遇无量诸佛,皆曾亲近承事供养。又得值遇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亦皆亲近承事供养,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诸恶业障,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所,皆得听受无量法门,精勤护持,修学无量难行苦行,由彼业障有余未尽,令我等辈未能证得安乐涅槃,未能证得三摩地门殊胜功德。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复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除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承佛威力,愿随所乐,速能证得安乐涅槃,或能证得三摩地门殊胜功德。”

无量劫,不是一天两天,无量劫好多万万年,很不容易算的。

经过这样的无量劫,劫不是说年限,是指经过无量。多少罪业免了,就算消除了。这样的堕在恶趣里头,受尽苦难,是难以忍受的。在这个无量劫的罪过,受完了,又“值遇无量诸佛”。这些声闻菩萨,我们都亲近承事供养过。完了,还遇到这些善友,无量的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亦皆“亲近承事供养,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诸恶业障。”这个罪,我们忏的次数太多了,因为我们那时候做错事情,经过两个无量劫,一个无量劫的罪过,一个无量劫的忏悔,也就是在佛菩萨的面前,我们都发露忏悔过。

“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所,皆得听受无量法门”,重新又学了无量正法。“精勤护持”,精进护持这个法。“修学无量难行苦行”,修行的法门很多,很难做得到的事情,我们也都做了。但是这个业障,还没有完全消除。你造业的时候很容易,随便说几句话,就造无量的业,要想忏掉这个罪,很难。好像白纸,你把墨泼到白纸上,想把白纸恢复为洁白的,很难。怎么办?换一张纸就是了,原来这张纸没有办法了。我们怎么办呢?要使你这个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换个心,换什么心呢?换你的真如心,幻化的空身,没有实体的,幻化空身即法身,要是证得法身了,你有什么罪业都清净了。

这是大乘究竟了义,我们经常说定业不可转,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我们受到误导,你的罪忏悔不了,非下地狱不可,你等着下地狱。不可转,我们还学佛干什么?学完了,还是转不动,学了还要下地狱,不学也下地狱,何必还要学佛?

这是断别人的善根,不好的。有的人说,你犯了罪,是不通忏悔的。那是在你没有犯罪之前吓你的。等你犯了之后,又许你悔过。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说修定修空观,也能观空,你的罪业都忏清净了。“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但是这个忏悔很不容易,要悟得空性,证得空理。罪业清了,他还要起修,不修行,成佛是达不到的。

成就法身佛,法身理体,我们都具足。法身清净了,你没有方便善巧,怎么利益众生?没有利益众生,没有功德相,连化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没有了,像报身佛的圆满报身,那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还得修行。现在我们这个罪,还没有完。

为什么?因为没有证得究竟涅槃。“安乐涅槃”,就是究竟涅槃,不生不灭的。

“未能证得三摩地门殊胜功德”,住三摩地,住这个殊胜三昧,因为没有证得这部经的楞伽三昧,前面讲百八三昧,证得那个三摩地,就好了。现在我们“于世尊前,闻说此经,复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把没有忏干净的障,也忏干净。从今以往,永不复作。

“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除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这是给众生做样本的,他们都承事了,那么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还要下地狱吗?不可能的。

他们知道这是大权示现,作样本,也许他说他过去的历史,释迦牟尼佛当众生的时候,也做了很多的错事,在《贤愚因缘经》,佛有时候也很愚痴,等愚痴去除了,有了智能,他成佛了,就不愚痴了,佛佛都如是。佛是从众生中来的,都如是。你只要修,惭愧了,惭愧就是你的功力增长,不骄傲自满。

“复有说言: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以粗恶言,期剋迫胁。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复有说言: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打棒伤害。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复有说言: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夺衣钵。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

我们由于这个恶业障的缘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这又是一类的忏悔。对于法器的,也就是持戒的清净比丘,非法器的,就是不持戒的破比丘。我们对他说粗恶话,骂他、侮辱他,还迫胁他们,压迫他们。迫胁的事有很多,甚至剎帝利旃荼罗王,关你监狱,十年十五年才放你,这叫定期迫胁。由于我造了这个恶业障,经无量劫堕在恶趣,就跟前面所说一样。

“复有说言”,又有一类忏悔,“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打棒伤害。”这就是个别的,我没有骂过他,也没有说过他,但是我打过他,各类的情况不同。我等由这个“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这都是重复的。

像拜忏的时候,大家要熟悉那个忏本,依忏文修观,就把这些全都包括了,超过《大集十轮经》,那是包括一切经论的,大小乘都有。里面有几句话“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个就包括了无量劫,所有造的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那都有了。

还有我们发愿,跟这个对照的,我们发愿就是要成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三涂苦就是饿鬼、畜生、地狱。四重恩,报佛恩、报众生恩,还有报这个国家、土地的恩,都要报。但是以报众生为主,报那些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恩,报众生恩,还有报父母恩。有的是报七重恩,我们这里说的是四重恩,这个忏悔都包括在里头。这是他个别忏的,有的是骂的,出恶言的,粗恶语的。有的人说,我并没有出恶语,只是打伤他们的;有的说,不管他是法器非是法器,我就是侵夺他的衣钵。我们由那个恶业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

“复有说言:我等于彼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夺种种资生众具,绝其饮食。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复有说言:我等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退令还俗,脱其袈裟,课税役使。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复有说言:我等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或有罪犯,或无罪犯,枷锁系缚,禁闭牢狱。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应知如前次第广说。复有说言:我等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起轻慢心,种种触恼,令不安乐。”

“复有说言:我等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各人忏悔说的言词不一样,事情都是一样的,稍微更改几句话。“或是法器,或非法器,退令还俗”,这类弟子过去一定是有权有势的,这种忏悔的,他如果不是国王,怎么有权力迫人家还俗呢?“退令还俗,脱其袈裟”,乃至课他们捐税,和尚是不上税的,他没有收入,不用上税。

凡是课和尚税的,课庙税的,或者驱使他作劳役的,将来要堕地狱的。你跟课税的官吏说:“好,你们收和尚税,这要堕地狱的。”这是佛在《大集十轮经》说的,这叫迫害。但是对于破戒比丘可以有两种说法,他赚钱,打工当然是要收税,他做生意开铺面,当然要收税。现在化缘,你化到这边来了,也得上税,你的收入好多,你化多少也得上税,这叫课役。乃至逼迫他劳役,也就是他没有钱穷得不得了,做苦役,做苦工,做苦工不给钱,叫劳役。

“复有说言:我等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无量就是过去很多的佛弟子,不管他是法器,不是法器也好,“起轻慢心,种种触恼”,没有迫害他,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也没有课利捐税,但是使他不安乐,总是使他生起烦恼。

“我等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受诸重苦,楚毒难忍,后得值遇无量诸佛,皆曾亲近承事供养。又得值遇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亦皆亲近承事供养,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诸恶业障,于一一佛一一菩萨摩诃萨所,皆得听受无量法门,精勤护持,修学无量难行苦行。由彼业障有余未尽,令我等辈未能证得安乐涅槃,未能证得三摩地门殊胜功德。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复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消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承佛神力,愿随所乐,速能证得安乐涅槃,或能证得三摩地门殊胜功德。”

就是现在,“闻说此经,复深惭愧发露忏悔”,以前虽然忏悔过了,现在听佛说这部经,感觉到更加惭愧了,发露忏悔。对于所做的业,不只忏一次、两次,而是忏了无量次。今后,“防护当来所有罪障”,不敢再做了。

“于是世尊普告声闻菩萨众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又善男子,如是恼乱佛弟子罪,比前所说近无间罪,彼但有名,未足称罪。然此恼乱佛弟子罪,亦过前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所以者何?若诸苾刍毁破禁戒,作诸恶法,犹能示导无量百千俱胝那庚多众生,善趣涅槃,无顚倒路,与诸众生作大功德,珍宝伏藏如前广说,况持禁戒修善法者。以是义故,若有恼乱佛弟子众诸出家人,当知则为断三宝种,亦则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是故恼乱佛弟子罪,过前所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

这样的发言虽然不同,涵义是一样的。佛就跟大家说:“善哉!善哉!汝等”,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些众生。“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那么“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种是“禀性专精本来不犯”,持戒持得清净。“二者”呢?虽然犯了,还能够惭愧,还能忏悔,要去改过,这“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

忏罪是很不容易的,当着很多人面前,说自己做错的事,很不好意思,对吗?

开不得口,说功德,表扬自己,他谈的可多。只有一点点,他都可以说成多大;反之要是忏悔自己的罪,就不愿意说。怎么办呢?对佛菩萨说,鬼神会给你作证明,护法神会给你作证明,面对人不好意思说,你可以对着佛像前忏悔说。

我们拜忏的时候,为什么个别拜呢?人多,忏悔只能是说那个词句,大家都一样的。唱句虽然很圆满,跟你所造的罪恶事实不一样。你回家的时候,对着佛像前,就祷告,我犯了那些罪,为什么大家都说我不好,我一做点好事就被人破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我过去生,说人家不好。你想一想,你的心,乃至挖苦别人,谤毁别人,轻蔑别人,这个你做了好多?特别是对出家人,或者对道友。我们跟出家人,或者是还少。优婆塞跟优婆塞之间,优婆夷跟优婆夷之间,这种事很多,特别是优婆夷,要特别注重,相互之间,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尽看短处,别人的长处,她就隐了,短处就到处给她宣扬。“哎呀!你看,某某居士,今天把庙里水果拿走了!”她不晓得那个水果是师父给的。

我就遇见过这种事。后来有人向我这里哭诉、告状,我说,这个是我给她的,妳不要管。你的罪业消了,你不要难过,没有这个事。她谤毁,你应下地狱罪就不下了,我不是随便说的,是《金刚经》上说的。

大家读《金刚经》,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子,那就很高兴了。要不是这样给他解释,心里就烦恼了,是不是烦恼了?特别是我们学的很虔诚,很怕人家说不好,谁要是一说不好,恼火了,以后这些道友之间一个串两个,串的很多,但是你没有,不要怕,随便他怎么说,他对你一点也没有损害,说了,没有用处,你说了,让我听见生起烦恼。你怎么谤,我不听你说什么。所以这些事,每位道友都有。碰见了,你怎么办呢?你就惭愧!你没有那么大的德行,希望人家不说,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都还有人说他,还有人冒充他,还有人想超过他。释迦牟尼佛也不开腔,但是这个因果帐有人跟他算,堕进地狱,就苦了。有的现生就受报,立竿见影。

帮助别人,帮助他更进一步,他知道自己的道德不够,为什么人家说我们?因为我们自己的道德不够,你要惭愧,听到了,你要忏悔,说我现在今生很好,前生呢?

无量生呢?毁谤你的那个人,就是你过去说过人家坏话,你为什么不忏悔?因为你现在看不到,如果大家都有神通,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就心平气和了。

因为不知道过去,只看到现在,看现在解决不了问题,学经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些话都是重复的,你略取几点,就行了。我们总感觉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忏悔,就算是等觉菩萨也还在忏悔。你自己要好好拜自己,向外求都不行,要求你自己的心。

我讲一个故事,佛印禅师跟苏东坡,两人到庙上。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干什么?”佛印禅师说:“他念。” “他念谁?” “他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说:“观世音菩萨怎么会念观世音菩萨?”佛印禅师说:“他不念自己,念谁?”这是第一个。苏东坡又问:“他在叩头不?”佛印禅师说:“叩!”苏东坡说:“拜谁?”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拜观世音菩萨!”经过反复问几次,佛印禅师跟苏东坡说:“你开悟了!”

大家想想开了悟没有?恐怕我们还是没有开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佛佛之心,就是你自己的心,你只要念念观世音,你念念自己也好,可不要念你这个色身,你这色身会造罪的,念你的法身,那个法身就包括一切诸佛,就念一切诸佛,念一切菩萨,一即是一切,就是这个涵义。为什么这样说呢?佛就给他们解释了。发露忏悔有两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如果“善男子,如是恼乱佛弟子罪,比前所说近无间罪”,都重。单有一个名,还不算罪,近五无间罪还不算是罪。然此恼乱佛弟子罪,“亦过前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比五无间罪还重。所以堕到地狱去,堕到无间狱,出来的时间特别长。

所以者何呢?“若诸苾刍毁破禁戒,作诸恶法,犹能示导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众生,善趣涅槃,无顚倒路。”虽然他破了戒,是坏比丘,他还是能够给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那么多众生说法,让他们能趣得涅槃,无颠倒路。还给“众生作大功德,珍宝伏藏”,他是宝藏,如前广说,况持禁戒修善法者,前面我对这种情形,说了很多。

前文,这就是一切众生的珍宝宝藏,取之不尽,是破戒的,何况对于禁戒持的很好的又修善法。他要恼乱,罪更大。

为什么我说他的罪恶这么大呢?他这毁谤,破灭,乃至破法,破比丘僧,把一切众生的法眼都给挑瞎了,也就是把无量亿劫久勤苦所得的正法给毁灭了。“与诸众生作大衰损”,伤害众生的功德法藏,“是故恼乱佛弟子罪,过前所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

“是故汝等今于我前,起至诚心,增上惭愧,殷勤恳切,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障,我今慈悲摄受汝等,令恶业障渐得消灭。于此佛土大贤劫中,有千如来出现于世,汝等于彼诸如来前,亦当至诚发露忏悔,诸恶业障,防护当来所有罪咎。于此贤劫千如来中,最后如来名曰卢至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十号具足。汝等于彼卢至佛前,亦当至发露忏悔诸恶业障,乃得灭尽无有遗余。”

惭愧不算,还得“增上惭愧”。我们学法的目的,有增上心,使我们发的心,使我们发的愿,使我们的忏悔罪恶,随时增上。为什么我们要听经呢?听了一座经,你就要增上一份心。如果没有听,你没有这个心,不容易生起!在〈菩提道次第〉中特别注重增上缘;但是在罪业方面,这也是增上业。恶缘增上了,你那罪业也随着增上。增上的涵义,就是这样,要增上的惭愧,殷勤恳切。

要是能够发起忏悔,你会痛哭流涕。最起码你会出身大汗,乃至于流泪的;忏悔到眼睛流血,才是真正忏悔清净。真正认识罪恶,真是恐怖。地狱苦,他说是佛吓我们的,真正有地狱苦吗?等你受的时候,你知道了,那就晚了。假使那个时候还有善根,你念一声地藏菩萨圣号:“地藏菩萨快来救我!我在地狱!”地狱马上就空了。

可惜那时候早忘了地藏菩萨,根本想不起来。

我们做梦,遇到恶缘的时候,做梦就醒了。想起了我怎么没有念佛?在梦中吓了一身汗。这就是平时没有功力,到了用的时候,用不上。你家里的电力跳匣了,因为你不学,不知道在那儿,找不到。看了也不会,你没有专注在那行,你不知道,每件事都是这样。看似很简单的事,你不会,就是不知道。所以必须增上惭愧,好好忏悔,或者求佛的慈悲加持,这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请个工人,我们看见很简单的事,拨弄一下就好了,他要你很多钱,你心里想不通,才动了几下,就要我这么多钱。我给你们说个故事。孙中山在上海,他住的处所,那时候就有自来水,水龙头坏了,关也关不住,请个工人。来个工人就给它修了,他看他三弄两弄,加个套再一捏就好了,水就不流了。孙先生说:“那要好多钱?”他说:“二十块钱。”那个时候二十块钱很贵。孙先生说:“你怎么这么贵,要这么多钱?”他说:“这贵吗?不贵。我给您算算账,我从小学读到中学,高中毕业了,我去学技术,当了几年徒工,我才学会,这个不算钱吗?”孙先生想一想,这是有道理。我只看他算的贵,没有想想人家怎么样学这个技术。

就像齐柏林发明飞机,他把所有田园庄产农场都卖了。到了最后,火力不够的时候,他甚至把家里,凡是能烧的,都丢到那个炼钢炉里。后来六亲眷属都离开他,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他一个人。最后他发明了飞机,那个飞机,就叫齐柏林号。我这是看故事讲的。这个你们要懂得,一分知识就一分力量,不论哪一行,何况你要学佛,给佛当弟子,要了道成佛,断无量劫生死,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吗?一定要这样认识,你的惭愧心才生得起来。

想断苦得乐,你看人家富贵轻巧易取,你不要嫉妒,他有他的因缘。你别看当官好,那是花钱买罪受,等他将来受的时候、忏悔的时候,他才知道。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等一拿到权力了,他就想不到人民,不给人民做好事,只想到他自己。

“于此佛土大贤劫中”,人贤劫里头,就是大贤劫。“有千如来出现于世”,现在已经过去四尊了,还有九百九十六尊,对于彼诸如来所,千佛的每一尊佛,每一尊佛的跟前,你们都要至诚的忏悔。你所做的恶业障,“防护当来所有罪咎”,要受报的,罪咎要受的果报。你要防护好,如果忏悔了,就不受了。那个罪责,你可以躲过去了。“于此贤劫千如来中,最后如来名日卢至如来”,就是我们的护法韦驮,最后成佛了。

“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如来十号,每一尊佛都具足这种十号,汝等在卢至佛前,也像现在对我这样的“发露忏悔,诸恶业障”。那时候才能“灭尽无有遗余”,还能把你们所有的业障在卢至佛前忏悔。之后就清净了,永远不会再有了,这就叫授记。佛就给他记别,不是授记成佛,未来的事,预先给他记别,这就是《大记别经》。这部经叫《大记别经》,这不是许愿,而是告诉他们,你怎么样做,将来你就能清净了。

“时诸声闻及菩萨众俱时白佛:唯然世尊,我等审当于彼最后卢至佛所,获得正见,离诸邪见,诸恶业障尽灭无余,解脱一切众苦恼者。若令我等于大贤劫,常处无间大地狱中,恒受种种极重苦恼,亦能堪忍。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勇猛,汝等由此坚固精进自誓愿力,定能于彼卢至佛前宿世所集诸恶业障皆悉消灭,定能发起增上信敬,亲近供养卢至如来,定能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或定能证三摩地门殊胜功德。时诸声闻,及菩萨众,欢喜礼佛,还复本座。”

我们要好好的审查,一定要这么观察的,要这样做的。在卢至佛前,最后那尊佛,我们就忏悔清净,“获得正见离诸邪见,诸恶业障尽灭无余”,把所有的恶业障都消灭了,再也不存在了,无余就是没有了。“解脱一切众苦恼者”,三涂诸苦,乃至见思烦恼尘沙,都能解脱了。但是还不能断无明,“亦能堪忍”,堪忍就忍一切法生无量义,能忍受了。那时候就真正成了大法器,要到了卢至佛,才忏悔干净,他们才能成佛。

《地藏经》上所说的〈称佛名号品〉第九品,每一尊佛的功德,如果单讲起来就会讲的很长,我们天天拜,每天至少拜一次,你要好好回向,要发愿,你应该得到的别放过。每尊佛都如是,有这么因缘称大通如来的名号,你能见无量亿佛,给你授记直至成佛。

这是我们拜忏最后的大通如来,应当要作意。作意就是你应当观察,要会思惟,你要会想,该得功德的,你不要放过;该忏罪的时候,也不要放过,这个是功德。

而且罪恶跟功德两个都是没有了,这个观就是般若观。诸法都是缘起的,缘起性空,在我们的本体上、法性上都不存在。染是对着净说的,罪恶是对着功德说的;也没有功德,也没有罪恶,这种相对法没有了,但是你必须证到那个地步才可以说那话。

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受罪的时候,你说,这是空的。我看打你耳光,骂你几句话,你就空不了。空得了吗?空不了!我们要是三天不给你饭吃,你饿的一直叫唤,几天不喝水,你空得了?你说空的,我的肉体是空的,到时候观不成,你就空不了。空不了,你就苦了。

要懂得这种道理,就拿这个作比喻,你犯了罪,或者是现在都是受报来了,你没有打防疫针,你到那个里头一定得到,大菩萨为什么到众生来度化众生?他不受我们的熏染,他有了防疫针,心里头早防护好了,他心里头空的,这才叫真空,并不是像我们那样的空。大乘法是了义的,但是当你没有证得的时候,不起作用,你用不上。因为用不上,你才会说大话。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能给他做主,说你好,你对我忏悔就行了,你的罪业清净了,他并没有这样说!他知道你还得慢慢的磨炼,因为你并没有达到那个境界。

像我们连信心都不具足,要慢慢修。我之所以说慢慢修,就是因为你太精进了。

我们一说精进修,什么也不干,就去拜忏了。谁给你饭吃?和尚自己住山洞修,不利益别人,也不帮助别人,别人会帮助你?都是互相交换的。虽然不是等价,但是自然含着这种意思。僧人得要做功德,连吃饭都要给人家回向,吃饭睡觉,随时随地都想到别人,都给人回向。说上厕所,该不要吧!上厕所更需要,进厕所的时候,你就发愿。“当愿众生,弃贪瞋痴,涓除罪法,一切清净。”当进去时,我把什么罪恶全把丢掉了,愿一切众生都弃掉贪瞋痴,证得涅槃。连到那个地方都不放松,行住坐卧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发愿,愿众生成佛,随时忏悔,忏悔罪业。

〈普贤行愿品〉的第四大愿,我们的罪,要是有形相的,这个世界也装不下,虚空都撑破了;还好,罪是没有形相的,是空的。懂得这个道理吧!所以忏罪的时候,必须按〈普贤行愿品〉第四大愿王来忏悔,随喜功德,要按第五大愿来随喜。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世间,见未来世此佛土中有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庚多刹帝利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沙门旃荼罗,筏舍旃荼罗,戍达罗旃荼罗,若男若女,少种善根,虽得人身,而随恶友,起诸邪见,造诸恶行,坏我甚深无上正法。于我所说无有炽然,灭炽然法不生信乐,或于我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于我说与独觉乘相应正法,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于我说与无上乘相应正法,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于归我诸出家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多行忿恨,呵骂毁辱,讥刺轻诮,种种诽谤,隐善扬恶,广说乃至起轻慢心,种种触恼。如是诸人,非圣法器,自实愚痴,怀聪明慢,从此命终,堕三恶趣,受无量种增上猛利难忍苦毒,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难复人身,如前广说。”

前面讲,凡是造了毁谤三宝的业,谤佛所说的法,有的是大乘,有的是独觉乘,有的是声闻乘。互相毁谤,乃至于对于出家人,或者是持戒的、修行好的,没有修行的、破戒的,恼害他们,产生种种的迫害。这样子就造了很多的恶业,上面有很多类的众生是向佛忏悔的。佛就给他们授记,说你们忏悔,要一直到千佛卢至佛前,才能把宿世所积的恶业,忏悔清净。在这个世间,一千佛的时间就很长了。前面我讲三千大千世界,跟这个小劫中劫,一个是处所,一个是时间。还有一种说法,这个二十个小劫,一个中劫,就是成住坏空,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这个地球的构造,并不是那么短暂就形成的。

现在科学家说星球是星云互相的生起交合作用。这个交合作用要是成就,叫成劫,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在佛经上说,二十小劫,科学家并没有说需要多少劫,就看那个球,渐渐从小到大,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子。为什么这个地球成就的时候,从外星球看的时候,在宇宙飞船上回头看,是蓝色的。空,当然没有了,空他看不见了,空根本没有形相。

为什么我们这个地球是蓝色的呢?地球是被水包围的,地球是转的,整体上只能看到洋,只看见水。所以他从外回头看是蓝色的,那么这个成住坏空,现在我们算住劫,以前早就成就好了。虽然地震、水灾、火灾很多,现在还没有到地球坏的时候,这叫小三灾。大三灾的时候,地球就开始坏。

《地藏经》上说,在这个地球上造了罪业,地球坏了,那我的地狱苦果该不受了?不行,转移到他方世界,谁转移了?是你的业,你自己的业就转移了。那个世界坏了,又转移到另一个世界,等到这个世界成就了,因为你属于这个世界的,造罪的还回到这个世界来。那就是成住坏空,每一个要经过二十劫,哪个劫来论断?也是按人的寿命来论断的。成也不是一下子成就的,坏也不是一下子坏的,每个都经过二十小劫的过程。这要是用年限来算,需要多少亿兆年的时间。如果你把罪忏净了,就可以增上信心。现在我们都是在增上净信的阶段,只能说是信,只能随时增加我们这个信心。但是我们这个信心还没有坚定,还没有根,这个信随时就坏了,不用等到来生。

现在好多的道友,他的信随时就坏了,就产生变化了。信敬心生不起来,就遇不到善知识、佛菩萨、罗汉,他虽然还在这个世界上,你无缘,无缘就见不到。因为我们就在这世界上,五六十亿人口,我们所能接触、认识的有好多?大家都是台湾来的,台湾说二千三百万人口,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口,你认识多少人?你算一算,没有多少。为什么呢?跟你无缘。虽然在同在一个土地上,同在一个条件下生存,无缘,无缘跟他接触。连猫狗、畜生,或者这堆蚂蚁,你看到的,都是有缘的。

你没有看见的,太多太多了,你连见的缘都没有,连闻的缘都没有。《地藏经》讲的很多,那个罪业在别人受苦的时候,你见不到。因为你跟那个没有缘,你听也听不到,连见闻的缘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那个业,你想我们有那个业,你想躲也躲不脱,绝对躲不脱。

在大陆内战的时候,有一批人到了台湾,有一批人没有出来;同一家的人,有的来了一个,来了两个,有一半就留在大陆,这些都是有因缘的。有的他已经都上了船,要来,可是船沉了。我有个道友,他是很信佛的,以前做宁波专员,后来做辽宁省主席,那一条船都是国民党的,都是厅长以上的人物,带着很多财产,可能是黄金带太多了,船负载太重了,出了上海口与宁波交界地点,船就沉没了。

我到北京去找着他的弟弟,我问他,他跟我说:“我哥哥全家,连他嫂嫂带着他的子女全家都沉没了。”他的弟弟没有去,没去就在北京留下来。这个因缘就是一家人的命运都不同。

有时候我跟道友说:“你生了九个孩子,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各人是各人的命运,不必太操心。”因为没有那个缘,这是你勉强不到的,有那个缘,自然就成熟了。那个业缘,你要是忏罪忏清净了,佛就给这些人授记到卢至佛的时候,你把罪忏干净了,就能断烦恼,断了就成阿罗汉果,或者是证得三摩地殊胜的功德。这些声闻,跟菩萨众,欢喜礼佛,得了授记,他高兴了,再不会堕三涂。因为每佛出世一定能遇到,不然佛不会说的。就是千佛出世了,你在每一佛都如是的忏悔,也如是说。

佛跟这些人授记完了,告诉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善男子,我以佛眼看,未来世此佛土,就是我这个佛国土,有无量无数的百千俱胝那庾多那么多,剎帝利旃荼罗王。这个百千俱胝那庾多,不都是旃荼罗王,这恶王恶婆罗门,恶宰官,恶居士,恶长者乃至恶沙门,破戒的沙门坏沙门,沙门骂沙门骂的更厉害,沙门破坏庙破坏更厉害。因为那些都是波旬派来的魔子魔孙,他们是来破坏佛教的,尽量的破坏。

以前看见各党各派,乃至包括我们佛教,当那个党或那个组织集团要坏的时候,怎么坏呢?他的集团内部先坏了,才能坏得了,并不是外界来的。互相攻击,完了就崩溃了,佛教也如是。佛教到了要灭的时候,谁来灭的?佛弟子灭的。四众弟子都有份,互相破坏,到了那个时候,佛法才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沙门旃荼罗一点儿也不稀罕的,都有的。乃至四姓商贾,筏舍就是商贾的,农民,戍达罗就是屠宰业,乃至恶业,搅恶业的那些人,不论是男是女,善根很少,并不是绝对没有。种善根的少,人种善根,前后都不一样的。如果是在家的道友,最初没有吃荤,有些人生下来就不吃荤,或者出了家之后,戒了这个荤,不吃,到了晚年他却吃荤了。

我们有好多的修行者,平时很精进用功,将要圆寂了,什么业障都发现了,戒也不持了。很多事业都不做了,那病苦折磨他,听人家说吃肉能治好病,他就吃肉了。要他干什么,他就犯了。业不自主,自己做不了主。我看我们好多的道友,一辈子在山里苦修,到了临要死的时候,他放不下,什么业障都发现了,这叫前功尽弃。虽然那个种子种下了,功德种下了,前功尽弃,这一点都不奇特。以佛眼观,到了末世的时候,他的善根不具足,不深,而且种的很少。虽然是得到一个人身,转世为人,可能也能做成三宝弟子。

在末世的时候,三宝当中,特别是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里头真正发菩萨心的是大菩萨;也有真正发声闻心的,成阿罗汉的,也有真正的阿修罗。他就把这善业搅得混乱,给你往下拉,拉你堕入三涂,变成魔王。为什么在三宝里拉呢?因为三宝多少都有善根的,他就是到了晚年,他坏的时候,他的福报还是有的,他以前修的福报还是有的,他就可以不堕三涂,转到了魔王的界,那是魔子魔孙,就增加他的队伍。他只有在三宝之中的弟子来找,才能有资格生到天上。

要生到那个波旬队伍,也得十善业,没有十善业是去不了的;虽是在魔,魔也得有福,没有福怎么能享受?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

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做恶。我一生行善,到了临命终时做恶,或者被恶友引诱,或者你过去的六亲眷属,他们的恶业很重,那些人就来牵引你,他们都要你到那个道去,就跟他们一块去。

虽然得到人身,随恶人转,生起邪知邪见。在我们弟子当中有很多,不论台湾和大陆都如是。一到利害关头的时候,在选择的时候,以他肉眼所能见得到的,走这个道是有利的。勾结权门,勾结有财有势,勾结官吏,欺压好的和尚,也就是恶和尚欺压好和尚。这种事情,自从我出家以来,看见的太多太多了。他会做出很多的恶行,造恶业,破坏佛的甚深无上正法。佛的法,无论哪一法都是了生死的,都是离苦得乐,都是断烦恼的。就在这个佛所说的法当中,你不去分别什么,显、密、大、小,只要你得到一点,依着他去做,你就能得到,就能解脱了,就能断烦恼。

佛法再深再好,做不到,一点受用也没有,跟你毫不相干的。你怎么能做到?

念一声佛号,你都不能够做到,都不能坚持一心,还说什么甚深观想,乃至于修行,怎么修得起?这种信心都培养不起来,成就不了这个信心。

那会怎么样呢?佛所说的法不能茂盛的生起,只能让佛法渐渐的息灭,不能炽燃。

正法就像火一样,茂盛的总是使人得到温暖;要是渐渐的灭了,灭了之后,使你不生起信乐,信心没有了,快乐心也生不起来。

“或于我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毁谤轻毁”,有些人闻到苦集灭道,他就发心了,他闻见这世间上就是苦。苦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做业造的。你的苦因造就的,你的恶因止了,苦就停了。你要是尽量做,苦就永远停不了。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知道。

但是做起来很困难,声闻乘如是,缘觉乘也如是。

前面说的很清楚,特别是非法器里头有拣择的,金刚藏菩萨说非法器已经破坏了,为什么佛还对他恭敬?还要让一切人对他恭敬养?因为他还能够做功德。

在末法时代,想找一位清净比丘,没有了。蕅益大师是这样说的,弘一法师也这样说。蕅益大师退比丘戒,重新受戒;其实他原先就没有得戒,也就无所谓退戒了。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想找五个清净比丘找不到,能够有五个人说戒,你才能得戒。如果找不到五个清净比丘得不到戒,而且蕅益大师说,从南宋以来就没有五个清净比丘。那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相当的恶。

佛说的未来世,我佛土中,有无量无数的,数字相当多,上亿兆的,不只是我们这个世界,不只是南赡部洲,还有好多的娑婆世界,好多洲,这个佛土是指着哪个佛土呢?娑婆世界的佛土,不是我们一小南赡部洲的小土,所以才有这么多。南赡部洲人全算上,一兆也没有,一兆是十亿,这十兆的数字有吗?他所说的旃荼罗王,一个国只有一位旃荼罗王。所以他破坏我们的正法,对于三乘的,无论声闻乘,缘觉乘,无上乘,他毁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乃至于对我法出家的,或者是法器,或者非法器。“多行忿恨,呵骂毁辱,讥刺轻诮,种种诽谤,隐善扬恶。”

这些人本来是很愚痴的,这种愚痴是专指不明佛法而言的,这叫愚痴。他认为自己很聪明,就是在世间法上,搞阴谋诡计,搞政治斗争,他自认为很聪明,但是对佛法,他不聪明了。所以愚痴是指这样说的,他这样的来破坏三宝,毁灭三宝。

等他命终之后,堕三恶道,受无量种的增上猛利难忍的苦毒。

那种受苦的刑具是无量的,大家念过《地藏经》就知道了,你说我们在人间受苦的,多种多样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刀砍,火烧,或者没有那种苦。我们观照一下自己内心的痛苦,不论哪一个人,除非你断了烦恼,断了见惑,还有思惑的痛苦,思惑都断尽了,还有尘沙无明的痛苦。

谁不苦?唯佛与佛才不苦,究竟得乐,剩下的都有苦。二乘人,他是分段生死苦,一段一段的,死此生彼,生彼死此,这叫分段生死苦。二乘人,证果之后,他变易生死苦,真常留住成无明。黑暗,变易生死苦,必需断二十次苦,登三德岸,才能够真正证得法身,那苦才能灭。不然,都在苦中。

因此所受的无量种苦,跟那个果,愈在苦的时候愈不能行善。人被那苦迫逼的时候,善心所生不起来,只能想办法解除痛苦。我要解除痛苦,必须嫁祸于人,我们在监狱里头就是这样子。有些人天天去打小报告,为什么?他想解除他的痛苦,就要拿别人来替代。我们在那里有个口号,说你要想建立幸福,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否则建立不起来。我们就说,你这个人,三天不害人,走路没精神。饭也吃不下去了,话也说不成了,他不害人,他就没有办法了,连精神都没有了。他那个恶的行为,成了他的性,习恶成性。这样子要受苦,受无量猛利难忍的苦毒,这要经过多长时间呢?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那么多劫,我们不说大劫,就算小劫,那个时间长极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想要恢复人身难了,恢复不到了,前面说了很多,如前广说,不再重复了。

“善男子,如是众生,宁处无间大地狱中受诸重苦,不受如是鄙恶人身,骄慢贡高,随顺恶友,造作如是恶不善业,流转生死,难可济度,常处生死,受诸苦恼。”

假使说从监狱出来了,可是六根不全,乃至出来尽害人,尽造罪,造完罪又回去了,又回地狱去了。我们经常说没有地狱,但是他的业感到了,他看见是有的。

在中国东北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那时候我还很小,也跟着去看。有一个小孩子不大,只有十八岁、十九岁,突然之间在自己家里地上,来回的跑,谁叫也叫不出来,等到跑完了,倒在地上,一看,他的下半身,烧的那个泡,不得了。后来,他才说,这块地,我们看见的是一般的土地,什么都没有,他看见的都是火,他怎么也跑不出来。等到他实在没有力量,他就倒到地上,那火也没有了,别人才把他拉出来,混身都是烧的血泡,烧的都黑了。

这是什么业呢?不可理解。我们那个县分,不太大,那时候,沈阳叫奉天,奉天新闻报的记者到那儿去采访,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如是写。

我们看佛经记载好多事,如果你走的地方多,好多佛经上的事,你可以证实的,像西藏,跟青海、四川、甘肃,那么几省交界,谁也管不到,这边区地点,夷族,藏族,黑山族,夷族就九十六种,不是单纯的一种,他有黑夷、白夷、花夷,名堂可多了,那些人连做人的道理,他完全不懂,而他们讲的,跟我们讲的不一样。要做那个地方的人,生那个地方去,他还继续打斗。这个族跟那个族打,没有一天不打的。这家跟那家打,就打冤家,一打就打了几百年。还在打,没完没了。

怎么知道他是我的冤家呢?如果我杀死你家族的一个人,先是打打,中间有别的族来调和,就不打了。这就讲价钱赔,好多钱。但是有些东西赔的价钱不大,一件伞、一个木碗,还有他洗的东西。完了,用那个三件东西给他。这个家就把这木碗这木伞,保存起来。之后,她会生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会跟他说:“杀害你叔叔的,或者杀害你爸爸的,你要记住,长大要报仇。”这么一代一代的互相杀过来杀过去,每家都收集了很多木碗,搁在柜子,拿来做为教育的工具了。这就是增长仇恨心理。

像这种人,要是做人的时候,苦难无穷,永远不晓得怎么样从地狱爬出来了,完了,马上又回去了。你想这样做人,这种鄙恶人身,有什么骄傲自满的呢?贡高我慢的呢?这种人都是随顺恶友。“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看你跟什么人打堆,好像是必然的;是人为的,是自然的划分,都是这样的。各党各派都是这样子,黑道白道都如是。这种恶,他们所做的恶,都是不善业。不善业,当然在生死流转,难可济度,常处生死,受诸苦恼。佛说,像这种人,佛都没有办法救度他。

“难可济度,常处生死,受诸苦恼。”这都是形容地藏菩萨的愿大,因为很多难度的,他都发愿去度。所以他到地狱里去,这个人下地狱,下地狱出来又回地狱。

他的恶行累累,没有办法计算的,地藏菩萨到地狱去度他们,所以叫《地藏大集十轮经》。如果大家看着《地藏经》、《占察经》、《大集十轮经》,你就知道感恩,感觉到地藏菩萨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

“尔时会中有无量无数大慧有情,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向佛,悲泣堕泪,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谛观如是世间众生,虽皆获得难得人身,而远离正信,远离正愿,远离正意乐,远离正见,远离善知识,远离好时,远离好处,远离净戒,远离正定,远离正慧。如是众生,虽皆获得难得人身,而由愚痴骄慢力故,造作如前所说重罪,毁谤世尊所说正法,触恼世尊出家弟子,我等今者对世尊前,以至诚心,发真誓愿。我等从今流转生死,乃至未得解脱已来,常愿不遇如是恶缘,决定不造如是重罪,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亦不触恼诸出家人,必不挑坏众生法眼,亦不断灭三宝种性,惟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前面所说的那些罪都是什么人做的呢?在这个会中,无量无数,不是百位千位万位,而是无量无数的;是有大智能的一批有情,当然都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从他们的座位起来,向佛顶礼,他们悲泣痛哭,人不伤心是不会落泪的。悲泣比哭还厉害一点。所以落泪还是有情的众生,有情就有眼泪,情感动了就往下流。发瞋恨心,冒火就上升,怒发冲冠;情感重了,就往下流。这两种都是不好的,不自然的。

他要悲愍众生,就看到前面佛说这么多受罪这个恶人,我们谛观,如理的观察,审实的观察,叫“谛”。从谛理上观察,从性体上观察,从佛教化的教义如理观察世间所有这些众生。虽然是获得难得的人身,佛说得到一回人身,有好难呢?佛说了个比喻,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说你得一回人身,就像指甲的尘土,那么稀少,失掉人身,就像大地那么多土。诸位道友,我们为什么得人身?我们在多生累劫的时候,对三宝都是有一定因缘的,就是我们今生在这遇见一回,我们大家共同学习,都不是一生十生百生,而是经过好多佛所,是种过善根的。

你怎么用现实的情境,来对照佛所说的,对照这些有智能人所说的。人身这么难得,拿来不值一文,就糟塌了。这回失了人身,再想做人,不是像我们说的,或者像他所说的,死了就没有了,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哪有那么便宜事,死了就没有了?杀人放火造这么多恶业,你不去受,就没有了?不会的。所以这个世间上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大富的,有钱的?有的那么享受的,为什么有的那么穷的?他就把这个难得的人身,糟塌了。要是真正糟塌了还好一点,他是用他来造业,造什么业呢?

给自己造地狱,地狱都是自己造的。

这样子一来,你把好的时候、好的处所都远离了。什么叫好的时候?佛出世的时候,你没有来。佛在世,佛生到那儿,你没有去,善知识生到那儿,你没有去,你离他很远,你生到边地,你闻不到佛法,闻不到正法。完了,又去再造业,这就如前面所说的,而灭佛,灭法,灭侩;对法器、非法器逼害,你对佛所说的正法毁谤,触恼世尊出家弟子,现在我们感觉很恐怖。

“时众会中复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聪慧有情,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对世尊前,以至诚心,发真誓愿,我等从今流转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来,于其中间,常愿不处诸帝王位,常愿不处诸宰官位,常愿不处诸国师位,常愿不处城邑聚落镇逻长位,常愿不处诸军将位,常愿不处诸商主位,常愿不处一切祠祀寺观主位,常愿不处长者居士沙门主位,常愿不处诸师长位,常愿不处诸家长位,常愿不处断事者位,常愿不处乃至一切富贵尊位。乃至未得法忍已来,我等若处如是诸位,则于佛法名恶因缘,造诸重罪,毁谤诸佛所说正法,触恼诸佛出家弟子,必当挑坏众生法眼,亦为断灭三宝种性,亦为损恼无量有情。由是定当堕无间狱,轮转恶趣,难有出期。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这些大会的人希望做什么呢?可别当帝王!一般人恰巧相反的。有好多人想来世做国王,他们恰巧相反的,希望别当国王,希望别当宰官,别当国师。出家人,给皇帝做老师叫国师。“常愿不处城邑聚落镇暹长位”,乡长、村长、乃至区长,乃至县长,这些地位,我都不要。

“常愿不处诸军将位”,千万别带兵,也别当将军。为什么呢?过去有首诗,说是当将军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你当将军,等你成就到将军地位,会造许多的业,说万,只是个大致的数目而已,不知道要杀多少人,那个罪业很大的,所以不愿处这个将军的位置。

也“常愿不处诸商主位”,别当大老板。我们这里头有些商主,有些道友,为什么不处商主位呢?这个你们可以想的到,我们有些是大老板的眷属,这里也有几位大老板,你想想当大老板的苦难!这还不算,黑道要绑你,官家要化你,要胁你,和尚化缘也要找你,因为你有钱,你的苦就多了。

大家还知道化缘有硬化的。东北修的大庙,大家看过〈影尘回忆录〉就知道。

有位朱子桥老将军,他过去做过黑龙江的将军,到了民国年间,他只当赈济委员会委员长,他就跟蒋介石要这个地位,他说这个是做慈善事业的。他化缘是硬化,怎么硬化?他的老朋友被他化缘化到怕了。他修的庙也多,账灾也多,灾民那么多,一下黄河出口,他就去了;在中国东北,他跟张学良化缘,化了多少万担,那个高梁米,人要吃,他就专找这个头头,他化的数字都很大,他到上海就化他的道友。

有个笑话是他坐在朋友的客厅等,他的朋友在厕所不敢出来。怎么办呢?他就到厕所喊:“你出来吧!我化的数字不多,只是一万块钱,一万块钱就行了,你就可以把我打发走了。”那个时候,一万块钱大洋,还是很多的。

有时候他化的很多,但是他很穷,什么都没有,这个人很有道德,任何人不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太太比他大十五岁,大家想想这是不可能的,他的太太是他家里丫环,他们家父母早死,就他这么一个独生子,别人都走了,就这个丫环抚养他。

等到他成人了,丫环怎么处理呢?他说:“我跟你结婚好了!”这丫环说:“这怎么可能,我比你大太多!”他说:“不然,我无法报答你!”后来一再要求丫环跟他结婚,结了婚,他绝对没有二念,而且生的子女都很好的。

我是讲这个人的私德,他过去当将军的时候,叫朱屠夫。大家知道为什么叫朱屠夫!他的名字叫朱庆南,号叫朱子桥,杀人太多了。后来他忏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说:“我能杀人,我也能救人。”他那个账灾,济恤都不晓得救了好多人。后来他跟我们倓老法师最好,他跟我们都随便谈。他说:“我救的人比杀的人多,可以抵过吧!”我们跟他说:“抵不了!佛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抵的。说你杀那些人,你一个一个还,你救了那些人,他们一个一个报答你,没有抵。”“那有什么法子才能够抵?”

我说:“你修空观,空了,也没有什么所救的,能救的。所救没有,能杀所杀没有,这就都解决了,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讲心忏,万法唯识。唯心,你要用这个观修了,一切罪都不存在,空的,罪性本空唯心造。

这个观不好修,说的很容易,我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就讲这个观。大家看看这个观好修不好修?不过不要紧,有个方法,地藏菩萨最后教我们一个方法,念我的名号,这个观就能修成,念念你就观地藏菩萨是空的,是我自己的心,就行了。现在还说不到那儿。先说苦吧!这苦还要来,怎么离开这个苦?他说,我不要当师长位,也不要当这个商主,不要做大生意,当大老板,也不要在祠堂当管庙的庙主,也不要在寺院当当家的,这些我都不要,还不愿当长者居士沙门的主位。

我们出家人,发愿当法师的很少。佛学院毕业,想找一两位法师很难,当法师是很困难的,业很多。说错了一句话,拨无因果,就堕下去了。你不知道怎么说错了?但是你自己就有这么大的知识,又怎么办呢?假使都不弘扬佛法,法师不是断了吗?法断了,一切众生不得度了,法眼没有了。那么这个罪恶大吗?我弘法犯了罪,还是我自己下地狱罪恶大呢?这个时候,我有两个考虑,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我不再说了。

宋代真歇了禅师,他是鼓山涌泉寺的方丈,讲经弘法,道德很高,听经的人上千,起码是几百人,功德很大。后来他害病的时候,移到火葬场旁边的一间房子。

那间房子说是停尸间也可以,凡是你病重了,救不了,没有办法活了,就抬到那里。

抬进去了,一冷他醒了,看一看自己在涅槃堂,涅槃堂就是不生不灭,抬到那里等着烧,后来他好了,就作了一首诗,教育说法的人。

“讲道论法实可伤”,谈经说法讲道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自己没有证得,实在是个伤心的事。“终报身卧涅槃堂”,从早到晚在涅槃堂等死。“门无过客窗无纸”,他当大法师时,弟子多得很,这个来看,那个来看。到了涅槃堂都没有了,一个客人也没有。窗户是那个纸糊的,那个时候是宋朝,都是纸糊的窗户,那个纸风一吹都吹破了,也没有人去糊涅槃堂的窗户。死人的房间,糊它干什么?没有人管,所以那风都吹进来了。

“炉有寒灰席有霜”,那个涅槃堂要生个火盘,很冷,火没有人去烧,都是冷灰,寒灰。那个席子,因为窗户没有纸,刮风吹着,把霜都吹到席子上。“病从始知身是苦”,等你害病了,才知道身子是最苦的,有身最苦了。“健时都为他人忙”,身体好的时候,你不修行,你去帮助别人,给这个加持,给那个求感应,给那个念经,拜忏,就忙别人的事情。这样对不对呢?是对的。这个时候,他说的是伤心话,告诉讲道论法的人,别把自己忘了,就是这个涵义。

后面两句话,他做到了,所以后面叫真歇了。“老僧自有安心法”,我自有安我心的方法。“八苦交煎总不妨”,八苦都来了,没有关系。这两句话是他在涅槃堂悟道了。

所以这些大德们,见着这种情况,他说千万别当师长,千万别当长位,乃至于不论你当什么,就是沙门,主位或者什么居士的主位,当居士领长都不要干,发这么个愿。还有这一切的师长位长者位,乃至于给人家处理,断公平不公平,这可能是说当律师。

“常愿不处断事者位”,或者是法官判案的,断事的,或乃至于富贵尊位。总说,凡是尊贵的位置,得到人家恭敬的,我都不要,我没有得到法忍,未成道以前,若处这个位置,我在佛法上一定产生恶因缘,会造种种的罪。

因此,我不想断三宝种性,我不想毁灭佛的正法,我也不想损害无量的有情,“由是定当堕无间地狱,轮转恶趣,难有出期,唯愿世尊”,你慈悲摄受我们,让我们所发这个愿,能够满愿,我就当个平常的修行者,信奉三宝,这又是一批人。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天龙药叉健达缚人非人等,皆从座起,顶礼佛足,悲号感切,涕泪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无始生死已来,愚痴骄慢,起诸恶业,或身恶业,或语恶业,或意恶业,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诸罪,今对佛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我等至诚发真誓愿,从今乃至生死后际,于其中间,常愿不逢诸恶知识,亦愿不遇诸恶因缘,设当逢遇,愿不随顺,决定不造如前所说诸恶罪业,勿令我等长夜受苦,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这是哭出声音来,号就是大哭。“涕泪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无始生死已来,愚痴骄慢,起诸恶业,或身恶业,或语恶业,或意恶业,”三业尽造恶,自己做不算,还教他人。“见闻随喜,如是诸罪,今对佛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发愿再不做这些恶。

“防护当来所有罪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如是者,一类一类都这么发愿,也跟他说的相等,大都差不多。大概都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相同的,不用翻译太多了,就加个第二第三,大致都是这个意思。什么愿呢?说我们千万别遇到恶知识,要是遇到恶知识,他都把我们拉入地狱,不愿意遇到这些恶因缘。“设当逢遇”,“愿不随顺”,决定不造如前所说的众恶罪业。“勿令我等长夜受苦,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尔时世尊普告一切诸来大众: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于后世苦深见怖畏,发露忏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广瀑流,欲入无畏涅槃之城,发如是愿,诸善男子,有十种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何等为十?诸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身,不着外身,不着内外身,不着过去身,不着未来身,不着现在身,名第一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上面有这么多,一类一类的,我就给他们总结的说,“善哉!善哉!”,你们发的愿都很好。“汝等乃能于后世苦深见怖畏”,你们对待后世的苦,都能明了了,而且观照的很深刻,发生恐怖,所以“发露忏悔”。现在,“汝等今者欲度生深广瀑流”,生死苦海又深又广,像瀑流水似的,想进入“无畏涅槃之城”,没有恐怖,进了涅槃城就成道,成了佛就没有恐怖。所以“发如是愿,诸善男子,有十种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我们要得法忍吗?这就是正当的道路,就能达到法忍,达到成道。

“何等为十?诸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不着内身,不着外身,不着内外身,不着过去身,不着未来身,不着现在身,名第一法。”不要执着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是无常的,用身代表什么?代表色法,一切有形有相都会消灭的,特别是众生我见多,都是以我为主。为什么呢?我这个身体要享受,我这个身体要舒服,总是财色名食睡,都是为了这个身体。先把身见断了,内身、外身一切身都要断了。

这是第一种方法,断身见,这叫色法。因为下面讲的,他是身受行识,这是所说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是色受想行识,举个色受想行识就代表了,就是第一法。完了,再断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十法,就是这个。“能令菩萨摩诃萨获得无罪正路法忍”,这是第一法,使一切的菩萨都能够得成佛。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受,不着外受,不着内外受,不着过去受,不着未来受,不着现在受,名第二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想,不着外想,不着内外想,不着过去想,不着未来想,不着现在想,名第三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行,不着外行,不着内外行,不着过去行,不着未来行,不着现在行,名第四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识,不着外识,不着内外识,不着过去识,不着未来识,不着现在识,名第五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内受,不着外受,不着内外受,不着过去受,不着未来受,不着现在受,名第二法。”这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就连前面都讲过了。不过文字稍微变化一下。

这里包括八识,我只总讲一下,这叫色受想行识五蕴,观自在菩萨是用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现在佛告诉我们,你只要不执着,这就叫修观。同时你也不要执着此色,不要执着彼色,那么你渐渐的就能够得到成就了,这叫正路法忍。

你虽然能够不执着五蕴,但是用智能照空,我们还达不到。因为你必须能够进一步知道五蕴皆空的。怎么样能才能不执着?不贪着?你得修空观。这个就在另外一方面的意思。你用观照,前面讲了,《大集十轮经》就教我们修观,数息观,好好修一修就能得到。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此世,名第六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他世,名第七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欲界,名第八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色界,名第九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无色界,名第十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正罪正路法忍。”

“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此世”,你这一生什么事都不要执着,不着就是不执着的意思,这就是第六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他世”,此世不执着,他世也不要执着,过去也好,未来也好,都不要执着,这叫不着三世。过去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想他,现在的不住?一下子又过去,就变成三世皆空的。未来,未来还未来,你想它干什么?究竟怎么样?凡事都要讲计划,那是错误的。计划不由你计划,你不知道自己的业果是怎么样安排的,人都不能安排自己。好像是自己安排的,其实你是瞎操心,早就安排好了。

你怎么做怎么受,除非你现在转变,怎么转变的呢?你闻了佛法,而且能行,现在你一天念着地藏菩萨,你当成救命王来了,又抓着他不放,就这么念吧!这起码转变了,三涂再不受了。闻着地藏王名字,就不落三涂了。有的人说,在睡梦中念地藏菩萨不灵,不是梦中念的不灵,是你醒的时候,没念灵,你念的不是心念,要是心念就灵。做梦,你一念,梦境就没有了,要生死都了得到,何况做梦呢!要相信。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欲界,名第八法”,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叫欲界。欲界有六天,加上人间,加上畜生,加上饿鬼,加上地狱,这都是属于欲界的。“不着色界”,有十八梵天,这叫“第九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着无色界。”无色界是空的,既然无色界是空的,还作什么呢?到了无色界天,那是罗汉定,罗汉定他不发菩提心,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动摇了,还得发菩提心,那空也定不久。所以不要去执着无色界。“名为第十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就能够成佛。如果连三界都不执着,当然成就了,他就不受苦。

“诸善男子,是名十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世尊为众说此法时,于众会中,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同时证得无生法忍,复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证得随顺法忍,复有无量百千声闻,乃至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复有百千那庾多众生,先未发心,今发无上正等觉心,于如来智住不退地。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先未发心,于今乃发独觉乘心。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先未发心,于今乃发声闻乘心。”

佛说法的时候就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同时证得无生法忍,登地了。

听到那么一说,大家一求加持,他们登了地,我们现在还没有入,信不信?希望大家信,我们就信无生法忍,并不是入。我们能信无生法忍,将来一定能证入,信为一切功德母,有信就能进入。

“复有无量百千声闻,乃至永断一切烦恼”,除了这个,还有百千的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得随顺法忍。“复有百千声闻,乃至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复有百千那庾多众生,先未发心,今发无上正等觉心。”我也想成佛,这是发心。刚发心的菩萨,“于如来智住不退地”,谁发心,这些人都能够住到不退地,如来的智能是不退地,到了初住就不退了。要是到了七住,七住就位不退;初住心不退,七住位不退,那就是不退位了。他相信佛的一切智能,我一定能成道。

还有无量无数的众生现在发心,发什么心?不是成佛。“发独觉乘心。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先未发心”,于今发心了,发什么呢?我了生死就好了,发的是“声闻心”。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若诸有情已得法忍,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是我所许,非余有情。金刚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于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定不许处,为亦许耶?”

已经得了法忍,“处剎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是我所许非余有情”,做剎帝利,除了造业的旃荼罗王之外,还有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登了地的菩萨。他们要示现化现,就处灌顶王位。受那个王位所应当享受,这是我许可的,别的有情不可能。“金刚藏菩萨”,就问佛,“世尊”,“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于剎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定不许处。”一定不许可,“为亦许耶?”或者还可以许可他,就是除了这个已经得了法忍的,佛就许可了。如未得法忍,还有什么方便法许可他处剎帝利灌顶王位呢?

“世尊告曰:若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业道,亦劝众生令受学者,我亦听许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名刹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愚痴骄慢,毁坏扰乱,我甚深法,灭正法灯,断三宝种。于我出家诸弟子众,种种恼乱,捶拷刑罚,夺其衣钵基业财产,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于我所说微妙法义,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夺窣堵波及僧祇物。如是诸人,皆当坠堕无间地狱,受诸剧苦,轮转恶趣,难有出期。”

“世尊告曰: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他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未登到这个位,但是他能够受行十善业道,这个我们都能做得到;无生法忍,我们还做不到。十善业道,你防护身口意三业,可不是哑巴,不说话。有些人说,我不说话,口业就防护了。

但是哑巴,哑羊僧,哑巴都成道?哑巴都没有作业,说不出来怎么说?不是那个意思,别说错话,是说赞扬三宝话,你多说好话,对谁都别说恶话,那就对了;不是不说话,多讲佛经,对谁多讲三宝,多讲因果。

还有,你可以看看那众生的烦恼,或者是爱情片,爱情的烦恼特别重,所走的道路是死亡,而且业非常的深,自己拔不了贪欲。你从哪个角度看,你戴什么眼镜看,就现什么,这是绝对的。戴有色眼镜看,当然是有色的。

所以“受行十善业道”,“亦劝众生令受学者,我亦听许处剎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这个势力是什么势力?增长你生天,乃至于成道,乃至当来做人,生生世世都来学。我也听许受用种种胜大的财业,登了灌顶王位,没有关系,他不会造业的,可以受种种富贵。

相反的,要是剎帝利的,“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愚痴骄慢,毁坏扰乱,我甚深法,灭正法灯,断三宝种。”那个法在社会上就像智能灯一样的,有他才能照到光明,破除黑暗,三宝种他都断绝了。

“于我出家诸弟子众,种种恼乱,捶拷刑罚,夺其衣钵”,出家修道者的资具,这是他的基业,把这个都给夺了,他还怎么生存了呢?或者是,劝令他还俗,或者科他的刑役,“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于我所说微妙法义,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窣堵波就翻塔,或者寺庙,以及僧祇物,你给他抢了,就是“抢僧祇物”,抢寺庙物,“如是诸人,皆当坠堕无间地狱,受诸剧苦”。这是毫无问题的,一定受剧苦,轮转恶趣,难有出期,再想出来很困难了。

“时金刚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颇有别缘,得方便救,令其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受诸苦不?”

还有什么原因来救他呢?“令其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受诸苦不?”

“世尊告曰:亦有别缘,得方便救,谓有众生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未得成就法忍十善业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宝,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下至一颂,终不谤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于佛出家诸弟子众,持戒破戒,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者,皆不恼乱捶拷谪罚,侵夺衣钵基业财产,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亦不侵夺窣堵波物及僧只物,遮制摧伏诸暴恶人,不令恼乱诸出家众,不令侵夺三宝财物,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恭敬听受,既听受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于我三乘贤圣弟子,恭敬供养亲近承事。于大乘中誓愿坚固,终无疑难退屈之心。亦常劝导安置众生,令于大乘信受修学。此刹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过去诸佛,皆共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胜大财业,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我亦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诸恶趣。若诸有情欲得忏悔除灭一切诸恶业障令无余者,于我所说如是法门,当勤修学,勿令废忘,有能如此现前大众惭愧忏悔诸恶业者,先世所造一切恶业,皆得销灭无有遗余。”

方便善巧,是救度他们的。有的众生处了剎帝利灌顶王位,或者是其余的种种富贵尊位,不一定是什么位子,总之是富贵尊位,虽然是未有成就无生法忍,或者未有成就法忍,或者十善业道都未成就,但是他有信心。就凭着信仰,对三宝恭敬,尊敬三宝。于佛所说的声闻乘,独觉乘,大乘,相应的诸出要法,恭敬听受。出要法,就是出离生死最要紧的方法,最善巧的方便要道之法。

“下至一颂”,只说一个偈颂,别的不会说,只会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么一个偈颂就不得了,就是全部《金刚经》的要义,你给人家讲,人家一听到,一切有为法都是苦的,都是空的,无常的幻化的,我还贪着什么?他就证道了,解脱了,你的功德就大了。

在正法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只要闻到一个偈颂就开悟了。佛最初度五比丘之一的马胜(阿说示)比丘,舍利弗遇见马胜比丘,看见他的威仪。他说:“你的师父是谁?你师父说什么法?”马胜比丘说:“我只给你说两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舍利弗就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就是一个偈,两句话。

六祖慧能听见旁人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成就了,就是一句话。不过,读《金刚经》的人并没有开悟,听经的人开悟了。我在这里讲经,我没有开悟,你们开悟了,这就是你们的功德,我也有了。这样的人,我也许可他享受那些财富。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谤毁,不隐灭,对圣法不谤毁,不隐灭,他不会不令流布的。于出家的诸弟子众,持戒破戒下至无戒,只要剃除须发被袈裟的,他都不会恼乱他们,捶拷他们,谪罚他们,侵夺他们的衣钵基业财产。

“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他不会做的。这个是有信心的,剎帝利王,乃至断命,“亦不侵夺窣堵波物,及僧祇物”,他不去做。窣堵波,寺庙的财产他不去沾染,也不会抢夺。他能够遮制摧伏了那些暴恶的人,也不令他们恼乱出家众,也不令他们侵夺三宝财物。剎帝利王,他有权力,所说三乘的相应诸出法要,都能够恭敬听受,听受已,还能够照着去做,精进修行,修行法随法行。

怎么样法随法行呢?例如生灭法,他没有说,只是依事物,看这个坏了,为什么坏了?无常的,这叫随顺。他不知道佛法,但是他能够知道这个涵义,这叫随顺佛法的。违背佛法呢?佛说无常,他就把他译成断灭了,他说这是释迦世尊所说的,诸行无常,无常就没有了,这就不随顺法。同是一句话,顺着说就能成道,就福德无量,不顺着说,罪业无边。这个是说随顺法,我们往往就理解错了,就是说他不随顺是法。于佛所说的三乘相应诸出要法,恭敬听受。

听受已,能“精进修行”,那就是“法随法行”,随顺三乘法的,随顺三乘法的,我们说空,空者就是显妙有的意思。如来诸功德藏,不空,空是一切的烦恼断尽了,诸如来功德藏不空。真正见了法身,诸如来藏也空了。但是随顺法,看你怎么说,“于我三乘贤圣弟子,恭敬供养亲近承事”。

但是,始终于大乘誓愿,坚固终无怀疑,或者危难,或者退屈,这个心从来不怀疑,就是“终无疑难,退屈之心”,不因为法难,不因为修行道路长远,而怀惧退二乘。大乘坚固,“亦常勤导安置众生,令于大乘信受修学”,让一切众生信大乘法,好好的修,好好的学。“此剎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过去诸佛皆共听许”,说这恶王,也听许他,只要他改变了,不做恶了,皆共听许处帝王位。过去诸佛都是这样听许的。“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胜大财业”,国内的所有财富,他受用了,那不会堕无间狱的;这是佛所听许的,也不会堕到其余的恶趣。

我还“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诸恶趣”,就是恶王,只要忏悔,也许可他。

印度提婆达多跟无厌足王,一个害佛,一个害死他父王,犯忤逆罪;害死父王,两个都应该堕地狱。无厌足王后来忏悔,护持佛法,护持三宝,佛也听许他忏悔,就能够得到清净。所以诸有情,能够忏悔就好,能够除灭一切恶业的业障。

“于我所说如是法门,当勤修学”,我说这两种十法,要好好儿修学,一个修十善业法,十善业法是我们做得到的。其实十善业就是正路法忍,大家体会一下,十善业是你做的功德,有深有浅,不杀,不只我不杀,我劝一切人不杀,这个十善业就不是一般的十善业了。不但我不饮酒,我劝一切众生不饮酒。为什么不饮酒?跟他们讲清楚。不杀不盗,就是五戒。

有的道友怕受五戒,说怕受了,犯了怎么办?犯了当然是错误的,犯了,你就忏悔,随犯随忏悔。但是你晓得不晓得受五戒的功德?你受了五戒,不失人身,知道吗?

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只想到不利的一方面,有利的一方面,为什么不考虑?

你受了五戒,就有二十五个护法神保护你,你想犯戒,他总是给你作遮难,使你不犯。现在你没有受戒,五种罪事,照样的有,你杀人不犯罪?你能脱罪?你受了戒,之后你却杀了人,你在佛前忏悔也念经咒加持,他就以别的力量帮助你,不要生起邪知邪见。

受了戒,犯了怎么办?这个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要去犯?那些戒,你虽然不受,你犯了也是罪。佛就制戒了,说你不要犯这个。我再说一种戒的功德,戒有加持力,是加持你不去做。杀盗淫,我想没有一个众生不犯的,而且国家许可犯的。

像他执行职业上的责任,你说这是杀生;杀猪杀羊,犯什么罪?谁给他定的罪?

夫妇的关系,如果说这个犯淫戒,那就没有人了,人种都断了!能这样说?不可能!

不会的!他有种加持力,不是说你的犯,你从那个受戒的功德方面考虑,学佛法听到这么多地狱,我不学佛法该好,对不对呀?我连地狱也不知道,我也不相信,罪你也要受。我不相信,我就不受?没那么便宜,你不信也得受;不过佛说出来了,有一个好处,不要把这个意思体会错了。我不是劝你们受五戒,你感觉到我受了不行,你还是不要受,不过,你要想到受五戒加持的功德。

我后来想到,自从出了家之后,受了比丘戒,我说这个简直危险,动辄得咎,二百五十戒一条一条的,八万四千威仪,清规戒律那么多。那时真想罢道还俗算了,受不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四威仪,随便你做哪一样,你在庙里最初出家时,举止动作没有一样不是错误的。

我记得,在挂单的时候,那时还没有灯,黑夜到厕所去太远,厕所也没有灯,不能去。夜间起解小手,怎么办呢?知客师他的窗户底下摆几个尿桶,就在那儿去解决。那个知客师他就说:“这个一定是新来挂单的。”我说:“这知客师有神通了,他怎么知道是我?”因为我尿尿,没有尿对。大家是知道什么意思吗?尿尿不能有声音,一有声音就惊动别人了。吃饭、屙尿,乃至一切行动,没有一处没有清规戒律的,初出家人刚受戒当沙弥受得了?

“忏悔除灭一切诸恶业障,令无余者,于我所说是法门”,你要好好儿修学,那么“先世所造一切恶业,皆得销灭无有遗余”,他在佛前忏了,无余了。

我们现在听了《大集十轮经》,拜忏的时候,你就叩三个头,默念:“我听见《大集十轮经》,佛讲〈忏悔品〉,我都具足,我也发如是愿,希望佛加持我,希望地藏菩萨加持,你也具足跟那些人一样。”这是我说的,你可以不信,没有罪过。

忏悔品竟

善业道品第六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大德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云何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云何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云何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云何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云何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云何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云何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云何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云何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

这一品是讲善业道的。忏悔完了就要修行,业障忏完了之后,修什么呢?修善业。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是发起者,他向佛请求,大德世尊,我还有问题。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之中的大菩萨,他要弘法利生的时候,如果是对着声闻机,对着声闻补特伽罗,他不会说独觉乘法,也不会说大乘法。法的法义,是有界所的,不是笼统的。

以下对补特伽罗有情的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法器,是什么的根器,就跟他说什么法,不会有错误的。

现在我们说法,不问对机不对机,我们讲这部经,不是机的,他也来听,是机的也来听,这都叫不对机了。不对机了,对于声闻法得无误失很难,或者独觉乘法得无误失,声闻乘得无误失。菩萨乘得无误失,就是三乘法得无误失。要是以机来说的,那是机不对了;补特伽罗不对了,你给他说声闻法,却说成独觉法,或者说成大乘法,那就叫误失,就有错误,说者会有因果的。

现在是末法的时候,缺乏善于观察的能力,说法的时候自己要发愿,要求忏悔发愿。我是一个众生,一般的众生就是没有入圣果的,说法一定会有误失。无论约机约法,都有误失。如果受了菩萨戒,发大心的,这是断三宝种性,你就权衡这两个,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虽然对他有误失,他还是可以种善根。如果完全没有人说了,这法没有了,能否碰见无误失的,他也不能知道了。

我个人每逢说法的时候,会求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或者忏悔,求佛菩萨加持我所说的都跟佛意无所违背。换句话说,加持我说法的时候,知见是正的。

怎么样知道是正的?不正的?依照佛所说的法去说,这知见就是正的。佛有三法印,也有一法印。说法的时候,不离开实相,对每个众生说都不离开实相,要让众生知道万法唯心的道理。说声闻乘法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苦集灭道四谛法,这是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的法,这是三乘共的。这个你怎么说都可以,反正不超过三乘法之外。不能把正见说成邪见,那就颠倒了,就有错误的。声闻乘、独觉乘、大乘,这是三乘法,相对于三乘的根机,也就是三乘的补特伽罗,对法没有误失,也就是不错误,不混乱是非,对补特伽罗,对人也无错误。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绝能做得到。

还有,云何能够使佛法僧三宝种性,兴隆常盛,使佛法僧三宝的种性永远不断,永远住世间?又怎么样于诸如来的出家弟子中,分辨他是法器不是法器?乃至于被一片袈裟的,那被一片袈裟的,对他们有无误失。无戒者,比法器、非法器更次了,因为那是冒充出家人,他本来是罪犯,他检了一片袈裟披到身上,想消灾免难,是这样的,对他们都无有误失。

对于大乘法,使这个法永远兴盛,不要从大乘退转二乘。有些人给他说大乘法,他就勇往直前的,依着大乘法修了。有些他感觉得修大乘法度众生太困难了,因为众生刚强难调伏。莫说凡夫度众生,就是声闻证阿罗汉果的,要度众生也很困难。

所以他畏惧,退堕到二乘地,入了偏空定。这种例子很多,就连舍利弗那样的阿罗汉,智能第一,照样会退到二乘,他想发菩提心,刚一发心就退回去了。这个故事,大家是知道的。

舍利弗一发菩提心,帝释天就化现来试验他。示现一个小姑娘,童女,坐在路边上哭。舍利弗就走到跟前问:“你不要悲哀,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解决,你跟我说。”童女:“我求的,你解决不了,你没有那么大的菩提心。”他说:“我刚发过菩提心。”她说:“好吧!我跟你说,我妈妈现在生一个极特殊的病,找了一服药,这个药有了,药引子没有。” “那个药引,不很困难,你去找去,或者去买。”她说:“买不到的,这药引需要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我刚发菩提心,就遇到了,该我发大心了,好,我布施你个眼睛。”

他就挖了一个眼睛给她。童女:“这个眼睛不对!” “怎么不对?”“我需要的是左眼,你挖的却是右眼。”舍利弗就烦恼:“你怎么不早说,好!既然我已经发了心,就把这左眼也挖下,两个都给你。”那小姑娘拿来闻一闻:这眼睛这么腥臭,怎么能入药?趴!就给摔到地去,拿脚给踩了,一踩还出个响。舍利弗就退心了,说菩萨道难行,碰到这样的众生,他没有办法,退失了菩提心。

其实阿罗汉都是有神通的,有位阿罗汉带一个沙弥,在路上走路,那沙弥就想,看见田里头那麻雀吃地下的虫子,耕地耕出来的虫子,麻雀就会来吃。他就发心了,众生太苦了,我要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时候他背着他师父的衣钵,在口袋里头装着盛囊,那个阿罗汉就叫他:“你站一站。”那徒弟就站住!“小沙弥过来,背包让我背。”他就背着了,徒弟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往前走。这沙弥就想:“怎么度众生?菩萨道很难行,长远的。我还是能够求得一个了生死,我先了生死再说!”

他这么心里一作意,他师父又把背包拿下,“站着站着,包还是你背吧!”

第一次、第二次,他还没有感觉到,又往前走。他又想:“这个不行,都要成佛,要发大心,要究竟才行的。”他不是发了二乘人退堕地,不行还得发大菩提心,不要畏缩。他师父又说:“站住!站住!”他又站住了,“包拿来,给我背。”

这个小沙弥才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了,他问:“师父,你有精神病吗?你疯了!

一会儿我背,一会儿你又背,究竟是什么事?”他的师父就说:“你发了菩提心,是大菩萨,我只是阿罗汉。所以这个包包我不敢让菩萨来帮我背,拿来给我就好了。你才刚一发心,又退心了,又退转了;想了生死,我生死了了,你还未了,你只是发心而已,好了你还是背着吧!是这样子来回的。因为你一起心动念,我就知道了。”

像这样的阿罗汉,还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呢?他有他心通,不需要入定。有些阿罗汉在日常生活中,他心通、六通照样都具足了。有的阿罗汉需要修定,他那六通才显现,有的不需要,就能显现。像这些也是大阿罗汉,都是像常随众的千二百五十人俱,前面那十大弟子都是随时在定中。

所以使大乘的升进无有退转,很不容易。大家天天发菩提心,天天不做菩提事,那个心发的是假的,是跟着人家发的。拜忏的时候也发,发个大愿度尽一切众生,也代众生受苦,你不侵占众生的利益就好了,还代众生受苦,怎么能做得到呢?我们是随时的,包括我们大家都没有例外,都是侵占众生的利益。我们会代众生受苦?

没有!你搞政治也好,搞经济也好,随便你搞什么,你想想你所有的利,哪儿得来的?

众生的!都是众生的,很难。

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该好了吧!四众弟子,沙弥,沙弥尼,如果了道是好的;如果未了道,你所享受的都是人家的血汗,乃至于这里头也有诈骗的,也有非法的。

你怎么来消这个灾?你怎么来消?为什么出家人规定早晚二堂功课?就是消灾的。你别的没有修行,到了大殿早晚功课,你要还债,可以免去灾难。为什么四众弟子都得有日课,管你诵一卷〈普门品>,诵〈普门品〉是给人家回向,那么你的衣食住行,你住的是人家的房子,你吃的是人家的供养,你并没有挣到一文钱,这个道理都得懂,须常时发菩提心。

要是能常时发菩提心,你的智能就能增长。那么殊胜的福德,常时能增长。这个殊胜的福德利慧,从那儿产生呢?要靠三宝,三宝是一切的种子。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利慧胜福,常时增长不退,这都是问号。

金刚藏菩萨问佛,怎么能保持住这些?“云何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这是指《华严经》上说的,十忍十地,我们不详细讲,略举一下。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在一切定都能自在,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从这个定位进到忍位,忍位到初地,初地二地到十地。“云何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怎么样才能够永远不离开善知识,随着善知识的教导去做。

“云何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这个声闻弟子是成道的,乃至于“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这个僧是凡夫僧。这个凡夫僧也包括前面,佛不是教导了,那被片袈裟的,冒充的僧,我们也当他是圣僧。

“云何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善根常精进,精进就是不懈怠,培植我们那个善根,怎么样才能做到培植善根?善根愈增长愈好,愈多愈好,心里头没有厌足的,没有厌烦的,没有满足的。我们的缺陷就是不能精进,不论拜忏,不论听经,不论你自己念经,这都是胜业。但总找个借口,我今天有事,我告个假,明天再补。哪会补?

一断了就断了。一天断了,两天断了,断久了,他就不想再提起来了。

人家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个乘船,乘上水船的时候,不往上直走,就会往后退回来了,随着那浪就把你打下来。在家修行都得这样,“蜀山无尽勤为路”,苦海无涯,这个大苦海就是在人生当中,苦海无涯,你要勤苦。就像比喻读书似的,读书就像上山似的,没有路,你只要想求知识求丰富的道理,就要精勤。何况修出世法呢?心里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到了无求,到了八地菩萨,任运了,也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

“云何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愿足?”发菩提的愿行多,如果是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包括了,就是十,就是重重无尽。每位菩萨发的愿都重重穷无尽的,这是指大菩萨,他的愿永远在发,永远无尽的,心无厌足,永远也没有厌烦满足的时候。就是金刚藏菩萨这么样问佛,怎么才能达到我以上所请问的?菩萨摩诃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怎么才能免除这些过患?佛就答复他。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有菩萨摩诃萨十轮。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十轮,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常于一切先造作恶不善业,以圣金刚坚利法智,摧坏散灭,令无遗余,不受果报,更不造新恶不善业,心无厌倦,速能证得无上法轮,常勤修习七觉分宝心无厌倦,常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心无厌倦,一切众生依止存活。”

你所问的这个问题,要想无误失,就依着这十轮去学,三乘的有情都能无有误失,三宝种性永远的炽盛,同时“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片披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教导他们都不要有错谬,要依照这个十轮。前面经文一直都没有讲十轮,等把这个十轮的功德讲完了,才说十轮。“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他不是这样请问吗?佛就把他的原话说一遍,就是以这十轮解决了你所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涵义。

也能“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行与愿没有厌足,行愿两个本来是合在一起的,行即是愿,愿即是行,但是在我们来说是分开的。我们有时候发空愿,发愿都是空的,没有行来配合这个愿。有的时候,我们有行又没有愿,不知道发愿,有行而无愿,他的愿非常的小,与法不相合。

每到初一、十五,烧香的人很多,或者拜忏的人也很多,他就做了。做了,他不知道发愿,不会用观想,他烧的一支香就是一支香,拿的一盘花就是一盘花。他不知道用愿力,把他加大,也不知道这个花是因。我供花的时候,愿我得果,花是菩提因,我愿得菩提果。他没有这个想,没有这样的心量,他根本不知道。

大家学佛法很久了,知道了,回忆一下,当你供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念念都用菩提心,用普贤供?尽管有些道友,我们也是共同的上过供,那就是荟供。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供养十方一切尊法,供养一切圣贤僧。不论中外的,西藏、印度的,都算在内。乃至西方世界极乐世界莲池海会那些贤圣大众都在内,有没有想过你的心量有好大?你想好大,功德就有好大。愿行就像人的两条腿,短一缺一也不行。所以得会发愿,要是不会发愿,所得的效果不大,这个都是重复金刚藏菩萨所问的话。

佛说的,要依着这个菩萨摩诃萨的十轮,你所问的都得了。以下的就不是他问的话。于这个求种种的行愿,心无厌足,还是金刚藏菩萨所说的话。佛又重复说,能满足的。下面就不是了,“常于一切先所造作恶不善业”,恶不善业,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所造的恶,就是这样。

对于这恶,怎么样忏悔?怎么样除掉呢?“以圣金刚坚利法智”,金刚法智,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我们这就叫《金刚经》。金刚般若波蜜的智能,就是般若智。般若的智能像金刚那样坚固,不被一切所坏;像金刚那样锋利,不被一切所折。般若法的智能能把这些造作的恶不善业,全部摧毁掉,“令无遗余”。不但摧毁掉,而且没有一点余剩。摧毁清净了,干净无有余,一点儿也没有余剩,不受果报了。

你过去无量劫所作的业,你就依着这十轮,一下就把那些坚固的业都摧毁掉了。

用什么呢?用般若智,坚固的般若智能,更“不受果报”,“更不造新恶不善业”,旧的忏完了,新的不会再做了。为什么呢?菩萨摩诃萨十轮,依着这十轮,不造了,能速“证得无上法轮”。依着这十轮,很快就证得成佛果,能转大法轮,常勤修习七觉支法,七觉支分宝,“心无厌倦”。

“常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心无厌倦”,我们的烦恼病太多了,八万四千烦恼,佛就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他,有总烦恼,有根本烦恼,总烦恼就是无明。“一切众生依止存活”,说这个菩萨摩诃萨的十轮,如果一切众生要想成就他的法身慧命,依着这个法身慧命,法身永远常在的,就是这个涵义。这段话就是说菩萨摩诃萨具足十轮,依着这个十轮,而存他的法身慧命,但是还没有讲到十轮,其实说出来,十轮大家都懂,也就是十善业。

“善男子,如转轮王具足七宝,凡所行动,轮宝导前,余宝随后,巡四大洲,普能除灭一切众生身心浊秽,普能生长一切众生身心安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于声闻乘得无误失,广说乃至一切众生依止存活。善男子,如大车辂具足四轮,多人乘之游行大路,于其路上土块瓦砾,草木根茎,枝叶华果为轮所辗,皆悉摧坏,不任受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悉能摧坏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令不受报。”

象宝,马宝,美女宝,珠宝,珍珠宝,这是以轮宝为前导。转轮圣王铁轮王他一出行铁轮现前,是自然的,是福报所感的。有银轮王,那是管二洲的;有铜轮现前,管三洲的银轮现前;管四大部洲的金轮现前,他要走金轮就现前了,这是讲金轮宝。为什么呢?“巡四大洲”,南赡部洲,北拘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四大洲都能巡视到,都能除掉四大洲众生一切身心的浊秽。普能生长一切众生的身心安乐,转轮圣王就有这个功德,他到四大洲,给四大部洲说法,他是以国王的命令,制定对四洲部的政策,使这些众生都得安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这是举比喻,先举喻后说法,也就是法喻和合。我说的菩萨摩诃萨,“成就十轮”,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的,菩萨要行菩萨道的时候,十轮现前,以这个十轮对“于声闻乘得无误失”,广说,就是金刚藏菩萨所说的那些。“广说乃至一切众生依止存活”,广说一切众生,把前面那个经文又重复说一遍,就不再说了。

“善男子,如大车辂”,大车辂就是大车子,“具足四轮”,我们现在的车子都是四个轮,“多人乘之游行大路”,在路走,在路上开,那路上的土块,瓦砾,草木,根茎,枝叶,华果,“为轮所辗”,就把他辗碎了。“皆悉摧坏”,这是说菩萨成就这个十轮,不论哪一轮,都能有这个功能,摧坏路上的所有障碍。把这个烦恼阻挡住,那就不被烦恼所转了,烦恼的受用、作用就没有了,就消失了。

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能够“成就十轮,悉能摧坏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令不受报”,就把因果推翻了,一切法障的诸障碍,他不执着,没有空义,令不受报,就是他已经证得空性了,不受报了。但是这十轮,大家应当常时观想,说定业不可转,这是因果律,你作什么因,一定要受什么报。

如果转了,就没有因果,因果律就不存在。所以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就是定力加持。定力加持什么定呢?这个定就是一切诸法皆空。定业没有,因果本来也没有,这样讲,就容易落断灭,好多人就会造业,这叫有误失。你对大乘菩萨可以这样讲,对声闻、对被片袈裟的,对那个法器不是这种大乘的法器,非法器更不用说。要是对他们这样说,那就是误失。要想不误失,就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另一种境界,这是另一种经典所说的。这是混含着三乘法,是总说三乘法的。

所以说一切的烦恼障没有了,法障没有了,烦恼障没有了,见思烦恼障没有了。

法障没有了,法我执没有了,法执说二乘人有法执,阿罗汉都有法执,他说我没有,我空了,烦恼空了,但是法不空。他认为佛所说的法,法不空,这叫法障,就受到法的局限,而这一切障碍全消失了,为什么不受报呢?就是缘起诸法性空的,悟得性空,所以就不受障,也不受报。

“善男子,如利剑轮,才一投掣,能斩怨敌首及肢节令无势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能破一切五趣牢狱生死大苦,永断一切烦恼恶业,令不受报。善男子,如火灾起五日出时,遍四大洲一切河海水界津润无不枯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一切四因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报根本,悉皆枯竭。善男子,如风灾起,四方猛风俱时顿发,一切世界大小诸山,及诸大地,悉皆散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世间四倒骄慢诸山无不崩坏,一切众生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报根本,悉皆散灭。”

佛又举个例子。“如利剑轮”,这个轮子就像最锋利的宝剑。宝剑,“才一投掣”,非常的快,刚刚一举,就把怨敌的首及肢节断了,没有用处了,“令无势用”。有些小说的题材是根据佛经上作的。

我看见一本小说,他找到一位常败的师父,因为永远失败,所以叫千败。他就认他当师父,他跟他师父学什么呢?没有什么奇特,就是这一把宝剑,一抽宝剑,快,掣,就这一拔剑。我想他的这个功夫,就是我们和尚所谓的作意,心到法到,心到哪,他的剑就到哪,飞剑取人首,就是这样的意思。他那剑拔的快到敌人没有办法看见他出手,也看不见他拔剑。讲招式,他没有招式,就是这么一招。什么招?就是一拔,你的脑壳就落下来,你还等着我看你怎么来出招?我好接一招,没有这个,只这一拔剑,你接不住的。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了。

这里所用的是慧剑,你的智能心,到那儿,那黑暗就冲破了。没有智能的,要想做方便的事情,就愈缠愈紧。有智能的人愈方便愈解脱。所以,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没有智能的人,你不要乱作方便,你乱动脑筋会出问题;有智能的人,他随便怎样运用都可以。你练什么八卦剑、太极剑,随便你练什么剑,人家一拔剑,就把你的脑壳斩了,还不等你施展。你怎么施展?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是这个涵义。

菩萨摩诃萨“成就十轮”,那个力量大到能破五趣的牢狱生死大苦,生死就断了。

“永断一切烦恼恶业”,这个烦恼业,都是菩萨摩诃萨断的,令不受报。业就是报,业报业报,把他断了业都没有了,报也就没有了。

我们这个世界到了火灾发生的时候,感到业报的时候,一个太阳出来,两个太阳出来,三个太阳出来,四个太阳出来,五个太阳出来。一个太阳出来,我们感到夏天,当午正照,你都受不了。要是五个太阳,加了五倍,温度是三十九度,三五就百五,三九二十七,一百七十七度。一百七十七度照着你就化了,什么东西还能存在呢?所以河海水界津润都枯干了。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销除一切众生的四因诸烦恼障。四根本烦恼也是四因,四根本烦恼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是基本的。但是,说的更深一点,就是见烦恼,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种烦恼是因,召感的报果,就很多了。一切烦恼恶业都消失了,深的浅的,乃至微细的,乃至种子,烦恼种子是以无明为根本。因为证得空性,理解了,说一切有情的法障,业障,苦障,受苦就是报,果报,因也消了,这是果。

“悉皆枯竭”,就像出了五个太阳似的,这五个太阳是形容你的智能把烦恼障都摧枯竭了,等到菩萨摩诃萨成就十轮了,把烦恼的大海,生死的苦海,全部干燥了。

世间的四倒,骄慢,诸山无不崩坏。这个倒见,可以说我痴、我慢、我爱、我见,颠倒,非我执我,这就是颠倒见。痴就是无明,无明就变转成智能,把邪知邪见转成正见,转成智能,我慢转成忍辱,我爱转成慈悲,大慈大悲转成智能的爱。“一切众生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报根本,悉皆散灭”,都灭除了。

“善男子,如师子王吼声一发,一切禽兽悉皆惊怖,飞落走伏,无敢辄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法音一震,乃至一切外道异学恶知识等悉皆惊怖,忘失言辩,无敢酬抗。”

“如师子王吼声”一发,“一切禽兽悉皆惊怖,飞落走伏,无敢辄动”,飞落是指飞禽。师子吼把它们震动的,都藏伏起来了。“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法音一震,乃至一切外道异学恶知识等悉皆惊怖,忘失言辩。”他想跟你作辩论的时候,用正法的音一说,他要想开口都开不得了,邪知邪见都被摧毁了,是这个涵义。“无敢酬抗”,酬是酬挡,抗是抗辩,违抗的意思,就是跟你争论的抗辩。

“善男子,如天帝释与阿素洛将欲战时,天军围绕,手执金刚,奔趣阵敌,诸阿素洛,惊怖退散。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一切倒见外道异学恶知识等,惊怖退散。善男子,如如意珠置高幢上,能雨种种上妙珍宝,给施一切贫乏众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处净戒幢,雨大法雨,给施一切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暗夜分,世间幽冥,都无所见,迷失正道,满月出已诸暗皆除,诸失道者皆见正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若诸众生无明昏暗,由此迷失八支圣道,菩萨为其宣说正法,除无明暗,生法光明,开示显现八支圣道,令断诸漏,尽诸苦际。”

“善男子,如天帝释与阿素洛将欲战时,天军围绕,手执金刚,奔趣阵敌”,就是入阿素洛的阵里。“诸阿素洛,惊怖退散”,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如果“成就十轮,一切倒见外道异学恶知识等,惊怖退散。善男子,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那又比喻了,如意宝珠搁到很高处,如果干旱了,把宝珠置到高处,那宝珠就可以下种种的雨。

这种雨是雨上妙的珍宝,布施给一切贫乏的众生,他们就得救了。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处净戒幢”,持清净戒,清净戒,像高幢一样的。雨大法雨,这是说的法,不是珍宝了。比珍宝还好,说法,就是雨法雨,说众生喜爱的雨,可以除灾难的雨,转大法轮的意思。法雨是形容词,给他们说法,向一切众生说,应以何根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

“善男子,如暗夜分”,天黑了,像这个时候,世间都是黑暗的,幽冥就是黑暗的意思,“都无所见”,在黑暗中,我们的眼睛起不了作用。我们的眼睛是见明不见暗,这个根跟那个识,是照明不照暗。那个时候你看不见东西,看不见又怎么走路,正道就迷失了。等到十五的月亮,满月就是指着圆十五的月亮,月圆的时候,他除暗了,诸暗消失了。这条道路,你就清楚看见了。那么失了见的,就是失道的人,找不到正路的,当一看见了,这个光明一照了,他就找到正路了。

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成就十轮了,若诸众生无明的昏暗,迷失了八支圣道,走的不是正路。那么,菩萨给他宣说正法,除去他的无明暗,生起法的光明,开示显现八支圣道。“令断诸漏”,就是包括漏三界,乃至漏二死,漏那个变易生死,这都是苦际,也就是诸漏尽诸苦际,这包括了一切菩萨;菩萨还在变易生死苦当中,还有尘沙的无明惑,都使他断除。

“善男子,如大日殿出现世间,一切苗稼悉皆增长,一切花叶悉皆敷荣,一切臭秽悉皆除歇,诸谷果药悉皆成熟,雪山销流,诸河充溢渐次转注,满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十轮,依止增上布施、调伏、寂静、尸罗、安忍、正勤、静虑、般若、方便、慈悲、辩才功德,皆悉炽盛,为诸众生宣说正法,由法威光,令诸众生种种增上善根苗稼悉皆增长,种种增上妙行华叶悉皆敷荣,种种烦恼,恶业恶行,悉皆除歇,善趣涅槃诸谷果药悉皆成熟,邪见慢山悉皆销流,种种正信,戒闻舍慧,及诸定河,无不充溢,渐次盈满大涅槃海,令诸有情随意所乐,趣入无畏涅槃之城。”

“日殿”就是太阳的宫殿,殿是宫殿的意思。“大日殿”,太阳在宫殿里头出现。

一切万物,没有太阳的阳光哺育,苗稼就不能成长。这个阳光的哺育,不说大日,而是说大日殿,他不说月出,而是说满月。就像温室一样的,使一切种子都能增长的。“一切花叶悉皆敷荣”,开敷了,荣华开盛了,一切的臭秽悉皆除歇,就是香气。

“诸谷果药悉皆成熟”,五谷杂粮就是成了果实,药是药物。

“雪山销流”,那时候有五个太阳,万年雪山也化了;南冰洋,北冰洋都没有了。

这座雪山一销溶了,使河流都充满了,都可以滋润一切的生长物质。完了,流入大海。所以生物之间的配合,恰到好处。菩萨摩诃萨亦如是。

“成就十轮,依止增上布施、调伏、寂静、尸罗、安忍、正勤、静虑、般若、方便、慈悲、辩才功德,皆悉炽盛”,布施,就是般若的布施。调伏,就是调伏我们的心,调伏也是观照。

像四念处,我们最初修定的时候,就是用数息观。数息观可以调伏你的散乱心,把散乱心调伏下来,不昏沉了。完了,得到寂静,要入定了,寂静就是止。尸罗有防守、清净的意思,尸罗就是戒。安忍,你要想平安,想愉快,要先忍辱,一忍,百事都消失了。要求忍,忍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有权有势的人,忍,真不容易。

以前有一位宰相,他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儿子还居住在老家。这位宰相是一个很好的宰相,如果是不好的,他的儿子早横行霸道了。因为他家的地,被邻居占了一部份;那邻居打造墙,就把他那个土地占了很多。于是儿子就给他父亲写封信,叫他父亲给家乡的县官来封信,要求县官公断归还给他。这位宰相怎么答复他的儿子呢?“千里修书只为墙”,这么远你写封信,只不过是因为人家修了一面墙占了几尺地,“让他几尺又何妨”,你让他几尺,何必争吗?“万里长城今犹在”,看见没有,万里长城还在着,“不见当年秦始皇”,谁是谁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什么是你的我的,水一淹,火一烧,谁都不存在了。

世间的财产是五家共的,掉了你也别懊恼;或者骗了你,你应生欢喜心,那是我还了债了。不该他的,那是他欠我的,我也别生讨债想。要讨债,你还得来这个世界,你到那儿去讨?他就是地狱种子,他在骗人家,诈人家,他就是来这个世界受苦的。你还来这个世界跟他受罪?算了,布施给他,这就是布施,这叫忍。忍一时之愤,能免百日之灾。

这个必须平日有观想,要不然临时遇到了,怎么忍受得了吗?对吗?连一句话都受不了,他侮辱我,或者说你家族的人员,或者说到你的本身,说你很多坏事,不管你有没有;有,你听见高高兴兴,他是善知识,给他叩三个头。哎呀!这个错误,你给我指出了,我谢谢你,我消业了,我一定要忏悔,他不会再说了。

要是他说的不是事实,《金刚经》说,人家谤毁你,侮辱你,忍受之后,本来你应该下地狱的,这业障业报就消失了;也就是重难轻受,这也应当忍。安忍,正勤,要学勤快精进,要学那有益的事情,无益的事情不要太勤快。

我们为求利,昼夜睡不着觉,脑筋琢磨,我怎么样才能得到,这选票我怎么样战胜;我去拉谁,我们出几个钱,谁都不知道,这不是贿选,可以避免贿选又出钱可以把票买到,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没有。

勤快,得要静,静虑思惟观察,看什么事,观察要正确。般若就是根本智,方便就是善巧,慈悲是大慈大悲,这就是大菩萨心利益众生,辩才无碍。辩才,你得会学,你不学怎么产生辩才?有智能才有辩,没有智能你辩什么?

功德,功就是行,德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要得于心,你要从心里发生,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就皆悉炽盛。炽盛就是盛大的貌,盛大的形状,“为诸众生宣说正法,由法威光,令诸众生种种增上善根苗稼悉皆增长”。前面所举的譬喻,这都是用法来合成的。

“种种增上妙行华叶,悉皆敷荣”,开敷得非常的茂盛。“种种烦恼,恶业恶行,悉皆除歇”,都停息了。“善趣涅槃”,这就是很好的趣向。那个不生不灭的果实,“诸谷果药悉皆成熟”。这个成就了,善业就是诸谷果药,成就了善趣涅槃,邪见我慢,像山那么高,“悉皆销流”,像冰山这样化了。我们的烦恼就是业障,就像冰山那样销化了。“令诸有情随意所乐,趣入无畏涅槃之城”,令一切有情都可以证到不生不灭,不生不死,究竟涅槃。

“善男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十轮?善男子,此十轮者非余法也,当知即是十善业道。成就如是十种轮故,得名菩萨摩诃萨也,于一切恶皆能解脱,一切善法随意成就,速能盈满大涅槃海,以大善巧方便智光,成熟一切众生之类,皆令获得利益安乐。所以者何?善男子,过去一切诸佛世尊,皆悉远离十恶业道,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果报,是故若能于此所说十善业道,随守护一,乃至命终,究竟无犯,必获一切殊胜果报,如前后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十轮?”说了半天,现在才说到十轮。什么叫十轮?“非余法也”,不是其它的方法,“当知即是十善业道”,我们有时候不善护你的身口意,认为这是小事;这不是小事,这是成佛的根本,一切善业的根本。佛说了这么半天,前面举了那么多的譬喻也好,说法也好,现在才举出来,什么是十轮?十善业道,就是十种轮。这个十轮就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十轮具足了,你就是菩萨之中的大菩萨,于一切恶悉得解脱。

“一切善法随意成就”,十轮成就了,当然都成就了。口业,好比说我们不打妄语,不恶口,不骂人家,不绮语,不挖苦人家,不说没因由的话,不两舌,也不搬弄是非。我们普通这样讲十业,但是你劝每一个众生都这样做,这就是大菩萨。我们连自己都守不好,又怎么能劝人家呢?要以身作则。

举个例子,我们自己的能力不够,那又怎么样呢?眼睛少看,耳朵少听,嘴巴少说,就是少说离开三宝的话;跟我们弟子互相谈论的时候,就多说佛法的事。怎么断惑?怎么证真?我是这样想的。医生让我多运动,多走,走的时候那个定力未成的时候,走的时候容易散乱。你们想想,你是静的时候不散乱呢?还是走的时候不散乱?

我也知道,我们的道友劝我是好意,“师父,我领你到外头走走,活动一下子,你待在屋子里总是这样,这样很快会生病的。”不会的,生病是属于业,有业才病,没有业不会的。人家都劝你,道友互相劝,你静下来,多用静虑的功夫。你们是不知道,哪个是好,哪个是坏。你们说我,说好、好、好,我听听,我还是不随你走。

怎么能随你的?我的耳根就随你的语言转!走吧!愈走愈放逸,走吧,不是超级市场,就是公园里逛,看着。那是什么人去的地方吗?人家有闲的有钱的,放纵五欲的。我们是收摄身心的,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的口,随时要收摄;随时就见境,没有那么大的定力,心随境转。我们还没有达到心能转境,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众生。道友之间,多维护身口意,少放逸,躲还躲不及,还要往那里头去?那里头是热闹地方。

讲到这里,我跟大家提醒一下,你们的好意我只能心领了。你们不知道,你们的师父没有那么大的道力,不会上那地方去,哪儿空气好?你心里的空气最好。你静下来,空气最好。我们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要绝对的随守护一。十业之中,你能守到一个,一点都不犯,乃至命终舍命了,我都没有犯过这个戒。若不杀生,从来不杀生,不占众生的便宜,你一定获得殊胜果报。什么果报呢?你也不会害病,也不会短命,你没这个业。如果你不偷盗,多生没有偷盗过人家,你不会丢东西。

这是我亲身试验过的。我从小出家到现在,没人偷过我的东西。我的房门从来不关的,不论到哪里,我自己的房间,从来不关的,我以前就发愿了,谁要是拿了,就是我布施供养了。我自己可以,但是或者两人共住,三人共住,这就不行了。

大家要知道,谩藏诲盗,治容诲淫,你也会召感来。你化妆,美丽,别人就贪爱。你藏的愈严深,丢的愈凶,保险柜照样给你割开。在邮政局或者在银行租一个保险柜,纽约地区就丢了好多保险柜,并不是用钥匙开,他有一种电动器具,自然就给你割开了,你所有的东西不是搁在保险柜吗?好,都丢了。我看见报上登着有好多次,怎么样保护好?不偷人家东西,这就保护好了;不只一生不丢,而是生生都不丢。贼偷,火烧,国王没收,土匪抢,你能保护得住?你的脑壳都保护不住,身外物能保护得住?你行十善业就保护得住了,我没有偷过人家东西,别人也不会偷我的,相信绝对是这样子的。

我没有杀过别人,别人也不会伤害我,也不会杀我,这叫业报,这个可不容易。

要能信得恳切,大家都努力,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努力的地方,要是成就了十善业道,“得名菩萨摩诃萨也,于一切恶皆能解脱”,所有恶业全解脱了。这个恶是指果,我们可以不受他的束缚。怎么样不受束缚?成就十善业了,十善业得究竟了,杀盗淫,贪瞋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十恶业全清净了,那就成就了,成就菩萨摩诃萨了。

乃至于劝一切众生都如是做,以你盈满的大智能,一切恶解脱了,一切善法都随意成就,速能盈满大涅槃海,证得真正的不生不灭。以大的善巧方便智能光明,成熟一切众生,皆令他获得利益安乐。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所以者何?有征启的意思,这个道理在哪里?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他远离十恶业道,不敢接近。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小者,得到人天的果报。十善业,口里说的菩提道,心里想的菩提道,身体所做的菩提道,贪瞋痴没有了,就是戒定慧,就没有这些报了。能够常时如是讲,要赞叹十善业道,要远离十恶业道,那么你就能得到十善业道。

“所得果报,是故能于此所说十善业道,随守护一”,虽然不能十个都守护,只要守护一个,“乃至命终,究竟无犯”,就可以守护得绝对的清净。我一生没有偷盗人,或者一生我没有诈骗过人,一生我没有说过瞎话,这瞎话里包着欺诈。如果我无意当中或者说错了,我做梦,或者我自己感召着错误说了,我证了果,这不犯戒的。

一切的戒律,你若不为名利,自己为的是菩提道,你所做的,转成菩提道上的事情,不是三业道的事情,那是守护一个善业道,一直到命终都没有犯,你一定获得殊胜果报。这个你要懂得,一即一切,一门深入,十恶业都消失了,以你这个殊胜的猛利心,把那个都消失了。“如前后说”,前面也说过,后面还要说,下面就解释了。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杀生,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令诸众生不生忧苦,离毛竖畏。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杀生故,造身语意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寿命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杀生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寿命长远。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你没有杀生,尽形寿就是从生到死,没有杀过生,闻了法之后,我没有杀过生,远离杀生。“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这个十善业不同,不杀生,还得会观想,不但不杀生,我就把这个不杀生布施给众生。众生为什么会害怕呢?谁不怕死?

众生也怕死,你要是逮着一只麻雀,它都要飞着跑;猪知道要宰它,它就叫唤到不得了,你尽力往它拉,它不走,因为它知道要死了,都会惊恐。

“令诸众生不生忧苦,离毛竖畏。”我们一到恐惧的时候,汗毛就立起来了,汗毛立起来冒冷汗,这个经验也许有,也许没有。有的人一生没有惊恐,汗毛不立起来;但是他认识到了,他不会害怕。要逮捕你了,有些人很刚强,逮捕了没有关系;要是枪毙了,这是小事一件,二十年我又来了,这叫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他没有恐怖,他很凶狠的,才无有恐怖。有些则是善业成就了,因为善业,才无有恐怖,两个极端,这是讲善业的。

“由此善根速能成熟”,所有的“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前际是指过去,在过去的生死河中流转。“因杀生故”,因为杀生而“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寿命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为什么寿命有长短?这是杀生的业,这个杀业里头包含着身,有时动手杀,或者用脚踢死人都算。用口咬死人,拿脑壳撞死人,有学过摇锤灌顶的功夫,一头把人撞死了,你身体哪个部位都能杀死人,身语意都会造诸恶业。被杀的时候还在骂你,临死还喊口号,信那个就拥护那个,这就是口业。临死,还在造业。

一切障碍悉皆销除了,身语意所做的诸恶业,所有诸烦恼,一切有情,互相牵扯不清的;父母子女,夫妻、情爱的关系,这都是有情,有情的障碍可多了。一切的法障,法障是对一切法说的,你谤毁过一切法,口业谤毁,对三乘法都谤毁过,你的业就更大。寿命障,你若想修道,寿命尽了,修不成了。

我们讲经也得发愿,未讲之前就发愿。这部经别中断,别害病,别断几天;也别讲一半就死了,那就完了,讲不成了,这就叫中断,这就是业障。你想做好事的时候,想赎过,未等你赎,命完了,来不及了,这就是障碍。

你自己如是杀,教人家杀,自作教他,自己不杀教人杀,就叫嫁祸于人。我跟那个人有仇,我想杀他,又怕犯法,或者用钱,或者挑拨离间。挑拨这个人火大了,再加上有点事实,他俩又有点嫌怨,就杀他去。你在一边看效果,就把你的仇报了,但是你并没有出手,这个罪也很大的。这个教他杀的罪过,跟自杀一样。雇凶手,雇打手,认为自己没有罪,到了未来,你就知道;受报的时候,你才知道。看人家杀猪的,有时候看热闹,别去看杀生,见闻随喜,你也有一份,你去看吧。

所以说我们受了八关斋戒的,不故往观听,就是这个涵义。如果没有你的事,你去看什么热闹?见者有份,你要懂得!特别是要枪毙人的法场,好多人去看,就有你的一份。这种场合都不要去,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杀生轮故”,要远离杀生轮,要不杀,还要把他皆悉辗碎,“辗坏摧灭无余”。用这个不杀轮,十善轮不杀,用这个轮,辗坏一切杀的,那个业报,这样就“不受果报”。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对你没有猜虑,知道你不会伤害别人,因为你怕犯戒。顾虑自己未来下地狱,你不是不想做,是不敢做。为什么不敢做?怕下地狱,畏地狱苦,而不敢杀生。我们看见飞禽,或者小动物,就想玩一玩,或者是养狗,养猫,养小鸟,养八哥鹦鹉,你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将来你也要被关,你关它们多久,就加倍奉还,它并不快乐。你认为快乐吗?就像我们关到监狱里,说不定我们过去养动物把它关了很久,也是这样子。你看老虎关到动物园,关在那笼子里,它急的来回在那里头走;野兽在山林里住惯了,我们自己要自由,可是却限制别的动物的自由,这个果报,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一切法障,诸寿命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寿命也长久了,将要命终的时候,身心不被“忧苦逼切”,正念现前,生极乐也靠得住了。“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没有恐怖的阎罗王现象。

“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无病长寿,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杀生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离诸兵器,无有怨害斗战之名,绝诸怖畏,安隐快乐,一切无病长寿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寿无量无边,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远离杀生轮也。”

“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又无病苦又长寿,相貌端正,人人欢喜,又聪明伶俐。“安隐快乐”,还能够遇到可意的,遇到善知识,遇着善法,遇到“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你作善知识,跟他“修学离杀生法”,这是十善业的初步杀生法;乃至于意念的不杀,不论你洗澡,不论你做什么,对你自己的身内虫子,要保护他们,这是微细的,这就很难了。

“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成就一切的大乘法义。为什么我们闻到了大乘法,可是信不进去?有障碍。也能修习“一切菩萨愿行”,菩萨发愿怎么做的?“渐次趣入深广智海”,渐渐的就能趣入深广智海。那就“证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

“所居佛土,离诸兵器”,你所住的地方,连武器都没有了,不但没有武器,连互相怨害战斗的名字都没有。“绝诸怖畏”,还有恐怖感吗?没有了。“安隐快乐,一切无病长寿有情来生其国”,就是没病长寿的,都到你这个国土来。如来自己的寿命,无量无边,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只有百年,“为诸有情如应说法”,应以何机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子,使正法久住,能够利益安乐无量有情,使无量有情都得到快乐。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的第一远离杀生轮,就是不杀,菩萨摩诃萨要成就这个不杀生轮。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这段经文全是重复的,把前面那些话,又重复一遍。这要多作思考,这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要我们去做。你害病找医生看,没有用处,只要不杀,停止杀业;乃至反过来放生,不但不杀,而且救众生。我们说是吃点肉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

你虽然没有杀,你随顺杀,赞叹杀。如果要说杀生没有什么关系,吃肉没有关系,说那动物就是给我吃的,鱼鳖虾蟹就是给人吃的!我说,你这个人还是给狗熊给老虎、给豹子、给狼吃的!能这样说吗?那只是遇到因缘了,你可以被它吃,没有因缘,你吃不到它的,莫造业,就是讲十轮之中第一轮不杀。

这个十善轮,大家可能看了一遍。总的说一下子,从不杀,乃至于到最后不痴,这十善是对着十恶的说,为什么这样重复说呢?大家看到全文是一样的,只是那个不杀、不盗、不邪淫、不绮语、不妄语,文字变更一点点,其它的都是一样的。佛的用意,就是让众生多注意,让我们多作观想,多思惟,说一遍不行,说十遍该可以!

涵义就是这样子。这就是他重复的原因。

讲这部经,不能一个一个去讲,这样太重复了,太重复了,就会有厌烦感。我们听《金刚经》就比较直接了当的,愿意听。像这类的经,有些名词,是这部经独特的,大家懂得意思就行了,我们还是讲第一遍,以后十轮,就不一个一个详细的讲。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

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你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但是另外的深切涵义,因为这是菩萨摩诃萨所具足的十轮,不是众生的不偷,他的意思就不同了。一个法,所含的义,从小到大,从凡夫一直到佛,他的涵义不同,名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杀,就绝对不能杀。如果杀就犯戒,而且是指杀人说。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无主的物,很难得说。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

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戒时,五戒,或者别的都不算犯盗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为不持金银财宝,不持钱,拿了也是犯戒的。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我不杀生,就把这个不杀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布施了,布施给众生,这个我们绝对想不到。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好比说,偷别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报账单,在你是无所谓,在他可就损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丢了之后,就到处找;偷有几种,打劫别人的东西,这叫抢,也包括盗,偷盗,这叫盗,强盗。或者巧设种种的方法去骗,诈骗也属于盗戒。如果讲盗,那就很多,或者用语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给我的,但是你这算盗,因为那是欺骗,诈骗,或者借了不还,也算盗。那个盗更重,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的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反过来,我不偷盗的,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使他没有惊恐,没有热恼,也不受扰动。

于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财利,合法的,像我们打工赚的,或者不管怎样的,我们应得的。得到了,应当欢喜满足而住,不要贪求而住,不住的意思就是还去追求。另外,凡是非法的财利,不该我得的,不去谋求它,也不去希求它。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里更不要说了。有些财物是从口里骗来的,这个情况是有的。因为这样子不偷盗,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不偷盗的缘故,无有偷心。

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前际后际,中际就是现在的,过去的前际的,你偷盗的罪恶,应该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因为偷盗的关系,在这生死轮转,生死就像长河似的,永远沉没在这个里头,出不去。“没生死河”,淹没在生死河里头。

因为不与取,造的身业语业意业,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这些是你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就是因为偷盗而造的身语意,诸恶业障,就是我抢的,用身体去抢劫,或者用口去骗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身语意所造的恶业,都属于偷盗的。凡是属于这个条文都是偷盗的,因为这样子,你自己的烦恼,惹起别人的烦恼,就障住你修道的道业。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财宝,你也没有具足。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不与取了,不偷盗了,距离他很远了,远离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皆悉辗坏”,由现在这个轮,现在什么轮呢?就是远离不与取这个轮。过去在迷糊当中,在业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现在要从此发愿,不偷盗,也确实不偷了,就是我们现在不造,就把过去的业也都消失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

这就是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不再做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别人对你不顾虑,丢了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你拿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猜虑,他掉东西绝对怀疑不到你的身上,不会怀疑是你偷了。不然,我们这屋里有几个人,某某人东西丢了,这个怀疑了,这个屋就这几个人,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但是由于你没有这个业,他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就是这样。

还有盗鬼神物。鬼,我们还能偷得了他的东西?神,我们也偷不了。不是的,凡是那个庙,土地庙任何东西、钱财,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凡是庙上的东西,师父给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但是他要拿三宝物送礼,拿十方常住物送礼,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师父给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他说都是他的,他不是十方常住,为什么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庙?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到了庙里头,你随便一举一动,都得照顾,这是三宝的,错吃一口都不可以。因为这样子,人家不猜虑你,身心安乐,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到了你临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感觉很轻松很自在,这十轮随在哪一轮得到成就了。其它的就是次要的,强者把弱者都压下去了。十轮成就,一轮都可以,临命终的时候,你也看不见剡魔王使。

上面有一句“所爱妻子眷属围绕”,这就是寿终正寝,什么叫正寝?死在自己的家里头,死在正堂上,你的尸体就停到堂屋,这叫寿终正寝。死到外头,尸首运回来,那不算是寿终正寝。过去的古人说,你造很多业,造很多坏事,你死到外边,就不算寿终正寝。死到家里都很不容易,这在过去很多,现在寿终正寝的很少,因为在医院里寿终,占大多数。临命终的时候,阎罗王你看不见,他也不会派人来勾你魂,不会的。只会看见你所满意的,或者见光,闻香,或者你是信佛的,见圣像,你不信佛的,不偷盗的人,他得善神的护法,他见着善神。凡是合意的,那么成调你的善法,就是善法具足,具戒富德。

善法调成都是随顺善法,“具戒富德”,持清净戒,具有威德的。还是有真实的福田,福田僧,或者是福田的居士,或者福田的优婆塞,优婆夷,给你作善知识,临终的时候能见到他,你见着“身心欢悦,深生敬信”,因为这种心情而死的,那么“还生人中”,或生天上。

“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大财宝,端正聪明,安隐快乐,不与五家共诸财宝。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不与取,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众宝庄严,宝树宝池宝台殿等,无不充备,离我我所,无所摄受,一切具足严饰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远离不与取轮。”

“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大财宝,端正聪明,安隐快乐”,这跟前文是一样的,只是中间的盗,或者是杀不同,其它都是相同的。再到人中,六根具全四肢也具足,所生的地方,具诸财宝。当然你的家族也很富有,就生到好人家,端正聪明,相貌很好的,谁看了都喜欢,聪明伶俐,安隐快乐。

“不与五家共诸财宝”,世间上一切财宝是五家共的,你不偷盗,就是你自己作得了主。五家不共,哪五家呢?国家没收,或者征调,或者盗贼抢你,抢你防不了,或者偷者偷你,就是两家。水淹,大水给你冲走了,火烧,这就四家。最厉害的是家贼难防,不孝的子孙,你是没有办法的。一切世间的财是五家共的。你能够安隐快乐,这个财宝不与这五家共的,只有你的福报,你的果所感的,没收谁的也不会收你的。水不淹你,火也烧不到你这儿来,因为你是善人,你的子孙都是善良的,不会背逆的,不会出那忤逆的子孙。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那么依着他修学,跟他修行,跟他学道,远离不与取,持这个清净戒,再不偷盗,说一切恶不善法,你都能够断。

虽然只是持这一戒,其它的九善,你也能够具足,有一个突出了,其它也能具足。

“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众宝庄严,宝树宝池宝台殿等,无不充备。”

这好像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念《阿弥陀经》都知道,生到哪个世界都是一样,生那个国土,生天上也是这样。你去那个佛国土的那个佛,世尊如来,自身的寿命无量,为一切有情如应说法,你去了就可以闻法。佛灭度后,你那个世界“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的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远离不与取轮。”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三乘人,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受持三乘法的这三种人,你对他们说法,对他们教导,都不会有误失,他们不会犯错误。就如法说,这些是菩萨摩诃萨,他问的是菩萨摩诃萨怎么样能成就他的大菩萨道?怎么样化度众生?佛就跟他说了,有十轮,这个十轮讲完了,后面还有十甲冑轮。十轮讲到这里就讲完了,那十轮也是菩萨所做的。所以你看这十轮是重复,《大集十轮经》,专讲十轮。

同于大乘法,渐渐的升进,一直到成佛,从此不再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那个锋利的智能,像金刚那样的智能,殊胜的福德,永远是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戒定慧。这个本身远离偷盗,远离不与取,就是戒。你修定的时候,一切诸三昧,都能得到,乃至于成佛的时候,要经过十忍十地,也能够得到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经常遇到名师指点你,教导你。你照着他所说的,他怎么做,你也怎么做,随顺而行,不背逆。

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常得不离见一切诸菩萨,常得不离见一切声闻,常得不离诸佛菩萨,声闻弟子,常得不离闻法。你所在处,常时有说法的盛会,经常能够闻到法,还能够亲近供养众僧,这就是佛法僧三宝,你常时不离开,常得亲近。

“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这是培植福德,培植善根,精进不懈的,没有满足的。对善没有满足,对于恶,一念不生,这就是一念成了佛。

“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发菩提心,行菩提行,发菩提愿,没有满足的,所得的果报,广如前说。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欲邪行,即是施与欲流所漂,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嫉无害,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色欲。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欲邪行,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室家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欲邪行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妻室贞良。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诸眷属,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欲邪行,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无诸女人,离诸淫欲,具足第一梵行有情来生其国,一切有情皆受化生,不处胞胎臭秽不净,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远离欲邪行轮。”

邪淫,“即是施与欲流所漂,一切众生无惊无怖”,跟盗戒一样的,这也是布施给众生。所有沉溺欲流的,贪着淫欲的,那一类众生浮沉于三恶涂的。漂流一切众生,给他们布施,给他们安慰,使他们不要惊恐,不要恐怖,跟前面一样的。“无嫉无害,无有热恼”,也无有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夫妇关系是人间的正道,所以受五戒的,不会防碍人间的正道,受菩萨戒的也不会防碍人间的正道。要是受比丘菩萨戒的,就不行了。有信位的菩萨,要断一切欲。我们感觉到夫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是人间的正常,但这个是对吗?不对的。

就像我在北京中南海里面的正觉寺,有位大学教授到北海公园去逛,他到那儿看见这间庙,他一进去,公园里有间庙,他感觉很奇怪,可能他是第一次进去。北海公园的庙,是满清帝王修的,以前并没有开放。所以,那个庙是专门给喇嘛住的,不是给和尚住的,那个时候的皇帝都皈依喇嘛,拉拢蒙古,拉拢西藏,扶掖边疆。

那位教授到那儿去,看见我们和尚,他对佛像也不恭敬,也不礼拜,他以教训我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样的人,我们这个人间就没有了,就断种了。”他跟我谈了很多,我只举今天所说的这个问题。我当时跟他说:“都像我们是不错,都断了欲,是绝种了。都像我是不可以,但是我可以说几个地方,像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他没有绝种,十方世界人都到那儿去。”

我说:“大梵天没有绝种,那个没有女人相,也没有女人,只有六欲天;他没绝,十方世界都往那儿生,不会绝种的。”他说:“这个我没有看见,我不相信,我只相信眼前见到的。有事实我才相信,这个不是事实,是你们佛教虚编的。”

我说:“那我说点事实。都像我是不可以,都像你老教授,可以吗?”

“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可以教人。”我说:“你吃饭不?你穿服不?你这衣服,这衣服从那儿来的呀?是教授做的吗?是学者做的吗?你吃的粮食,你们教授种地去吗?都像我不可以,都像你也不可以,要是都像你,这个世界也没有了,都饿死了,你也不要穿衣服,也不要吃饭了,你还要到这旅游,不可能”。

假使说这个世界都像佛了,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只能说是佛果。都像佛,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全清净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犯一个根本错误,不论你举那一法,要都是那一法,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个证得空性,人人都具足空性,人人都证不到。证到的很少,所以才成佛。物以稀为贵,在人中的,有一个断烦恼证菩提的阿罗汉,他就尊贵到不得了,就是这个涵义。

这位菩萨到尽形寿都能离开了,因为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所以他是离欲邪行,要全是菩萨了,就是离欲的正行邪行都不可以。但是你没有欲念,对于一切的众生就是供养他们,布施他们,无惊无恐,无嫉无害。邪欲就是嫉妒,奸淫出杀害;这一个戒破了,杀戒也破了,也能破酒戒,也能偷盗了。杀盗淫妄只要破一个,会有连带的关系,也许就会破五戒,所以不能嫉妒。“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应当满足,欲望是无止境的。

“终不希求非法色欲”,不贪求非法的色欲。不合法的,未经过手续的,这叫非法色欲。现在没有办法,每天看报纸,非法的色欲看太多了,如果菩萨能够尽形寿远离了,由于这个善根一定能成熟,所有前际的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欲的邪行,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室家障。有室有家就是障碍,大家看“家”字,上头有个宝盖字,关到圈里似的,无法出脱,等什么呢?等着捱杀,关到家里是等死,现在真的死在家里头,还是正寝;要是死在外边,就漂流了。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欲邪行轮”,看电视的时候,你看见这种镜头,要发愿,愿一切众生断邪欲,一定要发愿,你看看那个,再看看动物的世界,你说人跟动物区别有好多?都是为了找食,互相残杀。

我这几天看电视才发现狗熊吃鱼,北极狗熊就靠鱼生活,什么都没有,冰天雪地,它会逮鱼,这叫互相残杀。命债互相的代,看到这些事,千万不要随喜。你说人跟人之间、畜生之间,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俚语上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很少;人讲理,五欲境界,我们是适可而止,不让他太过份。淫是三点水,淫就是过份,雨下太久了,简直不停,久雨就生淫,淫就是过份的意思;愈过份,转的动物愈小。

你可以观察,鸽子、麻雀、老鼠,它们的欲念是无止境的,这些应当知道。“远离欲邪行轮”,就是“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人天对你无所猜虑,你离开欲念,女性对你没有防犯,绝对不会发生强暴的事情。男性的,你也可以认为自己离欲了,一切的女性也不会对你生起贪爱心,因为你的精神所放出的电光,所放出去的磁场,跟她不相应,不起作用。

这个问题很大。十善业道,浅显说是我们人天乘,大了,声闻乘也做不到,只能做到一部份,乃至菩萨摩诃萨也只能做到一部份。唯佛与佛,十善业道轮才能究竟成就,每一法都是这样。所得来的果报,于现身中人天等皆共亲爱,对你没有猜虑,自己的身心也安乐。“妻室贞良”,按照佛经上面所说的,好像大男人主义很重,妻室贞良,好像不管丈夫,丈夫可以随便吗?男女都是这样子,不可以!一般的都说妻室贞良,男人也应当这样。

过去在战国的时候,鲁国柳下惠的哥哥,身不二色。古来人就提倡,只有妻室,男的不能跟其它的女人,女的不能跟其它的男人,有的时候,终身清净,一生不娶的,古来人很多这种情形。有的人在评判的时候,认为这种人愚痴,没有智能;食色者性也,说他连食色都不懂,这是愚痴,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像柳下惠,坐怀不乱,鲁男子是鲁国的一个男人,他身不二色,一生守清净戒,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懂得这种道理。

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的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罗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这跟前文一样的。

那么,“依彼修学离欲邪行”,这句经文不同了。前面那段经文是离不与取,这个是离欲,其它都一样的。前面第一段是离不杀,“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渐次的能成佛,“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无诸女人”,你生到那个佛土,持五戒不邪淫,你生到的佛土,没有女人。

“离诸淫欲,具足第一梵行”,第一梵行就是清净行。到了这个佛国土的人,都是具足清净梵行的,都是离诸淫欲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样,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上方的不动如来世界也是这样。凡是净佛国土都是这样子,那么就不再受生;受生都是化生,梵天都是化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那么,处在母胎的,胞胎的臭秽不净,这种情况没有了,这个世界的佛,如来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前面所说这些意思就结束了。这就是“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远离欲邪行轮”,这是第三轮。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菩萨摩诃萨要成就这个轮,金刚藏菩萨问佛,于声闻乘怎么样才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如何才能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也常能使三宝炽盛,三宝的种性常能住。要是能够成就远离欲邪行轮,就能成就不杀轮,也能成就远离不与取,这都是相同的。这样于三乘法,于三乘人,能够没有错误。大菩萨在说法的时候,依法而为众生启示的时候,对声闻乘,给他说声闻乘法,不会错乱的给他说大乘法,大乘人也不会给他说声闻法。这就是对三乘应机说法,都没有误失,这样子是正法久住。

上面所说的每一尊佛,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就是这个涵义。于诸出家的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无有误失”,不但对三乘人无误失,只要是他被着一片袈裟,你要知道他为什么能被到这片袈裟,这叫知根无误,绝对没有错误的。这样于大乘法常得升进,再不会退转了。“利慧胜福”,那么的“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这跟前文都是一样的,“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对佛法僧三宝常得亲近。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虚诳语,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出言词皆成谛量,闻悉敬奉,无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虚诳语,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信言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虚诳语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出言词,他皆信奉。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所言诚谛,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虚诳语,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一切真实,离诸虚伪,妙香洁物之所庄严,无谄无诳,心行正直,希求纯净善法有情来生其国,香洁妙服,宝饰庄严,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远离虚诳语轮。”

虚是虚假的话,诳是骗人家的话,要离开。“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有言词皆成谛量”,量是如理的意思,谛是理,量是如理。一切的语言,都是真实的,这个真实的是合乎法性的。我们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没有如理,不是谛,含有诳惑的成份。虚诳语包括很多,像我们,只要不是为名利,不是为自己有利,就可以了。菩萨就不行了,菩萨的要求很严格,菩萨是许可打妄语的,要行菩萨道。

例如佛在因地当中,有一只布谷让打鸟的猎人打伤了,那布谷就飞到佛这儿,佛就把它藏到怀里,那打鸟的人过来看着,有这么一个人,就问:“我刚才打了一只鸟,你看到没有?”“我没看过。”这不叫打妄语。这只布谷都藏到他怀里了,还说没有看到。这个不犯戒,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佛的方便善巧,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的。所以在《金刚经》上,佛说跟须菩提说,“知我说法,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就是方便,因为方便善巧度众生故,才如是说。其实没有一切法,一切法都不成立,那就不叫虚诳妄语。因利益众生故,杀戒,盗戒,跟淫欲戒,都如是。

我们供养的提篮观音,提篮观音就示现女人,跟人结婚去了。她犯戒不?犯戒。她是为了利益那个众生,但是她结婚的那一天,就死了。结完婚了,行完婚礼了,那天晚上她就死了,她就让人念〈普门品〉,或者是念几品,或者后来还要念背诵《法华经》。那个姓马的,一天到晚就是背《法华经》,她就嫁给他,可是到了晚上她就死了。那个姓马的一看,人生这么无常,这么漂亮干什么,这么就死了,他也就出家了,那是度他的。

大菩萨是行逆行,逆行就是不顺行;跟这个佛的戒律是逆,虽然是逆行,他是真正的顺,真顺。他如理,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然还有很多的迷惑。像这些众生,人家都恭敬他,他离开了,不欺骗,说话都是真实的。那么人家对他所说的话,没有可猜疑的地方,不怀疑,有了这个善根,成熟了。

诸信言障,他不信,他的话就成了障碍。若一个人让人家指责说,你说一百遍,我都不信,这还是很不容易!说你诳言诳得太多了,诳言太多了,谁还信你吗?人家欺骗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十次、三十次,就可以了。你说的话,一百次,因为他说的虚诳话,说的不兑现,所以跳票,那就完蛋了。你的生意就没办法做了,因为这个善根成熟了,过去的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所打的虚诳语,那些种种的障碍,都消失了。所有远离虚诳的轮皆悉辗坏远离,再也不说假话。

“摧灭无余”,以前造的就“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大家都亲爱你,所以要是你很诚实的,不论跟谁做生意,都愿意跟你交往,尽管没有一个人是诚实的,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诚实。懂得这个涵义?我想每个道友都懂,你听见了,那么希望别人都别诳骗我,我可以诳骗别人,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如果是希望别人都诳骗我,我绝不诳骗别人。谁诳骗我,我都善意的承受,这是大菩萨。

一切众生杀我,我都能忍受,我愿意供养给众生;但是我不恼害一个众生,包括蚂蚁。我们在纽约有蟑螂、老鼠,有个弟子问:“那蟑螂蚂蚁怎么办?”又不能打它,又不能用开水烫它,又不能洒药。信了佛了,我说:“你给它说法!” “它能懂吗?”

我说:“我跟你说法,你也有些不懂。我看了经,经上说的,我还是不懂,很多都不懂。你不能因为它不懂,就不说了,你试试看,它就真有灵的。”他说:“灵了!”

它们就没有了。

这种事很多,你相信了就成了;不相信,什么都不灵,相信就灵了。地藏菩萨在经上说,念我名号就可以,但还是不念。念吗?我感觉到我没有天天的这样子,一天念一万声,没有做到。但是我的道友,有好多人做到了,“我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时间!”这都是借口,信的力量还是不够。“我讲经就够了!”总是推到别的原因,就是不能够做。要是真正的不懈怠的,不管是什么障碍,我一天念他一万声,地藏王菩萨就接引你;接引你,不过念一千声,你还得三年。有时候打个七,念他一百万声。

那么,一天念一千声,你得念好久才念一百万声?一天念一千声,一月是三万声,一年是三十多万声,你念一百万声得念三年。你勇猛精进的时候,你就念一百万声,念完了又懈怠三年;到了三年,你又念一百万声。这也可以的,我是这样计划的。

到了一年,我打个七,我念一百万声,或者更多一点。说念一百万声,其实就念一百一十万声,为什么呢?有时会打妄想的,多念十万声,完了补那个妄想,知道吗?

我们念经的时候,要多念一点,打妄想不要紧;晚了,你补上去,那真的可以补了。

念的时候,我念一千声,你要多念一百声。因为这里头,打妄想,或者数珠数错了,也有数字不准确,念多无少,前面那个障碍都断了。

远离虚诳,你应该怎么办对治他呢?说真实话。说话绝对要考虑一下再说,别信口开河就说了,考虑一下才说。人家一问就答,容易错误,信口开河,就是这个涵义。把过去的果报都摧灭了,就再不受果报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出言词,他皆信奉。”

人家都信你的话,照你的话去做;或者是你说的话,人人都遵行,那就是你的信用。

在国人之中,个个信受,我们这位总统尽说老实话,他所说的政策绝对做得到的,国家订出政策来不会一个人说的两个人说的,尽是欺骗的。

杀戮太重,国将不久,不会存活一百年。元朝的时间最短,李自成更短十八天,到了第十八天,满清入关就把他撵跑了。他尽说假话,杀人太多。“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会忧苦逼切,所爱的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罗王使”。所爱妻子眷属围绕,大家都在那儿说真实话,就送他走,让他真实,这是很重要的。在临死的时候,面对情爱关,要是哭哭啼啼的,他的神识就被你掐住了,难得超脱。

学习离虚诳语。大家可能说,离虚诳语还要学?因为大家没有学戒经,学戒经,每一个戒法都要学。怎么样犯了虚妄语?怎么样虚妄语还没犯?虚诳语因,虚诳语缘,虚妄语戒。完了,骗求名利,骗诳前人,前人受了损失了,成犯,随便你骗小孩子,大概那个没有犯就不算犯虚妄语戒。不过你这样骗小孩有什么不好呢?那小孩就向妈妈学了,就向爸爸学了,他长大了就会说假话。因为小时候就学会了,妈妈爸爸都这么说,空拳哄小儿;说你不哭,我给你个饼子,或者给个糖,等他不哭,要拿的时候没有,那孩子就知道这是骗人的,他也会骗你。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

你必须得学,不学你还是不会。学习怎样远离虚诳语,远离虚诳语多说诚实话,“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渐次能成佛。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那个佛土“一切真实”,没有一个佛土不真实的,而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土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化身,不是净的,是五浊恶世。佛就说这个世界是不真实、虚幻,所居的佛土,因为这个释迦牟尼佛专度说虚诳语的,所以他就到这儿来,地藏菩萨专到地狱,其它的佛国土没有地狱,极乐世界或者他那个世界没有地狱,没有三涂,不但没有三涂,也没有六道,只有化生的人,那些人都是菩萨。

渐次的趣入深广智海,证得无上菩提。他所居的佛土都是真实的,离诸虚伪,妙香洁物之所庄严,无谄无诳,都是端正的,心行正直,希求纯净善法有情的众生,才能生到这个国土。

我们这是讲妄语,纯净不?你行善法是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认为,我们行善了,做好事了,中间总夹杂着很多不纯不清净。例如放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虽然不纯净,功德还是有的。放生,纯净吗?不纯净。为什么呢?心里想什么,自己知道。

我们做一切事,都夹杂着附带条件,就像借给别人钱,得有个证据,或者到银行借款,得拿房产抵押,都须要有个什么东西。我们都有个抵押,希望你回报。我放生,看着那个畜生,又游回来了,心里很高兴。好像它还回报来了,都有个希求。

如果它没有回报就走了,这个无情无义的,我救了它,它还是无情无义的。这类事很多,我们做一切事,心里头夹杂了很多东西,念一部经,念经、念佛,当中有很多的夹杂。完了,发愿求这个,求那个,菩萨你给我加持加持谁,等你求的时候,就是佛菩萨加持,等佛菩萨加持完,过去了,再不找佛菩萨了,就是这样。以后又来了,又去抱佛脚。这就是众生心,这就叫不纯净,你要想希求纯净的善法,有情来生其国,必须得纯净;要生佛土,就得想纯净,不说假话,不打妄语。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被一片袈裟的善根,跟那个持清净戒的善根不同,也不如那个破戒的,他的善根不同。你仅仅被一片袈裟,是什么心被的?这都是有因,一切诸法皆有因。犯戒也要查你的因,什么因?什么缘?具足那一因成犯,具足另一因不成犯。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离间语,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发言词皆令和顺,闻悉敬奉,无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离间语,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和敬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离间语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发言词,皆令和顺。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所言和顺,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离间语就是两舌,挑拨离间。大家离间了,大家就变了,互相仇恨,还能互相爱敬呢?要是离了离间语,不搬弄是非,大家在相处的时候,互相尊敬,所发的言词都是和顺的,不是暴力的。挑拨离间,就是不和顺的,我们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挑拨离间的事太多了,在和尚里头,出家人里头,叫破和合僧,我们一般人的离间语就是挑拨离间。但是有的人,他还会得自己得着利益,有的人他让别人去斗,得不到什么利益,但是他很高兴;他就喜欢看见别人斗,喜欢制造别人去斗。

像这种的果报,受起来很惨,人跟入之间如是,国跟国之间也如是。

离间语、恶语,“恶语伤人六月寒”,六月天太热了,你说的话太刺激他,他就敏感,很热的天,汗也不流,他就起鸡皮疙瘩,冶了。要是说好听的话,这么冷的天气,“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再冷的天,他心里感觉很舒服,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所以,我们不要说离间话。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的离开离间语,一切众生互相的亲爱,发的言词都和顺,大家互相敬奉。听你说话,都是这个人好,这个人从来不是两面派,不当这个说那个,当那个说这个的。一个议会,不论美国共和党跟民主党,台湾的民进党跟国民党,乃至加一个新党,他们是怎么样运作?挑拨你们不和,我就可以从中得利。我的票多了,你的票一定少了,我当了权,你就得听我的了,我就不需要听你的。目的就是这么一个,看的很清楚。但是得离开议会外看,议会里头看不到。这些什么呢?就是互相离间,互相挑拨。

今天刚开立法院会议,第一次就打,平日的挑拨离间成熟了,那个疙瘩不解开,一开会就争了,一开会就打,那能好吗?说我是为百姓,我也是为人民,你选我一票,我将来给你们利益,怎么怎么……。大家选完了,他们到立法院,忘了选票,忘了人民利益,就会打架。

我们讲《大集十轮经》,要讲讲十善轮、十恶轮,每个人都断十恶轮,行十善轮。

不但这个世界上,连阿修罗跟天人也不打,用不着打,没有必要,那就很好。现在这些障碍,就能离开了,不然是离不开的。因为离间语造身语意所有的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和敬障,或者自作,或者教他作,见闻随喜,我们看见人家打仗,不要生欢喜心,看斗争时生厌离心,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管他用什么理由,都不是理由。你已经打了,打了就已经没有理由了,还有什么理由?还要找理由,找理由本身就是错误。道理要靠打架能解决吗?所以,人家用飞弹打你是正当的。什么理由?就是打你,这就是强权,这不叫公理,这叫强权。

讲平等,我看释迦牟尼佛是最讲平等,对谁都一样的,都能成佛。佛就说,你们跟我一样,你们性本具的,那体跟我一样,大家都一样;但是我把业障清除了,你们还有些业障。业障就是离言语障,你要是不离间语了,业障就除掉了,这个离间语轮,把他都辗坏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了。

佛讲这段经文是从凡夫讲起的。从凡夫、声闻到菩萨,到成佛,都是从做人开始起,所以每段经文都是从做人开始。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离间语,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一切坚密,难可破坏,诸美妙物之所庄严,无违无竞,善和诤讼,希求淳质。善法有情来生其国,常修和敬,听闻正法,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远离离间语轮。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做了人,经常遇着善知识,遇着他做什么呢?学离离间语,学习不要说挑拨离间。

挑拨离间的害处相当大,你要是挑拨人家,也挑拨自己;你经常挑拨人家,没有人跟你说一句好话的,这不就是得到果报?要是离开了离间语,能断一切恶的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的法义,能修一切菩萨的愿行,渐渐的就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所居的佛土,“一切坚密,难可破坏”,不是离间语能破坏得到的。我们内部机制不健全,离间语就容易发生作用,你自己已经在打仗,等外部一挑拨,打得更凶。

自己不争气,还在一天吵呀吵,自己不争气,不要怪人家。一个恶都没有了,能成一切殊胜的善法,能成大乘法义,这都能成就了。我们去除不善业,不善业去除了就是善业,所以能够深入智海,乃至证上无上菩提。所居佛土坚密,“难可破坏,诸美妙物之所庄严,无违无竞,善和诤讼,希求淳质。”淳质就跟淳净的意思是一样的。

菩萨摩诃萨教化一切众生的时候,于法于人都无误失。法无错误,人也无失,不要错认了机,把小乘当成大乘;面对五逆不恶的、不信佛法的,却给他说大乘法,说者是错误的,要受报的。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粗恶语,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发言语皆令欢悦,闻悉敬奉,无所猜疑。由此善根远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粗恶语,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调善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粗恶语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出言词皆令欢悦。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所言柔软,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粗恶语就是说恶话,说不好听的话。骂人,所说的话带着脏字,要是四川人,他一开口,就说格老子。格老子是什么呢?格老子是他说话的口头语,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他见谁都叫人家是小辈。我跟我老师抬过杠,老师说这是他的习气。我说:“习气?”他对佛怎么不敢称小辈,他是世尊。世尊,他见了国王怎么敢说小辈呢?什么习气?习气是可以改的。他的口头语,甚至见了谁都是龟儿子。我说:“他见了地方官,见了警察,他倒不敢说他是龟儿子。”凡是一切的习惯,改不改没有关系,这就糟糕了。我们一切的生活习气,或者粗恶语,就这样子,认为没有关系。佛经上讲戒的时候,因为不那样说不行;那时候,说了都算犯戒。戒律必须得如实说,如实的说,把事实弄清楚,除了戒律之外,都不能说粗恶语。

不粗恶语,就是柔顺语。柔软的语词,说着人家都喜欢爱听的爱语;柔软,就是音调很柔和的。说话不要粗暴,或者跟人家大声忤气的,脸也红了,眼睛也瞪起来了,你还没有说话,人家看了就烦恼。你要是一说话,当然更如是了。这类事很多,都是不端正不聪明的表现,人在发脾气的时候,相貌非常难看。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粗恶语,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不可意声,种种上妙,如意和雅,诸意乐声,结集法声,充满其土,具足念慧,梵音清彻,调善有情来生其国,常以软语更相劝进,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远离粗恶语轮。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得要学怎么样才能离这个粗恶语,这个又不同,跟前面不同,音声“种种上妙”,生到极乐世界,连鸟叫都是在说法的,哪还有粗恶语?没有了,一切那个心情调善的,语言柔和的,声音微妙的,都生到这个佛国土来了。“常以软语更相劝进”,要精进修行。

什么算是有智能的?什么是能够使众生得到利益的?乃至于锋利不为一切的黑暗障碍所阻住,这就是智能,这就是慧剑,慧剑斩除魔。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那个智能像金刚那样坚固,像金刚那样锋利,能破除一切惑,这就叫利慧。这个利慧可以说是得了金刚智能,也就是般若智。

什么是胜福?不执着。菩萨做一切事度一切众生,没有福德。须菩提,他就奇怪了,做这么多,没有福德?菩萨做福德他不执着,这个福德是最大的。当我们做一切好事不执着,这个好事就变成很大,这利慧福德多种的理解,常得增长。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杂秽语,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发言词皆有义利,闻悉恭奉,无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杂秽语,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义利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杂秽语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发言词皆成义利。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言必饶益,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杂秽语是语业当中最后的一项。虚诳语,粗诳语,离间语,这个语业的第四种是杂秽语,也就是绮语。绮语是指无益利的语言,这里是指杂秽语,秽就是不净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散心杂话。有几个人坐着,闲谈,就是这样,什么都可以谈,那就是杂秽。因为说杂秽的人得不到众生的恭敬,众生不愿恭敬,因为他没有义利,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乏味,面目可憎。

如果是离了杂秽语,那就有意义了,一切众生就愿意亲近他,恭敬他,爱敬他。

那么,离开杂秽语了,他所说的话有道理,对众生都有利益,人家闻到了,就恭敬你,不会猜疑。如果你说话,人家打折扣,那就想想你说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猜疑,不完全信你的话,对你的话有疑惑。如果离开了杂秽语,使你速能成熟,成熟什么呢?成熟净业。过去的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这个果报,是因为你杂秽语的关系,同时造了很多的身语意,“诸意业故”,意就是意义。

念过〈梵行品〉的都知道,语,语业,也是这样的涵义。意,意业,身,身业。

身跟身业不同的,因为没有意义的话,所以使你的身口意,所作的业,所有的作用,都成了障碍。你教化众生、度众生,跟众生共同学习的时候,都成了你的障碍,也就是人家不愿意理你。因为有这个障碍,或者是自己的说杂秽语,乃至教人家说杂秽语,或者听人家说杂秽语,你都赞叹随喜。

在茶馆、酒馆、饭馆、舞厅,这类言语太多了。你对这类事情,不要产生见闻随喜,要远离。如果远离了杂秽语,这就成了轮,远离杂秽语业轮有十轮的,这是十轮的最后一轮。由这个辗坏了杂秽语这个轮,辗坏了,你过去的一切杂秽语的业,摧灭无余了,不受果报了。不受果报,就是前际。现际,就是“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近”。

如果人天都亲近你,对你这个人,对你的语言,没有猜测,没有顾忧,诚恳的信乐,你自己的身心也安乐。所有的言词,“皆成义利”,不是无义利语,所有的言词,使众生一切有情能得到利益。如果你将要命终的时候,你的身心都不受忧悲苦恼的缠缚,也不为苦难折磨逼切,苦是迫逼性的,要迫逼你身心不得安乐。身心得了安乐,这种迫逼性就没有了,每个人都希望在死的时候,自己六亲眷属,最爱的妻子,都围绕在你的身前。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很多人死的时候,妻子没有在眼前,或者死于车祸,或者死于外地。能得到寿终正寝,在死的时候,最亲爱的人都能够围绕,这是很幸福的,走的也很愉快。虽然是最后的别离,还是很好的别离。你也没有见着可怖的剡魔王使,黑无常,白无常,他们是勾魂使者,就是勾你的,你也没有见到。

当命终的时候见到这个,会产生恐怖。不过你所见到的都是可意的,都是调顺的善法,所见到的都是具戒富德有真实福田的善知识;使你的身心很欢喜,很快乐,很欣悦。同时,对这个善知识,深生敬信,这样你走的时候,会走的很好。

如果你没有修行,仅仅一个离杂秽语,因为成就这一业的关系,你还能生到人中来,就不是前面那个十恶业轮里头所说的,一生到人中来,诸根欠缺,肢体不具足。这个是生到人中来,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言必饶益”,随你所生,到了任何地方,你的发言都能饶益于人家,每个人都生欢喜,你的相貌,“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复遇可意成调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杂秽语,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无义利声,种种上妙菩萨藏摄,大法音声周遍国土,成就无边大愿妙智,能善辩说种种法义,如是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远离杂秽语轮。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这是说你再来了人间,也跟前面临终的时候一样,也遇到可意的善知识;他把恶法都调了,没有恶法,都成了善法,具足了清净戒,富有福德、智能之相。真实的福田是指着出世福田说的,真实的福田,就是称自己的理性福田,不是虚妄的福田,像那善知识来给你作依止,你跟他学习什么呢?学习离杂秽语,就是不说无意义的话,这个十恶业跟这十善业,两者是相对的。十善业好好学习,那十恶业就变成十善业了,十善业的好好学习,十恶业就没有了,就断了。

过去我们认为十善业只说人天福报,如果进一步,以十善业为基础,向前进步,一切善法都能够成长,一切恶法都能离开。你就能够成就一切殊胜的善法,这就包括四谛、十二缘、六度。这时候你如果求大乘法义,能够修菩萨的愿,发菩萨的愿,行菩萨的行。你渐渐的就得入般若智能,深入深广的智海,乃至直至成佛,证得无上菩提。那么,你所居的佛国土,远离一切无义利声,听都听不到那无义利的语言。

那么,种种上妙的“菩萨藏摄”,所闻的法义都是微妙的,都属于大乘的菩萨。

“大法音声周遍国土”,这种的法音遍布全国,遍布你所居的佛国土。这个的国土不是一个小洲,而是佛的世界,我们的娑婆世界,就是所有的法音遍娑婆世界。“成就无边大愿妙智”,这个只说大乘,有时候,佛说大乘就是该摄二乘。如是有情来生其国,形容这个佛国土什么样子呢?这个佛国土非常庄严,尽是大乘所摄,极乐世界也是,到那儿去直至成佛。但是这个莲花池里头,也有声闻,也有缘觉,都是趣向大乘的,并不是娑婆世界那些断菩提种子的声闻,而是有菩提种子的声闻。

佛的寿命呢?自身如来的寿命,无量无量,如来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无量佛,每位诸净佛国土佛的寿命都是无量的。为了诸有情如应说法,是什么机,给他说什么法。佛涅槃后,那个国土的“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没有像法、末法,正法永远住世的。

“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培植善根的话,永远没有满足的,直至成佛。“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千百万亿愿,千百万亿行,永远没有满足的。所以地藏王菩萨还在发愿的,十地菩萨还在发愿,他发的利益众生愿,“所得果报广如前说”,这些话说了第七遍,总共要说十遍。

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虚诳语,就是妄语。这部经翻译的名词,有些变化,虚诳语就是妄语,两舌就是离间语,他不叫两舌,叫离间语;恶口,他叫粗诳语;绮语,他叫杂秽语。虽然名字不同,意义是一样的,大家要知道,这个名词在各个经上不同,但是他的意义是一样的。这以下还有三轮,都是重复的。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贪欲,一切众生常所爱重,其心清净,离诸染浊。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贪欲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无贪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贪欲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其心清净,离诸染浊。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其心清净,离诸染浊,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贪欲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地平如掌,众宝充满,种种宝树行列庄严,种种宝衣宝庄严具宝幢幡盖,金银真珠罗网等树,处处皆有,甚可爱乐,远离憍慢,颜貌端严,诸根无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来生其国,无贪功德圆满庄严,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远离贪欲轮也。”

离贪欲很不容易,离贪欲到究竟离贪欲了,就是断除无明了。这个贪欲,分成好多层次。当我们业很重的时候,缘念三宝的时候,就是对的,到了究竟的时候,缘念三宝也成为障碍。缘念三宝还是有法,若到了毕竟空,善法恶法都没有了。善法三宝,三宝就是学戒定慧,因为恭敬三宝学戒定慧,就是灭除贪瞋痴,对治贪欲的。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你也不要执着,再执着就成病了,那就属于执着病了。

例如我们设间佛堂,我们要是请到佛像,极为恭敬的,本来有一个纸像供在那儿,一样的,乃至供着几万块的,或者十万块钱的,都表示尊敬,这里头有善的贪念。有时候我也是这样,这种贪念很重,要克服那个贪念,就是念佛,拜佛,总想数字多,没有求内心的清净。

佛者,觉也。觉的意思就是去掉,总认为我念的数字愈多,佛加持我的力量愈大。念地藏王菩萨圣号一万声不行,十万声不行,那就念一百万声,这个里头有折扣的。我念这十万里头有很多妄想,我念一百万里头也有妄想,那么把这一百万折成了十万清净念,十万折成了一万清净念,一万折成了一千清净念,一千折成了一百,该有了吧!一百也没有,十声都可以,有一声清净念都不可思议,这是以多盖少的意思。

贪欲的要求很多,真正的般若智能,就彻底断了,究竟清净。但是现在还不行,因为要对治这个贪欲。当你离开这个染浊,善根成熟了。所以你前际的轮转五趣,没在生死河里边,是因为贪欲的缘故,这是生死根本。

《大集十轮经》上所说的十轮,都是平等的,杂秽语就是绮语,戒制的本来很轻,没有事,就算是站在那儿说句闲话,一句闲话里头就含着有是非。你到佛堂里道友一见着,总是这个对,那个不对,议论别人,那就是两舌。或者谁也没有议论,就在这儿摆摆。摆摆不合乎法,不合乎义,跟佛法无关的事,都叫杂秽语,这个错误容易犯。

实际上我们最难断的是贪欲,因为你离贪欲了,身心安乐,其心清净,离诸染浊,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所逼切,所爱的妻子眷属围绕。在临命终时,你也看不见阎王差的小鬼,勾魂使者黑白无常,不会来的。“唯见可意” ,心意高兴的,都能见得着。不高兴的、不喜欢的,见不到。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学习,离贪欲法”。这是学习的,跟善知识学离贪欲法,也能够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只有《大集十轮经》是这样说,其它经论就不是这样的涵义。

贪欲是根本烦恼,那比离秽语,粗恶语,还严重得多。杀盗淫,这只是现生,贪都包括了。十业是以贪欲为根本,你想所有说杂秽语的,说惯了,说惯了就成为习气。他贪欲的习气,他顺口到那儿一站着,没有事,他就要说。有些人,他的话多,没人跟他说,他自己在屋里还是跟自己说,这个事是有的。我们所说这类人,就说鬼话。怎么说鬼话呢?没人跟他说,他自己要说。尤其是老太太年纪老了,特别啰嗦,你听她一天都在说话,这是根本习气。

《大集十轮经》平等对待十恶业,文字都是一样子的,别的经不会这样说。他是说十恶轮,十恶业的恶轮。而十善业的善轮,他就把前面名字全标了,说一遍就可以。这部经为什么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说一遍、十遍都如是,这是怕你不注意。

这是佛的大慈心。

如果是给佛学院的学生讲课,是不能这样讲的。在佛学院讲课就是讲义理,很少讲经。讲义理的时候多,讲经的时候少。讲论,〈摄大乘论〉、〈现观庄严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讲论不讲经,很少讲经。经是教你做,论是辨论,是开智能的。佛学院是学知,禅堂就不成。禅堂,你少说话,你参就好了。

念佛堂,你也少说话,只念阿弥陀佛就好了。学戒的一天当中就做羯磨,把这个戒相摆着,每天学习,你怎么能保持清净戒。一个丛林里头,一个大庙里头,除了学戒堂、念佛堂、禅堂、学堂,还有个如意寮。你要是害怕的时候就进如意寮。

《十轮经》上讲,这是专为这个大集会讲的,这个法会是从菩萨到凡夫都有,很多的凡夫犯了这个错误的。所以佛嘱托又嘱托,嘱托又嘱托,一般情形,佛嘱托三遍就可以,《大集十轮经》是十遍,同类的语言,同类的话,他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重复,就是这个涵义。

是不是说十遍就记住了呢?心不在焉,一百遍,也还如是。学法得学到心里,这是照镜子,你照照,这十轮我有几个?有的全有,有的我只有两三个。那你就是善知识。若知道你的业障不重,你自己可以对照一下,这段文字全是同的,所以前面讲两遍,以后就不讲了。

说“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的佛土“地平如掌,众宝充满,种种宝树,行列庄严,种种宝衣宝庄严具宝幢幡盖,金银真珠罗网等树,处处皆有。”这就是极乐世界,净佛国土都是这样子。“甚可爱乐”,你还贪什么呢?因为你必须离了贪欲,摧毁这个贪欲轮,之后,你才能得到这个果报。

“远离骄慢,颜貌端严,诸根无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来生其国。”这个国土的众生都是这样子,没有骄慢的。每个人的相貌差不多,也没有怎么丑的,都是颜貌端正的。美丽有几种,有德者的美丽,谁见到她都恒存恭敬心,没有轻慢心,没有侮辱心。说她有德,过去我们说的大家闺秀,她有福德,也很端庄,也很美丽。

但是她跟妓女的美丽,绝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人会对她生起轻慢心。

地藏王菩萨以前做婆罗门女也好,做光目女也好,谁见到她都生恭敬,连鬼见到她,都生起恭敬心,这是德。要是我们见着观世音菩萨,跟见着一位美女,两个绝对不同。我们见着观世音菩萨,不论你信佛的不信佛的,对她都产生恭敬心,没有懈慢心;我还不说佛菩萨,就说天人,妈祖是个女孩子,祖庙在福建蒲田,这几个县的妈祖相,画的很美丽,没有人敢对她起轻慢心。

还有个故事,九天玄女娘娘庙,殷纣王到那庙里进香,九天玄女的像塑的太好了,他生起污染心,生起贪欲心,那个神会有愤怒,菩萨就没有。九天玄女就派了九尾狐狸精,九尾狐狸精变成妲姬,一念间就把江山葬送了。

有德的人,他的功德圆满。所以讲六根全,“颜貌端严,诸根无缺,其心平等”,涵义就在这里,就是因为无贪欲了。这是他的德,他所生的国土,都没有贪欲的功德,是“圆满庄严”的。没有贪欲的功德,无贪欲本身就是功德,无杂秽语本身就是功德。这个佛国土的如来,寿命无量。这十轮的所有如来国土都是寿命无量,不是报身,是化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也没有像法、末法,“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远离贪欲轮也。”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这里只讲了离贪欲轮,后面还有两轮。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瞋恚,一切众生常所爱重,其心清净,离诸垢秽。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瞋恚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无明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瞋恚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其心清净,离诸垢秽。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其心清净,离诸垢秽,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这段经文就多了一句,摧毁“诸无明障”,瞋恨有大有小。瞋恚,有的人要是发脾气,一怒,好多人民就遭殃了。像国王、大臣、将军,一念之差,他会造很多的业。像秦将白起,秦国跟赵国打仗,他一虏赵国长平战俘四十万人,他都把他们挖坑活埋了,他本身的果报,受不尽的。

在上海有一年报纸登载着,在猪肚皮底下,有一个红的名字,叫白起,佛菩萨就是在示儆。还有姓程的,这名字我们不说他,他是当过专员的,让他去放账,他吞没了几万两的白银,他也变猪了。那一胎生下有三个小猪,底下都有名字,一个白起,一个叫姓程的,还有其它的也是上海地区的人。这是业报,在那个肚皮底下,红颜色的名字,清清楚楚写的是白起。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果报。上海报纸就公开登了,以这个来教育人。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好多年了,这个时间还是很短,他要受报的。一战功成万骨枯,不只万骨,有四十万人,历来的记载,无论什么地方,不杀降卒,投降就算了,放下武器就算了。他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都活埋,事实上若人家要是真的拼命,也很难得打。骗了之后,放下武器,他挖坑把他们都活埋了,他当然有种种的业。

我还记得有首诗,“乌鸦失其母”,乌鸦死的时候,老乌鸦死了,这个小乌鸦就是乌鸦失其母,“经年守故林”,就是过去的在树林子里,“夜夜不离去,唯报念母恩。”

每夜它都那么叫,不肯飞走。“昔有吴起者”,有个吴起者,不是百起,“母丧墓不临”,母亲死了,他连那个墓地看都不看去。“嗟叹斯徒辈,其心不如禽。”就是人跟禽兽一起比,有时人还不异于禽兽。

我待在监狱时有位医生,他亲生的儿子,奸污他妈妈,判了十八年。在过去的时候,这是五马分尸的,或者五牛分尸的,这叫大逆罪,禽兽不如。马绝不跟母马交配,还有羊它要吃乳的时候,一定跪下,跪着吃乳,这是报恩。

讲这个恶业,随便杂着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贪心,瞋恨心。我们佛教最注重瞋恨心,你所有累积的功德,“一念瞋恨起,烧毁功德林。”一发个脾气,你认为只是发发火而已,特别要对治瞋恨心,它能给你引来很多的祸患。瞋恨心,你认为发个脾气没有关系,家庭往往就因为那么一个发脾气,两个发脾气,夫妻间不和,或者现在是互相仇杀,家庭破裂。一念瞋恨心的关系,着重的说这么一点,当作大家的参考,其它的跟前文都是一样的。

这是讲这个瞋恚轮。你看着人家发脾气,看人家打架,很多人会看热闹,这个热闹是看不得的,你要看,说不定误伤,就把你打到,不要看热闹。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瞋恚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浊秽风云郁烝尘垢,诸粗弊物,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远离骄慢,颜貌端严,诸根无缺,心常寂定,如是有情来生其国,慈悲功德圆满庄严,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远离瞋恚轮也。”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这个善知识“修学离瞋恚法”,要想离瞋恚法,怎么办呢?要忍辱。根据你平日的锻炼,即将生气了,你就到佛堂。或者没有佛堂的时候,你自己要打坐,静坐下来,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念一念,你心里就清凉了,那个火就降下去了。在发气的时候,千万不要处理事情,当你心里不愉快的时候,也不要答应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克服。你这样慢慢锻炼,这也是修行。

一忍再忍,张公百忍,写一个忍字忍不下去,再写一个,还是忍不下去,又写一个,必须得忍。忍很不容易,在心上加把刃,那个好痛苦。忍就有那么大力量,生起了特别烦恼的时候,你会造业,这还不只你的身子造业。心里起了,就发于口骂人,骂极了要打,打完要动刀。或者动枪,带了命债了,把你关监牢狱去了,你后悔也不及了,还要偿命。一定要忍,每一个轮都是这样子,不过这瞋轮,特别说多一点,你想离开很不容易,发脾气惯了的人,很不容易离开。

还有,随着发脾气,心里就是不高兴,这在家庭里头特别容易产生。你不高兴那个孩子,你一天把嘴搁到他身上,他怎么动作,你马上就说他,责备他,这样子,就算是亲生儿子也会反目成仇。或者长大了,他离开你,或者他还要报复,我看见很多报复的例子。话不要太多,当别人错误了,不要发脾气,要原谅别人。你经常这样想,一回两回是不行,次数多了,渐渐就好了。因为人家不是你,就算是自己生的,也不是你的心,你想的跟他想的不同,这个一定要忍。这样就是要学习离瞋恚法,能修一切菩萨的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的佛土。

“远离一切浊秽风云郁烝尘垢,诸粗弊物,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这是环保卫生的问题,浊秽,混浊,特别是水的污染。那风一吹,它飘到空中去了,空中变了黑云,凡是黑色的颜色,就夹杂着不净物。蒸,就是阳光一出,一蒸晒的时候,它就化了,化了它又落到地上,就变成这个粗弊物。这个粗弊物,如果是引到水,或者食物当中,也容易中毒。那冤结的气,比什么毒都厉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愤怒、怨毒;怨毒,谁见都怕。如果这个国土,大规模屠杀人民,像大战场,一死几万人、几十万人,这种怨气升到空中来凝结成为一种怨气,谁要是经过这里,如果不躲,触上了,连神仙也没有办法。

众生的怨毒,非常的厉害,很多的佛经就研究这个东西,说这个怨毒比别的要重得多。所以他把这个郁结起来尘垢诸弊尘物转化了,就变成了“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远离憍慢,颜貌庄严,诸根无缺,心常寂定。”加个寂定,心里常时安静,常时寂定,不散乱,不烦燥才定得下来。我们心里为什么会烦燥呢?虽然没有发脾气,那个根子在里头,它烦燥,要发火,发不出来。或者克制它发不出来,它在里头就不安逸,不舒服。

所以心要常寂定,不烦燥,不热恼。他的国土是这样子,凡是心常寂定的人,远离骄慢,这些人就生到这个国土来,都是“慈悲功德圆满庄严”。反过来,不瞋恨,就是慈悲。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修慈悲观的人不会发脾气的,也不会发火的。

还有一种是菩萨现的,你的脾气大,我比你的脾气更大。你再闹,我杀了你。

观世音菩萨在汉地是很慈悲的,在西藏不是这样子,他现的像魔王一样的,马头金刚,大明金刚,现的很多金刚相,金刚相是很凶的。这是真正慈悲,降伏他的烦恼。

要降伏他的烦恼,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够忍耐一下,我们还没有那个功力。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学三乘法的人,学二乘法的法,如果法、人都无误失,就是不错谬。如应说法,常能够炽然三宝的种性。诸如来的出家弟子,不论是那个佛国土的,这大多是说我们这个国土的。“若是法器,若非法器”,极乐世界没有非法器的,当然是指是这个。

凡是跟我们相类似的国土,“下至一切批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不但三乘得无误失,乃至于被一片袈裟,一定有他的善根,一定有他的因缘,要观察他的过去。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邪见,一切众生常所爱重,其心清净,离邪分别。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邪见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正见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邪见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其心清净,离邪分别。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其心清净,离邪分别,端正聪明,安隐快乐。”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邪见。”就是愚痴,痴也是无明。没有智能的人,他就会产生邪见。佛说破了见的人不能救度。见者,就是执着。有些人,他执着不舍,你跟他说善法,他没办法听进去。

邪知邪见,如果因为他得了天眼通,看见牛生天,他说做牛最好,死后可以生天。他不晓得这头牛的前生如何,他不知道因果,他的神通,只见现生,见不到八万大劫,更见不到无量大劫。他只看见眼前,就说牛的功德大,所以,他天天给牛叩头,他是不信佛的。面对佛像他不叩头,却可以给牛叩头。

印度加尔各答,我去的时候就有那么一条街,那头牛可能有一千磅,大的不得了,比我们那个牛都大好几倍,那牛脑壳挂的珠子,穿的各种颜色的花布,还有拿金丝绣的球,挂在牛身上。那牛就在街上这样走,走到那个家里去,那个家里头大概饮食吃饱了,就拿点最好的水,给它喝,这一个街道都是信奉牛的。如果你不知道,或者去冲撞那头牛,那不得了,这个街上的人会跟你拼命。

我去的时候是一九四零年,二次大战还没有结束,那时印度没有独立,还是英国统治的。英国人也不敢惹这头牛,他感觉惹了可就麻烦了。他如果开车经过那街道,他会绕着街道走,不走那街道。要是非走那街道不可,他得下来,那车子慢慢儿开,等那牛走过了,有路了才能开。牛还没有走过,你不能要求它走开,这是信奉外道的邪知邪见,没有办法。

我们要现实一点,在我们这国土里,信邪知邪见的太多了。这个世界有多少亿人,都是信邪知邪见的,正知正见的,相对的很少。大陆十三亿人有好多的正知正见呢?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内,正知正见的人还是很少的。

但是在十轮中,以一般的邪见说,都一样,就是愚痴,贪、瞋、痴,就是那个痴。我们一天看到什么事不正确,判断错误,这都是愚痴。不能够了解诸法缘起性空,就是愚痴。一切诸法是由缘起性空生起的,要想回归就是缘起性空,这是学佛的时候最根本的,那个就能断你的邪见。如果是远离了邪见轮,你所得的果报成熟了,远离邪见轮了。

邪分别,如果没有定力,没有智能,你心里思虑所分别的是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并不是说外道的邪知邪见。而是你心里,凡是不安乐的,凡是不清净的,都属于邪知邪见;更深一点,未见过法性的,心游道外,心到了菩提道之外了,想念的不是菩提道,这都叫邪见。这个所说的就是没有依照佛的教导,不能够断苦集灭道,不能依四谛法修,不能依十二因缘法修,不能依六度法修,这都叫邪见。

要是远离了邪分别,在思虑当中,不生起邪见,都依着正见,依着佛的教导去做,那么离了邪分别,有什么好结果呢?命终的时候,你的身心不会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的成调善法具戒的富德的具戒富德真实福田,给你作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这样安安逸逸的转世去了,命终之后,又来到人中。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邪见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大乘大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声闻独觉二乘人法,远离一切天魔徒众,远离一切外道朋党,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远离一切妄执吉凶,常见断见,我我所见,如是有情来生其国,寿命长远,受用一味,谓大乘味,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圣教一味,无有乖诤,炽盛流通,离诸障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远离邪见轮也。”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止这位善知识,修学怎样离邪见,怎样修这个法门,“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大乘大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那么他所居的佛国土,“远离一切声闻独觉二乘人法,远离一切天魔徒众,远离一切外道朋党,众宝庄严,甚可爱乐。”只有这个离邪见轮,才说远离一切声闻独觉二乘法,其它九轮都没有,这才叫正见。

因为这是讲邪见的,“远离一切妄执吉凶,常见断见,我我所见,如是有情来生其国”,生到这个佛国土的,那不是一般的,得远离一切邪见的天魔徒众。他要远离一切的妄执吉凶。我们要想生极乐世界,你还想算个命,打个卦?《占察经》不同,你要用占察轮,问:“我能生到极乐世界不呢?”你占一下,地藏占察轮说,你要想生到极乐世界,还得用功。说你可以能生得到,那你就有把握了,就更加用功了。但是占到这个机会是很少的。

那个占察轮,很少会现到说:“你能生”。但是你要是问你过去从那一道来的,死后到那一道去,占察轮会正确答复你。你要是生起恐怖了,到了三恶道,你赶紧修。你不是天天掷吗?天天拜,天天掷,拜到一定层次,三恶轮转了,你就能生了。

那个轮跟这个吉凶祸福不一样,常见,断见,我,我所见,我见,全部都包括在邪见里头,远离这些妄执吉凶祸福,吉凶祸福不是定论,随时可以转变的。

特别是三宝弟子,学道者,随时都在转变的。人的相貌随时在变,如果你注意观察这人的相貌,一天当中会变化几次,要是隔几天你去看他,相貌又变了。你看见这人很厌烦,面貌可憎,言语无味,你隔两天再去看他,你会生起欢喜心,那是他有修为。现在一个人他如果打一个七,念几天佛,念到相应的时候,相貌马上就变。变,不是世间上脸红,或者脸白,或者好看,不是那个。他有一种道德使你感应,使你心欢喜。你看那个老和尚、老喇嘛,样子很丑,很脏,你见着就生起恭敬心,对他特别恭敬,这就是他的德。

要离开一切,离开常见、断见。常见指是常,总想不死,死了之后还来人间,不相信有地狱,饿鬼,畜生。那就是邪见。生了之后,我一定生天,生哪天呢?生到天主那儿去了,生到梵天。他们跟天主、梵天,还有点儿隔阂,他没有去当大梵天主,只能够当到天民。这都是属于不正确的见。常见,断见,或者我见,我执我见,我所见,我所见就我所执着的物质,或者是人,我所见,我见跟我所见是两个。我是能见的,我所见是我所见的。如是的有情来生其国,这个国土没有邪见者,而“寿命长远,受用一味”,受用一味,什么味呢?大乘味。“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圣教一味。”这个不同,前面是如应说法,这个就不同,佛所教导的一味,没有大乘的争议,没有声闻乘、独觉乘的争议。三宝的种性都是大乘。“炽盛流通”,都是菩萨,一切障碍都没有了。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远离邪见轮”。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六波罗蜜多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轮,能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于过去世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悉远离十恶业道,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果报,为欲长养一切众生利益安乐菩提道故,为欲除灭一切众生业烦恼苦令无余故,为欲枯竭三恶趣故,为欲绍隆三宝种故,为欲断除三界有故,为欲永断蕴界处故,为令一切速入无畏涅槃城故,广说如前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所得果报。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这是总说。过去的诸佛能够成就十轮,菩萨摩诃萨很快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如来之所以能够成佛,成到正觉,就是远离十恶业了。那么,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为欲长养一切众生,利益安乐菩提道故。”使众生的菩提道能得到长养,逐渐的成长,逐渐的养育。

“为欲除灭一切众生业,烦恼苦令无余故。”业是惑,业是你所造的业,烦恼是惑,苦是果;因为烦恼而造业,因为造业了而得到苦果。那么,令无余故,清净惑业苦三种,使其清净。同时,使三恶趣枯竭,为欲枯竭三恶趣,这样才能够绍隆三宝种。绍是继承,隆是光大,不但继承下来,还把以前的佛法僧三宝种性发扬光大,“为欲断除三界有故”,三界是有生死的,有烦恼的,有苦恼的,有业的,把它断绝。

还要断绝了,永断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为令一切速入无畏涅槃城故,广说如前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所得果报”,说完了,再总结一下。前面的一轮一轮都说过了。

“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这是说,你连一善业道都不能真实去守,“乃至命终”,没有这样去做,说瞎话,“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十善业道,你连一道都没有去做,还说自己是真实行大乘的,或者说自己是求无上正等菩提的,这个说法的补特伽罗,“是极虚诈”,虚伪诈骗,“是大妄语”者,这就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这个空断见,拿什么来标准呢?十善业。以这个来“诱诳愚痴”,欺骗引诱,诳那个没有智能的,乃至于说这样做、这样说,你就是最愚痴的。他自己说,如果“身坏命终”,直接的堕恶趣如射箭,到恶趣去。

“善男子,若但言说,及但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隥善男子,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何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

“善男子,若但言说,及但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这是不可能的事。假使这么说,若只是言说、听闻,不经由修行十善业道而能够证得菩提,证得涅槃,这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于一劫中”,这样听到的。或者一念顷,那么,“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像这种说法不可能做到,换句话说,要是不行十善业,你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

修大楼要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会倒塌的,十善业才是一切的根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十善业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隥”,就是上台阶的隥子似,一隥一隥,是梯子,而十善业是梯隥。“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这只是说大话,说空话,这叫假的,空的。反过来说,都是由于修行十善业道,才是殊胜的胜果。

“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时间太长了,经过十方微尘数,把十方的佛国土磨成微尘,一尘算一劫,这有好多久?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就是那说大话的,自称大乘,或者是听来的,或者自己说,或者单发心,单发誓愿要成佛,那还不能够证菩提果,不但自己不能证,你想令他人脱生死苦,能做到吗?不可能。

善男子,因为修行十善业道故,所以世间上还有剎帝利国王,还有婆罗门,学者,还有大富贵族。富贵人怎么来的?修十善业道。还有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有一切天众,或者声闻乘,或者是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那个层次不同,果位的不同,乃至人天的果报不同,乃至圣人的果报不同,这是修十善业,看你怎么样修。

修的方法不同,所证得的地位不同。但是必须得修十善业,才能有人天的富贵,乃至于证果的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成佛,否则绝对达不到的。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满无上正等菩提愿者,当修如是十善业道以自庄严,非住十恶不律仪者能满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大愿。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满一切善法愿者,先应护持十善业道。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胜果报因,是故应修十善业道。”

已经发了菩提愿,要想满你这个愿,“当修如是十善业道以自庄严”,这才能够做得到,庄严你自己,不是住十恶。“不律仪者能满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不行十善道就是十恶。“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满一切善法愿者,先应护持十善业道”,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胜果报因”,要想得殊胜的果报,十善业道就是他的因。你修的深入,就证果了。“是故应修十善业道”,佛说了十遍还怕众生忘了。

所以又重颂此义,前面说了十遍,佛还不放心。所以佛说哪一法,最后嘱托这个菩萨,嘱托那个菩萨,末法的时候,弟子们不信,你们一定负责把他们度了。这部经是托虚空藏菩萨,有的经是托文殊菩萨,有的经是托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接他的班的,他跟弥勒菩萨说的最多。所以,该弥勒菩萨成佛时,龙华三会,把末法的众生,一个不剩都度了。弥勒菩萨发了愿,他要去度。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欲除诸有苦 证得大菩提 应修十善轮 精勤勿放逸 便于三乘法 及补特伽罗 一切出家人 皆得无误失 信受行大乘 利乐一切众 觉胜法净土 速证大菩提 若离于杀生 一切皆爱敬 恒无病长寿 常乐不害法 一切所生处 恒乐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 速成无上觉”

这个道理,佛虽然说了十遍,还是不放心。最后又说个偈颂,再重复一下子,再嘱托一下。特别是十善业,“欲除诸有苦,证得大菩提,应修十善轮,精勤勿放逸。”

你要想除一切苦,要想证得佛果,你应修十善业道轮,要精勤的修,不要放逸。

“便于三乘法,及补特伽罗”,对三乘的声闻、独觉、大乘,乃至有补特伽罗,你对他们的教导才能无差误。

“一切出家人,皆得无误失”,不管他破戒也好,犯戒也好,乃至被一片袈裟的,你不要处理,就是那样子。你不能责罚、不能打骂,不能系闭他们。

“信受行大乘,利乐一切众,觉胜法净土,速证大菩提。若离于杀生,一切皆爱敬。”你要是真正信奉大乘的人,利乐一切众生,你想觉悟了,要成就一个清净的清净土,很快就可以证得大菩提。

我们想修道,先要有一间精舍,有间闭关的关房,佛要想成佛,自己都要有个佛土,不论哪个佛,他自己先发愿,建立一个国土,懂得这个意思!琉璃光如来世界是那样子,阿弥陀佛世界是那样子,不动如来是那样子,多宝如来世界是那样子,每个佛的国土都不一样。

要想修道,要有一间小茅蓬,住山洞,都要有个洞,不然什么都没有。所以一切诸佛要想修个佛净土,证大菩提,第一个要离杀生。离了杀生,一切皆爱敬,你又没病又长寿,常时欢乐,喜欢不害法,不恼害众生。

杀生包括的很多,狗在那儿趴着,你要走,你认为它挡道了;或者拿石头砸它一下子,或者拿脚踢,这就叫恼害众生。你可以在那儿转了绕着走一下,别认为众生阻碍了你的事,你不要妨害一切众生。为什么你走路时候要注意看,蚂蚁堆上不要踩,因为那上面有虫子,你要注意不要把它踩死了。小孩子有时他看踩死别的众生,他认为是好玩;捉拿小麻雀,乃至恼害一切众生,拿热水烫蚂蚁洞,或者灶上有蟑螂,你拿开水浇它一下。它们虽然都死了,你都要还债的,那叫恼害众生,大乘果是很不容易证到。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不管生到什么地方,佛怎么做的,自己怎么做。

这样呢?你就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

“若离不与取 智者皆爱敬 灭贪所生业 获无贪所生 生生常巨富 能为大施主 得众宝庄严 可爱净佛国 若离欲邪行 灭臭秽烦恼 枯竭贪爱河 速得净佛国 拔诸众生类 令出欲淤泥 安置于大乘 使勤修梵行 若离虚诳语 得圣自在智 常乐谛实言 灭虚妄众苦 一言为证量 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 劝修不妄语 若离离间语 成众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 不归于断灭 得圣无染着 陀罗尼宝藏 达深法海源 速成无上觉 若离粗恶语 常说柔软言 众生皆爱敬 灭先世罪业 令众常欢悦 成菩萨导师 知诸佛所行 超过第十地 若离杂秽语 智者皆爱敬 为他所发言 具获五功德 常听受圣言 恒欣求圣道 圆满诸佛海 速得一切智”

“若离不与取,智者皆爱敬,灭贪所生业,获无贪所生。”不偷人家的,这是智者所爱敬的。偷人是贪,就是贪所生,这是罪业的事。无贪,无贪所生就是净土,无贪就“生生常巨富”,生生世世都有钱人,都变了大富长者。贪、偷,不行了,愈来愈穷,愈没有。愈是富有了,他愈能布施,愈是能布施,他愈积福。所以,他能够成为大施主。“得众宝庄严”,可爱的净佛国土,最后,生到净佛国了。“若离欲邪行”,杀盗淫。

第三轮,“灭臭秽烦恼”。《楞严经》讲的非常清楚,大家看阿难,他想赞佛的时候,佛问他怎么样看佛?他说,我是这样看的,我对贪欲,是厌离的,但是不证果。

没证果就是贪欲的惑还未灭除,他怎么说的?他是这样说的:“浓秽杂乱,云何能生妙明紫金光聚?”男女所生的小孩子,父精母血,就是浓秽,浓血杂乱。云何能生妙明光聚,像佛的身上妙明紫金光聚。佛的身上是金色的,阿难不相信佛是从父母精血所生出来,这是功德身,不是那个所能生出来。所以,贪欲的不能生,懂得这个就行了。

所以要离欲邪行,那些臭秽烦恼所生的,“枯竭贪爱河,速得净佛国,拔诸众生类,令出欲淤泥,安置于大乘,使勤修梵行。”让一切众生都清净梵行,不要太贪欲。

“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你要是离开虚妄,不欺骗人,就可以得到自在的智能,自在的胜慧;你又喜欢如实的言语,如谛的言语,灭掉虚妄的苦。

“一言为证量,常遇佛法僧,速得大菩提,勤修不妄语。若离离间语,成众善法器,常遇僧法僧,不归于断灭,得圣无染着,陀罗尼宝藏,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离间语,挑拨人家,挑拨离间,让大家不能和合,你怎么能遇到佛法僧呢?

所以你成不了道,要想成道,得圣无染,要想得到陀罗尼宝藏,你要“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若离粗恶语,常说柔软言,众生皆爱敬,灭先世罪业。令众常欢悦,成菩萨导师,知诸佛所行,超过第十地。”

离粗诳语就有那么大的功德。“若离杂秽语,智者皆爱敬,为他所发言,具获五功德。”这五功德就是〈净土论〉所说的五种功德。

“若离于贪欲 不诽谤圣教 供养服袈裟 弘三乘圣道 当生净佛国 导师之所居 乘于无上乘 速得最胜智 若离于瞋恚 一向修慈心 速疾证等持 乐众圣行处 当生净佛土 远离诸过恶 住彼证菩提 令离诸瞋忿 若离于邪见 纯修净信心 乐开示三乘 亦供养诸佛 永脱诸恶趣 遇众贤圣者 具诸菩萨德 逮得最上智 我说十善业 能趣胜菩提 生长诸等持 陀罗尼忍地 此轮大威德 能摧诸恶趣 破坏诸恶障 速证大菩提”

“若离于贪欲,不诽谤圣教,供养服袈裟”,传袈裟衣,弘扬三乘的圣道,“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乘于无上乘。”佛居的净佛国土,是无上大乘。“速得最胜智。

若虽于瞋恚,一向修慈心,速疾证等持,乐众圣行处。”要离瞋恚,离开贪,离开瞋,修慈悲观,这样才能成就佛果。

等持一切诸法,持无量义。“当生净佛土,远离诸过恶,往彼证菩提,令离诸瞋忿。若离于邪见,纯修净信心,乐开示三乘,亦供养诸佛。永脱诸恶趣,遇众贤圣者,具诸菩萨德,逮得最上智。”这样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

“我说十善业,能趣胜菩提,生长诸等持,陀罗尼忍地。此轮大威德,能摧诸恶趣,破坏诸恶障,速证大菩提。”这是总说。十善轮就是成就胜菩提的因,能够生长十无量法,这个就是陀罗尼。无量法就是等持,就是陀罗尼,就是三昧。陀罗尼忍地,十忍十地,此轮的威德,能够摧坏一切的恶趣,破坏诸恶障,速证大菩提。

善业道品竟

福田相品第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财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不专为己求于世间出世间乐发心布施,但欲普为一切有情生长大慈大悲芽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善巧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一切有情安乐事故发心布施,为欲除灭一切有情苦恼事故发心布施,无胜他心,无粗犷心,无嫉妒心,无悭悋心,而行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终不希求自受果报,发心布施,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终不希求独觉乘果发心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发心布施。”

<十善业道品>讲完了,这一品是<福田相品>。十善业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上贪瞋痴,这是有为的,只说属于声闻乘跟缘觉乘的法。再进一步说,十善业道从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萨乘都是具足的,五种修行者所共通的。如果以十善业道法,显示给众生,化度众生,就是菩萨。如果是声闻缘觉,他想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必须以十善业道为基础。

依照前面经文所说的,死了之后再来生人间,得大福德,那就是十善业道本身所应受的福德。如果你的心里深入观想,那就是大乘了。它是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类根机,就可以领受到那一类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纯粹是菩萨摩诃萨说的。福田就是种福,这个田地种的福是不可思议的福。每一段每一轮都有两种相,一个是世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

菩萨在世间上随顺众生说,如何行菩萨道,使众生积福田。菩萨的福田,是空义,没有福田的福田,这是相即无相的涵义。

菩萨如果想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首。首先讲财施,其次就是法施。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众生界里头,那就很困难的。能够不随五欲所转,不随众生的世间所沉沦,那得装备一下。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么呢?就是头盔。甲就是穿的盔甲。所以你要想度众生,示现跟众生同事摄,示现跟众生一样的,你就得防护一下。

怎么防护呢?就是装备一下,保护自己。用什么来保护?这个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战阵当中,穿上盔甲,不为敌人所伤的意思。你若到众生界度众生,不为众生所染污,不为众生所转,而能转众生。这个指的是菩萨摩诃萨,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经很深厚了,用这个轮,可以灭除众生的贫乏痛苦。没有钱,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来布施。若菩萨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的时候,就能断除五欲。

这个跟我们有点不相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现在还未能完全断除;而这些菩萨一发心,五欲就断除了,对世间无所贪恋。但是他不离开世间,他跟声闻缘觉不同的,从一发心,就能除断五欲了。这个五欲境界,我们前面讲的很多,显浅的说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精进不起来,懈怠,就是被这个五欲牵引着,我们行布施的时候,夹杂了很多污染。

前面讲十善业道,里头夹杂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净心来行财施,无论你在做什么,供养三宝也好,乃至社会救济也好,里头夹着很多不清净的心念。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心不清净,你想得个真实的果不可能。

这段经文所讲的菩萨摩诃萨是以财施作为摧辗五欲的工具,一发心的时候,行菩萨道、财布施的时候,就除断五欲了。

他现在不只断除五欲了,他的尘沙无明也渐渐破了,这些登地的菩萨,他们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他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缘觉的二乘人,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这个大菩萨。为什么呢?给他们作利益故,菩萨摩诃萨能给一切声闻缘觉作利益故。这是总说,以下就分别说什么是财施大甲胄轮呢?

“何等为十?”有征启的意思,概括的解释一下。“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财施不像我们一般的施,这个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题就说大菩萨,他能作竭尽施,这个布施就是他的种种饮食、衣服,乃至宝贝,象马车乘,也就是身外的。还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肉、血肉、国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自己的生命。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菩萨的本意。

所以,成为菩萨就是有大道心的众生。他专为一切有情作利益,从没有想到自己,那就说明我执也断了;如果法执还在的话,就不可能作竭尽施。

还有法施的十轮,这是指世间的十轮。还有出世间的十轮,他不为自己求世间出世间的乐,而发心布施;这个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实的,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布施的时候,他不是为了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利益,他也不求。这个福田相是什么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菩萨在行布施、供养的时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没有得到福德。须菩提就感觉很怀疑,为什么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没有福德?菩萨说,他不执着这个福德。他要是一执着就不是菩萨,所以他只是不执着而已。不顾其身命,乃至这样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菩萨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议的,修慈悲也不是简单能做得到的。

无着菩萨想亲近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他在山里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众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修了十年,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见到,好像无缘就退心了。他就下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见一个老婆婆在那儿拿一个很粗的铁杵,在磨针。他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她说:“我磨针。”“您磨针做什么用?”她说:“我女儿要出嫁,我给她磨针做衣服、做嫁妆。”无着菩萨就笑说:“您这个针磨成了,您女儿恐怕都死了,怎么能磨得成针?”那个老婆婆跟他说:“功到自然成。”他忽然开悟了。他说:“我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不能够见到慈氏菩萨!”

他没有走,回到山里又修了十年,总共修了二十年,还是什么都没有,连个影像都没有。像我们拜忏、念佛,想做个好梦,求得很多,这属于有相。这不是菩萨摩诃萨的发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这回下决心走下来,也没有遇到什么境界。走到山底下的一条河流旁边,看见一条狗。那条狗的肚皮上生个疮,就在那儿呻吟,很痛苦。无着菩萨未出家学道之前,是一位医生,专医治臃肿病患,如今对境了。修了二十年的慈心,他想帮它治,可是看见这狗实在太脏了;他想这条狗要是人的话,我还可以给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对,“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对一切众生的,为什么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来,如是走了又回来,走了那么好几次,决心下不了。最后想:“我这二十年功夫不能让它白费,还是帮它治疗。”闭上眼睛就去吸那个疮。这个疮必须得用口吸,他一吸,心里头感觉得很噁心,就要吐;刚要吐的时候,感觉味道不对,这个脓疮不可能这么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睁眼一看,狗没有了,出现的是慈氏菩萨。于是他就问:“菩萨,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后还要试验我一下。”慈氏菩萨跟他说:“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预备加被你,是你不理我。”这就是中间还有业障。

于是我们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发心布施,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殊胜的智慧,我们那个大慈大悲心的萌芽发不起来。我不是轻视各位,我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那个大慈悲心,极其有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大悲里头有爱见,如果是自己亲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欢的,那慈悲就有了。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说所说的一条狗,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你怎么能布施,不顾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养给别人?不肯的。这个我们自己可以测验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还要拿回来。

《大集十轮经》的这种境界逐渐深了,说菩萨怎么行菩萨道的?供养众生的时候,把众生都供养成佛,都像佛来对待。因为菩萨要成菩萨道,依据<普贤行愿品>,要是没有众生,我们成不了菩萨道。众生的恩,是难报的,因为众生使我们能够成就佛。所以大菩萨发心布施后,他的目的与愿望就是普为一切有情,能够成佛,让一切有情也能够生起大慈大悲的萌芽。

因为这样的缘故才发心布施的,同时为欲引发善巧的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

引谁呢?引一切众生也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就展转相受,同时在菩萨本身来说,引发自己利益众生的方便智。诸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他方便的智能,要学这个方便智,我们也想帮助人家,如果方法不对,不但没有帮到忙,自己还惹得很多烦恼。很多道友都有这种经验。

例如建庙,我想出点个功德,建佛学院,功德出了,听别人又东说西说的,闲话一堆,那庙也不修,佛学院也不办,他就退心了就生了谤毁。我对这种事听的太多了,我为什么不敢说呢?不说三宝过,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都不敢说;不要说四众过,这是犯菩萨的根本戒。

不合乎福田相,你那个福种下去的根本芽就生长不出来,就变成焦芽败种。我们在十善业道、十恶轮里头讲的非常清楚。你这样是下无间地狱的,乃至于近无间地狱的,谤三宝,比无间地狱还重。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太多了,你不知道这是在造业。如果对照一下《大集十轮经》,你才知道身口意十业,十善业跟十恶业,十恶轮跟十善轮,特别难防护的。我们认为好像很容易,那是骄慢的想法,不是真实的。所以,菩萨以殊胜的方便善巧智来行布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布施,当你行施的时候,要发心要发愿,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同时菩萨以财布施,为除灭一切众生的苦恼,所以发心布施。众生在苦难当中,你发心布施,给他财施的时候,你要发心善巧方便,发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导他成道了脱生死;你还要放下一切,这不过是用财来引导他而已。所以佛教讲,度众生的时候,先以欲钩牵,渐引入佛道。先用他所喜欢的,他所缺乏的,引诱他,渐渐就能引入佛道,摄受他。同时在菩萨发布施心的时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说那个舍钱多了,我必须胜过他,他舍一万,我要舍二万。人家是什么财力,你是什么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过别人。你行你的道就好了,没有胜他的心,无有粗犷心。粗犷心,心不柔和,不善顺,不调柔的意思。

当行布施的时候,财大气粗,夹杂了种种不干净不洁净的心。财大气粗不是供养心,所以我们在《地藏经》第十品上讲,地藏菩萨请佛说校量功德,说这个众生布施功德,为什么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亿生享受都享受不完?同样的财物没有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心不同。必须以菩提心,起码要没有胜他心,没有这种粗恶的心。

还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都有。还有悭吝心,虽然布施了,后来又后悔了,舍不得,悭贪嫉妒的,还有吝惜的。

这类行布施,不论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至一食”,乃至布施个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日初时,日中时,日末时,三时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甚至于连福德都没有得到,特别是对三宝,对众生也如是。无论布施的多寡,不要给自己求受果报,施不望报。我们中国的儒家也是这样的想法;布施望报的时候,你是有所企图,那不是布施了。乃至于布施虽然很少,也希望人家还报,这已经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样你的目的不纯了。

要是发心布施的,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不要想证得阿罗汉果,这样发心就太局小。我们想了生死,那么断世间的集因,完了就是消灭世间的苦果,以修道的因,证得偏空的涅槃,不是究竟真空的涅槃,这种是求声闻果。想了生死,要证得大般涅槃,你发心就求佛果,发心就求证得菩提果。发这个心布施,是菩提心。所以说,不要希求独觉乘的果位发心布施,不止声闻乘的果位不希求,独觉乘的果位也不希求,两者合起来,就是二乘的果位。

于所施的物品,所施的物质,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就是求成佛。完了,做善事不论大小,念念的都是希求成一切种智,希求成佛果。这样的发心,就对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种财施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但为己身舍贫穷故,但为己身脱众苦故,但为己身得安乐故,但为己身证涅槃故,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普为有情舍贫穷故,普为有情脱众苦故,普为有情得安乐故,普为有情证涅槃故,不为自身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多时,于妙五欲心无染着,自所摄受一切乐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依普摄受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灭一切有情苦心,依与一切有情乐心,依与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善男子,染着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的十种财施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一切五欲皆能断除”,一发心就能断除。声闻缘觉乘做不到,这就说明他超过一切声闻缘觉,所以他能给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对这样的善知识,一切的声闻独觉乘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

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没有慈悲心;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慈悲是属于菩提心所摄的。这里所说的大慈悲是如何的大慈悲呢?我们帮助人家,救济人家,要帮助得彻底,救一个人,只从他的死难当中救出来,这个还不算彻底;以佛的教导让他成佛了,这就彻底了。

有大慈悲心的,他度一切众生,都希望他成佛,那么这样就有大慈悲了。单为己身舍贫穷故,为什么我受苦?就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布施过,布施是得福报的,没有种过这个福,所以贫穷。

凡是为自己证涅槃了生死的,自己要超出三界的,看着五浊恶世太苦了,生起厌离,这都是属于二乘人的发心。菩萨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心就是厌离心,就是出离心。“菩提道次第”就是讲的出离心。但是发了出离心,厌烦世间,他不离开,为什么?一切众生还未得度,他要让一切众生都明了出离心。

一样的发心,两者的层次可不同。他为了一切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愿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有出离心,不是单单为自己有出离心;因为自己明白了,明白一切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但是,他知道不能放弃度众生的事业,要发大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不像声闻似的,声闻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发心布施的时候,他有大慈悲心,不只救济他的身,还要救济他的心让他成佛,让他发菩提心。他不只是为了让一切有情脱离贫困而已,他普愿一切有情脱离一切众苦。

“众苦”,包括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不是只为了证“有余涅槃”,而是证得“究竟无余涅槃”,普为一切众生得安乐故。这个安乐,是究竟的安乐。像我们拜忏时所念的偈子,“普为众生得安乐,但愿众生远离苦恼。”但是你要注意因,这个安乐怎么能得来?必须得发心,要重一切安乐因,怎么能舍苦呢?苦怎么来的?要注重苦因,这才叫大慈悲。

因为这样利益有情,让有情能够证得究竟涅槃。他那个行布施,不是为自己行布施,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那么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功德,又布施给众生,就是布施所得的功德,又把他供养给众生。所以我们做一点点事业,都要回向法界有情,因为这样,这个功德才永远不断,因为法界普遍故,法界永远不断灭故。

“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就超过一切有情了。菩萨摩诃萨是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的,有资格给他们作大福田。因此,一切声闻独觉乘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同时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的时候,就可以到彼岸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翻成就的意思。能海老法师解释“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它的涵义是:“成佛,成佛,众生都成佛。”但是过去有的大德解释为,“到彼岸,到彼岸,一切众生都到彼岸。”解释虽然不同,涵义是一样的。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在行财施的时候,他都于微妙五欲心无染着,微妙五欲就特别殊胜。像天上的妙五欲,乃至于菩萨所行的,所证得的妙五欲就是不可思议的。

心理上的,像音乐,也是妙五欲。像四意的接触,闻着那个好色,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你所摄受的,乃至于为五乐所享受的一切工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

“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所以“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又进一层说,给这些声闻缘觉,作大福田的因是什么呢?就说这个因。或是菩萨施与一切有情的时候,不但粗五欲,他自己不执着;乃至妙五欲,他也不染着,他自己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不把这个施与众生。换句话说,他绝不是嫁祸于人,他想众生离苦,愿代众生受苦。因为能忍一切的苦,也能够消灭一切有情众生的苦,要使众生不受苦,得消灭众生的苦因。

为什么他要受苦?因为是他集来的。集来的就是苦集灭道的那个集,世间的因果,是他集来的;怎么集来的?他口里所说的,身上所做的,心里所想的,这样的集聚来的。不善业是集聚来的,你当然要受苦果。于有情的乐心,那欢乐心,信乐心,这个乐心是怎么生起的呢?依照佛所教导的法,依照佛所启示的发心;发心也是利益一切有情的,使一切众生都了解不生不灭,无苦无乐,无自无他,这种是大涅槃心,这是般若智心。以这种的义理,“以是义故”,超胜了一切声闻独觉,能有力量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我们粗说的,财、色、名、食、睡,对这些心里不染着,没有爱好,更不执着。

那么具足大慈悲心来行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但是这种的菩萨,一般的是指登圣地的,登了欢喜地。

但是在《华严经》,到了初住的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能成正果。要十信满心了,登了初住了,初住叫发心住。他就发了菩提心,就住于菩提心上,一切所做的都是菩提事业。但是这个地方所讲的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是登地的菩萨,所以才能够是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假使不除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然是舍了无量无边的施物,供养种种的东西,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不能叫菩萨摩诃萨;因为他没有大菩萨的心,没有慈悲心,也不能给声闻缘觉作真实的福田。

“真实”这两个字加在这里是有意义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就是指止观双运,达到一实境界,一实境界的福田相是无相的相。像菩萨这种菩提心的布施是什么相呢?无相的相。布施的时候是妙有,妙有不是有,没有执着的。妙有非有就真空,这叫止观双运。观慧具足了,这才能达到真实福田。

“此施不蒙圣印所印”。这个印是指诸佛的实相印,所以应断了世间的五欲,具大慈悲来行布施。如果不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的,不名为菩萨。不但不“摩诃萨”,“菩萨”也够不上。“菩萨”两个字是觉悟有情,要成大道心众生,他自己都没有觉悟,又怎么能觉悟众生心呢?具足了就是“菩提萨埵”,“菩”字略个“提”字,“萨”字略个“埵”字,就叫“菩萨”了,具足说就是“菩提萨埵”。所以这不但不名为菩萨,也不是真正福田;这是就深义来说,并不是说布施了,却没有福田,不要理解错了。

像我们不是大菩萨,我们布施完了,也没有福田;这是说你得不到菩萨摩诃萨那个福田。不过,你还是有福田的,布施怎么会没有福田?布施能够救济贫穷,你来生就富有。而你贪着了富有,你总有作业的时候,你的心没有清净的时候,你来到人间,有了钱,还不是造业?过去积福了,今生有了地位,有了钱,你造的恶业更大一点。前面那个旃陀罗王,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宰官,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不能染有五欲。

“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如果不灭五欲,贪着五欲的所行布施,那是有目的的。你为自己享受五欲,你连自身的一点点苦恼都免不了,又怎么能灭除一切有情的无量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成就财施轮 智者净意乐 尽离于五欲 安乐诸有情 为乐诸有情 不求自果报 虽行少分施 而名真福田 虽复施众多 而依止五欲 非圣印所印 住不定聚中 虽行少分施 而不依五欲 名声闻独觉 真实良福田 故应舍五欲 常行清净施 安乐有情众 成真实福田”

要成就这个菩萨布施甲胄轮,有智能的智者,他能够清净,他所信乐的,他意念所想的,能离开五欲,不贪着于五欲,能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要安乐一切诸有情故,所以他不求自己的果报。能施的心是清净的,所施的物也是清净的。因为我们夹杂了很多污秽,布施、供养,心不清净,得到这个施的人,利益很少,也不清净;他拿着你所施的物,可能还去作业。

这种连锁的反应,就有这么大的利害关系。所以布施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清净,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名真实田。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他不会为自己求一点的利益,全是施舍给众生,这才能真正给众生作真正的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虽然布施了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物质,乃至于法师还要给人说法;要是自己心里不清净,你说的法有污染,听的人也清净不了。

另外布施的时候,你要观机。我们前面讲,对于声闻乘无误失,对于声闻教的人,机无误失,就是机跟法要相吻合。如果机不对法,法无作用,法不对机,那个法也就是没有作用。要是依止五欲而行布施的时候,这不是佛所印可的。这是住在什么呢?你这个布施的福德,究竟是成圣果呢?还是成凡夫呢?不定。因为不知道布施的意愿如何!“不定聚”就是不知道你是大是小,是这样的涵义。施多的,依止五欲不可以,要是施少的,“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他虽然舍的物质很少,但是他不依着五欲,不会要求五欲,这才是成就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你所供的布施,供养众生了,成了真实福田;众生得了你的布施,得了你的供养,他也能够用你这个财物,心里也清净,也能归依敬信三宝。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悋心,无骄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随诸有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于其大乘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于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于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于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于说法师起世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是法施,上文说的是财施。法施大甲胃轮,大甲胃轮是形容词, 形容菩萨的清净心。当你做一件事情,要先静一静,这个事情应当怎么样发心?要发菩提心,由你这个菩提心能生起善方便慧,当你利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布施的时机,能够不出偏谬,不出误失。

若大菩萨成就这个轮的时候,这法施大甲轮,从他一发心的时候跟前面一样的,五欲都能除断了;一断五欲,获得功德,那功德是什么呢?得一个定,日灯光定。这个定就是八百三昧定当中,属于楞伽定的一种。日是日光,灯是灯光,就是形容他能破除众生的黑暗,他自己也破除自己的黑暗。有光明照耀,有了智能,这是一切声闻独觉所没有的。所以说他得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能够给声闻独作大福田。

一切声闻独觉乘,就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承事就是弟子对上师的意思,对大善知识的意思。

这是总说,下面又分别的说,不过在<福田相品>,佛就略了前面的十财轮,合起来说的。何等为十呢?布施饮食,车马象马自身手足也是十种,具足一个大悲心就行了。现在这个法施也是这样,从他一发心就得了日灯光定,超胜了一切声闻缘觉。

他说法的时候,如来所说的圣法,跟声闻乘相应的,就说声闻乘法,对的是声闻机。

“相应”就是“瑜伽”。现在讲“瑜伽”,翻成华言就是“相应”。相应的时候,就是法跟机相应了;一闻着法,他就能够修行,修行就能得道,就能得入定。如果不相应,他是声闻乘,你却给他说独觉乘法、说因缘法,或者给他说大乘六度法,他得不到。他认为佛法对他没有用处,所以你只能给他说十善业。你给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得不到。要是对他说,佛法是空的,他从此产生断灭空,什么事都不做,反而去造业了,这就是不对机。不对机了,没有得到利益,对于如来所说的正法,听者闻者当成邪法。他不但没有得到利益,还生了谤法的罪过。

与这个声闻乘相应的呢?总的来说是四谛法。与独觉乘相应呢?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与大乘相应的正法呢?就是六度法。这包括很多,或者是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或者是有漏法,或者无漏法。世间法就有漏,出世间法就是无漏,这两个各有各的涵义,后面每一段都有解释的。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这个不二法是究竟法。

如果大家听过《维摩诘经》,那个不二法门,总说就是染净不二。那么大小乘也不二,像《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如何是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就行淫怒痴不二法门,淫怒痴就是戒定慧。

另一段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不二法门的时候,他就是不说话。大家说了很多的不二法门,问到他的时候,他不开腔。文殊菩萨就赞叹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思惟,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就是不二法门。

如果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你是什么根机,能够做到多少,就能领会好多。你详细的审思,如理的观察,审谛而领受于心,受者领受于心,这样的思惟观察,才能够究竟通利,才能够通达。闻而不思则罔,罔等于未学未闻;思而不行则怠,思了而不去做,还是等于零。

例如我们修习《十轮经》,就要修行十轮法,如果我们修行的是净土法,你听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听了很多,你不去做,没有用处。打个佛七,就是行了。

像妙境老法师到观音寺打佛七,参加打佛七就是行了,行就是做,做就是修行。但是你要注意,念佛要从心起,念完了还归于心,念念从心起,念念还归心,那就是我们讲的不二法门。阿弥陀佛就是我,我就是阿弥陀佛,必须得如是观,这也是不二法门,自他不二;能念的是我,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念所念同一体故,同一法身。

慈舟老法师对于念佛的开示,是配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开示,念一句阿弥陀佛,配着普贤十大愿。这是一九四零年,他在打佛七时讲的开示。这就是不二法门。

“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你能够有好大的智能,你能够生起好多的观照?你有好大的定力?你能领受得到好多?思惟就是定,观察就是慧,要定慧双运,这样才能够达到究竟。你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通了,极乐世界就在你的心中,阿弥陀佛就是你,你这样就能成就,这叫随其所宜。菩萨摩诃萨用这十法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以法供养,以法布施,这叫法施。

但是说法的时候,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悭吝心,不能有骄慢心,不能有求利的心,不能有轻他的心。还要会观机说法。我犯过这个罪过,因为我不会观机,没有这个德行,没有这个神通。我有什么意念呢?只要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时候,你来听,那就是有缘,你要想听《大集十轮经》,那就有缘了。你来听,我跟你说,那就没有错谬。你听听,不爱听,我们俩无缘,你就走了,我也不犯错误,你也不误失。

你一直听完,能够得到一点好处,对我来说,我也没有什么功德;对你来说,你得到实在的利益,这就是能入佛门。

我们每位的道友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向别人宣传的时候,面对你的周围亲友,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说了正法,好多道友问我:“我如何能帮助人家?如何能度人?”我说:“你可以行菩萨道!”“我还能行菩萨道?”我说:“你照样能行。你会念佛?”“会!”我说:“你能不能给人家讲讲念佛的好处呀?”“能!”我说:“这就是行菩萨道了。”至于很深的义理,我们是专业,你是副业,你能那样做,就比我还强了,你也不为名不为利,不是吗?

无论哪位道友帮助别人,千万要注意,第一点,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不为名不为利还不行,还要没有骄慢心,没有悭吝心;没有骄慢心,没有求利的心,没有轻他的心。“你不懂,我告诉你好了!”这就是轻慢心。虽然你这个语言没有表达出来,好像自己不轻慢,说人家不懂就是轻慢心。

菩萨说法,对利根、对钝根,都是平等,不会因为这个众生很愚痴,说一遍不懂,说两遍不懂,说十遍还是不懂,而利根的你,只要说一遍,就懂了。从菩萨来看,这两个平等平等,也不会对这个利根的,就特别好一点;对那个钝根的,就不理他,因为他太麻烦。有的道友之所以会问的多一点,是因为他不知道才会问的多一点,你心里头不要认为太找麻烦,生厌烦心,这里头就含着轻他的心。

“无自举心”,自举就是宣扬自己。怎么宣扬法呢?现在太多了,我们不用举例子就可以知道,总把自己的好处让人知道;那么,其他人都不行,只有我很好。自举就是轻他,轻他就是显示自己,这个错误,恐怕众生犯的很多,有意无意之间,很容易犯的;那么,对别人就没有恭敬心。恭敬别人,就不会想到自己,这个里头的涵义就是这样。应当要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有这个心,那么从有恭敬心以下,对一切众生恭敬,他是未来诸佛,经常作如是观想。

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他开悟了;而那个念《金刚经》的人从来没有提过,当然那个人没有悟,可是六祖听到了,开悟了,一定要懂得这种道理。但是,这是有大根器的,这是指菩萨摩诃萨说的,他行法施的时候,就有道德,有他心通的。对于声闻乘的人,绝不会给他说独觉乘的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着独觉乘人也不会给他说声闻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于大乘的根器人,对于这种大乘的补特伽罗,不会给他说声闻法、说独觉法。随住有情的根器,他所能接受的,他能领悟到的,给他说正法。三乘法都是正法,不是根器的人,他没有这个善根,不是法器的,说了,他也领会不到。

“于其大乘诸有情所”,那些大乘根器的人,你不要劝他们修独觉乘修行的方法,也不要劝他们去修声闻乘的方法。而三乘,前面我们讲“十善业道轮”里,于声闻乘的补特伽罗无有误失,于独觉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大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三乘法跟三乘人绝不混乱,对什么机就说什么法。那么对那一类的众生就劝他们修那一类法,三乘法都是共的。

像我这样讲了三个月,也没有说到几句正法。法是正的,但是我这个人好像没有证得正知正见,还不完全正,有时候会有偏差,这是该忏悔的。但是法是正的,你是依法不依人,你对这个说法者是什么心,你就对他起什么想。如果你能够生起世尊想,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佛心;你要是看见他是个贪名邀利的,你自己可能也有点名利的问题。

有个故事,大家可以做个比喻听一听。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个人一同去散步的时候,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说:“你胖胖的又有福报,又是官吏,像一尊佛。”苏东坡心里很高兴,很了然,很愉快。往前走,走了半天,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怎么不问我,你像个什么?”他说:“我不要问你,我没有什么想问你。”他说:“你应该问问我。”他说:“好吧!我就问问你,你看我像个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堆狗屎。”佛印禅师笑一笑,也没说什么了,这就结束了。

回到家里去,苏东坡就跟他妹妹说,苏小妹是有智能的。他说:“我今天战胜这个和尚了,从来没有战胜过他。”苏小妹就问他:“你怎么战胜呢?可不可以让我听听呢?”他就给她说了一遍。苏小妹说:“你输定了,你全都输了。”“啊!我怎么输了?”“人家的心是佛心,看你像佛;你的心是狗屎,所以看人像狗屎。”

这句话很有意思的,就是人的所见不同。为什么见不同呢?因为你只有这么大的智能。还有我们对佛法始终不能了解,为什么不能了解呢?刚学一点,就想深入佛法,不可能的。我说这话,我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我从出家到现在六十四年,还不怎么了解。我经常想到苏东坡在庐山里头,他所作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堕在这个淤泥坑里,还怎么能认到佛法?连世间法都不认识,能真正善巧认识世间法,你就会脱离它。你要是认识到,照佛所说这些坚信不移的,佛所说的话我都坚信不移,佛说这个是五浊恶世,你贪恋什么呢?你在这里还想找快乐?没有快乐的。所以,不要贪着五欲。“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十种的法施大甲胃轮。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智者修法施 随器说三乘 不为说余乘 恐闻而谤法 称根器说法 不为非根器 各随其所乐 劝进令欢喜 终不劝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时劝彼二 进修中上乘 常恭敬听法 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 如佛世尊想 劝闻妙法药 令除烦恼病 舍利养名誉 而宣说正法”

佛在说法当中经常有重颂。重颂的涵义经上有记载,每当佛要说法的时候,怕大家记不得,或说完的时候,你又漏掉了;或者听的时候,你没有听见。有的是他去远行了,听到佛说法的机会,他赶来,长文已经讲完了,佛就给他重说一遍,所以叫重颂。还有孤起颂,那不同,那是佛完全用偈颂体材说法的,那就没有长行的文,那叫孤起。

这个是重颂。“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要是有智能的人要想学习用法布施给一切众生说法,布施给众生,随众生的根器给他说的声闻独觉大乘。随机,随那个应受什么法器的,就给他说什么乘法。“不为说余乘”,应受声闻乘的就不给他说大乘,应受大乘的也不要给他说声闻乘、独觉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恐闻而谤法”,因为他听见了,不但不信,还要谤毁。给他,不但没有度众生,反而给众生增加罪业。

“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说法要对根器,对应到根器,也就是对机;他不对机,不是这个根器的,你随缘就好了,随他喜欢什么就给他说什么。

他不是大乘根器,你就给他说二乘法,说苦集灭道,说这个世界都是苦的,你要知苦断集;说好,乃至他也不知道,你就随顺世间法,说世间法好了。讲讲仁义礼智信也好,讲讲做人的道理,说做人要有人格,不能跟畜生一样也可以。好像对什么样人说什么样法,要对于贪着五欲的,你不能随顺他去说五欲,必须说五欲过患,让他断离五欲,直到使他欢喜为止。

“终不劝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对待不是根器的,不是大乘的根机,你就不要让他修大乘;要是大乘根器的,你要不要劝他去修二乘?

这就非根器。“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绝不劝那个声闻乘的去修中乘的,独觉乘去修上乘的大乘,或者是独觉乘的,就绝不劝他去修大乘,也不劝他去修声闻乘。

“或时劝彼二”,这个“彼二”就是指声闻乘、独觉乘。

“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不论你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法,应当恭敬听法,不要生谤毁。对于法,应当深信不疑,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例如我们说《地藏三经》,《地藏经》是大乘是小乘?我们多数的人认为这是小乘,因为尽讲地狱和鬼;经文的内容也是地狱的多。但是这个法会的大众是在忉利天说的,最初一发起是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的。第二品是地藏王菩萨跟佛说的,第三品是摩耶夫人跟佛说的,每一品都如是。

而且是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就可以不堕三涂,乃至生他方国土,净国土,都能去得了,这个就不是小乘。闻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字,乃至最后佛嘱托的十二品,嘱托观世音菩萨,最后嘱托虚空藏菩萨;《大集十轮经》最后嘱托的,还是虚空藏菩萨,这是大菩萨之间互相的酬唱。我们一定要认识,从多方面去认识那部经的涵义,这样你才不会听人家说什么,就跟着他说;或者人云亦云,这最容易造罪的。所以在一切经典当中,《地藏三经》是三乘共同弘扬的。你是人天,你也可以把他作人天乘解释,但是只要你不谤毁就行了。不要谤毁,要恭敬闻法,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不论谁说法,要明白法师的意思。如果他以法为师,就是法师,这也包括在家的男女二众。有时候称近事,有称近住。近事是指亲近三宝的,那是能够对三宝产生恭敬心,受过三归五戒的。近住就不同了,近住就住在三宝处,他受八关斋戒,住在伽蓝里头;只要他们说的是正法,都可以是法师。法师不是专利的,也不是讲经的就是法师,就是站那儿跟你说几句法,劝你信佛念佛,你也可以当他是法师。

闻一偈而舍身命,跟他说四句话,他就舍身命,闻一偈就开悟。舍利弗尊者遇见马胜比丘,看到威仪庄严,他就问:“汝以何人为师?”什么人是你的师父?你先给我说个偈子好吧!给他说一偈,舍利弗就开悟了,领他的弟子都归依佛。所以你对到机,说一句话,你虽然没有开悟,别人却开悟了。

念《金刚经》的时候,六祖大师正好去卖火柴,站在人家房子底下,听到房子里头有人念《金刚经》,他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我念了好几十年《金刚经》,不晓得念了多少遍,每次念到,就想有的人一听就开悟了,我念这么多遍还是悟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业障深重,这就是业。悟跟迷,就是这么一翻,手背、手掌。所以你要是没有得到胜解,没有开悟,也不要造罪;恭敬听法,不要谤毁,更不要谤毁说法之师。

前面的十善业道讲了很多礼敬三宝,乃至被一片袈裟的威力,他还不是出家人,国王要把他送去那个乱坟地,要他喂那些鬼,他听了就生起恐惧,把脑壳也剃了。

完了,就找袈裟。那儿有?他在粪扫当中捡了一片红颜色的袈裟,还不是完整的袈裟,他被到身上来,那个鬼就不敢食,就围绕着他赞叹。那么多的罗剎鬼子母赞叹他,那是显示三宝的威力。因此我们对于三宝不要生起谤毁,哪位法师都好的,被一片袈裟,都可以把他当成法师,他能给众生种福田。那个鬼见着他,围着他绕,把他当作圣僧来恭敬,他就得到这圣僧福田。

我们要是懂得万法唯心的道理,随一切处,一切时,心即是佛。应当经常如是观,能够劝一切人听到这个妙法,这就是方法。等于我们有病要吃药,药到病除。

我们现在有什么病,有生死病,有五欲病,有贪瞋痴,有这些毛病,所以佛才说这法。恰巧,你吃了这个药,这病就除掉了,使你不烦恼。

我们的病,总说就是烦恼病,应当放弃名闻利养,不要为名闻利养而说法。平时的贪欲心很重,对于五欲境界,世间财物贪心很重,你应当作观想。这是毒,你应当经常观想,天天这样想,自然就不贪欲。你总认为他有好处,其实他带来灾害,世界的战争也好,你想争什么呢?不是争名闻利养吗?看看现在世间人所做的就知道了。国与国,人跟人之间,就是争的名闻利养。我们三宝弟子,第一个要舍弃这些名闻和利养,因为这不是好事,它会拉你下地狱的。你经常想,这是让我受苦的,你要有心理准备;以后再给人说正法,你说的都是断五欲法,绝不宣扬五欲。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复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在家的近事、近住所受的律仪,就是所受的三归五戒,所受的八关斋戒。“近事”就是三归五戒,“近住”就是八关斋戒。“或复出家”,出家就受具足戒,出家还未受具足戒,就受沙弥十戒。“及受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别解脱戒。具足一戒,就解脱一样,持一戒就解脱一样。二百五十戒都持清净了,就都解脱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这个共是什么呢?有的菩萨像地藏菩萨,现的是比丘相,他就跟声闻独觉乘共,独觉乘共。他又是菩萨,又是比丘,所以叫菩萨比丘。这叫共净戒,又受比丘戒又受菩萨戒。比丘戒也清净,菩萨戒也清净,就是跟这个声闻独觉乘共的。

是不是菩萨藉由这个净戒轮,就可以把一切烦恼都摧辗完了?令一切众生的烦恼恶趣都断绝了?能不能?不能够的。因为声闻独觉乘没有发这个心。菩萨是以这个戒得到净戒轮,来除尽一切有情的烦恼,一切恶见、邪知邪见。用这些解脱业障的生死,这个生死是指着究竟的,这就不是大甲胃轮,不是净戒的大甲胃轮,也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这是跟声闻独觉共的,就是声闻独觉,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更不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真实福田。

“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谓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普于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悭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普于三界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诸恶行,护持净戒。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无色界护持净戒,不观诸有一切果报护持净戒,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三聚净戒”,有“六重二十八轻”、“十重四十八轻”。

这是菩萨的戒,不跟二乘共的,所以叫不共的净戒。以这个轮才能度一切有情,为什么呢?他对众生是无怨平等的,要是这个众生恼害我,我就不度他,不是这样的。

要平等心,你恼害他一万次、害过他多少次,他对你还是当父母想,如诸佛菩萨想。

他对你照样的恭敬,这是真正的菩萨心。

他定力非常强,不为境界相所转,心能转境,无有怨恨心,那样就没有报复,无苦无怨的,他没有报复,这样来护持菩萨净戒。于戒,持戒的就是法器,破戒的就是非法器。持戒,破戒,这是相对法。布施跟悭贪不肯布施的,慈悲跟忿恚的,瞋恨心非常强的,精进的跟懈怠的。这下中上三品一切有情所,没有差别心,不但没有这个心,连想也没有,无有差别想,护持净戒。

这个持清净戒的大甲胃轮,上面是讲共的,共的是跟三乘共的。这个是跟声闻缘觉不共的。对于三界的一切众生,不烦恼,不瞋恨,不忿怒,见到众生是虚妄的。

观众生的性体本空,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诸佛度众生的时候,诸大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晓得众生是幻化的。他这个忿恚憎恨怎么会生起得来呢?因为我们没有见到空理,说话不得体;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又有许多忿怒的地方。同时,自己的心里也不清净,也没有究竟清净。这些大菩萨怎么样护持净戒呢?他对一切众生观如幻如化的。对于众生,他不生起一点的烦恼心,这个恚怒是少分的,烦恼心包括太多了。

这个忿包括在“十三垢”里面。菩萨护持净戒是这么样护持的,对于三界一切众生有情,他们如何恼害我,菩萨都不起瞋恨心;不生起瞋恨心,当然没有伤害众生的心,是这样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时候,他离二边,显中道的意思。怎么样才是清净戒?他不依着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凡是有生死流转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诸法都没有分别,不起分别。

换句话说,不看哪个众生好,哪个众生是作善业的,哪个众生是作恶业的。作恶业的,你就憎厌,就有恚,有忿。对于善的,心感觉到要护持他们,这就是分别心,这就叫有分别。

“究竟持清净戒”,这个戒是心戒,以下是分别说的,是心戒。下面是讲着护持净戒,不着一切有相,不着相的净戒。以下就是不依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不观一切诸有的果报护持净戒。持戒是因,将来得果是果报。净戒,持清净了,证阿罗汉果,证得佛果,他并不是来观,为的是将来得果报,或者将来得好处,才护持净戒的。

还有,“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持戒有功德,破戒丧失功德,有罪恶。

那么,菩萨在持净戒的时候,什么样是持清净戒呢?心净佛土净,一切众生净,一切诸法净,他是这样护持净戒的。 “不依诸行护持净戒”,行就是修行,修十相,乃至于修唯心识观,这都算是住心,不是为了这个而来持净戒的,这才是菩萨不共净戒的大甲胃轮。不共净戒是不与声闻、独觉乘共的。

什么是与声闻乘、独觉乘共的呢?像五戒,像八关斋戒,像比丘二百五十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这些是跟菩萨共的摄律仪戒。有的地方,菩萨戒是不跟二乘共的,饶益有情戒是跟二乘不共的。这位菩萨,他持清净戒轮,前面说过,有两种相,一种是共相,二是不共相。共相在前面讲了,这里全讲不共相的。

因此,他能够除断一切五欲,得名为菩萨摩诃萨。而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的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能持清净戒。这种持清净戒的心净,不在戒相的执着。因此他超胜一切的声闻独觉,胜过声闻独觉才能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都应当供养这位菩萨摩诃萨,都应承事他,跟他学习净戒。怎么样才是净戒?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住在家律仪 出家解脱戒 与二乘等共 不名摩诃萨 智者修空法 不依诸世间 亦不依诸有 护持清净戒 离取相尸罗 无染无诸漏 护持如是戒 名真实福田”

“在家律仪”就是五戒、八关斋戒。像菩萨戒里头的“六重二十八轻”,初学律仪的时候,依着有相而进入无相。像上面所讲的那一段是无相法。这个是与二乘共的,这有相的戒律持戒相,是依相而受持的,这是与二乘共的。与二乘共的就不叫大菩萨,就是一般的菩萨。

或者初发意的菩萨,智者修空法,就是修唯心识观,修空观,有智能者修空观的。在世间而离开世间相,不依世间而行一切法,也不依诸有,就是不依三界来护持清净戒的。

凡是取相的,执着的律,尸罗就是戒,就是律,离开了,不执着于相。持戒没有个持戒的戒相,这是心地法门,无染无诸漏。二乘所有的持律仪持比丘戒,还是有染法的;因为他说的净,那个净是对着染说的。二乘的比丘戒,因为只是对治这个见思烦恼,而不能够牵涉到性体。有智能的是修空法,是性体。

我们前面讲唯心识观,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讲,对照这部经的后半截,后段这十个大甲胃轮都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的究竟,这都是修空观的。观一切诸法都是空的,戒律也是空的。凡是相对法,相对法都不是有实体的。要这样的来护持戒,不漏落三界,乃至一切的无明漏,尘沙漏,都算有漏的。因为二乘人还有变易生死苦,也算有漏。不是那个诸佛的究竟无漏,这只是不漏落三界而已。如果能这样的护持戒,不取相执着,有取就是执着,有取一定有舍,无取也就无舍了,这才能给二乘人作真实的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什么叫安忍大甲胃轮呢?“善男子,安忍有二种相”,每一轮都有两种相,一个是世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出世间是无相之相,什么叫世间安忍呢?这个忍不能以忍辱的忍来解释,这个忍是承认的意思。忍可什么呢?忍可性体,忍可有漏法、无漏法。

无漏的是究竟的,有漏的是不究竟的。“缘诸有情”,菩萨行忍是因,得外边一切诸有情诸缘,因是能生起的,缘是能助成的。

菩萨要想成就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要知道世间上是没有达到究竟的,你这个忍还是有漏的,就是不了义的忍。因为缘念一切有情,有情给他作助缘,修这个忍,他有取、有相,若人家骂我,恼害我,那么,我晓得众生是业障深重的,忍他的羞辱。这是有相忍。

无相的呢?那个众生根本就是空的,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视众生无自体,是缘成的。哪有缘成的呢?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所组成的,一切众生都是七大组成的。一般经上说的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凡是说四大界的时候,就说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三界的时候,当然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那么就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空的,所以说地、水、火、风、空,也在四大种里头,无色界也是在空里头。

菩萨的安忍,不是取相的。但是随顺世间法故,他有取,有相。依照诸果报,要修,忍辱最能修福。忍辱的人,相貌都很庄严,相貌美好,有功德相,这个人要是发脾气,有瞋恨心,相貌就丑恶。美丽的人、相貌很庄严的人,但是他一发脾气,生气的时候,相貌就变了,变成罗剎。

所以应当懂得,这是有取有相的。但是菩萨并不是这样,他依着世间上是这样子。那么修着世间的福,因世间福所生起的忍是依着色、声、香、味、触,这所发生的忍;或者你打我,打我是触,触就是苦受。你感觉痛苦,或人骂你,你感到羞辱,这都是有相的。面对这些有相的,你忍了,但是对于了生死,没有解决,这只是依着世间,假使了生死也只能证得二乘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不是究竟的。

这个忍是指说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五尘”对着你的五根所生起的不如意。你忍受了,这叫依着这个所忍的。

这个忍不是究竟的,是随顺世间相的,发心趣向。如果是在世间相要断世间,断三界九有,那么这个忍不究竟,所以这个叫“世间忍”。

“无堪能忍”,要是在世间上的人,他是不可能忍受的,但是就修道者说,他是堪忍的,能够忍受的。或者力气羸劣,就不如人。若是跟人较量,总是输,他认为这是正确的,这就是没有争胜的心。这都是指有取有相的意思。

“弃众生忍”,我们看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不度众生,不度众生就是弃众生,他修的这个忍是弃众生。或者有诓诈人,人家欺骗你,诓你,诈骗你,你不认为是诓诈,你忍可他,矫悦他,使他欢喜,使他快乐。我们这样子忍可。“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不利乐众生,这个忍是“世间忍”。是什么忍呢?是“声闻缘觉忍”。这是反说的,这都是声闻缘觉法,随顺世间的,这是与声闻缘觉共乘的忍法。这就是菩萨的世间安忍。这个安忍跟声闻独觉乘等,就跟他们共同,依着这个忍去修,就证得这个忍。

“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着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胃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云何是菩萨出世间的安忍大甲胃轮?这个不是大甲胃轮,也不是究竟的安忍,叫“无漏忍”。不但不漏落三界,也不漏一切诸有。这个漏是指无明的习气、尘沙。那种忍是法忍,要承认法性的,这才叫“无漏忍”。他这个忍是因为贤圣的大法光明,也就是他的智能。“贤”是指三贤地位说的,这是菩萨证得贤圣,得了大法光明的智能。但是,他并不是弃众生,而是利乐一切有情,利乐有情而不贪着,不取着众生相。

“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着忍”,“无染着忍”,因为忍可一切众生,没有众生相,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没有能忍的我,也没有所忍的法,没有所忍的对象;无境,无意境,无法,无我,永断一切所作事业。所作的事业永断了,就是不执着的意思,这个永断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作一切事而不执着一切事业。

“语言、因相、文字、音声”,凡是你所作的事业不能离开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字,不能离开文字相,不能离开语言相,也不能离开众生。你能行的,你所作事业就是能作事业者,这个事业都靠一切诸缘所成的,没有这个助缘,缘灭了,这个事也没有了。

要是能得到这个忍,就能断“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若菩萨摩诃萨修了这个安忍大甲胃轮,从他一发心,就能够断除五欲。

什么叫“三受”?“受”是以领纳为义,不论你身体所接触的,乃至于意念上所接触的,有三种,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根与尘一接触的时候,中间要有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合起叫“十八界”。

如果根跟尘接触,没有这个识,你什么也不知道;根跟尘接触的时候,你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有识生起的分别作用,你感触到了,感触到就是受。受是有苦的,有快乐的,还有一个不苦不乐,有这么三种受。那就是说,你这个根对待外境的时候,加上识的分别,你感触到的有三种,一种是感觉到痛苦,一种是感觉到快乐。

你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苦乐的感觉,那就是苦受。乐受的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就叫“舍受”。

“三结”呢?“结”就是结使,我们在惑业当中,就像绳子,或者带子,结成疙瘩。

我们现在都是皮带,过去乡村都是拿个绳子,或者拿布做个带子来系,有时候系结的很紧,特别是用功夫的时候,他怕系得不够紧,一下蹦断了,一下挣开,所以结的很紧。这样当然有个麻烦,你解的时候很困难。这是比喻我们众生在烦恼当中,你想解开这个结很困难,这个结是什么呢?“见惑”。“见惑八十八使”,使你受罪,叫“见惑”。有时有个“身见”,“身见”就以我为主,以我这个身体为主。自己主观很强的意思,这叫“恒起我见”。

“我见”就是“身相结”,就是身体,一个“我见”,就是“身见结”,要保护这个身体,就跟结使是一样的。

二者,“禁取结”。“禁取结”就是邪见,邪知邪见邪觉观,那是讲外道的。

“三疑结”,怀疑这个正理,真正的正理,例如说,唯心识观,你怀疑,所想的、所作的不合理,我们这个合理不是像世间讲道理,佛教讲的不合理就是跟你的内心、真心不相结合,这才叫迷。

例如,我们信佛教的,别人说是迷信,我曾经问过一些人,我说:“你跟我讲讲,什么叫迷?什么叫信?”他就跟着人家,人云亦云。迷就是迷糊,迷糊信佛教就是迷糊,迷迷糊糊的。我说迷了,迷迷糊糊还信吗?像精神病分裂的人,他是迷糊的,什么也不信,连自己都不知道了。迷了,绝不信;信的人,绝对不迷。迷信这两字扯在一起,是不可以的。为什么?怀疑的人,他就不信。因为我们是信了,信一切诸法唯心识所现;唯心所现,他就不信了,就怀疑了。疑者就是信不扎根,这个也是一种结,“疑结”。

在《楞严经》上讲,要把根跟尘这个结带都解开了,但是这是很不容易解开的,也许你们都是大菩萨,解开了,我是没有解开。这个结没有解开,就是因为怀疑的关系,不能生起真正的信心。怎么叫真正信心呢?《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后半部经文,对于我们讲《大集十轮经》有很多的帮助。我们讲到这段经文,信你的真心,信你的真如实相,信我们的身跟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无欠无缺的。可是为什么得不到呢?就是这“三结”给你结住了,让你信不进去。

“三相”,一个“假名相”,一个“法相”,还有一个“无相之相”,这是“三相”,一切诸法都有这“三相”。

什么叫假名呢?伪有的假名,而无实体,只有名字,没有实体,是可坏的。一坏,这个名字也不存在,代表不了。假名,随时都可以换一个名字,我在监狱里头,没有名字,一下叫“三四五”,一下叫“一七八”,反正是随时给你编一个号,把你调整房间,又给你编个号,调整那个地方又换个号,不让人家知道你在哪里。你要是到了里头,没有名字了,一叫你这个代号,你就知道这是我,不但对犯人,军队乃至政府高级官员都是代表。这个号就这个号,内部就知道这是谁,外部不知道,这些名字不是假名吗?假的,没有实体可执的。这个名字也可以安,那个名字也可以安,一切诸相都是假相。假相,那么假相给安假名,变化很多。

第二种,“法相”,法相诸法之相,就是我们讲的五蕴十八界,这个相不是真的。

第三种,“无相之相”,无相之相就是离开假名了。离开假名的法相是什么相呢?

真如,真如不是实的,只是法的名字。就是离开假相的,真的名词,真的名词还是假的。也没有见到真如是什么样子,究竟真如是什么样子?我们跟真心很远,一秒钟都没有碰见,要是碰到一分钟,你就开悟一分钟。碰见一秒钟,你要开悟一秒钟。

听了解说的时候,你信了。当你进入的时候,从假名而信的,不是真正得到的信。

还有,我们说欲有,色有,无色有,这都是假名,这都是相,这都是法相。

“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住异灭,这本来是“四相”。住、异相合了,合成一个,二变一。我们是“住相”,从出生那天就是“住相”,但是住的时候,他又异了。异是变异说,一年一变,一年一变,变到死亡。这是“生相”、“异相”、“灭相”,到最后消失了,没有了,这就能坏一切诸法。灭是一切诸法相都不存在,灭了,说无生灭,没灭就不生,没生也没有灭,这两者是相反,不能够并立。现在我们是“生相”,等我们死亡了,灭了,没有了,“灭相”,“灭相”是什么相呢?就是没有了。

“三世”,很好解释,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众生随着各各的业,你所受的果报,就有生死了。

“三行”,行是运动之义,什么在运动?身口意在运动,这三行是指着身口意说的。

“三不善根”,贪、瞋、痴,这三个没有好的,随便一点点都是坏的,不是善根。

这三者染着境,对外面境,顺心就顺境,你就高兴;不顺心的,就是瞋境,你就愤、怒,什么烦恼都来了,这叫没有智能。没有智能,事理都辨别不出来,这是“三不善根”,是一切诸恶的根本。

“四种瀑流”就是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财、色、名、食、睡也是瀑流。贪、瞋、痴、慢、疑也是瀑流。

“四扼”是不常见的,扼是车上的,不是现在的汽车,而是在驾牛、驾马的车橼子上。套马的那个架在中间,两边栓上的,那个是扼,也就是系缚,把那马栓上让它拉车,怎么跳怎么蹦也跳不脱,系缚了,出不去。我们一切众生要是在这生死当中,你也出不去。

“欲扼同欲瀑流”,有二十九种;“有扼同有瀑流”,有二十八种;“见扼同见瀑流”,有三十六种。“四无名扼”,“四无名瀑流”,有十五种。“四扼”就是“四瀑流”,但是里头又分了好多,为什么分那么多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有很多,佛都一样一样的说出来;你合乎哪一样,就使那一样不能见性,是这个意义。

“四取”就是烦恼的异名,就是三界有八百烦恼,它分四种类别:“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与取”。“我与取”,就是内身的所有系缚,就是所起的我执。也就是说我什么事都表白我,表白我就是我见的意思,也是四种瀑流之一。

“四种身系”就是贪瞋、戒取、实体取,四种系执。

“三律仪”,“三律仪”就是别解脱律仪,净生律仪,道生律仪。

“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四断见”,就是四正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安忍说二种 谓有相无相 有相忍有着 智者不称誉 修忍依三行 依蕴界处等 是名有漏忍 非摩诃萨相 为灭四颠倒 修无染着忍 寂静三行等 此忍可称誉 能寂静诸行 离一切分别 心平等如空 此忍可称誉 诸法同一趣 空无相寂灭 心无所住着 此忍成大利”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佛把上面这段经文的涵义,重说一遍。“安忍说二种,谓有相无相”,安忍有两种相,一个叫有相,一个叫无相。“有相忍”,就是三乘共的。“无相忍”,就是菩萨自己的。“智者不称誉”,“有相忍”、有智能的人,不赞叹他。

“修忍依三行,依蕴界处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诃萨相。”依着身口意,依着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所作的忍,所修的忍,不是摩诃萨的相,不是大菩萨的相。

“为灭四颠倒”,无我执我,那就颠倒了。本来没有执着,记了有个我;本来不是乐,是苦的,把它当成乐,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举个例子,像我们吃酒席喝酒,喝酒是大家劝,一起哄,好像很高兴,喝醉了,耍酒疯。应当知道这是苦了,而且还会带来一身的痛苦。前年我来这里的时候,有一位台湾来的道友,他喝醉了,摔到桌子底下,把脖前的骨头摔断了,现在他的脖子还是这样,花了好多钱医治。本来是讨快乐,结果却不快乐了。

像台湾有男陪酒的,有女陪酒的,女的就找男陪酒的,男的就找女陪酒的。本来是快乐事,但是互相嫉妒,乃至于仇杀,经济损失就不用说了,还引出了很多麻烦。又争风,又吃醋,那个苦处在里头很多,你说这是快乐还是痛苦?本来没有众生,连我都没有,那快乐不是快乐。常乐我净是诸佛的四德。反过来,叫“四颠倒”,以苦为乐,无常即常,不净即净。

我们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不净的,还嫌这个也不净,那个也不净,你哪一点干净?自己没有修观,因为身体上面有个横隔膜,下面又有个横隔膜,所以气味才出不来。我们从生下来前住母胎的时候就不净,住在那生脏熟脏之下,就在粪便当中,还要吃那个你才能生存。生下来之后,你看看这个肉体,九孔常流。这个颠倒,他自认为很干净,这也不干净,那也不干净。他认为自己很好,很干净了,其实他很不干净。

假使说,我们在任何聚会的时候,随时提着一袋大粪、一只屎尿,封的很紧密的带去,你自己感觉很不干净,要是谁知道了,也会感觉很不干净。其实我们的肉体本身就带去了,你说是不是这样?这都是颠倒的。本来这个生命是有生必有灭,不是常的;但是我们向来认为它是常的,总想活个几百年,活个一百年,活个几十岁。

劝别人也是这样,长寿吧!我劝大家修无常观,随时注意自己,随时可以死亡的。有些道友就不喜欢听了,干什么说死?这是让你注意一下,极好的,不是坏的,说死就死;那不该死,我说一百遍,你也死不了,我天天说死,我还是不死。

我说了好几十年的死,我是想死。为什么想死呢?免得自己放逸。你随时想到死,随时想到无常,世间上有什么可以贪恋的?所以你这样观无常修无常了,就是无染着的意思。你必须得这样承认,忍就是承认的意思,你若不承认,不承认你就去享乐了,得不到那个寂静的身,寂静的三行;身口意三行,你得不到,你必须经常作这个观想,把他颠倒过来,要无我、无常、苦、空,经常的这样观想。为灭四颠倒,修无染着的忍,一切诸法无着,身、口、意,对一切诸法都不着。十善业身、口、意的,都是十善业,也不执着,好像你应该的,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忍就能够得到一切定,八百三昧都能得到。为什么呢?离了一切分别相,“心平等如空”。我们把有的跟没有的看成平等,苦和乐的看成平等,常跟无常看成平等。

一切众生的贤愚,那个智钝,聪明的,愚钝的,平等平等,在性体上都是平等。为什么呢?“诸法同一趣”,趣向什么?空、无相、寂灭,趣向于空无相寂灭,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一切诸法皆空,一切诸法都是无相的。那个相是假名,假相,心无所住着。你这样的心一点儿不执着,这个忍就是智者的忍,能够成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精进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精进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如是精进,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是世间,二者是出世间。什么是世间的精进相呢?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行十善,持五戒,都是世间福,布施都是世间福。那么就说世间的福,有三种的事业相。哪三种相呢?一个是施福的事业相,就是布施的业相,作一切布施的行,这个业相。第二,就是戒,持戒,受了三归五戒,你持得好,最起码得到的报酬是生天,永远脱离三涂。

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你受完了,持一天一夜,决定生天。八关斋戒的福德功德就这样,要是多持几天,你的福德增上。本来你持一天一夜,该生到忉利天的;你持了一百天,或者说是你做帝释天去了,做天王去了,不做天民了,福德更大。

如果不贪着你的福业,不求生天,也不求享受,我都回施给一切众生,那就是菩萨摩诃萨。做一切事,看你怎么样想,你怎么样想,就得到什么果;你的想法不同,果报也不同。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做一点善事,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常想到众生,你这个功德就大了,无穷无尽的福报。布施如是,持戒如是,修福业也如是。

修福的事很多,修桥补路,赞叹随喜,我什么都没有做,看见别人做了,就依着普贤十大愿王,赞叹随喜,功德不可思议。你这个有我一份,我也想做,随喜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读〈普贤行愿品〉,第五随喜功德,要赞叹随喜,赞叹随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反过来说,你谤毁,或者认为你那有什么功德,谁做不来,说是谁都能说,但是他不做,看见别人做了,他就谤毁,减少人家利益,你就受罪,这个福大了,罪也大。

这三种的精进,不管你修的多好,怎么样精进,昼夜不眠不睡,福德是得了,但是有漏的。这是有漏的,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这就叫菩萨的世间精进。

如是精进,跟声闻独觉乘是共的,不是大甲胃轮,亦不由此而名为菩萨摩诃萨,不可以,也不能够给声闻独觉乘作真实的福田。

怎么样才是菩萨的大甲胃轮呢?云何菩萨出世的精进大甲胃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心性平等。我们很难做得到,因为我们的分别心特别重,谁也免不了的。

男相,女相,老人相,小孩子相,对待小孩子就不会那么尊敬。

这个我不说大家也可以感觉到的。我们出家修道者,执相很严重,不能接近女人,女的也不能接近男人,比丘尼不能接近比丘,像这种种的相,是不是平等?怎么理解这个平等?像清凉国师,着有〈华严疏钞〉,他自己要求自己,“身不触居士之榻,足不履尼师之尘,坐不背法界之经。”他坐的地方,后面要是有经书,绝对不坐,他从来不进比丘尼寺院。

那时候我跟别的道友开玩笑,我说:“清凉国师犯了戒。”他说:“犯什么戒?那样的大德犯什么戒?”我说:“不交际比丘尼。”他说:“人家没有请他!”我说:“请了,他也不会去。”他不进比丘尼寺庙吗?足不履尼师之尘。居士想供养他,身不触居士之榻,居士的床,他不能卧的。还有,口不味过午之餚,过了午的茶水都不能喝。

什么叫持午?真正持午的,有颜色的水不能喝,那才叫持午。要是受八关斋戒,过午不食戒,你要注意,你不能随便进食。所以有些戒,像五戒、八关斋戒,要是有时间讲一讲,大家才明了,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喝杯牛奶,以为这个不是过午食!我跟很多人说,喝牛奶是不行的,水有颜色都不行的。

还有早晨用斋,不管它天亮没亮,必须得明相出,什么叫明相出呢?天都亮了,看见你的手掌纹了,你才能吃东西。像我们现在依着表,天未亮,那不行。佛制那个戒是有一定界限的,戒是遮止义,这是不平等的。像清凉国师那样圆融,一尘中有尘数剎。你看他作的《华严经》批注,非常圆融,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

“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普于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悭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着,勇猛精进,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事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才能去除一切烦恼的业苦,这是精进。什么是平等?得从你自己的心,这个平等是在理上平等,不是在一切事上平等,在事上那就平等不了,永远平等不了。有人跟我抬杠,他说一切都要平等,就是事上也得平等,我说绝对平等不了。例如说,我们在客堂里吃吃饭,不行,今天下个命令,到斋堂吃,每人三碗。人家出坡的,在那里劳动的,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三碗是不够,他要吃五碗。

你不行,只能吃三碗。像一些老头子,他已经吃不动了,完了,或者他在家里一天坐那在儿,到那儿去让他吃三碗,撑死他也吃不下去。不行,这不平等,每人三碗才是平等的。

要是这么讲平等,那就执着了。什么样才算平等呢?你肚子是平等的。你能吃好多,就吃好多,这叫平等。不能说他扛一百斤,他扛二百斤,都得平等扛二百斤,很多人做不到。怎么讲平等?我要讲平等,大家财富都得平等,不能有富贵的,我们大家都拉平,你富贵的充公,完了,平分。我说:“我们佛教讲平等不是那样讲。”“您怎么讲?”我说:“自己作的业,自己受。他过去作了业,今生该受穷,富人家享受,那是人家过去做的,这就叫平等。在他作业上平等。”

不明白因果,你在这儿拉平等,永远平等不了。这种平等是怎么回事?我说:“现在都不平等!”他说:“怎么不平等?”我说:“我得关起来,你却在外头,那么自由,那是什么平等?不平等,怎么会平等!”“你犯法了!”我说:“我犯法了,这个法是谁定的?”平等,佛教讲的平等,是说理上平等,法身平等都平等。不错,是平等;但是你法身未修,诸佛修了,大菩萨修了,不能成佛,必须跟我一样,办不到,这是你的愿望,你想都拉下来;你要下地狱,也畏别人都下地狱,不可能。有些人他恨怨,他本来很苦,他怨人,看别人富,他就嫉妒。

我们经常看众生都是怨什么,都可以加到理上来观想,就是这些怨、恨。怎么讲平等?面对下中上三品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

从理上讲,这是除灭众生烦恼苦的。菩萨发菩提心的时候,与众生平等,除灭众生的烦恼,这样的精进就是大精进。无漏无取,本来也没有漏,法身从来没有漏,地狱也没有。

讲《地藏经》的时候,我经常跟大家说,地狱没有,大家就是不信。有一个道友他跟我讲:“我经常思虑到我这一生也没有什么修,将来恐怕会下地狱。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我没有方法,你一定会下地狱。”他说:“您也这样说!”我说:“是呀,你自己都这样想,我在这儿不是这样说。你一天别的不想,光想下地狱,就是诸佛出来也没有办法救你。佛要你想佛法,你不去想,却想地狱。佛经上说的很多问题,你不想,为什么专想地狱?你为什么想饿鬼?或者想三涂?面对三涂,你说跟自己无份,就跟自己无份。”

你心里想什么,就趣向什么。为什么总想极乐世界?想极乐世界,没有二念,我决定了,不用怀疑,我死了,一定去极乐世界,你就去了。

“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着”,无论你所作的一切,心里所想的一切;身语意所作的,不缚不系,不解脱也不执着。不缚就是解脱了,解脱就是不缚了,不缚不系就是不执着二边。不执着二边,这道理就深了,也没有什么精进,也没有什么不精进。什么叫精进?什么叫不精进?真正在理上讲,一切二边都可以没有,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这样讲。

因为我们现在是懈怠的,懈怠是对着精进的,精进也是对着懈怠的。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是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胃轮。“三福业”,就是福、罪、无动这三福业。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善男子,若是菩萨摩诃萨成就了精进大甲胃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都能除断,一发心五欲就断了,这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大觉悟有情的人,就是这样。所以他的甲胃精进就超过了声闻独觉,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皆应亲近供养他,承事他,跟他学。怎么样来做这大甲胃大精进的甲胃轮?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于六根染着 漂愚五瀑流 虽勇猛精进 智者皆厌毁 缘众生精进 有漏及有取 非真实福田 不名摩诃萨 智者勤精进 远离一切着 心无所依止 名真实福田 不染著名色 离蕴界处等 为众作归依 是名摩诃萨 行世如水月 修精进究竟 此轮能永断 众生烦恼缚”

“五瀑流”,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染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这个就是在五欲漂流,在生死漂流,也可以说六道漂流。虽然勇猛精进不能得果,得到不究竟。“智者皆厌毁”,有智能的人不这样做。

“缘众生精进,有漏及有取,非真实福田,不名摩诃萨。”有取有舍,有漏不能达到无漏,这不能给众生作真实的福田,更不能给菩萨独觉作福田,这就不名为大菩萨。

“智者勤精进,远离一切着,心无所依止,名真实福田。”心里不依一切相,没有一点取着,不执着一切法,心里头无依止,依止什么呢?无依止的依止是什么呢?

这是法身,法身是无依止的。

“不染著名色,离蕴界处等,为众作归依,是名摩诃萨。”离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那么摄无量义,就是总持无量义,给众生作归依处,就是众生归向倚赖的,也就是大菩萨能够使他出苦海。

“行世如水月,修精进究竟,此轮能永断,众生烦恼缚。”说菩萨在世间所作一切事,就像水里影照月亮似的,空的,没有的,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这样来修精进。他是究竟的真精进,要永远断了这个轮转生死,摧伏众生的烦恼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着诸蕴修习静虑,依着诸界修习静虑,依着诸处修习静虑,依着欲界修习静虑,依着色界修习静虑,依着无色界修习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习静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着八圣道支修习静虑,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虑,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依着识界修习静虑,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依着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无所有处修习静虑,依着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着此世修习静虑,依着他世修习静虑,依着小想修习虑,依着大想修习静虑,依着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着,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胃轮”,这就是“定”,静虑是思惟修,也就是“三昧”。“三昧”翻“静虑”,也翻“定”,也翻“思惟修”。要是菩萨摩诃萨成就这个轮了,从他一发心,能断除五欲,“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那么就应当供养承事守护他,这是重复的说。

“云何静虑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诸菩萨依着诸蕴修习静虑,依着色修行静虑,依着受修习静虑,静虑就是静心观察。

我们举个例子,依着色,“色即三昧”,“心即三昧”,“一行三昧”。色就是一切有形有色的。那么,静虑就是思惟。我们前面讲,一切诸法无常,观一切诸法无我,空的。这个静虑是二乘的静虑,你得到人间的定,九次第定,依着这个世间习定,你得先修。像我们讲数息观,你依着,这也是静虑。数息观还在世间静虑里,这是初步的世间静虑,能够使你的心静下来了。先寂静下来,再生起观照,依着这个色受想行识,你观照一下,能寂静下来。观照就是慧,能静止下来,寂静下来,就是定。

像我们在三界的欲界,依着欲界的静虑,依着色界的静虑,或者依着无色界的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依着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习静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觉支”、“八正道”修习静虑。

“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虑,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这个要讲讲,空本来就没有的,怎么念静虑?大家观想的时候,依着空,修习什么静虑?空是显法的,空是形容词,依着空才能安住一切诸法。

因为空,我们才能建造房子,因为空,才能容得下南赡部洲。南赡部洲是在空中的,南赡部洲底下是水轮,大家可能还认为地底下有个水轮,不是这样,这个地球整个在空中,水轮也在空中。

以前的佛经是这样讲,有些人或者不信,现在卫星已经上天了,从卫星里头回头一看,地球总是蓝色的。地球外头就是水轮,那水轮包着地球。这个道理我们最初听到是水,这地球在水里头还不沉下去?水底也还是风,风里头持着这个轮,整个的华藏世界海,底下是一个大风轮持着他。风轮有二十种,一个风轮持一个风轮,一个风轮持一个风轮,都有名字的。必须得佛的智能才能够知道,我们的智能不行。

我把这个静虑总说一下。

若知道空,你还追求什么呢?你静下来,不用说你与真空相合,就以这个空,你也可以得到“空无边处定”。你修唯心识观的时候,得到“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定”,依着这个修,依着识修“识无边处”,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你想,一切苦是无常的,苦的性体是什么呢?没有。要是经常这样想,效果是有的,但你并没有经常想。真正的苦来了,你临时观一下,当然就可以减少几分痛苦。

你修观,用空或者无我,你说谁执着痛?或者你心里想到一边去也可以,转移目标,痛苦可以减轻很多。或者如果时间长了,磨练那苦,就靠修观。这些修静虑的,都是世间的禅定,这都是小想,不是大想,这叫依着小想修习静虑。依着大想,就依着无量想,那就不容易。修习静虑,如果在世间法里头,大想也好,小想也好,有所依,有所着,有着相,都叫世间定。依着世间禅定修,什么是无相?什么是出世间?修真空绝相观,安立一切相。修空观,修假观,一切诸法都是假的,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这是不究竟的,是菩萨位,但是不究竟。得修中观,中观才是最究竟的。

中观在华严的解释又不同了。“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就像我刚才讲的,空跟有两个合了,空是理,有是事,理跟事两者合为一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理融合了,其它的教理就叫终教。

这个中道,就是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无碍,叫“理事无碍观”。但是最后有一个“周遍含融观”,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他又是法界了,含摄无量无边的一切诸法,都在法界里头。每一法又是一法界,这叫穷穷无尽。

《华严经》所立的三观是这样立的,四教所立的三观是空、假、中,像三论宗他只立一个中观;各个宗派说的不一样,但是所起的观照是一样的。修静虑的时候,依着文字,依着这个次第,这叫“禅觉”。这是“有相禅”,这不属于禅宗那个深奥的“无相禅”。神秀大师在北方传的,就是依着有相,一步一步的精进。惠能大师在南方传的是“无相禅”,叫真空绝相的,无执无着的。这两种都可以渐渐的修。

像这个就是一部大的学问,你要学的时候,要想把这些名相都理解了,我们天天讲也讲不清楚,要边用功,边学习。“四禅八定”,你要学习很久。等我们讲完的时候,再重头讲数息观。我们现在下手的,都不是我们所应当修的。数息观简单又明了,而地藏王菩萨教给我们的数息观,就照那个修,你也能契入。数数还不会吗?

这个数可不是数一、二、三、四、五、六,而是数你的呼吸,出相、进相;从粗的,数到细处;细处了,息没有了,止了,定了。好像没有息了,息也止了,也没有出息了,也没有入息了,这叫定。

如果是你拿手指看一看,不出气,把他活埋了,就是这样子,他入定了也不知道。他说,他不出气,绝对没气,要是没有人动他,他一大劫也死不了,他就那么定进去了,他的身体不会坏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是把他架上用火烧,他当然坏了。要是掉到海里去,就泡涨了。这是讲修定的,这些都不是菩萨摩诃萨,前面所说的这些定是跟二乘人共的。

“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静虑,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离空界修习静虑,远离识界修习静虑,远离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苦受修习静虑,远离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识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无所有处修习静虑,远离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远离此世修习静虑,远离他世修习静虑,远离小想修习静虑,远离大想修习静虑,远离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能发贤圣广大光明,无漏无取,无所依着,是名菩萨出世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静虑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我们讲唯心识观的修习静虑,不要看文字;文字都是离文字相,从文字上,你看了,也莫名其妙。为什么呢?要离一切相、离一切法来修习你的思惟,这就是空观。

最初,大菩萨的空观跟二乘是有所区别的,二乘也是空观成就了,而入涅槃寂静,他也证得涅槃了,也不生不灭了。他认为是空了,但是他不度众生,从空里头不能出有,从空入假,从假入空,这个道理他体会不到,所以这个叫世间的禅定。

世间二乘的都是依着世间修的。

大菩萨他不依着这个世间修,他依着这个“能发贤圣广大光明”,凡是有想、有相、有取着,都不是菩萨的境界。大菩萨修行的是出世的静虑大甲胃轮,那还是要修这个出世的空观。空观,这个空就是真空绝相,《占察善恶业报经》,那个也是地藏王菩萨说的,地藏王菩萨要修那个观,一个“唯心识观”,一个“真如实相观”,入实相境界。一个是“观”,就是照,一个是“定”,就是止。奢摩他、毗婆舍那,菩萨是修毗婆舍那的观。观跟慧两者要合起来修,单有定没有慧,属于声闻,二乘必须止观双运。若能成就这个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五欲都能除断,这是一样的,得名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为舍己重担 修有所得定 永断自烦恼 非真智者相 依器有所观 求解脱修定 取着此彼岸 非利乐有情 为利乐有情 修定舍重担 灭一切烦恼 是真智者相 为润诸有情 修无依着定 永断诸有爱 是名大慧者 为解诸有缚 令住无畏城 修行寂止定 是名摩诃萨”

这个重担是什么重担呢?舍己,只为了自己,就是二乘人。上面所有的定,都是二乘人所修的。菩萨把他反过来了,上面并没有说菩萨是专修什么的,专修就是把二乘反过来,那就是菩萨所修的。菩萨修空观是不空的,不空在什么地方显呢?要度众生,让众生都能明白了,这个世间是苦的,乃至于到了世间也是不苦不乐的,二乘人跟小乘不同。

所以就是为了舍己重担,自己感觉到负担太重了,想把这个舍离,修有所得定,得什么呢?得那个涅槃寂静,那是二乘人涅槃寂静,永远断自己的烦恼,断见思惑,这不是智者的,非真智者相,这不是智者所修的。“依器有所观,求解脱修定,取着此彼岸,非利乐有情。”这也不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这个观不是真正的智能,要依什么呢?依止正觉世间。这个观是真观,是为了求解脱而修定,这是指着二乘而说的。我要解脱烦恼,这样来修的定,没有智能,没有利益众生,智能不大,取着此彼岸。我就在这个岸,要到彼岸。六波罗蜜不是到彼岸吗?那是形容的,拿那个作比方的,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假使你要求解脱,修定,取着,执着。我在生死岸,要到涅槃岸,这个不是利乐有情的,也不是菩萨摩诃萨。

“为利乐有情,修定舍重担”,我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都能得利益。这样来修行,是为了修定,让众生舍重担的。修定是要灭众生的一切烦恼,这才是真智者的相。是大菩萨摩诃萨,为润诸有情,修无依着定,永断诸有爱,是名大慧者。不是为了自己,修定也好,乃至修一点点动作也好,所有精进度也好,他这个定,是无依无着。

修定的方法,并不是坐着才能修定,立着就不能修定。“那伽常在定”,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你都可以修定。坐着的时候,修定有两种障碍,一个散乱,一静下来,八十年的往事都想起来了,影子都浮现了,想想坐不住,会发脾气。跟谁发?跟自己发。那个时候不该那么做,所以到现在都吃亏,你后悔了。散乱一到,定下来就昏沉了。有时候,一定下来睡一两个钟头,醒了还不知道,你看看钟点已经过去了。

我们在禅堂里头打坐的时候,一支金锭香,有的人他定很好,有的心里急的不得了,愈瞅,愈不走。那金锭香很粗的,这么长,最少两个半小时。你看那个香炉,它还在那儿,也不往下烧,看它简直不走。有的他根本不看,根本不管,他入了定,睡着了。两三个钟头过去了,等一打板,他醒了,过去了,他干什么也不知道了。

有时候,我们坐功好,腿子也不痛。不过,坐功好的,那最糟糕了,他一睡两三个钟头,你看他好像入定的样子,其实是睡着了。这要从练习中得来的,从外面看,看不出来,他在睡觉,自己感到很舒服。入定的轻安,就跟睡觉一样,得了轻安,什么也不想了,他真的放下一切,他就在那轻安里头,那是不开智能的,必须精进勇猛。

要是为了滋润众生,修这个定,无依无着,永远断了三界诸有爱,这可不是说他自己,润诸有情,让诸有情无依无着的入定,能永远断绝一切的爱缚。这就是“大智能者,为解诸有缚,令住无畏城,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诃萨。”为令一切众生,解脱所有的缠缚、束缚,住在无恐怖惧城,无生无灭城。

这样的来修止、修定、寂止定,这才是大菩萨。大家要是看禅定的书籍,就知道这些,现在只是取个名词,这不是我们要修的,等我们讲完的时候,好好修修地藏王菩萨所说的数息观,同时再好好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修数息观,跟修静的功夫,是同样的。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般若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般若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般若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欲求除灭一切众生无明黑暗,欲求发起一切众生大慧光明,谓于如来所说种种与声闻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独觉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无上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不求贤圣无漏道支,不求圣道,不求圣道所摄解脱,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若取有着,是名菩萨世间般若。如是般若,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依无所得方便而住,无所行动,无所思惟,无有根本,以如虚空心,普寂灭心,无增减慧无取着心,无生灭心,无退转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无分别心,寂灭安忍离分别心,善巧安住无成坏地,善巧安住无住无着胜妙慧地,如是般若,无取无着,是名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

要是菩萨摩诃萨成就这个智能般若的大甲胃轮,从他初发心的时候,就能断绝五欲,这是指着十住菩萨的发心,并不是指初信的。像我们也发心,可是断不了五欲。十住的初住菩萨,他发菩提心,五欲已经都断除了,他能顿断的;而且一发心就胜过声闻独觉,胜过阿罗汉了,胜过二乘人。所以,他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那么一切声闻独觉乘都应该供养承事亲近守护他。这都是相通的,文字跟前面是一样的。

什么叫做般若大甲胃轮?菩萨的般若,他的智能有两种相,一种是世间,一种是出世间,一种是世间的般若,一种是出世间的般若。世间的般若就跟声闻独觉共的,出世间的般若就跟声闻独觉共不到了。

菩萨成就此轮之后,给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依着什么呢?菩萨就要读诵、书写、听闻,菩萨过去生修行的时候,也是依着读诵、书写、听闻。听闻是闻思,闻而后能思,思而后能修。读诵书写,作为修行的一种,跟打坐、参禅是不同的,一个是从相上入的,渐进;一个是从体上入的,顿悟。我们晓得惠能大师,他没有读诵,也没有书写,文字也不认识,他是顿悟的。我们与他的根机不同,如果像他那种机,给他再说声闻二乘法,让他读诵听闻,那就错谬了。我们前面讲对三乘无有误失,要那样子就误失了。如果对渐进的人,只说顿悟,参明心见性,现在对这个机都不适合了。

菩萨为什么这么做呢?他就是为了修行,修行是为了众生,读诵、书写、听闻,都是为了演说三乘正法。这加个“正”字,为了除灭众生的无明黑暗,众生的无明烦恼就靠这个法来解救,靠法才能够除灭,不是灯光、太阳光、月光。这种光明,除不了他的黑暗,这是现象上的黑暗,要想去除心理上的黑暗,要学法,要修法。让他产生自己本具有的大慧光明,为了这种缘故,菩萨就要观机了。观机了,看是哪一类的机,哪一类的机就应当给他说那一乘的法。

以下就是种种的法。如果与声闻乘相应的正法,就对声闻说,让声闻乘闻了法,也能够精勤读诵,“听闻书写”。劝他修行,闻了法之后,就劝他修行。“为他演说劝正修行”,别走邪道。我们闻法的目的,是怕我们自己所行的,不是正行。如果不是真正的功夫,用错了,学气功也很容易岔气。如果你引进不好的工夫,修不好会引出很多毛病。所以这法也得如是说正法,完了要精进,不要懈怠。勤,不要懒惰。

读诵的意思,读是照着经文读,诵是背的。像我们念咒大多都是诵的,读经大多照着经本读。一部《法华经》,以我们的智力是不可能背下来,《华严经》,我们也背不下来,《大般若经》,我们也背不下来。只是其中一部份,像《心经》,我们都背得下来,你背得下来,就是诵。照本读了,或者自己抄写,这都做得到。但是劝他正修行,这就做不到了。

修观就观不到了,像观自在菩萨是让你修了,启发你的般若智能,那智慧产了大慧光明,你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不然拿什么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还往五欲里头钻?

不晓得五十种阴魔,你根本就在魔中,还以为自己很会修行,这就错误了。为什么要经常读经?用经来对照,经好比是镜子,我们脸上有黑斑,自己看不到,你对镜子一照,就知道了。因此,要劝他正修行。

如果感觉到修行不对,对着经本,看看佛是怎么说的?对照一下。照着如来所说的种种法,如果是声闻乘的根机,给他说《阿含经》、《俱舍论》,与声闻相应的正法;要是独觉乘,给他说因缘法,说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三乘共的。你可以深,可以浅。那么,就是声闻独觉,“听闻书写”的,“为他演说劝正修行”。

“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无上乘相应正法”,要是遇到求无上乘的众生,劝他正修行,说无上乘的相应正法。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明心见性,特别是《法华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给他说佛的知见,二乘人他不能信受的;就拿现在道友来说,我所遇到的,他不反对,你讲《法华经》,他也跟着听听,你讲《华严经》,他也听听。这样是种善根,二乘根机都没有,他不能证得圣果的,只是种善根,但是他能听经的名字,能够来听一听,都是无量劫来种的善根。不然,他听不下去,他一坐着,起来就走了。

我在厦门南普陀寺讲《华严经》的时候,讲了半年多,有的听一听他就走了,不会从头到尾的听完。学生就不行了,不听也不行,因为他是佛学院的学生,必须听课。他不是那个机,不是那个机就算是种善根,在未来世,他就该逐渐的成就那个机,这就是种因。但是能种这个因,有宿世的因缘,就像这段经文所说的,我们要想真正的得到真实般若,就是我们现在讲《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后半卷,现在我们讲的是真实般若,像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是有相的般若。有相的般若跟无相的般若,是不同的。有相,“有取有着”,无相是没有。

他这样的精勤读诵大乘听闻、书写,那么他的正修行跟前面的修行不一样,不求二乘的无漏道智,不求圣道是指着二乘说的,无求无证,不求圣道所说的解脱,不行寂静的真行涅槃。相反的,寂静的真实般若,他不作,那么他所行的是见到有相的般若。对这个般若,有取有舍,就是有执着相。那么这样的修行,这个般若不是真实般若,不是真实般若,就是不行寂静真实般若,行的是见到,所作的是有相的般若。那么这个般若是有取有舍的,这不是菩萨真正的究竟般若。这是什么呢?

是菩萨的世间般若。所以,对着三乘法要区分对待的,佛不是讲无差别、平等吗?

这就是平等,他所应受的。他能乘好多量,你就给他好多,他不能受的,你超过他的量,那就不平等。

就像前面我举吃饭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给他定三碗,大家都得吃三碗。能吃五碗的,他吃不饱,只能吃一碗的,吃三碗把他撑倒了,这才不是平等。他是什么根机?能够听闻什么法?能够书写什么法?你给他演说,劝他正修,不要错谬;不是甚深的根器,不想成佛,不想达到究竟果位,你给他说甚深的是不可以的。他能够闻法,也能够听闻,也能够书写。但是他的目的不同,他所修的解脱也不同,他所修行的总是在有相、有为、执着。

就像菩萨戒跟比丘戒,比丘戒跟沙弥十戒,沙弥十戒跟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跟五戒,这些都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因为他的量只有那么大,这就是有相的般若。

这个般若就有取有舍,执着这是不净业,我不能去做,这就叫执着。在菩萨他是无着的,那就是真正平等的,那么这个说声闻缘觉的着,他不是执着于世间的五欲,他是执着于什么呢?他执着于法,“我”没有了,修成功了。我执断了,法执他没断。

虽然他有智能,但他是半边的,这叫菩萨的世间般若。菩萨要具足两种般若,这个般若就跟声闻、独觉乘共有的,他们也是依着这个学,也如是证得。菩萨虽然也依着他学,是为了学完时利益众生的,不是自己受用,是他受用法。这个不能叫做大甲胃轮,没有这个轮的力量,不名为菩萨摩诃萨。这个不算是入到大菩萨,不能称菩萨摩诃萨,也不能给声闻独觉作真实的福田,这是菩萨的世间般若。

般若有两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间菩萨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这个标题就不同了,他是修行菩提道,在因地的时候依菩提道而进修;在果地证到菩提果,“随力读诵听闻书写”,就是他的力量,就是智能力,有好大的智能力,就能学习那一法的。学完了之后就为了利益众生,给众生演三乘正法。

“而于其中依无所得方便而住,无所行动,无所思惟,无有根本,以如虚空心,普寂灭心,无增减慧无取着心,无生灭心,无退转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无分别心,寂灭安忍离分别心。”这一共有十二心,菩萨所证得的根本智,他要依根本智而生起后得智。菩萨要有方便善巧,在根本智上的方面,二乘人只证了一半,没有方便善巧,因为他不能度众生,产生不出那方便善巧。

怎么样方便善巧呢?菩萨是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众生应以何机得度就现什么机,乃至这个众生应该布施他一点钱财,或者应该布施他点法。菩萨就应该给他布施点钱财或法,那也不能让他持戒,给他受戒,让他行大忍辱般若行,他做不到,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虽然是种种作而无所着,无所行动都是无所着的意思,要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也不表示自己是能度众生的;也没有我所度的众生者,不着,这叫三轮体空。后面这个心都是形容在你度生境界上,你是用什么心;相反的,就是依着真如的般若智能。

我们无所行动,我们也没有度众生。一切众生无所思惟,就是空义,证得寂灭了,空义了。我们有所思惟没有?我们的思惟都是妄而不是真,菩萨的真思惟是不思惟,但是不是没有思惟,大乘的意思就这个涵义。说没有根本,是说他不依于什么、执着什么,是这样说根本;你想诸佛成道的时候,他并没有说依着法身而修一切行,而成就报身,依着报身而成就化身,并没有这样说法的,他是智能的显现。为什么呢?他的心像虚空一样的,没有作用,虚空有什么作用?虚空没有作用。

“普寂灭心”,让众生都能得到寂静,不躁动。他对于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般若慧在凡不减,本具足的般若智能,本具足的诸佛法身德相,成了圣果,究竟成佛了也不增。诸位道友,我们讲《心经》,大家都知道不增不减,在凡的不减,在圣的不增,这种智能心就是没有取着,不执着,不执一切法。他不但不执我,一切法都不执着。这是到了不思议的妙境界,妙慧地。看一切法都是无生无灭的,我们看一切法是有生有灭的,有增有减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帮助得不彻底,只能种个善根而已;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让他断烦恼,也不能让他证菩提。

因为菩萨心如虚空,永远没有退堕的,这是指登地的菩萨,大菩萨证了般若智,永远不退堕,八地不动地就再不退堕了。法平等心,一切诸法平等平等,无染无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就是法平等心。这个心是真实的,是真如心。

我们讲“实际理地”,那名词就是形容法身的,而“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这个“无我心”加上一个区别。“无我”,二乘人也应达到“无我”,他是“小无我”;“无我”也没我所有的境,心能转一切境,心能转一切法。这一切法上都“无我”,无有分别心,没有染净大小,没有长短方圆。

寂灭安忍,寂静不动,不来不去,所以没有分别心。“善巧安住无成坏地”,很方便善巧的成坏平等。刚才讲平等,就是成就与破坏,他把两个看成平等的。

还有这种分别,一个东西成就了,不愿意去破坏它,这就有分别心,不能看得平等平等;如果看平等了,是不是要破坏呢?平等,更不破坏,一切诸法安立,说世法诸法位,世间相常住。每一法就住在每一个本位上,这种相常住的,一切的法,他都不坏法的本位,这就世间相常住。常住的意思,并不是认为花永远是开的,这个常住是指相续不断的,相续常住。

所以《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个寿者相就是相续不断;寿命相续不断,并不是我们要活一万亿岁,不是那个意思。我们这一生来了,那一生又来了,你在三界流转永远相续不断,是这个意思。“善巧安住无住无着胜妙慧地”,这是真正的般若,这个般若是什么样子呢?“无取无着,是名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若是菩萨成就了这个轮,从他最初一发心这个轮能摧毁一切,每段经文都这样说。十甲胃轮都是这样。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般若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他一发心,就能够除断五欲惑,“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这就是大菩萨,得名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从他一发心的时候就“超胜一切声闻独觉”,这必须依着教义讲,你才能懂。因为他从十信满心,那个十信的心是什么境界呢?是愿心,愿度一切众生成佛,他不但发了这个愿,而且照这个做,所以他就是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十信心,按着《华严经》讲,是很深刻的。

凡夫发心,最初的念心,他念念不退,念念不离三宝。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这是信位。有信的菩萨,真正的发了信心,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

如果这样,入了信位,一心、二心、三心、四心。这四个慧心,有愿心,有护法心,到了第七信是护法。怎么样护法呢?要是有人毁谤三宝,我能够舍掉我的身命护持三宝;听见毁谤三宝,我用我的身命保护法,保护佛,我们做得到吗?这是第七信心。

第八是回向心,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所做的一点点好事都回向给众生,这样到了发心住的时候,登了初住,十信满登发心住了,这个一发心就发大心了,就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福田,也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所依,让他劝发大乘。这是般若的大甲胃轮。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巧方便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名为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他利,或为俱利。常怀彼此。示现种种工巧伎术,为自及他得成熟故,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是诸菩萨自住大乘,于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若诸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微妙甚深法教令其修学,或劝勤修诸圣静虑,或为开示最胜义谛,劝令修行超四颠倒,觉悟四种无堕法性,或令趣入四无碍解,或复乃至劝令安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有余无余道及道果,趣入巧智令其成熟。若诸有情贪求名称利养富贵,诸根躁扰,善根未熟,劝令读诵诸阿笈摩,及毗奈耶阿毘达磨。或劝读诵除佛所说顺解脱论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乐布施,劝令惠舍种种珍财令其成熟。若诸有情暴恶不仁,劝令修学四种梵住。若诸有情心多忿恚,劝令修忍。若诸有情心多懈怠,劝修精进。若诸有情心多散乱,劝修静虑。若诸有情具足恶慧,为说正法,谓以记说教诫方便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敬三宝,具无依行,劝受三归,令敬三宝,或劝受学近事律义,或劝受学近住律仪,令其成熟。或劝修习种种工巧伎术业处,令其成熟。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种种世间巧方便智,过殑伽沙菩萨摩诃萨,以是一切书论工巧伎术业处,加行精进巧方便智,摧伏一切外道异学,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此巧方便,共诸声闻觉乘等,亦作一切佛法依因,亦是善巧诸行依处,亦是善巧任运无思灭退堕法。”

只有般若智不行,还得有善巧方便。这就讲到“五明菩萨”,“五明菩萨”是工巧明,看病不是犯戒吗?菩萨不是这样,他医方明,得有智能,方便善巧,不寡慧,得有明,得有大智能来做这些事。成就善巧方便轮的时候,一发心五欲都除断了,要超过一切声闻独觉,而且能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示现”这两个字不是实有的,而是示现的。善巧方便,就要工巧技术。这工巧是为了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供养诸佛菩萨,或供养独觉,或供养声闻,或自己的父亲,或自己的母亲。“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这就是方便善巧,那么就用四摄法成熟有情,菩萨就现种种身。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到什么程度呢?要内施、外施、内外俱施,一般的钱财不算,连妻子儿女都可以布施,何况房舍乃至于田园,都能布施,这是“外施”。

“内施”,包括自身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布施,布施给众生,这叫布施。

“同事”,示现跟作同等的事情,或者他当公务员,你也当公务员,他在那儿打工,你也在那儿打工,你跟他才能接近。这就是“示现同事摄”。“布施”、“同事”,做一切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叫“利行”。还得说“爱语”,跟任何人都不能说很粗硬的话,见谁都摄受这“爱语”,这叫“四摄法”。

“四摄法”,要大菩萨才能做得究竟,文殊菩萨是什么都示现,羊、牛、马都示现。大家看看各大菩萨的感应录,示现不同的众生,这是菩萨。

“自住大乘”,这不是说见一个众生也把他摄到来住大乘,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有些道友发心,只弘扬《华严经》,不讲三乘法,你来听,就是机来找我,我不去找机。众生得求我,我给他说,不求我,我不给他说;说了,他懂不懂,那是他的事,不关我的事。现在我们弘法的情况,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菩萨弘法的情况就不是这样,菩萨他自己住大乘,他对于声闻、独觉,那不是大乘器,你要给他说甚深的微妙法,教他修学,这是不可以的。面对不是大乘器的,他那根器还未成熟,或者他的声闻独觉乘根器成熟了,只能给他说声闻独觉乘法;可是大乘根器的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还未进入大乘的时候,你就给他说微妙甚深的法,教他修学,这是错误的。

菩萨的方便善巧怎么样用呢?他不是大乘器,你想把他转入大乘,那就慢慢的引诱,不是一下子能够成熟的。他对于独觉乘的根,或者声闻乘的根,还没有成熟,他不是声闻也不是独觉;你就渐渐引诱他,给他说这微妙甚深的法,教他修学,或劝他勤修诸圣静虑。一切初果的圣人都算是圣人,在小乘,初果算圣人,大乘不是四果也不算圣人。

让他修习定,修三昧,乃至于九次第定,为开示最胜的义谛,渐渐的开示最胜义谛。这个最胜义谛有几种?四圣谛都算是最胜义谛,对世间法,劝令他修行超过四种颠倒。

“四颠倒”,常乐我净是佛的四德;但是众生颠倒过来了,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不乐计乐,不净计净,那么苦空无常,这四种都给他颠倒了,要劝他超过这四种颠倒,超过凡夫,达到圣人的境界。

“四种无堕法性”,有哪几种?有的是菩萨的四种行门,第一个到彼岸,神通行,成熟有情行,就是菩萨行利益众生所成就的四种道,这就是令他趣入四无堕性。

另外的是“四无碍解”。“四无碍解”就是“法无碍”,“义无碍”,“诃无碍”,“辩才无碍”。“辩才无碍”就对一切法,他都是通的,没有障碍就是说没有不知的。菩萨善巧方便就是世间法也如是。所以佛最初就是说射箭、伎艺,不论什么世间的工巧明,一切工巧都能做,而且超过众生,都是第一。

“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支”、“八正道”,这些名相我们讲了很多。“有余无余道果”,“有余无余”就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道果”就很多,初果也是道果,乃至菩萨的道果,究竟的佛果。但是菩萨以善巧方便智,令他们都能成熟,他是那一类的机就成熟那一类的果,渐渐引诱他,但是必须有善巧方便去摄受众生。

“若诸有情贪求名称利养富贵,诸根躁扰,善根未熟”,前面是讲善根熟的,这是善根没有熟的,也劝令他“读诵诸阿笈摩”,就是《阿含经》。“及毗奈耶”,就是《律藏》。“阿毘达磨”就是《论藏》,劝令他们读诵经律论三藏。

或劝他“读诵除佛所说顺解脱论令其成熟”。劝他们读诵什么呢?佛所说的顺解脱论,这是世间法。除了佛所说的,虽然不是佛教的,是世间法,也可以让他学,令其成熟工巧。

受三归就是归依法,不归依外道典籍,那么,这个菩萨就说了,那不是佛所说的,只要顺我们的解脱理论,那个论的意义不违背解脱,也能够得解脱。像我们世间法有很多,像道教的,那也是修行的法,在社会上说,不防碍人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跟我们佛教的慈悲有什么差别呢?你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加着别人身上,这叫顺解脱,但是不是佛所说的。

这类的事情很多,令他成熟,对他成就修道是有帮助的。这是劝他的意思,他学佛信不进去,可以用世间法引诱他,这个菩萨不是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就不可以了。菩萨包括四众弟子,乃至包括一切的众生。大菩萨示现鬼道的很多,主命鬼王,在《地藏经》的八品,他要成佛,佛就给他授记,他是鬼,那是到那个道去了。他示现的这例子太多了。

对于不乐布施的,就劝他行布施。“劝令惠舍”,你要舍,要施给众生的恩惠,这跟佛讲的就不同了。我们佛弟子布施了,不望回报,现在的人你叫他舍的时候,他会有所希求。做好事,劝他为善最乐,这也是顺解脱。这样使他能够惠舍种种的金银财宝,令他渐渐成熟了。

“若诸有情暴恶不仁”,暴恶不仁,一点仁慈心没有,国王施暴政的,暴恶不仁尽做恶事,那么就劝他“修学四梵住”。

什么是“四梵住”呢?“四梵住”就是说四种清净行。哪四种呢?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一修慈,就暴恶不起来了,修慈悲就对治暴恶的。

“若诸有情心多忿恚”,容易发脾气,劝他修忍辱。

“若诸有情多懈怠”,要劝他修精进。我们这么劝他,他就精进吗?所以这得大菩萨,要有善巧方便,他不像我们这么直接,看见懈怠的就直接说,你得精进,你得修行,多念佛有好处!他才不理你,他翻眼皮瞪你两眼。你得要有善巧方便,为什么要善巧呢?你没有善巧,摄受不了他的。

现在有些人,见一个人刚信佛了,就劝出家,我收你,你出家才能精进。是这样吗?出了家,不精进的太多了;出了家,他认为自己成就了,就懈怠了。我们前面讲,能够被片袈裟,那袈裟是佛的加持,不是说你这个人,不是我们前面看到,被片袈裟就得度了,得度?照样的下地狱。人家恭敬的是那个袈裟,那个袈裟代表佛,代表法,代表大众僧;你理解错了,劝人修精进,必须得行正门,你得有善巧方便,引导人家,他自然就会精进。等根器成熟,自然到了那个时候,他出了家,就能悟道。

现在你度了好多的出家人,不但没有悟道,反而把他耽误了,他造了些罪。因为他出家之后,不能好好修行,那是做罪的。本来是清净常住,反过来就不同了。

这必须知机,对懈怠,劝他精进,是对的。你要是不精进,有些什么过错?就是你做一半事情,你要是不专心去做,一事无成,何况修佛法呢?这样慢慢的劝他,不是用言语就把他能打动的,还得自己带头去做。

菩萨度众生,众生也帮助他。你们归依我,一直跟着我拜忏,大家可以懈怠一次,不去拜;我今天很累,休息要告个假。我从来不敢告假。我一天不拜,别人也不拜;我要是一不拜,几天不拜,大家都不拜。在纽约和三藩市这这样;但是我很少不拜的,自己立个行,要精进。

我们的心,有时候心多散乱,散乱了就要修定。定怎么修呢?等我们讲完了,会讲数息观,你从最初开始修,你能进入。别看我,数出入息,这有什么功德?这个功德可大了,你要定个时候,在定中念佛,那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散乱,没有昏沉,没有扰动,你念就是一心。不是要我们念到一心不乱吗?没有说是念到十万就算数了,念到一百万一千万,你也生不到极乐世界,得怎么样念呢?一心不乱。对着散乱,要劝他修静虑。

“若诸有情具足恶慧”,恶慧就是邪知邪见,他的问题总跟人家不同,有所出入。

人若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他跟你不同的。若邪知邪见,怎么样对治他?“说正法”,你要把佛的教诫,诸大善知识、诸大祖师的教诫,你拿方便来给他引诱,令他成熟。

“若诸有情不敬三宝”,我们前面讲的无依行,“无依”,他没有依,无依者就是不敬三宝。我们劝他受三归,要归依三宝,令他恭敬三宝;或者叫他学近事律仪、五戒、三归五戒,劝他修近住律仪,也就是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应该是九戒,我们认为八关斋戒,只有八戒。〈西游记〉上讲,陪唐僧取经的猪八戒,就是八戒。其实那八戒还有一斋,过午不食,斋者是期限的意思,所以应当是九个,八关为什么叫关呢?关闭诸恶趣门,一切恶趣门就关闭了,你受了这么一天,八关斋戒就把恶趣门都关了。

我看很多受了八关斋戒的,有很多还是很严谨的,他过午就是不喝,带颜色的水,佛制是不能喝;说喝牛奶、豆浆,不但不许,就连有颜色的水,喝茶也不许。

喝茶水,喝果汁,不都是水吗?不行的,只能喝水。但是这其中有开缘,要受戒要先学开缘,我们都要找方便,说我们支持不了,身体弱,或者是我受了过午不食戒,但是有病可以开,过午饮浆。

“或劝修习种种工巧伎术业处,令其成熟。”上工、泥工,凡是一切技术都可以,这叫菩萨的世间工巧明。工巧明就是菩萨的方便智,在世间上具足了方便善巧智的这些菩萨,像恒河沙数那么多,大菩萨,他足以书、论、工伎巧,以这个业来进行增长、精进巧方便智。外道会的我都会,这得大菩萨,不但会而且超过他,他才能服你。他会那一行,你就会那一行;你到那一行,你就是第一,他就得跟你学。这必须大菩萨才有那种智慧善巧方便智,可以降伏一切的外道,这就叫菩萨的世间善巧方便。

此巧方便,共声闻独觉乘等,声闻独觉乘都可以能学,都能做得到的,也可以这样做,这就叫给一切佛法作依赖之因,依佛法僧而种的一个因。一切的善巧方便就是他所行的处,所依的处,亦是善巧任运,无思灭退堕法,这个就不容易。无思灭永远不退堕,无退堕法,这就是善巧方便。任运,就是自然,看一切法在生灭当中,他就能在一切法上引入回归法性的理体,在生灭当中引他回到不生灭,到了不生灭才能无退堕,但这个不容许,下面就说了。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依明师,不依善友,修行世间善巧方便,是诸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向诸恶趣,不能随顺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实福田,不能善巧知诸有情根行差别。以于善巧方便愚故,为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及于大乘根本未熟者,宣说大乘令其修学。又为大乘法器有情,宣说声闻独觉乘法,令修声闻独觉乘行,为独觉乘法器有情,说声闻乘,令其修习声闻乘行,为声闻乘法器有情,说生死法,令其爱着,不为宣说厌生死法。又于善巧方便愚故,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执着邪见,为彼宣说甚深大乘,不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又于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诸有情乐修净戒,令修布施,若诸有情乐修安忍,劝舍安忍令修净戒。若诸有情乐修精进,劝舍精进令修安忍。若诸有情乐修静虑,劝舍静虑令修精进。若诸有情乐修般若,劝舍般若令修静虑。如是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不能真实利乐有情,与诸有情为恶知识,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着,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如是世间善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在善巧方便里头,我们随顺世间法而能转世间法,你随顺世间法却被世间法转了,那就不是大菩萨了。

这个善巧方便智,你必须是真实的通家。所谓通家者,经、律、论,无法而不知,无法而不晓。真正通达了,因为这个根机,就这样的来摄受他,他才能入佛道,这等于是菩萨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不止这个,还可以用五欲引诱他。世间上都贪财爱色,这两者是一切众生的通病。菩萨就示现满足你,又示现生灭无常,你贪到了,又没有了,你马上就醒悟了。他是这样来度你,大菩萨才有这个方便善巧。

像大家所熟悉的道济禅师,疯疯颠颠的,以酒度世,用疯颠济人,他装疯卖傻,就去度人家。人们为什么那么恭敬他呢?他认识真实处,还能够解决你的一切困难。

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智,不能解决众生的痛苦,你这个善巧方便智就落于愚痴,这就不是智慧,而是善巧方便愚,不是善巧方便智;这就是向诸恶趣,不是向诸善趣,不能随安住出世间的巧方便智,不能随便善巧的方便智。

前面讲了,你说这些法可以,但是得顺如来故,能够像如来所教导的,能够得解脱,你违背那个,就不顺法性,成就不了。你也不能够作真正的善知识,也不能作真实的福田,不能够善巧方便。你没有这个智慧,不知道众生的根性差别,他的行为,一切差别相,你不知道,你怎么度他?没有办法度他,这叫善巧方便愚,愚痴的愚,这个不是大乘器,连声闻独觉也成不了。

因为善巧方便愚,面对三乘的根机,你颠倒说法。他是声闻的种性,你却给他说世间的恩爱,不给他说知苦断灭,不给他说厌离生死法;对缘觉乘法,不给他说因缘法,反而给他说大乘法;对大乘的根器又给他说声闻缘觉法,说生死法,苦集灭道。这是不可以的,这叫颠倒,也就是善巧方便愚,这不是善巧方便。

“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执着邪见。”这是杀盗淫妄酒,说五戒的话,这个有情能够理解的,就是世间的五欲。面对五欲,你应该给他说断欲法,了生死法,像五欲怎么害人?怎么对你不好?这就对他的机,你给他宣说甚深的大乘法,不给他宣说生死流转法。

“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你说这个他能厌怖,你们依诸法都皆空的,正投其所好。他说原来是空的,更加劲干了;他就执着五欲境界,这就不是方便善巧智,这都叫善巧方便愚,不是智慧。对这个有情,他乐于杀盗淫妄的,你给他说,这个要堕地狱,要离开这些恶法,那才对。但是你给他说大乘法,说空义了义,那就错了。

乃至于在六度万行当中,他本来是喜欢持戒的,你却给他说布施;本来他乐意修忍的,你却要他持净戒,这就是说法不对机。若诸有情乐修精进的,劝舍精进令修安忍,人家在那儿很精进修行,你劝他把这个舍了,你要修忍辱,这就是法说非法,非法说法。

若诸有情乐修静虑的,想修定的,劝他舍定令他修精进。那么若诸有情乐于修般若的,劝他舍般若令修静虑,他要修智慧,你让他去学定,两个都不成。“如是菩萨愚”,这个菩萨就相当愚痴,不是菩萨,于这个世间的善巧方便,“不能直实利乐有情”,菩萨的善巧方便是为了利益众生,你这样一颠倒,众生就得不到利益,那不是有情的善知识,而是有情的恶知识。

“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着”,依这个善巧方便,因为行这个善巧方便就能得道,就执着这个善巧方便。“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这不是出世间的善巧方便,有得就有失,有得就有不得,这是相对法,所以这是错误的,不叫大甲胃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这就不是菩萨摩诃萨。

“云何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工巧伎术,为成熟他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随其意乐,随其根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又能渐次劝诸声闻修独觉乘,劝诸独觉修习大乘。若于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厌离生死苦法令其修学,厌离生死,欣求涅槃。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乐着邪见,随其根性。或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或为宣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与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无上乘中浅近之法令渐修学。若诸有情已乐布施,为说胜上受持净戒令其修学,广说乃至若诸有情已乐静虑,为说胜上无漏圣道所摄般若令其修学,此巧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着,如是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胃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所修慧有二 世间出世间 取著名世间 无取着出世 修善巧方便 依二种差别 有所得世间 无所得出世 若唯说一乘 是名恶说法 不能自成熟 亦不能度他 一向恶众生 为说三乘教 是则为愚痴 不名摩诃萨 有堪趣三乘 欣求闻正法 为说乐生死 非为智者相 专意谛思惟 随根欲教化 此善巧方便 智者所称誉 众生虽有恶 而堪入三乘 随根器教导 令解脱众恶”

前面讲的是双重关系,为自利利他。这里不是,这是出世间菩萨的善巧方便,专为利他不为自利。他也“示现种种工巧伎术,为成熟他承事供养诸佛世尊”。那么,这大菩萨全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工巧伎术,他的目的,就是承事供养诸佛。

例如,我们看见拉萨的喇嘛,他们拿酥油糌粑,能做很多的花,能做坛城来修道,他也没有什么名,没有什么利,坛城立在那儿,谁也不知道是哪个喇嘛做的。

这是没有记名的,也得不到财的,什么都没有,这是给寺院打工,打工是没有代价的。这种工巧全为利益人,供养诸佛的,也不是利益人,都是供养诸佛。

有厄难了,这位大菩萨就示现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他,跟他接近,使他能够改变。

但是你必须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怎么行呢?

像济公救那个卖狗肉的故事,那个卖狗肉的,他每天都杀狗,对他母亲非常不孝,经常骂他母亲,打他母亲。有一天要宰一条母狗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忘了,出去再回来,他的杀狗刀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里头外头都找,他就骂他妈妈也去找,他妈妈根本没看见,最后找到了,看见那小狗在跟前横着。他踢那小狗一脚,他这一踢,把小狗踢跑了,小狗底下有把刀,小狗就拿身子把宰狗的刀压在下面。当时他还是把这条母狗宰了。

不过,他心里很惭愧。他说:“我要杀它的妈妈,这条小狗都把这个刀藏起来,用它的生命掩护起来。我是个人,我对我妈妈这么不孝!”他就给他妈妈叩头忏悔。

他说:“妈妈,我们今天把狗肉卖了,再不做这个生意,另外找个职业,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您。”

本来他应该受“五雷轰顶之报”。所谓“五雷轰顶之报”,就是指死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当中。当他推着车出去,想解大手,他那个狗肉车子停在路上,解手得跑个僻境地方,他就跑到一片土墙旁边,人家看不见的地方蹲着解手。他一边解手一边看着他的狗肉车。那济公是有神通的,知道他快要被压死,因为他一念的孝心,就把他的罪恶消失了。济公来了,就把车子推走,他就焦急了,“这是最后一次,就这么一点本钱,你给我推跑了,我怎么办?”他大便也不解了,把裤结了,他说:“师父我供养你狗肉,你停下来,这是我的本钱。”他一直在喊,济公把车停下来,他说:“大师,我谢谢你。”但是他刚一跑的时候,他蹲的土墙就倒了,吓得他一身冷汗。

他说:“师父我要谢谢你,我这个狗肉给你一半。”他说:“我不要你的,我只是帮你卖。”

济公就帮他卖,过路的人都买。他说:“今天我们提高三倍价钱!”“三倍价钱能卖得到吗?”济公说:“你不要管,我来卖。”那济公一念咒,在这儿过的人谁都买,闻那个狗肉香的不得了,他就买,一下子就把这车狗肉卖完了,那钱很多,多了三倍,本钱更大。他说:“大师,我怎么谢你?”他说:“你不要谢我。一念孝心起,今天早晨你跟你妈妈忏悔,这是孝心的感动。”

如果你没有这个善巧,你救不了人家,让那个墙砸死,砸死不就堕地狱去了!

还没有等到忏悔,他的杀业那么重!菩萨度众生得有本事,那种善巧方便不是我们这种善巧方便,我们的善巧,不是善巧,简单说是为了自利,不是为利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能借口帮助别个道友,你存的是什么心,确实纯粹为利他,对自己毫无是处,这是菩萨真正的发心。

我们这样学,你做一件事一定观照你的心,从什么地方产生这个心,你离开贪瞋痴爱,这是很关键的。菩萨做愚痴的,“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一切众生”,用四摄法成熟有情,四摄法是布施、同事、利行、爱语,随众生的意乐,可不是随你的,你的心里想怎么样,就想怎么做。现在利益众生的菩萨,以为自己想怎么做,大家就得听我的,这完全错了。宣说正法,要随他喜欢什么,给他说什么,那一法他能得度,因为能渐次的劝诸声闻独觉乘,劝他们回小向大,劝诸独觉乘修大乘,劝声闻乘要进一步修独觉乘;他要是声闻乘的根器,令他修学,厌离生死,就求涅槃,求不生不死。

“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乐着邪见”,杀盗淫妄,这是五根本的。“随其根性”,就为他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那个众苦的果报,让他生起恐怖感,生厌离感,离开这些恶法,你就给他宣说与声闻乘相应的一切正法,或为与独觉乘相应的正法。大乘根机的,“或为宣说无上乘中浅近之法”,不是一下子就能进入大乘,从初开始,从浅近到那个相似的中等的,最后说最上乘的。

大家读〈华严三品〉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净行品〉,谁都做得到,看什么念什么,这叫发心。〈梵行品〉,入真空清净行,梵行就是清净行,所作一切都清净,一切都没有,甚至于连佛的十力都没有了。那就空了,那是真正的真空。但是还不够,〈普贤行愿品〉,重重无尽,从空出有,有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空;真空不空,不空就是妙有,这样反反覆覆的行普贤行,是有阶段的。

你若念《华严经》,最好选择这三品,这样都有了。从善财童子初发心,从十信位开始,一直参到等觉,都参完了,已经到了成佛阶段,还不够,又回到文殊菩萨跟前。弥勒菩萨叫他再参文殊菩萨,他又回到文殊菩萨,以信为根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长养成了,又回归于心。文殊师利菩萨叫他回去重参普贤菩萨,才能究竟成就不可思议的法身佛,也就是报身佛。要这样才叫做菩萨具足的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无所执着。说了中浅近之法,之后令他渐渐修学。这个众生以乐布施,只有布施不够,还得修持戒,只是持戒还不够,还得修忍辱,忍辱不够,还得修禅定。一个一个,让他修六波罗蜜,让他证得,但是无所得、无所执着。菩萨是这样的出世善巧方便,这才是真正的大甲胃轮。

你若修行善巧方便,也依二种差别,有所得世间,无所得出世;世间无所得,就可以出世间。“若唯说一乘,是名恶说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不说三乘法,只是说大乘一乘法。这个说法是恶说法,不是善说法,自己也成熟不了,也不能度他。“一向恶众生,为说三乘教”,没得善根,尽作恶的。你要是给他说三乘法,不给他说浅近的归依,不让他行十善法,他怎么入得到呢?这就叫愚痴。

“有堪趣三乘,欣求闻正法,为说乐生死,非为智者相。”他已经可以了,“堪”是可以,能够成就趣向小乘中乘大乘,他非常的欣乐,要欣求闻着真正的法。你给他说生死法,为说乐生死,说生死法,生天,做人,种善根,这是生死法,入门的十善法,这不是智者相,不对机。

“专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菩萨度众生不是那么随便的,应当谛思惟,如理的想一想。你不知道他的根机,你可以听他的发言。你跟他多谈一谈,他会表达出来的,他会告诉你,他是什么根机。所以你跟众生谈话的时候,每一个人不会把他所求、所想的写到脸上。但是,他脸上确实的告诉你,他想做什么,他也有希望的,你可以知道的。这要善观察,要善思惟,随他的根机,随他的欲望,这样来教化他,这才叫真正的善巧,这是智者所称赞的。

“众生虽有恶,而堪入三乘”,这个众生是作恶的,就像刚才我讲的故事,他是杀狗的,是作恶的,对母亲又不孝。但是他过去有善根,现在他的善根成熟了,能放下屠刀,能够一念善心起了,他的善根生长了,作善的人,行了一辈子善事,到了临要死的时候,恶性不改,这就是过去的恶很重,障道因缘。

能以这样的善巧方便,来观察众生的机,虽然他过去恶了,但是现在他可以证入三乘。你要教导他,摄受他,令他解脱众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就是这样,不能因为他作恶,就不摄受他,不给他说善法,这也是错误的,这不是善巧智慧,观察不到他现在已经成熟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慈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大慈大甲胄轮?善男子,慈有二种,谓法缘慈,有情缘慈。法缘慈者,名为大慈,名大甲胄,有情缘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所以者何?有情缘慈,共诸声闻独觉乘等,声闻独觉为自利乐,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声闻独觉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为灭自惑,为灭自结,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其法缘慈,不共声闻独觉乘等,唯诸菩萨摩诃萨众所能修行,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一切有情精勤修习此法缘慈,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有情寂静,及得涅槃,灭烦恼结,精勤修习此法缘慈,是故此慈名为大慈,是大甲胃。又诸菩萨修法缘慈,不依诸蕴,不依诸处,不依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如是菩萨修法缘慈,超诸声闻独觉乘地,是名菩萨法缘大慈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慈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声闻及独觉 修有情缘慈 心带十三过 唯求自利乐 菩萨大名称 普为诸有情 修不共大慈 心离十三过 心除十三垢 为趣大菩提 修法缘大慈 成福田非远 安住十三力 出过诸有情 犹如师子王 超胜诸禽兽 降伏十三怨 离断常边执 心无有染浊 速证大菩提”

什么是“大慈大甲胃轮”呢?这跟前面是一样的,慈也有二种。“法缘慈,有情缘慈”,一个是约人,一个是约法。就法来说,这个慈就是大慈,名大甲胃;就情来说,不名大慈,非大甲胃。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者何?”就是征启的意思,下面就讲了。“有情缘慈”,是跟“诸声闻独觉乘等”,跟他们相等的。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乘独觉乘为了自己的利乐,不是为了有情,他精进修习,不是缘一切有情来修大慈悲心的。

他是为了自己的寂静,为自己的涅槃,为了灭除自己的惑业,为了断除自己的结使。结使这个惑,很不容易断,结使使你烦恼,使你堕落;因为你那个业已经结成了,就解脱不了的。而那个声闻缘觉乘,他想灭自己的结使,不是为了有情而精勤修习,他是有情的缘慈。

我们再简单的讲,声闻缘觉乘是不拔众生的苦。就像目犍连尊者,他是为了救他的母亲,才到地狱给他母亲送饭,他并没有发大心给地狱一切众生送饭。他的心量太小,只为自己,没有大慈悲心。声闻乘,不能大慈大悲的,不能够为了一切有情而精勤修习。他这个慈爱,是有爱的情份,爱就是无明,这种慈,“不名大慈”。

“法缘慈”是什么样子呢?“不共声闻独觉乘等,唯诸菩萨摩诃萨,所能修行”,这是大菩萨所修行的。他们怎么样修行呢?他们普利“一切有情,利乐一切有情精勤修习”的,不为自己,这叫“法缘慈”。他是从法身上缘,这个法当法身讲也可以,就是法身同一体故。我跟众生一样的,同一体故,我要度他们,自己也在内,这就是“法缘慈”。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要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寂静,得到究竟定,得到涅槃,灭一切众生的烦恼疙瘩,给众生解结。那么在《楞严经》上,“解六结越三空”,“六结”就是“六根”,六根相对着六尘的烦恼都解开,你就达到真空的境界了。真空境界,二乘空,菩萨空,究竟空,毕竟空。你达到这种究竟地,他是灭众生的烦恼结,他就精勤修习这个“法缘慈法”,这叫大慈,拔一切众生的痛苦。

三界是属于生死的,此世就是这一世,他世就是未来。菩萨这个大慈悲,不论未来现在,是三世平等的,三界平等的,一切诸法就是平等平等;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凡是有此岸者生死,彼岸者是涅槃。因为欣乐涅槃而断了这个生死,出生死苦海。这种发心不大,是泯一切法,泯一切法之后,才能立一切法。空一切法而后才能不空。

我们现在若不空,就是执着;空了之后而再回来,再度众生,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你以为这个很简单,我们就是翻不过来。如果翻过来就太好了,我们都成佛了,就是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烦恼跟菩提,生死及涅槃,古人形容,烦恼就是手心,菩提就是手背,就是一只手而已,没有其它的。你明白了,就证得了,不明白就耽误了。那就误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看各人的修习,有得,有不得,有得一定有不得。

不依着这个而起大慈悲心,法缘慈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不依着这些而生起我的慈悲心,这叫法缘慈。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这个偈颂我们念一下。“声闻及独觉,修有情缘慈,心带十三过”,要是修有缘慈,会有十三过患,因为唯求自利乐,自己求自己的利乐。

“菩萨大名称,普为诸有情,修不共大慈”,不共声闻缘觉,“心离十三过”,“十三过”就没有了。

“心除十三垢,为趣大菩提,修法缘大慈,成福田非远”,一定会成究竟福田,成佛不远了,但是“十三垢”很不容易除。

“安住十三力,出过诸有情,犹如师子王,超胜诸禽兽”,像师子王那样,师子在兽类是为王的。

“降伏十三怨,离断常边执”,这“十三怨”就是断常边执所产生的。

那么“心无有染浊,速证大菩提”。声闻跟独觉二乘人,他们修的慈悲是有缘慈悲,可以脱离“十三过”。

“十三过”,在〈瑜伽师地论〉九十九卷,提到了“十五过”。依着这个十五过失,中间有可以合拢的,我们把这十五过失先念一念。

“一者四重过失”,“二者猛力禅过失”,“三者匮乏不足喜过失”,“四者他所羁过失”,“五者无正信背令不信”,“六者有正信者令其变异过失”;五、六这两个可以合成一个。就是令这个有正信的人,不能增长信心,反而使他信心退,这是一种过失。

你所做的事业,你这个慈悲本来是好的,但是别人讥讽你,甚至于同道也责备你。你本来是出自慈悲心,别人认为你还有别的目的,这是一种过失。“多财宝多诸事业过失”,财宝太多,犯罪的,说事业做太多,也是不可以的。

“染着过失”,“恼他过失”,“发起疾病过失”,这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谁也不愿意害病,但是你生了疾病。我们为什么会生疾病?病从口入,吃多了,少吃一点就好了,这类病很多。

“障往善趣过失”,这个过失就多了,我们有时候感觉着佛菩萨好像就在眼前,心里有时候在用功用得相应的时候,就感觉好像佛菩萨对自己很近,心里生起大欢喜。

有时候你用功,用了十年、八年,好像佛菩萨遥远无边的,念经也好,持咒也好,好像佛菩萨没有什么加持,自己愈念愈迷糊。这个就是障你趣往善趣的过失。

有的过失是,不应庇护的,反而去庇护,这种道理恐怕谁都有,要避嫌疑。应该庇护就庇护,不应该庇护的,就不庇护。我们举个例子,佛度一切众生,菩萨度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恶心所来的,你说我们应当庇护他,还是不应当庇护他?他生起恶心,不是求法的,你有神通你可以知道,没有神通,你又怎么知道的呢?

他怀着二心,或是测验你,或者考试你。如果你去利益众生,应当怎么办?例如有的众生问:“老法师,您怎么修行呀?您都念什么经呀?”这个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知道这些干什么?那个法师或者就会产生的问号,你问我这个做什么?你要测验我的功夫吗?但是这个应当庇护?还是不应当庇护呢?得看你有智慧没智慧,有智慧不庇护他,就会跟他解释一下,这跟你没有关系,我修的,你不见得修得成;我修的,你去修不见得灵,也不见得你应该修的。

有些是通的,通的是共的。我修的,你也可以修;但是我修的,你不能修,跟他解释清楚就好了。有这些过失,你要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毛病多得很。

不应当为依止的,反而为他依止;应当为依止的,你反而不依止,这都是过错。

应该恭敬的不恭敬,不应该恭敬的,你反而恭敬,这些都不是正确的。

“十三过”,在〈瑜伽师地论〉上讲“十五种过”,应当伏藏的而不伏藏,不应当伏藏的而去伏藏;应当修习的,你不去修习,不应当学习的,你反而学习。这两种可以不用解释,这是“十三过”。

所以你要是有这些过失,就不能达到大慈大悲,大慈悲应该怎么样呢?对一切众生不舍弃,那就没有这种过失。

这十三个是反过来说的,这是修有缘慈,这些过失会产生什么呢?为求自己的利乐,只想利乐自己,不利益他人。菩萨是相反的,菩萨是大名称的,他是普利一切众生。他修的是不共大慈,不共是不跟声闻缘觉共,跟一切发菩提心的人共。那么修这个就没有这种过失,“心除十三垢”。

“十三垢”,佛学辞典里有“十四垢”,我把“十四垢”合拢到一起,就是“十三垢”。

“四结”、“四处”、“六损财法”,合起来就是十四种垢。

什么是“四结”?就是“结使”。我们经常念结使,这几种疙瘩,你要是解不开,会使你造罪的。哪几种?就是五戒当中的杀、盗、淫、妄,这就是“四结使”,这四种是根本的,一直到成佛,才把愚痴断了。愚痴就是无明,才把无明断了。

还有,欲、恚、怖、痴,在一切境上起贪欲,在一切境界上起瞋忿,起恚。恚就是恼害的意思,也就是憎忿、憎恨的意思。还有恐怖,这些就是愚痴;若是不愚痴的人,他没有贪欲,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他不起贪欲,那是幻化的境界,那是骗人的;有爱才有恚,无爱就无恚,也就是没有情。要是对人类说是无情,好像这个人是冷血动物,是无情的。这个话对吗?不对,冷血动物也有情,冷血动物并不是没有情。像鱼类,都是冷血动物,海里头生的,它有情,它对它的子女,生下来的,它有爱护,有情。

无情的意思,是对一切法不去执着。有人认为我们佛教的人,一信了佛教,就无情了,情感也不要了。夫妻、父母,什么都不要了。这个批评是错误的,佛不是无情的。学佛的人不是无情的,而是他的情特重了,他不单独对哪一个,因为对父母妻子有情了,对别人就没有情了。不是的,他对一切众生都有情,多情乃佛心,他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是这个情字,有不同的解释。他有智慧,不执着,他不起贪恋,那么他就没有这些毛病。

还有垢染,好喝酒的人,会耽误很多事。佛为什么把酒戒列到五戒里头呢?在印度发生过这种事情。因为饮酒了,犯淫欲;因为有瞋恨,怕被人检举,他就把人杀了,逃跑了;逃跑没有钱就偷,偷就骗人,说假话,因为喝酒,淫、杀、盗、妄全犯了。在戒经里有很多这种故事,之所以把酒列成五戒,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儿。

特别是菩萨,那酒也是根本,他不能卖酒,卖酒的比那喝酒罪过大的多。你迷惑好多人,等于卖毒药,就是这样。但是国家的法律没有制裁,反而鼓励卖酒,为什么鼓励?收税,酒税大得很。另外的是放荡、迷恋之乐,这个分成两个。迷恋,有如妓院,游玩场所,游玩场所就是放荡的地方。在这个垢里头,分成“十四垢”,我把他们合拢了,就是“十三垢”。

还有,跟恶语结合到一起,会引你去做很多坏事,产生过失。还有懈堕,懈怠一定堕落,当你懈怠的时候,你想到这一定是堕落。这是《长阿含经》里头说的。

“十三怨”,“十一瞋恨”,加上两个就是“十三怨”了。恶业猛利,什么猛利呢?发脾气的时候,瞋心猛利。当那瞋火制止不下去,瞋恨心来了,什么都不顾了,乃至于倾家荡产,亡国失家,都可以的。若瞋恨心来了,非常的猛利。或者被恼,被他人触动的恼害了。或者抱怨,对我有怨仇,我想报复他,乃至于这本身就是“十三怨”。

“现相”,就是在这个怨恨里头现的恶相,叫“现相”。毒害,或者是用毒药害人家。不断,这个瞋心不能截止,不断相续。

“十三力”,是专指西方净土菩萨说的,具足了十三种力,而且自利利他。

第一“因力”,过去你能够生到净土,这是你宿世的善根力。

第二“缘力”,就是善知识的教诲力。

第三“意力”,是如理的作意。

第四“愿力”,那是求菩提的力量,求菩提发愿,发愿成果。

第五“方便力”,一切善巧方便而修自利,或者利他。

第六“常力”,常依着一切佛法而修行,产生力量。

第七“善力”,正修善根力,十善业内的善业。

第八“定力”,就是三昧力量,就是修奢摩他(止),修奢摩他,产生了力量。

第九“慧力”,慧力就是修慧,观慧所成就的力量。

第十“多闻力”,多闻正法,常听你才生起智慧;不听,你怎么能明白呢?不听你明白不了,就得多闻。

闻法产生正法,有一种力量加持你,那种力量加持你,你感到佛就在眼前,这力量消失了,佛的力量很远了。我们念佛念到相应的时候,感觉佛在眼前;一懈怠,佛又没有了,又消失了。我想每位道友都有这个感觉,当你静下来,或者念十万声念一百万声,感觉地藏菩萨确实就在眼前。或者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眼前。

等你一懈怠,这种力量都没有了,时而很远,时而很近,这是自己的力量。

第十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四种把他们合拢起来了,才成一个力量。

第十二“正念”,我们一天起心动念,一定要有正确的念头,凡是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他人,不为自己求安乐;这个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这都叫正念。这个里头包括了正观,诸通明力,就是神通,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

第十三“如法调伏众生,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悲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所以者何?一切声闻独觉乘等,但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不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菩萨摩诃萨不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但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是故菩萨成就大悲大甲胄轮,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二乘人修的悲心,是为自己得好处,单为自己得到利益,这样来修行悲,这样的悲心不普遍。我们一般说怜悯别人,或者对事对人而行的大悲,不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益故,修行大悲。只为自己求安乐,不为众生得离苦,那么就不能够去普利一切众生。这样去实行大悲,他修法的时候,在用心上,就有了二种不同。所以我们做一件事情,就善用其心。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看你怎么观照?一样事情,你用一文钱去供养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别人用一万块钱布施供养的功德很小很小。

什么原因呢?用心不同。要善用其心,看你怎么观,就怎么做。

一件事情都有两个面相,你做对了,功德无量;做反了,害处也无边。杀人放火,普遍认为是罪恶,菩萨有时候要利益多数众生,对这个众生的恼害,他制止不了,可以把他杀了,或者放火烧了。但是他是为了利益更多众生,菩萨不会畏苦的,对这个众生菩萨还要还他的命债,以后还得把他度了。菩萨不论顺逆,都是大悲心,因为他出发点是大悲心,那就是大悲了。只要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让众生离苦的,菩萨是这样成就这个大悲大甲胃轮,他就“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能给他们作福田,他们在菩萨中可以求得福报。

“是菩萨摩诃萨普为饶益有情故,行四摄事而成熟之,谓由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布施摄,能舍一切珍宝财物,禽兽仆使,国城妻子,乃至身命无所悋惜,行无所得为方便故,不见一切所化有情,不见施者,不见受者,不见施物,不见施行,不见施行所得果报,乃至不见无所得行。如是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爱语摄,行利行摄,行同事摄,随其所应,如上广说,乃至不见无所得行,是菩萨摩诃萨,常以最胜能调伏心,能寂静心,无数量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所生无动无住大悲大甲胄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无厌倦,如是名为菩萨大悲大甲胄轮,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悲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甚深微妙法 所成之大悲 难测类虚空 无色无安住 菩萨大精进 具杜多功德 胜智成大悲 勇健超诸世 无依怙有情 生死苦秽缚 大悲水沐浴 令解脱众苦 菩萨行大悲 能竭生死海 非诸声闻众 及独觉所行 众生贪恚痴 迷谬堕恶趣 濯以大悲水 脱苦得萧然”

菩萨为了饶益有情,行四摄法,来成熟众生,成熟有情,使他们成就,离苦得乐。“谓由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布施摄”,布施,就是舍物质,或者内施外施,或者舍身体,为了让他们得到利益。能舍什么物质呢?一切的“珍宝、财物、禽兽、仆使”,禽兽,就是你喜爱的,像鹦鹉巴哥,那是最好的。这是指在家菩萨。禽兽、仆使、佣人,乃至自己国家、国城,妻子都能舍。乃至自身“无所吝惜”,无所吝惜,吝惜就是不舍的意思。他对任何事物自身外身,乃至所有一切都能舍。但是舍的时候,不求果,那么,无有受者,无有这个施者,乃至于不见施所得的果报。我这么样舍将来得到什么果报呢?没有果报,不执着果报,不贪求果报,是这样的来舍。

这里有个问题,佛在说法的时代,妻子是属于他自己的,像财产的一部份。可是现在讲求平等,妻子有自由,她有自己的权利,我把你舍给谁?办不到,现在不可能了。妻子要把丈夫舍了,这也不可能。你说:“我把我丈夫舍给你,当奴隶去!”

你丈夫不会听你的,这是指着过去社会的情形而说的。

他舍自己的身体、财物,属于自己的部份,可以随时舍。现在舍国城妻子的,有人问我:“我当国王,我想舍!”你想舍!你的大臣同意不同意?你舍了,可是政府不同意。现在的总统说:“我舍!”你舍总统位,参众两院还未通过,你舍了,那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得从另一方面看,从内心说,菩萨行道的时候,他心里如是想,凡是我所贪爱,不论什么,无贪无爱,一切都可以舍,也就是无所吝惜。

这叫方便善巧,但是舍的时候,也不见我是能施者,也不见有受施者;还有我所施的物品,还有我施行就是行大悲心,行菩萨道。我施了之后,未来得什么果报,要考虑这些也不成大悲菩萨了。

令如是的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爱语摄”。“爱语”,大家都知道了,说让人好听的话,不要说让人家烦恼的话。中国有句格言,“顺情说好话”,顺着人家的情感说好的,人家都欢喜;“恶语讨人嫌”,你跟人家唱反调,人家听到就讨厌你,不接近你,少跟你说话。这个要注意,要使人欢喜,但是你可别违背了三宝意,说的爱语一定要含有出离心。例如说两性的关系,你跟他说好听的,让他欢喜,我帮着你能找到女朋友,我帮你找到男朋友,这样是不行的,你当时就犯戒了。所以淫戒里头包括很多问题的,每个戒条,要是讲起来,你无意中犯的都很多,不过那不是根本,为什么出家学戒要学五年呢?因为不学,你不知道,你随意一举一动都犯戒了。

还有作有利益人的“同事”,“利行同事”,作有利益于别人的事,这样来摄受别人。你帮人做事,人家当然欢喜,你又不求代价,无所得的帮助谁,谁都高兴。但是你随意做,这也是你大悲心的流露,或者别人在行动上不方便,你扶扶人家,或者负重的时候,负不起,你帮助他一下,这都是有的,这都叫做“利行”,要行对别人有利的事。

“随其所应,如上广说,乃至不见无所得行,是菩萨摩诃萨,常以最胜,能调伏心,能寂静心,无数量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所生无动无住大悲大甲胃轮。”这是他的观想,菩萨摩诃萨能调伏他的心,不住声香味触法,不处一切境界相而能生心,这个是生什么心呢?“无着心”,“无动心”,“能寂静心”。没有数量就是不计较的意思。

不行一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就包括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十八界。

大家想一想,离开这个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所生出来的是什么呢?这才叫大悲大甲胃轮,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的心。这个大悲心是这样生的,《金刚经》上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叫什么心呢?无心。无心道人,是究竟成就的。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什么是甚深微妙法?

就是大悲轮,就是甚深微妙法。怎么样达到甚深境界?没有能施之人,也没有所施之物,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行施之法,一切皆空,这个空就是真空。《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实相,是真如,是这样空,但是不是空了,我就可以不做?菩萨常时这样的行施大悲,常时如是空。“难测类虚空”,这种道理,只用臆测是测度不到的,谁能把虚空测量个边际吗?把虚空量一量,没有办法测量的。“无色无安住”,没有形色可得,也没有安住在什么地方。无处所,无色相,你怎么去测度呢?这是菩萨的大精进。

“具杜多功德”,一切尘垢都除清净了,这个功德“胜智成大悲”,以殊胜的智慧,成就这个大悲轮,“勇健超诸世”。这太勇猛了,为什么呢?空的。勇健也是空的,这上面所说的都是空的,空而不碍有。所以他的妙有而生大悲,这个大悲是不可思议的。“无依怙有情”,没有依怙的有情,没有人照顾的有情,他就照顾他们,在这个“生死苦秽缚”,被生死苦、污秽不净的一切诸业所缠缚的,菩萨就用大悲水沐浴一下,把这个洗干净了,解脱一切诸苦难。

“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菩萨那个大悲心,能使一切众生的生死海枯竭,那不是声闻跟独觉所能做得到的。“众生贪恚痴”,就是贪瞋痴。“迷谬堕恶趣”,堕到三恶道,“濯以大悲水,脱苦得萧然”,用大悲水这么一洗,他就清净了,这就是大悲轮。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是形容大忍大甲胃轮,但是上面又加了这么多的涵义,那个意思是很深的,这个只是着举个名词而已。这都是十地菩萨以上所修行的,他能够由这种的大忍引伸出来,遍满虚空。虚空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广大众具,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成佛的工具。

“广大众具”,什么具?成佛的因,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承认,承认就是“忍”,这个不是讲忍辱,这个“忍”是认可,承认了。所有的一切言词,语言文字,这只是说辞,辞当中就包括了辞无碍解。那么,有这种意思能够宣扬一切佛法,对一切佛法没有障碍,产生无上的妙慧,这样才能承认。住三摩地就是一切的静虑,一切的三昧,诸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种成就的大忍大甲胃轮,这种甲胃轮一切的声闻独觉,超过他们,他们不知道也不求。

所以声闻独觉一听到佛道那么长远,他心里头会产生怯退。他看度众生太苦,他是把众生看成实有的,把一切诸法看成实有的,他观照自己是无我的,自成空的,但是他不能知道众生跟他一样,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大悲也没有,大忍也没有。因此,菩萨一发心,他就能够超胜声闻缘觉,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如明月光遍满虚空,其心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于诸眼色眼识眼触,离意染着,心无行动。于眼触缘生内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着。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于诸舌味舌识舌触,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广说亦尔。普于一切心意识中,心常寂定,无所取着,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着,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无住无相,无所取着,平等而住。普于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如是普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九次第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着,心无行动,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护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审思根据真实的谛理,观照一下,察是察看一下。这个照是智慧照,智慧照完了,要审实的思惟。占察就是你占卜完了,得审察对号不对号,占察轮也是这样讲。对号就是相应不相应,审谛照察,这样来成就那个大甲胃轮。

谛审观察像什么样子呢?就像明月的光明一样,像八月十五的月亮,没有云彩的时候遍满虚空,月亮的光是平等的,没有说那个地方照,我那个地方不照,没有这种分别。像这个灯光,他有什么分别吗?它会只照我、照你,不照他?它没有这个想法。人开了智慧,就像这个灯光一样。这是用喻来显法的道理,菩萨这个心,他是平等平等的。无依,依着什么产生的呢?没有,产生了之后有什么样子呢?没有。

“无依无相”,那么住在什么地方呢?有没有处所?没有,无住就是无着的意思,一切不着,一切不着才无染。我们看见光,那就是太阳光,大家戴个太阳镜,你戴什么眼镜,你看见外头就是什么颜色,那个光没有颜色的,是自己的分别心,你为什么分呢?眼对境,眼是根,完了对着外头的色,中间产生一个识来分别,这叫十八界。那不叫陀罗尼,懂得这个意思吧!心性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住了寂静地,这就是如如,如如就是不动的意思,所以我们称佛的十号,有一个就叫如来,如者就是不动,来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并没有动他的本体,也没有利益众生相。那就是如如,来即如,去亦如,来去亦如,没有没有来去相,就是这个涵义。

以下就详细的说。“于诸眼色眼识眼触”,我们这个色,眼睛一定要对色,色就是外头的境界相,眼识就是分别,触就是接触,每一根都是如是。在接触的时候,那识并没有分别。举个例子,像有时候眼对尘,这个识没有注意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心专注一境,念佛是叫你专注一境,其它境界现相的时候,你都没有感觉了,没有生起意念了,就专注在这个境上。

如果我们的心,用这个世间话语,就是高度集中了。当你思想高度集中,专注集中,别人看着你在这儿坐着眼睛瞪挺大,人家进入你的屋子,你都没有看见,进屋走一圈,到你那儿拿东西走了,你都没有看见,因为你专注了,见而不见,视而不见,就是这个涵义。专注一境的时候就让我们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到那个一切的尘境不能扰乱,你专注一境,就系上了,系住那一境之上。眼如是,耳鼻身都如是。

下面是重复,这就是心无所动,但是眼一接触就是外面的缘产生了受,要内受、外受、具受,三种受。受的时候,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非苦非乐,就是这三种。受所接触的,就这三种。为什么呢?他的心常寂定,他在定中。不起这种念头,没有这种分别,好的他不取着,坏的他也不着。他就没有好坏了,好坏是我们的分别心。

“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鼻闻香臭,乃至于舌,“舌味舌识舌触”,乃至“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广说亦尔。”这样说起来共十八种,在〈大智度论〉上,他是一个一个说的,都是重复的。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呢?

希望你注意,第一遍你没有听清楚,第二遍没有听清楚,第三遍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说了十八遍,你该记得吧!就是这个涵义。拿着六根作比配,说完了,又拿着六尘来作比配,又说完了,又拿六识作比配,十八界说十八遍。完了又给你说十二处,眼入于色,耳入于声,又重复一下。

你明白意思就行了,这样是为了达到无分别,让你入三昧,让你谛审入三摩地,要你审察了之后,得到陀罗尼,先是分别,分别完了,到了不分别,于这些境界无所取无所着。

“无所取着,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不为境所转动,心能转境,他指的是定,这个还是未能转,《楞严经》还得转过来,就是外头一切境界相,都转成了自心,无一法而不是心生的。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于眼识耳识鼻识,如是一念心而已,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尽管外相的尘境有许多纷扰,内心里起种种念头,就是一个,就是心念。

“心常寂定,无所取着,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着。”不但现生的、过去的、未来的,都无取着,染法无取着,净法也无取着,乃至于佛菩萨在印度一切的弘法,根本没有,不去取着,皆无取着。因为有净就有染,有好一定对着坏说的,有大就一定有小的,有长就有短,大小长短,方圆都如是,一切诸法都如是。

“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了了分明,而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是胡里胡涂的,要是瞌睡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个是不同的,了了分明而不执着,也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圣道,什么是凡夫道,什么是六道,心无所着,无住着无无相。

“无所取着,平等而住”,平等平等,什么平等呢?心平等故,那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定、般若、修静虑,就是禅波罗蜜,这就是六度万行。

对于这些全无所动,寂静而住。乃至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这就是善恶俱泯,心行俱断,乃至于九次第定。

“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着。”不但染法,连这些净法,心里都不取不着。

“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都没有了。“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就是三性。“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这种寂静而住,不像二乘人,入了涅槃,就不动了。他要生起大慈大悲的善巧方便,而成熟有情的。上面所说的这些染法净法,他都不执着,不执着了,是不是不行大慈大悲?不同于二乘的,他是心常在定。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在这世界现身太多了,没有一处是观世音菩萨不到的,观世音菩萨也从来没有来过,没有到这个世界来,他的体还在极乐世界,不动本寂而遍于一切处,利益众生。虽然利益一切众生而不动本寂,释迦牟尼佛根本没有来,天人的答复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看见的是事实,假使我们的心情是这样,我们聚的时候,所喜欢的人,所爱乐的人,经常在一起,心里总是高兴的;一分别,或者短离,或者长离,一死,你哭的不得了。心里一天思惟想,什么都执着,你不能够解脱的,晓得一切法就如是。这个要多修修观。一切行无入于心,这样成熟有情,成为十地菩萨了。“三不护”就是佛对于身口意不再护了,都没有了,不会有一点点恶。“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寂静而住。”这是菩萨的忍轮。

“菩萨摩诃萨由此轮故,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能永寂灭一切分别,能永远离一切法相,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这个忍轮,“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没有了,这种过失永远不会有了。我们前面讲“十三过”,比这种过失还多,都寂静了,能永远寂灭了;一切的分别妄念通通不起了。“能永远离一切法相”,我们生起的都是法相,都是名词。名词,根本没有,名词是假名安立。我们说是“五蕴”,“空解脱门”。空是什么样子?“空相”,空没有相。“无作”,根本没作,还有什么相呢?所以叫“三解脱门”,“无愿”,什么愿都没有,什么都不求,愿是求。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求,你办不到,我们还是要求,求顺着那个圣境的,消灭我们那个恶境的。但是我们知道要达到究竟处,那就得无愿无求。

“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胃轮。”这个大甲胃轮是安住于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这个名词“虚空眼顶”,虚空了还有什么顶?

虚空还有眼吗?还有眼睛看吗?这是形容词,形容法的,说一切诸三摩地诸陀罗尼,乃至善巧方便,让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如果“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的未尽的恶、不善业,我们不是要忏悔吗?要这样忏悔。一切过去恶不善业,还未净的,现在全净了。“无暇”,就是你修行的时候,那个暇满身得不到。无暇就是受苦无暇,修行的时候,没有这个时间让你修。现在大家信佛之后,感觉时间不够用,怎么会不够用呢?因为世间法把你的时间占住了,因为你的心,就在那上面奔驰了。放不下,当然是不够用。玩起来,昼夜都去玩。打麻将可以打几天几夜,他不会感觉到辛苦;旅游的时候,他可以到处参观访问,那是我们的颠倒,这就叫颠倒众生。但是等你的恶趣来了,都尽无余。

以下就说恶法,说世间相,说这些令尽无余了。你还受什么果报?果报没有了,空的,无因无果。到了这个时候,就修这个观,但是这个观是从有因果来的。所以在学《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时候,上半卷讲的是占察轮相,下半卷讲的就完全不同了。两种观念,两种感受,绝对不同。这个也如是,前面十恶轮,十善轮,现在说是菩萨的十轮,这是究竟成佛的菩萨。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灾将起五日出时,一切世间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灭尽无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灾起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及诸山等,皆为灾水浸润消尽,令无有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譬如这个世界,还没有达到世界坏尽的时候,火灾要是起了,这个世界开始坏了。五日出时,空中出现五个太阳,到了这个时候,“小河大河,小海大海,”大海,就是洋。“水皆枯竭”,枯干,灭尽无余,一点滴水都没有了。

佛举这个世界坏的时候,会出现五个太阳,所以世界一切的小池大池,一切水都干涸了,菩萨成就虚空广大、具辞无碍的大忍大甲胃轮的时候,他也能够把众生过去一切的恶、不善业的,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或者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的这些业障,都能除灭;而且不再受果报了。就像五个太阳出现的时候,世界都要坏了,一点一滴水都没有了。

我们讲须弥山、七金山,坚固得不得了,水灾是连金子也泡化了,你相信吗?

那是业,泡久了,自然都化了,火灾也如是。火一烧就没有了,大三灾的时候,风一吹就还归于虚空了,一切的种种安立都在虚空当中。虚空上才是水轮,水轮上才持着所谓的地球。大家看看《华严经》的〈世界成就品〉,世界是怎么样成就的?在空中成就的。

现在科学证明了,在空中那个星云,成就个球;完了渐渐又有人,就是这样,完了又坏,坏了又成,成了又坏,坏了又成。无穷无尽,如是循环相续不断。大三灾是先火烧,后来是水淹。那个火都把它烧酥了,水一淹就泡了,泡了就泡得很酥软,风灾一起就吹到空中去了,什么都没有了。

譬如世界水灾起的时候,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我们的须弥山,及诸山等,皆为灾水浸润消尽,水一泡,泡消了。我们看见石头是坚硬的,那石头让水浸湿,那石头渐渐的就化了,我们看不见了。

房檐滴水的时候,那水是很软的。在下雨的时候,滴几滴,滴久了,你的房檐底下会有个小坑坑,滴水檐前软能克硬,这叫软磨硬。你不要发脾气,软磨比硬碰好的多,想想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到了。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满虚空,朗日出时皆能除灭,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发起无边虚空智日,能永除灭自身四倒无明黑暗,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又由此故,于诸佛法增进自在,常无退转,不复随顺恶友力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功德心常无厌,乃至菩提恒无间断,又常不离念佛思惟,乃至梦中亦无暂废。”

这几句话都是一样的,这个大甲胃轮,一个善巧方便大甲胃轮,一个大忍大甲胃轮,能够发起无边的智能日,除灭你自身的四颠倒,乃至无明黑暗都除尽了。

这些大菩萨化度众生,使诸众生如是的观察,如是的谛审,如是的进入,这两个大甲胃轮,这样的修行成就了。于诸佛法,自在常无退转,增进你对佛法的自在,永远再不会退堕了。就算是有恶友牵引你,也不随着那道友力去做了。

那么“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因为这种大甲胃轮的引伸,菩萨成就这种大甲胃轮来利益众生,使众生对于佛法增进信心,增进修行。所以他能够在修行当中破除这些惑业,乃至能得到自在,也达到不退转地,不会再随顺恶友的势力,来牵引他退堕圣道。那么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就能见着佛法僧。这样常时能闻着佛法,常时能亲近供养众僧。

“于诸功德心常无厌”,我们有时候在做功德的时候会生起厌烦,例如,叩头礼拜闻法,有时会生起厌烦。为什么呢?因为他修行很久了,可是还没有进入。这样子就很容易退堕,为什么会退堕呢?因为他想有所得,到时候得不到。如果他原来就没得,他永远也没退堕心,他没想得什么,我这么做就对,他的思想没有退堕心,如果一产生了分别,一想有所得,得不到,他就退了。

我有时候想,出家六十多年,中间沾了一些障碍。但是在佛法当中得到什么呢?

没有得到什么!我出家的时候,想得什么呢?我也没有想得到什么。但是有的人说:“我别受苦,了生死,现在却感觉什么都苦。”感觉什么都苦,这就是对佛法还没有入。

这个苦是无常的,我们刚才讲了,苦是什么样子呢?没有。好像有人打我们,我们感觉这个是触了,这个触是苦,你感觉痛苦。但是你再作第二念,再观察,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有个知觉才感觉到痛苦。如果这个知觉也没有了,你这个痛苦就感不到了。

另外,你修观的,或者念佛的人,为什么把精神完全寄托在佛号上?念佛,念念的专注一境,这时候别人打你,或者干什么,你不知道,心里就是念佛,也不是佛加持你什么力量,没有。因为你的心不在这上头,你就不知道了。这个你可以自己试验着,这不是一天两天,我是积三十多年的经验。

在住监狱的时候,我一天到晚就是这么想,今天盼着明天出去,明天盼着后天出去,反正每天都在盼,我明天可能出去,生存就是寄托在希望上面。因为有希望,才能支持你活下去,要是连这个希望都没有了,活不下去了。自杀的人,没有希望了,他认为自己达不到,什么都没有了。特别是小孩,他很容易生起断灭见,他感觉到压迫太痛苦,交功课,老师也逼,父母也逼,他走投无路。他说:“我死了该没有人逼?”他认为死了就完了,他不晓得死的痛苦,比那个活的痛苦还厉害,他要是知道就不干了。

求解脱就是用观照,观照久了,成熟了。没有成熟,解脱不了;观照成熟了,你就解脱了。观照这个东西,很可爱的,因为你会感觉很痛苦,或者变坏,或者损失,你会很痛苦,你观想到不爱了,就放下了。对这个东西,他的好坏跟我没有关系,等他消失了,你也不感觉痛苦。他成长不成长,跟你没有关系,你要是特别关注,你就痛苦,他的变化就是你心里的变化,这就是浅近的修行。

等我们讲完了之后,再从头说如何观察我们的出入息,那对我们才有确实的利益。你要是观察久了,心里注专了,真正观察出入息了,那个息定了,你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往前修行了。

“又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入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入无边虚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断灭,心无行动,诸受想思触作意等悉皆断灭,安住此定或一日夜。或复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从此定起,其心寂静,无所取着,宴然而住。复入胜义究竟空定,住此定中,其心平等,无所取着,犹若虚空,身诸毛孔,皆出霜液,状如昴星,灭除一切郁烝结缚。从此定起,得正忆念,最胜喜乐充遍其身,如大自在天子入现一切乐定,身诸毛孔皆遍受乐,如是菩萨乐触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则唯见佛,不见余相。菩萨尔时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多佛,则见多佛。若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佛,则见无量身佛。若念自身为佛身相,则见自身同于佛身众相圆满。若念他身为佛身相,则见他身同于佛身众相圆满。若念一切情非情数所有色像为佛身相,则见一切情非情数所有色像皆同佛身众相圆满,不见其余一切色像。”

诸菩萨“入初静虑”,就是刚刚入了初禅的定。静虑就是定,乃至于二禅、三禅、四禅天的静虑,或者是从第四禅天,又进入无边虚空处;他入这个定,无边虚空定,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非想非想处,后面的“非想”是佛加的,佛知道他并不是“非想”,而是“非非想”,加个“非”字,还有想,之后就是灭受想定。灭了这个,没有受,没有能受,也没有想,一时不想,入了这个定。

在这个定中,苦受乐受,身、口、意,三受三行,都断灭了,心没有行动了,意识没有行动了。那么,受、想、思、触、作意就是心所法,受、想、思、触、作意都断灭了,受是粗相,是心内行。这个触,触是心内的接触,就是法尘跟意识的接触。作意,就是生起念头。我们说打妄语就是念头,一入这种定的时候全都断灭了。安住这个定,或者定一天,或者定七七四十九天,他在这定中得到定的滋味,拿这个作饮食。入定的人,他不再吃饮食,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连想都没有了,没有感受。怎么会有感觉呢?住这个定中,心里头没取着,到达心平等,心跟虚空一样呢!

那时候他身上每一个毛孔都出霜液,汗液像霜似的。“状如昴星”,形状像昴星似的。“灭除一切郁烝结缚”,蒸起的气体都没有了。要是从这个定起了,他就得了正忆念,最胜的喜乐,充满其身,这叫四禅八定。这定不是圣境,不是佛菩萨的圣境。所以,他说最胜的喜乐充满其身,就是大自在天子入现一切的乐定,也就是大乐天子所入的定,不是出世定,知道这个定,我们是不容易得到,得到了还是有生灭的,定散的时候还是没有了,所以每一个毛孔都是快乐的,这叫大自在天子入的一切乐定。

“如是菩萨乐触其身”,这个快乐一触到身,他生起念佛的思想,修净土的道友要注意这一段经文,他是这样来念佛的;因为思念佛故,想念佛,思想佛。念佛只见到佛相,他在定中只看见佛相,其它的什么相都不念了,都没有了,没有生起那个念。尔时若念一佛,则见一佛。他念释迦牟尼佛,他只见释迦牟尼佛。要是念多佛呢?他若观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动如来,多宝如来,一念诸佛全现,能念多佛,多佛就现,能念一佛就一佛现。随念而现,生到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你可以这样的来修行。

“若念小身佛”,你可以见小身佛,这是化佛;若念释迦牟尼佛,见丈六金身,念卢舍那佛,见千丈身,那是报佛;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佛,则见无量身佛”,念无量身,一尘中有尘数剎,二剎有难思佛,无量诸佛。

“若念自身为佛身相”,观想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你就现了自身为佛相,同佛身相一样的形相圆满。发心住的菩萨能够做得到,他一念佛的时候,观想与佛身合一了。别的众生看见他就是佛,诸相圆满具足,或者三十二相,或者八十种好,念报身佛做不到。

若念他身为佛身相,则见他身同于佛身众相圆满,不是念自己,或者念某位道友。观想他是佛,他已经成就了,你看他就是佛身,也是诸相圆满。

“菩萨尔时便作是念,一切诸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实不虚。我今复应皆悉断灭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无有余,作是念已,入灭尽定。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尽断灭,受定味食。或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七日夜,或经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随力所能,安住此定,受定味食。从此定起,其心寂静,无所取着,宴然而住。复入胜义究竟空定,广说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实不虚。”

这个时候你才体会到所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才知道佛法是如理的,如实的,不是假的。如果是行普贤行愿的时候,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所以一尘尘里有尘数剎,一个微尘里就有无穷无尽佛剎,一一剎里头又有无穷无尽那么多佛。一一佛的前面又有无穷无尽的诸佛菩萨围绕在那儿说法,这个也谛实的。为什么呢?皆是法身故,皆是法性所成就的。

那么,“我今复应皆悉断灭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无有余”,苦受乐受,身、口、意,一切法我都把他们断灭了,令无有余,不在无明上留一点点。“作是念已,入灭尽定,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尽断灭,受定味食,乃至于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九九十七日夜。”十个七就是七十天,就在定中。

“或经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那个时间就长了,没办法计算了。还没有这种定的力量,那么“随力所能”,你有多大的观想力,心定的寂静力,就安住这个定上,“受定味食”。若是从这定起来之后,心里寂静的,无所着;什么都不取,什么都不执着,根本就没有执取,还有什么舍呢?无取无舍。

“宴然而住”,这个时候宴然而住,他又另入一个定。“复入胜义究竟空定”,胜义空定,就是前面所讲这些,跟这个是一样的,是胜义的空定。

“广说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实不虚。”这是真实的,一点也不假,谛理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则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住此轮故,发起无边虚空智日,能永除灭自身四倒无明黑暗,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由此轮故,于诸佛法增进自在常无退转,不复随顺恶友力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功德心常无厌,乃至菩提恒无间断。又常不离念佛思惟,乃至梦中亦无暂废。如是菩萨福德智能速疾圆满,不久安住清净佛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佛国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烦恼微薄,皆住大乘。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欲成诸法器 断一切烦恼 常趣入真空 众事无难作 为断诸有缚 当勤修等持 功德定相应 必获难思慧 修静虑无色 灭定真空观 起念佛胜智 能尽一切恶 有无一切法 破以真空观 永离诸恶趣 常得见诸佛 善修真空观 勤学诸善法 供养一切佛 速当成佛果 为有情亲友 灭除烦恼病 速住净佛国 证得大菩提 众生如佛相 遍满于佛土 皆趣求佛乘 离声闻独觉”

从那个定轮引摄住在这个定轮上,才能发起无边的虚空智日,那太阳就像智能,发起多少个太阳呢?无边。智能就无尽,从这个时候起,把你身体自身的四种头倒,乃至于究竟无明,乃至惑业的无明,都究竟除灭了。过去所引起的那个恶不善业,乃至“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这个时候才能彻底的除断了,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善男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轮,从他最初发心,能够断除一切五欲,再不会退堕了,还会随顺恶友的力量牵引?不随顺恶友,那就离开恶,也能转动。他到这个时候,还能转恶友为善友。

那么,就经常“不离见一切佛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功德心常无厌,乃至菩提恒无间”,在菩提路上,再也没有间断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也好,念佛、念法、念僧也好,从来不会间断。恒无间断了,也就“常离念佛思惟”,口里在念佛,心里在想佛,身体在拜佛,“乃至梦中亦无暂废”,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没有一念间离开佛法僧三宝。

到了这种地步,“如是菩萨福德智能速疾圆满”,很快就成佛了,不久就安住清净佛国,他自己安住在佛国土。

“于彼佛国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这有情在一切佛国土都是化生,当然不是胎生,没有一个佛国土是胎生的。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不同,这是五浊恶世,净佛国土都是化生的,没有女相,没有生育相,但并不是烦恼断了,而是到这个时候烦恼微薄了,很少了,都住在大乘法中。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欲成诸法器,断一切烦恼,常趣入真空,众事无难作。”这就显一切相,显一切相而灭一切相,都显真空。这就是什么呢?就是《华严经》的真空绝相观;天台四教的真观空、假、中三观,就是修真空观。“为断诸有缚”,三界都是有系缚的,那么常“勤修等持”,常勤修这个三昧,就是一切法都平等。

持一切义,持你自己一念心,心都平等。“功德定相应”,你要是得了这种的定,这种功德,跟你的定,两者是相应的,不会错的。功德就是定,定就是功德,也没有功德,也没有什么是定。“必获难思慧”,这是说得了功德,得定了,还能得到慧,获得不可思议的慧,难思为不可思议的,要想修静虑修定,千万离开色,静虑无色,没有一切色相,修静虑的,离一切色相。

这叫“灭定真空观”,修灭尽定,真空的绝相,一切相没有了。这个时候在定中,生起了念佛的殊胜智能,把一切恶都灭尽了,用真空观来破一切有为法。有也好,无也好;有是对着无说的,并不是真空,用真空观就破那个有无。那个有无,一个是常法,一个是断灭法,有就是常法,无就是断灭。真空不是这样,真空就能产生妙有,妙有就不是非有,非有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也就是得一切诸功德相,佛的诸功德相是什么样子呢?妙有非有。

“善修真空观,勤修诸善法,供养一切佛,速当成佛果。”善修真空绝相观,就能勤修诸善法,并不是住在空中。这个空不是没有了,这是不对的。能善修直空观才能够勤修诸善法,这叫修四观真实绝相,依着真空的理而生起一切事。那就是理事无碍,所行的法就叫善法,用这个来供养佛,用法供养一切佛,很快就成就佛果。

为有情亲友,灭除烦恼病,这时候你有大力量,你可以观照跟你有关系的有情亲友,把烦恼病也除了,把他们都度了。

“速住净佛国”,生到净佛国,在那儿能“证得大菩提”,一切众生都如佛相,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遍满于佛土”,那个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成佛的。那么“皆趣求佛乘,离声闻独觉”,离开二乘位,求成佛。

等〈嘱累品〉讲完了,再回头讲讲修观息观,我们就算圆满了。

福田相品竟

获益嘱累品第八

“佛说如是大法门时,于众会中,有殑伽沙等菩萨摩诃萨,过去久习念佛思惟,今闻世尊所说念佛修观方便,皆得念佛三摩地门。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是法已,皆得一切定命华鬘陀罗尼门。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一切首楞伽摩电光依止陀罗尼门。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一切法自在转光明依止顺忍。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离尘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得预流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一来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不还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最上阿罗汉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心求出离三界牢狱,依佛出家趣入正法。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依声闻乘发心不退。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依独觉乘发心不退。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依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复退转。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世正见,由此正见,除灭一切往恶趣因烦恼恶业,增长一切向善趣因正愿善业。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受三归,安住近事近住净戒,乐供养佛,乐听闻法,乐奉事僧,昼夜精勤,曾无懈废。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离一切邪趣,邪归,恶意,恶业,于佛法中得决定信弃舍家法,清净出家。”

这是《大集十轮经》的最后一品,这个法会到此就圆满了。闻法之后,哪些人得到利益呢?也就是收到什么效果?第一个,大众菩萨有好多?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菩萨。他们过去就学念佛思惟的法门,这个念佛不一定是念阿弥陀佛。念佛的这个佛是普遍说的。凡是念佛,就是指一切佛的意思。

修念佛观的,以这个修观方便称佛名号,观想佛像,这是他们过去所学的,他们听到这个大集法会当中,听到讲念佛思惟观想,他们就得了好处,入了三摩地,得了念佛三昧。这个里头有时念的是化身佛,有时念的是报身佛,有时念的是法身佛,随自己观想力的强和弱,他所得到的法门也不一样的,这是指菩萨摩诃萨,他们就得了念佛三昧地,入了念佛三昧。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是法已,皆得一切定命华鬘陀罗尼门。”这是定的名字,“一切定命华鬘陀罗尼门”,是另一个三昧门。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一切首楞伽摩电光依止陀罗尼门。”这个定又叫楞伽摩电光依止陀罗尼。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一切法自在转光明依止顺忍”,“依止顺忍”,这还是定。“依止顺忍”就是依止这个定,止就是定。

“复有无量无众生闻佛所说,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生净法眼就是眼得净法眼,就是有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也就是见惑断了。因为他说的得预流果,预流果就是须陀洹果,就是初果。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之后,他成就了“一来果”,“一来果”就是“斯陀含”,就是还来人间三界一次,这叫“一来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不还果”,“不还果”是“阿那含果”,是第三果。“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得最上阿罗汉果”,就证了四果阿罗汉。

在这法会当中,佛说的法是平等的,这就说明了根机不同,他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有的得到初果,有的得到四果;有的众生闻佛说了,他能够安住出离心,出离什么呢?出离三界。他的心闻佛说了法,感到这个世界非常污浊,心里生起厌离心,出离三界的牢狱,也就是说出家了。“出家趣入正法”,依佛出家趣入正法。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从他现在闻法之后,直至寿命尽,就是死了,在这个中间他一直不违十善业道。有的是依照声闻乘的,发了菩提心,就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有的闻了独觉乘,他就修了十二因缘,学因缘法。

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安住十善业道,那就是修十善法。修十善法就可以生人天乘。还有他闻法之后,他依着大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复转退”,信心坚定,闻法之后,信心坚定,住于大乘的发心成佛。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世正见”,这个正见不是出世的,这是世间的正见。正见,就是分别邪正,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正知正见?什么是邪知邪见?他若证得了正见,就能够把一切往恶趣因果的恶业断绝了,除灭了一切往恶趣的因。断了烦恼的恶业因,就不会感到苦果,就不会感到烦恼的恶业果障了,增长一切向善趣的因。正愿善业,他的愿就发愿修行善业,不作恶业了。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受三归”,就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安住于近事近住净戒”,近事近住就是三归五戒,近住净戒,就是八关斋戒。“乐供养佛,乐听闻法”,就是闻法,“乐奉事僧”,就是欣乐供养三宝,随佛闻法随僧闻法。昼夜的精勤不懈怠,“曾无懈废”,闻法之后得了精进的效果。

“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离一切邪趣,邪归,恶意,恶业。”不起恶心,更不作恶业。“于佛法中得决定信”,信心不退。“弃舍家法,清净出家”,这个出家不是成道,出家了还得修行。在这个法会之中,就是大集十轮法会,佛说了几种的十轮,一者依着世间法的国王十轮,显示佛的十轮。也讲有依跟无依,无依就是没有三宝可依;那么所作的恶业,就受报了,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依,就依着三宝,无依就是讲十恶轮,有依就是讲十善轮。

最后讲菩萨的十轮,这部经的名字叫《大集十轮经》。大家闻法之后,获得的利益不同,尽管同在一座闻法,但是他所摄取的不同,各人的因缘不一样。就像我们现在讲了两个多月,因为不是天天讲,断断续续的,能把这部经全部听完的,选不出几位人来,都会有中断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缘不同。并不是你要想断;你不断也得断,你想断,断也断不了,到时候你又来了,各人的因缘。但是我们应当懂得各有因缘莫羡人,自己不要生退堕心,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的因缘好,我们就羡慕他,没有必要。各造各的因,各结各的果,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听到这部经,他能得到无上的三昧。有的听了经,受个三归五戒,仅仅是种个善根。好多道友最近受三归的,没有听经他也受三归,这就是因缘不同,凡是因缘所生诸法没有真实的。

这部经讲完了,之后佛把这部经嘱托谁呢?嘱托虚空藏,藏者是含藏义,含藏着什么呢?虚空。空还有什么呢?空是没有的。这个空就是要把我们的烦恼、习气、业障都空掉。假这个名义,我们就可以理解到,要是空掉这些污染的、污秽的、脏的,剩下的就是清净的;清净就是法身的功德。我们现在闻了,大家共同学习了,得到什么好处呢?每个人心里头都能有所收获。

这部经自从玄奘法师翻译成中文,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讲过。我们这是第一次,我讲的是不好,也许会有错误,有错误的就忏悔。我们共同学习这部经,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要发心才能圆满。今天总算完成了。

这部经启示我们的,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一定要断十恶、行十善;最起码的,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以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给人家恶颜色看,总要给人家欢喜笑脸看。若他很烦恼,他看见你的态度好,他那个烦恼的火焰就下去了。假使对他发脾气,这包括对待自己的子女,对待自己的朋友。现在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常时给父母颜色看,像小和尚就给老和尚颜色看,总是那么不如意。那个脸色总像谁该他好多钱,没有给他,彼此就不能沟通。在佛教,这样你就犯了戒了。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瞋恚,心里头总给人一种不是清净的印象。口说恶言,说绮语,这都属于十恶业。因为意里头有瞋心,外貌气色自然就不好看,这是必然的。这个时候跟人家谈事情,谈成的少。

学了《大集十轮经》,认清什么是恶轮?什么是善轮?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身跟口占了七个,意识就占了三个;这就是善恶在你的一心,我们听到了,应该在这上面得到一个好处。佛的十轮,跟大菩萨的十轮,我们得不到,起码我们受个三归。

我们要有依,依靠三宝加持力,使我不造十恶业,尽行十善业,保持人身不失,见佛闻法,经常得遇善知识,闻法修道。

“尔时世尊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轮大记法门,付嘱汝手,汝当受持广令流布,若诸众生于此法门,有能读诵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住正行者,汝当为彼守护十法,令于长夜利益安乐。何等为十?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二者为彼守护一切怨敌令不侵害,三者为彼守护令舍一切邪见邪归十恶业道,四者为彼守护令免一切身语谪罚,五者为彼守护遮断一切谤毁轻弄,六者为彼守护令于一切轨范尸罗皆得无犯,七者为彼守护令悉除灭一切非人四大乖反非时老病,八者为彼守护不遭一切非时非理灾横夭殁,九者为彼守护命欲终时得见一切诸佛色像,十者为彼守护令其终后往生善趣利益安乐。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此法门,有能读诵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住正行者。汝当为彼勤加守护如是十法,令于长夜利益安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受持如是法门广令流布,若诸有情于此法门,有能读诵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住正行者,我当为彼守护十法,令于长夜利益安乐。时薄伽梵说是经已,于众会中,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好疑问菩萨摩诃萨、天藏大梵等,及诸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轮大记法门,付嘱汝手。”我现在嘱累你一件事情。

嘱是嘱托,累是累赘,是负担。什么负担呢?你把这部经“广令流布”,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在这个法门上得到好处。要怎么做才得到好处呢?佛没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要求高,佛知道末法众生做不到。读诵就好了,能够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同时要思惟这部经所说的道理,不但自己明了,以后对别人解说,让他把行为端正一下。

你同时要修慧、修定,并不是十善业做了就满足了。这只是人天,还要习定、做圣人,要修行戒定慧。

假使说,有人能够读诵思惟这个道理,那么,虚空藏菩萨要负责任守护他们。

守护什么呢?佛说了十法,令虚空藏菩萨守护能够读诵思惟这部经道理的人,令他能够长夜安乐愉快,能够得到好处。利益就是好处,什么好处呢?让他长夜的愉快。长夜等于在黑暗当中,你这一生都在黑暗当中,这是说婆娑世界像黑暗没有光明,永远在黑暗一样;让他们得到好处,得到安乐,得到光明,得到利益,也就是没有烦人的事,总是愉愉快快的。

何等为十呢?“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这部经的道理,你应当守护,让他不受财产的损失。佛知道众生贪财,钱是第一位。第一个就说保护他的钱财,别让他损失。他还有个反面的,让他有收入,已得的,不要损失,未得的钱财怎么得?含着这个意思。钱财的损失,有五家共的,国家没收了,贼偷了,火烧了。那么贼偷火烧了,人抢了,或者国王给你没收了,水淹了,这些都还好防范。因为你过去多生累劫的业,你若欠人家债,向你讨债来了,不孝的子孙会把你的家产败光的,好多帝王将相的财产没过三代就完了。有福德做得好的,那能保护得很久。

大家看到〈地藏菩萨感应录〉的故事,里头说不孝子孙劫夺他财产的时候,那就是转到他的子孙;完了就是不孝敬他,还是忤逆的,那是向他讨债来了,还报来了。一对老夫妇,有八个儿子,没有一个孝顺的,后来他们就请了地藏像,供养地藏菩萨,一天到晚烧香拜拜,没拜还好一点,这一拜,这八个儿子一个跟一个死,八个全死了。到了过年的时候,这俩老就对着地藏王菩萨发怨言、发牢骚说:“地藏王菩萨,我们还没有供养你的时候,虽然他们怎么忤逆,还有个混眼的;现在全都死光了,到了过年,只有我们两个老的。”祷告完了,初十三的晚上,诸神下界,地藏王菩萨当然是有神通,就给他们两入托个梦,说:“你明天到河边上,你可以看看这八个儿子。”这老头得这个梦,早上一起来,老头还没有说,老太太就说,昨天我做个梦,梦见地藏王菩萨给我托梦来了,说:“了天我们到河边去看看我们那八个儿子。”老头说:“我也得了这个梦,好,我们俩就去看看。”

他们俩人到河边去看,一到在那水里头,他八个儿子一个一个化现,都是过去的冤家。他们俩人之所以发财,是害人家的,或者剥夺,或者用种种手段剥人家财,他们一看见就傻了。回来之后再不敢抱怨,完了又在菩萨前求忏悔,晚上又得了地藏菩萨给他作梦,说:“送你们儿子,你们俩寿命会很长,因为你们俩是我的护法,是我的施主,我会加持你们。”他俩醒来的时候想,这可能吗?这位老太太都多老了,还能生儿子?这在人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自从做这个梦之后,她就怀孕了,临老了,生了一个小儿子,他俩活了九十多岁,快近一百岁,还得了一个小儿子,替两老送终,在〈地藏菩萨感应录〉有这个故事。

“二者为彼守护一切怨敌令不侵害”,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怨敌转到你的子孙,转到你自己的儿子。你愈爱他,他愈害你,就是这样。因为你解决不了这个疙瘩,怎么样解决?你劝他信佛,自己天天拜忏,愈不听话,你对他愈好。而且你还要忏悔,我对不起他,他来讨债了,我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你这样就化解了。如果孩子来了就很好,那不是你欠他的,是他欠你的,那就很好。但是佛嘱托虚空藏菩萨说,若有读诵《十轮经》,看《十轮经》,学《十轮经》义理的,第一个守护他的财物;第二个守护怨敌不侵害他,第三个守护令他没有邪见。而邪归依,归依十恶道,你要守护,可别让他堕到十恶道。他要是有邪见邪归,会堕到十恶道,下五无间地狱。

所以在他未发作之前,要事先守护好,让他不会堕落到这里头。

“四者为彼守护令免一切身语谪罚”,或者身受谪罚,或者别人用语言谪罚他,或者给他种种刑具谪罚他的身体,你要守护好,让他没有这些谪罚。

“五者为彼守护遮断一切谤毁轻弄”,这是两方面,一方面别人不谤毁他,不轻弄他,拿他开玩笑。二者是他不犯这个过错,他不去谤毁别人,不会谤毁三宝,不会谤毁人家的名誉,这是两方面的。佛嘱托虚空藏菩萨你要守护,让他自己也不犯,也不受这种报。

“六者为彼守护令于一切轨范尸罗皆得无犯”,如果他是出家人,或者他是四众弟子,三归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一切律仪,尸罗是戒,轨范是规矩,不论是规矩或戒律都不犯。

“七者为彼守护令悉除灭一切非人四大乖反非时老病”,守护他别受到非人的恼害,也就是鬼神。鬼神的恼害使他四大不调。“反”就是非正常的,不该老,老了,不该病,病了。“非时”,就是还没有到寿命该尽的时候,这叫横死。本来可以正常的生长,但病了,是受到非人的扰害,特别是小孩子,很容易得惊风,那是鬼神恼害损减他的寿命。“非时”的老病,不该老的,他老了;不该病,他才四十来岁,背也驼了,腿也走不动了,这都是受“非时”恼害的关系。佛嘱托虚空藏菩萨,要守护他们,使他们健康的,平安的,吉祥的。

“八者为彼守护不遭一切非时非理灾横夭殁”,这就说的很清楚,不合乎道理的事,是自然的灾害;像最简单的车祸,我们在香港路过,只是待两天,看到一段事故,上头修工,他在那底下走路,还有板子。上头一个什么掉下来,把那木板打脱了,打到他脑壳上。他如果慢走一步赶不上,快走一步过去了,他就是不巧不慢的碰到了,每个车祸都是这样,这都是属于非理的灾横,夭殁了。《药师经》上讲九种横死,就是这个意思。佛就嘱托虚空藏菩萨,凡是读过《十轮经》的,你都要守护他,让他不要遭遇这种灾难。

“九者为彼守护命欲终时,得见一切诸佛色像。”这个很难,并不是人人死的时候都能够看到佛像。听到有人劝你念佛,这很不可能的,特别是现在更不可能了。

一有病就送到医院,特别是在美国当侨民的,送到医院,医院不准许这种宗教仪式进去,你能劝他念佛吗?给他一个念佛的录音机,医院说你会扰乱别人,拿走,根本不许可你。那我们把人接走,不行,送进来就不能接走。这怎么办?你得事先声明,只要你有病的时候,不进医院。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见佛像也见不到。我们能够读到《大集十轮经》,虚空藏菩萨就会守护;不但见着佛像,还有人来助念,到你跟前念佛,见地藏像,见佛像,见观音菩萨像,一见着,你心里就生起了向往之心,业障就消失了。所以,佛叫虚空藏菩萨守护读诵《十轮经》的人,让他临终的时候能见着诸佛的佛像。

“十者为彼守护令其终后往生善趣利益安乐”,这很不容易,所以佛嘱托虚空藏菩萨。凡是读过《十轮经》的人,像大家都有这个资格,凡是听过《十轮经》的,就算未听全,只听一句都算是;这部经上说的一句一偈,一句就是一句话,最要紧一句话是地藏王菩萨,要是听到四句,听到多一点更好;他一定送你生善趣,不堕三涂,令你得利益得安乐。

“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此法门,有能读诵思惟其义,为他解说住正行者。”这个正行,我们前面讲那一点,就是十善业道,能住十善业。“汝当为彼勤加守护如是十法”,佛又一再嘱托这十法,你要注意,一定要守护,不能欠缺。“令于长夜利益安乐”,永远得到利益。“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是的,世尊,我听您的嘱托。“我当受持如是法门广令流布”,这个众生必须得闻这个法门,才能跟他有缘;如果都听闻不到这个法门,也不读不诵,那就保护他不了。怎么办?自己应当受持这个法门,把这个法门广宣流布,令诸一切有情都能知道这个法门。

假使说诸有情于此法门能够“读诵思惟其义”的,“为他解说住正行者”,我一定为他守护这十法,“令于长夜利益安乐”。时薄伽梵说是经已,于众会中,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好疑问菩萨摩诃萨、天藏大梵等。”

这是《十轮经》请法的当机众,乃至于“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大集十轮经》到此就圆满了。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

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习这个持来去念,来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这个来去念,就能够达到“随顺空忍”,“随顺无相忍”,“随顺无愿忍”,就可以证得三解脱门,换句话说,能够解脱。

怎么样念?怎么样观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种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这两个吸呼之间是一个数,你要这样数,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又数,又是一呼一吸,再数一呼一吸,数到十数,数十个。完了,再从头,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了,再数,数完了再数。

这是习定,你们试试看。你数数就错乱了,本来是入息出息,本来是数出息的,你却数到入息上,本来是数入息的,你却数到出息了;你怎么选择都可以,数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个,十个出入息,就是十个,就是数这么十个数,你要静下来数,要专注,试试看,必须得定,全力贯注。

我们都说念佛专注一境,念念妄想就起来了。你数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为一错,又错了。那十个数字,你现在数数总是数不成的,就是随这个呼吸,随这出入息来数。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了,能够不数了,感觉数数太粗了。

初步用功的时候,数数的感觉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随着那个出入息,念头不走了,专注一境了。念头不走,连这个随念的随,这个念也没有了;念没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定的时候,出入息极细微了,你不能见到。这个观不同了,这个观就是思惟,觉照,照了的时候,就把出入息的念头转了,转成清净的,没有了。

在你修定的时候,有种种的现象,定会发慧,会发光明。定一发光明,你对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一切的脉转经绕、蚤生发长,你都能知道。连头发一长,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观就是这样子观,你不要作意去观,自然就观了。

观这五不净业,你心里会生起厌离,观你的身体会生不净,观外边的境界也生不净。转就是还净,这个净是什么呢?空义。清净了,观清净了。这个我们先大概的说一说,之后再说说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智者大师不叫“转”,他叫“还”,也是观出入息。

〈六妙门〉是根据各部经论而作的,各个经都有这个方法。不过其它的经,没有这么明显,《大集十轮经》就说的非常明显。

先说“数”。“数”,大家看经文,有两种的作意,数这个数的时候,能造两种作意。“能依伏诸寻伺”,我们思念的念头,是经常的寻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

我们用什么可以止住这个妄念?就取这个出入息相。入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时候,看它的相,注意它,当你注意的时候很粗,你刚坐下来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觉到,也能看到这样出气。这出入息的相,观观观观的,他就细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随顺这个出入息而渐渐能舍了,舍什么呢?舍了那个寻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寻伺。伏这个是离,能离开了。

“善取入出息相”,所谓善取者,就是没有取,善取就没有取舍了。这个时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细微了,要是到了细微的地方,第一个是能够舍;第二个是能够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随着出入息,自己就运动去了,就是随你的意念,也是专注一境了,心绝对不散乱。

数息观。四教、五教都讲数息观;数这个呼吸,就叫数息,息就是出入息。总的说来,这六种都叫数息观。止,把这个出入息的相灭了,没有了,他能够灭除这个示现的出入息相,灭除了,就定了,能住胜三摩地,很殊胜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离开生灭相。定的名字叫离生喜乐地,离开了生灭,心里感到非常的欢喜。你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觉到出入息灭,没有出入息了。

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到的。当你修的时候,一般根机、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够渐渐的入定,入定数息灭。那时候自己能观的境,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心跟境只有一个;这个观照了,那观照了,看着经文,这时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没有别异了。“转”,就进一步了,这个“转”就是“还”的意思。

“能方便舍诸取蕴”,“五取蕴”,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这“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分别外头一切的色相,这叫“五取蕴”。在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蕴;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观自在菩萨似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渐渐达到空义。

这时候能成圣,趣入圣地,得成就了。这个成就还未断烦恼,只是降伏了,等到净的时候就能够断烦恼了,把结使都断尽了。到了断见惑的时候,他就证了初果了,渐渐才断思惑。断几品就证几品,那思惑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果了。再断烦恼习气,随你所修的功用,这就叫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的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以下讲讲观五取蕴。出入息是依着什么呢?依着“色取蕴”,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蕴”。这个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来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么呢?

你有出入息才能够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这个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觉到、领受到,如果气只出去,不进来,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觉到那个受纳,而受者是领纳为义,就属于受蕴了。

而出入息的来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观照着出入息的相,这属于想。“想取蕴”,能够了达识别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达识别,这就是“识取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取蕴”,那么就修行这个“数、随、止、观、转、净”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业,随着这个观力能够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呢?

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无明爱取,一步一步的修行,渐渐就能圆满了。

数息观在这部经当中说的很简略,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头,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门〉有六种,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的一种,因为〈六妙门〉是习定的一个根本;不论声闻独觉菩萨,这是必经之路。在修道的时候“定要经过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是。

释迦牟尼佛最初实行般若观,就依着这六种,“数、随、止、观、还、净”,一切的行门,都由这个开发的。降魔、成道,佛就给我们示现那么一个规矩,这个修好了,叫什么呢?“色寂三昧”、“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静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这时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

之前我随着经文讲,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数息观,并不是说不要数。数的涵义,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两个;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弥”,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这样转、转、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那么随着出入息转。

我是用这个来修定的,后来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我没有用数,并不是用数数,数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随你自己的选择,“数”、“随”、“止”都是这种涵义,也是这六种。

这六种就是数法,数就是数数的方法。〈六妙门〉一共有十个,数息观是〈六妙门〉的第二个,叫“次第相生六妙门”。我把这个名词念给大家听一听。

第一是“历别对住诸禅六妙门”,一切的禅定不离开六妙门。

第二种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就是“净、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叫“还”,“还”、“转”是一样的意思,次第相生。那么“数”完了,生“随”,“随”完了就能生“止”,“止”完了生能“观”,从“止”而生“观”,从“观”而生“还”,“还”完了而还“净”了。第六是“净”了,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门,你修什么禅定就有什么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这个就深了。

第十个是证得佛果,“证相六妙门”,证的时候也有六妙门。

现在我随着《大乘大集十轮经》,来引证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当中要想修定很困难,怎么办?就依这六种,可以成就你的定力。

第一个“修数”,就是数数,数十数;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来回这么数。完了,第二是“证数”,证你所数这个数,这个数有两种,一个修,一个证。证了之后就转入了,转入到随里头去了;一证了之后,这数就止息了,没有数了,就是随。

“修数”,就是调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调成很细的。我们慢慢这么调,但是你可别着急,数数的时候要慢,随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调和气息,要怎么样呢?不快不慢,不涩不滑,一定要修到这样,安详的,慢慢的,从一至十,这样数。

我们之所以能够摄心就是靠数,如果你能够摄心,就用念阿弥陀佛摄心,你念佛,念到随这个出入息转、转、转、转。息没有了,你还感觉佛号是随着你在转呢!

这样你就定了。但是这个随,随着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这个数字,从一至十,摄这个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个心就摄住了,不能驰散;再想别的时候没有了。它要想想什么过去,要想想什么事,没有这个时间,它永远没有空隙给你,使你那个意念,纷想的杂念不会跑。

“证数”,怎么样要算证得呢?你觉察到这个心自然就随那十个数,再不会错乱了,自然应运就证得了。从一至十,你不要怎么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么力量来督促。

最初的时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数错了。数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错乱了,任运了,能这样数,不假功力,渐渐的外缘都息掉了。心住息缘,缘息,缘这个气息的缘念,没有了。这缘念息了,这个时候你感觉着气息,若有若无,说没气,好像还有微细的;说有,已经没气了。没气了,到这个功力上头已经没气了,到了这个时候,思想已再不想数数,把这数字舍弃了,这个就叫“随”了。

第二种就是“修随”要“证随”。“修随”,就把那个数的方法,数数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转;心不跑了,不须再数数了。数数是防这心,驰散心已经不驰散了,那就不要防备,随这个心念就随着出入息。但是这出入息很细很细的,气如游丝,像人要断气的时候那个样子。但是,你这个心已经完全没有外物了,随这个气息,这微细的气息随它的缘而运用,这叫“随”。“随”就是随着那个气息的缘,极微细的息,令他念住;乃至于到最后“证随”了,心已经净了,不乱了,就是随住了,心已经定了,不乱了。

这时候你觉察到这气息,或者长,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于晓得这个气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个毛孔都好像在细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这个心的微细,任运相依,互相连系。他在出,不一定要这个鼻息来出,鼻息已经觉知不到了,随处都可以出息。这个时候,修行人舍“随”了,不再注意这个气息去了,它已经入定了,气息没有了,就“止”了。

“止”,怎么修法呢?一个是“修止”,一个是“证止”。“修止”的时候,那个缘虑的思想,虑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觉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个汗毛孔,每个出入息,这个所有的能够出入息的,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么会出汗,这汗毛孔里冒出来是通的。那气息有时候你这儿不出,他在那儿出,连这个也息了,一切缘虑都息了,定了,息已经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数了,也不念随了,以净其心,使你修行。

“证止”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没有一样,入定了。但是这种定,还没入空,还是在有相之中,要把这个定转成到无相。证的时候,不见内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运不动,那么这个修行人,已经入了三昧了,心里头产生一种寂静快乐,但是没有慧,只是定。

我们讲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要是只定到这儿,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观,观就是慧照,没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虽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还得流转,这就没有修成,怎么办呢?还得假,要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今习定者皆属因缘”,这个定是从“数”、“随”这样修来的。修到这儿是因缘法,属于五蕴法,属于十八界法,这是和合而有的。观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这么观照念。这个虚诳不实的,现在我定在这儿做什么?我现在不见不觉,也没有念了,也不起觉照了。我应当观照,应当照了,一起念,作是念已,不执着这个心;不执着我这个定,不享受那个快乐,起观分别,就是观。

止观,观照起来了,“修观”呢?于这个定中用慧心所分别,观察微细的出入息,观察他像空中的风一样。像佛所说的,我们的人身有三十六物,都是不实在的,虚幻不实的;这是修习析空观,不是体空观。体空观是当体即空了,这是分析他空的,分析空。心是无常的,剎那不住,也没有我,也没有人,乃至于身受心法,皆没有自性。

这样,我这个定依着什么呢?我怎么定的呢?定何所依呢?是“修观”,是随时这么观察,在定中这样观察,这叫思惟修。观慧均等,我们经常讲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涵义。用这个来观息,觉这个息出入,全体身心的毛孔,一切诸毛孔都在出入息,这就要你自己开智能,心眼开明,自己观照这三十六物,清清楚楚。那时候你这个肉体,生起厌离心了,每个汗毛孔,就是那个虫子的,呼吸孔,观这个是诸虫户,内外不净,从里头到外头,没有一点干净的。

这个时候心里头就生出悲喜来了。悲自己的这个肉体;喜,欢喜自己也能进步了,破了“四颠倒”了。对身体不净,彻底认识到了,真正的不净,念恋身体的爱心才断了,这叫证。

究竟证得观照了,心里头就缘这个观的境界了,把那定的境界放弃了,这缘观的,还在定中。这不是走动的来观照,是你坐在那的时候,那定境转成观照了,这就是定慧双运。这个时候来观照,用分别的、分析的方法,认识到这是念在流动,念在流动并不真实,应当“舍观修还”。

讲“还”,就“舍观修转”,一个“修转”,一个“证转”。“修转”,就是观察的,我心里起一念,观照这一念从心生起的,心生才法生;这是我所分析的,这不是根本的本缘,不是法身的本体,要用反观来观这个心。观现在这个心,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渐渐的觉到了,这个心是从观生的,还是从非观心生的?如果是从非观心生起呢?谁又来观呢?

观那个心,究竟从那儿生起的?心生一念,那心又灭,这一念起一念灭,就观这个心的生灭,观这个心是从心灭生起的。就这样观,要是从心也生心,从灭也生心,也就是生起了两个心,就是生灭心。那只是一个,这个观也很费功夫,这总共有四句,生、灭、非生、非灭。

这个“观”完了之后,那时候知道我这个心,本来不生,不生就没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还有什么观心呢?空了连能观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能观的心没有了,我又怎么能观境呢?我的心是对境的,心既然没有了,那么,境还有吗?境智双亡。

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忏悔要这样念,这样想,这样的忏罪最清净了,“心亡境寂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你有什么罪可忏吗?罪没有,是这样的观想,空观修成了,才没有。所以我们说是受苦受难,或者身心受痛苦,忧愁烦恼,那是你的妄念。如果你能坐下来,静观的时候,感觉很苦,把这苦拿出来,我是因为那样事情才苦,这个事情是真的吗?是实有的吗?你一观,没有了,都没有了。

例如两夫妇吵架要离婚,当时感觉很苦,一观,他不是我,我不是他,我连自己都找不到,还说他!他跟我是什么关系?这么一空了,什么苦恼都没有了,这是因缘。因缘所生的法是假合的,假合的没有真实的;既然是不真实的,我生起什么烦恼?苦就是烦恼,这样你的烦恼就断了,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心亡境智两空了,这就转,是为转者,就这样转了。要是离开境,离开智,也就是离开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没有境智;你要是观久了,境也没有了,智也没有了,不假功力,心慧开发。你自己产生大智能,这个智能是照了,这要“修净”了,修净了,又要“证净”,证净就清净了。

“修净”的时候,你知道一切诸色本来清净的,身心本来清净的,一切诸法本来没有染污的,其性本清净故;一切妄想分别,你不分别了,净非净,染非染,染净不存都是境。外境都空了,妄想就是垢,妄想没有了,那垢染也没有了。就是从息分别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是垢,到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空了,空了是真正清净了,这样修。

这只是〈六妙门〉当中的次第,既然次第相生就有因有缘,彼此相生的。但是这只是〈小止观·六妙门〉的部份内容,要是想真正修观、研究止观,还得修〈摩诃止观〉。

《华严经》讲的止观,很玄妙的,很不容易进入;一开始就修“真空绝相观”,一切相都不存在,心内相、心外相,一切诸佛的色相,一切诸法一切的法宝,凡有形相都是虚妄,真空绝相。

这个真空绝相修成了,再产生“理事无碍观”;理遍于事,事就是理。理遍到事上,事就是理,理事无碍的,理无碍事也无碍。所以在一微尘里头能转大法轮,就是这个涵义;那一微尘就是理,一切事都融在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无碍。

再进一步就是“事事无碍观”,不用理遍事,而事的本身,事事都无碍,那就到了华藏境界。

那种观,我们是修不成的,因为我们的心力不够,我们连叩头观想,都观不成。

如果我们一叩头,你想“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的我所礼的佛没有,他的性、他的体是空的,是寂静的。就像我们讲那个“心寂”,我们连“心寂三昧”都还没有证得;“色寂三昧”更不可得了。“色寂”完了,是达到“心寂”,完了,达到“一心三昧”,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不是一句话;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七天当中可以一心不乱,七十天、一百天,你也可以一心不乱了。

依着这个修,是从出入息观的,如果你不观出入息,你就观“阿弥陀佛”四个字来转你的心,也不求什么还净,求能止住就行了。

一天当中,要是连在梦中,你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作意念的,而是自然的运转念,你死了还不生极乐世界吗?肯定的生。因为你的心已经跟极乐世界合了,已经跟阿弥陀佛,身土不二。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身土不二,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你这样观想久了,你跟佛合了。我念念的是阿弥陀佛,我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这个深入一点。不过,大家听这类语言,听久了,就能够入了。开口骂人听脏话,熟悉得很,因为无量劫来根器很深,一来就现相,他就熟了。但你听这个,不晓得好多劫没有闻到,你听到这些话,还是不能进入的;你要从浅处说,别说多了,要一步一步入。

为什么修行的时候,要有善友,或者善知识?当你走错了,他马上给你拨过来。

你不要想太多,数数就好了,就数十个数,你想这个很简单,你数数看,很不简单。

十个,你还不错,等到二十、三十,你早错乱了,散乱早攒进来了。十个数数不成,等你把这个数数观修好了,才再进一步说随。

这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如果这个数字没有数好,你天天这样修。像你不能专修,一天抽一个小时,或者抽半个小时,最初修的时候,不要坐太久了,不要贪多,这也是贪。你贪多了,做不到。

为什么呢?你说:“我一定要坐三个钟头!”你有时间吗?你刚开始坐的时候。最初先坐十分钟,或者一刻钟;感觉不舒适,念头一错了,要起来不坐了,有时间了,你再坐一个十分钟,到渐渐入了,你就多坐。增加个一刻钟,增加二十分钟,增加半个小时,逐渐的增加,不要一下子,一定要坐一个钟头。还要来个双盘膝,表示精进,腿子一痛也定不下去了,别人一叫你,你一起来慌慌张张想办事,就把脚弄坏了。有很多人他的脚麻木了,入一喊他有紧急事,他就站起来,当时是不痛。过了,脚也不灵活了,走不成了,我就看过很多这种情形。

我们有个道友,要快过年了,他想要闭关,我说:“你别闭关了。你的事务很多,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说吧!”他不信,还是要闭关,一下子就把腿摔断了。他是在夜间,屋子没有灯,他舍不得开,又怕浪费公家的钱,舍不得开电灯。那地下非常滑,年龄又大,他想上洗手间,一走啪摔倒在那儿,起不来了,腿也不能走了,又没有人来,就倒在地下。

过年前后,北京零下好多度,就那么冻着,等天亮了,他的弟子来了,才看见他的老师父倒在地下。问他发生有什么事?都摔了,就抬去医院治疗,有些事是不能勉强的。

精进是好的,下决心是好的,但是你要先衡量一下环境,看看自己的力量,要渐进的。顿入,我们是不可能的,修行的时候不要贪多,像我们好多道友也练习盘双腿,那是自然的,能盘上就不错,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你盘上了,坐不了很久,腿又很痛,只要能坐就行了。

要注重在你的心上,别注重形式。我们很多道友注重形式,看别人也看形式,看他的威仪好不好,坐得端正不端正;说你打坐,先问他会不会跏趺坐。你问他会不会修心好了,跏趺坐有什么用呢?跏趺坐,你只能坐得住,就行了,不要求坐的形相,要求实用。

学一部经要实用,别在形相上讲,我听了什么经,听什么经又有什么用?那部经说什么?说断十恶、行十善,你断了吗?一天当中你检查检查,得要求实际,先审思,审思。我们要求达到什么,要先考虑到中间的障碍,跟我的事实能不能达到?不能达到,我的标准定低一点,别定太高,你不是想修行?想逐步深入、想了生死吗?随你沾边,生死已经开始了,不必急,也不要贪多;打坐也好,闻经也好,干什么也好,持圣号是最好的。我们要先把现实的生活灾难免了,之后才说到修行。

地藏菩萨是指引你生到极乐世界,《十轮经》,也讲你可以生净佛国土。还有《占察善恶业报经》,那是说净佛国土,你生哪个佛国土都可以,但是你要想生哪个国土,地藏王菩萨说你一定要念那个佛国土,佛的名字,称到一心不乱;要是称那个佛名字,跟他缘不深,就改念“地藏王菩萨”,或者就念“观世音菩萨”,他们也送你去。

普贤菩萨,并没有说你要念他的名号,你只要读十大愿王,法力加持,你就能去,而且还是上品上生。

一切经论,都是趣向极乐世界,化生净佛国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如是说,有关地藏菩萨的名号,只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的是“地藏王菩萨”,其它的经文说的都是“地藏菩萨”,法法都是通的,“地藏王菩萨”或“地藏菩萨”都是可以的。

看你是坐飞机,是坐火车?还是自己开车?方法虽然不一样,你乘的车不同,你走的速度快慢不同,但是你目的必须专一,不要太多,太多了,你是不能入的。

你听完这部经,认为很好,我要修这部经。等又听到那部经,也很好,又去修那部经。你的寿命是有限的,等老死来了,你一个都没有修成,还是等于零。最好是先别堕入三涂,保护住十善业。自己受了三归五戒,清净无毁,这样就不犯了,能够这样就很好了,今天我们就算圆满了。

获益嘱累品竟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竟